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中古时期的亚洲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课时+中古时期的亚洲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课时+中古时期的亚洲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课时+中古时期的亚洲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课时+中古时期的亚洲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古代世界文明第27讲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与美洲第1课时中古时期的亚洲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素养考向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1.依据《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概括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过程和疆域四至,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历史地位2.概述奥斯曼帝国崛起的过程及统治措施,从“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其在东西方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分析其灭亡拜占庭帝国对欧洲和亚洲历史产生的影响3.通过中古时期亚洲各国文化的相互学习,特别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隋唐文化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世界文化是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理解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作用主干梳理

一、阿拉伯帝国1.阿拉伯帝国建立的过程(1)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____________。(2)622年,穆罕默德在_________建立政权,到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3)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4)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_______________的大帝国。伊斯兰教麦地那亚非欧三洲2.阿拉伯帝国的统治(1)政治:政治稳定,政教合一,君主专制。最高统治者_________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事务,最重要的是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2)经济①帝国经济繁荣,_________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②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_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哈里发手工业巴格达(3)文化①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_________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②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③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东西方〔概念阐释〕哈里发:意思是“先知的继承人”。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建立后,哈里发由穆阿维亚家族世袭,选举制度废弛,阿拔斯王朝时期仍如此,哈里发成为王室世袭职位。按照阿拉伯人的习惯和法律,作为先知的继承人,哈里发拥有政治、宗教和军事等方面的最高权力,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奥斯曼帝国建立的过程(1)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2)14世纪中期,奥斯曼人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3)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4)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______________的大帝国。亚非欧三洲2.奥斯曼帝国的统治(1)政治:政教合一,君主专制①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______,他既是____________,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②______上层和_________是统治阶级,____________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苏丹宗教领袖宗教封建主工商业者(2)经济①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_______________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②帝国控制了连接______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引发了后来的新航路开辟)伊斯坦布尔亚欧〔概念阐释〕苏丹:“苏丹”在《古兰经》中原指拥有道德或宗教权威的人士,后来成为一些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称号。突厥人统治者马哈茂德是第一位称“苏丹”的统治者。印度德里苏丹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也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三、南亚的国家1.笈多帝国(1)兴起: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_________。(2)统治①帝国____________,经济繁荣。②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③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_________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北印度政局稳定印度教2.德里苏丹国(1)建立: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2)统治①最高统治者称______,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②地方划分为______,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________担任。③以____________为国教。苏丹行省穆斯林伊斯兰教四、东亚的国家1.古代日本(1)经济: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______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2)政治:_________年开始,日本进行“大化改新”,模仿______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3)10世纪,日本的__________________开始瓦解;______形成并推动______集团的形成发展。冶铁646中国中央集权体制庄园武士(4)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_________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____________时期。(5)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意图以______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源赖朝幕府政治锁国2.古代朝鲜(1)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2)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中国______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__________选拔官员,中国的____________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3)14世纪末,高丽大将_________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4)16世纪末,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唐朝科举考试儒家经典李成桂考点探究

主题1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阿拉伯帝国[史料一]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数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问题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提示]作用:巴格达城的码头相当发达,有数英里长,停泊着各种船只,包括商船,市场上的货物显然多靠码头上的船只运送。从阿拉伯人的贸易范围看,向东到中国和印度、马来群岛,向西到非洲,向北到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几乎是当时所知世界的极限。市场上贩卖的商品有瓷器、宝石和奴隶,也有蜂蜜、香料和染料等日常生活必需品,说明贸易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1)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的文献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将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2)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非欧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代印度、中国的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3)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主题2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日本的锁国政策[史料二]有关锁国的利弊,历来议论纷纭;但它确实是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长达二百余年的江户时代,能在国内保持和平,幕府政权得以维持,锁国无疑是个有力因素。在经济方面,国内产业得到发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独特文化得以昌盛等等,可以说都是由于锁国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它缩小了人民刚刚展开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杀了不断探索的精神……——坂本太郎《日本史》[问题2]史料二中的这段评价有道理吗?谈谈你的理由。[提示]有道理。理由:作为封建政权,幕府的锁国政策力图维护日本的稳定,锁国政策也的确让日本获得了200年左右的和平,日本文化在此期间获得一定发展。但是,锁国政策的影响更多是负面的:日本在面对外部世界时,不是积极进取,而是退缩保守,最终不仅葬送了幕府统治,而且使得日本在面对美国等西方列强时,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明治维新和学习西方的成功,反证了锁国政策的落后。典例研析

1.(2024·海口)有人指出,如果以阿拉伯人熟知的商品买卖来比喻的话,那么阿拉伯人对古代东西方科学文化典籍长达近百年的翻译运动是最为划算的“文化商品交易”。阿拉伯人在人类文明最便宜的时候买进,在最稀缺、最昂贵的时候卖出。这说明(

)A.翻译运动为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B.阿拉伯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高C.文化产品贸易促进了市场的繁荣D.阿拉伯成为世界的文化中心A[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在文化发展的衰落期保存了众多文化成果,这有利于文化传承,A项正确;材料中的“文化商品交易”是用作比喻的,实际上并未发生文化产品的交易,排除B、C两项;材料体现不出阿拉伯成为世界的文化中心,排除D项。2.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1494—1566年)确定了授给封建骑士的领地上基督徒农民应缴纳的税项,税额比有些欧洲基督教国家低。这一措施的直接影响是(

)A.建立了封君封臣的体制B.为征伐拜占庭提供了兵源C.授予了农民土地所有权D.有助于缓和宗教间的矛盾D[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奥斯曼帝国对封建骑士的领地上基督徒农民在税收上的照顾,这有利于缓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D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在此之前就已经确立了,排除A项;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2023·厦门)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效仿东罗马皇帝,发行带自己头像的金属货币,重用原东罗马贵族等。这些做法(

)A.意在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B.说明奥斯曼帝国崇尚武力扩张C.旨在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D.反映出罗马皇帝是各国的偶像C[解析]

根据“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可得出,这些做法是为了缓解被征服地区的矛盾,进而巩固自身的统治,C项正确;A项只是手段,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尚武,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出罗马皇帝是各国的偶像,排除D项。4.如图为古印度犍陀罗艺术(又称希腊式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图中佛像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梁高而长,头发呈波形并有顶髻,身披希腊式大褂。这体现了古代(

)A.民族的交融 B.文化的冲突C.宗教的传播 D.文明的交流D[解析]

根据“古印度犍陀罗艺术,又称希腊式佛教艺术”“身披希腊式大褂”可以看出,古印度文明与希腊文明之间有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印度艺术吸收了希腊艺术的一些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属于民族的交融,也不是文化的冲突,而是文明的交流,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教的内容,排除C项。5.(2024·长沙)646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649年,孝德天皇下诏令留唐归来的国博士高向玄理与僧旻“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机构。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由此可见,孝德天皇(

)A.铲除了国内割据的基础B.效法唐朝全面改革C.借助唐朝树立自身权威D.借鉴先进政治制度D[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大化改新时期,孝德天皇令留唐归来的国博士主持政治制度改革,其中央与地方官制与中国多有共通之处,反映出日本的封建化借鉴了唐朝先进政治制度,D项正确;“铲除”国内割据基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仅有政治制度改革,不能得出孝德天皇效法唐朝“全面”改革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显示的是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没有体现借助唐朝的信息,排除C项。6.(2023·湖南·12)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