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智慧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专题二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智慧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专题二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智慧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专题二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智慧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专题二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智慧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复习任务:宏观视野考向聚焦史料研习

宏观视野整体架构全掌握知识体系专题线索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国家权力延伸到社会的最基层,全面掌控地方的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线索一:基层治理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承担着赋役征收、社会治安、救灾帮扶、社会教化等职责。政府在基层治理中起主导作用,民间组织处于辅助作用,两者相互配合线索二:户籍赋税编制户籍、征发赋役是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核心职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赋役制度逐渐从以人头税为主转向以财产税为主,封建国家对居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线索三:边疆治理边疆治理与民族政策密切相关。秦朝开始,中国历朝都注重加强对边疆的管理,秦汉、隋唐、元明清都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不断发展线索四:变法改革变法改革是中国古代王朝优化国家治理的主要途径,事关封建政权的治乱兴衰。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国家治理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线索五:礼法并用自西汉起历代王朝采用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将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制度中,形成了律令儒家化的趋势,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返回命题动向细分析目标导航情境设计通过社会情境考查汉武帝“以农为本”治国理念,古代法律制度。通过学习情境考查古代中国边疆管理;通过生活情境考查北宋社会教化,唐代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核心考点古代赋税制度;基层治理;法律教化;边疆管理价值导向治理能力;关注民生;社会稳定;民族交融备考方向从时空坐标、历史理解角度认识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特征、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四大特点及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深远影响。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教化的途径和方法及基层社会治理。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古代民族交融的实质和方式返回重点多维要突破考向聚焦考向一古代赋税制度、基层治理及法律教化价值引领1治国理政——从田赋看汉武帝“以农为本”治国理念(2022·湖南卷,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高考真题研读A解读JD知识为基汉武帝敛财不仅是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需求;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能力为重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考查获取、解读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素养导向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汉武帝时期的田赋政策;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汉代统治者的农本思想;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经济政策与国家治理的关系价值引领2关注民生——从亭台馆榭的修建看北宋社会教化(2022·北京卷,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A解读JD知识为基①社会教化是我国古代意识形态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即通过一定的途径对百姓进行教育感化。教化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化的伦理道德,如忠、孝、仁、义、礼、信等等。教化的方法主要有宣传和表彰②崇文抑武指在地位上、工资待遇上以及文化宣传上,器重(尊崇)文官,贬低(抑制)武将能力为重据材料“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有大功于名教”可知,北宋士大夫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引导民众走近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最终成为儒学化移风俗效用的场所,即注重推行社会教化。考查获取、解读信息与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素养导向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北宋士大夫有关亭台馆榭的修建;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修建亭台馆榭的意义和影响;从历史理解角度看北宋社会教化的推行1.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四大特点认知视角深化2.历史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1)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2)征税方式由实物税转变为货币税。赋税形式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4)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简化单一,最终赋役合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5)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资代役(以“庸”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商品税所占比重增大。3.家国情怀——中国古代教化的途径和方法强调示范,树立榜样我国古代实施社会教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儒家提出的这一办法,即所谓“上行下效”家训、族规和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维护家庭、宗族内部的团结、稳定和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和谐社会),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传承和发展设官教民设官教民是“政教合一”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实施教化的又一条途径依靠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在中国古代,还有一条非常深入有效的施教途径,那就是依靠乡里、宗族与家庭的力量来施行社会教化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我国古代曾经保留下来许多通俗道德教育读本。它们既不属于家庭教育范畴,也不是学校教育的课本,但却在整个社会教育中起过巨大的作用家训、族规和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维护家庭、宗族内部的团结、稳定和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和谐社会),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传承和发展注重学风与世风的密切关系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学校教育对整个社会教化的建设作用,即学风与世风的关系。最后,与学校教育直接有关的取士考试制度,更加直接地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成为影响世风的一个重要手段4.唯物史观——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深远影响(1)法律儒家化使审理案件、定罪量刑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主观化。“春秋决狱”以儒家经义内容与精神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实际背离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审判原则。(2)实行礼治,纳礼入律,深刻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三纲五常、家族等级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造成了中国人特有的“讲礼有余,然理性不足”的人格特点。而“讲礼不讲理”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民智难开。(3)将“天下为家”的观念深深植根于国人心中。“皇权至上、天下为家”,一国即一家,皇权即整个帝国至高无上的父权。这一点成为中国封建性始终难以铲除的历史根源,阻碍着“天下为公”前进的步伐。(4)中国法律儒家化维护皇权、维护封建等级,注重道德、关注礼教。更重要的是它注重人的作用,主张“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有治人无治法”。这一根本属性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以言代法、言出法随的人治。1.视角:汉承秦制与户籍制度(2023·滨州高三模拟)西汉初年继承秦朝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在特殊户籍中,有“宦籍”“宗族籍”及“市籍”等名目。但也增加了封通侯(侯爵的最高一级)者的“通侯籍”、诸侯的“侯籍”等名目。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户籍的分类更为杂乱

B.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C.对民众人身控制加强

D.人民的赋税负担加重模拟经典演练B西汉初年继承秦朝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但增加了“通侯籍”“侯籍”等名目,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故出现了材料中的变化,故选B项。户籍的分类会使户籍更清晰,排除A项;户籍名目增加无法体现加强对民众人身控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赋税的信息,排除D项。2.视角:乡村治理与道德教化(2023·菏泽模拟)明朝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南赣乡约》,强调:“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这说明在明代的乡村治理中A.乡约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

B.乡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C.乡约削弱了乡村宗族势力

D.乡约是对中央集权的加强B根据材料可知,《南赣乡约》重视仁厚的乡风民俗,这说明乡约在明代的乡村治理中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故B正确;乡约是由乡村群众集体制定,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并自觉自愿履行的民间公约,并不能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故A错误;乡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乡村宗族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D错误。4.基于史料实证与历史理解认识古代法律制度(2022·天津卷,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据《唐律疏议》材料二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治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据《大清律例》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答案特点:体现封建等级制度;要求规范执法;礼、法结合;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依法酌情而处。评价: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对后世影响深远。(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现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答案变化:从依照明律和旧制到融历代封建法律于一体;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法律。意义:法律与教化并重的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维护法律政令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是封建法典集大成者;是有力的统治工具。5.基于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认识明清时期基层社会治理(2023·泰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清社会治理示意团——摘自刘志松《明清基层社会治理丛论》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论题:明清时期基层社会治理实行乡村自治和双轨体制。论述:明清时期的乡村地区主要是在乡绅等地方权威组织实施自治管理,双轨体制则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轨政治对乡村社会进行共同管理。在地方社会中乡绅主导的地方组织与县衙官员代表的皇权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乡村社会。中国古代乡治中行政与自治关系复杂,明清时期出现自治化倾向,近代在南方出现了“绅权自治”的雏形。国家权力和基层社会固有权力相互作用,最终基层社会确立了以乡绅为主体的治理体系。基层官员和职役人员负责地方政务的下达和落实;乡绅负责基层社会教化和治理,有联络上级官员,与基层官员协商及报告地方事务管理等义务。总之,明清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官民同治,稳定了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考向二古代中国的边疆治理与变法改革价值引领1政令统一——从驿站的修建看边疆管理(2022·海南卷,2)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高考真题研读D解读JD知识为基亭传邮驿是古代的文书传递系统;丝绸之路是汉代民间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边疆稳定是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治理的结果,基层治理主要针对的是地方乡里组织能力为重据材料“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可知,汉代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为此设置了一系列的驿站和类似的管理机构,以便确保国家政令在基层的畅通。考查获取、解读信息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素养导向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敦煌悬泉置遗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敦煌郡所设驿站及类似管理机构的设置;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道路畅通与政令统一的关系价值引领2民族联系——从有关机构设置看边疆管理(2023·1月浙江选考,3)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A.①护乌桓校尉

②单于都护府

③伊犁将军B.①安西都护府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伊犁将军C.①护乌桓校尉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D.①安西都护府

②单于都护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B解读JD知识为基①西域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中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特指汉、唐两代中国政府设置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大部分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唐朝北方设单于都护府,而西域在西北;清朝在青海设立西宁办事大臣,而非西域能力为重唐朝在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①为安西都护府;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西域军政事务,②为北庭都元帅府;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③为伊犁将军。考查知识调动与运用能力素养导向从历史理解角度了解西汉、唐代、元朝、清朝所设的主要边疆管理机构;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西域与中原联系的加强;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古代边疆管理1.历史解释——古代民族交融的实质和方式认知视角深化(1)实质(2)方式2.历史理解——认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规律中央政府力量的变化影响民族关系的变化当国家强盛的时候,中央政府力量强大,各民族之间就能够和平相处,就不会有太大的冲突,能够进行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反之,当中央政府力量受到严重削弱,或者出现重大变故时,一些力量较大的民族就会反叛,离心倾向加强,各民族间的敌对状态加剧,社会严重动荡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也影响民族关系的变化各民族之间特别是统治者和被统治民族之间,如果能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民族之间就能和平共处,社会就能稳定,政权就能得以巩固;反之,如果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则会出现族群的分裂和对抗,社会就会出现战争和动荡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共同促进了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而且也是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3.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改革的四大类型1.视角:羁縻政策与民族关系(2023·重庆渝中巴蜀中学模考)羁縻制度是封建国家为治理边疆少数民族而实行的一种武力与怀柔相结合的制度。自西汉以来,羁縻制度经历了边郡制、羁縻府州与册封制、土司制三个阶段,尽管其形式不同,但主要目标都是A.减少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B.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C.使少数民族承认中原政权的核心地位D.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模拟经典演练C材料中多个朝代都实行武力与怀柔相结合的羁縻制度来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做体现了因俗而治,有利于笼络少数民族,其目的为加强少数民族对中原政权的认同,巩固统治,C项正确;B项仅限“西南地区”,过于片面,排除B项;A、D两项均为客观影响,而非主观目的,排除A项、D项。2.视角:孝文帝改革与少数民族封建化北魏皇家园林主要分布于平城和洛阳两大区域。平城的皇家园林风格粗犷,多为自然景观,是帝王狩猎与祭祀的重要场所;洛阳的皇家园林精巧雅致,多是人工山水,帝王于其中游宴、赋诗以及听讼断狱。这样的变化印证了A.拓跋珪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B.冯太后对汉文化的兴趣C.孝文帝封建化改革影响广泛

D.孝文帝迁都为明智之举C依据材料可知,平城和洛阳的皇家园林风格不同,这体现出孝文帝改革中封建化政策的影响,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3.视角:边疆管理与因俗而治(2023·烟台质量检测)清朝对少数民族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保持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依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这一做法A.不利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B.利于对少数民族的同化C.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D.扩大了清朝的统治疆域C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采取因地制宜的统治方式,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同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朝统治疆域的扩大,排除D项。4.基于历史理解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地区盟旗内属蒙古八旗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二旗唐努乌梁海五旗明阿特部一旗……外藩蒙古内札萨克蒙古外札萨克蒙古克鲁伦巴尔和屯盟车臣汗部二十三旗……青海蒙古青海绰罗斯部二旗绰罗斯北中旗青海土尔扈特部四旗辉特南旗……新疆蒙古乌讷恩素珠克图盟西路旧土尔扈特部旗东路旧土尔扈特右旗东路旧土尔扈特左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论题:盟旗制度有助于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阐述:清朝为了维护统治,因地制宜,将蒙古部族按照地域划分为不同的盟旗。在维护中央集权的前提下,通过对不同地区蒙古部族的划分,在分化蒙古贵族的同时,也缓和了不同部族之间的矛盾,有助于中央政府分化控制,也为后来清朝得到蒙古支持进而统一全国提供了条件。更重要的是,盟旗制度成为清朝政府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手段之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返回史料研习能力培养重思维2.分层分段抓标点符号——从材料的层意、标点中获取有效信息关注材料中特殊的标点符号以及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是准确获取有效信息的重要手段。(1)分层分段:一段材料往往有多层含义,应注意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层次大意,要特别关注材料中的转折词、并列词,因为这些词是划分层次的依据。此外,阅读材料时,既要注意各层次表面信息,也要注意其隐性信息。只有读透材料,把握设问,才能准确作答。路径解读(2)重要标点符号:在选取材料命制试题时,命题者都会面临材料内容多、如何取舍的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省略号”的方式进行取舍。“省略号”省去的一般是无效信息,留下的是有效信息,“省略号”前后又反映不同层面的信息。此外,为了更好地突显材料关键信息,在一些选择题的材料中,有时通过“双引号”来突出考查的重点内容;另外,也会采用“括号”的形式对材料一些关键信息进行补充说明。方法指导(2022·北京高考,16)绢与马。材料一唐与突厥互市,“以金帛市马”“以助军旅”,唐马①“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唐代驿制②“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各驿站的官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盖相望,邮驿继踵”。士庶也喜骑马出行,③“贵贱所行,通鞍马而已”。马球蔚然成风,太宗④“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材料二突厥、回纥与唐朝进行绢马贸易,规模巨大。回纥⑤“每一马易四十缣(注:细绢),动至数万匹”,除自身消费外,还将多余的绢帛通过中间商人不断向西销售。突厥、回纥还开始建设据点聚积物资,突厥毗伽可汗⑥“欲修筑城壁,造立寺观”。回纥最初“风俗朴厚”,获得唐朝厚利后,登里可汗“⑦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典例精析解题思路以绢马贸易为例,阐述唐代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的影响。答案示例唐朝通过绢马贸易获得了大量马匹,改良了马种,加强了军事力量;进一步便利了邮驿交通,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丰富了出行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