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高邮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高邮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高邮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高邮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高邮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下列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①炎帝

②黄帝

③尧

④舜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2.下列属于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的义务的是(

)①进献贡物

②定期纳税

③服从调兵

④镇守疆土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4.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青铜农具的使用B.广泛使用了磨制石器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D.都江堰等的兴修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政治派别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在治理国家方面,道家的主张是(

)A.

以“礼”治国

B.

以“法”治国

C.

“兼爱”“非攻”

D.

“无为而治”6.“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描绘了赢政(

)A.

十年征战,统一全国B.

自称皇帝,君临天下C.

任免官员,中央集权D.

焚书坑儒,思想专制7.秦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对我国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A.

命蒙恬反击匈奴

B.

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C.

郡县制的推行

D.

统一东南、岭南等地8.公元前209年,邯郸人去集市买米,要用的货币是(

)A.

B.

C.

D.

9.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很重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

④秦朝的刑法残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今天我国采用“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A.汉高祖时期B.文帝景帝时期C.汉武帝时期D.光武中兴时期11.“统一思想,归本儒家,让大家有共同的目标,致力于共同利益。”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颁布推恩令

D.

实行郡县制12.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思想启发了西汉政府实施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推恩令

D.

科举制13.《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A.

丞相权力膨胀

B.

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

外戚专权

D.

宦官专权14.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史实推论①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②丝绸之路通达欧洲丝绸之路因为只运输丝织品而得名③西域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内地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④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A.①B.②C.③D.④15.新疆古称西域,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汉时期,中原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都汇集到了这里。这个史实充分说明了(

)A.

汉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

各民族为西域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C.

新疆自古以来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

西域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16.下列史实,可以通过下图所示著作了解的有(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

②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③蔡伦改进造纸技术

④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7.以下四张图片反映的是一场大战,这场战役是(

)A.赤壁之战B.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D.长平之战18.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示意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19.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但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短命王朝之一。下列对西晋短命而亡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B.晋惠帝昏庸无能,统治阶级生活极为腐化C.地方上的八王之乱推翻了西晋政权D.内迁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20.古诗有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请问南朝时相继出现的四个朝代是(

)①梁

②陈

③宋

④齐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②①④D.②①③④21.“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

)A.手工业发展情况B.商业发展情况C.海外贸易发展情况D.农业发展情况22.下列哪些成语反映的是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①投鞭断流

②草木皆兵

③风声鹤唳

④破釜沉舟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3.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A.推动经济发展B.促进民族交融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南北统一24.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祖冲之最杰出的贡献是在(

)A.

数学领域

B.

建筑领域

C.

医学领域

D.

文学领域25.下面是我国古代不同领域著作的杰出代表,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论语》

②《齐民要术》

③《史记》

④《伤寒杂病论》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C.④③②①D.①③④②二、综合题26.读图学史:

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上面图片展现的是一条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这条交通要道被称为________,历史人物________对开辟这条历史要道贡献最大。(2)根据第一副图这条交通要道的主要路线,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地区(地点)。A________、B________、F________(3)这一历史事件是在皇帝________统治时期。(4)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位置的管理该地区的官职是________,它的设置标志着________。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了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1)材料一中的“商君”实行变法受到谁的支持?这次变法中有关土地制度方面的内容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地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4)综合以上两大改革,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28.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灿烂辉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领先于世界。某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古代中国灿烂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主题编辑一份历史手抄报,下面是他们设置的部分栏目和整理的图文材料。请你回答相关问题。(1)下图是一项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修建于2000多年前,它经受住了汶川地震的考验,至今一直造福于人民。此项工程是什么?它的设计者是谁?(2)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历史上是在什么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3)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请列举两位该时期出现的著名医学家、医药学家。(4)下图是我国发行的邮票《古代科学家——贾思勰》,他的成就是著有(

)A.

《黄帝内经》

B.

《齐民要术》

C.

《伤寒杂病论》

D.

《九章算术》(5)中国古代文学灿烂辉煌,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著是什么?(6)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称赞他的作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由于在书法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一、选择题1.【答案】A【考点】华夏之祖【解析】【分析】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下列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要求选出与之相关的人物,根据所学知识,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始祖,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华夏之祖的相关知识点。2.【答案】D【考点】西周的分封制【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在西周分封制中,诸侯的义务是:诸侯必须服从国王的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服从周王调兵,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①③④是诸侯的义务,D符合题意;②不是诸侯的义务,ABC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不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不大。学生还需掌握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周王室同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密切了西周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开发。3.【答案】B【考点】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汉字的演变【解析】【分析】依据图片第一幅图为商代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商代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的时期;第二幅图是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因此,这两幅图反映的都是商朝的历史。B符合题意。夏朝还没有出现甲骨文,A不合题意;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文明的特征,秦朝和西汉时期最著名的工艺不是青铜器,C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司母戊鼎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4.【答案】C【考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制农具与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C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春秋时期,出现牛耕,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5.【答案】D【考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在治理国家方面,道家的主张的知识。主张以“礼”治国的是儒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的是法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的是墨家思想。“无为而治”则是道家在治国方面的策略,其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故本题答案选D。【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在治理国家方面,道家的主张的知识。6.【答案】A【考点】秦灭六国【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秦始皇的相关知识,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了东方六国,统一了全国,李白描绘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BCD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属于常考的知识点,学生要识记。本题难度适中。7.【答案】C【考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由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C项符合题意;命蒙恬反击匈奴、统一东南、岭南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使用圆形方孔铜钱是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了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分清商鞅变法中管理地方的措施是建立县制,秦朝是郡县制,不要混淆。8.【答案】A【考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货币,A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统一货币是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的措施之一,学生要识记圆形方孔钱的外观。本题难度适中。9.【答案】B【考点】秦末农民起义【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治时期,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的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施行严苛的法律,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因此,①②④正确,B符合题意;而统一度量衡则是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的。③错误,AC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有关知识,学生要掌握起义的原因、时间、人物、结果和意义。本题难度适中。10.【答案】B【考点】“文景之治”【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重视“以德化民”,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史称“文景之治”。B符合题意;汉高祖是汉朝的建立者。曾经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但是不能体现,“以德化民”。A不合题意;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但这些对外扩张也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C不合题意;东汉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好转,这个时期称为“光武中兴”。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了文景之治的有关知识,学生要注意掌握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本题难度适中。11.【答案】B【考点】汉武帝的大一统【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统一思想,归本儒家”,可知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D项是秦始皇实行的措施;C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本题难度适中。12.【答案】C【考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意即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这与后来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一致。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13.【答案】C【考点】东汉的兴亡【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窦宪的身份是太后的哥哥,属于外戚;由于皇帝年幼,大权就由太后把持,太后重用她的哥哥,就导致了外戚专权。材料中没有说明其官职,则A项排除;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不符合题干内容,题干没有兼并土地的情况,B项排除;窦宪不是宦官,D项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东汉时期宦官专权的原因及影响。14.【答案】D【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回顾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正式管辖,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由此分析可知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使西汉与西域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故A错误;丝绸之路主要运输丝绸,还有其它商品。故B错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故C错误。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以及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贡献的人物—张骞。15.【答案】D【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解析】【分析】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一条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新疆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题文材料说明西域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ABC题文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16.【答案】A【考点】昌盛的秦汉文化【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故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在《史记》记录范围内。①、②项正确,A符合题意;③、④项,蔡伦为东汉人,李春为隋代造桥匠师,其所处时代都在西汉武帝之后,不可能出现在《史记》中。故③、④项错误。BC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了《史记》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史记》的作者、体裁、记载的范围、历史地位。17.【答案】A【考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解析】【分析】依据图片中的文字:黄盖诈降、火烧战船等文字,结合课本所学,黄盖是三国时期“火烧战船”的相关战役是赤壁之战。三国时期公元208年,东吴的孙权和周瑜与刘备、诸葛亮联合抗曹,双方在赤壁一带大战。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打败曹军。史称火烧赤壁。赤壁之战中,庞统是刘备军师诸葛亮的好朋友,他建议曹操用铁索连船,致使曹军战船被火攻时难以逃脱,此计被称为“连环计”。A符合题意;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率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发动淝水之战,相关成语“风声鹤唳”。B不合题意;公元200年,袁术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大战,奠定曹操在黄河流域的势力。没有涉及图片中的人物,C不合题意;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相关成语的“纸上谈兵”,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有关知识。学生要对比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包括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意义。18.【答案】B【考点】三国鼎立【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统一的是北方政权,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在西部四川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城在建业,史称东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据此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国鼎立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结合地图识记三国的位置,列表格复习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19.【答案】C【考点】西晋的兴衰【解析】【分析】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根据所学可知,西晋的皇室和大臣是大贵族、大地主出身,他们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多是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生活奢侈,追求享乐。到晋惠帝时期,由于其昏庸无能,政权被八个封王把持,统治阶级生活极为腐化,最终酿成“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西晋统治腐朽,对内迁的少数民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暴政引起了内迁的各族人民的反抗,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人所灭。所以“八王之乱”没有推翻西晋政权,C不正确,符合题意;ABD都是西晋灭亡的原因,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晋衰亡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西晋建立和灭亡的时间,知道西晋是个短命王朝。20.【答案】B【考点】南朝的政治【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B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本来,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南朝四个朝代的名称和都城。21.【答案】D【考点】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分析】依据题文的“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可以看出江南地区的农业得到发展。故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难度不大。学生还要掌握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22.【答案】C【考点】淝水之战【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因为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这反映了战前苻坚的骄傲自大,战斗开始不久,苻坚望见晋军阵容严整,又把远处八公山上摇动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军。秦军溃败以后,一路上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晋军追来,更是胆战心惊。“①投鞭断流、②草木皆兵、③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C符合题意;④破釜沉舟是秦朝末年项羽在战役中采用的战术。AB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了淝水之战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意义。23.【答案】B【考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表中的内容,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政策,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时间、内容和意义。24.【答案】A【考点】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南朝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祖冲之与圆周率的相关史实。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祖冲之精确计算圆周率。25.【答案】D【考点】昌盛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孔子的贡献及评价【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齐民要术》是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的著作,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史记》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因此,其正确顺序为①③④②,D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不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本题中《齐民要术》、《史记》、《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二、综合题26.【答案】(1)丝绸之路;张骞(2)长安;河西走廊;大秦(3)汉武帝(4)西域都护;新疆正式归属中央管辖【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解析】【分析】⑴依据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西汉兴起的丝绸之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⑵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汉代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到达西亚和欧洲的大秦,A长安、B河西走廊、F大秦;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欧亚大陆的经济文化交流;⑶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⑷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开辟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新疆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点评】本题考查了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以及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贡献的人物—张骞,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和意义。27.【答案】(1)秦孝公;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北方战乱不休,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3)迁都洛阳;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4)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或顺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考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商君”为商鞅。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由于商鞅在秦朝作出的变法贡献,他被封为“商君”。在变法中关于土地方面上,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也就意味着,国家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⑵依据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可知课本所学,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给南迁人民的有利的条件,而北方战乱不休,故大量北方人民南迁,也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有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⑶依据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可知反映的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开始改革,接受汉文化,使用汉语、汉姓、汉族的官制与法律,促进了民族融合。改革中包括鲜卑人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说汉话,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穿胡服等内容。孝文帝的这些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⑷依据上面的材料可知商鞅变法和魏孝文帝改革,都取得成功。结合课本所学,战国后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