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考点梳理精讲_第1页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考点梳理精讲_第2页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考点梳理精讲_第3页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考点梳理精讲_第4页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考点梳理精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知识梳理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指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包含了两对矛盾:君权与相权之争;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等,贯穿始终。2、基本线索:形成(春秋战国)—确立(秦朝)—巩固(两汉)—完善(隋唐)—加强(宋元)—强化(明清)3、发展过程:政治上:(1)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2)秦朝(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①皇帝至高无上②中央:三公九卿制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③地方:郡县制(3)西汉汉武帝的大一统: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4)唐:三省六部制度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相互牵制分工六部(5)宋:群相制度分化事权分割军、政、财权等;转运使、通判等设置(6)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7)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告一段落)(8)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思想文化上:(1)战国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2)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明八股取士(5)清朝:大兴文字狱(目的:加强思想专制,巩固统治危害: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发展趋势: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认识:积极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这样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消极①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③文化: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政治制度之选官制度1、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时期制度选拔方式特点作用或弊端先秦世卿世禄制官位世袭,奴隶主贵族垄断官位与当时的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统治基础的巩固,容易形成地方割据战国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最直接触动旧贵族利益,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途径推动新兴地主阶级掌权的进程汉代察举制以才能和品德为依据,注重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东汉后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察举和皇帝征召相结合初期有利于获得人民的支持,但过于看重品德,忽视官员的实践能力;后期壮大了门阀贵族的势力,削弱了统治基础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注重门第和家世,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与当时的士族制度密切相关易造成官员素质低下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惨遭埋没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2、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特点表现作用隋朝形成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唐朝完善唐朝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创立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明清腐朽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清朝沿袭这一制度晚清废除戊戌变法诏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1905年,清政府被迫废除科举人民思想僵化,不能与时俱进压制了民主思潮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促使君权恶性膨胀经济发展史一农业问题1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西汉: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出现了“文景之治”)三国:曹魏,重视兴修水利;魏建国后,统治者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唐朝: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史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重视农业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北宋: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元朝: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明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推广种植。清朝:从康熙统治中期起,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2历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春秋: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发明和使用了播种工具——耧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铁器,还学会内地铸造铁器的技术;西汉西域传入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三国: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南北朝: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隋唐: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政府把它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南宋: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向北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元朝:棉花种植区域进一步推广到全国。明朝:政府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影响因素:①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②隋唐时期:唐朝中后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4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经济思想)重农抑商表现:①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汉初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③隋唐轻徭薄赋④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评价: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②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休养生息古代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如汉初高祖、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初经济发展起来,出现文景之治。▲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汉唐两朝都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汉朝发明了耧车,唐代制成曲辕犁、筒车等。▲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新制度的确立。如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加强。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经济发展。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元朝的统一等。▲对外交往的加强。如宋朝引进推广占城稻、明朝引进大量农作物,有利于经济发展。上述因素中,对某一朝代来讲,可能有两种或更多种起着作用,要根据实际而定。二商业1商业和城市隋唐: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宋元: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都城东京、南宋都城临安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泉州、广州、明州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都市。明清: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资本主义的萌芽原因(条件):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出现。实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缓慢发展:清朝,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部门增多了,规模也进一步扩大。民族关系史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1形成和初步发展:公元前221年,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汉朝初步发展。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上,北击匈奴、移民戍边、修筑长城、统一东南地区、修筑灵渠。汉朝“大一统”:政治上,解决王国问题;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对外关系上,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2繁荣: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发展时期。隋朝:政治上,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完成全国统一;创立科举制,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政治上,出现繁盛局面;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设立机构(安西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边疆地区、实行和亲政策(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对外关系上,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接受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游。3新发展:元朝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了新发展。政治上,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行省制度,加强对全国的管辖(加强对台湾、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划)、疆域空前;民族关系上,民族迁徙、形成新的民族—回族。4巩固: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明清: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疆域空前;对外关系上,由开放(郑和下西洋)走向闭关(闭关锁国政策)、反抗外来侵略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民族关系上,加强对边境及少数民族地区管辖(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新疆: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驻军;土尔扈特部回归)。民族融合的高潮: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融合,出现民族融合高潮。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五胡内迁,与汉族杂居,北方黄河流域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3、辽宋夏金元时期: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的并立,推动了民族融合;元朝统一,推动了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元朝时,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同边疆各族共同开发边疆地区;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较早进入中原契丹、女真等族,已经汉化;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促进民族融合的因素:国家统一的局面;民族政权和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统治者的政策(或改革);民族战争;民族迁徙等。二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从方式上看:1、和亲:①西汉汉元帝时,昭君出塞。②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中期,唐朝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作用: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2、战争:①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统南疆,兴修灵渠。②汉朝: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使西北边郡得到安定;东汉时,窦固、窦宪先后击败北匈奴。③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④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结果辽宋议和(澶渊之盟),夏宋议和,民族政权并立。⑤清朝时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影响:一方面,促进民族融合,促使和平局面的到来。另一方面,破坏了经济,给人民增加了负担。3、册封①唐朝:唐玄宗册封回纥、靺鞨、六诏首领;②清朝: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影响:有效地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4、设置机构(官职)①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②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③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④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⑤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祖国统一。⑥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1884年,清政府设台湾行省。作用: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边防,维护了祖国统一。三、边疆地区管理发展史西藏唐朝: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吐蕃采取和亲方式,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加强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支化交流;金城公主入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②元朝: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③清朝:顺治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规定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④新中国成立后,和平解放西藏,设立西藏自治区。)新疆①西汉: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②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③清朝前期:乾隆粉碎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后又派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④清朝后期: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收回伊犁,在新疆设立行省。(⑤新中国成立后,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台湾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元朝设机构加强对琉球的管辖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清朝初年,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退台湾.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为解决这一遗留问题,中共制定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对外关系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沟通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西亚和欧洲);汉武帝以后,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2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海岸;166年,大秦派使者来中国,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3唐朝: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范围广泛:鼓励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城市;与日本、新罗的交往;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加强了中印联系。4宋朝:重视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泉州、广州、明州是主要的对外港口;引进外国优良作物品种占城稻。5元朝:元都城大都是一座国际化城市;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马可波罗行记》;对外港口6明清: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明初郑和下西洋,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出现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引进推广国外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1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4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5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不同时期对外商路的特点、原因先陆路贸易为主,逐渐发展为陆路、海路并重,后以海路贸易为主。⑴秦汉:以北方陆路为主。原因:经济重心在北方,当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运到西欧各国。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⑵隋唐:陆路、海路并重。原因:⑶两宋元明:海路为主。原因: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指南针用于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外贸商品的变化等。中国古代对外贸易1汉朝:①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