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标题的作用-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复习小说阅读 (解析版)_第1页
散文标题的作用-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复习小说阅读 (解析版)_第2页
散文标题的作用-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复习小说阅读 (解析版)_第3页
散文标题的作用-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复习小说阅读 (解析版)_第4页
散文标题的作用-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复习小说阅读 (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2散文标题的作用(解析版)

【考点穿透】

【题型问法】

1、文章以“XX”为题,有什么作用(好处、妙处)?

2、本文为什么以“xx”为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换成另外一个标题“xx”好不好,为什么?

4、这个标题好在哪里?请说明理由。

【题型分析】

个标题住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做全面的分析。标题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要还原它的本义

后再分析其作用。

标题的作用主要有:

(1)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标题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2)体现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标中心事

件。

(3)贯穿全文的线索: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故事情节围绕其展开,贯穿全文。文章的标题如果是

一个人物,或是一件物品,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或是一种情感等,则很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

(4)修辞作用: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等。

(5)揭示情感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6)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后文揭开迷底。

【题型答法】

①表明写作对象;②体现主要内容;③贯穿全文的线索;④修辞作用(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比喻、拟

人等);⑤揭示情感主旨;⑥引起读者兴趣。

【典例在线】

11-2022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秀发上的红绸带》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秋天渐渐远去的时候,我收到了一对来自巴丹吉林大漠深处的信。信里装着一截大漠里生长的骆驼

刺,信的署名是:云。我的眼睛顿时模糊起来,以后无数个日日夜夜,系着红绸带的云的影子时常出现在

我的眼前。

②云是我穿上军装后在大西北认识的一个女孩,我们的相识纯属巧合。一次,我在部队执行紧急的救

援任务时,身负重伤,住进了原兰州军区总医院。我的病友是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云便是她的女儿。

③当时,我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昏迷不醒,生命危在旦夕。在我昏迷的日子里,每天都要输血或插氧气

管,头上伤口的疼痛无法用语言形容。当我从昏述中醒来的时候,发现云已帮我把带血迹的衣服洗得干干

净净。她告诉我,她是一名护士。当时我并没在意,只是觉得她很特别。从此,红绸带每天都穿梭在医院

里。

④当我的疼痛缓解时,她跑到书店买书读给我听,这种精神的慰藉伴随我度过住院的11日夜夜。她那

投入的神情和柔和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一种神奇的力量,仿佛一束明亮的光照着我,那一刻,疼痛竟会慢

慢消失。现在回想起来,我真心地感谢云带给我的这段非同寻常的阅读经历。

⑤后来我才知道,她其实不是医院的护士。云告诉我,她的父亲曾是一名军人,在大西北某基地一干

就是四十多年。她说她热爱军人,不仅仅因为父亲是一名军人,还因为她知道军人付出了很多……在医院

住院的日子里,她那秀发上的红绸带,时时伴我左右,发出柔和、温暖的红光,渗入我灵魂的暗房。

⑥半年后,我奇迹般地恢复了。记得那天要出院时,云邀请我照张相做个留念,我欣然答应。

⑦拍照回来的路上,细雨绵绵。我们默默地走着,不知不觉到了医院门口。她转过头望着我,并从自

己包里取出一套医疗用品,也是用一根红绸带系好,当作礼物送给我。我看见她红红的眼圈,满是不舍,

她只对我说了一句:“姐,你照顾好自己,以后我也去当兵。”说完,那秀发上的红绸带和她一起消失在

蒙蒙细雨中...

⑧又过了半年,她真的走进军营,而且是在她父亲曾经当兵的大漠里服役,不过她来信告诉我,她长

长的秀发已被剪成短发,秀发上的红绸带也不再系了。

⑨多年后,我已经离开部队,但云的英姿飒爽,以及她的那份真诚和美好,会如红绸带一样永远鲜艳,

成为我心中那一抹挥之不去的云彩……

(有删改)

22.请分析本文以“秀发上的红绸带”为题目的作用。

【答案】

①以红绸带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晰。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红”既写出了“云”的

热情、善良、美好,又暗示出她参军的赤诚心愿,表达了我对“云”的欣赏和敬佩。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标题作用分析。

由第①段“以后无数个日日夜夜,系着红绸带的云的影子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第③段“从此,红绸带

每天都穿梭在医院里”,第⑤段“在医院住院的日子里,她那秀发上的红绸带,时时伴我左右,发出柔和、

温暖的红光,渗入我灵魂的暗房”,第⑦段“说完,那秀发上的红绸带和她一起消失在蒙蒙细雨中”可知,

文章以红绸带为线索,展开故事的叙述,贯穿文章始终,使得文章结构脉络清晰。

标题“秀发上的红绸带”会引发读者的好奇,谁的红绸带?有哪些关于红绸带的故事呢?这样能够激发读

者的阅读兴趣。同时,结合第④段''她那投入的神情和柔和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一种神奇的力量,仿佛-

束明亮的光照着我,那一刻,疼痛竟会慢慢消失”,第⑤段“她那秀发上的红绸带,时时伴我左右,发出

柔和、温暖的红光,渗入我灵魂的暗房”和第⑨段“云的英姿飒爽,以及她的那份真诚和美好,会如红绸

带一样永远鲜艳,成为我心中那一抹挥之不去的云彩”可知,“红”既指绸带的颜色,又指“云”的热情、

乐于助人,还代表参军的赤子红心,表达了“我”对“云”这位女子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2-2022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语文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生都在成长

闫红

①我妈68岁时拿到的驾照。一开始她和我商量要考驾照时,我是反对的:“那么多年轻人都考不过,

您这么大岁数了还去考,多累啊,再说,有必要吗?"我妈有点迟疑,但仍然很坚持,下定决心要学。我

再一想,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学习就是她的治愈系,再学一样,也挺好。于是我口

气一改,变作支持。我妈废寝忘食地学了三个月,把驾照拿到了手。要知道,在吾乡,像我妈这么一个两

鬓斑白的老太太开车,真是太平见了!

②我妈出生于1951年2月,出生没半年,我姥姥和姥爷就离了婚,一直以来,我妈和我姥姥一起生活;

我妈说,她小时候最怕听到别的小孩说“俺爸给俺做了啥啥",人家都有个爸,她没有。她18岁被招工,

进了纺织厂,工厂里成日机器轰鸣,空气混浊,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奔跑15公里。后来她嫁给

了我爸。我爸是个知识分子,同样来自贫穷之家,负担沉重,到现在才算好了一些。我妈每个月的退休金

2000元左右,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生活。

③只是没钱倒也罢了,这几年,先是我姥姥摔断腿,然后是我爸脑血栓半身不遂,我妈全年无休地照

顾他们。我想一想,都觉得暗无天日。但目睹我妈这大半生,我发现她常有一种愉悦感。是的,我用了“愉

悦”这个词,而不是“高兴”。相对于高兴,愉悦的快感里,带着一点充实感。

④我妈不觉得此生虚度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⑤虽然我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很留心别人的长处。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订了很多文学期

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等我长大一点儿,我妈开始跟我一块儿看徐轩、张爱玲、三毛

等人的作品。她最喜欢徐^那种不疾不徐的叙事方式,一度对张爱玲也很着迷。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

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

⑥有些技术活儿,我妈也不在话下。打印机刚流行时,我们家也置办了一台,一则为我爸写稿方便,

二来时不时兜揽一些为其他单位打印的活儿,也算是家庭副业。开始主要是我爸操作,后来我妈看着手痒,

一边做家务一边背诵起五笔宇根“王旁青头兼五一”,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

五笔打字的我爸佩服不已。

⑦这几年微信流行,我妈不甘心被时代抛弃,让我给她买了平板电脑。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

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

⑧她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拾房间;跟人谈话,会怒到吸取有效信息:连看韩剧,她都注意吸

收正能量。她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说,韩国人的理念是“生命不在于长短,只要活得好”。她学习了,化为

己用,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活得高兴。

⑨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妈的乐趣来自学习本身,结果并不重要,她先

行一步地发现了学习过程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无须依凭,自给自足,不看别人脸色,也不用跟谁比较。因

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治。

⑩我妈是一个与命运劈面相逢的人,却不曾被命运击倒,虽然地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但

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地的了不起之处。

(选自【读者】2022年11期,有删改)

27.文章以“一生都在成长”为标题,有何妙处?

【答案】

超越,表现了母亲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乐观面对生活的敬佩与赞

美之情,标题与文章结尾的中心主旨相呼应,使得结构更为完整。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切入。内容上,可以从表层和深层。表面上“一直在成长”

指的是母亲一直在学习知识从而获得成长的过程,深层而言,作者想要赞美母亲这种活到老、不惧任何困

苦处境的精神。结构上,标题和结尾“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的表述相呼应,

母亲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同时标题这样有些带有悬念的表述能够吸引人的兴趣。

13-2022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语文真题】阅读《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

笙箫管笛,无一不通。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

自己刻的,他认为买来的不中使。

③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

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着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

放的是他自己糊的娱蚣,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

直地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田野里

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小

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瓢,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

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④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候,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

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

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

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

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十七岁时谈恋爱,写情书,他瞎出主意。我们的这种

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⑤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他那时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

赶紧学会拼音,好给他写回信•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

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

⑥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

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可以“没大没小”。

⑦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

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选自《文学精读•汪曾祺》有删减)

23.“多年父子成兄弟”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体现了融洽的父子关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标题作用。根据①段“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至④段“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

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写我和父亲的关系,就像兄弟之间那样亲密和和谐;⑤段“我和儿子

的关系也是不错的”和⑥段“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可以‘没大没小’"写我和子女

之间也是“没大没小”的,结合题目也是这句话,可知,“多年父子成兄弟”贯穿了题目和文中的两个部

分,是行文的线索;

结合⑦段“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

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可知,这句话表现了父子间关系的融洽,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14-2022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槐树的见证

①久闻河北省河间市齐会村有棵大槐树,今天我终于站在了它的树荫下。这是一棵历经700年风雨,

仍枝繁叶茂、生意盎然的大槐树。这是一棵被日本侵略者的炮弹拦腰炸断,本已枯死,又奇迹般再生的国

槐。它见证了抗日战争期间冀中地区最为激烈的一场战役。

②在贺龙、关向应所率八路军120师连续粉碎日军三次围攻后,1939年4月23日上午9时,敌人又在

炮火掩护下对齐会村发起了攻击。进村的道路上有一座小桥,小桥失守后,村中央最高处的大槐树就暴露

在敌人的火力网前。我们的战士隐蔽在大槐树后向敌人射击,敌人的轻重武器一起射向大槐树,树上留下

无数弹痕,一颗炮弹正好打在树干上,大槐树被拦腰炸断。一个个八路军战士把鲜血洒在大槐树下,但他

们毫不畏惧,经过浴血奋战,来犯之敌大部被歼。此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槐树见证了八

路军的英雄气概,也见证了我们的胜利。

③大槐树还见证了一个外国人如何“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他就是白求恩同志。

战斗打响后,白求恩将“战地手术室”设在大槐树前线附近的真武庙里。炮弹接二连三在手术室周边爆炸,

盘子里的手术器械被震得乱响,庙门口挂着的白布门帘也被炮火烧着了,白求恩仍镇定地做着手术。齐会

歼灭战打了三天三夜,白求恩连续工作69个小时,救治了115名伤员。今天,小小的真武庙已成为红色教

育纪念地。

④大槐树见证的不仅有炮火硝烟,还有人间正道。

⑤在齐会战役八路军参战部队名单中,赫然写有独立第二旅旅长魏大光的名字。卢沟桥事变后,冀中

地区出现了这样的情状:有的几千、几百人,有的几个人拉起个队伍,便自称“司令”。魏大光就是这时

期涌现的“司令”,但他一心一意跟定共产党,参加了齐会战役,身先士卒,大槐树目睹了他英勇的身姿。

不久后他在与日寇作战时壮烈牺牲,年仅28岁。而与他同时期的那些“司令”们,有的却当了汉奸,最终

受到人民的惩罚。百年以来中国大浪淘沙的历史有一个规律:跟定共产党,就走上了光明的道路。大槐树

见证了这一规律。

⑥大槐树被日寇炸断之后,第二年未见发芽,谁知转年它竟从根部萌发了新的枝条。仿佛是要见证我

们的民族从灾难走向复兴,它又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当年村中小桥附近,如今建起了齐会战役纪

念碑。整洁的广场,漂亮的二层村舍,享受着新时代和平生活的村民们,他们正忙碌地建设着自己的家乡。

80多年前长眠地下的先烈们,不就是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吗?

⑦我抚摸着大槐树苍劲的树干,心中对先烈们说:大槐树作证,今天的齐会如你们所愿,今日的中国

如你们所愿!

(选自《光明日报》作者:郭华有改动)

12.本文为何以“大槐树的见证”为题?

【答案】

本文以“大槐树”为线索,文中多次以“大槐树”“见证”过渡,开头、结尾也以“大槐树”呼应,以“大

槐树的见证”为题可统领全文。(以上四点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考查标题的作用。

结合文章第①段“它见证了抗11战争期间冀中地区最为激烈的一场战役”、第②段“大槐树见证了八路军

的英雄气概,也见证了我们的胜利”、第③段“大槐树还见证了一个外国人如何‘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当作他自己的事业’,他就是白求恩同志”、第④段“大槐树见证的不仅有炮火硝烟,还有人间正道”、

第⑤段“大槐树见证了这一规律”、第⑥段“。仿佛是要见证我们的民族从灾难走向复兴,它又长成了一

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第⑦段“大槐树作证,今天的齐会如你们所愿,今日的中国如你们所愿”可知,全

文围绕着“大槐树”来写,因此“大槐树”是文章的线索。文章的开头、结尾、②-⑥段的开头、结尾都包

含有“大槐树见证”,由此可见,文章多次以“大槐树”“见证”作为开头、结尾及过渡,而且首位都是

以此为呼应,据此可知标题“大槐树的见证”可统领全文。

15-2022年广西贺州市中考语文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晨曦里的莫高窟

李宝堂

①记得第一次到莫高窟,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甘肃师范大学学习的时候。从那以后,莫高窟成

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几十年间不分春夏秋冬,数十次到访。或参观洞窟,或临摹壁画,或现场写生,或

学术交流,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②在莫高窟,我瞻仰过雄伟壮观的弥勒大佛,临摹过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慈眉善目的菩萨和神采飞扬

的飞天,描绘过姿态万千的“反弹琵琶”,欣赏过张议潮统军出行收复河西的雄强之气……正是在这“东

方民族之文艺渊海”,我寻到了中国美术的古老渊源,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

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精心保护和整理,莫高窟成为全世界瞩目、

光彩熠熠的古代美术“博物馆”。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达对于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

解。

④我们阅读了有关史料与书籍,领略了敦煌艺术的伟大与神奇,深为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先生的

艺术人生和“夜夜敦煌入梦来”“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炽热情怀所感动。经

过反复探讨,我们确定创作一幅以莫高窟为主体形象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为增强现场体验,在动笔之前,

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感受金秋时节莫高日出的壮美。

⑤大约清晨七点钟,我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莫高窟,登上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站在山顶,微风吹拂,

山色朦胧。三危山巅有个牌坊叫南天门,由此俯瞰群山,逶迤连绵,莽莽苍苍,一派雄风。而鸣沙山和莫

高窟则静静地沉浸在黎明的晨曦里。

⑥很快,天边泛起了红色,群山渐渐亮了起来。我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连忙来到正对莫高窟九层楼

的宕泉河畔,在当年常书鸿先生写生过的地方,等待莫高日出的动人时刻。

⑦八点二十几分,太阳出来了,最先沐浴到阳光的是鸣沙山主峰。高峻厚重的山体,连绵起伏的沙丘,

自然流畅的流沙线条,温暧厚重的赭红色彩和涌动着的大漠气息,在明亮的晨光里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时,

就像一块大幕缓缓拉开,阳光渐渐下移,刹那间照在了依崖而建的九层楼上。只见宏伟的九层楼渐次变得

清晰,高耸的攒尖宝顶、错落的彩绘窟檐、挺拔的红色立柱和高深莫测的红门,在阳光下光彩熠熠,亮丽

夺目。陡峭的崖壁和一个个洞窟也瞬间显现,凹凸有致,光影斑驳,如梦如幻。

⑧很快,阳光倾泻于莫高窟前繁茂蓊郁的树丛上,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

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⑨看着眼前的美景,我激动地挥动画笔,记录下这醉人的绝美瞬间。

⑩回到兰州,带着激情,我和朋友投入了创作。我们商量后决定这样描绘: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

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

⑪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不是很大,但姿态优美,非常醒目。和煦的阳光把九层楼、石窟、崖壁和秋树染

得绚丽灿烂,人物与环境自然融合,形成优美的情调和意境。

⑫经过半年多紧张创作,作品终于完成了。展出后画界朋友评论,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色彩强烈,

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人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无限遐想。

⑬而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幅画作,更是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

中。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24日)

23.文章以“晨曦里的莫高窟”为题有哪些作用?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答案示例:选文题目含义丰富,“晨曦里的莫高窟”交代文章内容或写作对象,“晨曦”一词表现特定情

境下“莫高窟”独特的美,蕴含“莫高窟”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之意,“莫高窟”是文章的线

索也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文题的作用。

文题“晨曦里的莫高窟”意蕴深远,联系第③段“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达对于敦煌

艺术的崇敬与理解”,第⑩段“我们商量后决定这样描绘: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

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第⑪段“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不

是很大,但姿态优美,非常醒目。和煦的阳光把九层楼、石窟、崖壁和秋树染得绚丽灿烂,人物与环境自

然融合,形成优美的情调和意境”等语句可知,文题交代文章内容、写作对象一一画作“晨曦里的莫高窟”;

展现的是“晨曦”这一特定情境下“莫高窟”独特的美;“晨曦”是希望,是光明,是活力的象征,“晨

曦里的莫高窟”象征“莫高窟”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文章围绕“莫高窟”写了自从求学时期第一次到莫高窟至以后几十年间到访,“我”确立了“心随敦煌”

的艺术追求:写了作为本土画家乂一次走进莫高窟,“我”想用画笔表达对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写了

回到兰州完成与莫高窟相关的画作,“我”把莫高窟以及敦煌之美锈刻在心中;可见全文围绕“莫高窟”

展开,它既是文章的线索也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表达了作者对其的喜爱与赞美。

16-2022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明前茶

①枇杷园的中央,有一块空地,老祝捐出的十棵枇杷树,就围绕着这山间少有的平整之地。认养枇杷

树的城里家庭,周末会来打望“我家的枇杷树”,这是他们帮扶村小孩子的一种方式。

②老祝年轻时,曾在村小当代课老师,后来因为文凭不够,不得不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承包枇杷园

作为新的事业打拼。这一行他做得很成功,自从栽种树苗,他就仿佛拥有侍弄枇杷树的金手指。“枇杷昔

所嗜,不问甘与酸。黄泥裹余核,散掷篱落间。春风拆勾萌,朴檄如榛菅。一株独成长,苍然齐屋山。”

老祝觉得范成大这首诗就是在形容自己的山中岁月。苍苍枇杷树,很快就高及屋顶了,枇杷越结越多,富

裕了的老祝,就想着为村小做点事:买些书本,添一副篮球架。他还打算用这笔钱,替村小的孩子置办演

出服与道具,因为六年级有个姓朱的孩子有做导演的天分。

【批注:引用古诗,用枇杷树的成长来表现老祝的生活状态,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

③去年暑假,这小子自己写剧本,与三位同学在晒场上表演,把外出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奶奶对娃儿教

育上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扮演戏中的奶奶,孩子拿出了自己积攒已久的压岁钱,买了灰白的假发。

在他身上,老祝看到了自己少年时那股要把一切事情都做成的心气儿。老祝也看到了台下的奶奶,那泼辣

的老妇人一边痛骂孙子歪点子一蒙筐,一边却笑出了眼泪,频繁地用手背去擦。与孙子朝夕相处的这十二

年,奶奶只感受到生活的沉重负荷;那天,她却忽然感受到了孩子像枇杷树一样成长的生命力以及他热辣

的回报。孩子的才华,就像飞溅的枇杷汁,让顽固的奶奶皱起了鼻子一一她被酸到了,也被甜到了。这股

劲儿,一直冲到了奶奶的鼻腔和眼眶,让她且喜且叹,且愁且笑。

④老祝被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想要为这孩子提供一点方便。他当然也可以把卖枇杷的钱直接捐出来,

可转念一想,枇杷树每年的收获,也是一种期待与冒险。如今的城里人就喜欢猜测与冒险,开启一个认养

枇杷树的盲盒计划可能更有吸引力。老祝被自己的新点子逗笑了一一如果,一棵果树能吸引城里的孩子和

他们的父母,一起来嗅见山野的气息,体会农桑的辛苦,吃到现摘的枇杷;或者,见一见泥纵一般黑且机

灵的“朱导”,与之合演消夏之戏,也未见得不是一件好事。

⑤就这样,去年10月,老祝在微信上开卖“枇杷盲盒”:预付1600元认养一棵树,来年这棵树上所

有的枇杷都是你家的了;若是风调雨顺,一棵树最少能结两百斤枇杷呢;树可一家认养,也可由几家共同

认养;认养枇杷树的收入,将作为善款捐给村小。老祝有点私心,他想把这笔收入的20%用于“朱导”的梦

想,帮他成立山里的第一个戏剧社。老祝期待这能勉励这个孩子,让他未来无论从事哪个行当,都保有一

点世俗之上的精神生活。

⑥26个城市家庭,认养了十棵枇杷树,拉了一个微信群,自称“枇友”。冬去春来,老祝教他们疏花、

疏果。这些农活,都要搭起梯子,钻入枇杷树浓密的树冠中,或以猴子捞月的身姿,或以熊猫横卧之憨态,

伸长手臂和剪子艰难地干。令老祝惊讶的是,就像“朱导”这样的“赤脚大仙”爱玩阳春白雪的戏剧一样,

养尊处优的城里人对爬树疏果这样的事,也干得兴致勃勃。

⑦A乌鹑鸟最爱枇杷树,啄食儿口枇杷,就能在树梢上亮嗓鸣唱;城里人也爱枇杷树,搭起几顶帐篷,

就能在树下吃着枇杷,喝着凉茶倾听鸟语风吟。“吱一一呀一一”忽然加入的一声清透鸟鸣,惊飞了乌鸦

的得意,它拍着翅膀一边搜寻一边卖弄华丽的转音,却怎么也找不着、逼不走那后来者。乌鸦困惑地摇动

尾翼叹气,城里孩子在望远镜中瞧见了,窃笑不已。老祝也笑了,“朱导”噫着自制的叶笛欢鸣着从枇杷

树枝杈间探出头来。这孩子是这里的常客,摘枇杷,烤枇杷,熬枇杷膏,这些小技巧,就没有他不会的.

【批注A:(从修辞或句式的角度)①—]

⑧世间的孩子无需撮合就能成为朋友。不多时,白色帐篷里就传来了孩子们的笑闹声、斗嘴声。城里

孩子与乡间少年似乎达成了某种竞赛的规则,不知是谁起头,他们开始以清亮的童声,如溪水般欢脱地淌

出诗情:“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老祝想起来了,这

正是白居易的《山枇杷》。

⑨暖风熏人,剥一只枇杷,汁水的甜蜜入口入心;耳畔,孩子的吟诵与笑声,入耳也入云。B老祝笑得

合不拢嘴,他的盲盒里,期待开出了希望之花。

【批注B:(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②—]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阅读策略四】辨析比较,发现文题之妙。

(4)请从《老祝》和《枇杷盲盒与孩子》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文题目,并简述理由。

【答案】

示例一:我选《老祝》。理由:老祝是主要人物,文章围绕老祝展开叙写。

示例二:我选《枇杷盲盒与孩子》。理由: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提示线索;交代人物事件;暗示文

章主旨;与开头结尾呼应,浑然一体。

【解析】

本文通过写下岗后种植枇杷致富的老祝在微信上卖枇杷盲盒,并计划将收入替村小添置图书、篮球架、演

出服装道具等事,表现了老祝心系乡村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表达了对以老祝为代表的人物的赞美

之情。

(4)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此题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如选《老祝》,可从他是文章主要人物、

他的品质能体现文章主旨等角度阐述理由。如选《枇杷盲盒与孩子》,可从该题目新颖、概括了文章主要

内容、照应结尾语句等角度阐述理由。

17-2022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雪花”面

马海霞

①那天,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雪下得不大,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母亲去外婆

家了,由我负责午饭。我在火上炖了一锅白菜豆腐汤,掐着父亲快下班的点儿,煮上了面条。我平时不咋

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面条剩下就不好吃了,若母亲看到,肯定会劈头盖脸数落

我一顿。

②正在发愁时,我看到门外街上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不如将多出的面条送他一碗。我从厨房找

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说:“今天太冷了,请您吃碗热面条暧和暖和。”

③瘦大叔放下手中的活计,客气地说:“不用不用。"但我哪里容得他拒绝,直接将热面条放在他的

三轮车上,边往回走边说:“吃吧,吃完了我再给您盛,家里还有呢!”

④我正说着呢,父亲骑车回来了。我低声对父亲说:“面条煮多了,与其到下午坨得不能吃了,不如

送给那修鞋的吃……”父亲听了,忙折回去,请瘦大叔来家里吃,说外面天冷。瘦大叔笑着说:“没事的,

我在外面吃饭习惯了。中午来取鞋子的人多,我不能离开鞋摊。”

⑤父亲听他这么说,转身回家,让我把小桌子搬到外面,自己则盛了一碗面条,要到外面和瘦大叔一

起吃饭。

⑥这么冷的天,父亲这是中了哪门子邪?父亲把酒瓶装进左口袋里,酒盅装进右口袋里,双手端面,

出了屋门,我只好搬着小桌子紧随其后。

⑦瘦大叔见父亲非要和他喝两盅,也不好再拒绝。那天,父亲和瘦大叔一边吃面条一边碰杯喝酒,雪

花飘落在他俩身上、脸上、饭碗里、酒盅里,两人依然吃得开心,喝得尽兴。酒足饭饱,父亲又陪着瘦大

叔聊了一会儿,才返回家中。

⑧晚上我问起父亲中午在外面与瘦大叔喝酒吃饭的事儿,父亲打开话匣子,说了一段往事一一

⑨父亲年轻时推着小车去外县买石灰,等买上石灰,往回赶到半路时,却发现随身带的干粮袋和水壶

都忘在了石灰厂。父亲又饿又渴,便敲开一户人家的门讨水喝,男主人出来,听说父亲将干粮和水都弄丢

了,忙邀父亲到家里吃饭。

⑩父亲落座,女主人给父亲盛了一碗粥,又递给父亲一个菜窝窝。女主人说,他们这里连续两年遭了

水灾,只能请父亲吃这些,很是过意不去。父亲说,那顿饭虽然吃得不好,但受到了客人的待遇,因为那

家人也是喝稀粥,吃菜窝窝。若人家递给他一个菜窝窝让他站在外面吃,父亲便有种乞讨的感觉。

⑪父亲的意思我明白了。我送修鞋的瘦大叔面条,初衷是让他帮忙消灭剩饭,送给人家时却一副大善

人的模样。其实瘦大叔肯定带了午饭,也不缺我这碗面。父亲就不同了,他是把瘦大叔当朋友,陪他在风

雪中吃一碗面,那是情义。

⑫后来,父亲和瘦大叔真成了朋友。瘦大叔说,他来我们这里出摊,是他下岗后的第一份职业,说实

话刚开始干,有点磨不开面子,心情也非常低落。但那天,天那么冷,父亲还陪他在外面喝酒、吃饭、受

冻,让他非常感动,心情也敞亮起来。

⑬事情过去多年了,瘦大叔每次来我家,都会提及那年冬天他和父亲在雪地里喝酒吃面的场景,那碗

面让他吃得热气腾腾,寒意全无。

⑭父亲说得对,一碗“雪花”面,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

(选自《意林》2021年第21期)

15.本文以《一碗“雪花”面》为题有什么妙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

标题的作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告诉我们主要内容围绕“面”展开,作为文章的线索;同时“雪花”告

诉我们当时故事发生的季节;“雪花”象征人物纯洁的心灵,表达了作者对于文中人物的美好品质的赞美

之情。

最后一段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标题“雪花面”;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对于关心他人的品质的赞美之

情;同时也告诉读者,善良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温暖的道理。

【解析】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和段落作用。

标题作用:“雪花"形容"面条”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雪花”象征纯洁,也可以点明文章中

心,表达对于具有温暖和情义的行为的赞美;另外,“一碗面”这可以算作文章的线索,因为文章主要是

围绕这碗面展开的。

段落作用:由“父亲说得对,一碗‘雪花'面,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可知,这照应了标题“一碗‘雪花'

面”;同时,点明了文章中心,对于那种具有情义乂有温度的行为进行赞美,告诉我们帮助他人的时候应

该关注他人的自尊;当然作为文章的最后一段,也有总结文章讲述的内容所代表的含义,总结这碗面所代

表的含义。

18-2022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被月光抱住

肖复兴

①德智是我的发小儿,从小学到如今,我们一起度过了六十多年的漫长时光。一晃,从小孩子就晃荡

到了白发苍苍。

②春天又来了。德智在微信里说,要快递给我一罐“太平猴魁”新茶。我说,别寄了,明天要有空,

咱们在天坛碰面吧。

③上一次碰面,也在天坛,同样刚开春。转眼过去整整两年。会朋友,或有人找,一般,都会约在天

坛。天坛,成了我的“私家会客厅”。满园古树,满园清风,何不快哉!

④小时候,我和德智两家离天坛都很近,常来这里玩,不是捉蝴蝴,就是捉迷藏。如今,各自搬家,

远了,但到天坛来还是轻车熟路。到的时候,看见德智正沿着东门内的长廊里来回走,东张西望,在寻摸

我呢。两年前,也是他先到,让我惭愧。

⑤一块儿坐在长廊里闲聊,多日不见,话自然稠起来。

⑥德智从小喜欢书法,他曾送我一本颜体字帖,又送笔和纸,希望我也练练。字帖和笔纸都落满灰尘,

我始终也没去练,尽管身旁有老师。

⑦高中毕业,我去了北大荒,德智被分配到北京市肉联厂,炸丸子。六年之后,我调回北京教书,他

还在肉联厂,围着一口硕大无比的大锅炸丸子。我笑他,天天可以吃丸子,多美呀。他说:美?天天闻着

这味儿,早就想吐了。

⑧那时,我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取名叫《希望》,每天下课回家写一段,晚上到他家那间只能放

一张床和一张小桌的小屋找他,得意洋洋地读上这一段。他认真听完,然后,给我看他写的毛笔字。就这

样,上下半场交换位置,比试武艺,相互鼓励。30万字的小说写完了,最后,也没有任何希望,成了一堆

废纸。他写了一幅大大的横幅楷书,贴在他屋的墙上:风景这边独好。

⑨坐在长廊的椅子上,天马行空,忽然,德智问我:”张书范,你认识吗?”

⑩我知道这个人,书法家,楷书写得不错,当过北京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

⑪德智说:“有一次,偶然间,我写的一幅小楷让张书范看见了,连问是谁写的?知道是我写的之后,

他问:你加入书协了吗?我说没有。他立刻叫人找了一份入会申请表给我。我就这么加入了北京书协,完

全靠人家张书范的举荐呀。”

年戏说:“也是你写得好,才会有张书范的慧眼识金。”

⑬德智连连摆摆手说:“以前,我根本不认识人家;往后,再没有见过人家。你看,我入会,没送过

一点儿礼,太简单了吧。”

⑭我说:“好多事情,就应该这样简单。现在,有些地方,风气不正,才闹得复杂了。”

⑮德智轻轻叹了口气,说:“你说得对,正因为这样,我一直想感谢人家,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惦

记着这事。”

⑯我笑着对德智说:“他早就退休了。也许,他早忘了这件事了呢。”

⑰德智瞅瞅我说:“我可没忘啊。”

⑱有些事情,有人觉得小,有人觉得大;有人牢牢记住,能记一辈子,有人却很快就忘得干干净净,

一般还会赖时间无情。其实,并非人的记忆力有好坏,反倒是记忆有选择性。

色和德智分手,我在天坛又转了一圈,走到祈年殿前,忽然想起,刚读诗人李南的一首短诗《半夜醒

来》:

㉔有一句诺言/至今也没有兑现//有一个人/想忘也忘不掉〃有一本书/始终没有读懂它的真谛〃有一

处风景/盘踞在旅途的尽头〃有一只流浪狗/风雨中没能带它回家//有一件往事/改变了今生航向〃半夜醒

来,只见窗外月光涌进/紧紧地把我抱住。

㉑其实,并非任何人半夜醒来,都会被月光紧紧抱住的。我想,德智会的。半夜醒来,明澈澄净的月

光,总会把他紧紧地抱住……

(选自《河北日报》2022年4月24日,略有改动)

17.作者为什么选用“被月光抱住”作为文章的题目?

【答案】

(1)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引起阅读兴趣;(2)月光的明澈澄净与德智美好纯净的精神品质相一致;(3)

(点明主旨,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具有美好精神品质的人会得到美好生活的厚爱和善待。

【解析】

本题考查题目作用的分析。

本文题目“被月光抱住”新颖有趣,富有诗意,令人想起唐诗宋词的意境,能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合文章结尾的“我想,德智会的。半夜醒来,明澈澄净的月光,总会把他紧紧地抱住”,表现了德智美

好纯净的心灵和精神品质像月光一样明澈澄净,能“被月光抱住”:

结合第㉑段中“其实,并非任何人半夜醒来,都会被月光紧紧抱住的”,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一一“好人有

好报”,表达了作者希望具有美好品质的人能得到生活美好的报答的愿望,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9-2022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半个父亲在疼

葛亚夫

①这些年,感觉时间在不停提速,尤其是对父亲.在他身上,岁月的沙漠化一年深过一年,从牙齿到

骨骼,他所有坚硬的部分,都迅速钝化。走在路上,每遇见老人,我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有时,还会从

他身后追到身前一一我总觉得,他是我父亲。

②老了的父亲,失去辨识度,老成所有老人的样子一一干瘦,呆滞,不苟言笑,但年轻时,他棱角分

明,一顶光头,哪怕在十里外咳嗽一声,我也辨得出是他。

③小时候,我皆号葛维搅。“维”是辈分,“搅”是捣蛋,我的调皮“有口皆碑”,基本上,只要有

摩擦,罪就在我,且总以我被父亲握在地上打结束。这俗套的剧情,常让我怀疑父亲是假的。那天,我跟

着父亲压红芋,甚得他欢心。老师路过地头,随口说我两句。父亲顺手抄起扁担抽向我。我反应很快,但

双腿没能跟上,被扁担上的铁钩钩到,划出一道血印。

④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父亲捉住我,把我掘到地上,揽•把萋萋芽,嚼碎,

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间看见,他有力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还厉害。

⑤原来,当我瘩时,父亲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

⑥父亲脾气暴躁,一半是母亲点燃的,一半是因癣疾煎熬。年复一年,开春,癣就援着他的身体开枝

散叶。不知听谁说的,用烧红的铜钱烫,就能把癣斩草除根。在一盏抖动的灯火前,他捋起袖子,让我烧

铜钱烫癣。我做不到,他就自己来。牙一咬,眉一竖,火红的铜钱往手臂上i掘。一股焦肉味吱吱乱窜,

撕咬得灯火弓起腰,啃噬得我心如刀绞。

⑦父亲拍拍我的头,满面春风地说,一点也不疼。我满脸泪痕,痛得不能自己。

⑧我从未想过,当父亲疼时,我也会痛。父亲的一半疼痛,从此由我默默领受。

⑨做了父亲后,我回去得少了,但经常念及父亲,想象我这个年龄时的他,想象孩子这个年龄时的父

亲。起初是做反面教材.,瞥醒自己别像他。慢慢地,我谅解了父亲,开始与他和解。无论在基因上,还是

在生活里,我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⑩前不久,父亲的腿不堪劳损,闹起罢工。我带他看医生,背他上楼、下楼。起初他很不适应,肌肤

和骨骼都极不情愿地抗拒我。很快,他认了,回家时,他竟趴在我背上睡着了。在家门口,我扭头看他,

他酣睡得像个孩子。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

⑪康里的地板刚拖过,很滑。我和父亲摔成一团。父亲醒了,龊牙咧嘴地问我,摔得痛吗?孩子一手

扶着我,手打地板,念念有词。我满面春风地对他们说,一点也不疼。

(选自2021年第24期《读者》)

19.选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

没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含蓄地揭示文章中心,表现父亲对“我”的爱。

【解析】

本题考查文题的作用。

初读文题“半个父亲在疼”,读者不理解为什么是“半个父亲在疼”,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文章写父亲为“我”敷药,“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着;父亲烫癣,父亲的一半疼病,“我”

愿默默领受;父亲不抗拒“我”背他上楼、下楼,父亲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亲;结尾句“我

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体现的是父与子为对方考虑,父子之间是心灵相通的,“我”能体会到父亲疼

痛、不容易,想帮父亲分担一半的疼痛;父亲也能体会到“我”的疼痛,也想帮我分担部分疼痛;可见文

题“半个父亲在疼”含蓄地揭示文章中心,表现父亲对“我”的爱。

[10-2022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稻田重逢

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

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

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每一丘稻田即是每一家的孩子,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比喻。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③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长方形,显得规整,面积也不小,足有五亩三分,这

样的大田在小村里可不多见。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

“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一脚踩进黑汕汕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长丰

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阉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

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邻居槐三爷见了,半是调侃半是妒忌地讲:转什么转呢,别人又

搬不走你的田。

④田是好田,种田的亦是好手。爷爷在长丰大丘干得风生水起,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⑤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长丰大丘被槐三爷家的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为此郁闷了好一阵

子。其实,当时爷爷已八十高龄,即便身体再健康,也种不动长丰大丘了。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

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A。有次新初随口回了一句:“老

伯你就莫操长丰大丘的闲心喽。现在种田也有新法子了呢。”给爷爷呛得半天不吭声。自此,他的心思便

转移到了自家屋后的菜地里。

⑥上世纪90年代起,村子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

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那时的爷爷经

常搬把竹椅子倚门而坐,望着长丰大丘叹着气。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

⑦自爷爷奶奶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一年到头已难得回老家一趟。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经

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淡去。只是父母还会在家里,不时提及一丘丘稻田的名字。

母亲说:“现在种田的政策其实挺好,不用交税,还有补贴,多好的事啊。”父亲接过话题:“像长丰大

丘那么好的田,荒了真可惜。"我理解父母对于田地的那份情感。他们骨子里和爷爷一样,把自己的一生

与田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⑧阳春三月的一天,正是水桐花开的时节,母亲意外接到了新初打来的电话。原来新初回到了村里老

家,打算回来好好种田。田种少了也没意思,问母亲闲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母亲一听,忙不迭

地连连说:“好啊,太好了,反正荒在那里,你要是能种,怎么不好呢?”新初许诺,下次给家里送新米

来。父亲在一旁搭话:“一粒米都不要你送,只管种好。”新初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话也多了起来。他

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多了,乡里面鼓励的举措多得很,力度也大得很。他已经添置了崭新的农机农

具,什么耕整机、微耕机、插秧机、施肥机,都配了好几种了,政府给补贴了上万元,自己花不了几个钱。

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里,帮着把基本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

不用担心会垮塌了。

⑨--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家。父母望着车窗外一掠而过的乡野田畴,满目的青色让他

们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他们指点着视野里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四方丘、枫叶丘……像久别后的重

逢,如数家珍。

⑩他们最关心的当然还是长丰大丘。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一眼就看见长丰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层盈盈

新绿,着实让他们一番惊喜。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我仿佛嗅到了稻花

香的清新,让人陶醉。

(谢枚琼《人民日报》2022年5月18日有删改)

(4)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摩标题是理解作者意图的重要途径,本文的标题是“与稻田重逢”,

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案】

(4)题目“与稻田重逢”首先点明本文的主体内容是与“稻田”相关的,是写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其次

“与……重逢”包含“相逢”和“再相逢”的两层含义,这样就会引发读者思考“相逢”是何意?“再相

逢”又是何意?,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第三,文章重点落在“再相逢”上,从文章写作重点上

也是在此,歌颂了新时代农村的新的惠农政策,找回了农村稻香满乡村的景象,让农民回归田间,让农业

发展走上快车道,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歌颂了新农村、新农业,新社会。

【解析】

本题考查对题目作用的理解。解答时,通读全文,在对文章主旨进行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上进行作答。当题

目有使用了修辞手法的时候,对题目的分析要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文章内容、表达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题目“与稻田重逢”,首先交代了文章叙写的内容与“稻田”相关,“稻Ilr贯穿全文,构成了文章的叙

事线索,也表明文章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其次“与……重逢”包含“相逢”和“再相逢”的两层

含义,“再相逢”发生了什么,又有何意?题目能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第三,文章重点写“重

逢”,结合文章的结尾“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一眼就看见长丰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层盈盈新绿,着实让他

们一番惊喜。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我仿佛嗅到了稻花香的清新,让人

陶醉”可知,文章的题目歌颂了新时代稻香满乡村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新农村的美好生活的讴歌和赞美,

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名师点睛】

赏析标题的作用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文眼,如一扇呈现美丽风景的窗户,令读者沉浸在美好的氛围里•因此,一个精美

的题目总是值得细细推敲,往往它会与文章的内容、主旨、线索、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都有密切联系。

一、方法强化

1.揣摩标题含义:先看标题的本义,再思考深层含义。

2.分析标题的作用:表明写作对象、体会主要内容、贯穿全文线素、揭示情感主旨、引起读者兴趣。

3.分析其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二、规范要求

先通读全文,初步掌握全文意思,再体味题目的含义。标题或是涵盖全文的内容,或是起着画龙点睛

的作用,或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的思路。在做题目的时候,不要乱凑概念术语,而应真正地理解到位,

并且能展开具体的表述。另外,在平时训练中还要经常去揣摩中考真题,以逐渐趋于规范答题。

分析标题的作用有表明写作对象、体会主要内容、贯穿全文线索、揭示情感主旨、引起读者兴趣等,

组织答案时不能照搬术语,而是要结合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考点通关】

11-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与稻田重逢

谢枚琼

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

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

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在起伏的版图上,稻田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形态,大小不一。村民往往按其形状

和所在地,给一丘丘稻田命名。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荷叶状的叫荷叶丘;在昌蒲洼的就叫昌蒲丘,在尖

子山脚的就是尖子丘;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几分田来的,就叫新开丘了。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

的日子。

③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长方形,显得规整,面积也不小,足有五亩三分,这

样的大田在小村里可不多见。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

“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④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包产到户时,爷爷抓阉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

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田是好田,种田的亦是好手。爷爷在长丰大丘干得风生水起,

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⑤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这次,长丰大丘被槐三爷家的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为此郁闷了

好一阵子。其实,爷爷已八十高龄,即便身体再健康,也种不动长丰大丘了。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

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

又要藻草了。有次新初随口回了一句:“老伯你就莫操长丰大丘的闲心喽。现在种田也有新法子了呢。”

给爷爷呛得半天不吭声。

⑥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南下北上打工的行列。

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

草丛生。那时,爷爷经常搬把竹椅子倚门而坐,望着长丰大丘叹气。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

旧。

⑦爷爷奶奶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一年到头已难得回老家一趟。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经被

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淡去。只是父母还会不时提及一丘丘稻田的名字。我理解和

田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父母对于田地的那份情感。他们骨子里和爷爷一样,把自己的一生与田地紧紧地

联系在一起•父母的语气里自有一份难以排遣的无奈。

⑧阳春三月的一天,母亲意外接到了新初打来的电话,说要来县城家里拜访。原来新初回到了村里老

家,他打算回来好好种田。他要种更多的田,问母亲闲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母亲一听,忙不迭

地说:好啊,太好了,反正荒在那里,你要是能种,怎么不好呢?新初许诺,下次给家里送新米来。父亲

在一旁搭话:“一粒米都不要你送,只管种好。”新初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母亲,

现在种田可轻松多了,乡里面鼓励的举措多得很,力度也大得很。他已经添置了好几种崭新的农机农具,

政府给补贴了上万元。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里,帮着把基本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

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

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家。望着窗外满目青色的乡野田畴,父母的话匣子再也关不

住了。他们指点着视野里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四方丘、枫叶丘……像久别后的重逢,如数家珍。

⑩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一眼就看见长丰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层盈盈新绿,这着实让他们惊喜。稻田的

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仿佛嗅到了稻花的清香,让人陶醉。

(选自《人民日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