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1部分 现代篇 专题讲座3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融会贯通-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1部分 现代篇 专题讲座3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融会贯通-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1部分 现代篇 专题讲座3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融会贯通-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1部分 现代篇 专题讲座3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融会贯通-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1部分 现代篇 专题讲座3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融会贯通-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讲座(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融会贯通专题知识整合重组类比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1.初步奠基(1949~1954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2.基本形成(1954~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新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时期结束。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宪法里有明确的规定,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曲折发展(1956~1978年)这一时期,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特别是在1966~1976年“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4.发展完善(1978年至今)“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民主选举等,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大业1.理论形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的相关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成功实践中国政府对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正式恢复行使主权。3.现实意义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为解决台湾问题昭示了光明的前景;也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新中国的外交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两大杰出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形成“万隆精神”。3.三个时期和特点(1)奠基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边倒”,步入国际舞台。(2)拓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一大片”,改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3)创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外交,真正全面走向世界。4.四个具体表现三大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善同美国等国家的关系;不结盟政策。5.主要成就(1)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准备阶段(1949~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1)三项准备: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中苏建交。(2)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4)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5)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2.曲折发展阶段(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2)两个方面: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召开,实行“八字”方针;挫折失误——“三面红旗”“文化大革命”。(3)“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三项内容”: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5)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场浩劫——“文革”;一个错误——“左”倾错误。3.新时期(1978年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1)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2)一个目标: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两个领域:对内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4)五个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地稳步发展;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与文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2)阐述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2.邓小平理论(1)酝酿: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形成: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发展: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4)深化①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背景: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2)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阶段文化事业教育事业科技事业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革”前(1949~1966年)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国文艺创作获得大丰收党中央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等方针,中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党中央制定“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等方针,取得了巨大成就,如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文革”时期(1966~1976年)“双百”方针遭破坏,出现文化凋零局面党中央发起“上山下乡”运动和“教育革命”,教育事业遭到破坏一部分科学家排除干扰,取得了一定成就,如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等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邓小平提出“二为”总方向,恢复“双百”方针,中国文化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春天,如设立各种文化艺术奖项(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完善教育立法。中国教育事业成就斐然,实现“两基”,中等职业教育、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已成体系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中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科技事业再上新台阶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中外关联类比现代中国现代世界时间跨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到当今世界特征探索中崛起的中国多极化、全球化的世界表现政治文明(1)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构成新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3)新中国外交不断走上世界舞台,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曲折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经济文明(1)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新中国经济建设经历了两个阶段:1949~1956年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也日益提升(1)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逐步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历次改革成效不大,并最终解体(2)20世纪30年代,为了克服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现代化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普遍采纳,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也在不断调整(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思想文明(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2)新中国科技、教育、文艺事业取得重大成就(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2)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世界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模式比较项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所经历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点从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的商品经济发展到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自发调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具有僵化性、封闭性肯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具有开放性中俄(苏)两国革命道路的异同国家比较项中国苏俄不同点国情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国家,农民阶级力量强大,而无产阶级力量弱小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力量强大道路方式中国走的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俄国走的是城市武装暴动的革命道路相同点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美苏“冷战”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时间阶段新中国外交1949~1955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接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美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上,既反苏也反美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苏中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苏中关系走向缓和,美中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1991年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对外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及资本主义经济运动机制的调整俄国十月革命1.两个发展阶段和平夺权和暴力革命。2.三大文件“四月提纲”、《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3.四件大事二月革命、“七月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4.五个原因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的正义要求,并武力镇压群众运动;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巩固的工农联盟。5.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指明了道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向社会主义过渡(1)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集中了全国的力量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2)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实行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斯大林模式1924年斯大林统治时期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迅速完成了工业化,但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的利益,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源。3.社会主义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领域——农业、工业,以农业为突破口。评价: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改革以失败告终。(2)勃列日涅夫改革:领域——政治、经济,以工业改革为重点。评价: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最终失败。(3)戈尔巴乔夫改革:领域——政治、经济,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评价: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1.罗斯福新政背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剧,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国内改革呼声高涨;罗斯福就任总统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两个阶段调整与复兴经济;改革三项内容救济、复兴和改革四项措施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实施救济与举办公共工程意义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改变了美国人民的生活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评价(1)新变化①西方发达国家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0世纪50~70年代初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70年代初期进入“滞胀时期”,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②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使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和了阶级矛盾。③产业结构变化,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2)评价: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力仍有很大的容纳度,还处于上升发展时期。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两个原因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②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2)三个对峙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③军事上,北约与华约。(3)四个过程①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②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③“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④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2.多极化趋势出现(1)欧共体的建立,促进了多极化趋势。(2)日本崛起,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3)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4)中国振兴,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两极格局的瓦解①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②原因: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经济发展缓慢;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民主化改革;西方“和平演变”战略。③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①表现: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欧盟成立及扩大);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俄罗斯的军事可与美国相抗衡;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提高。②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经济的振兴。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历程主要表现评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1944年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建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7年建立关贸总协定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美国主导建立的,但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欧盟是世界上合作程度最高的经济政治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是规模最大的论坛式经济组织区域集团化组织有利于集团内部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使经济金球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科技、交通和通信的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大都接受了市场经济模式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大的挑战近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学艺术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时期科技成就科学技术产生形成阶段(16~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1)创立: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2)内容: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3)意义: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冲击了宗教神学思想,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具有科学预见性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阶段(18~19世纪)生物进化论(1)诞生: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2)观点: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是不断变异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3)意义:是对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打破了造物主造人的神话,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蒸汽机与电气技术的发明(1)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电气技术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导致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科学技术重大突破阶段(20世纪)相对论和量子理论(1)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2)量子理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新的层次和领域现代信息技术(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