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城-莆田_第1页
千古名城-莆田_第2页
千古名城-莆田_第3页
千古名城-莆田_第4页
千古名城-莆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千古名城——莆田我的家乡---福建莆田

莆田,史称“兴化”,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现辖仙游,荔城、城厢、涵江和秀屿,以及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有汉、回、畲、壮、苗等33个民族,人口326万人,陆域面积411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534.5公里。莆田自古文化底蕴深厚,古迹众多,有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250多处,留存了以妈祖、莆仙戏、南少林、三清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湄洲湾港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港湾。

莆田名称的由来

莆田民间至今还有“沉七洲,浮莆田”说法,意指古代由于地壳升降运动,莆田陆地从海底浮上来,而海南省万县东南方七洲洋岛屿则下沉变海区。考古资料证明,“沉七洲”尚无实证,但“浮莆田”确有其事。

典籍《山海经》有载:“闽在海中”。古代福建陆地既在波涛汹涌的海中,莆田自不例外,且有一些古迹可作佐证。渠桥乡善乡村的网山,顾名思义乃是古代渔民晒网的小岛屿。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九华叠翠”,山上有一巨石,粘有蛎壳,显然曾被海水淹没,故有附生海蛎遗迹。而城西的南山广化寺,“池中还活存小海螺”;城内筱塘和白沙沃柄,也都发现过古代海船停泊遗址及锚绳。山区常太镇渡口村的“渡船头”,前些年挖土时也发现石码头,还出土铁桩铁索等,显然是古代渡船码头,渡口村也因此得名。那么,是什么力量使莆田浮上来?原来,是莆田一带地壳发生隆起上升运动,加上木兰溪、萩芦溪等河流长期冲积作用,使得在第四纪末这个变浅的海湾逐渐出现无数连绵沙洲,而后变成露出海平面的海滩。当海滩长满蒲艾草时,我们的祖先就像现在围海造田一样围垦海滩,广辟良田。《莆田县志》有这样的记载:“县多蒲艾,后以频有水患,故去水从莆”。其实“蒲”与“莆”字,古代是相通的。因“县多蒲艾”,加上“广辟良田”而闻名,故称“莆田”。

城市名片莆田又称荔城莆田市花:月季花市树:荔枝树城市荣誉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城市;中国木雕之城;中国武术之乡;全国田径之乡;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篮球城市;中国摄影之乡;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中国银饰之乡;中国工艺美术城中国驰名商标

华昌珠宝、才子服装、雪津啤酒、卡朱米羽绒服、三棵树涂料、闽中有机食品、沃特运动鞋、云敦衬衫、金威世家男装……莆商发展

在莆田,“抠药膏”不是什么药品,其实是对莆田人在全国各地开办民营医院这一行业和老板的“总称”。在全国民营医院,高达80%为莆商所掌控。在莆田,“做钢材”不是什么做工人,而是做经销,北京“鸟巢”所用的材料有一大部分是莆田人销售的。

莆田的文化产业

近年来,莆田依托地域特色文化,积极打造一批具有莆田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企业,进一步凝聚产业集群。占地面积460亩的莆田工艺美术城,已有海峡两岸的千家工艺企业入驻,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配套最齐全的工艺品专业交易市场和全球最大的檀香木、沉香加工交易基地;现有工艺产业园已建成中国古典工艺博览城、坝下工艺走廊等项目,被列入福建省十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正式成为国内最大的红木家具生产基地和交易市场;规划面积1588亩的上塘珠宝城,已形成银饰、人造宝石、寿山石雕三大生产交易产业,正成为国内一流的珠宝产品集散地及珠宝艺术中心;莆仙国际油画城业分别于城厢、仙游两地开业,吸引一批知名品牌商户和油画艺术家入驻,莆田已跻身中国三大油画产业基地。积极培育文化骨干企业,涌现出华昌、三福、山中、欧雅等重点文化企业。其中,华昌珠宝有限公司连续三年荣获“福建省文化企业十强”殊荣,董事长张国王在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评选中荣获“薪传奖”,逐步成为我市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

带你了解莆仙奇异的民俗

莆田市位于东南沿海,福州与泉州之间,背山面海。其主要山脉多西北走向,形成多重屏障,地形阻隔,使莆田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积淀丰厚,形成地域性强而且奇异的民俗。莆田春节民俗全国“独一份”

嘉靖二十二年至四十二年(1543年—1563年),莆田地区先后10多次遭遇倭寇侵犯、抢掠。倭寇指的是日本在内战中失败后流亡海上的封建主、武士、海商、游民组成的海盗。在抗击倭寇战斗中,先后出现了许多仁人志士,包括戚继光、俞大猷、孔兆熙、白仁等名将,莆田不少地方都建有专门的纪念馆和庙宇,纪念这些民族英雄。这些抗倭英雄还为莆田带来了不少春节民俗,包括“五日岁”、“双大年”、“白头联”等。这些民俗流传至今,成为莆田的一大特色。

五日岁

据《莆田县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农历十一月廿九,倭寇侵犯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踞点,四出烧杀掠抢。莆田、仙游城池被倭寇攻陷,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因反抗暴行,而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等无数,平民在反抗中被杀害数万人,尸横遍地,惨案震惊全国。直至两个月后,戚继光大军击溃倭寇,逃亡山区的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收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的家园。但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日“重新做岁”。后来因农历二月农事正忙,莆田民间就约定将农历二月初四“做岁”,改为正月初四“做岁”,并将每年除夕称为“做小岁”,正月初四晚上称为“做大岁”。同时约定正月初二日为“探亡日”,把正月初二当作探望亲友伤亡的不祥日子,所以每年的正月初二这一天,都互不串门拜年或走亲访友。莆仙地区正月初四和初五日“做大岁”的习俗一直沿袭迄今。这一习俗,对后代具有教化作用。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莆田人民以特有的民俗形式,寓教于节,永远牢记国恨家仇,选在戚家军收复城池的日子重过春节,俗称“做大岁”,以区别于“过大年”。所以,莆田人有正月初一早上吃面的习俗,自从有了做大岁习俗后,初五早上莆田人也必须吃一碗面。

白头联

莆田特有的贴“白头联”习俗,即在红纸春联顶头贴一小段白纸。莆田正月初二为“探亡日”,每家都贴上纪念亡者的素联(绿联),但在初四“做大岁”,又要按惯例贴上大红春联,为了表示对遇难者的哀悼,百姓们在补过除夕的同时,丧家贴素色春联,亲戚朋友贴白头春联。

此俗演变至今,民间过春节除了丧家贴素色春联不变外,一般人家一律贴白头春联。车鼓

车鼓表演是莆田市喜庆节日常见的民俗文艺表演形式之一,目前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兴化府志》记载,莆田车鼓的产生也与抗倭有关,戚继光曾数度率领戚家军入莆抗击倭寇,一次作战时,由于兵力分散,戚继光便邀请民间勇士以车载鼓参战,鼓舞士气,倭寇果然吓得弃械而逃。从此,莆田人便爱上了具有战鼓之风的车鼓,并在民间喜庆节日时表演。全国最长的元宵节

莆田元宵节民俗活动从农历正月初六开始到正月廿九结束,堪称全国最长的元宵节,且地域特色浓郁。已有多项民间元宵特色民俗被列入非遗保护项目。仙游枫亭元宵游灯习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枫亭元宵游灯始于宋代,游灯中有走马灯、猜谜灯、塔灯、六角灯、彩篮灯等。其中有一种用白萝卜制作的菜头灯,从宋代一直流传到现在,是最别具一格的花灯。涵江延年宫在每年元宵期间叠5米高的蔗塔,蔚为壮观,该项技术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在莆仙人的观念里,元宵不是正月十五一天,而是将近一个月。正月里,天天都是社鼓灯队社火不夜天,热闹非凡。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是:“你们什么时候元宵?”人们往往邀请亲戚朋友参加自己的元宵。由于各社时间不一,自己没有闹元宵的时候,可以去看别人的。这在元宵集中于正月十五的地方,是不可想象的。

莆田元宵中的“福首”

在元宵活动中,各个自然村不同姓氏人家每年根据年龄辈份轮流选出“福首”。能当上“福首”就是族姓中最有福气的人,每位男性一生只能做一次“福首”。据说,做“福首”会给主人带来好运,每位轮到“福首”人家都会十分重视,大家都想把“福首”人家的祭祀活动搞得热闹一些。元宵这一天,同族的亲戚都会挑来装有肉、面、蛋等贺品的“十盘担”前来贺喜,族人在“福首”的带领下来到祖祠的大厅中按照传统仪式举行祭祀活动。

“福首”除了在家举行祭祖招待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在村里庙会活动中充当主祭,亦称“捧手炉”。元宵期间,宫庙中的菩萨抬出来遨游本村境内,村里几位“福首”捧着香炉,随着神像或其它“社公”在旗花、凉伞的护送下,挨家挨户绕境赐福。所到之处家家户户设宴桌迎神祭拜,给菩萨压岁钱。法师诵经做道,唢呐车鼓轮番助兴,棕轿绕大埕不停摆动,大家俯首叩拜,求神保佑。在浓浓的鞭炮声中把庆赏元宵推向高潮。

莆田端午节叫做五日祭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龙船,初六嘴企企。”

莆田端午习俗有以下诸多内容:

1、插艾草:将艾草插于门眉上

2、洗“午时水”:农历五月初五用“午时草”也叫“五味草”沐浴

3、穿新衣:农历五月初五,小孩沐浴后欢欢喜喜穿上新衣。

4、吃”午时蛋“

5、吃粽子

6、涂雄黄:孩子的肚脐、耳朵上常常抹上雄黄粉以避毒。

7、赛龙舟:莆田特别的龙舟,只有在莆仙两地才能看到。人们为何重视“尾牙”

农历腊月十六,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做牙”,过了这一天即意味着平安地过了一年,所以有“尾牙吃欢喜”的说法。尾牙来了,表示正式进入年关。莆田风俗“尾牙”是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在城镇或乡村以及企业老板或开店的个体经营者,都很重视一年一度的“尾牙”。有的会举办“尾牙宴”,大伙儿聚聚餐,叙叙旧,盘点一年来的收获,谋划着来年的新打算。大家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希望在“尾牙宴”上吃出平安,吃出健康。“尾牙宴”成了百姓们联络情感的新平台,让节日增添了喜庆色彩。莆田四大名果

荔枝:“荔城无处不荔枝”——这是郭沫若对莆田的第一感觉。自唐代起,莆田就开始栽培荔枝。莆田荔枝以品种多、果粒大、果色艳红、果肉乳白色、汁多、清甜爽口、香气浓郁、质量优而名扬海内外,主要品种有“陈紫”、“宋家香”、“状元红”等。龙眼:莆田龙眼栽培历史悠久,始于隋唐,宋明尤盛。由于莆田地处我国龙眼栽培适宜区的北缘,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日夜温差大,所以莆田龙眼风味较其他产地香甜,并培育了许多优良品种。全市现有品种80多个,为全国最多。枇杷:莆田枇杷色泽鲜艳,果个特大,肉软汁多,甜酸适度,味美爽口,品种达100多种,主要有“解放钟”、“长江3号”、“莆选1号”、“早钟6号”、“白梨”等,单果重为全国最大(解放钟最大单果重175克,为世界之冠),主产区常太镇号称“中国枇杷第一乡”。文旦柚:又名度尾文旦柚,属食膳双宜的美味佳果,曾被清朝列为贡品,果实品质优良,气味芬香,肉嫩汁醇,甜酸适度,口感好,风味独特。传统名菜之兴化米粉

兴化米粉,白如雪,细如丝,略有米香味,质佳味美,易熟可口,只要开水烧开泡下去5分钟就可以吃了,也可以说是最早的速食食品了,是我国最早的快餐之一。它是莆田著名的土特产,始于宋代,相传为宋治平间,兴化军主簿黎畛受命协助钱四娘在莆田兴建木兰陂水利工程时所创。近千年来,兴化米粉声名远扬,远销海内外,深受人们的喜爱。传统名菜之莆田卤面

莆田卤面的关键在于面筋、熬高汤和配料上。面筋当然是讲究的第一道工序,这个面条要用不同面粉按比例加工,打出来的面要有韧性,下锅后不易糊掉。熬高汤也是重要的程序,熬出来的高汤要白花花的,香喷喷的。而后是配料上,瘦肉、香菇,虾干,干贝,牡蛎,蛏、韭菜、芸豆是必备的。前面的所有工序都准备好了以后,就是火候了,卤面之所以是叫卤面,因为它是在文火中慢慢炖出来的,让高汤和配料的味道渗透到面条里面,这样的话,出来的面才有味道,汤是粘稠的。卤面在讲究火候的同时,也讲究吃面的时间,一般来说,面出锅3—5分钟,就要开吃了,不然的话,面就糊了,就没有那种口感了。

传统名菜之焖豆腐

豆腐营养丰富,莆田人爱吃焖豆腐,特别是那些离乡游子,回乡时对这道传统名菜更是情有独钟。做焖豆腐时是先将嫩豆腐捏成豆腐泥。焖豆腐依配料的不同,有荤、素之分。素料,除豆腐之外,主要是包菜、芹菜、香菇、笋(冬笋或萼笋)、葱、芫荽、红萝卜等配料。这些料子都要切细。同时还要备好适量的植物油、酱酒、精盐、味精和碾碎的炸花生等。荤料,来源较广,如瘦猪肉、干虾肉、鲜蛏、海蛎、干贝等。不论荤素,焖豆腐烹饪方法基本相同。先油炒配料,后将捏得细碎的豆腐投入拌匀,加水适量,等汤沸,即调好咸淡,放入味精,加上打匀的鸡蛋,盖上锅盖,文火焖30分钟左右;入碗时,上面摆点芫荽,撒些碎花生即成。传统名菜之荔枝肉

莆田的风味小吃荔枝肉,是把猪瘦肉切成荔枝大小,表皮用刀刻出荔壳状,经油炸之后,形似荔枝。再把荔枝肉混入备好的多味卤料中煮至入味,装盘时把鲜荔枝作为装饰围边,送上餐桌,会让人分不清是荔枝还是荔枝肉在诱你垂涎三尺。。

传统名菜之妈祖面

妈祖面是莆田当地百姓生活中一道不可或缺的主菜肴,每逢亲友来访时,主人便会端出一碗色、香、味俱全,寓意着妈祖赐予的平安、吉祥、富贵、长寿的线面,来迎接尊贵的客人,彰显主人的诚意和良好的祝愿。紫菜代表着紫袍加身是升官的意思,煎蛋切成条状代表金条寓意着发大财,花生代表多子多福,红菇代表红红火火,面条代表长寿。妈祖面是用来进贡妈祖的一种面,人们深信吃了妈祖面能得妈祖保平安。特色小吃之炒白粿

炒白粿是莆仙山区群众逢年过节和喜庆筵宴的一道风味菜肴。所用主料白粿,是用优质冬米制作而成,城涵人称这种白粿叫“山里白粿”。山里白粿可炒可煮汤,炒“白粿”讲究的是品位,先将蛏干、虾仁、红菇等高品质佐料放在锅里煮透,调好味道,然后放进“白粿”焖一会儿,等“白粿”松软后,再放置海蛎和蒜青、芹菜等“味道菜”,并撒点熟花生油,不停翻炒,同时要掌握好火候,以免粘锅糊焦味。还可将白粿白煮后撒上白砂糖吃,亦别有风味。山里白粿还是山区群众馈赠亲友的主要礼品之一。特色小吃之春卷

春卷味香可口,是莆仙民间独特的风味小点。宋代名人蔡襄曾留下“春盘食菜思三九”的诗句,盛赞春卷的美味。传统的莆仙春卷更有家常菜的特色,是以面饼为皮,馅为粉丝和各色时鲜蔬菜,再加入海蛎、肉丝油炸而成,皮脆馅丰,味道特别滋美。特色小吃之西天尾扁食特色小吃之土笋冻

土笋冻又称“土丘冻”,是莆田海边的一种物产,也是一种著名的风味小吃。所用的原料是海中的土丘,学名星虫。土丘含有丰富的胶质和蛋白质,经加工、煮炼、冷却后,其汤汁凝结成一块块晶莹剔透的水晶体,星虫在晶体中清晰可见。这种小吃讲究配料,味道可调配成辣、咸、酸、甜各种。但常见的原汁原味的成品,在食用时可随人们的不同口味蘸上佐料。土笋冻色泽灰白,晶莹透明,柔糯清爽,富有弹性。冬春时节上市最佳。如今,在莆田的每个饭店酒肆,都少不了这一道菜。特色小吃之温汤羊肉

温汤羊肉是福建莆田传统的汉族名菜。制法是选择上好的山羊,放血宰杀,脱尽毛,卸内脏,把整羊放入锅中,用沸汤淋烫几遍,迅速放入木桶中,再冲入适量开水,淹没全羊,盖上桶,待次日取出,按羊脖肉、羊脊肉、羊腿肉、羊杂肉四类分别切开。食用前,用锋利的薄刃把羊肉切成薄薄的细片,装盘上桌,佐以姜末、蒜片、老醋、酱油,味道特好,百吃不厌。

特色小吃之海蛎汤

莆田沿海盛产海蛎,而且价钱便宜,很容易买到新鲜的。将海蛎轻轻洗净,调上地瓜粉,放入沸水中煮熟,撒上蚕豆和切成丝的姜,加上切成小块的嫩豆腐,则营养更容易吸收且味道更鲜美。在兴化方言中,海蛎又称为“蚮”。而海蛎汤俗称蚮猴汤。由于养殖的多,食之普遍,因此,在沿海民众中不仅家宴有,就是平时生活,亦为日常食用品,久而久之,吃蚮和蚮猴以为饮食文化中人们喜爱的吉祥食品。且兴化方言谐音中,蚮是健在的意思,因此,莆田人逢年过节,都要买蚮煮蚮猴吃。预示吃了蚮能活得长久。过节,不管蚮涨价与否都要买蚮吃。特别是老人做寿,是必备的一道吉祥菜汤。第一道为寿面,最后一道以蚮猴汤作结,以示圆满结束,预祝老者长命百岁,永远健康。

特色小吃之蛏溜

蛏溜是莆田民间普遍流行的一道风味菜,具有滋补、清热的效用。

蛏溜是以蛏肉混和淀粉,加上各种调味品制作的汤羹,也叫蛏羹。煮法较简单:即将蛏洗净后去壳,再用适量清水把蛏肉浸泡洗净,捞起沥干置于盆中与干淀粉拌和均匀。加工时,先把姜、蒜头之类香料放进已烧热花生油的锅里,待煸出香味后放入清水,加上精盐、味精、葱花之类佐料煮开后加些许米醋,调匀即成。肉嫩润滑,鲜甜爽口。蛏溜不仅是家宴上的一道汤菜,也是菜馆上食客喜欢的一道汤羹。特色小吃之新县方糕

“吃白粿到白沙,吃方糕到新县”,这是莆田山区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新县方糕远近闻名,于2009年列入我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类保护名录,并与米粉、豆腐一同列入我市第一批食品小作坊食品管理目录。方糕外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