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_第1页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_第2页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_第3页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_第4页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庆市2024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如表是先秦时期在古皖地区存在过的部分古国。根据下表可知,古皖地区()徐国嬴姓,多次抗周,后遭楚、吴、齐的攻击,率部逃离江淮。舒在今舒城县、庐江、桐城间,为吴楚蚕食并吞。萧国子姓,在今萧县西北,为殷人之后,与宋关系密切。许国姜姓,原在河南许昌,前533年被楚国强迁至亳县东南七十里的城父集。胡国归姓,在今阜阳市,胡与晋、鲁多有交往,曾从楚攻吴。A.是区域文化碰撞的重要地区 B.文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C.主导中国先秦文化发展走向 D.频繁兼并战争滞缓文明迭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先秦时期古皖地区古国相互兼并,有利于区域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无法的出文化是否领先,排除B项;“主导”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无法看出战争是否滞缓文明的迭代,D项正确。故选A项。2.东汉光武帝奉行一条更为精巧、成熟的“经术”与“吏化”相结合的政治路线,其在意识形态上专崇“经术”,实际政务中又不弃“吏化”。这条政治路线()A.解决了东汉初年的冗官问题 B.凸显了对官员治理能力的重视C.确立了儒学官方正统的地位 D.导致了豪强地主垄断政治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以来,选官和吏治高度重视“经术”,东汉光武帝在此基础上,将“‘经术’与‘吏化’相结合”,关注“吏化”,重视“实际政务”,即凸显了对官员治理能力的重视,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东汉初年是否存在冗官问题,也没有说明重视“吏化”的实践效果,难以得出“解决了东汉初年的冗官问题”的结论,排除A项;儒学官方正统的地位的确立在西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在政治上注重官员的治理能力,和豪强地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3.唐玄宗时,正谏大夫房融之子房琯以“素有宰相望”拜相,唐肃宗时以其“素有重名”,深得倚重。后来房琯经常称病,不肯上朝,常与人谈论佛道虚无之事,受到舆论的非议,终被贬为太子少师。材料表明唐朝()A.科举成为主要选官途径 B.社会舆论影响宰相选任C.恩荫制度依旧广泛盛行 D.佛道思想成为主流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房琯因为“素有宰相望”和“素有重名”,先后受到唐玄宗和唐肃宗的器重,担任宰相,但最终因受到舆论的非议,被贬为太子少师,这说明唐朝时期社会舆论影响宰相的选任,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科举选官的情况,只是提到了房琯因为“素有宰相望”和“素有重名”而被拜相,这与科举选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房琯因“素有宰相望”和“素有重名”而被拜相,而非因恩荫制度被拜相,排除C项;佛道思想并没有成为主流思想,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莫高窟北区出土的元代文献中,除汉文写本之外,还有西夏文、藏文、回鹘式蒙古文、八思巴文、梵文、叙利亚文、希伯来文,以及婆罗迷字体书写梵语的文献,也多见其他文字与汉文合体的文献。材料表明()A.河西走廊商品贸易的繁盛 B.汉文成为各种文字的基础C.多民族政权并立依然存在 D.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气象【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元代文献中有少数民族文字,也有外国字体书写的文献,说明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文化交流,不能体现河西走廊商品贸易情况,排除A项;材料说的各种文字中没有体现汉文是各种文字的基础,排除B项;元朝是大统一朝代,而且材料中很多是外国文字,多民族政权并立主要指的是国内,排除C项。故选D项。5.明初服饰朴素简洁:嘉靖年间,庶民服饰由简入奢,僭礼越制现象屡见不鲜;而崇祯时期,服饰重归平淡素净,冷色服饰成为主流。明代服饰的变化()A.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 B.深受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C.体现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 D.彰显大一统王朝文化自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嘉靖年间,庶民服饰由简入奢,僭礼越制现象屡见不鲜;而崇祯时期,服饰重归平淡素净,冷色服饰成为主流。”并结合所学可知,嘉靖年间,庶民服饰由简入奢,僭礼越制现象屡见不鲜,与当时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发展壮大,刺激人们追求消费享乐;崇祯时期,国力逐渐衰微,崇祯帝开始大力提倡衣着简朴,大家的服装开始从浓艳华美向淡雅朴素转变,可见服饰变化受到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B项正确;平淡素净,冷色服饰不属于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崇祯时期国力衰落,平淡素净不能体现文化自信,排除D项。故选B项。6.晚清以来,国人对于举借外债的看法不一。有人把借债与亡国等同起来,一次次掀起拒债高潮,企图以此挽救民族危亡:也有人将外债当作一种外交手段,希望通过引进外债使列强在华势力达到某种均衡,以维持社会安定。由此可见,当时()A.列强控制着中国社会舆论走向 B.民族利益影响国人价值取向C.政府与民众始终保持一致意见 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有人把借债与亡国等同起来,一次次掀起拒债高潮,企图以此挽救民族危亡”“希望通过引进外债使列强在华势力达到某种均衡,以维持社会安定”及所学知识可知,举借外债对于近代中国人来说是新鲜的事物,国人的理解深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的影响,尽管看法不一,但他们的观点都是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维护民族的利益,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人的舆论,这种舆论反映出人们将举借外债与民族危亡相结合,反映了民众对民族利益的关注,这种舆论并非受到列强控制,排除A项;材料中的观点反映的是社会舆论,没有区分政府和民众,再加上有不同看法,排除C项;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况且材料中的舆论没有涉及到列强和清政府,排除D项。故选B项。7.1926年召开的法权会议是北洋政府通过外交途径撤废治外法权的一次尝试。会上北洋外交家主张撤废治外法权这一严重伤害中国主权的外人特权。虽然未能实现撤废治外法权的初衷,但确立的一些涉外原则,也为后来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奠定了法理基础。这表明()A.近代主权意识萌发 B.北洋政府具有国际法视野C.外交自主权的实现 D.反帝反封建成为社会共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据材料“北洋政府通过外交途径撤废治外法权的一次尝试”“但确立的一些涉外原则,也为后来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奠定了法理基础”及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试图通过外交途径撤废治外法权,反映北洋政府具有国际法视野,B项正确;晚清时期近代主权意识已经萌发,与材料事件不符,排除A项;外交自主权的实现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排除C项;反帝反封建成为社会共识存在绝对化,且北洋政府的很多势力属于封建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8.“苏维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等同于无产阶级专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它转变为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形式,并推动共产国际重新定义了“苏维埃”的内涵。这表明()A.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国际支部 B.中国革命与国际共运双向互动C.革命形势推动统一战线的建立 D.工农民主专政成中国革命归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等同于无产阶级专政”、“推动共产国际重新定义了‘苏维埃’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革命在实践过程中,丰富了“苏维埃”的内涵,将其由无产阶级专政转变为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形式,反映出中国革命与国际共运双向互动,B项正确;1922年的中共确认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国际支部,排除A项;此时大革命已经失败,与统一战线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苏维埃”内涵的变化,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9.如图为民国三十五年画家郭钧在《新华日报》上刊登一幅政治漫画(注:秤的两边为日军与美军)。漫画反映的主题是()A.蝇营狗苟,沆瀣一气 B.蚕食鲸吞,瓜分豆剖C.磨刀霍霍,包藏祸心 D.狼前虎后,接踵而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日美都是侵略者,威胁中国利益。“狼前虎后”指的是前门赶走狼,后门来了虎,比喻坏人接踵而来,民国三十五年是1946年,1945年打败日本侵略者,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所以漫画反映的主题是“狼前虎后,接踵而来”,D项正确;“蝇营狗苟,沆瀣一气”意思是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1946年,美日没有联合,排除A项;“蚕食鲸吞,瓜分豆剖”比喻国土被分割侵占,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所以,漫画反映的主题不是“瓜分”,排除B项;“磨刀霍霍,包藏祸心”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心里藏着害人的主意,此时已经打败日本侵略者,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磨刀霍霍,包藏祸心”只能体现美国包藏祸心,排除C项。故选D项。10.西方学者分析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城市化过程时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农村偏向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安排城市居民到农村工作,采用“下放”政策,在城市与农村发展上,具有强烈的“反城市,亲农村”的意识,即有“农村偏向”。城市偏向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实施的一系列具体政策,如限制城市人口、实行粮油供给制等,来保证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顺利进行,并非是“反城市情结”的,而是更具有城市偏向的。A.忽视了国情对城市化战略的影响 B.丰富了城市与农村关系的理论C.带有明显的政治偏见和经济敌意 D.把握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趋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安排城市居民到农村工作”“限制城市人口、实行粮油供给制等,来保证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顺利进行”及所学知识可知,就城乡关系下的城市化来说,中央政府无论实施哪一种政策,最终都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在不同时期的城市化战略,受国情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说明材料所述两个观点忽视了国情对城市化战略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侧重的计划经济下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非主要阐述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且材料中的西方学者的表述带有一定的政治偏见,并非科学的城市与农村关系的理论,排除B项;西方学者对中国城市化过程带有一定的政治偏见,但材料中两种西方学者的观点中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敌意,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西方学者对中国城市化的观点,而且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偏见,不能科学的反映“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趋向,排除D项。故选A项。11.罗马帝国积极逐利、广泛扩张,征服了欧洲众多民族地区;盘剥底层奴隶的同时,在所征服地区建立众多行省,借助持续收取大量赋税和劳役而获得巨额利益,但对各行省的经济发展并不承担什么责任。这导致了()A.不同族群之间的融合 B.各行省政治认同的弱化C.奴隶制经济持久繁荣 D.欧洲各民族国家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依据材料概况可知:罗马在扩张的过程中,通过建立行省对征服地区进行经济剥削,获得巨额利润,但却不承担经济发展的责任,这会导致各行省的不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产生,从而反抗罗马政权,导致政治认同的弱化,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罗马对地方的剥削,而非不同族群之间的融合,排除A项;这种剥削和压榨不利于奴隶制经济持久繁荣,排除C项;欧洲各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在15、16世纪左右,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中古前期,封臣率骑士作战的时间一般以40天为限。按封建法,如果服役期满,封臣就可以率军撤离战场。如果战争没有结束,而封臣因已服役期满要撤离战场,就必然导致战争失败。于是在12、13世纪,西欧诸国先后改纳盾牌钱,即封臣不再带领骑士为国王作战,而是将作战费用折算为物款向国王缴纳。这一转变()A.强化了国王的征税权 B.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C.加速骑士阶层的衰落 D.直接提高军事战斗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于是在12、13世纪,西欧诸国先后改纳盾牌钱,即封臣不再带领骑士为国王作战,而是将作战费用折算为物款向国王缴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诸国实行纳盾牌钱,给予君主收缴盾牌钱的权力,扩大了政府的财源,强化了国王的征税权,A项正确;材料没有表现出盾牌钱的征收对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在12、13世纪,骑士阶层依然是封建社会的阶级基础,改纳盾牌钱不会加速骑士阶层的衰落,排除C项;“直接提高军事战斗力”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13.1577年霍利谢德《编年史》第一版出版,由于当时英国面临着天主教国家的威胁,该书极为关注英格兰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学史家理查德·海尔格森认为从“每个已知民族的历史”转向排他性的、复杂的国史书写是该书成功的核心原因。据此可知()A.英国社会精英缺乏全球性视野 B.关照现实的历史著述具有生命力C.出版事业应迎合市场发展规律 D.排他性民族史满足读者阅读习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编年史》出版时,英国面临着天主教国家的威胁,因此该书对英格兰周边地区的历史极为关注,这说明了历史著述往往会受到现实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并通过对历史的解读来回应现实问题,史家理查德·海尔格森的评价也印证了这一点,B项正确;理查德·海尔格森的观点专注于解释《编年史》的成功,并没有提及社会精英的全球视野,排除A项;出版事业确实受市场的影响,但材料中未涉及到市场发展规律的问题,排除C项;“排他性民族史满足读者阅读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原文信息相符,但相比之下,“关照现实的历史著述具有生命力”更能概括原文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4.独立后的拉美地区政局长期动荡不安,如墨西哥在1824—1848年间发生了200多次军事政变,更换了31个总统,玻利维亚在74年中发生过60次革命,同时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如1879—1883年的太平洋战争等。这主要是因为()A地缘政治引发区域性冲突 B.人民群众不断追求政治权利C.考迪罗军事独裁体制影响 D.拉美社会广泛存在较大差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拉丁美洲)。根据材料“1824~1848年,墨西哥曾发生约200多次军事政变,更换了31个总统;玻利维亚在独立后的74年中发生了60次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美独立运动之后,政局动荡,社会秩序不稳定,皆是因为民族民主革命进行的不彻底,内部仍保留考迪罗军事独裁体制的影响,C项正确;“地缘政治引发区域性冲突”无法解释独立后的拉美地区国家内部政局长期动荡不安的现状,排除A项;“人民群众不断追求政治权利”与拉美地区政局长期动荡不安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拉美社会广泛存在较大差异”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15.1812年第二次美英战争期间,哥伦比亚女士开始出现于漫画中,逐渐成为美国精神代言人之一。如图是1865年托马斯·纳斯特的漫画“选举,难道没有此人?”图中哥伦比亚女士发出质疑,认为政府应该保障黑人士兵的选举权。据此可知()A.黑人已经取得和白人对等权利 B.种植园经济发展障碍已经扫除C.美利坚民族形成基础已奠定 D.黑人奴隶制度最终走向了瓦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5年(美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漫画中哥伦比亚女士的质疑表明,社会已经关注并争取黑人的权利,这与黑人奴隶制度的瓦解有一定的关联;结合历史背景可知,1865年是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据此可以推断黑人奴隶制度最终走向了瓦解,D项正确;从漫画中哥伦比亚女士的质疑可以看出,黑人士兵的选举权尚未得到保障,排除A项;种植业经济依赖黑人奴隶的劳作,黑人奴隶制的瓦解不利于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是在独立战争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6.以下是某篇论文的参考书目,据此判断,该论文研究的主题可能是()序号参考书目作者1《艾森豪威尔回忆录》艾森豪威尔2《美国与“大中东”》安维华、钱雪梅3《布什的战争》鲍勃·伍德沃德4《中东两千年》伯纳德·路易斯5《阿拉伯世界与巴勒斯坦问题》陈天社6《美国对约旦外交政策研究1946—1969》程皖7《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研究—基于军事援助的考察》储永正A.《美国犹太人对美以关系的影响》 B.《中东国家通史》C.《美国的巴以冲突政策研究》 D.《美国对外援助—目标、方法与决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美国与“大中东”》《美国对约旦外交政策研究1946—1969》《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研究—基于军事援助的考察》等多本参考书目涉及到美国对中东地区的外交政策,包括对约旦、以色列等国家的政策研究,美国的巴以冲突政策研究符合主题,C项正确;艾森豪威尔和布什等总统不是犹太人,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到的参考书目主要是二战后的内容,不构成中东国家的通史,排除B项;材料中只有《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研究—基于军事援助的考察》涉及到美国对外援助,且对外援助也属于对外政策的一部分,该主题不够全面,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远在唐朝以前,我国侨胞的足迹已到达东南亚,其中绝大部分是福建籍同胞,他们由闰南泉州港乘帆船抵达。公元六世纪的文献上已有泉州与海外交往的记载。宋元时代,泉州港与东南亚、伊朗、阿拉伯、东非和日本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友好往来。侨胞身居异城,但心向祖国,关心家乡人民的生活,经常把他们认为最重要的经济植物的种苗和栽培技术带回国内。——摘编自李芳洲《华侨在植物引种方面的贡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华侨引种是过去华侨引种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同时新中国的成立也极大鼓舞了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广大侨胞传承引种文化的心情更加迫切。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及冷战禁运背景下,为中国引进优质战略、经济作物以及种植技术成为20世纪50年代华侨引种工作的重中之重。1951年8月31日,政务院第100次政务会议做出《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指出:“为保证国防及工业建设的需要,必须争取橡胶自给”。11月,华南垦殖局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担任局长并主抓橡胶引种和种植工作,种源除了征集自之前华侨在海南创办的橡胶园外,还广泛联系东南亚华侨引进最新的橡胶良种和技术。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被誉为“华侨橡胶王”的雷贤钟冒着生命危险把100多斤优质胶籽、300多株芽接桩和200多米芽条带回国并试种成功,周恩来称赞其“比带金子回国更宝贵”。——摘编自张行明艳林《新中国华侨植物引种历史的考察》材料三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世界各地大多数物种都能在我国生存,且找到合适的栖息地,所以中国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几率非常高。在中国,外来入侵生物分布范围极其广泛,除了青藏高原等少数人迹罕至的偏远保护区外,全国34个省市区都有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从森林、水城、湿地、草地荒漠、戈壁等自然生态区域到农业区域、城市居民区等随处可见到入侵生物,其中以水生生态系统最为严重。——摘编自范秀琴《中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对策及新的研究方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华侨植物引种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和相关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华侨橡胶引种的背景及其意义。(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引进外来物种的认识。【答案】17.特点:海外引种历史悠久;引进的物种地域来源广泛;重视经济作物和栽培技术的引进;海路是物种引进的重要路径。18.背景:华侨引种优良传统的影响;新中国成立激发华侨爱国热情;朝鲜战争的爆发和西方的冷战禁运;国防和工业建设的迫切需要;政府(国家)的政策鼓励。意义:丰富了我国农作物品种,促进了我国橡胶产业的发展:弘扬了华侨爱国优良传统;有利于打破西方对我国的禁运,为国防建设和工业建设提供了战略物资。19.认识:坚持科学引种,充分发挥引种在促进中外经济交流和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积极作用;完善外来生物引进的相关立法,加强海关稽查;培养公民的生态意识,自觉防范外来物种入侵。【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远在唐朝以前”、“宋元”、“南亚、伊朗、阿拉伯、东非和日本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等时间和空间信息可知,我国侨胞从海外引进植物物种具有历史十分悠久、地域来源广泛的特点;据材料“经常把他们认为最重要的经济植物的种苗和栽培技术带回国内”可知华侨十分重视经济作物和栽培技术的引进;据材料“他们由闰南泉州港乘帆船抵达”可知,华侨通过泉州港与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交往,故海路成为物种引进的重要通道。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建国初期(中国)。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的华侨引种是过去华侨引种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可知,华侨引种优良传统的影响;据材料“新中国的成立也极大鼓舞了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可知,新中国成立激发华侨爱国热情;据材料“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及冷战禁运背景下,为中国引进优质战略、经济作物以及种植技术成为20世纪50年代华侨引种工作的重中之重”可知,朝鲜战争的爆发和西方的冷战禁运;国防和工业建设的迫切需要;据材料“政务院第100次政务会议做出《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担任局长并主抓橡胶引种和种植工作”可知,政府(国家)的政策鼓励意义:据材料“种源除了征集自之前华侨在海南创办的橡胶园外,还广泛联系东南亚华侨引进最新的橡胶良种和技术”可知,丰富了我国的橡胶品种,促进了我国橡胶产业的发展,据材料“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及冷战禁运背景下,为中国引进优质战略、经济作物以及种植技术成为20世纪50年代华侨引种工作的重中之重”可知,有利于打破西方对我国的禁运,为国家国防建设和工业建设提供了橡胶这一战略物资;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的华侨引种是过去华侨引种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可知,继承和弘扬了华侨爱国优良传统。【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现代(中国)。对于引进外来物种要辩证看待,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可知,引进物种曾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引种在促进中外经济交流和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认识到引进物种的不良影响,据材料“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世界各地大多数物种都能在我国生存,且找到合适的栖息地,所以中国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几率非常高”可知,不能盲目引进外来物种,要在基于科学精神的前提下引进,每个人都应该自觉树立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意识,国家要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和海关稽查工作。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英法两国之间,千年来冲突不断。时而作为侵略对方的仇敌,时而作为残酷的竞争者,又时而是一起作战的盟友。英国和法国两个欧洲国家,跨英吉利海峡隔海相望,但在这两个国家发展的历史之中,有着根深蒂固的恩怨,甚至在现代社会,这种恩怨也依然影响着两国之间的关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千年来英法的爱恨情仇第一阶段: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成为英格兰的统治者(法攻英守)第二阶段:英法百年战争,法国取胜,英国彻底丧失欧陆称霸野心(英攻法守)第三阶段:英法百年战争结束(1453年)—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英法冲突烈度相对较低,彼此都不将对方视为自己的主要对手)第四阶段: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1674年)—拿破仑战争结束(激烈的英法争霸阶段,法国中间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是总体上英国在英法争霸中逐渐占据上风并取得胜利)第五阶段:拿破仑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两国依然有冲突,但以合作为主,英法同盟关系总体越来越紧密)第六阶段:二战后—至今(同属美国西方阵营和美国盟友,既有合作又有冲突)——摘编自《爱恨情仇转瞬间——英法两国上千年的恩恩怨怨》请以“英法关系”为线索,从上述材料任选两个阶段,提炼一个共同主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选择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主题:英法争夺欧洲霸权随着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的崛起,法国作为欧洲大陆老牌强国,意图称霸欧洲;英国想要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从而称霸欧洲。英法在殖民地,对外掠夺等方面存在矛盾。政治:英国较早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在争夺殖民地的过程中,法国被英国打败过;经济: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英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于法国,英国比法国强大。最终英国取得胜利。【解析】【详解】本题是历史事物阐释类小论文。时空是近代欧洲。选择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主题: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结合所学可知,英法二者欧洲地理上的邻近,它们均试图利用欧洲海上扩张先行者们(即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衰颓的契机。18世纪中,英法崛起为超级帝国。尽管英国始终领先一步,法国的跨越依然可观随着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的崛起,法国作为欧洲大陆老牌强国,意图称霸欧洲;英国想要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从而称霸欧洲。英法在殖民地,对外掠夺等方面存在矛盾。政治上英国较早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在争夺殖民地的过程中,法国被英国打败过;经济上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英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于法国,英国比法国强大。最终英国取得胜利。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杰出思想家王阳明无疑是余姚乡贤的代表,其门人弟子更承先师遗愿,积极弘道于百姓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