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答案和复习题_第1页
《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答案和复习题_第2页
《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答案和复习题_第3页
《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答案和复习题_第4页
《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答案和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题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孔德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社会条件:

A.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1789,法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18世纪英

国开始,19世纪扩展的产业革命。

B.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西欧社会转型,推动社会学的产生。社会

学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C.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孔德,西方社会学,社会改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

会革命。

历史材料:

A.历代思想家,社会思想。如孔德接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的思

想。严复接受荀子的思想。

B.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同时是其社

会学的思想来源。

C.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既是马克

思主义产生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人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自然科学方法研究

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1).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提供了经验观察资料,为社会学成为实证社会科学

起了推动作用。《论自杀》是代表作。

二、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国外看法

A.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实证主义。

B.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韦伯。反实证主义。

C.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

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综合。

D.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

>国内看法

A.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学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乱兴衰的原因(郑杭生)。社会学

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李大钊)。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费

孝通)。

B.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孙本文)。社会学

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龙冠海)。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

律的科学(杨心恒)。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性事(庞树

奇)。

C.第三种类型。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学群说,社

会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调查说,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

科。问题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未定说,社会学研究对象尚未确定。

>正确把握

A.社会学有独特研究对象。社会学史可证明。

B.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多方面的探索,是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必然现象。

C.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社会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性

A.定义社会学的对象,离不开两者关系问题。

B.区别社会学的学派。唯实论、唯名论。实证论、反实证论。

C.确定社会学的属性,宏观社会学、微观社会学。

D.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直接、见解的包含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

E.理论上,每个社会学家自觉不自觉的解决的问题。实践上,每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

题。

F.某种意义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三、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历史唯

物论起指导作用,提供方法论原则和理论基础。社会学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论。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个别的关系。社会

学,综合性科学,研究其他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说明社会学与其他的区

别,也说明社会学必须借鉴其他社会科学。同样,其他社会科学也能得益于社会学。

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等综合性学科的关系。同属综合性科学。

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联系:目的一样,都是为推翻旧社会;理论基础一样,用历史唯物主义作思想指导。

区别:

A.科学社会主义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这•政治学角度来研究。社会学从社会良性运

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之一社会学角度来研究。

B.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单科性学科,社会学是综合性学科。

四、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社会学的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社会学也是通过这两条途径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服务的。

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

A.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

B.社会性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A.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

发展的社会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符合规律性。

B.对管理社会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五、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中国社会学:西方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产物。中国社会学是适应中国从传统型社会

向现代性社会转型的需要。社会发展是社会学发展的源泉,中国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学发展

的源泉。

中国转型社会:转型的加速期。速度快,广度、深度、难度前所未有。

两者关系:对转型认识的越深入,越全面,社会学的成长越扎实、越迅速。成长了的社

会学,推动转型过程比较顺利、比较健康的发展。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但也要注意吸取、借鉴国外

社会学研究的成果。要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防止一切照搬,也要避免一切排斥。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六、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主要含义?它与社会要素、功能主

义、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作的研究的异同在哪里?

七、如何理解作为社会运行条件的社会转型效应和吃发展效应?

八、如何立交社会运行机制的主要含义和分类?

九、如何把握社会运行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

缶心保障机制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十、研究社会运行条件和机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第三章社会与社会运行

十一、简析“社会”的概念。

社会唯名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

只有个人。吉定斯、塔德。

社会唯实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齐美尔、杜尔克姆。

马克思: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①社会不单单是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

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产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

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本质和基础。

十二、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

>整合功能

文化整合、规范整合、观念整合和功能整合。

>交流功能

创造了交往的工具,提供了交往的场所和规范,使人类互动得以进行。

>导向功能

行为规范进行导向。

>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文化通过社会得以枳累和发展。

十三、什么是社会运行?

十四、怎样对于社会运行的状态做出评价?

十五、试析血缘、地缘与业缘关系。

>血缘关系

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不同情况下,血缘关系的紧密程度及其

地位作用不同。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A地缘关系

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封闭型和开放型两种类型。具有正功

能和负功能。

>业缘关系

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十六、[补充]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由人群组成,人是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

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构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只有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丰富多彩。

社会系统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改造能力。

十七、[补充]简述关于社会构成要素的理论。

社会的构成要素,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传统理论

孙本文。地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文化要素。地理要素和生物要素是消极限制

要素,心理要素和文化要素是积极活动要素。除此以外,还包括群体要素、家庭要素、行为

要素、经济要素和政治要素。

>社会三要素论

A.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或人U是社会主体的能动要素。

C.文化一旦形成便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重大作用。

十八、[补充]简述关于社会类型的理论。

马克思: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标准,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类型:亚细亚的、

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预见共产主义社会。基本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伦斯基:赖以生存的方式,狩猎的与采集的社会、畜牧的社会、初农社会、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整体社会结构的差异。滕尼斯提出的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杜尔

克姆,机械团结的社会与有机团结的社会。

我国提出:转型社会。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有一种社会过渡形态,即转型社会,

兼有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特征。

墨尔根:未开化的、野蛮的、文明的。

孔德: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主义阶段。

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十九、[补充]简述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功能论:社会是活的生物有机体。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共同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秩

序和稳定。冲突的出现和存在是反常现象。

冲突论:马克思。社会中存在着强制和压迫,冲突的出现和存在是正常现象。社会的稳

定和均衡是暂时的。

进化论:社会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其中规模增长、结构分

化、功能转化和相互依赖,同生物体相似。社会进化的形态是渐进的、连续的,不存在突变

和飞跃。

生物理论:人类是动物的一种类型,依赖于周围的生态而生存。生物学的许多原理可以

用来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

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制度乃至文化观念有很大影响,有决

定性作用。研究和理解人类社会及其文化,要注意到其所处的特定的地理环境。

二十、[补充]如何理解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A.宏观社会:社会的整体结构,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

B.微观社会:社会的个体结构,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

>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A.个人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较低层次,不稳定。

B.群体关系:社会群体或组织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中间层次,具有一定的稳定

性和持久性。

C.社会制度: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最高层次。固定化的较为持久的社会关系。

>血缘、地缘、业缘的角度

A.血缘关系: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不同情况下,血缘关系

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不同。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B.地缘关系: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封闭型和开放型两种

类型。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C.业缘关系: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二十一、[补充]试用社会类型理论说明我国目前社会的基本特

征。

转型社会,是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社会过渡形态。兼有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

特征。

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

二十二、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

会成员之一分子通过学习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其特点是人类后天习得,并为人类所共

有。

二十三、文化可以区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

二十四、试比较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的相对主义。

>文化中心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各个国家、民族通常具有一种倾向,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

和行为规范看作是最好的,以此为标准,衡量和评判其他文化,对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抱有

怀疑甚至敌视的态度。近代最为突出的就是欧洲中心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

美国人类学家提出。一个民族中的文化现象只能用该民族内部的文化价值标准来加以衡

量。每种文化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文化无优劣之分。

极端的文化中心主义盲目排斥一切外来文化。极端的文化相对主义否认事物绝对可比的

一方面。两种都是错误的,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倾向,缺少辩证法。

二十五、什么是文化震惊和文化边际?

二十六、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文化是人与动物区分的重要标志。

文化是社会或族群分野的标志。

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具有整合功能。

文化形塑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人。

二十七、[补充]文化与文明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化比文明的产生要早,文明是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征。

文明只反映人类所创造的具有进步和积极意义的成果。文化包揽一切。

文化主要表现为物质的或精神的发展状态。文化是文明存在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进步

表现,具有积极的行为意义。

二十八、[补充]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在我国现阶

段,应该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主文化,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占次要地位的,仅为一部分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不

与主文化抵触或对抗。

主文化,在社会上占有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占次要地位,与现有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的文化,对现存社会秩序有着背离和

否定作用。

主文化与亚文化区分不绝对,发展过程中,两者可相互转化。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与

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文化。同时,也应该认真研究与对待亚文化。

对反文化的性质不可一概而论,应当从发展的角度去评估。

二十九、[补充]简述文化的基本特征。

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后天习得,不能通过生理遗传。

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

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超过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范围,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

传递性。会被他人模仿和利用,发生纵向和横向的传递过程。

变迁性。文化总是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

三十、[补充]使用文化堕距理论分析当今中国的有关社会问

题。

威廉•奥格本,文化限距。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

迁的速度不一致。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制度首先变迁或

者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最后才是价值观念。

物质文化:先进的生产工具。

制度:政策法律。

风俗、民德。

价值观念:现代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三十一、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概念在社会学史上有哪些发

展?

>社会化

个体在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

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过这过程,社会文化

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发展过程

社会化概念的内涵有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个体如何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

20世纪50年代开始,认为社会化更是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和适应社会生

活的过程。

新倾向:①重视研究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序对于个体成长的影响:②拓宽对个体概念的

理解,认为个体既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群体或社会单元。

三十二、社会化主要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一共有五种社会化类型:

初始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

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预期社会化。学习未来所要扮演的角色。

发展社会化。以初始社会化为基础,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

习过程。

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过程。

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

范。

三十三、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和社会主体各有哪些?各自的作用

及特点是什么?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较长的依赖生活期四项。

>社会化的主体

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媒。

令家庭

首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是社会化的开端。

其次,对儿童进行感情和爱的培养。

再次,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有重大影响。

令学校

首先,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带有半强制性和系统性。

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且学生必须遵守。

令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是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

会群体。

首先,儿童以独立姿态参与活动,提高独立意识。

其次,能接收到大量的亚文化影响。

令工作单位

首先,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其次,提供了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令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指甲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

段。

它对人们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O

三十四、关于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主要有哪些理论?他们的主

要观点是什么?

>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令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库利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他认为自我和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

会互动而产生的。

他将自我意识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

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在做出行为后,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令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米德将自我分成“主我”和“客我”两部分。“主我”是能动的部分,为人格发展提供

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

他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

待从事觉得行为的能力。

模仿阶段。简单理解和模仿父母的动作,自我意识很弱。

嬉戏阶段。扮演特定、重要的角色。

博弈阶段。“客我”的范围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

令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强调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因素,“无意识”驱动人格发展。

他将人格分成“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

遵循现实原则,起调节作用;超我遵循完美原则。

他把人格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时期:

口腔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

两性期

人格在前三个时期已经确定。

令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人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会遇到某种心理问题,都要对社会环境提出的要求做出反应。如

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出现“认同危机”。给以后的社会化过程留下隐患。

>生命历程理论

兴起于20世纪初,在6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将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

构成的序列,是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

包括以下四个要点:

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生命的相关性。

生命的时间安排。

人的能动性。

三十五、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请简述政治生活化和道德

社会化的内涵、过程和社会功能。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四个方面。

>政治社会化

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作用:

从个体角度讲,培养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

从社会角度讲,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道德社会化

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

作用:

动员、整合和控制。

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团结。

三十六、[补充]社会化的过程及其划分的要点是什么?

>社会化过程

可划分为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社会化过程划分要点

年限或时间界限。

不同年龄段上的人具有的个性发展或心理发展特征。

不同阶段个人所要达到的目标。

为达到不同阶段的社会化目标所采用或接受的方式方法。

不同阶段,社会化任务的主要执行者或承担者。

在社会化的每个阶段,实际上都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或是正常的发展,或是非正常的

发展。

三十七、[补充]简述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个角度。

文化角度:社会化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其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受文化人类学

的影响,属于社会学的文化学派。

人格发展角度:社会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

的具有个性的人。受心理学影响,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立场。

社会结构角度:重视社会方面,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角色学习的过程就

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系和发展社会结构。

三十八、[补充]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是什么?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特点:社会化主体不成熟,社会化执行者多样性。要求社会能够提供稳定和统一的社会

规范和价值标准。同时,还应提供权威形象。

>社会化偏差与失败

偏差:使人处于不利地位。

失败:无效的文化传递,造就反社会人格。

>代差问题

代差是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它

反映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速度与程度。

必须高度重视代差问题的存在,适当处理代差问题。

代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为标准具体分析代差性质。

三十九、[补充]简述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从个人方面分析:

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阿

发展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从社会方面分析: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

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意志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不能实现。

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

第六章社会角色

四十、简述什么是社会角色的理论和概念?

角色理论四个主要来源

芝加哥学派——乔治•米德

文化人类学——拉尔夫•林顿

“完型主义心理学”

社会戏剧论——雅各布•莫雷诺

四十一、社会角色的概念和含义

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

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四十二、试述社会角色的类型。

>先赋与自致——获得方式

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角色。

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

色。

>自觉与不自觉—心理状态

自觉的角色,是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

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

观众。

不自觉的角色,人们在承担某•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

按习惯性行为去做。

>规定性与开放性——角色规范化程度

规定性角色,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

开放性角色,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

>功利性与表现性——追求目标

功利性角色,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表现性角色,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

的的社会角色。

四十三、试分析社会角色的扮演。

>确定角色

角色认同,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

等同的。为争取有效性。

问题:角色确定不当:a不能胜任b才非所用c选择不当

>表现角色

布景与道具要与角色的特点相吻合。

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表现角色的内在品质。

台前表演好,台后准备好,两者要严格区分。

>扮演角色

别人的期望

自己的领悟

>实践

角色建设,实践中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挫折或新情况时创造出角色本没有的行为规范。

四十四、怎样运用角色距离理论?

角色距离

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戈夫曼)角色

距离包括不足和超过两类。

进入角色

两者相符合的情况。

推论

在管理和人事安排上,为使人能充分显示其才能,应将其放在对他带有一定“挑战”意

味的角色上。

当人屈居不适应的角色时,需要朋友改变新环境。

四十五、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

>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扮演过程中,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扮演的

顺利进行。包括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

减少承担的角色个数。

>角色不清

角色不清,扮演者和大众都不清楚角色的行为标准。

长期互动。

>角色中断

角色中断,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

多做心理准备。

>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被迫半路退出或无法继续扮演的情况。

端正心态,进行新的角色扮演。

四十六、[补充]什么是角色集?如何认识自身的角色集?

角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

角色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

包括两种情况:多种角色集于一身,强调个人内在的角色关系;相互依存的一组角色,

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社会互动

四十七、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个体的社会华丽不该与他人的互动,在互

动过程中才能发展出个性与自我。正如库利所说:“人性是逐渐形成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没有共同参与,他不能获得人性,而人性会在独处中衰退。”米德认为,是互动产生了自我,

自我必须在社会过程中、在互动中才能得到解释。互动还是社会形成的条件。正是在互动的

基础上,人类才一层层地加筑起整个社会。因此,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一

一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齐美尔也认为社会是通过人们的互动而产生的,各

种人际互动形式是构成宏观社会结构的基本材料,使社会学研究的独特主体。

四十八、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

交往活动。

>含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必须有互相依赖性的互动

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不一定非要面对面

特定的情景,情景不同,意义不同

会对互动双方,甚至环境产生影响

有一定的互动结构,变现为遵循一定行为模式

四十九、请说明意义与互动的关系。

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动,符号,是能够有意义的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只有互动双方

都能确定和理解各自的处境,能够进行符号沟通时,才能顺利地进行社会互动。

五十、二人关系中的互动与三人关系中的互动有什么异同?

相同:要考虑其他人的具体需求、愿望和个人特点。

二人关系比较亲密

三人关系中第三人的地位和作用很特殊

五十一、[补充]关于社会互动主要有哪些理论?

>符号互动论:

符号,有意义的能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意愿标志。人们通过符号沟

通进行社会互动和角色扮演。

符号在互动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意义通过特定的符号表现出来。

意义并非固定不变的。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另一方面,意义

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互动过程中确立的。

人们通过扮演他人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互动过程中,人们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两个主要派别:布鲁诺,芝加哥学派,用人文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互动。库恩,衣阿华学

派,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

>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个体将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

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参照团体理论反映了个人与群体互动的特

殊方面。

>戏剧理论

戈夫曼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其理论是研

究人们如何在别人心目中制造印象,又称印象管理理论。

>社会交换论

霍曼斯、布劳、埃默森。着眼于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认为社会互动指的是

人们之间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酬赏,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所得到的收获,包括金钱、社

会赞同、尊重和服从。最有价值的是服从,即控制他人的权力。

>角色理论

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有赖于人们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同时.,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

是在互动中完成的。

>本土方法论

加芬克尔提出,常人常理方法学。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

定义。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这些规则是理所当然、心照不

宣的。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

五十二、[补充]社会互动的情境包括哪些主要类型?

>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和多人关系

根据参与互动的人数,可以区分出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多人关系。

>熟悉情境、工作情境和社交情境——互动的目的

熟悉情境:与熟人之间,日常交往的场合。

工作情境:特定的目标、明确的分工,言谈举止局限于一定范围,很少有情感的交流。

社交情境,为互动而互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较深的感情投入。

>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人际关系性质

情感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遵循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需求法则。

工具关系:个体为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遵循公平法则。

混合关系:介于情感与工具之间的人际关系。双方都预期将来会继续交往,有一定的情

感联系。遵循人情法则。

五十三、[补充]如何具体描述社会互动的状态?

>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定向阶段:解决情境辨识的问题。

评价阶段:解决态度确定问题。

控制阶段(解决行为选择问题)。

三阶段并非直线发展。

互动过程分析可能要同时涉及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域。

多人互动中,互动的对象和方面,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竞争、冲突、顺应和同化。(帕克、伯吉斯)

五十四、[补充]简述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

合作: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的种联合行动。

竞争: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是一种间接的反对关系。

冲突: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的方式与过程。

是直接的反对关系。

强制:互动中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要求行事。是一种力量对另种力量的统治和制

约。

顺从与顺应:顺从,一方自愿或主动的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顺应,

双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

五十五、[补充]试比较集合行为和组织行为的不同特征。

>集合行为

是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比较

发生原因:组织行为,解决程序化了的经常事件。集合行为,社会突发事件。

行为方式:组织行为,正常的社会规范和角色关系。集合行为,非常规的方式。

互动特点:组织行为,经过组织层次产生的制度化行为。集合行为,个人情感的相互刺

激而产生。

持续时间:组织行为,长期的重复行为,组织达到长远目标。集合行为,持续时间短,

为应付突发事件。

五十六、[补充]社会学解释集合行为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斯梅尔赛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我改变自身的处境

而进行的努力。

发生条件包括:环境、结构性压力、诱发因素、行为动员、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

的形成、社会控制能力。

社会减压阀:社会应建立的减缓自己结构性压力的机制。

>模仿理论——塔尔德

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多数人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控制自我能力,行为出现哭泣、

吼叫、模仿等简单的初级行为。人们本能的彼此模仿,力求与在场的多数人行为一致,由此

导致集合行为的产生。

>感染理论——勒朋

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有意识人格消失,无意识人格占主导,并且有将暗示

马上转变为行动的倾向。个人文明程度降低,理性思考和自我控制减弱甚至消失。

>紧急规范理论

面临突发事件,人们会通过互动产生一种紧急规范。规范一旦产生,对在场者产生规范

压力,迫使其仿效和遵从,从而产生集合行为。集合行为中最先出现而又迅速得到其他人效

法的某种行为方式看作是紧急规范。

>匿名理论

匿名,人们没有明显的群体或个人标志。匿名理论,破坏性集体行为的产生,是由于集

合行为中的人处在匿名的地位上,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并降低了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性,从

而做出越轨行为。

>控制转让理论

集合行为中,人们把对自身行动的控制权转让给他人。这种转让是理性权衡的结果,为

了最大限度的获得收益。如果接受转让者控制不了形势,就可能会发生集合行为。

>信息传播理论

谣言的传播,引导一致认识和共同情绪的产生,从而导致集合行为。另外,大众传播媒

介的信息传播也会促发集合行为。

第八章社会群体

五十七、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社会群体

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

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

利益的人群。

>特征

明确的成员关系

持续的相互交往

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一定的分工协作

一致行动的能力

五十八、什么叫群体凝聚力?如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

因素?

>群体凝聚力

也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表现

为三个层次:人际吸引、成员对规范的遵从、成员把群体目标自觉的看作自己的目标,将群

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包括个人、群体自身以及环境等方面。

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群体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感受到这种吸引力。

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利益一致。

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结构相似,性质互补。

群体成员与其领导关系——了解和信任起领导才能,领导具有合法性,领导的魅力。

群体与环境的关系——内部无分裂因素时,外部压力会提高凝聚力。

五十九、试析初级社会群体的研究意义。

初级群体研究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是因为这种药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研究初级群体,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

社会过程。

第二,初级群体可以看作是社会的雏形,它反映了社会的许多特征,如分工、规范、

沟通、管理及思想意识等等,而且,初级群体又便于控制和观察,因此,可以

通过分析初级群体的结构、过程与功能,增进对社会的认识。

第三,由于初级群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

有着重大影响,因而研究初级群体中人们的心理过程与行为方式,有助于推动

社会心理学有行为科学的发展。

第四,科学地研究初级群体,正确认识其存在的必然性,揭示影响人们心理与行为的

诸种因素,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初级群体的改造和引导,发挥其正功

能,以便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成

员的健康成长。

六十、试析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成员有限。

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

成员间互相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成员难以代替。

群体整合程度高。

群体的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六十、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

化?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随着这一转型过程的推进,初级群体的

性质和地位都将发生变化,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从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现在,人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有所增加。

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

首先,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

其次,初级群体日趋松懈。

最后,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地位和作用下降。

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既有积极的•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首先,这种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

其次,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

再次,初级群体的衰落与初级关系的淡化,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

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最后,初级群体的衰落也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并

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妨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导致一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

另外,在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衰落与次级群体的发展并非一种简单的替代过程。在

特定情况下,初级群体可能通过转换其结构与功能而适应社会发展。同时,次级群体的发展

也可能导致对初级群体的新的需求。

六十二、[补充]社会群体如何得以存在和维持?

产生与存在,取决于个人与社会的双重需要。

个体方面,个体有群聚的本能,希望在群体生活中满足其需要。

社会自身,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群体具有自我维持的倾向。同时也需要满足•定条件。

六十三、[补充]简述社会群体的基本类型。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初级群体: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以感情为基础形

成亲密关系。家庭是典型形式。

次级群体: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

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正式组织是典型形式。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

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高,互动制度化、规范化,权利义务及彼此关系有明确、书面规

定。

非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低,互动随意、常规。权利义务及彼此关系没有成文规定。

>内群体与外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

内群体: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外群体:内群体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

两者常互相隔离,或对立。

>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成员的身份归属。

所属群体:规定成员身份的群体。

参照群体:并非某个人身份所属的群体,却被他们用作自己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所

作的区分。

血缘群体: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

地缘群体: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

业缘群体:劳动与职业间的关系而形成。

趣缘群体: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志向而形成。

六十四、[补充]如何分析群体内部关系?

群体内部关系

成员间彼此交流与作用的状态和过程,是群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体规模:分析群体成员间关系的数量和形式。

社网图:成员间关系的状态及该群体结构的紧凑程度。

信息沟通方式:了解成员的地位结构类型和凝聚力状况。

六十五、[补充]如何评价群体决策及其功能?

群体决策

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所遇到的问题而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

要步骤。

正功能:集思广益,提高决策水平,减少失误。

反功能:降低事情的严重性,造成责任分散。也容易导致冒险决策,造成失误。

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六十六、人类“初级生活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家庭、婚姻、性和社会性别。

六卜七、举例说明家庭与婚姻作为社会设置和作为生活实体有

哪些异同?

家庭

作为生活实体,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

作为社会设置,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婚姻

作为生活实体,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作为社会设置,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来组建共同生活:双方都与对

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

六十八、婚姻过程有哪些主要环节?

婚姻准备与结婚,婚姻的维系、发展与破裂。

六十九、性社会学的基本命题有哪些?

性社会学的最基本命题是:人类的所有性行为,无论多么奇特和罕见,与人类的其他任

何行为一样,并不是“生物本能”,而是人所处的社会使然。因此,那些用来解释其他社会

行为的社会学理论,同样也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性行为。

这个命题有三个含义:

人类的性行为是经过社会化的;

人类的性行为不是个人的单独行为,而是处于交往当中的人际行动;

人类的性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也对社会发挥着作用。

七十、社会性别理论与以往的性别角色理论有哪些主要的异

同?

随着社会性别对这个概念的创立和发展,学术界通常把传统的“性别”重新划分为这样

几个层次:

染色体性别:X和Y染色体的构成的差异

第一性征:生殖系统和性系统的差异

第二性征:体型、体貌等方面的差异

第三性征:性格、气质、举止等方面的差异

这种重构的基本理论趋向是:

第一,社会性别不是从染色体性别开始,以此决定后面的各个层次;

第二,各个层次之间并不必然应该统一;

第三,社会性别不是一个固定的范畴,而是容易变化的,尤其是可以通过互动和冲突

而变化。

总之,这种重构强调:“性别”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所造成的,而不仅仅能

使生物学意义上的必然产物。

七十一、[补充]什么叫家庭?家庭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

段?

>家庭

共同居住、共同生活和财产共享的初级社会群体。最重要的活动是性、生育和经济往来。

>发展历程

血婚家庭:人类蒙昧时代。群婚制的早期阶段。基本特征是族内通婚,排除不同辈分的

婚姻。

普纳路亚(伙婚):愚昧时代。族外通婚,排除同族同辈亲属婚姻。

偶婚家庭:野蛮时代。群体婚向个体婚过度。族外通婚。有主妻、主夫。

父权制家庭:野蛮时代晚期。偶婚家庭向一夫•妻家庭过度。夫权至上。稳定的丈夫有

多个妻子。

­夫一妻制家庭:文明时代。

推动演变的主要因素是自然选择和私有制的出现。其中私有制起决定作用。

七十二、[补充]简析婚姻准备及其意义。

>婚姻准备

婚姻当事人在性、爱情、婚姻三个方面持续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

>四个阶段

A.学龄前儿童培养亲密感的时期。

B.青春期前少年品味和学习知心的时期。

C.进入青春期相互吸引的时期。

D.成年以后培养对人的关切和体贴的时期。

任何准备阶段的缺乏、间断和失衡会造成婚姻失败。意味着一个人缺乏生活能力和协调

人与社会关系的能力。

七十三、[补充]什么叫家庭关系?请列举家庭关系的几种主要

类型。

»家庭关系

家庭内的人际关系。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偶尔也包括收养关系。

>四种类型——默多克

A.核心家庭:夫妇家庭,以婚姻为基础,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家庭。

B.主干家庭: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和生活

的家庭。

C.联合家庭:父母(或一方)与多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和生活

的家庭。

D.主干家庭与联合家庭合称扩展家庭。

七十四、[补充]简述家庭的功能。

持续、专一的满足性生活。

生育子女、教育子女以及赡养老人。

组织家庭成员的生产和消费。

提供家庭成员休息和娱乐的特殊场所。满足感情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七卜五、[补充]试论转型社会中的家庭变化及其问题。

>变化

缔结婚姻和组成家庭的自由度增加。

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关系简单。核心家庭增多。

家庭的许多功能外移。

生活的目标II益浪漫化。

>问题

凡影响家庭正常生活、妨碍家庭功能正常发挥的,均为家庭问题。由家庭内部关系失调

引发。

夫妻关系失调。夫妻冲突增加和离婚率上升。

亲子关系失调。父母与未成年子女关系失调。

老年人问题。老年人地位下降。

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

第十章社会组织

七十六、怎样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

>含义

广义: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

狭义:为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特征

非人格化。否定人们自身个性,要求个人变成组织人。

非合理性。以功能合理性为基础,否认实质合理性。

非道德性。不管服务的目的,仅仅是工具。

社会组织是次级群体的表现形式,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七十七、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组织目标

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事实或未来状态。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

和动力。

>意义

是组织的灵魂。

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

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

七卜八、如何理解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未经明确规定而从组织成员的活动及相互作用中自发产生的具有灵活性的关系模式。内

部具有确定的结构,有领导、有一系列组织目标、有一套用以规范群体成员行动的价值和规

范,但在初期没有自觉的目标和方向。从范围上讲,一般是在组织规则不严密的地方产生的。

>产生条件

一是在正式关系中,人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非人格化。

而是在组织中经常接触的个人有可能基于互相同情、钦佩、兴趣和趣味相投等而在正式

关系中加入非正式行为模式。

>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令对组织成员的正功能

第一,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

第二,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减少群体紧张。

第三,提供充分表露情绪的渠道。

第四,提供独立的机会。

令对组织活动正功能

第一,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

第二,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

第三,提高工作满意度。

令负功能

第一,抵制变革。

第二,目标冲突。

第三,盲目遵从非正式群体规范。

第四,谣言。

七十九、简述科层制理论及其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科层制

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则制

度体系。是现代社会典型的管理方式。

>特点

明确的分工。

明确的职权等级。

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

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分离。

量才用人。

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不依附于个人。

>应用

科层制作为17到18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主要目的是用来指导政府和企业活动的组织

形式,至今这种组织形式依然运行于社会中,并且成为无法逾越的东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

它会永远存在下去。

本尼斯就曾经指出科层制的组织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既无力依附内部环境的整合要求,

也无法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有效的反应。它的内部困境主要体现现代民主主义和现代文明

的冲突,一个要求尊重人权,一个要求组织活动理性化、制度化,效率之上。同时科层制只

适应稳定、可预测的外部环境,在处理日常性的、重复发生的事件上,科层制很有效率。但

20世纪下半期,外部环境迅速变化,复杂程度急剧升高,难以预测,给科层制的存在带来

了危机。(把日常性的工作交给电脑去做吧)

八十、简述组织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组织和管理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是管理的基础,也是管理的必

要条件。从理论上说,英国的工业革命带来了工厂制度和管理问题,用工厂式的组织形式进

行生产导致社会和人的思想变化。早在工业化之前人们就考虑到人类组织的问题和政府、教

会、军队、王国以及其他复杂的社会群体的行政管理问题。组织理论与工业化的发展有着密

切的关系。组织理论的发展--般分为三个阶段:传统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和现代组

织理论。对于我国,应重点思考组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式组织的基本结构及其管理方

式,以及西方的成功模式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问题。

八十一、[补充]组织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估标准是什么?

有效性:组织实现各种目标的实际能力。

效率:实现目标过程中,消耗的资源与产出的结果之间的比例。

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追求最大限度的发展个人才能。

八十二、[补充]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调整和完善我国社会组织

结构?

>组织结构

是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我国结构特点

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我国组织结构受初级关系畸形发展的影响,非正式结构冲击和

干扰着正式结构。

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单位制结构,追求大而全。

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纵向行政控制结构。

>调整方式

关注非正式结构及其影响,控制消极功能,使其与正式结构相协调。

形成多元开放式结构。在分化的基础上,加强管理的整合功能。

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建立横向联系网络。

八十三、[补充]简述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韦伯的科层制管理。以等级规则和非人格因

素为基础建立。称为科学管理理论。强调组织成员必须遵守规则,不带个人情感,提高效率。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20世纪30年代以后。梅约和巴纳德。重视民主、非集权的组织形式,反对非人格化的

科层制。忽视了对工作本身和经济技术的研究。

>现代管理理论

二战后。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系统的观点、权变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八十四、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现象的?

>阶级的概念

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

占有另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