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节_第1页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节_第2页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节_第3页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节_第4页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节第二章希腊化时期和古罗马政治思想

第一节希腊化和罗马帝国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一、背景知识1.共和:republic,国家元首和权力机关定期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一种政治制度。2.帝国:指领土辽阔,统治民族众多的强大君主制政体国家。3.希腊化时期:4.罗马帝国简史:希腊化时代Hellenisticage:指从公元前32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这个时期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历史。希腊化一词最早出自德国历史学家J.G.德罗伊森的《希腊化史》一书(第1卷,1836;第2卷,1843)。按照德罗伊森的观点,所谓希腊化,乃是体现希腊文化的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把希腊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播到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后,进而与亚非诸国固有文化融合而形成希腊化文化。亚历山大死后,他的部将之间发生了争权夺利的激烈斗争。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陆续形成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希腊化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有以埃及为中心的托勒密王国、以叙利亚为中心的塞琉西王国和以马其顿为中心的马其顿王国。从公元前229年起,罗马不断向地中海东部地区扩张,利用希腊化诸国的各种内外矛盾,制造不和使之相互削弱,必要时诉诸战争,先后于前168、前64、前30年分别灭亡马其顿、塞琉西和托勒密王国,逐步使各希腊化地区并入罗马。希腊化时期Hellenisticage,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后的三个世纪里,古希腊文明向东方传播并与东方文明交流、融合的过程。时间:前323-前30.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到公元前30年罗马吞并最后一个希腊化国家托勒密王朝为止。希腊化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政体,是存在地区差异的以国王为中心的君主专制。罗马简史前753年建立罗马城,实行君主制(国王、元老院、公民大会);王政时期前510年实行共和制(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到前二世纪中叶,通过布匿战争和马其顿战争,征服了迦太基、西班牙大部、马其顿和希腊诸地区,控制了地中海。前27年,屋大维实行元首制,独揽政治、军事、司法、宗教大权,建立帝国。公元一世纪和二世纪,帝国疆域西达今英、西、德、奥、匈和罗马尼亚等地,东达幼发拉底河,南面包括非洲的北非地区和苏丹,成为西方历史上第一大帝国。公元395年,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人精于管理被征服的领土,他们使用开明与独裁相结合的政策。他们通常并不破坏被征服的城市,而是给与它们一定的权力。一些城市,尤其是罗马附近的城市,全部被授予罗马公民权。还有一些城市被授予自治权,而另外的则结成同盟。罗马在被征服的地区都保持了一个永久的军事基地。为巩固这些基地,罗马人修筑了质量高、笔直如线的道路,确保士兵和供给可以快速地运抵反叛之地。

二、社会背景与政治思想特点(一)社会背景

●城邦制度衰落,帝国时代来临

●公民权扩大

●种族与文化交融●政治由强权维系(二)思想特点●个人与国家疏远●关注点由公共转向个人●个人主义萌发●精神层面的自由与平等●世界主义思潮兴起城邦时代帝国时代小国寡民广土众民个人与国家紧密个人与国家疏远直接民主政治专制独裁的强权政治公民的政治学自由民的政治学热衷于公共政治生活关注个人的精神世界整体主义个人主义萌发强烈的种族偏见民族平等的世界主义兴起城邦时代与帝国时代的区别与变化第二节斯多葛派的政治思想一、斯多葛派stoics的产生和流传奠基人是芝诺(336—264BC)Zenon主要代表人物有塞涅卡(前3年-后65年),罗马的大臣,尼禄皇帝的教师;爱比克泰德(60-100)奴隶出身,后成为罗马大臣,是个瘸子,据说当奴隶时受到惩罚所致;马尔库斯•奥勒留(121-180)罗马皇帝。

二、斯多葛派政治思想1.自然法思想naturallaw自然法: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制定法制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①自然法思想来源于其自然哲学。②自然法是支配宇宙和人的理性或神,它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塞涅卡:“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克吕西波:“最高的目的,是按照自然生活…即决不做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的正确理性所禁止的事情。”2、人的精神自由思想自由是内心的安详,与外在境遇无关,主张认识和服从必然的命运,过简单节俭的生活。斯多葛派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过有道德的生活,只有道德的生活才能给人带来幸福,而幸福是内心的安详。3、人人平等思想斯多葛派认为所有的人都是从神那里流溢出来的一部分,是神的儿女,相互间是平等的。这种平等适用于奴隶和外邦人或野蛮人。4、人类一体、人类一家的世界主义观念人都受自然法支配人都是神的儿女人人平等人类一体、人类一家三、影响1.奠定了西方思想史上绵延不绝的自然法传统。2.人人平等思想打破了城邦时代对人的各种身份的偏见,确立了新型的人与人的关系。3.人的自由思想确立了衡量人的价值的新标准——人的精神特征和道德水准。第三节波利比阿和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一、波利比阿的政治思想polybius(一)生平和著作(前208-前126)希腊人,出身名门,行政长官,后以人质身份客居罗马,思考罗马政治。著作《历史》(二)政治思想1.政体循环思想:政体演变论旨在发现各种政体依次更替的规律,了解人的理性与心理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提高政治家的预测能力。2.混合政体主张:实行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混合政体3.提出分权与制衡理论:权力体系各构成部分和机构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前人只提出社会集团和力量间的混合与平衡(三)历史地位:1.最早开分权制之先河。2.使希腊政治哲学向罗马转移。二、西塞罗的政治思想Cicero(前106-前43)(一)生平和著作●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出身骑士,任执政官,捍卫共和传统。传承斯多葛派思想,总结罗马共和国制度。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西塞罗是在一个错误的时代,追求一种不合时宜的理想。因此,他不可避免地成了共和精神的殉道者。他的活动,几乎就是共和国垂死前的回光返照的表现。著作《论共和国》、《论法律》(二)政治思想1.国家是人民的事业,捍卫共和制①权力由人民掌握②依法统治,法律的纽带是国家的实质③突破城邦界限,国家是人民的联合体2.强调法律作用3.自然法是正义之源,人类法律之根4.人类自然平等,政治是所有人的政治5.主张实行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结合而成的适当而平衡的政体(三)影响1.打破城邦政治学说的狭隘,把政治哲学发展为所有人的政治哲学。2.使自然法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3.共和国思想与分权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第四节罗马法学对政治思想影响一、罗马法和罗马法学1.罗马法,是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所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罗马法在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时期达到鼎盛。

罗马法的起源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49年)。从公元2至6世纪,罗马法经历了一个不断补充和完善的过程,至公元534年在东罗马帝国国王查士丁尼的主持下编撰完成并颁布施行,后人称之为《民法大全》。该法典对西方文明的影响被认为仅次于《圣经》,其基本思想和原则已融入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法律中。《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国法大全,是《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学说汇编》、《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和《查士丁尼新律》的合称。其中,《法典》是历代罗马皇帝所颁布的宪令,共10卷。《学说汇编》搜集和节录的是已知公认的法学家的著作,共编出50卷。《法学总论》(又称《法学阶梯》是一本罗马私法教科书,旨在对学习罗马法的学生提供一个概览,由皇帝钦定,本身具有法律效力。《新律》汇编的是查士丁尼在位期间所陆续公布的180条新敕令。

罗马五大法学家:帕比尼安(AemiliusPapinianus,约150~212),保罗(Paulus,约222年前后)、乌尔比安(DomitiusCllpianus,?~228)、盖尤斯(Gaius,约180年前后)莫迪斯汀(HerenniuModestinus,?~244)。

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亡,宗教随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惟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罗马法分为本国国民所适用的“市民法”以及使用与外国人的“万民法”,后者就是现在的国际私法的起源。罗马法还可以分为公法和私法,私法又可以分为人法、物法、诉讼法。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提供证据的责任在陈述事实的一方,而非否认事实的一方。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武力和畏惧完全与自愿的同意背道而驰,而后者乃诚实契约之根基;容许任何此类行为都是悖逆道德的。

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不得轻视,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二、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对政治哲学的影响1.首次产生权利概念法律的目的是确定和保护权利2.引进并发展了自然法思想自然法是理想的法或法的理想,高于现实法律3.权利思维方式不承认没有权利的权力,权利是权力的合法性基础,权力必须以权利为依据第五节罗马基督教政治思想一、基督教的产生、发展和基本教义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1、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

(1)饱经苦难的犹太人产生了犹太教(2)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产生于公元前55年犹太亡国到公元66-70年犹太人大起义期间。

(3)基督教受到迫害耶稣和其弟子保罗、彼得被迫害致死。但不是对基督教系统的迫害。罗马政府认为基督教只是犹太教的一支,起初并不如何逼迫教会。直到尼禄皇帝(公元54年-68年)在位时,教会的人数已增长到不可忽视的程度,罗马政府的逼害就开始了。

(4)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并成为国教

到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确认基督教合法地位。392年,狄奥多西禁止基督教以外宗教合法存在,确定基督教为国教。这样,基督教完全与统治阶级合流,在罗马帝国压倒了所有其它宗教,取得国教的地位。(他们也开始迫害其它宗教。)

(5)基督教发展的原因

①罗马帝国尖锐的社会矛盾使人们寻求精神上的安慰。②基督教宣称上帝毫无差别地对待一切民族。③基督教宣扬“因信得救”,不需要花费钱财。(廉价信仰廉价得救)

④基督教宗教仪式简化,摆脱了许多繁文缛节和清规戒律,注重人内心对基督的信仰和道德修养。这有利于它的传播。⑤早期基督徒的纯洁而又严肃的道德和纪律。(6)早期基督教的性质恩格斯指出:早期基督教“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公元2世纪后,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信徒的结构发生变化,中上层人士皈依基督教的日益增多,他们逐渐掌握教会的领导权。他们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开始改变基督教的教义,基督教演变为统治阶级手中的工具。

2、基督教基本政治价值观《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全名为《新旧约全书》。基督教神学家认为,圣经中的条文是上帝与人立的约,由此得名。《旧约》39卷是犹太教的经典,为基督教所继承。《新约》27卷是基督教独立出来后形成的教义文献,写作时间先后长达300年。《圣经》可能是世界上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书。19世纪译本超过500种文字,本世纪,超过1600种文字的版本。不了解圣经,就不了解公元以来西方二千年的思想史,许多书都读不懂(世界上一些民族的文字是通过圣经形成的)

基督教基本教义: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基督教基本政治价值观:耶稣临终遗言“我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1)追求天国和来世的超然主义价值取向古希腊整体主义国家观斯多葛派世界主义观降低了国家的地位基督徒以更疏远的心态看待国家(2)贬低世俗权威,疏远政治柏拉图认为,他的理想国不仅是善的,还是美的,是一切事物中最美者,甚至就是美本身。亚里士多德把城邦理解为“至善”的社会组织。基督教与此不同,它虽然承认国家有执行社会正义、抑制罪恶的使命,但它的起源是恶的,它带着抹不掉的污点。近代自由主义的“国家是不可避免的祸害”的观念,在这里已经有了胚芽。(3)对上帝与人间权威的双重忠诚基督教认为君主本人虽然不是神而是人,但他掌握的世俗政府的权力却来自上帝,其性质是对人的罪恶本性的一种控制和弥补。

“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基督徒对君王只跪一条腿,只有对上帝才跪两条腿。(4)关于人的新观念:从人与上帝的角度认识人平等观念、普爱观念、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和天国的公民,在精神价值上高于王公贵族;得救与否只与人的灵魂有关,完全是个人的事教士们自认为属于“神品”,在精神价值上高于世俗的王公贵族。即使最低级的教士也自认为比王公们更高贵。基督徒们相信,通过受洗入教,他们变成了蜕去旧的躯壳的新人,成了不断趋向“造他的主的形象”的“新人”。这种信念培育了基督徒的自信与自尊。每个信徒在与上帝的直接联系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支点,这减弱了他们对世俗社会组织的依赖。得救完全是个人的事,每个人单独直接面对上帝,别人无法代替他,他也无法推诿自己的责任。基督徒的这种境况也锻造了他们坚强的个性和独立性。这是近代个人主义的精神基础。二、教父学派及奥古斯丁的神学政治思想(一)教父学1.教父:基督教会对公元二世纪后在制定或解释教义,阐发圣经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些神学家的尊称。教父学是一批被称为“教父”的基督教学者对《圣经》中原始粗糙的教义首次从理论上、特别是从哲学上对《圣经》进行系统的理论加工而创立的系统严密的神学理论体系。2.教父学的基本内容: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天国报应说、三位一体说三位一体说:上帝是三位一体——圣父是万有之源造物之主,圣子是太初之道而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圣灵受圣父之差遣运行于万有之中、更受圣父及圣子之差遣而运行于教会之中。但这三者仍是同一位上帝,而非三个上帝——三位格、一本体,简称三位一体。3.教父学的代表人物安布罗斯Ambrolius确立了教会的自治原则,即宫殿归皇帝教堂归主教原则;杰罗姆Jerome为西方教会第一次提供了拉丁文译本的圣经;奥古斯丁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基础。(二)奥古斯丁的神学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AureliusAugustine354-430奥古斯丁神权政治思想是应对日耳曼人对基督教的冲击而提出来的奥古斯丁出生于今天北非的阿尔及利亚。青少年时代的奥古斯丁身上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旺盛的生命本能和欲望,这使他多情而耽于感官的享乐。另一个特征是具有很高的天赋,渴望获得宇宙与人生的真谛,执着地追求真理。奥古斯丁一生的精神生活道路也包含两重内容,一是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从而完全摆脱肉欲的罪孽,成为基督教的圣徒;二是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经过一次次转变,最终在基督教的信仰中找到了归宿。奥古斯丁是以这样一种追求宇宙和人生奥秘的科学探索精神,最终达到了基督教信仰。至于他那生动的心灵证悟和道德升华的经历,没有类似体验的人难以真正领悟。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它体现了一般西方人的道德性格及其升华的特征。它不是生命力枯萎无能而安分守己,循规蹈距,而是生命本能充溢旺盛,由此导致深重的负罪感和良心谴责,带来深刻的内心冲突,最终实现一种升华。

奥古斯丁在西方基督教会内具有极高的地位。他生当西罗马帝国行将灭亡,中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是为新时代制定信条和蓝图的人物。自他死后八百年中,西方教会内没有人能与他相匹敌。他的主要著作《上帝之城》(413~427年)在神学的框架内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借助于他的地位和声望,这套政治哲学在整个中世纪对于人们的政治观念及教会与国家间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任何对中世纪政治文化的完整介绍都不能回避奥古斯丁的政治哲学。主要作品是《忏悔录》和《论上帝之城》《忏悔录》是他的自传体作品,主要记叙他思想转变及皈依基督教的经过,在10—13卷中阐释上帝创造世界。《上帝之城》是为回答人们对基督教的攻击而写作的。他论证了罗马的灾难是罗马人的罪孽造成的,而基督教给罗马人带来了福音,由此引申出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的理论,并全面阐述他的宗教思想。2、奥古斯丁神学政治思想“你也许记得,我曾应许将那高于我们心灵和理性的东西指示你,那真理便是真理本身。你若能够,要怀抱它,以它为乐。”“若有什么比真理更优秀,那就是上帝;但若没有什么更优秀的,那么真理本身便是上帝。”(1)推崇信仰,贬低理性:上帝即真理和智慧,信仰上帝就把握了至上,拥有了幸福。(2)原罪论与恩典论(原罪救赎说)因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每个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间王国灾难深重,必然灭亡,只有上帝之城才是永恒的,谁能得救,完全是上帝预定的,与个人主观努力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