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审题)-备战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议论文专题精讲(学生版+教师版)_第1页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审题)-备战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议论文专题精讲(学生版+教师版)_第2页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审题)-备战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议论文专题精讲(学生版+教师版)_第3页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审题)-备战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议论文专题精讲(学生版+教师版)_第4页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审题)-备战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议论文专题精讲(学生版+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审题)-备战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议论文专题精讲(学生版+教师版)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审题)-备战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议论文专题精讲

专题一审题立意

第一讲步骤一: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审题)

第一节现状

从历年高考作文阅卷者的反馈来看:当下考生写高考作文普遍采用“抓关键词+画靶心证明"的模式。不管是面对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还是任务驱动作文,大部分考生只是把文题当作一个“关键词”。选好“关键词"后,再用大量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缺乏必要的论证、推理,没有实在的辩证、逻辑。为了证明而证明,不但使得观点生硬,文章模板化,而且让作文论述肤浅幼稚,经不起推敲。也正因如此,当前作文存在一个怪现状:鸡汤故事打包堆砌,煽情文字肆意卖弄,名言警句装饰点缀,华丽辞藻整体包装,一篇作文就炮制出来了。这造成了当前高考作文均分为40分左右的现状。要解决这一问题,须从审题、立意、论证、语言多方面入手。听听阅卷者怎么说,我们写作时会少走很多误区。

(《高考作文审题常见误区》)

第二节对策

为了避免这种(集体浅虑)现象,笔者给学生提供了问题支架:

1.材料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什么关系?

3.中心论点是否切合材料的暗含主旨,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4.材料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忧患意识”“困境"?

5.材料的核心概念在你的中心论点或标题中有“痕迹”吗?

以上五个问题,形成了一个问题链。从概念的内涵入手,把在问题解决中发现的答案当作深入反思的对象,可有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思考的错误与偏差,在不断矫正中趋近正确的立意。

问题1帮助作者反思是否抓住了材料的关键词。

问题2则是帮助作者在读懂单则材料的基础上,理顺几则材料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或归纳出共同点,或找出差异点并分析关系。问题1和问题2都是为问题3做铺垫的。

问题3帮助作者反思自己的立意是否关联了材料和情境任务。在考场上,考生往往顾此失彼,要么关注了材料忽略了情境任务,要么关注了情境任务而忽视了材料,所以,对于关联思维比较弱的考生而言,问题3特别重要。

而问题4帮助考生重新审读材料,确保自己的中心论点不会偏离材料的中心意思。

问题5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设置的,帮助考生检查中心论点的表达是否准确。

以上5个问题就像五个卫士,合力守护作文立意的安全。

(《精准审题,准确立意——运用审辩思维矫正高中生考场议论文写作偏差研究》胡连英)

第三节2023年一模写作真题选讲(含随堂与课后练测)

要求:①给文章评分(满分60);②补写讲义中黑标句子与黄标文章!

一、材料作文

1.(2023·广东惠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些关于“学习"的句子精炼而含义深刻,含有劝诫和教育的意义。如“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一个人不一定要越走越高,但千万不要停留在原地”……这些句子有的来自书本,有的来自同学,有的来自长辈。

语文老师为了鼓励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组织以“学习之道"为主题的班级研讨活动。请你围绕“学习之道”,写一篇文章,在班级研讨会上阐述你对学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例文:

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在不断磨砺中总结出来的成长经验。学习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

知物由学,学习对青少年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才能为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知识基础。但世间种种,皆有法门,小小凡夫,穷其一生,也只窥得一二。所以,新时代我们想要学有所成,就更需要讲求学习之道。

对此,我认为,学习之道首先在于思考。

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博览群书,满腹经纶,这样的人令人敬佩。若以前人为目标,只知道死读书又有何用?文字是沉默的,需要智慧的头脑将它们精彩的故事唤醒。这便要你思考。从书中读到什么,你又悟到什么,这点犹为重要。每个人思维方式不同,获得的启示也不同。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反思,站在巨人的铁肩上,将前人的智慧变为自己的学问,读书的意义方才显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思考中悟道,成就更好的自己。善于思考的人总是有一颗玲珑的心,而心亦是镜,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在思考中考获得启发。例如读史,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王霸逐春秋,顷刻兴亡过手。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以心为镜则可容世间百味。反思历史,展望未来,不也是一件有趣亦有意义的事吗?

此外,学习之道还在于善于从师。

学习不仅学知识,也学做人;不仅从书本上学,亦从世间学。平凡的世界,在你不曾驻足的地方,亦有小小的精彩。向大海学习海纳百川的宽容,向深山古藤学习生生不息的坚韧,向苍鹰学习博击长空的勇气与力量……也可向人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方是大智慧。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必须要谦逊,如此方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与同学的建议。切记浮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大胆提问,兴致来了便与人激烈讨论,天长日久地积累下来,定有成效。

恰是一生好年华,正是发奋学习时。青少年时期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勤奋学习,塑造优秀的人格,练就过硬的本领和才干,改变自己的前途命运。广大青年把勤奋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和态度,作为探索未知世界的一把钥匙,就能让学习的灯塔始终照亮人生前行的道路。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试题材料给出了一系列关于“学习”的经典名句,其中第一句,“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强调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大有作为的历史人物,都是博览群书的人。正是因为他们孜孜以求、好学不倦的精神,才成就了他们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因此,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就必须不断地、发奋地读书,书是成就我们伟大事业的力量之源!第二句为朱熹所说,指出了学习的方法。“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意思是读书的方法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朱熹在这里指出了日积月累、勤学勤思的学习方法,这说明学习并不是一件可以随意为之的事情,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讲方法、讲效率,方能事半功倍。第三句“千万不要停留在原地"同样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要追求进步,而追求进步的最重要方法,就是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不足、成长进步。总之,这几则材料,或是从学习的方法,或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态度等方面提醒我们该如何“学习”。

试题要求以“学习之道"为主题进行写作,对此可依据材料,重点从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或者学习方法等角度展开,也可由此生发,对学习与坚持、学习与从师、学习与借鉴、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博与专等问题分别展开讨论。写作中,可以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有关学习的名言来论证学习与思考、实践等的关系;举例论证时可以写司马迁、郦道元、李时珍,来论证实践的重要性;写袁隆平英语流利,俄语也不差,还会拉小提琴、跳踢踏舞等,来论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立意:

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学习不止。

2.学习不当闭门造车。

3.躬行为先,真知方露。

4.在博学中精专。

2.(2022秋·浙江杭州·高三统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36年9月,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新生开学典礼上讲演:“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2005年7月,93岁高龄的上海大学首任校长钱伟长最后一次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对同学们说:“我今天送你们一句座右铭,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应该是为人民的“忧"而“忧”,为人民的“乐"而“乐”。我今天提醒你们,不是让你们不好意思,而是深深想一下,我们的人生前途应该服从这条路。"

两位校长的话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分为两段。第一段呈现了竺可桢的“二问”,即“到浙大来做什么"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引导我们思考进入大学学习的目的与未来的人生追求;第二段呈现了钱伟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他希望同学们能把人生前途与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而忧而乐,这似是对竺可桢“二问"的回答。竺可桢之问与钱伟长的发言启示我们,应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远大志向,明确学习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更好发展,要将个人之小我融于祖国、人民之大我,为祖国发展、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为人民而学而忧而乐,要把个人前途和人民幸福紧密结合。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青年人的人生规划,个人前途与家国前景的关系,如何,如何做到为人民的“忧”而“忧"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如何做到为人民的‘忧’而‘忧’”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如青年一代应肩负起民族复兴的责任,不懈奋斗;应脚踏实地,干在实处;应百折不挠,为民奉献等。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北师大毕业生黄文秀放弃优渥的工作,毅然返乡投入到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带领乡民脱贫致富的事例,论证青年一代应勇于吃苦,心怀天下,为国为民。还可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的言论,论证青年人应将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相结合,积极投入到中国梦的伟大建设中去。

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的发言,以及鲁迅先生“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躺平"摆烂”等社会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择人生之路,担时代之责。

2.踔厉奋发承使命,栉风沐雨勇担当。

3.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成长与时代同频共振。

3.(2022秋·浙江杭州·高三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戍守边防的祖国卫士,火灾现场勇敢逆行的消防人员,隐身荒漠毕生奉献的两弹元勋……我们感动于他们心中无我的境界。

这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我们喜欢街舞的自由奔放,喜欢生活的随性自在,我们不断创造着“小确幸”,制造着“仪式感”……我们越来越心中有我,想要凸显自我的个性与价值。

对上则材料你有怎样的体会和认识?请根据材料的含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以“有我"之心成“无我”之功

这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戍守边防的战士,火灾现场逆行的消防员,奉献一生的黄旭华,走至荣耀巅峰的“中国女排”,他们心中无我,无私奉献。这是一个崇尚自由的时代,我们越来越心中有我,街舞的自由与释放,生活的随性而乐,“小确幸”与“仪式感”,无不凸显着我们的个性与价值。

怎样理解与体会“有我”与“无我"?我的理解是,以“有我”之心成“无我"之功。

所谓的“有我”就是面对人生,面对人民,面对国家时要有我的个性,有我的责任,有我的奉献。

青春并不发光,发光的是追梦的我们;梦想并不发光,发光的仍是追梦的我们;这就是青春的个性。青春的个性不是肆意挥霍,也不是庸碌平凡,更不是“佛"“宅”“丧"。青春的个性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抗争;青春的个性是“一定要顶住,冲过去!"的坚毅信念;青春的个性也是“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的无惧无畏;青春的个性还是不把难事当回事的苦中作乐。正是这种张扬的个性,才使他们突破重重的磨难获得成功;也正是这种张扬的个性,激励着一辈又一辈的风华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就是个性的力量!

而“无我"就是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得失的境界,是“功成不必在我”的高尚品质。

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一腔热血洒高原”;他说“我是全镇最小的人";他,36年为人民在绝壁凿出贵州的“红旗渠”。焦裕禄、孔繁森、廖俊波、黄大发,他们立天下之志,胸怀苍生之情,用有我之心担起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重责。不唯共产党人,文化史上亦有秉持“‘有我’之担当,成‘无我’之功"的无私奉献之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显示了儒家广阔的胸怀,这种为世界确立文化价值、为人民确保幸福生活、传承文明创造的成果、开辟永久和平的社会愿景,是对人民最大的担当,这担当里却无任何的小我,更多的是儒者的胸襟、器识与宏愿。

面对国家,我们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无私奉献及“功成必定有我"的个性。

两弹一星的成功、核潜艇的顺利沉潜、歼—15舰载机的完美升空,我们只知道钱学森、黄旭华、罗阳,殊不知这是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抱着无我之心担起为国铸重器的职责的结果。如果他们每一个人都汲汲于名利,戚戚于得失,那么我们仍然摆脱不了落后挨打、任人宰割的命运,我们的钢铁长城焉在?我们凭什么扬眉吐气?我们凭什么立于世界东方?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新时代领路人的话,体现了无我的奉献,有我的担当,吾辈当以此为箴言,以“有我"之心,成“无我”之功!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讲述了英雄的“无我"精神。祖国卫士、消防人员、两弹元勋,他们的“无我”都是因为心中有着一个更大的“我”,就是“我的祖国”。因此,对于“无我"精神的思考,就应当从“无小我有大我”的方面思考。而对于材料第二段,则重点阐述张扬自我个性的“有我"。这里对“有我”的重视,是因为对于“我"的存在本身和“我”自己的价值越来越重视,是因为“我"的天性不再被压抑。所以,这里的“有我”和“无我"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因为这两者存在的条件不同,对“我”的定义不同。

所以,写作时最好不要盲目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而是应着重分析何时应“有我”,比如自己的天性被压抑时,可以张扬自我;当自己的权益被侵害时,应当维护自我……思考何时“无我”,就必须把小我与大我结合起来,指出为弱者发声可以“无我”,国难当头时应当“无我”,那些“无小我"为大我”的英雄模范值得我们学习,更应当促使我们思考,如何用实际行动努力向“大我"迈进。

立意:

1.张扬自我,抒发内心最真实的自我。

2.尊敬无我英雄,学习榜样力量。

3.轻小我重大我。

4.(2023·广东·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10月12日,位于地球之上420公里的高空的国际空间站以每小时28000公里的速度飞越北京上空。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任务的意大利女航天员萨曼莎引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名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来表达自己飞扬心绪,此举引发热议。

从王羲之到萨曼莎,从会稽山阴兰亭到国际空间站,时间和空间有异,但“共鸣"无处不在,这正体现了文化穿越时空的价值。

这份跨越时空的“共鸣”给你带来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文化穿越时空,共鸣无处不在

古时诞生于兰亭的名句在21世纪的国际空间站上,被意大利的女航员萨曼莎吟诵,在浩瀚宇宙中激荡出振奋人心的回声。这句承载哲理的文化名句,穿越了时间与空间,打破国家文化隔阂,引发了共鸣与热议,这启发我们,优秀文化具有穿越时空之力。

千年前的古中国文化,在今天引起了不同地域的人们面对宇宙而抒游目骋怀之乐的共鸣,可见文化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来自意大利的航天员引用《兰亭集序》的名句以表达飞扬的心绪,此间文化脱离时空的束缚,将人们的心跨越历史长河而联系在一起,使人倍感意外。同时感动之情也在胸中油然而生。无论时代之异、地域之远,当人类面临自然与宇宙的“大"与“盛”时,都会产生相似的人生感慨。千年前,醉中的王羲之挥毫泼墨,那炽热的情感留于纸上。如今这象征着中华文化瑰宝的作品从古代走向现代,从中国走向世界,仍然引发同样的心绪与共鸣,中国优秀文化的价值,可见一斑。

《兰亭集序》之所以能跨越时空引起共鸣,正是因为优秀文化总是传递着相同的人类基因,让生活在不同天空下的人们有相同的体悟,寄身于天地间的人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会自然地引发“极视听之娱”的共鸣,而此番心绪在《兰亭集序》中的表达,又是如此淋漓尽致,即使一去千年仍然如歌般余音绕梁。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手中,也与当今时代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密不可分。将中华文化融合于现代技术,以电视节目、互联网的方式将其传播于整片天地,让外国友人也受其滋润,因而更让人为之动容。

可见,在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我们应挖掘文化穿越时空的价值,葆有自身价值原色的同时,积极地向外走。亘古的历史长河冲刷不去璀璨文化的光芒,其跨越时空引起的感动与共鸣弥足珍贵。若希望自己的文化可存不竭动力,在不同的时空中引起人们的共鸣,亟需我们的保护、传承与发扬。倘若闭关锁国、故步自封,那么再出色的文化也只有在历史的吹拂下沦为文明之弃子、世界之过客。保护并发展这份珍贵的文化资源,乃你我之责。

莫让文化在历史的帷幕之中深自缄默而终被埋没,让文化生命自由地舒伸。愿文化历久弥新,穿越时空不断引发共鸣,激荡回声!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外国女航天员在太空执行任务,飞越北京上空时,借助中国古代名人名篇,来宣寄情志。由此看出,其中空间的转换由外国到中国。而王羲之的名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则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王羲之的名句,由古代穿越到当代,由中国传播到外国,正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超时空性,其影响穿越历史,遍及全球。而萨曼莎信手拈来、脱口而出,恰好说明我们的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强大影响力。

材料第二段,对考生的立意和写作具有极强的提示意义,直接点明了文化穿越时空的价值,立足点在“共鸣”上。“共鸣"是由别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引起的相同的思想感情,即双方共情。因此,我们在考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给世界带来思想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站在外来文化的接收方面思考问题。我们的文化在影响着世界,而我们也应该敞开心扉,对外族文化进行仔细甄别,吸收营养。因此考生在表达中要深化对时代前行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思考,表达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对“文化穿越时空的价值”中“文化"的界定要正确。如材料中的文化,应包括文学、哲学、音乐、戏剧,舞蹈等诸多方面。

行文思路上,可以联系中国传统文化跨时空传播的例证,拓宽写作的广度;可以正面阐述传统文化的价值,写出文化的深度;可以联系生活中的正面或反面现象,或赞扬或批评,写出现实感,针对性。同时要论述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坚持文化自信,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甄别吸纳外族优秀文化等。

立意:

1.传统一跃千年,文化纵跨山河。

2.文化超越时空,你我和谐共鸣。

3.文化超越时空,你我互惠共振。

5.(2023·天津和平·耀华中学校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法国作家西蒙娜·波伏娃在《越洋情书》中写道:“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这种为了维护彼此的关系而共同努力的行为,被称为“双向奔赴"。当下,“双向奔赴”一词可以用在各种关系中,人与人如此,人与国如此,国与国更是如此,世间万物皆同此理,只有双方都真诚付出,关系才会更加真挚和宝贵。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例文: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由法国作家西蒙娜·波伏娃的话引出“双向奔赴"的话题及其本义——为了维护彼此的关系而共同努力的行为。由此可见“双向奔赴”的意义是处理各种关系。接着引导我们思考“双向奔赴"的适用范围——人与人、人与国、国与国、世间万物。可见其适用范围广泛。接着再次强调“双向奔赴”的条件和效果,彼此“真诚付出"关系才会更加真挚和宝贵”。

经由材料引导,我们不难理解“双向奔赴"的意义。在人际关系中,只有双方都能够互相迁就,才能够建立长久的关系;而且只有双方都能够付出努力,才能够使关系变得有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更多的互相迁就和双向奔赴才能够维持。在工作中,同事之间需要相互理解和帮助才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在家庭中,夫妻之间需要互想包容和理解来维系婚姻关系;在朋友圈中,朋友之间需要相互关心和支持来维系友情。互相迁就和双向奔赴不仅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间合作的重要原则。在商业合作中,双方需要相互信任和尊重,才能够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而且只有双方都能够努力,才能够取得共同的成功。国与国更是如此,双方真诚相待,才会让友谊更加牢固;只有双方以真诚解决问题为前提,本着包容互信的原则,多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才能够弥合分歧,最终圆满解决问题。

写作时可采用层进式结构,先阐述“双向奔赴”的内涵,再分析其如何运用才能更好的处理关系;然后分析其适用范围,从人与人,到企业合作,再到国家之间处理矛盾,层层推进,分析应该如何运用“双向奔赴"的方法让关系更加和谐,让社会更加温情,让世界更加美好。

立意:

1.双向奔赴,打造友谊长城。

2.以真诚为本,共赴山海。

3.国家双向奔赴,何愁分歧不弥?

6.(2023·四川成都·石室中学校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曾说:“人是由思想和行动构成的,不见诸行动的思想,不过是人的影子;不受思想指导和推崇的行动,只不过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躯体。”但在现实生活中把握好思与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荀子在《劝学》中既提出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时又告诉人们“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据《论语·公冶长》记述,孔子在听闻鲁国大夫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后却说“再,斯可矣”,即凡事不必都要再三思考后才行动,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人的成长离不开思与行,但是重思与重行却时时成为悖论。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你认为该去如何把握思与行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引用马克思的话,指出不能体现为行动的思想是虚无的,不受思想指导的行动是没有灵魂的,强调思想和行动的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即:思想要落实为行动,行动要受思想的指导。第二个层次,借助荀子和孔子的话指出,有时候我们需要看重思考,比如君子应该“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三思而后行”;有时候我们需要看重行动,比如“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再,斯可矣"。这一层次,实际上告诉我们重思与重行,又经常表现为相悖关系。

引导语则明确要求考生,作为一名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年,思考“如何把握思与行”的关系。通观整则命题,我们可知,本命题是在引导考生思考思与行之间的辩证关系。

写作时,我们应该把理清思与行之间的辩证关系放在首要地位。首先,两者相辅相成,同样重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应重视思想的指导作用;同时,要把思想付诸实践,伟大的思想只有见之于实践活动,才能产生真实的意义。其次,要避免把二者割裂开来:思而不行,只能沦为空想;行而不思,则会失去方向。再次,要因时因地科学权衡:筹备阶段要周于思考,实践阶段要果于行动。

立意:

1.用思想引领行动。

2.莫做纸上谈兵的空想家,要当敢于亮剑的行动派。

3.思而不行是空想,行而不思是乱为。

7.(2023·江苏南京·南京师大附中校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

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

树根深埋地下,寂静无华,却称之为“本”;树枝葱茏繁盛,花香弥漫,却称之为“末"。人生亦是如此,正如《论语》所记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行于世,理应固本强基,砥砺深耕,壮大自己的根系,方能有源源不断的给养,使人生之花始终摇曳于岁月的枝头。

林逋于《省心录》中有言:“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成长之路如木之生长,非一日之功,唯有脚踏实地,静心沉淀,方能有所成就。

养得深根,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一时的长短快慢并不意味着什么,最终决定胜负的是看谁更有力量跑得最久、跑得最远。然而纵观当下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尤其是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为了敲开理想工作的大门,过度包装自己的简历,摇身变成无所不能的“全才”,却最终在实践中暴露自己的“华而不实”,从而陷入信任危机,甚至面临辞退。所以我们不妨在开始时就放慢脚步,扎根地下,踏实躬耕,沉淀自己,厚积“勃"发。

古往今来,脚踏实地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唯有拒绝浮华,耐得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方能踏出坚实的人生。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伯礼院士幼年时便潜心研究中医药学,他翻遍中医古方,熟记每一味中药的药性药理,在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领域砥砺深耕,于武汉疫情严重之际,采用纯中医中药的方法治病救人,创造性实现“三个零”的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用百倍心血,开一剂良方,数十年的潜心钻研为他积蓄了蓬勃的力量,终在古稀之年,获得了“共和国勋章”,彰显人生价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也应远离喧嚣,扎根地下,涵养力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在这个风云变幻、快速发展的时代,青年一辈当日积跬步,以致千里。东汉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终成“草书之祖";天才少女武亦姝,高中时诗词储备量便已惊人,最终斩获《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外卖小哥雷海利用工作之余,读书背诗,最终惊艳众人。他们无一不在启示我们,青年立身于世,应当戒骄戒躁,沉淀自我。脚踏实地,则根本固,大事可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身为新青年的我们,更应明白其中的真谛。我们当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涵养根本,使民族复兴的大树枝繁叶茂。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对比鲜明的两段内容组成。一是树枝和树根特点的对比,树枝美丽、喧嚣,树根朴实、沉稳。二是古人对树枝和树根的不同态度对比,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寄寓了古人对树枝、树根的褒贬之情。理清了两则材料的内涵,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立意。

从树枝与树根的关系切入。二者既是统一的关系,树根长年累月默默输送养分,带来了树枝的繁华热闹,由此,可以隐喻“厚积‘勃’发”、“台前幕后";二者也可以是对立关系,树根朴实,树枝招摇,究其原因是树根成熟稳重,树枝喧嚣浮动。由此,可以隐喻人生应该沉稳踏实,固本强基。

从古人对树枝、树根的不同态度切入。古人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可以看出古人贬树枝,赞树根,究其本质,则是启示我们为人要踏实稳重。而当今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尤其是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一味追求光鲜亮丽的人生,忽视踏实勤奋的工作。由此,可以针砭时弊,探究其背后的根源。

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国家非遗传人数十年潜心躬耕,终成大器,也可结合当今社会现象,指出舍本逐末的危害,亦可将二者综合运用,形成正反对比论证,使文章论证得更为严密。

立意:

1.固“本"强“末”。

2.厚积才能“勃"发。

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4.沉稳人生,拒绝浮华。

5.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6.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

8.(2023·全国·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张岱《夜航传序》

张岱说,“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所以,他用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企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故命其曰《夜航船》”。

读圣贤书的书生,竟不知道尧舜这样的两个圣人,亦不知道澹台是复姓。从这个故事中你读出了什么?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例文:

沉敬学之心,做为国青年

寒窗苦读数十载,以沉稳之心读圣贤之书,莫让浮躁之气侵染敬学之心。

作为学士,知道澹台灭明是一个人,尧舜是两人,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可他给出的答案恰恰相反。时代的骇浪风卷残云,历史的车轮已然滚来。作为时代的青年,亦应扎稳敬学之心,切勿让浮躁之气侵染自身,以所学所观报效祖国。

奋楫笃行,时代青年,应以敬学之心,沉淀自身。

什么是敬学?是古时范仲淹一心沉迷学习,就算是皇帝莅临,依旧一动不动读书学习;是钱学森为让祖国不受欺负,留学之后毅然归国,在荒漠里安心研究,终让蘑菇云绽放在华夏大地;是今时今日万千华夏儿女静心学习,为国奉献,不图回报。先辈的微光已然点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吾辈青年应以敬学静思之心,为祖国的发展,为华夏的振兴,奉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波诡云谲,鲜衣怒马少年郎,誓立为国鸿鹄志,莫使浮躁侵心脾,励精图治展锋芒。

我辈少年郎,晔晔如扶桑,鹰击长空景,鹏飞万里疆。敬学也提现在普通人中,大国工匠周东红,三十年如一日的钻研捞纸技术传承我国文化;是90后古籍修复师夏天妮,一心钻研古籍,吸取前人经验,开拓创新。曾国藩曾说过:“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私以为,确然如此,慎独便可以理解为约束自己,约束自己便是敬学的第一要求。以静心沉淀,以静思图学,使吾辈少年在陌陌前路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点点荧光。

青年为国立壮志,以敬学之心,沉淀自身,为国奉献,切磋琢磨丰羽翼,奋楫笃行放光芒。少年应有鸿鹄志,励志报国向远方。谨记先人“静以修身”的告诫,谨言慎行,以慎独之心,学习厉行。身处可为时代,当做有为青年,棹厉奋发,犹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不断充实自己,奋发图强,在时代的深海中,觅得属于自己的骊珠。吾志所向,一往无前,越挫越勇,再接再厉。无畏前路坎坷,以敬学爱学之心,斩尽前方艰险。

少年应手执敬学之剑,破困人囹圄,披沉思之甲,挡害人荆棘。争当有沉敬学之心的为国青年,励志让华夏大地升起熠熠荣光。

审题:

这是一道叙事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张岱《夜航传序》中所记载的故事主要讲士子高谈阔论,让僧人畏惧,但士子终因学问不深露出了破绽,才让僧人消除了畏惧。材料第二段是张岱由这个故事想到的,他认为虽然《夜航船》记载的是极肤浅之事,但是也不能让人找到破绽或漏洞,应该严谨。

张岱的故事告诉人们,做学问要扎实,做人要低调谦虚,即使是有些学问也不要张扬或目中无人,要不然会让自己尴尬或为人耻笑。故事中的士人竟然不知道尧舜是两个圣人,也不知道澹台是复姓,由此可知,他名为士人,实为无知,由此可以推知,他的学问做的不扎实,但是他不懂何为谦虚,却还在僧人面前高谈阔论,把破绽显露于人前,留下笑柄。由此可知,人做学问应该踏实,学问要做透做深,要有真才实学;此外,人还需要低调谦虚,即使是有真才实学也不能到处张扬,应该相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旦碰到高人,可能会置自己于被动,为人耻笑。而张岱的做法值得称赞,“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中,“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可见其谦虚,“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可见其踏实严谨。他能够从故事中看出做人做学问的道理,并引以为鉴,实为高明。由此,我们可以引出写作的方向和角度。

写作本文,可以由材料中的故事引入,也可以由与本材料观点相关的素材等引入,比如:号称士子竟然不知尧舜为二圣人实为可笑,说到底就是学问没有做踏实,最终贻人笑柄。接下来主体可以采用正反对比式,举一不踏实做学问被人耻笑的例子,再举一踏实做学问被人称赞的例子,同时也可以结合材料中士子与张岱形成对比,深入分析。最后,重申观点,简洁收尾。

立意:

1.做学问要踏实严谨。

2.谦虚低调做人。

3.张扬可能会贻人笑柄。

9.(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作文。

宋代思想家张载曾说:“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例文:

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

特别喜欢宋代思想家张载的这句话:“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窃以为,这句话道出了学习和发展的要义。

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短处,怕别人看不起,于是耻于问人,这是人性的弱点。我们只有克服这一弱点,才能够进步得更快。一些同学在学习中有问题也不问,怕老师看不起,怕同学嘲笑,往往会使得成绩越来越差。看看我们的身边,那些成绩好的同学无一不是勤学好问,不怕丢人。陈景润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但他向老师请教问题时却从不羞涩与胆怯,看到老师有时间就追上去问问题,终成一代数学大家。

孔子说:“不耻下问。"我们不但不以向师长请教为耻,也不以向学问、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情。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都可以做我们的老师。不懂就问,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让我们博采众长,短板越来越少,知识越来越丰富。孔子之所以成为万世师表,不是生而知之,而是靠不断地向他人学习得来。

毛泽东博古通今,知识渊博,但他仍然虚心向群众学习,表示自己“甘当小学生"。在农村调查过程中,他称配合调查的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他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正是共产党人拥有这样广阔的胸怀,问计于所有人,虚心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才有了党和军队的从弱到强,才有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这是领导人虚怀若谷的工作态度,更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法宝。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当我们谦逊包容兼收并蓄时,我们就强大,当我们盲目自信闭关锁国时,我们就落后。清王朝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什么都有,什么都是最好,拒绝现代科技,结果被世界的发展抛在了后面,有了近代中华民族百年的屈辱史。而我们的改革开放,虚心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虚心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并加以吸收利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之路,让我们国家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我们正在从“问于人”,走向“胜于人”。

只有今日问于人,才能明日胜于人。不耻于问人,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不耻于向所有人学习,才能让我们进步得更快。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提到了一种现象“人多是耻于问人”,多数人以为求教于别人是羞耻的。然后说“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意在强调人如果想要进步,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虚心的向别人求教,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向别人询问不是耻辱,而是好学者们的优秀品质。

由此看出,“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问题,不但能使学习者灵活而实际地掌握知识,而且能使其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因此,“好问”是感悟知识形成,继而成才的途径,古人说学贵有“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能有“悟"。问是建立在深思、慎思、精思的基础之上的,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同时,问又是向更高层次思维发展的开始。

题目要求是以“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为题写议论文。行文思路上,由名言引出中心论点,有疑必问,善莫大焉。然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首先要有存疑意识,才能提出问题,要养成存疑的好习惯;其次多问是掌握更多的知识前提,是增长知识的有效途径;再次要善问才能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最后总结全文,学知识要思维敏捷,多动脑思考,要好问不倦,才能提升自己的素质,做到“不能则学,不知则问"。

立意:

1.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3.多问于人,则胜于人。

4.学则须疑,疑则须问。

10.(2023·天津·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一”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自古至今,“一"字的字形始终未变,均为简单的一横。“一”同时也是中国汉字意蕴最丰富的一个字:

“一"可以象征创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个想法、一个举动、勇敢迈出的第一步,缤纷世界源于质朴的初始;“一"可以象征团结,“万众一心”“一呼百应”,无数个体因为同一个信念聚成一堆火,拧成一股绳;“一”还可以象征力量,“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一往无前”的身影彰显着内心的强大与坚定……

身处当今时代的青年,面对未来的发展,“一"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给你怎样的启示呢?请结合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例文: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对“一”字内涵的解释而展开,材料首先指出“一"的造型十分简单,且始终未变。再从“创造”“团结"力量”三个角度来阐释“一"的意蕴。材料以对“一”这个汉字意蕴的解读为切入点,在充分理解“外形简单"与“意蕴丰富”之间辩证关系的同时,深入剖析“一"所凝聚的精神价值。材料最后是“……”,意味着“一"的意蕴解读不止局限在材料提及的“创造”“团结"力量”上,也可以结合“一"的其他意蕴写作。

题目要求结合“时代青年”的身份,“面对未来”,思考“一”字带来的思考,因此对“一"字的思考当符合时代青年的特征,面向更好的未来,有时代精神内涵,基于此,“一”可以是当今百年大党的“一心为民、人民高于一切"的博大心胸;可以是社会主义道路上扶贫攻坚“一个也不掉队,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的铮铮誓言;可以是新长征路上的“行程万里,专注一事"的初心不改;还可以是面对浮躁的充满诱惑的社会的“从一而终”“始终如一"等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此“一”不简单,其中有内涵。接下来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意味着坚持不懈,初心不变;“一”字,意味着开拓创新,葳蕤方兴;“一"意味着团结友爱,守望互助。

立意:

1.以“一”腔壮志豪情,谱万代海晏河清。

2.舞惊鸿一笔,通万象之美。

3.“一"脉相承,用行动守护中华文化绵延不绝。

4.用汉字“一”讲好中国故事。

11.(2023·山西·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疫情封校期间,某大学的学生们除了上网课,因无法外出,有的在宿舍养“狗”,明明是纸箱做的,也要像模像样地配上食盆、狗粮,还要和隔壁宿舍比一比,到底谁的狗狗更“乖”;有的上演宿舍变装秀;有的在微博、朋友圈大书特书“发疯文学"……

近来,杭州的灵隐寺爆火,许多年轻人扎堆进寺,拜佛祈福,有人甚至会做一份PPT,细致地列出礼佛注意事项、风水格局、祈福话术。年轻人求的东西也五花八门,有求工作的,有求姻缘的,有求女朋友回心转意的,有求公考过关的,还有求免被裁员的……

在2022年清华大学艺教中心新年联欢会上,保洁员邢国芹上台弹奏钢琴曲《我的中国心》,台下掌声雷动。邢阿姨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仅凭着兴趣爱好,利用业余时间,用学校内一架长期闲置的钢琴,自己摸索,自己练习,终于有了今天的成功。

作为当代青年,你读了上述材料,会有哪些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青年破风浪,有为正当时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着眼当代,无数风流青年正于天地间一展鸿图。然而,奋斗的过程总是披荆斩棘。当我们遇到大风大浪,又该如何勉力前行?无数人已对此填下了答案。乘风破浪,还望今朝。

青年破浪,当持有积极乐观之心态。面对困难,当代青年仍保有一份创造活力,为生活点燃多彩焰火。疫情时,被困大学生自制宠物,甚至开发出“飞天”“吠叫"等多功能,何尝不是一种困境下的自我调剂与创新突破?潜入网络,无数网友在电子世界写下奇谈怪论,看似是一种消极情绪发泄,背后却是众人不甘麻木、与生活抗争的决心。青年永远保留着一分赤诚活跃之心,他们的乐观照亮了生活,更照亮了时代。于风浪中坦然微笑,是青年人坚定向上的生动精神写照。

青年破浪,当找到正确的动力方向。困于生活中,青年也曾试图为自己找到精神寄托,却助长了崇拜之风的兴起。或许有人认为,佛学也是一份文化,祈求吉祥如意并无过错。诚哉斯言!灵隐寺的爆火固然无可厚非,但一味相信外物只会迷失自身存在。无独有偶,随着流量明星的兴起,一系列恶性事件也在发生,这同样是崇拜偶像以在困境中脱出,却都不是正确的方法!有人曾说:“我希望我们这样的科学明星多些,为大家提供积极的影响。”青年破浪,就当以这样的人为榜样,才能找到有益于社会人民的正确方向。

青年破浪,当敢于坚持与勇于实践。保洁员的成功点醒了我们,在面临风雨时应顶住压力,用坚守方可渡过难关。青年中也不乏这些人才,全红婵曾以全场最小的年龄摘取金牌,而她认为自己的成功不仅是天赋,更是长期的不懈训练;江梦南自幼失聪,却坚持发奋苦读,终而成为清华飞鸟。或许我们都将经历挫折,但正如毕淑敏所说,没有风浪的不是大海,是泥塘!唯有主动出击,与命运时代一次次挣扎,才能见到风雨后的彩虹。

鹏北海,凤朝阳。青年有梦,又岂能为风浪所困?身为青年,我们定将不负使命,不坠青云之志,以自身之力浪遏飞舟。做时代的弄潮儿,民族振兴才有希望。

青年破风浪,有为正当时。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这三段话,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生活中人们对待逆境或命运的不同态度。第一段中,展现了疫情期间学生们封闭于宿舍内的不同表现。对于这一现象,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当代青年善于自娱自乐的乐观精神,或许也能从中品出青年学生没有专心学习,而将大量时间花费于无所事事之闲事上的消极态度。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能从中看到当代青年的众生相。第二段中,灵隐寺祈福项目的爆火,反映出的其实是当今年轻人面对逆境,无法用自己的努力拼搏去改变,而只是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佛祖显灵"等虚妄思想上。毫无疑问,对这一现象,是应该加以批评的。而第三段,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正面榜样。保洁员邢国芹,没有丰富知识,没有充裕的金钱或时间,但她却不为此而束缚,而是用于跳出舒适圈,积极摸索学习,最终达到了能在2022年清华大学艺教中心新年联欢会上上台演奏的水平。由此可见,不论顺境逆境,不论自己当下处境如何,唯有报以积极上进的态度,去拼搏奋斗,才能为自己赢得美好未来。而作为当代青年,更应如此。

因此,试题要求在写作中回答作为当代青年应当以何种态度面对人生。毫无疑问,主题思想应是说明在面对诸多困难时,我们年轻人不能自怨自艾,而是要提振精神,守住三观常识,用自知自足的良好心态,脚踏实地的稳健作风,学习奋斗的不懈努力,去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对此,可充分运用举例论证,列举当今时代老中青三代精神榜样在面对困境或巨大挑战时不气馁不放弃、积极奋斗的例子加以论证说明。

立意:

1.青少年应注意培养自己高尚的理想信念。

2.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更有情趣。

3.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不利因素。

4.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从自身寻找生活的力量。

12.(2023·广东广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孙子兵法》中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水能漂石,可见“势"的力量巨大。合乎“势”,顺势而为,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可能举步维艰;因而,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势”,灵活地把握“势”。面对不同的局面,有的人蓄势待发,有的人谋势而动,有的人乘势而上。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材料第一句引出材料整体内容“势”,引自《孙子兵法》对于“势”的阐述,意思是湍急的流水飞快奔腾,以至于能将石块冲走,这就是储蓄着巨大能量而一发不可遏止的客观态势。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解说,点明并强调“势"的突出特征就是具有力量巨大。“势”是一种客观存在,标示着事物发展的形势、态势、趋势。身处变动不居的时代环境,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我们离不开对“势"的认知与把握。材料第三句在前两句揭示对“势”客观力量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表明“势"的影响力,这句话由三个分句组成,前两个分句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势”的影响力,第三个分句承接前文,得出材料的核心要义——正确认识“势”,灵活把握“势”。面对力量巨大、影响巨大的“势”,唯有准确认识,灵活把握,才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分句承上启下,既是对前文的小结,也同时引出第二层。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我们要敏锐把握“势”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积极主动作为,善于积势蓄势谋势乘势。第二层即材料的第四句,这句话由四个分句组成,进一步指出在准确认识“势"的前提下,因应时势变化,应如何把握“势”——或“蓄势”,或“谋势”,或“乘势"。当时机未成熟、力量尚薄弱时,要“蓄势”,不露圭角,持续积累,方可积厚成势,最终势如破竹,不可阻挡;当形势不利于己、处于被动时,要“谋势”,综合分析态势,施计用谋造势,变不利为有利;一旦时机成熟,已晦养厚积,势在必行时,要“乘势”,把握时机,赢得胜利,孟子就曾指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值材料第二层对“势”把握的不同方式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提出的。这就要求我们站在青年的立场上,面对时代,辩证思考。不论“蓄势"谋势”还是“乘势”,前提都是对“势”的正确认知。写作时不必三者都谈,而应联系自身实际,重点谈其中一点,从而体现对“势"的判断以及所采取的把握“势”的策略。综上所述,解读材料的关键,把握材料的核心在于:正确认识“势”,灵活把握“势”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鉴别、判断与思考。

行文可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乘势而为,善作善成。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正确认识“势"是合理乘“势”而上的先决条件。二、明晰了“势"之方向后,在不同局面中选择不同把握“势”的方法没极其关键。三、把握当下之“势”,青年大有作为。时代大势,“风正劲,帆高悬”,青年当“乘势沧浪巅"。最后呼吁青年们当“顺势而上”,追求理想。

立意:

1.辨清“势"而知所向,乘“势”上而知所为。

2.把握时代大势,奏响时代强音。

3.蓄势谋势方得势,乘势而上步青云。

4.知势之力,顺势而为,势为我用。

5.悟顺势之哲理,赴时代之所趋。

13.(2023·全国·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2月20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光明网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2"揭晓仪式在京举行。“稳”当选年度国内字。稳,体现在经济要稳中求进,社会要长期稳定;改革要蹄疾步稳,发展要行稳致远;中国饭碗要端稳,就业民生要保稳。

对于“稳”,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并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核心话题是“稳”。材料先说“稳"当选年度国内字,接着结合不同领域阐释“稳”的内涵:经济稳中求进,社会力求稳定,改革蹄疾步稳,发展行稳致远,中国饭碗要端稳,就业民生要保稳。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一种工作与生活的方式与态度,也是一种面对现实情况的智慧选择;稳字当头,可以让我们冷静思考、重点把控,让事态的发展始终在预期范围之内,稳中求进,则是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努力进取、不断寻求突破、不断创造精品;蹄疾步稳方能行远,“蹄疾步稳"是“行远”是条件与前提,马要“行远"就要做到“蹄疾步稳”。对于“稳”,无论是个人生活、做事模式,还是国家发展,都可以有所展现。

写作要求部分,要求考生针对“稳”来谈自己的思考,同时要结合材料并联系实际来谈。考生可从青少年成长、做事、为文、学习、读书等角度去写,如我们读书学习时要先求稳,打好知识的积累,稳扎稳打;或写我们为人处世,虽可志向高远,但欲成大事者,必须先打好思想品德的根据,才能越走越远。也可以谈社会问题,如社会发展、改革、防疫等,说明我们的发展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以更大的能力做更多的事,更要保留住我们的文化底蕴传承,否则发展就只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或说改革、防疫等,既要追求速度、质量,也要注意“温度”,关怀那些弱者的需求。总之,要将论述放到实处,放到生活现实中,放到人生成长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泛泛而谈。

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概述材料,引出“稳”这一话题;接着阐释“稳"的内涵,明确自己的态度,如“蹄疾以迅,行稳致远”;然后围绕“身在井隅,心有星光;眼中有诗,自在远方"隐姓埋名,为国铸剑;一朝亮相,天下皆惊”列举事例,阐述“稳"的价值;最后以“岁月如居,时节如流”过渡到当代青年身上,明确自己的姿态,并发出呼吁。

立意:

1.稳中方能求胜。

2.躬身谨行方能行稳致远。

3.蹄疾而步稳,勇毅而笃行。

4.踔厉奋发,稳步疾行。

14.(2022秋·浙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年轻人学会了闭嘴和说话,懂得了礼尚往来就是成熟;也有人说,年轻人能够冷静、忍让和低调,且不轻言放弃就是成熟;还有人说,年轻人只有懂得为他人着想、接受不公平,明白吃亏是福就是成熟……

那么,你怎么看待成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成熟:唯奋斗与意志炼就

时间长河川流不息,生命长河亦不停歇,转眼间,我们已到了奋斗和拼搏的年纪。我们时常感慨自己已不是小孩,时常感叹自己已经长大成熟。但,到底什么是成熟呢,怎样才算真正成熟?

有人说,懂得是非,学会礼尚往来就是成熟;有人说,为他人着想就是成熟。但,在我看来,成熟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唯有在意志中坚持,在奋斗中前行,方可达到成熟之端。

意志是前进路上的灯塔。身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交通已经实现了便捷,生活进入了5G时代。可是,你是否知道大山中的孩子的现状?偶然的一天,我看新闻报道:一个年仅八岁的留守孩子,待在外公外婆身边。外公外婆年迈体弱,腿脚不便,是他撑起了整个家,早上公鸡打鸣时就上山去采草药,拿来熬给多病的外婆吃,下午上山砍柴,回家还洗衣做饭照顾外公外婆。他或许也知道命运的不公,可是他那颗坚强意志的心,让他在磨难中成长。那一刻,我只感觉,他有着这个年纪所不该有的成熟。

奋斗是扬帆起航的船,砥砺前行,不惧风霜。想一想,你还记得那个刚出生就失聪,仅靠学唇语,摸着父亲喉结学说话,但最后考上了清华大学的江梦南吗?我们都在羡慕她考上了清华,有着与我们不一样的人生起跑线,将来或许可以拿数百万的工资。但在我们牙牙学语的时候,你可曾想过她听不到那外面世界的美好声音呢?她是靠她的奋斗换来的。或许在她幼时,她就明白了自己出生的平凡与命运的不平凡,于是从小就变得成熟。

山河与云雾同在,唯有奋斗可摘星光;云雾与烟霞共存,非有奋斗可破迷雾;奋斗与成熟共行,唯有奋斗可抵远方。少年不惧岁月长,彼方尚有荣光在。成熟在我们眼中或许是个微乎其微的词语。我们总有着贪玩的天性,总觉得我们要在青春这个美好的年纪留下最美好的印记,总觉得成熟与奋斗应该是大人的事,却忘了自己身上的责任。

“无奋斗不青春”,希望年轻时的我们不要拘泥于此。从“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从“蓝瘦香菇”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都离不开成熟。

去实现我们心里的那份成熟吧!让生活不只苟且于时。志之所趋,心之所向,奋斗从此启程,纵然黑云压城,我自岿然不动,因为,我已成熟。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高中时期是学生身心发育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让自己逐步摆脱幼稚、单纯,走向理智、成熟的努力过程。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对什么叫成熟还是懵懂的,他们以为自己早就摆脱了单纯、幼稚,思想变得深刻、复杂,也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已经成熟了;而实际却是冲动、任性、莽撞,或自以为是,常常与同学、父母、老师闹矛盾。所以,正确认识成熟及其标准,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想要正确认识成熟,首先应当对成熟概念有一个准确的界定。一是情绪上的成熟,有对自我的正确认知,能反省自我。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错误,并能主动承认,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一是社会性的成熟,有对社会和世界的清醒认识,掌握与人相处的技巧,独立处理各种事务;不偏激、不盲目,有主见,懂进退。而对于材料中给出的三类说法,也就是分别以是否懂得人情世故、是否懂得忍耐坚持、是否懂得舍己为人作为是否懂得成熟的评判标准。我们可以肯定其中的合理性,但也应该认识到一个人成熟与否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可以相对地进行判断。成熟不以年龄为标准,而是以他的言行举止来判断。有时,所谓的虚伪、世故,也许就是懂得礼仪和公序良俗,懂得将心比心、体贴别人,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能否客观地看清这个复杂的社会,特别是面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面对他人的自私、冷酷或欺骗、伤害行为时,能否作出正确的判断分析,并采取正确的对策,就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而言,能够提高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和适应能力,也就可以说这个年轻人走向了成熟。

试题要求写出自己对于成熟的思考,对此,可以从反向突破,首先对不成熟的现象进行反思。对此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反思自己曾经的幼稚、单纯,糊涂、任性,莽撞、不通情理、无视别人感受等行为;也可联想古今中外一些不成熟的人和事,谈不成熟的影响、危害。然后结合上述分析指出何为成熟(包括身体、思想心灵、社会关系等),是否成熟可以怎样去辨别。最后,还可适当探讨实现成熟的途径。就对自我修身而言,吾日三省吾身,而对遇到的困难、不幸,不怨天尤人,不软弱退缩,勇敢坚强,有道德,有理想;就对处理与他人、社会的矛盾而言,不鲁莽冲动,不自私自利,有底线,有信念,懂得包容、勇于担责,懂得谦让、主动吃亏。

立意:

1.搏击人生,造就成熟人格。

2.认识自我,走向成熟。

3.学会与世界讲和也是成熟。

15.(2022秋·浙江杭州·高三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学者认为,《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成长史,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孙悟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完全无拘无束的“自在”,但随着这种“自在”发展到极致,他被压在了五指山下。戴上金箍后的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看似脱离了个人的绝对自由,然而却促使他收敛心性,走向“成人"、最终“成佛”的道路。

“自在"和“收敛”,是成长中的青年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他们一方面渴望个体拥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随时要去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规范和约束。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自由与收敛

当下成长中的青年人一方面渴望个体拥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随时要去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规范和约束。因此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在"和“收敛”的话题尤为重要。只有自身收敛,严守规则,才能享有人生的自由和自在。

收敛是前提,自由是需要。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自由,才是收敛和自由之间的最本质的关系和联系。

“自由"是什么?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自由,却仍有一个“不逾矩”的限制。所以,庄子眼中的“自由"意味着不依赖于任何内在或外在的条件、不受一切内在或外在因素的限制;而孔子的这种自由却是有“限制”、有“束缚"的,他眼中的“自由”是一种秩序伦理下的自由,即只有收敛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约束才是真正符合内心要求的,才是真正自由的。

可是,很多人提起自由就喜不自胜,提起规则想到收敛、束缚便觉苦不堪言。其实不然,事实上,收敛即自由。

自律,是我们个人意志上对规则的“成人”。比如早睡早起就是自律的一个方面,一个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物钟,自然也就在精力上达到了和谐。学习与工作也会更加富有激情,也有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自由。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做“心流"状态,这也是自律的充分体现,意思是在学习时,达到了百分之百的专注,从而心无杂念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在这种状态下,你仿佛找到了与知识的一个连接点,带着内心对知识的向往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徜徉,从而能够享受精神方面的自由。

一个有序的社会,始于规则,终于收敛。林肯说:“规则是显露的道德。”收敛本身,旨在引导美德回归。你看,红灯停、绿灯行,斑马线礼让、先来后到要排队……一切井然有序。在遵守规则懂得收敛的同时,在害怕处罚、曝光的戒惧心理下,人们知耻明理,学会谦让,尊重生命,敬畏公平与正义……公序的背后,其实是人民良俗、善念、美德的外化。而这,也让我们每一个公民由一个普通的人成长为一个高尚的人。

人生是一场修行,经历了“山重水疑无路"的痛苦,才会有“还来就菊花”的欢喜。人生的美丽风景并不是那些快乐玩耍的时光,而是那些富有意义的瞬间。而遵守规则,收敛言行,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消沉与自我怀疑的阴影、种下一丛丛美丽的花草,蓦然回首,那段时光,自己才感受到了真正从心的自由。

每个人生来便是一颗自由的灵魂。束缚我们的,从来不是规则,而是自己那不应起的欲念。尼采曾说过:“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当你真正做到言行上的收敛,遵守社会规则,甚至能因此形成无意识的自律时,你就达到了更高的一层境界——自由,在这层境界中,你几乎能看清自己内心真正渴望什么,真正控制自己,与内心那份纯粹走向统一,做到自我实现,这才是最大的自由,你也就得到了人生真正的大自在。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中提到孙悟空西天取经的经历,这个过程是他从“自在”走向“成人"的过程,也是他逐渐摆脱兽性,意识到人类社会的种种规则,磨练自身,不断获得人性的过程。而从材料中对孙悟空经历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材料对“自在”与“成人"并不是一视同仁的。完全无拘无束的自在,让孙悟空失去了自由。而脱离了个人绝对自由,收敛个性,遵守规则后,他却最终得以立地成佛。

由此看来,针对“自在”和“收敛"这个话题,青年人的成长如果追求一味的安逸自在,自由闲适,每个人都不上学,不工作,不为理想辛苦打拼,那么我们始终是无知的顽童,我们的社会也将面临崩溃。而正是在我们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要注意“收敛”自己,服从社会必要的约束,生命才有努力的方向,才有了向阳的决心和毅力,整个社会才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因此,适时收敛自己,遵守规则,才能获得自由,得人生的自在,二者是相反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所以,写作过程中,要针对自在和收敛分析根源,上升到个人的自由与社会规则行为收敛进行思辨性论证,同时要结合我们自身的成长历程来进行。开篇可提出观点,在遵守规则懂得收敛的基础上才可有享有充分的自由。然后可以明确提出,我们身为人类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遵守规则行为收敛的重要性,对此还可以紧跟时事,结合如今疫情封锁,出行不便时,人们如何遵守网络社交的规则收敛行为这一时代话题进行思考。然后可运用对比论证结构,适当引用相关事例论述不遵守公共秩序和规则对我们个人成长的不良影响。接着也可辩证分析论我们在遵守必要的规则秩序的基础上,也不能因规则而束缚头脑,丧失创新能力和突破自我的勇气。最后重申论点,回归话题,强调个人的“自在"和“收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青年的成长要注意在严守规则懂得收敛的基础上才能尽享人生的自在。

立意:

1.积极的规则适时的收敛需要我们遵守。

2.要勇于打破消极的规则。

3.收敛与创新同行,现实与梦想齐飞。

4.坚守规则懂得收敛才能享有自在。

16.(2022秋·浙江杭州·高三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发布清退16名本科生的决定。这些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够修完相应的学分,不及格的课程超过20学分。换句通俗的话来说,这16名学生挂科非常多。针对本次人大清退16名本科生的事情,网友们的争议非常大。有网友觉得,大学是教育人的地方,仅仅因为考试不及格就开除这么多本科生,草率了,要给这些学生一个改过的机会。有网友惊呼:现在的大学也不好混了啊!也有网友认为,大学生已经成年,该为自己沉迷网络或经常睡懒觉等行为负责,如果自甘堕落,就应该被清退,给所有学生敲响警钟。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评价?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