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现代文阅读二类文本阅读_第1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现代文阅读二类文本阅读_第2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现代文阅读二类文本阅读_第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现代文阅读二类文本阅读_第4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现代文阅读二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任务组研练真题明晰考向

自主认知型真题试做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

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

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一一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

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

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

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

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一一水银,

会受到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

弓I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

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但老师一一至少我的老师一一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

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

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

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

上倒上几滴。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

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

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

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

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

合起来考虑。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

的吸引。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

弓I,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

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

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注意

观察一下岸边的泥,被河水打湿的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

打的位置。高于水面的泥是颗粒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

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

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一一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一一但主

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

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就

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

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

——气压。低气压时的海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海面通常会

上涨30厘米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域,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

之前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这又意味着,你

不仅能预测到坏天气要来了一一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时很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

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一一因为在第一滴雨尚未降落时,所有溪流和河流中因毛细

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来。

(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Λ.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

种吸引力或者排斥力。

B.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水

会吸引水、水具有黏性。

C.在一个平滑的厨房操作台上倒几滴水,水会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

这体现出水具有张力这一特性。

D.水质相同的情况下,与土质疏松且含有大颗沙砾的泥土相比,在由细小颗粒组成的泥

土中,水向上传输的高度会更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

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

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第四段“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一一水银,

会受到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可知,“弯月面"是'‘水"

与其他物质接触受吸引形成的现象,而“凸月面”则是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

银”与其他物质接触时受排斥形成的现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

种效应了”,这些语句可以起到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

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

C.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当太细而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时,它

才会坠落到地面。这种自然现象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

D.作者在行文时经常变换叙事的地点,从厨房、小河、小溪到大海,这让读者认识到,

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材料内容的能力。B.“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

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错

误,根据原文第四段“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

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

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可知,作者举例是为了说明“液

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C.“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表现了水

的毛细作用”错误,根据原文第五段“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

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

可知,该现象体现的是水内部的黏性或张力,而毛细作用是指水会受到上面材料的吸引,被

向上拉,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被拉了上去。D.”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

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错误,作者只是从人们熟悉的身边事物举例,

让人们能认识到这些现象,再列举自然界各种现象以帮助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也同样存在这些

现象,但并不是说“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因为在自然界还

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是室内无法完全观察到的。

3.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答:...........................................................................

答案①水的纯度因素;②泥土颗粒间的气孔因素;③气压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后文对“河水何以泛滥”的论述,“水

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一一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

更高一一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

的水量”,即可概括出三个因素:水的纯度、颗粒间的气孔大小和气压。

的整体指导型真题试做

(2020•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

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⅞舸I设施建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

投资的I重点之一I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何为“新基建”飞~|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前L以技

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

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

方面。

(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

《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

业优化升级。新基建的谋划布局I早已展开I,为何要选择此时按下“快进键”?

这一决策I既是I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I更是I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

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

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硬],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

构、刺激经济增长的I有效方法I。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

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I客观上I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

期。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

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

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

服如氐远一新基建是围绕晒这一经济新硬核画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

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

《人民日报》2020年6月8S)

材料三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

告表示,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I重点支持I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

新一重”建设。

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

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他们

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这一教训。

在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中,I很大一部分I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

企业。为此中央政府将向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和自然垄断产业关税补贴投入资金。今年的政

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没有宣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目标。

大部分投资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被中国理解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一

代信息网络、5G应用、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中国将力求借助这一机会,建成

向“工业革命4.0”过渡的基础设施。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助力“工业革命4.0”》,

《参考消息》2020年6月6B)

读文技法

-关注出处及标题,揣测材料大意

材料一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材料二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

材料三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助力“工业革命4.0”储

二圈画关键词句,把握每则材料要点

(圈画符号:重要词语用“”标示,重要句子用“—”标示)

提示:1.用横线画出材料一第一段说明国家对新基建重视的句子。

2.用横线画出材料一第二段解释新基建概念的句子。

3.用横线画出材料二第二段说明加快新基建原因的句子。

4.用横线画出材料二第三段说明加快新基建原因的句子。

5.用横线画出材料三的概括总结句。

三综合各则材料重点,把握中心主题

材料•的侧币:点:.是什么

新基建的概念

材料

重点

.卜

中心论题:.为什么

大力

新基建新

基建

材料;的侧币:点:

怎么做

今年中央预算大

部分投资新基建

1.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基建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

等三个方面,是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之一。

B.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投资,

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C.新基建意味着对基础设施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过程中所凸显的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

D.中国将借助新基建带来的机会,有效地应对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

下降的挑战,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数字动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和概括筛选的能力。B项,“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

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错,根据材料二“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

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

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可知,

文中并未提及在5G等领域投资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选项无中生

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既能在客观上应对

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B.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将有助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速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

转向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C.在俄罗斯媒体看来,我国今年所以采取审慎的经济措施,不再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

是因为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教训。

D.2020年我国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

的中小企业,目的是保障城市就业率,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A项,“也能改变世界

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错,根据材料二“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

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可知,并非“能

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3.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的有效方法;②疫情期间线上

需求的集中爆发,客观上打开了我国新基建的窗口期;③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是针对

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审慎选择。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材料二“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

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可概括出“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

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的有效方法”;由材料二“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

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

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可概括出“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客观上打开了我国新基

建的窗口期”;由材料三“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

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

资金注入经济”,可概括出“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是针对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不确

定性的审慎选择”。

CM考向探究

实用类文本的考查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非连续性文本;二是连续性文本。其中以非连

续性文本考查类型为主,2019年全国三套卷都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但2020年全国卷In却

是连续性文本的访谈,2021年全国甲卷是连续性文本的科普。这就要求考生平时除了训练非

连续性文本的消息、通讯、报告等文体外,还需要兼顾到其他文体,如新闻中的访谈、传记、

科普文章等。客观题都是两道四选一的选择题,考查内容涉及对文本内容的梳理、筛选、理

解,以及要点信息的概括。非连续性文本一般是围绕一个中心话题(或事件),选择不同媒体

从不同角度(方面)的报道,来组合成阅读材料。选择题的设题会涉及很多方面,如新闻内容

的比较、新闻价值的判断、程度差异的判断乃至细节的比对等等,设题方式非常灵活。主观

题只考查一道,非连续性文本为多个材料信息整合的比较阅读题,着重考查考生对信息的筛

选、概括能力;连续性文本2021年考查的是文本的特征,这就要求考生熟悉各文本的特征、

表现手法等。

任务组VZ微案设计各个击破

微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微案突破一内容的理解、概括与分析

实用类文本中对理解和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考查主要包括:理解文本重要概念的内涵;

对材料中某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梳理文本信息;理解和分析图表信息。非连续性实用类文

本阅读选择题的指向性越来越明确,“某一内容”“某段材料”“某种概念”将成为考查的重

点,命题角度或是对概念的理解,或是对内容(包括图表)的理解和分析。

B理解概念内涵,确定其外延

从历年高考情况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这一考点主要从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两个角度进行考查。

概念的内涵,通俗地讲,指的就是概念的含义。高考考查方式通常为“下列对于义XX(某

个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如2019年全国卷HI第4题对“志愿服务”这一概念的考

查就是如此。需要注意的是,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

概念的外延,指的是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涵盖了具有某种特有属性的全部事物。

高考对概念外延的考查,通常是要求考生对某一对象是否包含在某个概念当中作出判定,考

查方式通常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XXX(某个概念)的一项是"或“下列对XXX(某个概

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需要注意的是,解答从概念的外延角度命制的试题,仍应以明

确概念的内涵作基础。

解题技法:把握内涵,确定外延

1.把握概念的内涵。即把握事物共同的属性、性质、特点等,或事理的成因、关系、原

理等,这些往往都是抽象的。

2.仔细比对、找对应,确定外延.即把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和

具体的事件要素及概念进行比较,找到对应关系。如果可以对应,就是某一概念所包含的事

物(即外延);找不到对应,则不是。

例1(2019•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古代

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

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

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经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

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编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

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乌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

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

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

等形态。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

上绘或贴上图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

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

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

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

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

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

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

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一绣千年》,

《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

材料三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

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

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

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

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

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

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

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

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

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

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B.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

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C.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

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

D.苗绣这本“书”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

度,苗族人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

剖析根据文本内容,“苗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主要内容有:

概念历史功用针法图案价值

苗绣图案多

是鸟、鱼、花、

主要用于装果子。在盛装苗绣是

追溯到楚绣,平绣、辫绣、

饰衣服……的大型图案苗族人

苗族的刺绣与湘绣、汉绣结绣

衣饰部位不中,出现庞的文化

同流而异源等十几种

是栏杆形式大、凶猛的动读本

物,如龙、大

象、狮子等

A项,“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表述有误,原文说苗绣“与湘绣、汉

绣同流而异源”,它们的源头不同,即“祖先”不同,故排除;B项,“以栏杆形式缀在

有误,原文表述为“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且栏杆形式是否用

于裤脚和鞋面文中并未提及,故排除;C项,“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龙、大象、狮子等”

表述有误,“龙、大象、狮子”是“盛装的大型图案”,故排除。

答案D

B对材料中某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1.注重新闻信息特点。

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除了需要注重语言本身的特点(结构语句的逻辑关系、内容、情感体

现)外,还要注重文体特点。①新闻,要重点关注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经过、结果)]、体现的意义、民众的看法等;②社论,要关注文本阐释的对象、评价态度等;

③科普说明文,要关注文中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功能、关系或对事物的概念、

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的具体描写。

2.熟知命题规律,抓关键词。

命题规律举例说明

新闻或社论中往往会出现作者或媒体对事件的态度,选项可能会考查考生对此

态度概述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所以选项中表态度、判断的词是否正确,要根据原文

仔细进行确定。如2018年全国卷I第7题中的“危机感”“充满信心”。

替换相似如2018年全国卷I第7题D项,选项用“尚未涉足”替换了原文中的“难以涉

词语足”,造成了语意的不对等。

一方面,要看对原因性质的界定,分清是外因还是内因,是主要原因还是次要

因果错置原因或者仅为原因之一,如2017年全国卷∏第7题D项,将“原因之一”界定

为“主要原因”,造成错误;另一方面,要看是否存在强加因果的情况。

事物的发展有因果、先后顺序,选项故意颠倒顺序造成错误。如2019年全国卷

事物发展

Hl第4题A项,“集体记忆的建构”是志愿者服务活动后形成的结果,不能对其

关系错置

活动本身提供帮助。

错解文意选项故意添加文中没有的信息,或者对信息进行过度解读,或者混淆概念。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3月22日,杭州连绵了几天的阴雨终于消散,一出门就感觉到了暖意。茶馆老

板庞颖在电话里的声音透着欢欣:“跟我去梅家坞!今天可以‘大采'了。”所谓“大采”,

是指大规模的龙井采摘。人人都想尝鲜,尤其是“贵如金”的明前龙井。于是,从春分到谷

雨间的杭州,就沉浸在龙井茶的清香里了。这样的乐趣自明人高濂开始延续:“谷雨前采茶旋

焙,时激虎跑泉烹享,香清味冽,凉沁诗脾。每春当高卧山中,沉酣新茗一月。”

与诸多名茶隐逸山林不同,龙井是大隐隐于市,出自西湖周边繁盛的人间烟火之中。杭

州人对龙井的品第早有排序,传统核心产区依次是“狮”一一狮峰、“龙”一一龙井、“云”

——云栖、“虎”一一虎跑、“梅”一一梅家坞,五大字号都在西湖周边,最远也不过半个多

小时车程。正如高濂所说:“山中仅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焙者,亦妙。但出龙井者方

妙,而龙井之山,不过十数亩J离开西湖,就只能叫“杭州龙井”,甚至“浙江龙井”了。

(摘编自《龙井茶境:山、水与禅之间》)

材料二西湖龙井的历史可溯至唐代,当时陆羽的《茶经》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

茶的记载。至清代,西湖龙井已列于众名茶的前茅。浪漫的西湖素来多传说,相传狮峰山下

胡公庙前被封为“御茶”的18棵茶树,乃清乾隆游西湖时赐名。“龙井问茶”是新西湖十景

之一。龙井村溯溪而上,山坡遍植龙井茶树,游人可采茶学茶。除茶园之外,村内还有老龙

井、胡公庙、九溪十八涧、十里琅玲、龙井寺等景点。山涧溪流,遍散茶意。

(摘编自《何处踏青问茶》)

材料三茶很早就有了,而中国幅员辽阔的地理环境也为茶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

基础。从古至今,不同地域孕育出不同种类的茶,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黑茶、白茶;

主流的饮茶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从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再到明代以来的泡茶;皇家、

士大夫、老百姓也各自有一套喝茶的方法,每一套都有自己的道理。尤其是最近这些年,物

质逐渐丰裕的中国人开始重拾传统的茶文化,对茶道的探求也越来越强烈。

中国经历了几次文化断层,但茶的物质基础一直生生不息,而饮茶作为“开门七件事”

之一,在民间也从未断绝,这也是茶文化复兴的土壤。在中国人眼里,日本茶道精神虽然纯

粹,但也过分苛刻和程式化。中国茶之道,则是道法自然。这也是我们这次在杭州、徽州和

成都踏访春茶所感,在一种多元的山水、人文和市井情境下,中国茶呈现出来的样式是自由

自在的。

(摘编自《自由自在中国茶》)

材料四各产区以实施茶叶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为抓手,加快集成

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有机肥+配方肥”以及“茶一沼一畜”等

绿色生产模式,创建高标准生态茶园,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有机茶等认证产品数量上升、供

应充足。

各省多措并举,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宣传推介,加快打造特色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

品牌。湖南省打造“五彩湘茶”,重点推介湖南红茶;江西省整合“四绿一红”区域品牌,形

成狗牯脑茶、婺源绿茶、庐山云雾茶、浮梁茶、宁红茶联动;贵州省树立“贵州绿茶”“贵州

红茶”“贵州抹茶”“贵州黑茶”核心品牌,成立遵茶集团,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摘编自《2018年中国茶叶

产销形势分析报告》)

下列对“西湖龙井(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湖龙井是龙井茶西湖产区生产的茶叶,因其富有西湖周边的人间烟火气息而闻名。

B.西湖龙井春茶采摘时间在春分到谷雨之间,但最好要在春分和清明之间采摘。

C.西湖龙井以明前龙井为最好,这时采摘规模虽是最大,但产量很低,造成茶叶价格提

升。

D.西湖龙井核心产区为“狮”“龙”“云”“虎”“梅”,狮峰龙井是品质最好的西湖

龙井。

剖析文本中涉及“西湖龙井”的内容在材料一和材料二,由此比对选项和原文,进行

分析。A项,强加因果,材料一说龙井“出自西湖周边繁盛的人间烟火之中”的目的是说明

西湖龙井茶的产地与其他茶叶产地不同,这不是西湖龙井出名的原因。B项,错解文意,原

文“尤其是‘贵如金’的明前龙井”的意思是“春分到清明”之间采的龙井茶品质极好,不

能说“最好要在……之间采摘”。C项,“采摘规模”“最大”于文无据,原文说“‘大采',

是指大规模的龙井采摘”,但不一定是一年中采摘规模最大的时候,“产量”“茶叶价格”文

中也没有提及。

答案D

IB对图表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图表题在2021年全国乙卷,2019年全国卷I,2018年全国卷II、全

国卷m中均有考查,2021年、2019年高考试题是部分选项涉及了图表,2018年高考题则是

根据图表单独设置了一道选择题。

①注重整体阅读,重视数据变化,有的单纯是数量变化,有的则是百分

比变化。

关注要点

②注意图表细节,尤其是双柱状图、多条曲线变化图,把握考题要求,

简要归纳概括。

①看清图表的标题。图表标题提供的有效信息往往是图表的中心内容。

有的标题直接反映了或核心或实质或主要的问题。

②看清比例。仔细查看坐标轴横向、纵向刻度尺比例。

③看清数据。数据是图表的主干,审数据时不仅要纵看,还要横看。通

第一步:读过对图表中数据的横向、纵向比较,发现其变化的规律,把握其内在联

解题

图“四看系。弄清最大(多)和最小(少),是呈快速上升趋势还是呈快速下降趋势;

步骤

清”是呈放缓上升、放缓下降趋势,还是呈波浪式增长、起伏式增长趋势,

等等。

④看清附注。附注是对图表不能直接体现的内容所作的补充说明,是图

表的有机组成部分。附注有时对全面把握图表的中心内容、揭示数据间

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第二步:读①客观题:弄清选项陈述的对象,把握数据转化、信息表述。

题分清主②主观题:要把握题干的关键词,在图表中搜寻与题干相关的信息,注

客观意图表中跟题干相关的信息的数据变化,抓住其变化规律。

第三步:比①客观题:将选项内容与图表相应内容进行比对,判断正误。

对、归纳②主观题:根据图表显示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提炼出答案。

例3(2018•全国卷ΠI改编)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摘自杨伟《201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发展》)

下列对图一和图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主要有实体书店和网店两大渠道,其中实体书店渠道市

场码洋规模达到344亿元,网店渠道达到280亿元。

B.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2014年实现了3.94%的年度增长率,2015年市场码洋规

模继续保持增长,年度增长率达到0.29机

C.2010-2015年,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可见,目前国内图书零售市

场当中,网络销售是图书出版业赢利的重要方式。

D.实体书店在经历了2010—2015年“增速下降一负增长一销售回暖”的过程之后,其

市场码洋规模与年度增长率也将趋于平稳。

剖析

图表的主要内容是“实体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及年度增长率比较”和

步骤一:

“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比较”。考生需要仔细审读图表,发现数据变

读图

化。

步骤二:

客观题,四个选项都是根据图表内容命制的。

读题

续表

A根据两个图表中2015年的数值可知,选项表述正确。

B根据图一中2014、2015年的数值比对可知,选项表述正确。

根据图二可知,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每年都在高速增长,由此可以得

C

步骤三:出选项的结论,选项表述正确。

比对、归根据图一可知,2011年实体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增速上升,2012年和

纳2013年出现负增长,2014年增速回暖,2015年增速下降,选项说实体

I)书店经历了2010—2015年“增速下降一负增长一销售回暖”的过程,

表述错误;2010-2015年实体书店市场码洋规模平稳,但年度增长率波

动较大,据此无法预测未来这两项是否趋于平稳,选项表述错误。

答案D

I即学即练对应题目见“微案微练”的第1题、第2题、第4题和第7题。

微案突破二比较材料间的异同

非连续性文本中的多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但其逻辑

关系不紧密,而合在一起又能综合表达一个主题。因此要强化主题意识,找出各材料间的共

同点,即主题;同时又要研读局部,分辨各则材料间的逻辑关系。不同材料之间的关系常常

分为四种:内容相似但体裁不同、内容不同但体裁相同、内容相似但观点不同、观点相近但

侧重点不同。

⑥φ方式

1.(2021•全国乙卷)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胸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经

验?请概括说明。

2.(2020•全国卷∏)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

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3.(2020•浙江高考)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

4.(2019•北京高考)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

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

5.(2018•全国卷I)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

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材料的对象。

依据文体确定比较对象。这类题目,材料的对象基本相同,都是围绕某一事物或主题进

行的。

2.材料的深度。

有的材料是就某一专题、某一现象进行的调查、分析、评论;有的材料是新闻报道,仅

就新闻事实进行报道,典型的特征是仅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而有的材料为综

述类,除这些要素之外,还有背景、原因分析和结果预测。

3.材料的宽度。

所谓材料的宽度,就是材料涉及内容的广度,反映现实的广泛性,材料话题的大众性和

新闻中心的公共性。有的材料•,涉及面比较窄,仅就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客观报道;有的材料,

不仅有对这一事件的报道,还有与之相关或相似的事件的报道。

e⅜步骤“四步骤”比较新闻材料异同点

这类材料比较逐题「中皆有明确提示比较哪此≡

一看题"材料和比较材料的哪些方面的提示港.据此提:

找对应

示可快速找到文本对应区域

U读对应材料首先要区分材料的导语和体部分

(有的还要区分背景和结语),其次标出材料中

二读材料.

的关键旬(总领句、总结句).据此而划分新闻

理层次

的层次结构,弄清新闻材料的雨要信息.为下

面的比较做好准备

U

常见比较角度:

I)比较新闻事件的陈述•看内容侧重点的异同;

:找角度,

2比较作者评述性强的句子.看作者观点倾向

细比较的异同;

③比较数据的异同,分析作者列举数据的意图

U

四得结论,根据比较情况总结.然后分条列举比较结论(一:

定答案:般来说,一个结论只用一句话概括,以做到简明):

例4(2018•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

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

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

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

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

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

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

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

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

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

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0)

材料二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

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

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

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

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

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

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

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

(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

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

《自然》2017年12月)

材料三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蔚田一彦,船

越翔)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验设施“中国散裂中

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

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

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

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

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

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

“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7日)

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剖析

看题干,题干要求比较三家媒体报道的侧重点的不同及其原因,三则材料分别

找对应是三家媒体的报道内容,也就是本题的答题区间。

材料一的导语(报道的核心)指出“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

读材料,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及其意义,主体具体讲述了量子通信加密

理层次技术。材料二报道了潘建伟团队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的工作计划。材料

三报道了中国实验设施的一流性和投入的巨大,并举例为证。

续表

材料一来自《人民日报》,其承担宣传导向的重要责任,所以其角度或

目的是展示我国科技成果,增强民族自信;材料二来自《自然》杂志,

找角度,这是一本专门报道科学研究成果的刊物,且从选文标题又可看出这则

细比较材料是以报道人物成就为中心的,所以重在介绍科学家的能力与成就,

体现其研究成果的影响;材料三是日本新闻报纸上的报道,侧重于向

本国民众介绍他国成就,从而引起本国政府、学界和民众的注意。

得结论,根据上面对三则材料的内容、标题、报道角度等的分析,归纳三家媒

定答案体报道的侧重点的不同及其原因。

答案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

国速度与中国创造;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

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

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

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I即学即练对应题目见“微案微练”的第6题。

微案突破三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

2019年全国卷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一改往年对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的考

查,而从探究的角度设计题目。这类试题探究的内容往往从文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信息,需

要根据题干的指向并结合文本讨论的内容进行推断和探究。

命题方向:主要是原因探究、观点分析两类。

一个原则:围绕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推断。

令a方式

1.(2019•全国卷I)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

2.(2019•全国卷HI)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