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立体几何初步单元复习课件 高一数学同步备课系列(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_第1页
【数学】立体几何初步单元复习课件 高一数学同步备课系列(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_第2页
【数学】立体几何初步单元复习课件 高一数学同步备课系列(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_第3页
【数学】立体几何初步单元复习课件 高一数学同步备课系列(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_第4页
【数学】立体几何初步单元复习课件 高一数学同步备课系列(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

单元复习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一、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单元复习知识网络网络建构二、知识回顾二、知识回顾二、知识回顾二、知识回顾二、知识回顾二、知识回顾二、知识回顾二、知识回顾二、知识回顾二、知识回顾二、知识回顾三、本章考点分析三、本章考点分析三、本章考点分析三、本章考点分析三、本章考点分析三、本章考点分析三、本章考点分析三、本章考点分析三、本章考点分析三、本章考点分析三、本章考点分析三、本章考点分析三、本章考点分析三、本章考点分析题型一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例1]

已知正四棱锥的底面边长为2,现用一平行于正四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这个棱锥,截得棱台的上、下底面的面积之比为1∶4,若截去的小棱锥的侧棱长为2,则此棱台的表面积为

.

四、典例分析四、典例分析规律总结(1)几何体的表面积及体积的计算是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够遇到的问题,在计算中应注意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及各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特别是特殊的柱、锥、台,要注意其中矩形、梯形及直角三角形等重要的平面图形的作用.(2)常见的计算方法

①公式法:根据题意直接套用表面积或体积公式求解;②割补法:割补法的思想是通过分割或补形,将原几何体分割成或补成较易计算体积的几何体,从而求出原几何体的体积;③等体积变换法:等积变换法的思想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原几何体,通过改变顶点和底面,利用体积不变的原理来求原几何体的体积.四、典例分析四、典例分析四、典例分析题型二球与其他几何体的组合问题四、典例分析答案:(1)D四、典例分析四、典例分析规律总结解决与球有关组合体问题的常用方法(1)与球有关的组合体,一种是内切,一种是外接,解题时要认真分析图形,充分发挥空间想象能力,做到以下几点:①明确切点和接点的位置;②确定有关元素间的数量关系;③作出合适的截面图.(2)一般地,作出的截面图中应包括每个几何体的主要元素,能反映出几何体与球体之间的主要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将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解决.四、典例分析答案:(1)C跟踪训练2:(1)《九章算术》中,将底面为长方形且有一条侧棱与底面垂直的四棱锥称之为阳马;将四个面都为直角三角形的三棱锥称之为鳖臑.若三棱锥P-ABC为鳖臑,PA⊥平面ABC,PA=AB=2,AC=4,三棱锥P-ABC的四个顶点都在球O的球面上,则球O的表面积为(

)(A)8π (B)12π(C)20π(D)24π四、典例分析四、典例分析答案:(2)36π四、典例分析题型三共点、共线、共面问题[例3]如图所示,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为AB,AD的中点,G,H分别在BC,CD上,且BG∶GC=DH∶HC=1∶2.求证:(1)E,F,G,H四点共面;证明:(1)因为BG∶GC=DH∶HC,所以GH∥BD,又E,F分别为AB,AD的中点,所以EF∥BD,所以EF∥GH,所以E,F,G,H四点共面.四、典例分析[例3]如图所示,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为AB,AD的中点,G,H分别在BC,CD上,且BG∶GC=DH∶HC=1∶2.求证:(2)GE与HF的交点在直线AC上.规律总结(1)三点共线问题

证明空间三点共线问题,通常证明这些点都在两个面的交线上,即先确定出某两点在某两个平面的交线上,再证第三点是两个平面的公共点,则此点必在两个平面的交线上.(2)共面问题

证明共面问题,一般有两种证法:一是由某些元素确定一个平面,然后证明其余元素在这个平面内;二是分别由不同元素确定若干个平面,然后证明这些平面重合.(3)三线共点问题

证明三线共点问题,先证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再证明第三条直线经过这点,把问题转化为证明点在直线上的问题.四、典例分析(1)四边形EFGH是梯形;四、典例分析(2)AC,EF,GH三条直线相交于同一点.证明:(2)由(1)知EF,HG相交,设EF∩HG=K,因为K∈EF,EF⊂平面ABC,所以K∈平面ABC.同理K∈平面ACD.又平面ABC∩平面ACD=AC,所以K∈AC,故EF和GH的交点在直线AC上.所以AC,EF,GH三条直线相交于同一点.四、典例分析题型四平行与垂直问题(1)求证:AE⊥平面CDE.[例4]如图,已知在直角梯形ABCD中,E为CD边中点,且AE⊥CD,又G,F分别为DA,EC的中点,将△ADE沿AE折叠,使得DE⊥EC.(1)证明:由已知得DE⊥AE,AE⊥EC.因为DE∩EC=E,DE,EC⊂平面DCE,所以AE⊥平面CDE.四、典例分析(2)求证:FG∥平面BCD.[例4]如图,已知在直角梯形ABCD中,E为CD边中点,且AE⊥CD,又G,F分别为DA,EC的中点,将△ADE沿AE折叠,使得DE⊥EC.(2)证明:取AB的中点H,连接GH,FH,所以GH∥BD,FH∥BC,因为GH⊄平面BCD,BD⊂平面BCD,所以GH∥平面BCD.同理FH∥平面BCD,又GH∩FH=H,所以平面FHG∥平面BCD,因为GF⊂平面FHG,所以GF∥平面BCD.四、典例分析(3)在线段AE上找一点R,使得平面BDR⊥平面DCB,并说明理由.[例4]如图,已知在直角梯形ABCD中,E为CD边中点,且AE⊥CD,又G,F分别为DA,EC的中点,将△ADE沿AE折叠,使得DE⊥EC.在△DEC中,ED=EC,M是CD的中点,所以EM⊥DC.由(1)知AE⊥平面CDE,AE∥BC,所以BC⊥平面CDE.因为EM⊂平面CDE,所以EM⊥BC.因为BC∩CD=C,所以EM⊥平面BCD,因为EM∥RS,所以RS⊥平面BCD.因为RS⊂平面BDR,所以平面BDR⊥平面DCB.四、典例分析规律总结(1)平行、垂直关系的相互转化(2)证明空间线面平行或垂直需注意三点①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判定;②适当添加辅助线(或面)是解题的常用方法之一;③用定理时要先明确条件,再由定理得出相应结论.四、典例分析(1)求证:直线AB1∥平面BC1D.跟踪训练4: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A1⊥底面ABC,且△ABC为正三角形,AA1=AB=6,D为AC的中点.(1)证明:连接B1C交BC1于点O,连接OD,BD,则点O为B1C的中点.因为D为AC的中点,所以DO为△AB1C中位线,所以AB1∥OD.因为OD⊂平面BC1D,AB1⊄平面BC1D,所以直线AB1∥平面BC1D.四、典例分析(2)求证:平面BC1D⊥平面ACC1A.跟踪训练4: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A1⊥底面ABC,且△ABC为正三角形,AA1=AB=6,D为AC的中点.(2)证明:因为AA1⊥底面ABC,BD⊂平面ABC,所以AA1⊥BD.因为底面△ABC是正三角形,D是AC的中点,所以BD⊥AC.因为AA1∩AC=A,所以BD⊥平面ACC1A1,因为BD⊂平面BC1D,所以平面BC1D⊥平面ACC1A1.四、典例分析(3)求三棱锥C-BC1D的体积.跟踪训练4: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A1⊥底面ABC,且△ABC为正三角形,AA1=AB=6,D为AC的中点.四、典例分析题型五空间角的求法(1)求证:B1C∥平面A1BD.(1)证明:设AB1与A1B相交于点P,连接PD,则P为AB1的中点,因为D为AC的中点.所以PD∥B1C.又因为PD⊂平面A1BD,B1C⊄平面A1BD,所以B1C∥平面A1BD.四、典例分析(2)求二面角A1-BD-A的大小.四、典例分析四、典例分析(3)求直线AB1与平面A1BD所成的角的正弦值.四、典例分析四、典例分析规律总结空间角的求法

(1)找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三种方法

①利用图中已有的平行线平移;②利用特殊点(线段的端点或中点)作平行线平移;③补形平移.(2)线面角:求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找到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即确定过斜线上一点向平面所作垂线的垂足.通常是解由斜线段、垂线段、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所组成的直角三角形.(3)二面角:利用几何体的特征作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再把该平面角转化到某三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