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1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2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3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4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解决问题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2.教学难点: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教学准备]游乐园情境放大图,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在游乐园里你们都喜欢玩哪些项目?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我们看看图中的同学们在游乐园里都做了些什么?3.学生观察画面,搜集信息,发现问题。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观察主题图。从画面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够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原来有22人在看木偶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从图片中收集、整理文字信息的方法,并能够提出数学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2.整理信息。把你刚才在图中看到的和想到的完整地说一说。3.小组交流讨论。(1)学生独立思考问题。(2)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彼此的想法。(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4.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方法三:13-6=7(人)22+7=29(人)[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5.比较上述几种方法的异同。这几种方法都对吗?为什么?方法一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方法二呢?方法三呢?明确三种方法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时,第一步的思路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理解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是多样化的原则。]6.你能把方法一的两个小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说说你列的算式,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与分步计算的意思一致吗?方法二又该怎样列综合算式呢?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板书:22+13-6=29(人)

22-6+13=29(人)方法三能不能写出一个算式呢?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困难,可以放在下节课认识了小括号之后再解决。7.小结。说说我们刚才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1.男生有22人,女生有21人。有多少人没参加接力赛?请学生说说图意,明确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2.停车场上有26辆汽车,开走了12辆,又停靠了21辆。现在停车场上有多少辆汽车?3.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B组得分统计表球队主场得分客场得分总分中国比客场多5分7阿联酋3比主场多5分乌兹别克斯坦9比主场少8分卡塔尔比客场少3分6阿曼比客场多4分1(1)求出每个队的总分。(2)根据总分排出名次。(3)你想对中国足球队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看懂统计表,找出信息,再解决问题,说出思考的过程。[设计意图:此题的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难在学生对“主场、客场”的意思不是很明白。可以让同学互相说一说,弄懂意思之后再独立解决,有困难的可以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请教。]四、全课小结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发现今天的问题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2.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试着说一说。五、板书设计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2.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学准备]主题图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1.昨天我们去了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2.课件出示面包房图。看看图中的同学们在做什么?3.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问题。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从画面上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由发言。师板书:面包房有54个面包,先卖掉了8个,又卖掉了22个。还剩多少个?2.把你在图中看到的和想到的完整地说一说。3.小组交流讨论。(1)要解决“还剩多少个?”的问题,该怎么想?(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怎么又出现了两种方法?哪种方法对?为什么?让学生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这个问题,但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6.你能把两个小算式写成一个综合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独立完成并汇报。板书:54-8-22=24(个)

54-(8+22)=24(个)第二个算式中用了一个符号,谁知道它叫什么?为什么这里要用这个符号?它起什么作用?(小括号,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7.小结。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关键是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使用小括号来帮我们的忙。[设计意图:在学习和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从审题(图)入手,经过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直至列式解答。]8.在昨天的课堂上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原来有22人在看木偶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方法三:13-6=7(人)22+7=29(人)你会把它写成一个综合算式吗?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1.计算。54-(20+6)

6+(89-15)

5×(76-70)2.把下面两组的算式合成一个综合算式。(1)22+5=27

27-4=23(2)36+5=41

81-41=403.(1)看图口头编题: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其中第一组收集了34个,第二组收集了29个。第三组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3)想一想,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4)列式计算。94—34=60(个)

60—29=31(个)

或34+29=63(个)

94-63=31(个)

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94-34-29=31(个)或94-(34+29)=31(个)4.羊圈里原来有58只羊。现在羊圈里面有几只?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58-6-7=45(只)或58-(6+7)=45(只)

[设计意图:第2题和第3题是配合例2设计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说明图意,然后再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着重练习如何正确使用小括号。]5.拓展练习。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说出两种解题的方法。(1)50-35+8=23(岁),这种方法学生容易理解,先求爸爸到50岁时经过了多少年,再求小明经过那么多年后多少岁。(2)50-(35-8)=23(岁),这种方法是根据年龄差不变的道理,先算父子两人的年龄差,再算爸爸50岁时,小明多少岁。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新知识?说说你的收获。五、板书设计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方法一:54-8=46(个)方法二:8+22=30(个)46-22=24(个)54-30=24(个)综合算式:54-8-22=24(个)综合算式:54-(8+22)=24(个)教学反思: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交流与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愉悦,合作的快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2.教学难点: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准备]例题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你们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去跷跷板乐园玩一玩好吗?2.出示跷跷板情境图。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3.学生观察图片,并根据看到的信息提出问题。(1)玩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口答)(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3)玩跷跷板的比没玩跷跷板的多几人?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观察主题图。重点研究第2个问题。师板书:有3组同学在玩跷跷板,每组4人。还有7人没有玩,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2.观察图片,让学生完整地叙述一下要解决的问题。3.小组交流讨论。(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4.请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5.学生板书列式。4×3=12(人)

12+7=19(人)综合算式:4×3+7=19(人)

6.说说你是怎么想的?7.小结。我们刚才是如何发现问题的?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8.处理第3个问题。(1)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4×3=12(人)12-7=5(人)或4×3-7=5(人)(2)说说你的想法。9.小结。比较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它们有什么异同?生:两道题的第一步都是用乘法计算的,不同的是第二步,前者用加法,后者用减法。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来解问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认真看懂图的意思,或者读懂题的意思,在认真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相关问题的关系后,再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法,最后列式解答。[设计意图:通过一幅图中的不同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比较两个例题的异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1.

(1)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图片,口头编题。例如:①树上有10只小鸟,飞走了4只,又飞来3只。现在树上有多少只小鸟?列式:10-4+3

或10-(4-3)②花丛中有2群小蜜蜂,每群4只,还有一群蜜蜂是3只。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列式:4×2+3

(2)学生汇报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说出所列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设计意图:此题呈现的是一个开放性的画面。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可以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予以解答。]2.练习二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3.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4.拓展练习。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用20元钱买票够吗?(1)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并汇报。(2)如果你们小组一起去动物园,用30元钱够吗?够,应找回多少元?不够,还差多少元?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五、板书设计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1.4×3=12(人)2.4×3=12(人)12+7=19(人)12-7=5(人)综合算式:4×3+7=19(人)4×3-7=5(人)教学反思:二、表内除法(一)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从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与方法。2.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准备]各种实物卡片,主题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他们正忙着准备春游的午餐呢!我们来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让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二、自主探究1.引入“平均分”。我们来帮二(1)班的同学分一分春游用的食品好吗?请你们先为二(1)班的5位同学分春游食品。(不同的组所分的食品有所不同)(1)讨论分配方案。即我要分多少食品,怎样分?突出“每份应该同样多”。(2)动手分一分。各组推荐代表展示分配结果。(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5位同学分发的食品,你有什么发现?(每组同学分的各种食品都是每份同样多)。师: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2.巩固“平均分”。出示课本P13“做一做”。看题,并说说题意。特别让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用10张卡片表示面包,分一分。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填空并汇报。3.尝试平均分物品。P14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1)请各组用圆片图代表橘子分一分。(2)交流,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分得的结果如何。(3)归纳小结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的同样多。4.独立进行平均分。(1)让学生用小棒表示矿泉水,独立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分的。[设计意图:通过反复动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并在进行平均分时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1.练习三的第1题。(1)准备12枝花,让学生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每个花瓶里可以插几枝花?插好后再想一想,还有其他插法吗?(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的插花方案,并说说自己的想法。(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12枝花平均插到了3个花瓶里。2.练习三的第2题。让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概念判断谁分得对。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明白题目的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让学生在练习活动中,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3.练习三的第3题。(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3个盘里的任务。(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4.开放题。猴哥和猴弟摘了9个桃子,两个人怎么分都觉得不公平。为了吃到多的桃子,猴哥说:“拿出来一个再分。”猴弟说:“再请一个猴来分。”两兄弟吵了起来,都认为自己的方法好。到底他们谁的方法能吃到比较多的桃子呢?请你动手分一分。四、全课小结1.回忆一下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2.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五、板书设计平均分例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做一做: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教学反思:平均分(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2.出示春游租船的主题情境图。(不给出“班长”的办法)师:瞧!图中的同学们准备去划船啦!请仔细观察图片,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图中的同学们遇到了什么问题?3.学生观察图片,并交流信息。[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片段引入,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容易理解。]二、

探求新知,解决问题1.根据问题,要得到“24人要租几条船?”,需要哪些信息?观察图片找信息。(1)每条船限乘4人;(2)有24人要租船。每条船限乘4人是什么意思?(每份是4)你有解决的方法吗?2.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探讨解决办法。拿出24根小棒,自己摆一摆。分好后,看看是不是每条船都坐了4人?24人都坐上了?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什么?3.小结分的方法。按每份的个数一份一份地去分。每条船坐4人,4人一份,看看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租6条船。(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理解这样分就是想知道:24里面有几个4,就租几条船。]4.如果每条船限乘6人,那么该租几条船呢?学生独立分一分,说一说分的方法和结果。5.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看看24里面有几个6,24里面有4个6,就需要4条船。[设计意图:再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体会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道理。]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1.小熊要请客,请你看一看小熊都请了谁。吃饭的时候,小熊遇到了什么问题?你能帮它解决吗?一双筷子是几根?有几个小动物就餐?自己动手分一分,看你有几种分法?交流分的方法和结果。2.练习三第4题。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确定“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生明白把16个萝卜,按每只小兔4个萝卜分之后,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完成分萝卜任务。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生说出“每4个萝卜圈在一起……[设计意图:通过圈和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3.练习三第5题。让学生把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和把18个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提问:香蕉的数量都是18个,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得的数量不一样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多。]四、拓展练习1.学生独立操作。(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

)个长方体。①学生动手尝试。②说说你们是如何摆的?③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异同?2.开放题。把○○○○○○每3个分一份,说一说该怎样分。如果再添两个,还能每3个放一份吗?该怎样分呢?分分看。3.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五、全课小结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新的收获?六、板书设计平均分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24里面有几个4?如果每条船限乘6人,24人要租几条船?24里面有几个6?

教学反思:除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号和除法算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过程,理解除法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初步养成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2.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教学准备]情境图,12根小棒,18个长方形等。[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今天是小熊猫的生日,它请了4个最要好的小伙伴来为它庆祝。熊猫妈妈准备了12个竹笋招待客人,小熊猫想把竹笋放到4个盘子里。该怎样放呢?2.师:小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请你用小棒表示竹笋,边摆边想。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1)让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地分或三个三个地分。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个竹笋。(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二、学习新知1.引入除法。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的方法帮助小熊猫解决了问题。但是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另外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出来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除法。(板书)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再给你们介绍一种符号,它就是“÷”,叫做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点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2)学生练习写除号。(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当把12平均分成4份时,就用12÷4,每份得到3个就等于3。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读算式。(4)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算式?(就是想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得到3个)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3份,该怎样写算式?学生一一写出除法算式,说说为什么这样写?再读一读。[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另外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除法和平均分紧紧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将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与实际相结合。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受感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的意义。]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1.课本P18“做一做”。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依次把18块饼干(用长方形表示)平均分给3人、2人、6人,并根据分的结果填写除法算式。然后,让学生交流平均分的结果和填写的除法算式。2.挑战园地。(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算式卡片”。8÷4=2

15÷5=3

10÷2=5

12÷3=4

6÷3=2

9÷3=3出示算式卡片,并请6名学生来抽,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奖励聪明星。(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先让学生依据题意用学具卡片分一分,并交流分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填写除法算式,并对照分苹果的活动说出除法算式的实际意义。(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看谁分得又队又快,然后交流。(4)第四关(开放题):根据算式摆小棒。10÷5=2

8÷4=2[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让孩子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四、全课小结说说你今天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有什么新的发现?五、板书设计除法平均分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个。12÷4=3(个)

教学反思:除法(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里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等探究活动,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2.教学难点:除法意义的理解。[教学准备]情境图,20个圆片。[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上节课我们帮小熊猫解决了难题,小熊猫觉得数学知识非常有用,它想要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看熊猫妈妈给小熊猫出了一道题,你们有信心和小熊猫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吗?1.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请同学们也动手分一分,再列出算式。3.汇报你们分的过程和所列的算式。[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奠定基础。]二、学习新知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们取个名字吗?(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①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境,说说算式中各数代表的是什么?20

÷

4

=5┇┇┇被除数

除数

学生记忆算式各部分的名称。②思考。看书上的例4和例5,为什么这两个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呢?学生思考、比较、讨论。2.小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讨论,引导学生感悟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1.课本P19“做一做”。(1)第1题。①先动手摆一摆,再填写算式。②独立完成后,请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③全班交流,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在操作中深刻领悟除法的意义,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2)第2题。可以适当充实除法算式,如6÷2=3、12÷3=4、9÷3=3、20÷5=4、14÷7=2……丰富练习内容。[设计意图:给学生有更多表述的机会,帮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巩固所学知识。]2.练习四第4、5题。(1)先圈一圈,再填空列算式。(2)汇报你的想法。3.练习四第6题。(1)先看图,明确平均分的要求。第一幅图:有16个草莓,按每4个一份平均分。这样,在让学生弄清“分什么”和“怎样分”的同时,正确确定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2)再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接着,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3)最后让学生说说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4.看题写算式。(1)6除以3等于2。

(2)被除数是16,除数是8,商是2。(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5.开放题。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四、全课小结说说你今天又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与大家一起分享的吗?五、板书设计教学反思: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渗透孝敬父母的教育。[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2.教学难点:选择哪一句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准备]教具(信箱和信),每个学生准备12个桃子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1.把下面的乘法口诀说完整。(

)二得二

三三得(

)三(

)十五(

)十二

)二十

四(

)十六2.谁能点亮这颗星?(读题,说出星是几,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2×☆=6

5×☆=5

☆×6=12

4×☆=8

☆×4=12

☆×8=83.师:看来大家对旧知识掌握的都很好,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好不好?有一天,小猴淘淘和它的哥哥姐姐到山上去玩捉迷藏,玩着玩着,他们忽然看到山坡上有一棵桃树,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它们看到之后可高兴了,急忙上树摘了一些。淘淘摘累了,坐在树枝上,抱起一个又大又红的桃子,正准备吃,突然姐姐叫道:“淘淘,先别吃!”姐姐为什么不让淘淘吃呢?原来它是想把桃子带回家给妈妈吃。学生自由发言,并渗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小猴子们抱着采摘到的桃子高兴地回到了家。妈妈看见孩子们拿回这么多桃子,可高兴了。妈妈想把这些桃子作为奖励分给它们,该怎么分?如何列算式?[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乘法口诀的计算,为新课做铺垫。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二、学习新课1.引出除法算式。(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边观察边听老师讲故事。(2)通过看图和听故事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学生自由读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4)你会列算式吗?板书:12÷3。(5)为什么用除法?(求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3,所以用除法计算。)2.探讨计算方法。(1)引导。前几节课,我们都是动手分的,如果不动手操作,你能算出结果吗?(2)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然后用桃子卡片分一分,验证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各小组探讨出的计算方法。(4)比较。同学们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就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来帮助猴妈妈。如果你是猴妈妈,你会选择哪种方法?为什么?(5)小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只要想三四十二,就能又快又准确地求出商来。板书:12÷3=4(只)。[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探究并动手操作验证,为下面的抽象思维做准备。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让学生在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1)出示:如果12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2)学生读题并列出算式。(3)思考:12÷4=?怎样求商?(4)交流。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用了哪句乘法口诀?(5)小结。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4.比较。从以上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两个除法算式用的是同一句乘法口诀)三、巩固练习1.课本P24“做一做”第1题。独立计算,观察每组题有什么特点?用了哪句口诀?2.练习五第1题。先互相说图意,再计算,让学生回答是怎样求出商的。3.练习五第2题。(1)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完成填空。(2)思考。这道题实际是求什么?(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3)在学生独立填写完除法算式后,让学生说一说是用哪句口诀想出商的。4.游戏:小小邮递员。(1)认真计算手中的“信件”,想好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让每位学生充当邮递员,把“信”投进“信箱”)(2)检查每个信箱中的信是否正确送达。(3)并想想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感知被除数与除数相等,商是1。]四、全课小结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感到最快乐的是什么?五、板书设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例1(1)例1(2)

教学反思: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体会乘除法的联系。进一步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正确地用口诀求商。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初步渗透全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体会乘除法的联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渗透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教育。[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2.教学难点:准确选取口诀求商。[教学准备]主题图,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算出得数并说出口诀。一人说得数,全班同学齐说口诀。10÷5=()口诀:(

16÷4=()口诀:(

)24÷4=()口诀:(

20÷4=()口诀:(

)2.师:谁知道每年的3月12学生回答。师:对,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1979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森林既是大自然的空调机,又是大自然的加湿器,对提高空气质量贡献很大。[设计意图:用植树节引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3.看!同学们也加入到植树造林的行列中来了。(1)出示例2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互相说一说。让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二、探索学习1.探究例2。(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2)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教师进行板书。①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②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③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2.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1)学生试做。(2)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为什么这样算?你又是怎样计算的?4×6=24(棵)想:四六(二十四)

积是24。24÷4=6(行)想:四(六)二十四

商是6。24÷6=4(棵)想:(四)六二十四

商是4。3.比较。仔细观察这三道题,你有什么发现?生:它们用的是同一句口诀。学生如果发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应给予充分肯定,在这里不做重点讲解,初步渗透一下就可以了。4.小结。虽然刚才的几个算式不同,方法不同,但是它们都用了同一句口诀,看来乘法和除法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起学生进一步的表现欲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P24“做一做”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2)说说你是怎样做的?(3)观察每组的3道小题,你有什么发现?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4题。(1)学生口述题意。(2)根据题意列式解决。(3)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6题。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并且独立完成。4.开放题。

根据算式,说说你能想到的另外2个算式。5×3=15

24÷8=3

16÷4=4为什么16÷4=4只说出了一个乘法算式?你还能说出只有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的口诀吗?[设计意图:联系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4×6=24(棵)想:四六(二十四)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24÷4=6(行)想:四(六)二十四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24÷6=4(棵)想:(四)六二十四

教学反思: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2.过程与方法: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解答简单的除法问题。2.教学难点:掌握解答简单除法问题的思考方法。[教学准备]主题图,格子图,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你们在大课间时都喜欢玩一些什么游戏?(学生交流各自喜欢玩的一些游戏。当学生涉及到有关“平均分”的游戏时,老师要注意特别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让学生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出示例3图。昨天,老师在操场上看到了一些同学在做游戏,数了数,共有15人。(板书:15人做游戏)我们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二、探索学习1.教学例3。(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3)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4)学生讨论、交流、汇报。①15人做游戏,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②15人做游戏,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5)一幅图提出了2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①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②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为什么这样解答?板书:15÷3=5(人)。(6)第二个问题怎么解答?自己试试看,你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板书:15÷5=3(组)。(7)观察这2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为什么这2道题的单位不同?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设计意图:通过运用所学的除法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看!这边又来了3人参加游戏,那现在每组平均有几人?(1)和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应该怎样解决。(2)说说你们的想法。生:要求每组几人,就要知道有多少人参加游戏,还要知道平均分成多少组。板书:15+3=18(人)

18÷3=6(人)。[设计意图:教学没有只停留在原来的问题上,而是设计出了含有除法的两步计算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小结。刚才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看来生活中真的很需要数学。(板书课题)三、拓展应用1.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29“做一做”。(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独立解决“每次运3个,几次运完?”的问题。(2)鼓励学生从图中搜索信息,看还能不能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互相交流并解决。[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2.练习六第1题。(1)观察画面,从中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再着手解决。(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3.练习六第2题。(1)认真观察画面,说一说题里讲的是什么事,要求解决什么问题,给出了哪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2)独立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4.完成练习六第3题。做完的同学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5.开放题。先补充条件或问题,再解答。(1)第一小队有9人,每人捐献2本书。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师拿来10枝铅笔,____________________。平均每人得到几枝?(3)____________________,每只猴子分到3个桃子。有几只猴子?四、全课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五、板书设计解决问题(一)例3:15人做游戏。1.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15÷3=5(人)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15÷5=3(组)3.如果又来了3人参加游戏,那现在每组平均有几人?15+3=18(人)18÷3=6(人)

教学反思:解决问题(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2.教学难点: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列式计算。[教学准备]主题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周末,小强和妹妹一起去儿童商店买东西。让我们去看看,他们在那里遇到了什么问题?2.妹妹要买4枝铅笔,应该付多少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板书:5×4=20(角)。[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计一个简单的问题,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下面即将探讨的新知识做了铺垫。]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教学例4。出示小强与售货员阿姨的对话,说一说他们在议论什么。(1)板书要解决的问题: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要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2)学生读题。找出信息和问题。(3)分组讨论该怎样解决问题。(4)汇报解决的方法与步骤。①“买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知道什么?生:“一辆小汽车多少钱”和“要买几辆小汽车”。②所需的两个信息都知道吗?哪一个不知道?这道题能一步求出吗?生:所需要的“买5辆小汽车”已经告诉我们了,但是“一辆小汽车多少钱”没有告诉我们。③要求“一辆小汽车多少钱”怎么办?怎样列式?生:12÷3=4(元),4×5=20(元)。④说说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问题?2.比较前面我们解决的两个问题。都是求“应付多少钱”,为什么前者利用一步计算就能解决,而后者却需要用两步计算呢?[设计意图: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小结。购物的时候我们一般都要知道单件物品的价钱,然后再算几件物品的价钱。(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三、拓展应用1.课本P31“做一做”。(1)尝试解决“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想一想,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信息,还缺什么信息?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弄清楚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步骤。(2)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和除法计算的问题。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以巩固新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意图: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2.练习七第1题。(1)交流从题中获得的信息,再独立解决问题。(2)说说解题的思考过程。3.练习七第2题。(1)独立解决问题。(2)说说解题的思考过程。4.练习七第3题。(1)独立完成。(2)请学生交流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3)比较异同,明确先解决的问题都是“一共有多少个气球”。5.练习七第4题。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并独立解决问题。想一想你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比较这几种方法的异同。6.联系身边的事情,试着提出用乘法或者除法解决的问题,并且进一步提出用乘法和除法二步计算解决的问题。[设计意图:利用多种形式的练习,引导学生掌握用乘、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品尝成功的喜悦。]四、全课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五、板书设计解决问题例4:1.妹妹要买4枝铅笔,应付多少钱?5×4=20(角)2.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要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12÷3=4(元)4×5=20(元)

教学反思:三、图形与变换锐角和钝角[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类、对比,认识锐角和钝角,理解它们与直角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实践练习,让学生能动手折叠或正确地画出锐角和钝角。3.情感、态度与值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验探究数学所带来的乐趣。学习生活数学、快乐数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并会判断锐角、钝角。2.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锐角和钝角。[教具准备]三角尺,练习纸,活动角。[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回忆角的知识。

你还记得角的各部分名称吗?请你在图上指出它的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直角)2.比较上述两个角的大小。(1)学生直观判断。(2)

课件动态演示。3.关于角的知识除了这些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知识?学生可能说出:锐角和钝角。4.揭示课题。你们知道的真不少,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角的知识。[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本课的教学。]二、自主探究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简单介绍:上海杨浦大桥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内,该桥是市区内跨越黄浦江、连接浦西老市区与浦东开发区的重要桥梁。该桥全长8354m,主桥为双塔空间双索面钢-混凝土结合梁斜拉桥结构。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2.认识“锐角和钝角”。(1)桥上哪里有角?(让学生上前指出角,课件演示)(2)从图中抽象出角的图后引导学生给这些角分类。(3)学生讨论分类。(4)汇报。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你是怎么判定这些角是直角的?(复习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你为什么把这些角分成一类?(这些角都比直角小)小结: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板书:锐角。问:通过用三角板测量,剩下的角你发现了什么?(都比直角大)小结: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板书:钝角。(5)引导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锐角、钝角?(6)根据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进行抢答。A.锐角比直角(

B.比直角大的是(

)[设计意图:利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在合作中解决问题,符合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模式。]3.画角。(1)让学生任意画一个直角,然后交流画法。(2)请你再画一个比刚才的角大的角。画好后说说你画的是什么角?交流画法。(3)再画一个锐角。交流画法。[设计意图:通过画角的环节,使学生将锐角、钝角的概念以及比较角的大小等知识相互关联起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1)用事先准备好的纸折出一个直角。(2)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2.练习九第1题。先互相说一说,再全班交流。3.练习九第2题。先自己连一连,再全班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强化巩固,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起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间的联系与变化关系。]四、拓展练习拼角游戏。小组合作,用你们手中的三角板拼一拼,都能拼出什么角?比比哪组拼的多?然后再以小组为代表全班交流,比比看哪组表现最出色。五、全课小结在组内互相说说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想一想,我们做操时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六、板书设计锐角和钝角锐角<直角<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教学反思:平移和旋转[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情境,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并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画图的好习惯以及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2.教学难点: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画平移图。[教具准备]课件,相关学具。[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你们喜欢到游乐园玩吗?你们都喜欢玩什么游乐项目?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乐园,看看那里有哪些数学知识。二、新授课1.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都有哪些游乐设施?(2)这些游乐设施是怎样运动的?(3)根据游乐设施不同的运动方式,可以分为几类?是怎么分的?(4)自己想一想、分一分,然后再四人一组交流一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分类,发现平移和旋转现象,建立清晰的表象,有利于概念的建立。]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①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这些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你们能给这样的运动现象起个名字吗?这种运动就叫平移。(板书:平移)

②旋转:大风车、大观缆车、转椅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学生的叙述未必这样准确,意思差不多就可以了)你们能给这样的运动现象也起个名字吗?学生回答。真棒,这种运动就叫旋转。(板书:旋转)(2)你们在哪里还见过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设计意图: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一步理解平移、旋转的特征。](3)用学具在桌面上做平移和旋转运动。小结:通过观察、分类,我们发现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通过联系生活实例,我们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等着我们去观察去发现呢,看看谁能够做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有心人。二、应用练习1.做一做。(1)课件演示课本P41方格图。①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请学生演示,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移过程。②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呢?请学生演示,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移过程。③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请学生演示,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移过程。④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吗?请学生演示,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移过程。(2)课本P42“做一做”。(课前做好彩色圆形硬纸卡片,并用小线拴好)

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你拉的时候,发现了那些现象?(3)练习十第1题。判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4)练习十第4题。哪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实践,引导学生说一说,比一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概念。]三、拓展练习1.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可以增加一些信息,让学生观察判断)2.配乐课件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设计意图:将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意识。]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五、板书设计平移和旋转1.平移2.旋转

教学反思:

四、表内除法(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教学难点: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准备]主题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口算练习。4×5=

5×8=

7×9=

9×4=7×3=

6×8=

9×5=

8×8=7×8=

3×6=

9×9=

6×7=2.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

)八五十六

三(

)二十七

六(

)五十四七(

)六十三

二(

)一十八

)七二十八3.计算下面各题。24÷6=

15÷3=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商的。[设计意图:复习乘法的相关口诀,为学习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二、合作探究1.六一快到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1)从上到下,图中一共有几个画面?(3个)(2)这3个画面分别说的是什么?生:第一小组做了56面小旗,要挂成8行;第二小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第三小组带来27个彩气球,每9个摆一行。(3)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让学生先分组讨论,尝试提出问题,然后再全班交流汇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是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平均每行挂几面”“平均每组分几颗”“可以摆几行”等,并板书在黑板上。2.教学例1。(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小组的问题,请学生完整地叙述题。生:第一小组做了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2)请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3)该怎样计算56÷8的商?你是怎么想的?(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多请几个同学说说他们的计算思路。(4)如果要是挂7行,平均每行挂几面呢?你能解决吗?学生独立解决,并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3.自主解决第二、第三小组的问题。4.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的方法。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刚才我们都用到了哪些乘法口诀?(板书: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独立思考、探索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三、巩固练习1.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49“做一做”。(1)学生独立计算。(2)观察每组中的三道题有什么关系?2.游戏。(1)看看谁先摘到桃子。(练习十一第1题)学生分组,每组一张口算题,从前往后每人算一道,每算对一道题,就到黑板上摘下一个桃子。在规定时间内,摘到桃子最多的即为优胜组。①开始独立计算。②检查各组的正确率。③评选优胜组。小结:要保证取得优胜,看来还有很多窍门呢。首先乘法口诀要熟练;其次小组要团结协作、遵守秩序,这是取得优胜的前提条件。(2)比比哪组先踩到小蘑菇。(练习十一第2题)游戏规则基本与摘桃子一致。①学生独立计算。②检查各组的正确率。③评选优胜组。④请优胜组总结经验。[设计意图:用游戏的形式,将枯燥的计算变成学生喜欢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团结协作以及取得成功的喜悦。]3.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四、板书设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例1:第一小组做了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56÷8=7(面)第二小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平均每组分几颗?49÷7=7(颗)第三小组带来了27个彩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27÷9=3(行)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此类问题。[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出示题目,组织学生口答。(1)桃子有3个,梨的个数是桃子的2倍,梨有多少个?学生口答。板书:3×2=6(个)。(2)喜欢跑步的有6人,喜欢游泳的人数是喜欢跑步的3倍,喜欢游泳的有多少人?学生口答。板书:6×3=18(人)。2.组织学生说一说“倍”的含义。(1)“梨的个数是桃子的2倍”,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2)“喜欢游泳的人数是喜欢跑步的3倍”,你又是怎么理解的?3.小结。从上面的复习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事物存在着倍数关系时,需要我们仔细去分析,弄懂两个事物中谁是1倍的数。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铺垫。]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教学例2.(1)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用小棒摆的飞机。数一数摆一架飞机用了几根小棒?(2)指导学生动手摆。(3)以老师摆的根数为1份,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判断他们摆的根数是老师的几份、几倍。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4)如果请你再摆一架飞机,这时所用的根数是老师的多少倍?(5)总结,引导列式。要求这些小棒的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应该怎样计算?生: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即15÷5=3。师:真聪明!这就是让我们求15里面有几个5。15里面有3个5,就是说15是5的3倍。(“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得数“3”的后面什么也不用写)(6)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54“做一做”。①先动手摆一摆。②再说一说:▲是▲的(

)倍。③说说如何列式计算?为什么这样列式?2.教学例3。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1)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个问题?(2)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应该明白,求“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就是求35里面有几个7?(3)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式,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板书:35÷7=5。

单位名称是什么?为什么?(4)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55“做一做”。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①先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再回答问题。②说说如何列式计算?为什么这样列式?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跑步的人数是练武术的几倍?

踢球的人数是练武术的几倍?3.小结。说说我们刚才解决的都是些什么样的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三、巩固练习1.练习十二第1题。(1)看图说图意。(2)解决书中第一个问题,并谈谈你的想法。(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吗?2.练习十二第2题。学生独立解决。3.开放题练习十二第3题。(1)让学生自主编题,说说你们编的题。(不局限于除法题,可以有加减法的)(2)选择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列式解决。(3)进行集体订正,必要时进行讲解。[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自主编题、自主解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四、全课小结你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解决问题(一)例2:你们摆的根数是教师的几倍?例3: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15÷5=335÷7=5解决问题(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2.教学难点:运用乘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1.口算。4×7=

16÷4=

9×8=

21÷7=28÷4=

30÷5=32÷8=

9×9=64÷8=

3×9=

48÷6=

8×7=2.口答。(1)5个4相加是多少?(2)24是8的多少倍?

(3)54里面有几个6(4)5乘7的积是多少?3.创设情境。风和日丽的一天,学校组织同学们到公园游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在玩些什么呢。[设计意图:通过“公园游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更加贴近。]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依次出示两幅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1)观察第一幅图。得出每条船上有4人,一共租了6条船。(2)观察第二幅图。得出后来他们又去玩碰碰车,每辆可以坐3个人。那么这么多人要坐几辆碰碰车呢?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解答。(2)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先解决这些同学有多少人,再求这么多人要坐几辆碰碰车。(3)小结算法,板书算法。从刚才大家的讨论中我们知道,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先算出“一共有多少人”。板书:4×6=24(人)。然后再求出这么多人要坐几辆碰碰车?板书:24÷3=8(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确问题和条件,为正确地解答问题做好准备。通过交流解答,掌握该类题型的结构特征。](4)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你们能将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吗?自己试一试。板书:6×4÷3。(5)介绍综合算式的递等格式。①这个算式中只含有乘除法,就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去计算,也就是要先算6×4。②示范:6×4÷3

=24÷3

=8(辆)这样的计算方式叫脱式计算,经过两步计算得到最后结果。每一步和每一步之间都是相等关系,因此它也叫递等式。③观察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之间的关系。④请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和计算过程。3.小结。刚才我们经过观察、思考、研究,学会了解决生活中的乘除问题,还知道了怎样用脱式的方法计算综合算式,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脱式计算的算理,并将计算和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巩固练习1.练习十三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2)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法。(3)展示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说说运算顺序和计算过程。4×2=8(棵)

4×2×33×8=24(个)

=8×3=24(个)说明:由于学生层次不同,不要求每一个人都用综合算式。还有其他解决的方法吗?2.练习十三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2)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法。(3)让用综合算式计算的同学说说计算过程。18÷3=6(瓶)

18÷3÷36÷3=2(瓶)

=6÷3=2(瓶)(4)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还可以先求一共要分给多少人,即3×3=9(人)。再求平均每人分几瓶,即18÷9=2(瓶)。想一想,该怎样列出综合算式呢?这里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小括号。18÷(3×3)=2(瓶)。[设计意图:尽量让学生独立解决,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乘除混合运算和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异同?五、板书设计解决问题(二)例4:6×4=24(人)24÷3=8(辆)6×4÷3=24÷3=8(辆)

五、万以内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初步学会读、写三位数。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的意识。[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千以内数各个数位的十进关系。2.教学难点:会数“拐弯数”(个位或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教学准备]计数卡,方块卡,每人十个小方块,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