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册_第1页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册_第2页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册_第3页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册_第4页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刖S

一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教案集,承载着甘都镇中心学校课堂教学的探索;体

现着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统领作用;渗透着“自学、精讲,多练为主”的教学模

式;肩负着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神圣使命。

这教案集从11月、12月8个完小组织一线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然后抽调

20名骨干教师进行审核、定稿,本教案集结着我校一线教师智慧与心血。为教

师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教师们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作了资料上的

准备,综合起来它具备了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合理使用循环教材,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

二、提高了全体教师的备课质量,本教案集严格按照教材、课标要求、学校

实际制定目标,根据课改理念设计思路,体现着“三个维度”,注意了教材的广

度和深度。

三、规范了全校教师的课堂行为。本教案集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设

计,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有具体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

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领者等课程理念。

四、增设了“教学建议”和“课后反思”。“教学建议”旨在促进教师对本

教案集提出有效的建议,使今后教育教学更趋完善。“课后反思”旨在促使教师

做课堂教学的有心人,只有在反思中不断地进行总结,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

五、为了克服统一教案给教师教学带来的弊端,本教案预留了大量的空间,

要求教师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教案设计,借其优点,删除不足,张扬

个性,使课堂异彩纷呈。

参与本教案编撰的教师们几经改稿,精心打造,集集体的智慧于一书,为的

就是教好书育好人,做一名求真务实的学者型教师。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让

我们共同努力,各尽所能,守望甘都镇教育事业,为甘都镇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

体。

过程与方法: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

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

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

感受。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

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

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一一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

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

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

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

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

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

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

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

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

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

察活动就开始了。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观察大树的个人计

划。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

多的发现。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

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

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

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二课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

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过程与方法: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

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

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

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

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

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

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

比法……)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

是我的树皮拓片。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

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

三、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

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三课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

地。

3.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

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

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

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小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

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几种常见的小草,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

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

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

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

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

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

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

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

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

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

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三、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

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

叉框内。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四课观察水生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

上的原因。

2.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

气。

过程与方法: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

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图片,这

就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的水生

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

求放入水槽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

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

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的生长

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

处?

(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

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五课植物的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

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

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

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

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

么收集树叶的。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

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

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

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

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

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

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

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

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

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六课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

变化不太明显。

2.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

结果等方面。

3.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

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

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

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的图片,带花苞的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的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

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

去了,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

的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能不能看出树干的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的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的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的叶子的

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

从一棵树的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的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的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的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

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的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的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的树叶,说明

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的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

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四、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

我的变化记录表

树干叶子

树冠落叶其他

粗细树皮颜色大小

0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七课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

植物。

2.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3.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4.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

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

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

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

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

物?记录在下面的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

的“植物需要阳光二

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

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

段。

看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

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的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的

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

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的特

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

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长需要量,

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

的结构特征等。(这样的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发展基础上,

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动物

第一课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

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

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

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

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

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二课蜗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

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

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

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

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

整理。

【教学准备】

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

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

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

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

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

新的问题。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三课蚯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

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1.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

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2.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

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

性。

【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

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

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

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

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

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

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

情况。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

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2、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四课蚂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

长有六只脚。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

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

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

多样性。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

性。

【教学准备】

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

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二、观察蚂蚁

(-)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

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

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

蚂蚁的情况)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

察并记录。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

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五课金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

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

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

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

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

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

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2、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六课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

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

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

后代。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

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

总结。

【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

对整理的干扰。

【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全班集体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

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人有这些特点吗?”

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

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

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第一课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

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

等。

过程与方法: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几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

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

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

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

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

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

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

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

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

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

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二课谁更硬一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

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

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

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学过程】

一、比较硬度

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

你是怎样观察到的?(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

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

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

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

②提出: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

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

硬度相同或较小。

③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

能划出痕迹。

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

①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学

生猜测)

②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

③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出示书P48的记录表)

④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活动提示: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

的平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J”,不能划出刻痕的,在

记录表格内打“X”。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

到小的顺序排列?哪种材料最硬?

二、认识金属

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

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展实

验)

1.易专热: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

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

2.能导电: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

测器,观察电灯泡是否发亮?

3.延展性: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

化?

4.有金属: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饮料罐的故事

1.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

2.讨论

①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②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

③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三课比较柔韧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

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

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

头尺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

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

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

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

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

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

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

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

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

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

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

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

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

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

泡图上。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四课它们吸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

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

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

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小游戏:各取所需

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

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

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

叫做材料的吸水性。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

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

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

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

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快的

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

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利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

间有空隙。

三、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

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

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

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

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

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

四、介绍造纸术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

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

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五、课堂小结:

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

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五课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

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

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

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

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

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

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

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

兴趣吗?

二、沉浮实验

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

由什么材料做的。

2.小组内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填写实验记录单(沉可用“(”表示,浮可用“t”表示),并

进行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

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

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

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

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

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

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

1、导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

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

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

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小组合作,填

写气泡图。

4、介绍一棵树成材的过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说一说我们

应该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1、回忆本单元的收获。

2、结语: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们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多

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满足我们生活生产的

需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六课砖和陶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

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砖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过程与方法: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新的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砖和陶瓷的物理

特性。

【教学难点】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砖和陶瓷的区别。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2、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要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来研究

两种人工材料。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

评价。

二、砖和陶瓷

1.出示建筑工人砌墙的图片、各种陶瓷制品的图片。这些都是由

什么材料制成的?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砖和陶瓷?

三、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

1.导语: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砖和陶瓷又有

些怎么样的特性呢?让我们展开对砖和陶瓷的探索之旅吧。

2.同学们想研究砖和陶瓷的哪些特性呢?想怎样进行研究呢?

需要什么工具呢?

3.分发石专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分

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现在我们能比较详细地描述一下砖和陶瓷了吗?

提倡先填一填气泡图,整理自己的观察实验所得,再来进行描述。

四、黏土的变化

1.了解了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疑问?(①

黏土是松软的,烧过后就变得很坚硬,它的变化非常大。②都由

黏土烧制而成,为什么很多特性不一样?)

2..分发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进行观察比较。

3..汇报小结:烧制砖和陶瓷的黏土有很大的不同,烧制的过程

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导致了砖和陶瓷有了许多不同的特

性。

五、课堂小结

砖和陶瓷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但是砖和陶瓷的生产都需要消耗

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七课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

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

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

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

待物体和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

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

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

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

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1.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

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I”或“t”表示,其

它部分用“J”或“X”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材料与环境

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

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

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陶瓷和橡胶等,

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

特性,再拿来使用。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

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课前同学们

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吧。

四、进一步了解材料,拓宽视野。

阅读资料库:”材料的发展历史”及“复合材料”。

这一单元结束了,我们对材料的研究却还没有结束,建议大家课

后对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材料的问题展开探索,我们一定能有更多

的发现!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第一课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

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

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

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

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

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

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

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

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

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

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

牛奶、空气这些物质。(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

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

袋中吗?

2、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

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

的是哪些,为什么?

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

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

做?为什么?

5、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

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同时让生生进行交流,人们这样进行分类

的理由是什么。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

还有哪些。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二课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

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

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

视证据。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

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

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

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

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导入: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

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研

究。

2、学生观察: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

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

中。

二、滴液比较

1、师:水和食用油除了我们刚才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外,还有不

同之处吗?比如,我们分别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蜡纸、玻璃片和报

纸上,它们的状态一样吗?

2、生猜测,并讨论: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

3、生实践,将观察到的液滴状态画下来,并注明液滴是在什

么物体上。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1、师: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种物质更重?我们有什么办法比较?

2、生交流方法,并讨论、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判

断水重还是食用油重。

4、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1、师演示,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请

学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生交流、小结。将两者的相同点补充到维恩图中

五、总结提升

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是怎样的一种液体,你们又有哪

些新的认识?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三课谁流得更快一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

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

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

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

精、1块玻璃、3个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张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设计流动比赛

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主要科学概念: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

不同。水会流动,油会流动,它们流动的快慢一样吗?

2、其他液体也会流动。比如洗洁精,这也是一种液体。这三种

液体流动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们推测,谁会流得更快一

些?

3、有什么办法证明?

4、设计“流动比赛”的方案,小组内成员交流:怎样做才能保

证流动比赛是公平的?哪个方法最好,为什么?讨论后确定一个

比赛方法。

5、全班交流比赛方法,围绕“保证比赛的公平、可行”进行讨

论,鼓励生生质疑,完善比赛规则。

二、实验、思考

1、请小组成员根据自己选择确定的方案进行流动比赛,并记录。

2、全班交流,汇报,包括:一共进行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

如何,每次实验的结果都相同吗,大概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

不一致等。

3、思考: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有关?

三、液体、固体比较

1、师让学生关注以板书的水和食用油的维恩图记录,明确水和

油具有的共同特点,并思考洗洁精是否同样具有这些特点。

2、小结:三种液体的相同点,固体具有吗?固体和它们相比,

有哪些不同?师生讨论交流,完成固体和液体比较的维恩图记

录。

3、讨论交流,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我们又有了哪些新的

认识?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四课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

流成为可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

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

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

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

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

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请学生猜测,

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2、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

3、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

践操作。

4、生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

二、比较水多多少

1、师:现在我们已知2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

多多少,知道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

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生实践:自制的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

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

测量的结果相同吗?

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

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认识并使用量筒

1、师介绍量筒,并提示“测量要求”,问: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们自制的刻度比较,有哪些区

别?

为什么量筒要平放?

为什么视线要与液面保持水平?

2、请学生用量筒测量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

3、师:你们知道这样一瓶矿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吗?(出

示食物或照片)这个数值就表示了一瓶矿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体

积了。

4、师: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

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

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

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

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

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1、师: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

么知道空气在哪的?

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

泡图中。

3、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并让学生思考,

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二、空气的存在

1、空气真的存在吗?

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

2、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

确实存在。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

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

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

三、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

同和不同呢?

2、有什么办法证明水和空气的不同?比如:空气和水,谁轻谁

重?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

3、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六课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

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

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

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

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

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

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

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

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

(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

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

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

杯子里面。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

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

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实验

3、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教学建议:

教学反思:

第七课空气有重量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

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很轻;通过

对石头、水、空气的三者比较,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

念体系。

【教学难点】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

泥、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