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一、课文助读【文题解读】《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华书局201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穿,挖掘、开凿。穿井,打井。“穿井得一人”既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又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作家作品】吕不韦(?—前235),卫国濮阳(今河南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该书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后演化为成语“一字千金”。《吕氏春秋》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等内容的理论体系,但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对先秦的思想也有未能融会贯通之处,后人称它为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写作背景】《吕氏春秋》兼采各家之说,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诸家言论,思想内容比较广博,涉及材料也较丰富,保存了先秦各家的许多资料,还有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以及天文、医农、音律等知识。二、课文解析原文参考译文赏析与理解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写作手法分析文章第一句话的作用。【答案】①交代故事背景;②为下文挖井引发的故事做铺垫。●内容理解《穿井得一人》中讹传的消息的真相是什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答案】真相:丁家打了一口井,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原因:①丁氏对此表述不够清楚;②“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来;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所以造成了这样的讹传。●写作手法文章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①发表议论,总结全文;②揭示文章中心(点明寓意),告诉人们:道听途说的事情不可轻信。寓意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国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写作特色1.叙事完整,寓意深刻。文章不足百字,却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从“无井而出溉汲”,到“穿井得一人”,再到传言四起,最后澄清事实。结构完整,内容清晰明了。文章最后一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寓意深刻。2.幽默风趣,发人深思。故事中因丁氏的话有歧义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那里去了。最后丁氏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幽默风趣的故事中教育人们不可轻信传言。三、文章结构四、知识拓展文体知识寓言含义: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特点:①篇幅大多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②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③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④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五、课后习题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答案】启示: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做法:①避免盲从,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②在交际中,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③重视调查分析,凡事多动脑筋、多加分析,力辨真伪。六、核心命题解读1.《穿井得一人》中,你认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当今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面对着种种信息,真伪难辨,对此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答案】首先,丁氏的表述不够清楚,他本来的意思是挖井节省了一个劳力,但因为表述不清,造成他人理解的偏差,这是后面以讹传讹的前提。其次,“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导致丁氏的话在传播中走样,让人误以为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再次,“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越传越广,一直传到国君那里。对于当今生活中充斥着的种种信息,特别是一些道听途说的信息,不能盲目轻信,更不能随便传播,一定要多方查证,辨别信息的真伪,实事求是,弄清真相。2.本文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答案】①幽默风趣。②对话中的“人”是多义词,既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因而被人误解为“挖井挖出一个人”。③传闻与真相相差太大,令人发笑。七、知识梳理(一)古今异义①穿井得一人(古义:挖掘、开凿今义: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上)②国人道之(古义: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今义:指本国的人)(二)词类活用闻之于宋君(闻,动词的使动用法,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三)一词多义1.一人①吾穿井得一人(一个人的劳力)②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个真的人)2.闻①有闻而传之者(动词,知道,听说)②闻之于宋君(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③求闻之若此(名词,传闻、消息)④鸡犬相闻(听到)⑤卒获有所闻(收获)⑥不求闻达于诸侯(扬名)⑦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听到的事)⑧不闻天子之诏(听从)3.而①家无井而出溉汲(连词,因而,所以)②有闻而传之者(连词,表顺承关系)4.之①宋之丁氏(助词,的)②有闻而传之者(指示代词,这,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③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⑤宋君令人闻之于丁氏(代词,这件事)⑥得一人之使(助词,的)⑦求闻之若此(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5.于①闻之于宋君(介词,引出对象,不译)②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从)(四)其他重点实词1.穿井得一人(挖掘、开凿)2.家无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