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_第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_第2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_第3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_第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分、秒》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时、分、秒》。下面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我的

说课。

>首先,说教材

第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时、分、秒》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1单元

的第1课时的内容,是在学习认识时间的基础上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

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学好本课的知识,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

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第2,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

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我确定了3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层面1是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时、分、秒的概念,建立时、分、秒的时间

观念,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

层面2是技能目标:通过对时、分、秒的研究,观察、分析、归纳、表达等

方面的能力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层面3是情感目标:学生能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

系的同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认真好学、乐于交流、勇于思考的学习习

惯。

第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新课标以及学生具体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

解时、分、秒的概念;教学难点是建立1秒、几秒、1分、1小时的时间观念,

提高时间估测能力;关键点是理解1分=60秒。

>其次,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是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因此,我将

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年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

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2.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已经完成了认识时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时间单

位的知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时、分、秒”,能让学生对时间有一个比较

完整的认识。

>接下来,说教法学法

关于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

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

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

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电教

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

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于学法。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新课标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

教学活动中我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迁移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

观察、尝试、交流进行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然后,是我本次说课最重要的部分一一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情

境导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归纳总结、布置作业5个阶段。具体过程如下:

第1阶段:情境导入。

我将通过课件演示“春节晚会倒计时情景”,引出时间单位秒。然后,让学

生举例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场合是用用秒来计时的,结合学生的举例,课件播放

红绿灯的计时牌、火箭发射,跑步赛场,刘翔跨栏情景等。同时揭示课题《时、

分、秒》。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小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的热情尤为重要。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

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本节课开始由春节倒计时

场景引入,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

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激起了他们探索

新知的欲望。

第2阶段:讲授新课。

揭示课题之后,作为教师我将引导发言:认识时、分、秒还要用到计量时间

的工具一一钟表。教师让学生观察钟表面,并提问:在钟面上,怎样计量用秒作

单位的时间呢?学生们借助学生的已知生活经验,从粗细、长短、快慢等方面找

到了“秒针”,认识到“秒针走1个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接着出示课件介绍1

秒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工具在短短的1秒却能做很多事情,如:喷气式飞机每秒约

行500米,有的电脑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等等让学生感受1秒的作用。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多少格?学生自然而然得出分和秒的

关系。1分=60秒是本课的难点,但由于有1时=60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

在学习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交流而

得出结论,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此外,我还将出示电子表,如9:20(冒号在不断闪烁)。向学生提问:在这

种电子表中既没有秒针,有没有滴答的声音,那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学

生自然观察到:冒号每闪烁一下的时间就是1秒。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并配合

动作深入感知了电子表上的1秒。紧接着,我又出示一种这样的电子表,如

9:25:34(秒在不断变化)。提问:在这种电子表中,冒号不再闪烁,那用什么来

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呢?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最后一部分数字每变化一次就

是1秒。于是引导学生随着电子表的数字的变化,有节奏地数数,深入感知“1

秒”“几秒”时长的体验。

同时,为了让学生升入理解分、秒、时三者关系,我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小明离家的时间是7:30,到校的时间是7:45,请问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

时间?因为分、秒、时三者关系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

交流汇报总结的方式来解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有利于培养他

们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时、分、秒这3个时间单位的认

识。

第3阶段:巩固练习。

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时、分、秒,我设计了三个层次性的练习,第一个是一

个活动练习准备了三项活动:写字、口算、和从0开始尽可能快而清楚地数数,

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项活动,活动时间为30秒,活动完成后汇报活动结果。通过

这个练习的安排,让学生再次通过做加深了对秒的持续时间的体验,建立了秒的

时间观念。第二个练习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

的时间推理运算,从而巩固对时、分、秒这3个时间单位的认识,巩固对相邻时

间单位之间进率的认识。

第4阶段:归纳总结。

我将让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说说学了这节课你又哪些新的收

获?同时,我将对学生的总结加以评价与鼓励,查漏补缺,使学生对本课知识结

构有一个清晰而系统的认识。帮助学生梳理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进一

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5阶段:布置作业。

作业是课堂的有效延伸。根据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我将对作业进行

分层设置,其中必做题为:教材P7练习一的第2、5、6题;选做题为:教材P7

练习一的第7题。

这样既让学生及时巩固本课知识,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弥补了课堂缺陷,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了因材施教。

>最后,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分为3板块,黑板的正中央是我本节课的主题《时、分、秒》,左

边引入情境,中间板块呈现教学重点与难点;右边是练习讲解。这样设计直观大

方,很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最

终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

总之,本课我努力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出引导学生探索、操作

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

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力求让学生

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

是有用的。

整节课的教学,我和我的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中获得了发现,在激烈的讨论

中明白了道理,在愉悦的合作中享受了成功!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专家老师的耐心聆听!

《时间的计算》说课稿

大家好!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5页《时间的计算》这一内容。

一、说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

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

,,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所以我把“加

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理念。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时间的计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时、分、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习

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可以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培养时间观念o

2、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掌握时间换算的方法,正确地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计算两个时刻之间经过的时间;养成遵守时间,爱惜时间的

意识和习惯。

3、本课教学的重点:计算间隔不超过1小时的两个时刻之间经过的时间。

难点:开始和结束的时刻及经过的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知识生长点:让学生在认识了时、分、秒及时间单位的进率的基础上进一步

学习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和经过时间的计算。

三、说教法

1、如何突出重点: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某个学生早晨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

间,得出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再找三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离家和到校的时间,计

算经过的时间。最后让学生总结经过时间得计算方法。再通过让学生计算我们学

校早自习和第一节课用的时间,来巩固经过时间得计算方法。

如何突破难点:通过画时间轴,标出某时刻,及经过的间,教师的讲解,让

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时刻和经过时间的概念,进而学会本节重点内容。

2、学思路和策略上,我选择了发现教学的方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

选择这种方法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自主探究学习新

知。在思维活动的组织上采取由实例列算式抽象的方法,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方

法,由此及彼的类比推理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展示学生上学的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课件呈现由易到难的题目,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并能够及时给出正确

答案,让学生有充足的对照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使课堂更有效率。

四、说学法

1、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心理、思维发展水平还不高,有一定的形象思维

能力,没有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

2、学生在以前学习时、分、秒的时候都是通过直观教学,及学生的生活经

验完成的。

3、本节课,为了让学生能够饶有兴趣的学习比较抽象时刻、和经过时间得

计算问题,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观察、操作、讨论、

概括、自主探究得到新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师: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和我们生活接触最多的三个时间单位。请说

一说是哪些时间单位,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爱继续学习和时间有关的知识-一时间的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

例一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同时也为用减法计算经过的时间打好基础)

(二)探究新知识

1.教学例一

(1)出示:2小时=()分

大家想一想括号里应该填多少?怎样得到这个结果的?谁来说一说。

两个60为什么就是120?你是怎样算的?

预测:1、60+60=1202、60*2=120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自然的引入例一的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时间单

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同时通过教师的一再追问,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述出

来,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3时=()分4分=()秒

分别找一位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巩

固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

2.教学例二

(1)出示某学生早上离家的时间7:15和到校的时间7:30,让学生先自

己想一想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预测:A.分针从3走到6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B.30-15=15分钟

措施:A.让学生在钟表上实际拨动分针,观察分针走了多少个大格。

B.如果学生想不到这方面,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时间轴,同时也让学生感

知一下时刻与经过的时间之间的不同。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7:15、7:30及

通过A种方法得到的经过的时间可以得出用30T5=15(分钟)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计算某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经过的

时间,目的是让他们了解计算经过的时间是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感受到数

学就在身边。在具体计算时,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通过让学生相互交流,

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新知识。)

(2)及时练习

让学生列举自己从家出发的时间和到校的时间,算一算自己从家到学校经过

的时间。找三个同学说一说怎么想的。最后,由学生总结出求经过的时间有什么

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再由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从家到学校经过

的时间。

(设计意图:这一练习的安排是为了突出重点。在通过例题和这一练习,由

学生总结出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达到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目的)

(三)练习

1.出示本校作息时间表的一部分:7:30-8:20早自习8:20-9:00第一

节课间早自习用了多少时间?第一节课用了多少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减法计算经过的时间,同时也知道在不够减的时

候借1当60,在这里多问问为什么,以突破练习中的这一难点。)

2.师:课间有十分钟,你知道第二节课是几点上课吗?生:9:10师:每

节课都是40分钟,你知道第二节课几点下课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探究如何求结束时刻的时间,可以通过时间轴让学生加

深理解,并总结出结束时刻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计算间操9:50To:25所用时间

(设计意图:巩固经过时间得计算方法,及借1当60的原因)

4.依次让学生完成作息时间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补充作息时间表来巩固如何求结束时刻的时间。)

5.上午11:30同学门在做什么?下午2:10同学们正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看时间轴进一步理解时刻的含义,突出难点。)

6.如果你从家到学校要走10分钟,你最晚什么时候从家出发?

(设计意图:此题可以作为拔高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答案,并总结

可是时间的求法。)

师:看来时间的计算和我们有很密切的关系,在许多时候都用的上。

出示第5页做一做、第6页5题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就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节课的知识与实际生活

密切相关,学了这些知识能有什么用,这两道题可以机动处理,如有时间纠结决

如没有时间可作为作业)

(四)小结: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概括本节所学主要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简洁明了,突出重、难点)

时间的计算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3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的第1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长

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

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

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

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

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长度

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

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和估测。

四、教法和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

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

知。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

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

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

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五、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纸尺、塑料尺、一分钱硬币、小金箍棒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四根金箍棒(1米、20厘米、1分米、7

毫米),生活中常见的接近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六、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情境导入,引发冲突:

课前,播放《西游记》主题曲《猴哥》,顺势引出孙悟空和他那件非常厉害

的兵器一一金箍棒,此时用课件展示金箍棒逐渐变短,最后变到耳朵里的过程,

在学生回答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后,问他们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随即老师拿出

一号金箍棒,学生先估计,然后量出长1米,也可以说长100厘米。出示长20

厘米的二号金箍棒,先估计长度,再说说测量方法。这样设计主要有3个目的:

一是选用富有童趣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整节课有一个良好的

开端;

二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记忆,有效复习了原有的知

识。

三是这两根金箍棒在后面学习分米时,还将用到,可谓一材多用。

然后利用最小的金箍棒,引发冲突,学生用纸条尺测量时发现长度不到1

厘米,用精确到厘米的纸条尺不能精确测量出其长度,此时教师再鼓励学生想办

法,并引导他们最终在尺子上0——1之间把毫米表示出来,并及时告诉学生,

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数学家真的把每个厘米分成了很多的小格,并且规定这

1小格就是1毫米,从而引入认识1毫米的教学。

这一环节通过动手量不到1厘米的金箍棒,充分暴露学生的认知起点,感受

到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就是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和尝试,画出毫米以

后,教师及时鼓励,说他们可以像数学家那样思考问题了,增强其自信心,为下

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首先认识毫米,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1毫米,再利用展台选几名学生指出不

同位置的1毫米,使学生明白1厘米之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然后通

过用手势表示1毫米、找1毫米的物体、画几毫米等形式加深对毫米的认识和感

知。

在教学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画一条10毫米的线

段,一边画一边想,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自然、很轻松的得出结论:10毫米

就是1厘米。学生在自己画线段时发现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非常有成就感。

最后明确毫米的用途,别看1毫米特别短,用处可不小,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

物体的长度或更精确的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都要用到毫米。我们现在能不能准确

测量出那根小金箍棒的长度呢?通过测量真正感受到毫米的用途,更明确了测量

的方法。

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在纸条尺上用剪刀剪下10厘米,老师再出示一根

1分米长的小金箍棒,和学生10厘米长的纸条比一比,结果长度相等,得出:1

分米=10厘米。分米的教学直观引入,简单有效。接着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找

出1分米,借助纸条或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找一找身边长度大约为1分米

的物体等形式充分感知1分米。

在理解分米和米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说说2号金箍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

位,是几分米,用剪下的1分米尺子比一比,也可根据分米和厘米的关系想一想。

学生能回答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让学生思考:1号金箍

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此处难度较大,学生发言完毕后,及时

鼓励,并用课件演示:1米=10分米。

(三)总结长度单位

教师首先指出毫米和分米,同米和厘米一样,都是计量长度的单位,叫做长

度单位。然后让学生把这4个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学生回答

时,让其他同学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再

请学生思考,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该怎样选择长度单位。通过这一环节,对已

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了梳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有

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能力。

在学生对长度单位的选择有了明确认识后,告诉他们:生活中,人们就是这

样来运用长度单位的,然后出示几则信息: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约8844米。

中学生课桌高度应为7分米左右,椅子高度应为4分米左右。

新加坡竹节虫是世界上最长的昆虫,细长的身体达27厘米。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生活在古巴和美国的一种蜂鸟,其体长大约为5厘米。

地板厚度在6-8毫米之间能确保地板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及散热功能。

由此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在习题的设计上,不仅注重了知识的综合性、生活性、还注重了趣味性。我

设计了两个题型:

一是单位换算,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每个题目都让学生说说自己换算的想

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二是改“八戒的日记”,这是对长度单位的又一次梳理,练习时,学生能通

过用手势描述、在脑海中想象等形式来表述物体的长度,在感受用错单位造成笑

话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亲切和合理选择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再通过“你想

对八戒说些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明白对待学习要谨慎、认真。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总结,并告诉学生:金箍棒还能

变得更长,也能变得更短更短,短到眼睛看不清了(课件)。这就需要比米更大

的单位和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在今后的学习中会逐步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

家查找资料提前进行一些了解。这不仅对整节课进行了回顾,而且自然引出了下

节课和以后将要学习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开阔学生思维的作用。

总之,整节课我始终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为素材,通过观察、估测、实

测、思考等丰富的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

主体作用,调动了其学习热情,让他们不仅学有所获,而且学得轻松、快乐!

七、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mmdm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八、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

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

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

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

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

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

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

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

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

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

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

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

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而变化。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节《千米

的认识》。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千米”不像厘米、分米那样看得见、画得出,所以学生对“千米”的感

知相对较少,这就为学生认识“千米”带来了困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灵活

运用教材,是解决这一困难的有效途径。

根据上述内容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

米。

2、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

空间想象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

心情。

其中,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是本课教学的

重难点。

教学这一内容,我大胆走出教材的约束,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生活情境,

帮助学生亲身体会,加深对“千米”的理解。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以一次旅游出发初识“千米”

同学们去过北京吗?你是怎样去的?去北京,哪种出行方式最合适呢?

暑假里,我们全家开车去了北京,路途上需要多长时间?请大家猜一猜。有

人说是两小时,有人说三小时,这是我记录的时间,请大家来算一算吧!

我们的行程足足用了4小时,看来呀,北京离我们这里真的很远。我查了资

料,大家请看:北京离我们这里大约是300——(千米)。

引出长度单位一一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并告诉学生:计量比较长的

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千米用字母“km”来表示;“千米”也叫“公

里”。

设计意图:去北京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是对学生生活积累的考查,探讨路途

上用了多长时间,对第一单元“时、分、秒”进行了复习,将时间的长短与路程

的远近联系起来,加强了知识间的融合。

二、从操场跑道出发感受“千米”

1千米有多长呢?出示第一幅情景图I:

运动场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几圈是1000米呢?

结合跑道,同学们能够有条理地分析出跑道两圈半的长度就是1000米,1000

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板书:1000米=1千米)

观看动态视频,感受1千米的产生。

第二幅情景图就是一项实践活动,我把这项活动安排在了课前。在我校操场

的北端有100米的跑道,我以做游戏的形式组织学生沿百米跑道走一走,并记录

所用的时间、步数。

课堂上,我组织大家交流:

如果沿着百米跑道,走一个来回是多远?怎么走能走出一千米呢?

如果100米我大约要走200步,大约用了2分钟,1千米呢?

通过推算I千米要用的时间和步数,理解了(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事实上,我校操场上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利用圆形跑道,怎样走出1

千米的路程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结合学生熟悉的运动场跑道示意图,说明1千米有多长;

结合课前的实践活动,推算出步行1千米要用的时间,是对“1千米”的感知,

从而加深了对“千米”的理解。

三、从校外旅游出发体会千米

有两名同学想去校外寻找“1千米”的路程,他们来了一次校外旅游。

他们从海港一小出发,都到过哪些地方呢?这就是他们的路线图,这是他

们记录下来的数据:1千米、700米、1500米、2千米。

首先请同学们将各数按一定顺序排序,然后将这些数据放到合适的位置上,

这是在考查学生对长度的理解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路线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上哪两个地方的距离是1千米?我们发现从

学校到信达的距离是1千米,通过计算还能得知从信达到医院的距离也是1千米。

这张路线图中还藏着许多数学信息,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汇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的意图是让学生感知“1千米”的实际距离,这比

一圈一圈的跑道更加直观,更加接近孩子们的生活,更能加深对“1千米”的理

解。

四、学以致用

我设计的练习如下:课件出示。

这些都以答题卡的形式发给大家,完成这些练习之后教师进行订正。我认为一节

数学课必须留给孩子安静的时间,让知识静静地融化、静静地沉淀。

最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一道实践题:和爸爸妈妈来一次小小的旅游,寻找“1

千米”的路程。

五、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千米(km)公里

1000米=1千米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吨的认识》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吨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点

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说教材

《吨的认识》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节的内容,这部分

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克、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学习质量单位吨,通

过学习对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

能力创造了条件。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通过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

建立1吨的概念,明确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与千克间的换算。

二、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到,20%的学生对于吨的概念比较模糊,不知道吨是质量

单位,有65%的同学听说过吨这个单位,但并不知道一吨到底有多重,有1596的

同学知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在货车的车门上、电梯上看到过吨这个单位。

三、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一吨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

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观念。

五、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质量单位吨,通过让学生搬一搬,

抱一抱,算一算,跳一跳等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概念,让学生在体验

中学习数学。

六、教学流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充分挖掘、利用学生

及周围环境中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

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数学学习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本环节就充

分利用这一理念,完成对吨的发现学习。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

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首先猜老师的体重,复习质量单位千克,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

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图片及有关资料介绍,

蓝鲸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

(二)亲身体验,探究新知

1吨到底有多重,为了帮学生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

1、搬一搬,直观感受1吨大米的重量

我首先拿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学生介绍。然后,每组发给1袋10千克

的大米,每人搬一次,并说说感受。有的学生说轻,有的说重,让学生选出一名

〃大力士'’来搬大米。

学生站在前面,教师一袋一袋的递加,直到搬不动。要求其他学生喊''加油〃,

并认真观察''大力士''的表现。搬后请“大力士”说说感受。再让学生想象推算。学

生想象如搬2袋、3袋……一直更多感觉如何?引导推算100袋共重1000千克也

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2、抱一抱。直观感受学生体重,加深对1吨的印象

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后相互交流各自的体重和感受。想象:如一起抱2个人、

3个人有什么感觉?推算:如果按每人25千克计算,小组4个人共重多少千克?”

这时,有同学可能会提出,那我们全班同学加在一起有没有1吨重啊?这时我抓

住时机,先引导推算出40位同学约1吨重,再请全班同学起立(全班只36人),

还请一位英语老师加上我自己(共约1吨)。一起〃跳一跳〃,让学生感受一下1

吨物体落地的感觉。

3、联系生活,强化对吨的认识

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约1吨呢?

一头牛重500千克,两头重1000千克,就是1吨猪一头100千克,10头1

吨。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1吨。

4、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汇报时学生可能会说出

(1)很多物体重量的总和;(如100袋大米;40个同学等)

(2)很重的物体的重量;(如大象的体重,鲸的体重等)

(3)交通工具的载重量;猜一猜,什么叫载重量?(最多能承受的重量)

如:电梯的载重量大约是1吨;(大约20个大人)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

10吨。如果超过这个重量,就是超载,极有可能出危险。汽车超载不仅毁坏地

面,还威胁到人身安全。因此我们平时坐车是要千万小心,不要挤车或电梯,万

一超载很危险。在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学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全班交流后小

结换算的方法。从而完成对目标2的教学。

(三)巩固拓展,学以致用

1、基础练习。

能进行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正确填写质量单位。

2、综合练习。

解决是否超载的问题。

3、拓展练习,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明白合理使用单位的重要性,感受到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这一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助于建立比较完

整的知识结构。

七、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总之,本节课我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

感受和体验质量单位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我的说课完毕,不足之处恳请评委老师们提出宝贵意

见。

《口算乘法》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六单元第1

节《口算乘法》,首先我先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口算乘法》是九年义务教育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P56—57的内容。

2、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

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着重从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体会乘

法的意义,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融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社会

经验,让学生再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计算数学,使得数学学习生活化。

3、教学目标: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

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

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以及不仅为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

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4、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以及不进位的两位

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发现、归纳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以及不进位的两位数乘

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及理解口算原理。

二、教学策略

1、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知识要由学生自主建构,让学生成为发现

者、探索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互动学习把新知纳入旧知。

2、教法

(1)情境教学法(2)问答法(3)练习法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

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3、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

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

方法为:(1)自主探究法。(2)观察发现法。(3)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想一想,

练一练,写一写,看一看的过程中发现整十、整百、整千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

运算规律。

以下是我的教学流程

三、教学流程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通过抢答的形式进行复习,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必要的铺垫。本节课重点是

学生能说出口算时的算理,这些复习题就是为学习重点做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探究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规律

教学时先出示游乐园的场景图,通过学生观察主题图后,自己提出用乘法计

算的问题,由问题列出20义3这一新授内容,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自己动手做一做。

学生在计算20X3时有的学生是直接算,有的用加法列式计算,有的口算,有的

笔算,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也不同。这时我会结合实例让学生感悟出口算与

笔算的联系及各自的特点,从而在鼓励学生计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又注重计算

策略的优化选择。

教学完20X3这道题学生在初步掌握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后,提出

一个新问题200X3和2000X3让同学们自主探索得出答案,在计算过程中发现

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运算规律。

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归纳出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运算规律。

2、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规律

通过同学们提出的关于坐过山车的问题列出算式12X3,提问学生是怎样进

行计算的,小组交流后有学生发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规律,学生观察后由老师给

出计算方法。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在练习设计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题目训练。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本节学习内容

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

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至于本节课的板书,我致力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20X3=6012X3=36

整节课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新课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

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

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让学生在欢快、愉悦

的氛围中获得大量的知识,提高各种能力。这一课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师的

有效引导,我相信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谢谢!

《笔算不进位乘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

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60页的《笔算不进位乘法》。

本着新课标发展学生“四基”的要求,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5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笔算不进位乘法》是在学生学会表内乘法,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万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教学内容。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来引领

学生推导出笔算的方法,并联系实际情景,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多位数乘一位数

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本节课也为学生继续学习《笔算进位乘法》提供了

算理依据和算法模型。因此,本课时的内容在本单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结合教材分析,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掌握笔

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中,让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体验计

算方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及乘法竖式书写格式。理解多位数乘

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

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同时,为了充分的体现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我以情境图作为学生认知的起点,借助图形的直观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简

单化。但仅仅从情境图到笔算,鉴于学生现有的基础,思维转换过渡较大,学生

不易接受。因此,我采用“转化思想”,将学生已学的口算乘法作为教学的过渡

点,把图形转化为口算呈现形式,然后把口算的呈现形式转化为竖式。最后通过

优化,形成笔算乘法的算法。

三、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知识点,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

我放手让学生尝试,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

胆说出自己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计算方式进行分析和比较,去寻求正确

与简便的方法。让学生在体验,感知、探究、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

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4X3=2X6=

2、5个3是多少?

【通过以上两道复习题,给学生学习新知和解决以下的问题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出示情境图:村长给我3盒彩笔,每盒12支。引出问题“一共有多少支

呢?”此时我带着问题向学生进行质疑“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求三盒彩笔

一共有多少支,就是求3个12是多少?由此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2X3=(并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进位)”)

村长给我3盒彩笔,每盒12

支,一共有多少支呢?

【意图:既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那么,12X3怎么算呢?结果是多少呢?小组交流汇报后,学生会出现以下

几种情况:

第一种:摆学具棒数出结果。10义3=302X3=630+6=36

第二种:连加算出结果。12+12+12=36

2、小组探讨。

假如因数比较大的话,怎么办?如果用笔算,该怎么算?需要注意些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交流,先试着算一算,并把算法与同桌说一说.这样设

计既是对学生起点的把握,同时也能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结果后,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J12

132X3X132

6676

3Q336^=

369

这时,学生可根据刚才摆学具棒数出的结果来证实第二个竖式和第四个竖式

的结果是错误的。第一个和第三个是正确的。但由于这是学生初次尝试列竖式,

学生不一定能明白其算理。

3、探究算理,优化算法。

我根据学生不同的算法,把学生带入“探究算理,优化算法”的环节,指导

学生怎样写竖式。

(先写第一个因数12,再写乘号,然后写第二个因数3,强调3写在个位上,

指导学生相乘的时候,要从个位乘起,用3和个位的2相乘等于6,表示6个1

写在个位上,再用3乘以十位上的1,表示3个十,把30写在6的下面,最后

把两个积相加,得出36.)接着,介绍简便写法:

(在这里,我强调2乘以3得6个1,所以6写在个位上,3乘以12中十位

上的1得3个十,所以3可以直接写在十位上。)

【为了让学生熟练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在我板书的过程中,要求学

生跟着说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

4、巩固简便方法

为了进一步巩固笔算的简便方法,我出示“比比谁最快”,学生完成后,我

提出疑问:有的同学算的速度非常快,能不能跟大分享一下你的秘诀呢?(简便

方法)指名学生说出笔算过程并上台演示。

【学生在此实践中,能够充分的体验到,数学表达形式的简洁性,然而计算

是一种技能,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才能形成,因此,我设计了巩固练习的部分。]

(三)、巩固练习

①拔玉米。

【设计意图:针对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我设计了这个练习,并让学生说

说计算过程,讲清乘的顺序、积的写法,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算法】

②做一做。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积的书写位置,自主迁移到三位数乘一位

数的笔算方法,体会简便算法的优越性】

③解决问题

针对思维敏捷的学生,我出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提问2是哪来

的。并让学生用竖式计算。

【通过此练习,揭示知识点中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对解题方法有自己的理解。

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和处理周围事物】

(四)、总结提升

课末,我引领学生走进总结提升,

1、“同学们,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2、多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此环节旨在为学生继续学习笔算(进位)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本节课

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进行回顾】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黑板展示)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笔算乘法

12X3=36(支)

1212

X3X3

6….2x336

30....10x3

36..........6+30

答:一共36支。

《数字编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中“数字编码”,即教材77-78页。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在新课标理念下新增加的一节实践活动课,重要是向学生渗透

数字编码的数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