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貌”教学设计_第1页
“农村新貌”教学设计_第2页
“农村新貌”教学设计_第3页
“农村新貌”教学设计_第4页
“农村新貌”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情境中提供的信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

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交流中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3、结合农村变化渗透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所提出的问

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细心观察的小朋友!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生活中的农村经常在发生

一些变化?比如哪里又造了新的厂房,道路加宽了……请同桌互相说说你看到

过哪些变化。

学生交流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参观“农村新貌”中出现了哪些新的面貌。

[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在关心家乡,热爱家乡教育的同时,让

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能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二、整体观察

1、出示整幅“农村新貌”图。

学生独立观察。

2、师生谈话。

提问:请你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说出四个场景,师引导并板书:住宅楼、街景、玩具厂、果园。

[评析:让学生独立观察、独立考,做到观察有序,思考有整体性。初步学

会把所学的内容大体分成几大块,然后逐一进行分析。]

三、具体分析

谈话:提出你最想参观哪个在方。

学生自由回答。

师生随机选场景来指导分析。

[评析: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挑选学生最感兴趣的场景入手分析,发挥

其主观能动性。尽一切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

学习的主人。]

例如参观住宅楼:

1、提问:在住宅楼前,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能给大家说一说吗?(指名说

一说)

2、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觉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回答后师随机板书:(可能有:①我们村一共有多少人?②每排有多少

幢楼?)

3、引导学生逐一解决上面两个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相互交流。

(2)集体交流,指名分析。

例如解决第一个问题要用到哪2个信息?你是怎么想的?集体交流后再订

正。

例如参观玩具厂:

1、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文具厂、工人、工人的话语)学生独

立收集信息。、

(1)我上午作48个。

(2)下午作了36个。

(3)每6个玩具装一箱。

2、组织小组讨论: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可能有:我一天一共做了多少

个?)

上午比下午多做了多少个?

下午比上午少做了多少个?

上午做的玩具可以装几箱?

下午做的玩具可以装几箱?

这一天做的玩具可以装几箱?……

3、学生独立解答后小组内交流。

4、师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例如参观街景:

1、提问:美丽的路灯留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2、提问:看到“每个灯柱上装5盒盏灯,一共装了90盏。"你想到了什

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3、师并交流:你想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答的?

例如参观果园:

1、提问:哪些信息和果园有关系?

学生独立寻找,仔细阅读。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口答,整理如下:

(1)三分钟能走到果园吗?

(2)苹果一代有多少棵?

(3)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棵?

苹果比梨多多少棵?梨比苹果少多少棵?……

3、在组长带领下,小组内开展独立选做2到3题再交流。

4、集体交流。

[评析: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

考、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在此基础上再组织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

高,并对此适当进行评价和反馈,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在提出问题前做了些什么?在解

决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同时也回顾

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策略,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

中的收获。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

养,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xml:namespaceprefix=ons="urn:schemas-

microsoft-com:office:office,z/>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

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

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

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构想: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

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质量单位,不仅

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

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

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

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具准备:

教学时,教师要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

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同时还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

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物品或食品。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

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

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

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

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

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

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

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

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1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

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

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

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

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1千克有多

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

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简析:以动手活动为主线,层层递进。随着课改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就

是探讨“乐学”,提高教学效率。在本课中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

究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同学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的实

践活动,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真正感受到了一千克的实际重量。从根本上解决学

生的“乐学"问题。」

(5)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

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

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

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祛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祛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

投影向学生出示祛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

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

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

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简析: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充分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

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xml:namespace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教材P14~15。

教学目的:

1、在现实情境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所提出的问

题;学生根据情境,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xml:namespace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9—41

页,完成''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知道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2,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以眼睛观察,用手掂、用秤称,了解使用天

平的方法。

3、能大致估测轻物品的重量,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天平、(大豆、图钉、2分币、橡皮等实物每组

一份)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表演唱《小熊请客》。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来了,(屏幕显示小熊)。今天是小熊

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带着礼物来了(屏幕显示小猫、小

狗)。咦,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录音:“我的虾条比你的‘奇多'重。"我的'

奇多’比你的虾条重。〃)它们谁也不让谁。这时,电脑博士来了,(屏幕显示

电脑博士)1录音:别吵别吵,我们邀请小朋友一起去游览数学宫,小朋友,

你们愿意去吗?)

电脑博士在数学宫中设了三个关,要小朋友闯关,比比哪组最先闯过去?

二、逐层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比较物品的轻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

1、看看说说

(1)用眼睛观察: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说说哪块重?

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指出:我们不知道盒里装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观察,比

不出它们的轻重,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听听电脑博士的建议(录音:比较物品的

轻重,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应用手掂一掂。)

2、掂掂说说

(1)用手掂一掂: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一粒阿尔卑斯糖和2个2分币,说说哪个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提问:到底谁重?谁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学生讨论回答后,再听听电脑博士的话(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

不能光用手掂,应用秤称一称。)

3、称称说说

(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闪烁各部分及其名称。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祛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

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

重。

(3)比较物品的轻重。

学生跟着屏幕操作,左盘放一粒糖,右盘放2个2分币。观察指针说说谁

重?

(4)设疑:右盘放几个2分币,能使天平平衡?

学生尝试操作,根据回答屏幕显示:1粒糖=3个2分币重

(5)小结过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称物品的

重量,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板书:"克”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第二层次: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币)1个2分币约重1克,老师放在手

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个放在手上掂一掂。

(2)刚才我们称出一粒糖大约等于3个2分币重,那么大约重几克?

(3克)

学生轮流掂一掂糖。

(3)下面我们就把1个2分币当作一克的祛码,来称称物品的重量。

(学生分组操作)

A、称1克大豆操作要求;右盘放1个2分币,左盘放几粒大豆使天平平

衡?2粒大豆大约重几克?读一读,小组轮流掂一掂。

B、称15个图钉学生操作:15个图钉大约重几克?

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出:图钉有大有小,因此,15个图钉有的大约重7

克,有的约重8克,书上告诉我们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这些都对。

小组轮流掂一掂。

C、称1支粉笔、1把小刀

学生操作后交流,读一读,再轮流掂一掂。

D、读一读,下面物品大约重几克。(屏幕显示:1本数学教科书大约重

174克,1瓶墨水大约重156克)

学生读后,师指出:如果还用2分币代替祛码称,要放174个或156

个2分币,多麻烦,现在应用祛码来称(出示祛码)

学生轮流掂一掂数学书、墨水瓶

(4)完成40页的试一试

游戏:猜一猜。采用拍读形式,让学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冻、旺旺煎豆,

估测大约重几克,哪组最接近实际重量,奖品就归哪组。

三、巩固练习,促进提高

1、完成41页想想做做1、2、3两题.(第二关)

2、思考题(第三关):屏幕重现动画,比比是小猫的虾条重,还是小狗

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包装袋上标的重量,板书:“g〃,并说明它也表示

克。

3、指导实际应用:学生读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装上标的重量,并掂一

掂。

4、课外作业: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全文总结,再揭情思

(屏幕再现电脑博士(录音:小朋友,你们好,今天你们学行可认真了。

你们在数学宫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认识了克,学会了比较物品的轻重,但这只

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小朋友,再见!)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

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可能发生的结果和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判

断,并正确使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与同学进行交流。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

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

性”。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对“等可能性”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利用事

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每组用的同型不同色的小球;转盘原材料;记录表等。

教学实录:

一、复习导入

介绍两种颜色的乒乓球。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球?如果我把一只黄球与一只白球放在这个口袋

里,让你来摸一摸,你能摸到你喜欢的颜色吗?

生:大概,可能摸到。

二、初步认识可能性大小

1、猜一猜。

师:老师带来的口袋里放了放5个黄球和1个白球,如果让你来摸一摸,

你估计情况会怎么样呢?

生1:很容易摸到黄球。

生2:也可能摸到白球。

生3:我认为摸到黄球的次数会多一些。

师:情况真是这样的吗?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

生:动手摸一下就知道了。

2、试一试。

师:那我们就来亲自动手试一试吧。

教师呈现活动要求:“每人每次任意摸出1个球,记录员记录摸得的结

果,把球放回口袋摇一摇,换下一位继续摸。每组一共摸20次。”

师:按照要求,摸球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不能抢。

生2:不能偷看。

生3:是任意摸、随便摸的意思。

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说一・说。

师:请按小组汇报一下,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统计的。

生1:我们是用打勾的方法统计的;

生2:我们是用画横线的方法统计的;

生3:我们是数正字的;

师:能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是如何用数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的吗?

学生介绍方法。

师:你们觉得数正字的方法怎么样?

生1:简洁,一目了然。

生2:一个正字五画,数起来很方便。

师生根据统计表共同分析结果。

4、议一议。

师:通过摸球活动,你觉得能验证你刚才的猜想吗?

生:能。

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生: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黄球多比白球多,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就比白球的可能性大。

师:也可以怎么说?

生: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小。

教师板书:可能性大小

三、理解等可能性

1、变式思考,明晰概念。

教师出示图并提问:口袋里装着5个黄球和一个白球,任意摸,情况会怎

样呢?

生:摸到白球

师:一定是白球吗?

生:不一定,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师: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会怎么样呢?

生: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大。

2、实验比较,加深感悟。

教师出示图并提问:如果把口袋里的球换成4个白球、2个黄球呢?

生1: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大一些。

生2:黄球摸到的次数可能比白球少。

师:让我们来继续通过试验验证我们的想法吧。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针对各小组的不同情况,分别给予指导。

统计各小组摸到不同颜色球的情况,记录并分析。

师:同样是可能性有大有小,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摸到黄球和摸到白球的次数相差没那么大了;

生2:因为白球和黄球相差没那么多了,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也就没那么大

了。

3、促进迁移,深化理解。

教师出示图并提问:如果是3个黄球和3个白球,任意摸球,又会怎么样

呢?

生:可能摸到白球,也可以摸到黄球。

师:现在摸到这两种球的可能性是……?

生:一样的,相等的。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们的个数一样的。

生2:球的个数相等,被摸到的可能性相同。

教师板书:相等

4、引发探究,鼓励创新。

教师出示口袋,里面放着5个白球。

师:要使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白球大一些,怎么放黄球?

生1:摆6个。

生2:摆6-9个。

师:这几种摆法中,哪一种只多那么一点点?

生:应该摆6个。

师:要使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白球大得多,怎么放呢?

生:摆1个,2个,3个都可以。

师:你们也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生:摸到的黄球的可能性和摸到的白球的可能性差不多。

生1:6-7个。

生2:摸4一5个也行。

生3: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和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相等,要摆几个黄球?

生4:5个。

四、体会等可能性的公平性

1、感受等可能性在实际生活的运用

播放录像:足球比赛抛硬币选择场地的情境。

师:谁知道裁判在干什么?

生:用抛硬币的方法选场地,还可以确定谁先发球。

师:你觉得用抛硬币的办法决定场地和谁先发球,是不是公平合理呢?

生1:因为硬币有两个面,只要两个队长选择一个面就可以了,很方便。

生2:抛到正面与反面的可能性一样的,就比较公平。

师:类似于这样的公平竞争的方法还有哪些呢?

生1:铁锤、剪刀、布。

生2:掷骰子。

2、设计等可能性。

多媒体播放两学生下棋场景,两小朋友正用掷骰子的方法决定谁先走棋。

画外音:“掷到六点朝上就你走,掷不到六点就我走。”

师:如果是你,你愿意按这个规则与他下棋吗?

生1:不愿意。因为六点只有一面,甩不到六的有好几面,不公平。

生2:六点很难抛到,1、2、3、4、5很容易抛到。

师:如果你来下棋,同样用掷骰子的方法,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规则吗?

生1:如果掷到单数就你走,扔到双数就我走。

生2:如果掷的点数大,你大你就走。

生3:如果掷到1,2,3面,你走,如果掷到4,5,6我走。

生4:如果掷到单数,或是双数也可以的。

师:为什么这些规则你愿意接受呢?

生:因为它们的可能性相等。

五、综合应用可能性大小的知识。

师:老师前两天我去逛商场,看到商场里正用转盘搞一场“转、转、转,

转出幸运星”的有奖促销活动,我们来看一看。

电脑出示转盘

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转盘,并说一说转动这个转盘,结果有几种可能。

师:如果你是商场的经理,你会制定怎样的中奖规则?

生1:绿色没有奖,红色一等奖。

生2:绿色三等奖,紫色二等奖,红色一等奖……

师:我注意到,你们都是把红色定为一等奖,为什么呢?

生1:因为转到红色的可能性比较少。

分页代码

生2:一等奖奖品贵,应该由少数人得,不然老板就亏了。

师:其它几个商场的老板看到这个转盘,也都想用转盘搞一场有奖促销的

活动,不过每个商场老板的想法不太相同。你能不能根据老总的要求来设计一

个转盘?

分小组按要求制作转盘。

交流各组制作的转盘。

师:如果你是消费者,你最希望去转哪个转盘?为什么?

生1:我最希望转我们自己的转盘。

生2:我最希望转这个,因为获奖的可能性很大。

生3:是,要求中奖的可能性很大,不中奖的可能性很小。

师:如果你是老板,你希望设计哪个转盘?

生:当然希望是得大奖的人数少的了。

师:想想这几个转盘都是按哪个要求制作的?

生:中奖和不中奖的可能性相等。

师:在生活中,象这样的事例是随处可见,关键是要靠我们用明亮的双眼

去寻找、去发现,用你智慧的大脑去分析、去判断。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结合直观图形,初步学

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平均分”及分子、分母含义

的充分感知和体验,为进一步认识分数积累感性经验。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

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出示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

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秋天已经到了我们大家的身边了。(课件出示

场景图)在这丰收的季节里,小明和小丽这一对好朋友相约来到郊外进行野餐

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准备了那些好吃的食品?

2、引导学生把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平均分。

(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教

师板书:2)

(2)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瓶?

(学生继续用手势表示,1教师板书:1)

(3)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用手势表示发生了困

难,由此引出分数,揭示课题)

二、展开

(一)认识1/2

1、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应该怎样分?(课件演示,突出每一

份同样多。)

2、思考: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一半,它就

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引出“二分之一”)

3、介绍“二分之一”的写法。

4、讨论:右面的这一份能不能用1/2来表示?为什么?

5、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都是它的l/2o(让学生

完整地说一说。)

6拓展:你还能把什么物体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2?

(1)请学生从老师课前提供的学具中任选一种,分一分,表示出它的

l/2o

(2)自己想一个物品,说一说怎样可以得到它的1/2。

(二)认识几分之一

1、启发: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

的1/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那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3

份、4份、5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

一题的四幅图。)

2、小组里议一议: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应该是它的几分之几?

3、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

5、拓展:请学生自选一样物品,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6、辨析: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表示1/4的,对不对?为什么?(课件出示

“想想做做”第二题的四幅图,让学生看图议一议,再作出判断并说明道

理。)

(三)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观察比较: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1/6、1/8、……,它们都

是分数。观察这些数,它们都由几部分组成?

2、结合具体的例子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举例说一说。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猜一猜:有两块同样大的月饼(课件出示两个圆),小明吃了其中一块

的1/2,小丽吃了另一块的1/4,谁吃的多?(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议一

议,说一说道理。)

2、交流猜的结果,借助图形验证猜测。

3、继续猜一猜:有三块同样的巧克力,三个小朋友分别吃了一块巧克力的

一部分,大约是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一?(课件出示三个长方形,用阴影表示

艺了的部分,分别占1/3、1/6、1/8,但先不画出等分线,等学生猜对以后再

画上。)

4、比一比: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

1、介绍生活中的分数: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

东西都与分数有关。(出示路牌、外国国旗等,让学生说一说上面隐含的“分

数”)

2、观察黑板报(“想想做做”第六题中的图):说说这些栏目分别大约是

这块黑板的几分之一?(黄色部分占几分之一结果应是开放的)

3、向课外延伸: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做一个用心的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

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

观察、交流。)

活动内容:课本118页和119页。

活动目标: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

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三、活动过程:

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示活动的过程。

(一)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

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

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

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

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

系。

四、师生共同小结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

探索,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

【教学目标】<?xml:namespaceprefix=ons="urn:schemas-microsoft-

com:office:office”/>

使学生认识长方形的边、角特点。

培养学生探索新知、小组合作、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使学生通过发现、验证的过程对新知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并亲

自验证知识的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发现、验证,掌握长方形边、角的特征。

使学生会认、会画长方形,知道长方形的长与宽。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观察、质疑、操作、验证的过程中,感受长方形的特点,掌握长

方形的特点。

【教具准备】

长方形、课件。

【学具准备】

小长方形、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秘”,好不好?

今天有好多秘密等着你去发现,可是发现这些秘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你要用聪明的小脑瓜思考,用你的眼睛仔细观察,用你的小手亲自操作,还要

和你的同学共同配合,你们有没有信心?(提供学习方法。)

好,那我们准备出发!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请看——(课件1:出示一

间用图形搭成的小房子。有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

这间小房子可藏着秘密呢。你看它是用很多我们认识的图形来建成的,你

能帮大家找一找,搭建这间小房子时用了哪些图形吗?(感受“小房子”中的

各种图形。)

看来大家已经和这么多图形交上朋友了。平时,我们想和一位同学做好朋

友,就要先了解他,对不对?要了解他是不是很有爱心,很关心集体,很喜欢

帮助别人……同样,我们想和一个图形成为好朋友,也要先了解它各个方面的

特点。刚才我们看到了小房子的身体、门、烟囱都是长方形构成的,(点击屏

幕,屏幕上只剩长方形)那今天我们就先和长方形成为好朋友。

[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各种图形搭建了一间小房子,色彩丰富的小房子吸引

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复习已有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二、感受生活中的长方形

1.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方形,老师带来了一组图片,请你

一边欣赏,一边找一找藏在图中的长方形,好吗?(课件2:有关学校的一组

相片。)

[这一部分采用的一组学校场景的相片。让学生在这么熟悉的环境中找一

找“长方形”,使学生感到原来长方形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知识离我们的生活

这么近。]

2.师:大家都很快地找到了图中藏着的长方形,说明你们一定对长方形有

了一些了解,咱们就一起来继续发现长方形的特点,好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特点。(板书课题)

三、发现长方形的特点并进行验证

1.师:请你先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看看通过你的目光,能发现长方形的什

么秘密?

(学生说什么,教师就有选择地写什么:边的、角的……)

2.师: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怎么样?

选择一项进行验证。

例如:(1)验证角。(小组合作并汇报。)

师:说一说你选择的验证工具是什么,你是怎样进行验证的。(用三角尺

分别测量四个角,都是直角。)

通过验证,我们了解到了长方形“角的特点”是:四个角都是直角。

(2)验证边。

师:同桌两个同学,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选择你喜欢的方法一起来验证

一下“边的特点”。在验证的时候,也可以借助工具。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汇报。)

可采取对折的方法,也可用直尺测量(如果超出直尺测量范围就要折一折

了)。

3.教师采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将两条长边分别涂上红、绿两色,进行对

折,这时请学生观察重合在一起的两条边,并说一说观察到的结果。红色和绿

色的两条边的长短是一样的;打开后,再将没有涂色的两条边进行对折,观察

重合在一起的两条边,这两条边的长短也是一样的。

4.红色和绿色的两条边就是“相对的两条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对

边”,同样,没有涂色的两条短一点的边也是“相对”的,也可以称为“对

边”。

5.师:请你拿着手中的小长方形,先找到两组“对边”,折一折,看看它

们是否相等,再验证另外一组对边。

6.师:观察黑板上的这张长方形纸,你能找到它的两组对边分别在哪儿

吗?

7.师:我们把相对比较长的这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比较短的这组

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

长方形有几个长?有几个宽?

通过我们的验证,我们了解到了长方形“边的特点”是:相对的两条边相

等,也就是对边相等。

[这一部分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学生要通过观察、思考、亲自

动手量一量、折一折等方法来证明自己发现的长方形的边、角特点。同时使学

生形成“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就要利用长方形的特点来验证”这种

严谨的态度。]

8.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斜着放的长方形)及两个数据,选择长和宽填

空。

[使学生知道长方形的“长与宽”。]

四、巩固长方形的特点

摆小棒游戏:

1.师:请你用小棒摆一个长方形。(同时请一个同学到投影前摆一摆。)

我们怎么才能知道他摆的这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呢?(在投影下验证。)

请你给你的同桌摆的长方形进行验证。

(同桌验证,对的打手势,出现问题的汇报。)

2.教师出示4根长短不一样的小棒,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这4根小棒能

否摆成一个长方形,为什么。

3.教师出示5根小棒,(其中有两对长短一样的小棒,还有一根不一样

的),请学生挑选其中的4根组成一个长方形,看看谁的眼力最棒,同时说明

挑选理由。

[小棒游戏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对长方形特点的掌握,在游戏中不断提升难

度,激发学生的挑战欲,使学生在锻炼思维能力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

五、巩固练习

1.课件:判断图中哪些图形是长方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2.投影(用课件出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有一只小狗,身后藏着一个长方形,只知道长方形的一条边长6厘米,另

一条边长4厘米,你能猜出这个长方形另外两条边的长度吗?

3.师:我们掌握了长方形的边角特征,画一个长方形就非常容易了,请你

在数学书的最后一页的方格纸上,用尺子和铅笔画一个你喜欢的长方形。看谁

画得最漂亮。(投影展示,同时验证)

4.师:当我们再看到“校牌”,知道它是一个长方形的时候,通过今天的

学习,你又对它有了什么更深入的了解呢?(可以利用长方形的特点来准确判

断校牌的四个角肯定都是直角。)这说明我们数学学习的能力又有了提高。

5.师:如果长方形的长慢慢变短,变得与宽一样长的时候,会变成一个什

么图形呢?明天我们继续来研究。

[这节课最重要的部分在于对长方形“边、角”特点的发现与验证。这部

分有意地训练学生通过发现、验证得出结论。学生可利用刚刚学过的验证直角

的方法来证明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学生还可通过本学期学过的“测量长

度”的方法来证明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些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迁移,感

受到可以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并亲自验证知识的严谨

的学习态度,同时提高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参与到

教学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从而通过合作得出结论,有的学生在自己

的发现、探索中得到结论,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

时在挑战“难题”时开动脑筋,获得成功的喜悦;有的学生是在同学或教师的

帮助下知道了长方形的边角特点,知道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用长方形的特点来判

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等等。在短短40分时间的学习中,使不同的学生有

了不同的收获,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学内容:

教材P110—111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

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巩固本单元知识。

教学过程:

练习二十四

第8题,掷骰子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进行方法同第6题。

第9题,通过有趣的抽签游戏,让学生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

小。

让学生用“最不可能”和“最有可能”说一说其他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

性。

第10题,猜一猜

猜硬币在哪个盒子里。

简单统计猜测情况。

揭示结果

[4]说说为什么猜错的比猜对的多。

第11题

开放题,学生会有多种涂法,只要涂色后正方体的红面比蓝面多就可。

小组合作,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情况,在全班交流。

第12题

让学生设计一个方案,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

小。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

的例题2o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师: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数字

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

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2、2L

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

数呢?”

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6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

呢?

小朋友们回答能写6个。

请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

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

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

字1、2、3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

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

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课本113页例2,小组

讨论冗成。

(三)拓展应用1、数字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请你

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100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

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1)3/4里有()个1/42)2/5里有()个1/5

3)4/8里有()个1/84)5/9里有()个1/9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凡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三、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

册)第98——10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

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

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

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

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

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

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

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

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

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

(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

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

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

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

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

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一一分数。(板书课

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

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

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

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

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

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

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2的写

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

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

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

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

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

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

示?”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

(2)(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

0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1/2、1/4、1/8,让学生读出各数。

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

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

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

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

吗?

【课后反思:】

这节课作为区课改实验观摩课,经过多次修改拿出来后,获得了听课老师

的一致好评。作为本节课的实践者,我感觉有两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

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

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

“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

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

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

——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

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

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

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

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

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

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分页代码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

“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2、1/4

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

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

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

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

趣会更大更浓。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

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

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者

112页例1简单的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具准备:每生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

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

生:大多数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帮助老师打扮打扮。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

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

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师:谢谢。你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

同的穿法呢?

老师接着问:那我有两件上衣、三件下衣又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有说

4种、有说5种、也有说6种的,到底有几种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如果你觉得直接想象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

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

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师:每个同学算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算出两件上衣、

三件下衣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

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拓展应用

数字2、3、4、5、6、7写出不同的两位数?写完交流。(或者也可用这样

一道题:用△€)□能摆成6种排法,例如:口。△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

法。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

2、能够利用乘法笔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

1.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