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古风(其十)唐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鲁连台①清屈大均②一笑无秦帝③,飘然向海东。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注】①鲁连台:后人为纪念鲁仲连而筑。鲁连,即鲁仲连,战国时齐人,终生不仕。游赵国时,力斥尊秦为帝的主张,促使赵国决心死拒。秦将获知,退兵五十里。又因信陵君带兵救赵,秦兵遂去。赵平原君以重金酬谢,鲁仲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辞而去。②屈大均(1630-1696),清初著名学者、诗人。曾积极参与反清活动。③无秦帝:使秦王不能肆意称帝。15.下列对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诗前八句主要描写鲁仲连其人其事,末两句引之为同调,表示自己也是鲁仲连这样的人物。B.屈诗“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一联,写登台所见,意在扣题,议论之中,间入写景,使诗境顿然荡开,同时展示了辽远的历史空间。C.屈诗“天下士”引括了鲁仲连的一段话,“布衣”又点出鲁仲连的平民身份。这里通过对鲁仲连的歌颂,升华为对古今所有鲁仲连的赞美。D.两首诗都具体详细地叙写了鲁仲连不帝秦、不受赏的内容,人物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6.两诗都追述了鲁仲连的义举奇功,抒发了赞佩之情。屈大均描写鲁仲连的诗句,大有白诗风范,但又独出机杼。请结合屈诗内容做具体分析。(6分)15.D(解析:屈诗没有用具体详细地叙写,只有开头两句)16.①首联对鲁仲连的形象的描写。与李诗前八句异曲同工。“一笑”与“飘然”,写出鲁仲连洒脱飘逸的人物形象。②颔联“不屑计其功”与李诗同样表达了对鲁仲连功成不受赏的高标人格的赞颂,但屈诗的反问语气和“不屑”二字将感情表达得更直接更强烈。③尾联“布衣”二字点出鲁仲连的平民身份,这也是李诗所不曾触及的。屈诗不仅以鲁仲连自比,更是将对历史人物的歌颂,升华为对古今所有胸怀天下的平民志士的赞美,同时“只在”二字包含了对那些国家危亡之际却蝇营狗苟而导致亡国的达官贵人的讥刺。【试题详解】这个题目要求多角度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点,但落脚点在屈诗。可以结合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把握,从刻画的人物形象、表达技巧、创作心境等方面入手。浙江省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5~16题。芙蓉曲【元】萨都剌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儿将断肠。绛袍春浅护云暖,翠袖日暮迎风凉。鲤鱼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飞木叶。荡舟何处采莲人,爱惜芙蓉好颜色。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两句形式上虽未讲求对称,语意上却将“芳”与“断肠”对举,使诗情有了悬念。B.三四两句以“绛袍”“翠袖”等服饰穿着,描绘了秋日凉风里执着守护芙蓉的秋江女儿形象。C.末尾二句通过写秋江女儿面对芙蓉不知如何划桨荡舟的犹疑,表现出其爱花惜花之心。D.本诗善于以景写情,语言流丽,风格清婉,多处借鉴化用前人名句,构成优美的意境。16.有人评价本诗“人如花,花似人”,诗歌中人和花的相似性体现在哪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15.(3分)B(选项“描绘了秋日凉风里”错,春浅”、“日暮”相对,意为秋江女儿与芙蓉从春到秋、从晨至暮始终相依相伴。)16.(6分)①人与花颜色的相似。“绛袍”“翠”既是“秋江女儿”衣着,也是芙蓉花与叶的颜色.②人与花生命阶段的相似。“芙蓉”正芳,人也正处于青春年华,读者看到花就会想到人,看到女儿也自然会想到花。愿人与花命运的相似。秋意渐浓,时间流逝,花会凋零,而女儿“将断肠”,暗示出人的容颜也将不在。青春正盛之时,也即衰败之始。(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即满分。)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学科测试卷(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次韵元翁从王夔玉借书黄庭坚为吏三年弄文墨,草莱心径失耕锄。常思天下无双祖①,得读人间未见书。公子藏山真富有,小儒扪腹正空虚。何时管钥入吾手,为理签题扑蠹鱼。【注】①无双祖:禅师名,诗人曾随其学佛。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随好友元翁拜访高士王夔玉,并依元翁所作之诗的韵和用韵次序写下了此诗。B.在第一句中,诗人自言为官多年,忙于处理公务,暗含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C.诗人说自己无暇读书,心径长满荒草,为写羡慕王家藏书丰富、渴望借书做铺垫。D.诗人用“常思”“得读”二词,表达了自己对无双祖和曾经读书生活的深切怀念。15.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读书、借书的渴望的?请结合最后两联简要分析。(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方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全诗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暗含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错,于文无据。这句介绍了自己的处境,自从入仕之后,诗人勤政爱民,任劳任怨,付出了很多辛勤的汗水,更耽误了宝贵时间,所以无暇进行读书和创作。

故选B。

(2)首联形容自己的“心径”长满了荒草,却懒于耕锄。言下之意,山谷觉得自己心田荒芜,心性疏懒,与年少时的自己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实际上也是借“失耕锄”的比喻表达了对读书的渴望。

颔联直抒胸臆,紧承“失耕锄”三字,抒写了作者渴望读书的心情,“常思天下无双祖,得读人间未见书。”这一次他在王家看见了很多以前从未读过的书,除了经史子集、神怪传奇,还有佛家经典、禅宗理论,不禁勾起他的美好记忆。“常思、得读”,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过往轻松的生活中,又觉得自己孤陋寡闻的心境。

颈联采用对比手法,展现出诗人精于造句的能力,“公子藏山真富有,小儒扪腹正空虚。”诗人赞美王才子不慕名利,隐居林泉,虽然物质条件难比那些王公大臣,可是由于藏书丰富,却显得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人又称呼自己为小儒,虽然读了不少书,也在仕途中摸爬滚打了三年,却蹉跎了岁月,空虚了心灵,甚至就像一具行尸走肉,实在是羞愧难当。“扪腹”二字,描写生动,将诗人的失落感描写得极其形象。

尾联诗人又诙谐地说:“何时管钥入吾手,为理签题扑蠹鱼。”诗人对王才子表达了自己非常渴望看书的心情,他甚至希望自己可以为他掌管藏书楼的钥匙,然后不辞劳苦地为对方整理签题、清扫蠹虫。签题,指各种文件和读书心得等等;蠹鱼,指书中的蛀虫形如小鱼。

答案:

(1)B

(2)①运用对比手法表达对读书的渴望。赞美对方虽隐于山中,但因书多而为富有公子,自己身在仕途,是腹内空虚的小儒。两者对比,表达了对读书的渴望。

②用谦虚的口吻、幽默的语言,委婉表达借书的渴望。诗人说可以为对方掌管藏书楼的钥匙,整理签题、清扫蠹虫,谦虚幽默,表达委婉。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追求。在为官三年的时间里,黄庭坚被迫忙于琐碎的事务,而无法专心于文学创作和诗意的追寻。他意识到自己迷失了方向,对于传统文化和古代先贤的思念成为他内心的寄托。

诗中以对比的手法,将公子藏山和小儒扪腹作为对照,突显了自己的渺小和虚无。公子藏山代表着富有和地位,而小儒扪腹则是形容自己贫穷和无足轻重。这种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自身境遇的不满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渴望掌握权力和影响力的愿望。他希望有一天能够担任重要职位,成为管钥之人,为具有高尚理念的作品提供保护和推动。这体现了作者对于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于文化发展的期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个人经历和社会现实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向往和对于个人命运的思考。它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生活的哲理,展示了宋代文人的情感和思想。【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汾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释]塞上长城:化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伐北魏,屡立战功,后遭猜忌被杀。书愤宋•陆游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注释]宗父: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同题诗就是题目相同或是写作内容相同,这两首《书愤》诗属于同题诗,均为七言律诗,按押韵的不同来区分,均为平声韵。B.“早岁……”一诗对比手法精妙,主要有两个方面,“中原北望气如山”的理想和“塞上长城空自许”的现实,早年的豪迈与如今的鬓先斑对比。C.“山河……”一诗的首联运用了借代、衬托手法,极写“愤”,突出金兵入侵北宋都城的野蛮行径为世所罕见,令人发指,也交代了战祸的惨烈。D.综合两首诗来看,“空自许”“已先斑”和“疏报国”“尚凭精意”等词语流露出主观上一厢情愿与客观上不被重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消极情绪溢于言表。15.两首诗同为“书愤”,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所抒之“愤”是否相同,并分析抒发了什么“愤”?(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消极情绪溢于言表”错误。“空自许”“已先斑”和“疏报国”“尚凭精意”等词语流露出的主要是无奈与悲愤之情,正是积极用世才悲愤,不能说是消极情绪。

故选D。

(2)相同。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国家的分裂自古有之,但是外族入侵京城充满血腥的景象前所未闻,百姓遭殃,所以两首诗都表达了国家破碎,山河分裂,外族入侵,战祸惨烈,百姓遭殃的愤慨;

“塞上长城空自许”,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统治者昏庸,纵有宗父和岳飞那样的抗金名将,却未能顺应民意,收复失地。可见都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妥协投降、压制打击抗战派将领的义愤和激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白首自知疏报国”,“衰鬓”“白首”都表达了岁月无情,人已老去的感慨,“空自许”“疏报国”都是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

答案:

(1)D

(2)相同。国家破碎,山河分裂,外族入侵,战祸惨烈,百姓遭殃的愤慨;对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妥协投降、压制打击抗战派将领的义愤和激愤;岁月无情,壮志未酬的感慨。

译文:

(一)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守城大将檀道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恢复都城已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赏析:

(一)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作者青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孝宗即位后,陆游曾向他陈述了有关定都、备战和革新政治的建议,使得朝廷主战气氛甚浓。隆兴二年春,陆游积极支持爱国将领张浚北伐,符离之役失利,朝中主和势力日炽,张浚被罢免,陆游也受牵连而免了官职。乾道八年,陆游抵达南郑,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八个多月的从军生涯是他一生中身临前线最宝贵的时光,他身穿戎装,斗志昂扬地驰骋在西北国防前线。他考察了南郑一带的山川形势和民情风俗,形成了他的“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的战略思想,积极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但南宋朝廷无法容忍他策划北伐的活动。最后王炎被朝廷召回,幕府也被撤散,陆游殷切收复中原的主张成为泡影,他的内心非常失望和苦闷但爱国热情并没有消减。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二句,写作者在镇江前线时,雪夜遥望瓜洲渡口宋军高大战舰;在南郑前线上,乘秋风,跨铁马,奔驰在大散关道上。这是陆游亲历的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金兵战斗。“瓜洲渡”在江苏省扬州市南面的瓜洲镇,此事指宋孝宗隆兴二年,陆游任镇江通判,劝说支持张浚用兵,准备北伐事。“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边界,此事指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做王炎幕僚,曾筹划恢复中原大计,领军队强渡渭水,策马直驱大散关前线与金人作战。作者采用列锦手法,两句用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战斗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杀敌的心情。宋朝的军队曾经在东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关打败过金兵,一处是在冬天,一处在秋天。一次是兵船作战,一次是马队交锋。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全诗除了巧用典故,还巧作对比,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陆游。这些诗句皆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