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_第1页
第3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_第2页
第3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_第3页
第3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_第4页
第3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第3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课程标准——明考向命题统计——知重点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2.交通通讯工具3.大众传媒1.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2021辽宁高考,6)2.《大公报》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2020·天津高考,4)3.《大公报》科学的卫生观念(2020海南高考,8)4.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2018海南高考,8)5.举办集体婚礼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2017全国卷3,29)6.节假日的趋势,物质生活变迁的原因(2015全国卷2,41)7.维新派易服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2014全国卷2,28)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考查重点主干梳理认知拓展19世纪以来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几个重要阶段鸦片战争前后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1840年1911年1949年1978年1.第一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1840-1949年)

近代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但同时也传入了新的生活方式;这些变化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又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2.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城乡人民生活、风俗习惯、社会风气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但由于国家底子薄、人口多,加上极“左”思潮的干扰,到改革开放之前,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由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接近和跨越小康社会。总之,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像是一个晴雨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巨大变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1.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3.大众传媒的变迁四大传媒报刊媒介广播媒介电影媒介网络媒介

衣食住行、通讯、传媒、风俗等变迁,属于社会史范畴,从民众的日常折射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以小见大。社会史观

研究领域: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等。

研究方法:

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观点去分析除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小日子大时代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旗袍改良旗袍西方女子服饰保守走向开放1.服饰的变迁(穿)(一)变迁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的变迁(穿)(一)变迁三民主义国之四维五权宪法封闭的衣领:严谨的治国理念重视知识分子人民四权管仲《国颂》:“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特点:①综合西式与中式服装特点,有鲜明民族性;②适应中华民国的政治需要(政治性)。20世纪50年代盛行列宁装、布拉吉六七十年代盛行绿军装改革开放以后,服饰多样、五彩缤纷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的变迁(穿)(一)变迁苏联式连衣裙蓝灰色服装、绿军装干部服(中山装)服装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晚清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土洋并存50年代到80年代初:政治意识形态明显、色彩单调改革开放以来:个性化、色彩鲜艳、时尚、多样化服饰是时代的外衣动荡的近代社会(近代)新中国成立之后(现代)1840-1912清末民初1912-1949民国时期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1978-至今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服饰饮食住宅社会习俗习俗问题2:从近代服饰的变化,归纳原因?长袍马褂→西装,旗袍→改良旗袍中山装学生装流行等级森严、拘谨趋向自由;保守走向开放;中式与西式结合;传统与现代并存;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50年代列宁装、布拉吉;60-70年代军装、干部装数量增加,色彩丰富,西装夹克、休闲装款式多样①西方的入侵;

②政治运动的影响;(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政治色彩浓烈、革命性)

③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改革开放等)④思想的解放⑤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了示范作用。南方饮食海鲜米饭北方饮食面食肉类2.饮食的变迁(吃)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变迁上海英国租界的咖啡店上海英国租界的面包房鸦片战争后,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出现。2.饮食的变迁(吃)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变迁物质匮乏,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计划供应。2.饮食的变迁(吃)(新中国成立后)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变迁改革开放以后,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使饮食更加丰富多彩。“菜篮子工程”即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列入“菜篮子工程”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2.饮食的变迁(吃)(改革开放后)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变迁完全欧化(花园、别墅)江南水乡传统民居中西合璧(上海的石库门)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3.近代建筑(住)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变迁60、70年代简洁的家居

1995年启动安居工程,指由政府负责组织建设,以实际成本价向城市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提供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宅建设示范工程。3.近代建筑(住)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变迁表现:(1)礼仪:(2)称谓:(3)婚姻:(4)葬礼:跪拜、作揖—鞠躬、握手;大人、老爷—先生、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厚葬、土葬—文明、简洁、火葬4.近代习俗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变迁北京街头的剃头匠剪辫缠足天足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放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动荡的近代社会(近代)新中国成立之后(现代)1840-1912清末民初1912-1949民国时期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1978-至今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服饰饮食住宅社会习俗习俗长袍马褂→西装,旗袍→改良旗袍中山装学生装流行50年代列宁装、布拉基;60-70年代军装、干部装数量增加,色彩丰富,西装夹克、休闲装款式多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新式社交礼仪新称呼,采用西方历法;增添国庆元旦节日中国传统饮食:南北八大菜系1840年后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物资匮乏凭票计划供应,温饱未彻底解决1987倡导菜篮子工程南方土楼排屋、北方四合院(传统)→中西合璧豪宅、欧式洋房住房基本解决,但拥挤简单1995年“安居工程”,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全面认识社会生活的变迁1.西式服饰入山,引发服饰变,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多次下令废除缠足。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里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4、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是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易错点辨析据图概括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考查视角——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特征1924年梁思成、泰戈尔、林徽因、徐志摩等合影①中西结合、新旧并存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二)特点材料1

当时上海已成为全国服饰的中心,巴黎的时新服饰,在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这里,各地又追踪上海。即使南京、苏州、北京也都昂首以瞻咏叹......

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商埠都会,内地亦渐行之。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2

然而,即使在1941年……传统的中国绵亘不断,差不多伸展到外国租界的边缘为止。在乡村,人们看不到上海影响的任何迹象。 ——[美]罗兹▪墨菲著《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据材料概括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③地域不平衡考查视角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特征沿海通商口岸→内地及其他地区扩展城市变化较快,农村封闭、落后②半殖民地色彩(2019·江苏高考·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C

特点:①经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受西方影响明显。②随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化而发展,且不断加深。③地域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④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使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但始终保留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新旧杂陈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二)特点(浙江)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民国初建立,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该现象说明当时A.崇洋媚外现象愈演愈烈B.伦理纲常思想开始被抛弃C.政治变革影响社会生活D.中西方服饰风格差异较大以考引学C命题点: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考查视角——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三)原因▲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重大事件有哪些呢?兴办洋务、近代工业、教育等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为实现强国目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思想解放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改善,极左思想影响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日益接轨▲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西方侵略、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传入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三)原因材料1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近代服饰变革的原因辛亥革命,政府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列强侵略,西方文明冲击考查视角2——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材料2辛亥革命前夕许多积极参与革命团体的青年女性喜欢模仿男性穿长袍,以示与男性没有区别。秋瑾便是其中之一,光复会的成员都叫他秋先生,在此之后女子服男子长袍的现象在全国也越来越普遍。新文化运动后,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真正通过着装凸显女性的魅力,脱胎于满人服饰的旗袍孕育而生......融入西方元素的海派旗袍被西方人称作“Chinesedress”。

——李欧梵:《上海摩登》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近代服饰变革的原因近代革命运动的兴起有识之士的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考查视角——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外因(国际)内因(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法盘点辛亥革命,政府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列强侵略,西方文明冲击近代革命运动的兴起有识之士的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考查视角——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外因:西方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内因政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政府推动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文化——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归

纳社会史观的研究方法(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化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传统伦理的束缚,革除弊端,逐渐平民化、大众化;既会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4)社会风气上:在逐渐近代化的同时,出现了崇洋媚外的现象。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四)影响(2014.全国卷2.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B(2018.海南高考.8)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D(2017.全国卷3.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B1.(2021·湖北高考,7)博览会是观察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窗口,又是汇聚物品和传播知识的平台。如表可以看出近代中国(

)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

武汉劝业奖进会(1909年)西湖博览会(1929年)征集展品类别天然产品(饮食或制造之原料),工艺品、美术品、教育品、古物品染织工艺类、工艺品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教育用品类、文艺品类、农产类、饮食类、动物类、革命纪念品类、外国参考品A.物质文化生活变迁B.工业体系已经形成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现代科学知识普及答案A(2021.辽宁高考.6)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A(2015全国卷2.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年份1950199520002008法定经假日天数节假日

元旦1111春节3333劳动节1111国庆节2233星期日1111星期六——111清明节——————1端午节——————1中秋节——————1图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陆运水运空运铁路马路/公路②自建最早的铁路—唐胥铁路;③自行设计的第一铁路——1909年京张铁路;④新中国成立后,西北、西南修筑铁路(宝成、兰新铁路)⑤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⑥机车制造的进步,1997年以来全国实现几次大提速交通①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1916年,天津建成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20世纪初汽车出现;外国筑路技术传入②民国时期公路发展受到限制③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山区通车①1872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②新中国成立获较快发展;③20世纪90年代呈现萎缩①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②1920年首条航线北京—天津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③新中国成立初民航发展有限;④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通讯有线电报电话互联网①外建最早的铁路—淞沪铁路⑦2006青藏铁路通车易错点辨析1.误记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是清政府[辨识]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京张铁路是中国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2.误解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不同[辨识]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以便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地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无法全面认识列强在华修筑铁路等资本输出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外国的侵华行为完全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正确的理解应是:外国的经济入侵给中国带来灾难,但还要看到其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①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②政府的大力提倡(为了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③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原因外因:内因:②列强侵华的需要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二、交通工具的进步2.原因要点一中国近现代交通业发展的特点、阻碍因素和影响特点(1)起步晚,开端艰难,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3)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缓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以及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4)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二、交通工具的进步3.特点二、交通工具的进步4.影响积极:(1)促进生产方式变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2)开阔人们的视野,促进人们思想观念转变;(3)促进生活方式变化,加快生活节奏,提高生活质量。消极:(1)近代加剧了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2)造成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等;(3)造成城市交通拥挤。陆运水运空运铁路马路/公路交通通讯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话互联网外传:19世纪70年代上海自产:19世纪70年代后台湾自产:20世纪初上海崇明外传:19世纪80年代上海移动电话:改革开放后产生:20世纪60年代末;1994中国接入互联网;自产:20世纪初南京固话2003年,中国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一(一)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军事有线无线官商三、通讯工具的进步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派盛宣怀为总办。它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电报局。电报总局迁移上海后的办公处所(位于今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盛宣怀(一)电报三、通讯工具的进步(二)电话1875年19世纪80年代20世纪初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个市内电话。中华民国时期:电话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形成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三、通讯工具的进步晚清电话机(中国最早使用的电话机)电话局接线员(1881年,上海出现电话)(二)电话三、通讯工具的进步(三)互联网的发展聊天工具三、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邸报作为我国最早的一种新闻媒介,发行于唐代。它主要是古代政府用来向下发布命令、书诏、章表、辞见等方面内容的公开印刷品,同时也是世界上发行最早、历时最久的报纸。四、报刊业走向繁荣阶段具体代表及地位作用19世纪中前期1873年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改革开放繁荣。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1832年美《中国丛报》、1868年英《万国公报》、1872年《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近代报业是外国人先办1873年艾小梅汉口《昭文新报》国人自办第一份中文报纸《时务报》梁启超上海创办,推动维新变法运动《民报》孙中山在发刊号中提出“三民主义”《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科学的主要阵地,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共产党:《红色中华》革命根据地《新华日报》抗日根据地《解放日报》1941年在延安创办。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民党:《中央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开启民智政治斗争近代大众报业出现发展的原因?

材料1当今时事,上而学士大夫及农工商贾皆能通晓者,则莫如新闻之纸之善矣。…...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足以新人听闻者,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辞,不述荒唐之语。——《申报》(1872年)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大众报业发展原因?

①社会急剧变化,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②语言通俗易懂;③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④近代社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科技、政府政策等;

材料2自民国成立以来,报馆林立,报纸风行,言论界之发达,几有一日千里之势。然究其内容,或由政府收买,或由政党收买,或由一机关收买,故一言一论,必须随买主之旨意,而不能自由,其有卓然独立,而不为金钱利用者,又不免为两方所忌,此报界所以日趋黑暗也。——1913年6月16日天津《大公报》评论2、报纸作为传媒有怎样功能?材料2批判报刊界存在什么问题?(1)功能:宣传思想、方针和政策,发布国际国内的新闻事件,发布经济信息、娱乐信息等。(2)问题:报刊成为当时政府或某政党宣传其言论的工具,不能做到新闻思想的自由。【知识拓展】报刊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2)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促进近代民族工商业的繁荣。(4)为夺取近代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政论性报刊。(5)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一)电影业中国电影发展史1905年11月,中国有史以来自己摄制的第一部京剧无声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五、影视业的发展时间代表影响1905年1931年1935年1935年建国后——改革开放后——《定军山》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歌女红牡丹》结束中国电影无声历史《渔光曲》第一部获国际荣誉的影片《风云儿女》插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成为主要的电影题材走向辉煌(一)电影业五、影视业的发展1958年,天津无线电厂于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为了纪念这台电视机的诞生,将它命名为“北京”。北京牌电视机(二)电视业五、影视业的发展北京电视台(后改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