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1))_第1页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1))_第2页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1))_第3页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1))_第4页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文化传承(第14课)文化保护(第15课)最初载体口头传说、史诗载体变化、发展及其作用学校教育书籍(印刷书)图书馆博物馆破坏因素自然灾害、战争、对资源的过度消耗文化遗产的保护【单元导读】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结合图文材料,找出文化传承的载体: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四川博物院藏)文翁,汉景帝后期,担任蜀郡守。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间,蜀郡太守文翁曾创建文翁石室,是中国的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文翁石室”创立不久,即以学风卓荦,人才辈出而名冠西南。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下令全国效仿文翁兴办学校。学校书籍图书馆博物馆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1.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在中外历史上,人类最初以口头传说和史诗的形式传承文化。其后,学校、书籍,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不同的载体都有其发展过程,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载体,我们得以了解文明的成长与发展。2.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镌刻着民族的历史足印和文化传统,而且对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战争,以及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得这些遗产不断遭受破坏。世界各国采取了种种措施,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课程标准: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发展;了解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岳麓书院唯物史观认识学校教育、书刊出版、翻译事业等方式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认识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探究学校教育的过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认识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让学生认识世界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培养家国情怀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解读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文化传承的载体及其发展2023浙江T14、18、20;2022北京T9;2022湖北T6;2022辽宁T6;2021天津T17;2021山东T41.通过整合古今中外学校教育、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的发展,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这些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2.结合相关史料把握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概况,掌握《世界遗产公约》制定的背景及其意义,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因。3.通过世界文化遗产,认识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尤其要了解中国的文化遗产,培养家国情怀。文化遗产2020江苏T27;2022.1浙江T17;2021.6浙江T2、T16命题分析预测1.分析:本讲知识属于高考中频考查点。高考侧重考查文化传承的不同载体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选择题、非选择题都有涉及。2.预测:古今中外学校教育,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意义,古今中外文化遗产的保护举措可能是考查的重点。一、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地区概况作用古代中国官学西周“学在官府”①有利于保存与传播中国古代文化;②有利于传承古代典籍(儒家经典);③有利于科举制的推行汉代中央:设立太学(汉武帝)地方:设立地方官学西晋设立国子监私学春秋私学产生唐朝私学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教育的重要形式宋朝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古代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1)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2)发展历程:“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官师合一1.古代学校教育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

私学:中国四大书院1.古代中国的官学与私学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当时,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思考】宋朝书院兴起的原因和特点?

材料: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当时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宋人尤其是宋代理学士人对书院教育各项制度的建设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宋代私立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聘请有成就的平民学者出任,而公立的书院由朝廷任命有声望的官员士大夫出任。南宋后期,官学化的书院对教师的选任更为严格,规定其必须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出身的官员。……在书院讲学过程中理学思想体系也更加严密,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故南宋后期理学再次兴盛之时,其势力遂不可阻挡,从而成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官方的统治思想。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1)原因:①宋朝宋明理学兴起并向基层渗透,促进了书院的发展;②宋朝重文轻武,大兴科举,推动了书院的的发展;

④造纸术、印刷术发展③宋朝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经济的发展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2)特点:①地位重要;②与理学发展相结合;③与科举制度发展相结合;④官私并立,官方化趋势明显;⑥体系化、制度化,管理严格(一)学校教育的发展1.古代学校教育一、学校教育的发展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3)作用: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北宋大兴文教,从官学到民间私学,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使中国古代教育完成了从汉唐时期的士族垄断向平民百姓下移的重要转变。教育事业的勃兴,一方面促进了律学、算学、医学、画学、武学等专科教育的发展和完备,加强了专门学科领域的深入研究,推动了北宋学术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另一方面北宋涌现出在政治、史学、文学、科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知识分子,如韩琦、富粥、王安石、司马光、三苏、沈括等,对北宋乃至整个宋朝文化的兴盛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教育中心以及学术研究中心,宋代书院的繁荣也带动了理学的兴起。北宋的政治统治避免了宦官、外戚专权,这主要得宜于其开明的文化政策,特别是制定实施了积极的教育政策。

——摘编自刘芬《北宋教育政策探析》宋代教育兴盛的原因及影响影响:①文化下移②推动文化水平提高③涌现大批人才、推动理学兴起,避免政治动乱【史料链接】2.古代希腊的学校教育古代希腊

产生了欧洲最初的

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柏拉图学园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办起了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克菲索河边,两岸林木茂密,婀娜多姿,学校的建筑和雕塑就掩映在一丛丛绿色林阴深处。为纪念当地一名叫阿卡德穆的战斗英雄,学校命名为阿卡德穆学园,后人为了称呼的方便,习惯上仍称之为柏拉图学园。欧洲中世纪出现了“大学”,“大学”一词源自拉丁语,大意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1988年9月18日,博洛尼亚大学为“大学之母”,即欧洲所有大学的母校。表现:增加古典文化课程,出现世俗化趋势,由国际性机构转变为民族性机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②民族国家的兴起③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意义:①为学校教育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人才②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推动了科学的发展14世纪初,欧洲各国大学先后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以大学课程的演变为例,新的学科,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等,逐渐与旧的经院主义的课程一起在大学里有了自己的位置。由于教会和大学几个世纪以来的紧密关系,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纯世俗的大学,研究发现教会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也会引起大学相应的变化。“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摘编自贺国庆《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课堂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大学向近代大学过渡的表现、原因及意义3.近代大学教育近代的大学教育法国德国美国中国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近代的大学教育。3.近代大学教育近代的大学教育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德国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美国逐渐世俗化、商业化,使更多人接受大学教育。中国北京大学:戊戌变法时创建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采取分科,教育教育近代化的标志。后改名为“北京大学”。蔡元培任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思想,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清华大学:1911年创办清华学堂,后更名为“清华学校”,后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近代的大学教育。【思考】阅读材料,比较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教育有何不同?

材料1:在封建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校教育制度,是为封建官僚统治集团和地主阶级的子弟设置的……因为封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统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各级官吏,以便统治广大人民。——熊明安《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2: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人教版必修三教材材料3:为培养变法新人而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其目的就在于“以其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京师大学堂“参访外国教育,以建设新教育”,要求从时务出发,深入学习西方,会通中西。它不单纯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与船坚炮利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文化与学术以变法维新,来挽救中国,使中国走向自强。

——钱耕森《京师大学堂:一个世纪前的教改成果》比较项中国古代中国近代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培养封建官僚,巩固封建统治以儒家经典为主,与科举考试相结合注重自然科学与实用技能,融汇中西培养实用人才,救亡图存2.近代大学教育(一)学校教育的发展5.近代以来的留学教育第一阶段洋务运动时期特点:官费;留学欧美;主要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地区。背景: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西学的传播;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的兴起。影响:成为近代民族工业和海军的中坚力量;促进工业、科技与国防的现代化。第二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后特点:留学日本;主要学习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自费留学人数大增(留学逐渐成为社会风尚)。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盛;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科举制废除,民间求学风气转变;距离日本近费用低、文化风俗习惯相似。影响:成为民主革命运动的骨干;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5.近代以来的留学教育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后特点:主要到美国、法国、俄国留学;留学资金来源多样化;浓厚政治色彩(学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背景:新文化运动提升民众的民主、科学意识;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国返还部分庚子赔款。影响:促进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中坚力量。第四阶段改革开放后特点:以留学欧美经济文化发达国家为主;自费留学逐渐占主流;规模空前;双向。背景:改革开放(政策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思想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全球化潮流,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影响: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友谊的桥梁,增强国际了解与沟通;促进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材料1: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洋务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洋务事业的人才,中国近代教育随之产生。当时的新式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创办新式学堂与派遣留学生等方面。

——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材料2:选派留学生出国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而在甲午战争后数量大增。新政期间,由于不分官费自费概以科名奖赏学成归国者,遂使留学蔚为潮流,在20世纪初年出现了第一次“留学热”。在这些留学生中,后来产生了一大批民主革命的志士。——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②为近代化事业培养了优秀人才,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③推动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发展;④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思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近代留学教育作用的认识?4.现代学校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独立自主)形成体系(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中期)举措:成就:受到破坏“文革”时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后)举措:成就:

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文化断层”

“人才断层”①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③1995,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培养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①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新征程,高校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

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②各类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

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发展历程背景学习任务:阅读教材,梳理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意义对点训练1.(2023浙江)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机械等七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DB材料一

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乘船赴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的序幕。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国人产生了研究日本、学习日本的热潮。留学日本的热潮成为前所未有的盛况,仅至1906年,留学人数就超过了一万人。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青年学生到欧洲各国勤工俭学,又一次开启了留学欧洲的风潮,1922年在法留学人数达1700多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了培养革命干部,大批进步青年被派往苏联学习,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留苏热潮。——摘编自陈一鸣、周杰、唐教成《近代中国留学教育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出国留学的特点。(1)起步晚,但甲午战后进程加快;受到国内政局变化的影响;留学目的地受国际环境影响;具有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性;留学思想与学习内容具有阶段性(留学思想与学习内容经历了从技术到制度、文化的过程)。材料二

1978-1992年,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达16万人之多。80年代初期出国留学主要以公派公费或者公派自费的形式为主,但是近年来自费出国留学的比例越来越高,且年龄越来越小。80年代,留学生为追求生活条件的改善而竞相出国,今天留学的绝大多数自费留学生是应届本科或硕士、博士毕业生,大多选择了对口的专业进行深造。虽然一些人并不否认出国留学有追求更为优越的生活环境的因素,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认为能够到发达国家学习到自己专业内比较先进的技术与方法更为重要。——摘编自姚勤《八十年代以来出国留学的潮起潮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的变化,并分析其作用。(2)变化:留学形式多样化;出现低龄化趋势;高端人才出国增多;选择出国更加理性,留学目的更加明确。作用:加深了彼此了解,扩大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培养了高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骨干人员;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书籍的出现造纸业发展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公元前30世纪,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书籍雏形简策、帛书---中国早期的书籍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植物纤维纸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11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二.印刷书的诞生1.发展历程书籍的普及学习任务:阅读教材,梳理发展历程及意义甘肃放马滩西汉早期纸地图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印刷技术的一次质的飞跃原因:①政府的重视及重文轻武的政策。

②印刷术的发展。

③城市经济繁荣推动文化发展。

④理学兴起。

⑤教育的发展及科举考试的影响。宋代的经济、文化发达,手工业和商业空前繁荣,古代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反映在出版事业上,就是图书出版业的繁荣。宋代的书籍装订,已由卷轴形式过渡到装订成册的册叶形式且已经十分完备,并普遍推广全国各地。宋代出版的书籍种类繁多,数量很大。不仅经、史、子、集四部皆备,农、桑、医、算等专著以及法律、地理、建筑等类书籍大量出版,卷帙浩繁的佛藏、道藏多次上版刻印,而且还出版了数以千卷计的大型类书。刻书机构遍及各地,不仅中央政府设有专门的刻书机构如国子监、崇文院,而且地方政府也都刻印大量书籍,同时私人也纷纷刻书,出现了大量私人开设的书铺刻书出售。虽然这时已经出现了活字印刷,但宋代书籍大都仍采用雕版印刷,这些书不仅印制精美,富有艺术性外,而且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因为它们是很多书籍的祖本,自然成为研究历史和其他考据的早期版本依据。——摘编自黄镇伟《中国编辑出版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印刷书的特点及繁荣发展的原因特点:①书籍装订形式十分完备。

②书籍种类繁多,数量很大。

③刻书机构遍及各地。

④印制精美,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材料一:培根说“知识即权力”,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掌握知识传播渠道的人才真正拥有权力。早在中世纪,教士的权力来自对《圣经》的解读权。然而在古登堡印刷术出现后,大众能够自行解读《圣经》,教士的权力受到挑战。材料二:如果说一个字写下来会产生某种危险性,那么印刷出来的字就会有百倍的危险。有人很早以前就意识到了印刷术会带来危险,例如亨利八世,他的星室法庭就被授权查禁书籍。……戴维·里斯曼说过,在印刷术的世界里,信息是思想的火药,所以审查者们才需要穿着肃穆的长袍来熄灭点燃的炸药。——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古登堡革命打破知识垄断,促进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推动宗教改革发展促进思想解放,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带动出版业的繁荣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文化水平促进民族语言的统一【思考】谷登堡印刷术产生革命性影响?【思考】为何宋代活字印刷未能如古登堡印刷术产生革命性影响?

材料:北宋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直至明朝时期仍未推广。从印刷品的流通欲望与范围来看,是因为古代中国书籍出版内容主要是历书、农书等工具书和儒家经史子集等经典;而且,这些书籍一旦雕刻成版,“易成、难毁、节费、便藏”,且雕版技术已有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工艺……尽管科举考试之后,读书人进一步增多,但印刷品往往局限于科举范围之内;作为世界另一半的女性自古就被排斥在才识之外。

——李瑞娜《毕昇与古登堡为何无法对话》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主要印刷工具书;②科举制和儒家思想的制约;③文化传统的制约,女性读书少;④雕版技术历史悠久工艺成熟,更换印刷方法的要求并不迫切;⑤汉字数量大,排版繁琐,制作成本高昂;【知识拓展】翻译活动的开展始于东汉桓帝时安世高翻译佛经;唐代玄奘翻译佛经,第一个把汉语介绍到外国汉隋唐宋佛经翻译时期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传教士把四书翻译成外文;洋务派官派留学,培养大批翻译家;设译书局,传播西方科学;维新运动时期,一些翻译家翻译西方政治等民国时期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罗斯文学等新中国初期翻译介绍苏俄革命和建设等改革开放后翻译事业蓬勃发展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严复《法意》(今译《论法的精神》陈望道最早译《共产党宣言》大雁塔前的玄奘铜像柏应理翻译《论语》对点训练1.明清时期,民间书坊的出版物种类繁多,从经史到民间日用类书,从教育类书籍、科举参考书到通俗文学,可谓包罗万象。而在这种商业化的出版风潮下,经史子集各部之中,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原典巨著比重已经很少,通俗、普及读物则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蔚为大观。对这种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印刷技术进步。印刷书籍的效率显著提升

B.科举制度发展,社会各阶层尚学风气浓厚C.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文娱需求增加

D.专制达到顶峰,社会的思想文化受到禁铜2.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由此可知,当时法国A.已具有追求自由的社会氛围 B.启蒙思想家们垄断了话语权C.文化传播利于科学革命兴起 D.文化传播呈现出平民化趋势CD西方奴隶社会中世纪近代中国官藏私藏1.职能:2.表现:亚述图书馆(巴尼拔王建立):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私人图书馆:公共图书馆: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古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古籍的史官,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①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②1916年,国家图书馆职能开始体现;③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图书馆”;④1998年改称为“国家图书馆”,建立各级各类图书馆明清时最突出,出现了一批藏书家、藏书楼,如明朝的天一阁(范钦)三.图书馆的成长材料

公共图书馆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英国逐步兴起,它的特点是: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公共图书馆集中在工业城镇,而且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1753年创建的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也发展成国际的学术中心,马克思、列宁、孙中山就曾在这里阅览群书,旁征博引,为自己的思想理论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楠《欧洲图书馆史研究》原因:政府社会服务职能的提高;工业革命对工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英国重视科技文化教育的传统等。影响:有利于英国国民素质的提升;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学术中心之一;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有利于科技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公共图书馆兴起的原因并简析其影响。【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图书馆出现的原因?材料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们,想利用教育文化这个阵地来征服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他们在中国开办教会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模式和榜样。——卿玉弢《简析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材料2:鸦片战争以后,针对中国古代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中国藏书界出现了一股要求“藏书公开”的新理念。——徐凌志《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原因探析》材料3: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使政府及知识分子更看重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即普及教育,增强国民素质。近代图书馆就是在这种要求全民族普遍教化的文化觉醒中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的。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过程都离不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三次社会变革运动……——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①外来示范:西方教会图书馆的示范②理念转变:传播藏书公开的新理念③时代特点: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三)图书馆的成长3.图书馆的作用:(1)保存古籍——图书馆所保存的历史文献与人类古籍,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2)文献开发——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开发,方便读者更好利用。如今,图书馆更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使馆藏文献走向数字化。(3)培养人才——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当中有大量学术资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4)教育功能——图书馆作为公共机构,通过提供书籍阅读、开展各种系列讲座与主题课堂,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三)图书馆的成长一、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中国图书馆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对点训练1.自16世纪以来,欧洲国家的藏书逐渐从修道院图书馆的狭小空间里解放出来,阅读开始走向大众,各类经营性质的图书馆兴起并繁荣。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此后,公共图书馆逐步消除了对读者阶层、经济状况、身份等诸多限制。据此可知,近代欧洲图书馆A.满足了宗教改革的要求 B.推动了社会教育不断发展C.体现了工业革命的兴起 D.服务公众的职能逐渐强化2.19世纪初,一位西方政要在主持重建被战火摧毁的国家图书馆时表示:“让我们保存遗存的文献,不是用密室和锁链挡住公众的视线……不是让其在时间的流逝中损毁,而是用许多副本保存,将其置于防止意外损坏的地方。”这一言论从侧面反映了A.印刷书的积极作用 B.自由和平等的启蒙思想C.战争对文化的破坏 D.公民是文化传承的主体DA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1.西方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卢浮宫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亚历山大博学园1.国外博物馆(2)经典展示卢浮宫历史始于13世纪初,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由贝聿铭设计。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分别是断臂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像、蒙娜丽莎画像。断臂维纳斯胜利女神蒙娜丽莎卢浮宫1868年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我国最早近代意义上博物馆1905年张謇南通博物苑——国人自建第一个公共博物馆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现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改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2003年中国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