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_第1页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_第2页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_第3页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2.理解《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3.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二、导学内容:1.杜甫简介及代表作品介绍2.《江南逢李龟年》诗歌赏析3.诗歌主题和意境解读三、导学过程:第一步:导入请学生们观看一段介绍杜甫生平及其代表作品的视频,让学生们对杜甫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步:学习杜甫生平及代表作品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和对人民疾苦的感受,被誉为“诗史上的伟人”。2.杜甫的代表作品包括《登高》、《春望》、《兵车行》等,其中《江南逢李龟年》也是他的经典之作。第三步:学习《江南逢李龟年》诗歌赏析1.请学生们阅读《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2.诗中描绘了杜甫在南方偶遇老友李龟年的情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3.诗中“落日洒红明,青枫浦上晴”的描写,展现了江南的秋日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感慨相互映衬。4.通过诗歌赏析,学生们可以体会杜甫对友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感叹。第四步:诗歌主题和意境解读1.请学生们讨论《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意境和情感?2.通过分析诗中的描写和抒情,学生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人生沧桑和时代变迁的感慨。3.诗中“落日洒红明,青枫浦上晴”的景色描写,与诗人内心的感慨相互映衬,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四、导学总结:通过学习《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写作特点,还可以感受他对友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心灵世界。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体会诗歌的美和力量,感受诗歌带来的思想启迪和心灵震撼。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理解《江南逢李龟年》的主题和意境;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4.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导学内容:1.杜甫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2.《江南逢李龟年》赏析《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诗人在江南偶遇老友李龟年,感慨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主题。诗中融入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情和时光流逝的思考。3.诗歌分析-意象:诗中的“江南”代表着诗人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李龟年”则是诗人的老友,通过他来表现友情的珍贵和时光的无情。-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韵律格律:《江南逢李龟年》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每句四句,每句七个字,整体结构严谨,韵律优美。4.学习任务-阅读《江南逢李龟年》全文,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思考诗人的写作意图;-背诵诗歌,体会其中的韵律和节奏。5.思考题1)你认为诗中的“江南”和“李龟年”分别象征着什么?2)诗中的“江南”景色如何体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3)你觉得诗人通过《江南逢李龟年》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思考?导学作业:1.用自己的话总结《江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