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融机构协同模式的养老体系第三支柱发展研究_第1页
基于金融机构协同模式的养老体系第三支柱发展研究_第2页
基于金融机构协同模式的养老体系第三支柱发展研究_第3页
基于金融机构协同模式的养老体系第三支柱发展研究_第4页
基于金融机构协同模式的养老体系第三支柱发展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人口老龄化压力日趋严峻,高龄人群失能失智风险不断增加,客观上对养老金与养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公众消费水平的提升,主观上也产生相应的需求。构建与我国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居民美好生活需求相匹配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良好的个人养老金市场应当呈现各类金融机构百花齐放的局面,单一的产品系统性风险较高,无法满足消费者全生命周期的财富和养老规划,实现安全与收益的合理平衡。各类金融机构有参与养老事业建设的社会责任、工作能力以及发展需要。我国从20世纪初提出个人养老金制度起,逐步将养老产品的范围扩充至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等合理规范的金融产品,制度建设初见成效,但养老保障体系失衡、个人养老产品供给有限、行业资源相对分散等问题仍然存在。一、研究背景(一)我国人口发展现状1.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快、规模大的特点,自2000年起,人口年龄结构逐渐从“正三角形”向“纺锤形”转变,并出现向“倒三角形”演变趋势。从老年人口占比来看,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逐年上升,2021年突破14%,标志着我国开始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如图1所示。就人口年龄结构发展趋势而言,2021年50—59岁的准退休年龄人口占比16.82%,5—14岁人口的准劳动年龄人口占比12.61%,人口老龄化将持续加速。图12013—2022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2.养老服务需求升级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均收入水平逐渐提高,各方需求升级迭代,在社会层面表现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养老领域表现为日益升级的养老服务需求同供给不平衡的矛盾。然而,我国养老金替代率约40%,低于55%的国际警戒线,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会较退休前大幅度下降。数据显示目前78%的国家替代率超60%,我国保障水平低于大多数国家,且缴费率较高。此外,高净值人群增加,这部分群体对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养老产品有更完备的了解和关注,对中高端养老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正在催生养老行业多样化建设。(二)我国三支柱养老体系运行状况1.养老保障体系结构失衡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但实际运行中社会统筹账户收不抵支、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等问题日益突出,制度可持续运行面临巨大压力,第二、三支柱发展相对滞后,养老金总替代率水平和国际标准水平有很大差异。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是应对当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赡养负担不断加重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可以增加养老金资产规模、矫正三支柱结构失衡、满足日益升级的养老需求。[3]2.个人养老制金度的发展历程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均始于21世纪90年代初,但发展严重滞后,直到2018年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才开始逐步落实。由表1可知,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处于起步阶段,制度框架和实施细节尚在摸索与探讨中,目前保险、基金、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正在通过不同方式探索个人养老金市场的发展路径,初步形成跨业竞争格局。表1人养老金重要政策总结3.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运行效率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后,发展趋势良好。截至2022年底,我国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人数累计近2000万,缴费人数超600万,总金额142亿,2023年一季度参加人数增长率约50%,参与者以40岁以下的年龄人群为主。同时,市场运行效率差有待提升,部分消费者反映存在养老产品购买难的问题,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衔接仍需完善。二、金融机构与个人养老金的适配性分析(一)金融机构建设养老体系的发展历程保险业是我国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先行者,为推动第三支柱发展,先后推出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等多种商业养老保险。同时,经营模式经历从完全自持到创建养老社区的创新性转变,从2007年开始参与建设养老产业,并于2015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历16年的发展,养老社区、高端康养建设初见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生命周期式的财富规划和养老规划,对养老和健康领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正在进一步开发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开展商业养老金业务。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体系的核心,在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中作用重大。2021年9月,银保监会宣布4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可在4个城市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以养老理财产品为突破口正式切入养老体系,自此银行业开始“银行+养老”的探索和布局。截至2022年末,试点机构累计发行50只养老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约千亿。公募基金是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建设者,长期服务于养老制度第一支柱和年金投资管理,是养老金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2018年3月,证监会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通知,批准基金机构以满足客户养老需求为目的,销售目标日期基金和目标风险基金。2022年11月,证监会再次公布《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规范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的市场行为。(二)金融机构建设个人养老金的优势1.保险公司我国居民整体金融知识有限,风险偏好以规避型为主,重视收益的稳定性,与保险产品的特点相契合。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是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产品的主体,具有投资风控和产业结合的优势。(1)保险资金和养老资金具有相似性保险资金和养老金相似度极高,都具有资金量大、运行周期长的特点,以追求长期稳定的收益为主要目标。保险机构善于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长期资金进行资产负债匹配,进而实行长期稳健投资,拥有大量长期资金管理和投资的经验;尤其是保险资管公司,具备丰富的养老金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此外,公众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本质上是对全生命周期的财富规划的需求,而保险业是少有的、出售终身年金产品的行业,在精算和长寿风险管理方面具备独特优势,能在充分分析生命表、长期寿险数据的基础上,科学地精算分析,制定合理的养老保险产品方案,进而满足公众长期资产规划、资产增值保值等多样化需求。(2)保险业和养老健康产业高度契合保险业和养老产业天然相关,保险机构可以实现产品研发与养老服务融合,为客户提供医疗、长期护理、资金增值等多方位的养老需求。就短期而言,保险机构能够有针对性地研究各类客户,研发专属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产品,满足“养老+保险”的复合需求,并获取持续经营的数据和经验。长期经营中,在相互匹配的基础上,险资参与养老社区,能够有效打造养老产业闭环、合理延长产业链、构建保险与养老、康养的紧密联系和增效机制。2.商业银行(1)综合服务完善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核心,具有明显的客户、渠道以及科技优势,能够为公众提供账户、托管、交费等综合性服务。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实施,商业银行扮演着重要基础设施的角色,凭借自身完备的账户和结算体系,可以提供包括建设个人养老金账户、提供投资咨询、管理投资渠道在内的一站式服务,为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9](2)群众基础广泛银行是社会公信力最高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全国性的大型商业银行,网点众多、投资风控水平高,具有专业、可靠、实力雄厚的品牌认知度,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产品营销方面较其他金融机构有优势明显,尤其是和保险业相比,营销管理一直是保险业发展的痛点,销售人员专业素养不足、服务意识欠缺、科技应用滞后等问题对产品推销的制约效应日益明显。商业银行在产品推广、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优于其他金融机构的路径选择。3.基金机构(1)公募基金与养老金体系相关国际经验表明,公募基金服务于养老体系是行业联系的必然结果,也是充分利用制度优势、实现有效投资的良好路径。从美国等相对成熟国家的养老制度来看,公募基金与养老体系具有明显的关系,二者共生共荣,推动着美国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繁荣。在国内,公募基金从2002年参与养老体系建设,具有良好投研能力和资金管理经验[5]。(2)公募基金制度优势突出公募基金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是国内资管领域投资者权益保护度最强、市场规范性最高、系统性风险最少的分支行业。公募基金一直重视市场化机制安排和公司管理体系建设,制度灵活、运行透明、监管严格,与养老金安全、规范的投资要求相匹配。公募基金作为资管行业的主力军,其专业优势是实现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重要推动力。三、金融机构协同模式的发展路径目前,个人养老金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分为供给侧和需求侧。供给侧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渗透率低;需求侧的主要原因是居民金融知识不足、投资意愿低。金融机构协同发展是破解这一局面的重要途径。从各国养老体系运行状况来看,第三支柱的投资相对于第一支柱,对安全性的关注弱化,需求侧重于资产增值和产品多样性。未来个人养老金市场,会呈现各类金融机构业务百花齐放的局面,保险、银行等机构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但合作应当是核心要义。各金融机构应发挥自身优势,良性竞争、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协同助力养老金融的发展,打造“老有所养”的理想社会,并形成个人金融机构和养老金制度发展的良好局面。(一)丰富个人养老产品池,满足各类客户养老需求我国老年群体特征差异较大,因教育水平、工种、家庭情况等因素不同而不同,由此增生差异化的个人养老产品风险和收益需求。保险、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对标不同类型的产品需求者,有针对性地研发适用于各类风险偏好群体、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人群的养老金融产品,供消费者自由选择,由此改善个人养老金体系供给侧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扩大第三支柱适用面。同时,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下,金融机构要缩短养老产品迭代更新的周期,推进产品池动态调整,在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的同时,凭借自身优势提高资金收益,完善生命周期的养老规划。此外,单一的养老产品风险较高,财富安排缺乏系统性,无法满足养老资金低风险、高流动性和较高收益的要求,而金融机构合作可以为消费者安排系统性、综合性的养老财富规划,削弱系统性风险。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可以相互合作,弥补单一机构的短板并强化各自优势,共同研发金融产品,提供更为完善的资金管理和养老服务,满足更高层次的养老需求,全方位提升老年幸福感。[8]金融业应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模式,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引导各类产品良性竞争,不断优化第三支柱发展业态。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完善养老业务和产品的相关规定,对产品运行模式、实施细则、费率结构、赎回需求等内容进行严格规定。(二)加强机构渠道合作,提升养老服务水平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个人养老金市场中保险、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相互竞争的格局初步形成。如果各类金融机构只专注自身管理,忽视资源整合的重要性,会增大机构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性,产生“产品无处销售、客户无处购买”的问题,造成社会覆盖面不足、市场效率低下等问题,不利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因此,金融业应注重行业资源整合。以银行为代表,金融机构应建立密切的合作交流,推动养老产品、管理系统整合,实现各类产品互联互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基础设施,是养老产品的知名度和公众信任度最高的销售渠道,承担着筛选、整合、销售养老产品的责任,应加强与各类各家金融机构的合作,搭建涵盖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养老信托等多元化养老产品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并与监管、资管、税务等部门及时对接,保证行业资金、信息系统通畅,为消费者提供综合、便捷的服务。同时,推进个人养老金信息平台建设,对外开放微信、支付宝等知名度高、受众面广的服务接口,实现全国统一线上服务,提供账户开立、信息查询、缴费流程等完善的服务。(三)推动“养老+金融”深度融合,促进养老产业发展金融业与养老产业联动是第三支柱建设的发展趋势,可实现金融业和养老业的共同进步。健康养老产业是我国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该领域资金需求庞大,且拥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