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

1邓稼先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

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L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L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

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

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

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第1页共135页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

表彰为我国“两弹--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渔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

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⅛瞬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

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

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

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

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

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

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

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d先元勋XQn至死不懈Xie鞠jU躬尽瘁CUi

选聘Pin无垠yin殷红yd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歌:歌颂,赞叹;泣:流泪。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及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

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

重复;穷:穷尽。

二:整体感知

第2页共135页

1.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三、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试用一句话说说“我眼中的邓稼先”。

2.请用“我发现……词语(句子、段落)写得好,它好在……”的句式赏析文中的美点。

四、拓展提升

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仿照感动中国的

颁奖词,写一段话礼赞伟大的科学家邓稼先。

[2002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

黄昆一国家最高命鼓奖获得者:他一生都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地传递着

知识的薪火,面对名利的起落,他处之淡然。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的领域

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两弹”元勋一邓稼先: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L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说说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1)(2)(3),

(4)(5)(6)

【合作探究】

2.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3.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

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地介绍?

第3页共135页

4.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5.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

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拓展提升】

6.课文第五部分中引用了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显示了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用300字

左右的文字,充分发挥你的想象与联想,描绘邓稼先工作的环境。

7.读下列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杨振宁和周润发同机抵达上海机场。周润发一下飞机,就被无数的歌迷影迷团团围住,拍照、送

鲜花、请求签名……热闹非凡。一位工作人员对身边的青年说:“杨振宁也在这架飞机上!”有青

年问了一句:“杨振宁是唱什么歌的?”

第三课时

【预习导学】

1-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完成文后问题

(1)这部分的标题“我不能走”,如果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

作者引用他和邓稼先在昆明读大学时一起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不知稼先在……手有没有颤抖”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友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4页共135页

文章引用“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五四时代的歌曲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2.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完成文后问题

我在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望是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

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一⅛J服,饭食,书籍,

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

笔巨款!母亲坐了半个月的摊,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

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

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都一样疼爱

的,但是假若她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

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以至耽

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桥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一

一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

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下母亲自

己。她还须自早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F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

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

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

“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又想起当日孤独

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1)这篇文章写了哪三件事?各用一句话概括。

(2)这篇文章是按照顺序记叙的。

(3)老舍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试根据示例,用一两句话简析下面的话。

示例:“她愣住了”,写出母亲听说儿子还须辞母返校时感到突然,爱子情深。

[甲]“母亲笑了”,写出母亲

第5页共135页

[乙]“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写出母亲

[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写出母亲

(4)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邓稼先》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1、(1)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2)简单介

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

历史性贡献的原因。(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

傲。(5)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6)

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

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

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

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

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

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先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

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3、按理说,

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

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

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

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

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

第6页共135页

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

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

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4、一他们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都是本国的功臣。一

T旦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奥本海默锋芒毕露,爱出风头,令人难堪;而邓稼先忠厚朴实,

真诚坦白,从不骄人。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

和奉献精神,说明“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

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

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

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5、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

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

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第三课时答案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1.(1)不好.因为我不能走”是邓稼先的原话,

更能突出他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贡献的精神.(2)巧妙地写出邓稼先工作、生活环

境的艰苦,从而更显示出邓稼先奉献精神的可贵.(3.)表达作者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

(4)作者是把这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再次充满深情地将邓稼先与改写中华民族

历史的伟大转变联系起来,以突出他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2.(1)母亲筹备巨款,

送儿上学.母亲送三姐出嫁.除夕夜母亲送子返校.(2)时间(3)[甲]对儿子除夕归

家的欣喜,盼子心切.[乙]无可奈何的心情,对儿子十分眷念.[丙1疼爱儿子又深明事

理,毅然送儿子返校.(4)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以及深切怀念的思想感情十二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3、理解文中

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读准下面加横线字的字音。

第7页共135页

钻探()壳()弥高()()

淋漓()()

漂白()硕果()校补()赫然()½fe()感

克家()

诗兴不作()锲而不舍()炯炯目光()目不窥园()

兀兀穷年()迹尽心血()退乎不同()气^怛牛()

2、解释下面词语的含义。

锲而不舍:目不窥园:

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气冲斗牛:群蚁排衙:

3、搜集资料,了解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

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

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

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革命家: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

心。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

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用鲜血和生命写

完了自己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时年47岁。

二整体感知

4.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个部

分是怎样衔接的?

5、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第8页共135页

三、合作探究,赏析形象

6、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7、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与“做”矛盾不矛盾?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叙述,意

图何在?

8、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四、达标检测

9.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uai)___微(h⅛)___然(qi⅛)___而不舍(Wil)__________穷年

(Ii)___尽心血(qiαn)____心贯注(jiðng)___乎不同慷(kai)___淋漓

10.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1)诗兴不伊(7)理乎不同:

(2)锲而不舍:(8)一反即往:

(3)群蚁排领(9)潸心贯注:

(4)匹兀穷年:(10)气冲斗牛:

(5)和高:(11)目不寒园()

(6)无暇:

11、散文常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表明作者的见解,这篇散文也是如此。文中的议论有的放在有关的

叙述之前(A),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后(B),还有的放在叙述的中间;它们的作用或提示下

文(a),或过渡衔接(b),或归纳总结(c)。请指出下面几处议论的位置和作用。

(1)“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2)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3)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方面一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4)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第9页共135页

12、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

彳瞳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

13、阅读课文“课文开头”至“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一作为学者的方面。"

(1)用不超过20字概括选文主要内

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运用的修辞手法

是,“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意思是: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是一

处描写,表现

出O

(4)怎样理解“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话的意思?

(5)用一个成语概括闻一多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

(6)选文的最后一段在表达上属于。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部分答案:

4、答案: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论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用了7、8、9三个自然段承上启下。使前后两部分联系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

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5、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6、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

典新义》,目的: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目的:争取民主。

第10页共135页

7、(1)语言描写:如:“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

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两句话表现了作为卓越的学者的闻一多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

高尚人格及谦逊的人品。再如:“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

进大门。”表现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肖像描写: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

不窥园”都具体表现闻一多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

(3)细节描写:如“一个又一个的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蚊用畸”,

表现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8、答案:尽管闻先生在两个方面对待“说”与“做”的情况迥然不同,但实质上二者并不矛

盾。二者统一在言论与行动的完全一致,而且以宝贵的生命”证实了他的‘言‘和‘行'"。言

行一致是闻先生人格的写照。如果笼统地写,容易落入窠臼,流于一般化。作者采用剖析的方法

记述,具体、实在。不仅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闻先生的精神世界,而且揭示了他思想前进的历程。

10、(1)兴起,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亥I」。

(3)这里指整齐地排列着。衙:衙门。

(4)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苦的样子。(5)更高。弥:更加。

(6)没有空闲的时间。暇:空闲。(7)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8)与以往完全不同。既:已经。(9)全身心、全精力集中做某事。潜:隐藏的。

(10)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11)形容学习、研究专心致志。窥:从小孔或缝隙处看。

12、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行必果等。

第11页共135页

3回忆鲁迅蛙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依据导学案,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熟记重点词语。

2.完成预习自测题。

3.限时20例中完成。

【知识链接】

1.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J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闹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

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

在零零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

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跟回Tc⅛象鲁迅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

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

原名张遒(qiu)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

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3.关于鲁迅

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文章和,请说说自己对鲁迅

本人及他的作品的了解。

[预习案]

第一课时

第12页共135页

一、预习自测:

1.阅读“知识链接”,勾画出重点内容。

2.阅读课本全文,勾画重难点和疑点.

3.填空:从文题《回忆鲁迅先生》可以看出这是一篇的散文。

4.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覆)诚豢()乱期()膜嗅()的一声

抽照()解却()遭燃()蟹()(

喘()着窘()迫鉴()赏阖()一阖眼睛

5.标出文中其它你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默写在下面)

二、自主学习:

1.阅读全文,整体感知并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全文所写生活片段中哪个片段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从中能看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或:请举例分析本文细节对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把全文划分为若干小节,标注小节序号,并以小标题(最好四字)的形式概括其主要内容及人

物性格特点。(这是概括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阅读能力测试的重要内容)

例:内容范围小标题性格特点内容范围小标题性格特点

第一小节笑声明朗乐观爽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节走路轻捷干练敏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小节鉴赏服饰博学睿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3页共135页

[训练案]

1.文学常识填空:本文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有、,

等,她被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2.鲁迅,原名,又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家、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在发表中国文学

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笔名“E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

作有:小说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

杂文集、、等。

第二课时

一、知识回顾:

作者及鲁迅的相关相关文学常识回顾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学习:请用几个较精练的句子概括一下鲁迅先生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例:青年的良师益友,,,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默读结尾一段,思考:这段的描写有什么含义?

2.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琐记”是流水帐,你如何认为?试分组讨论并回答。

3.如果把第二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倒置,你觉得是否可以?为什么?

第14页共135页

二、拓峰升:

1.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2.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补充对联: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下联:

[训

1.本文以记实的笔法,对鲁迅先生生前的一些生活琐事进行了翔实的叙述。说说从下面句子的描

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常常是笑得哆睁起来J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他刚弧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批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

切地隼去。”

③“鲁迅先生的书桌擎擎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区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承着。”请说说

这些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词句品味积累”

补充材料:识记~~⅛迅名言

第15页共135页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

迅•自题小像)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4.血沃中原月呦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

迅.无题)

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无题)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

迅•答客请)

7.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题三义塔)8.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

迅评《史记》)

9、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鲁迅•悼杨铃)

言论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2.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4.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5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6.不满足是向上的齿轮。

7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8.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9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10.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IL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12.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

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第16页共135页

4¾m⅛学导学案

目标:

1、检查学生对本课重点词语及语句掌握情况。

2、进一步理解及深化孙权劝学的意义。-

-O指导。

二、知识点梳理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此书是-------------主持编纂的一部一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本文作者,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

宋-------,----------,出自本课的两个成语:-------、-----------。

(二)、重点字词解释

1、卿今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5、见往事耳()

6、蒙乃始就学()

7、及鲁肃过寻阳()()

8、卿今者才略()

9、即更刮目相待()()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第17页共135页

(三)、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

(四)、古今异义词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古义:当时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五)、一词多义

1、乃、蒙乃就学()、乃悟前狼假。()

2、当、:当涂掌事()::但当涉猎。()

3、以:蒙辞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

4、为、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并自为其名()

5、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余闻之也久()

六)、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蒙乃始就学

6、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第18页共135页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七)、阅读比较,阅读《伤仲永》与《孙权劝学》两文在内容上,写法上异同

内容上不同点是:

-------------------内容-相同点是:

写法上不同点是:

(八)、写一写

1、有关劝学和勤奋学习的名言。

2、有关勤学的成语

(七)、成语积累

①.“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

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②.“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

(九)、内容及写法理解

1、本文主要写孙权的善于劝学和吕蒙的惊人长进。采用--------方式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2、通过鲁肃对吕蒙的“议论”来表现吕蒙的惊人长进。采用了--------描写的手法来证明。

第19页共135页

3、人物形象:

答案:孙权一关心部下、耐心规劝;

吕蒙一吴国名将,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

鲁肃——吴国谋士,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4、启示

示例: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努力学习,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5《黄河颂》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生字词,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

情,并能从写作方法上理解本诗。

学习方法:自我感知,读、议、说,展示成果。

导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学法提示:预习课文,独立完成,各组上黑板展示,并讲解。比一比,谁书写工整,讲得出色

1、作者及写作背景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稍后因鄂北

组织被破坏,失掉党的组织关系。30年代起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6年在武汉发

第20页共135页

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

传唱。193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的《街头剧创作集》出版。1939年1月,率领抗

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

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

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夕M每的英雄诗篇,也是抗II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

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

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

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词表现手法上汲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漫湃()狂潮()屏磬()一步万丈()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摇篮:屏障: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各组分别朗读课文,看谁朗读的最好,选一名代表展示。)2、精读课文,思考

下列各题:(学法提示:用心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

①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其中的“望”字统领的什么地方,哪

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②本文从哪三个角度讴歌/黄M的伟大精神?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1.诗中”啊!黄河!”出现了三次,这是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黄河颂》中的黄河并不仅仅是地理学上的黄河,而且表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什么?

第21页共135页

四、拓展延伸:

1、“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中,“体魄”能否换成“身躯”?为什么?(可

查阅两个词在字典中的解释)

2、“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的铁臂”,是什么意思?(发挥你的想象)

五、个性化备课

六、教学反思

《黄河颂》专项练习题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流泻()澎湃()哺育()构筑()

zhuo()流山didn()气pb()狂Ian()

二、黄河颂是著名诗人为配合音乐家________创作的大型名族交响乐.

而写的组诗中的第二部。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诗人从那三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2.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望”字,把它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

第22页共135页

3.“啊!黄河!”在文中多次出现,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说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5.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一、略二、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三、1、黄河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

惊涛澎湃,万丈狂澜;地理特征:九曲连环,绵延万里;历史贡献: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

屏障。2、不好,“望”字表示向远处看;而“看”字的距离较近,与整首诗的气势不符。3、三次

反复出现,将歌词部分清楚地分为养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层次。4、比成摇篮是因为黄河

石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成屏障,侧重葱黄核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

黄河的伟大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制胜法宝。5、激起中

华儿女建设强盛祖国的豪情。

第23页共135页

6《最后一课》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I

1.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反对侵略、热爱祖国、热爱并努力掌握好自己祖国语言的主题。

2.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资料链接】

作者与作品:

阿尔封斯•都德0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1873年他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

事集》,其中大多是反映普法战争时期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都

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最后一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

译文。

【自主学习】

听读课文,扫通阅读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i%异()W()震典()昕樗()

那里()殂特()哽咽()财()

婚()滕头()嫩()华法()≡

()赞()皱()跟来踱去()

2、释词

征发:祈祷:

思量:诧异:

喧闹:惨白:

懊悔:哽咽:

3.整体感知课文:

①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课?

②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据此,将小说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24页共135页

【合作探究】

“最后一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

【交流展示】

L请一个小组展示“给加点字注音”。

2.请一个小组展示词语释义。

3.请一个小组展示小说四个部分的划分。

4.请一个小组展示“最后一课”的特殊含义。

【点评小结】

小说情节梳理的方法。

【测评达标】

1.检测对作家的记忆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I

1、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

物的方法。

【自主学习】

1.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文字,看看哪些分别是语言、外貌、动作、心理

描写的文字,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什么。

【合作探究】

1: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小弗郎士的思

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他发生变化的原因。

2.品味下列语句,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情感。(可以将任务分到小组,合作完成)

(1)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

的小黑丝帽”?

(2)“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

第25页共135页

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3)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

(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先生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5)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

学了,——你们走吧。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为什么?

(6)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他高度赞美法国语言

表现了什么?

(7)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交流展示】

1.请一个小组展示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弗朗士的文字的情况(成员分好工,可两人说有关小弗朗士

的描写文字。另两人说描写韩麦尔先生的文字)。

2.请一个小组谈谈: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说

一说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他发生变化的原因。

3.请两个小组展示他们对(1)-(7)这些语句的品味和理解。

【点评小结】

第26页共135页

描写人物有哪些方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

1.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填写表格。

(气氛、学生、老师三方面)

平时今天

气氛

学生

老师

2.从文中找出其他环境描写的文字。

1乍探究】

(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2)“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

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第27页共135页

【交流展示】

1.请一个小组展示“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的表格填写情况。

2.请一个小组展示他们寻找其他环境描写的文字的文字。

3.请一个小组谈谈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点评小结】

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测评达标】

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语法课上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只向我们作了个手势:“散学了,

—你们走吧。”完成下列练习。

1.“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也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这一细节,反映了孩子们怎

样的心理?

2.“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小弗郎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

话也不说。”课文结尾这段话,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心情?

第28页共135页

7.《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导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树立学好本领将来报答故乡养育之恩的决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丰富深沉的语义2.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按感悟、联想、思考的步骤学习课文2.重视品味、学习和借鉴作者的语言技巧。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

土地,母亲般亲切的名字,每每唤起你,就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

滋润着我们一样;土地,你用你宽阔的胸怀养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奋斗,对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走投无

路漂泊谋生的农人身怀的“家乡土”;人们不会忘记,蛰居海外的侨裔床头上珍藏的“乡井土”:

人们不会忘记,“寸金桥”上的民众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共存亡”的信念……岁月悠

悠,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土地的誓言》,

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

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端木藤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

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三、订正字音:

端木藤良炽痛胸膛喷涌泛

第29页共135页

滥白桦林嗥鸣

山涧斑斓碾丰

饶污秽斓语怪诞

亘古默契田垄蚱

蟠镐头

四、尝试有感情地朗诵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要求:1、标出你有疑问的字词和语句。2、标出你喜欢和深受感动的语

五、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的结构内容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果简单。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

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婉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2、结构特点:

思考: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

内容相同:o

内容上的不同点:。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似句子可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

六、布置作业:背诵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句段。

第二课时

一、问题讨论:

1、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

第30页共135页

何?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小组讨论: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½的誓言"?

3.怎样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