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第三次课_第1页
传统文化第三次课_第2页
传统文化第三次课_第3页
传统文化第三次课_第4页
传统文化第三次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次课

第四节秦汉文化

第五节魏晋南北朝文化

第六节隋唐文化复习题1、评析秦统一文化2、三纲五常的理论依据3、简述十三经4、简述汉代今文经学5、简述唐代的古文运动第四节秦汉文化

公元前221年,秦王先后灭了韩、魏、楚、赵、燕、齐六国,又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并南越、西南夷、西戎各族,建立起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

一、秦文化二、汉文化

一、秦统一文化首先,书同文。其次,车同轨。再次,度同制,即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第四,行同伦,以法为教,统一人们的思想。第五,地同域,废除周代以来的分封制,改为郡县制。秦始皇

二、汉文化1、董仲舒的思想大一统思想,

天人感应论,

三纲五常说。

董仲舒汉武帝

(1)“大一统”思想

即独尊儒术,目的在于尊王。“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下不知所守……应尊崇儒家。”一统既体现在制度上,也体现在思想上。

(2)天人感应论董仲舒认为,天者,百神之大君也;群物之祖也;不敬天,虽祀百神无异也。“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春秋繁露》

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不仅创造了人,而且还继续监督着人的行为。

(3)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爱人)、义(宜也)、礼、智(知人)、信(从人言)”,王者所当修饬也。

2、经学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经秦火,《乐经》失传。

东汉加上《论语》、《孝经》,成为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成十三经。

(1)经学形成

西汉初年,叔孙通采故礼,参考秦仪,制定了汉初的朝仪,恢复了儒家的礼制,为汉代儒学的复兴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天人三策”以春秋公羊的大一统思想使儒学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高潮,经学成为官方学术而空前发展。

(2)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以董仲舒为代表,使用隶书写的经书。认为

“六经”的观点是治国之道;尊孔子为素王;重视《春秋公羊传》;讲究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灾异谶纬,善于哲学思维;产生了谶纬之学。

谶纬之学谶是神的预言,大都是预言政治的隐语,最早的谶书是《河图》、《洛书》。对六经的补充和说明叫做纬。谶纬之学的基本思想是阴阳五行说,是数术、经学和神学相结合的产物,其理论的基础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谶纬之学在东汉时期被确定为官方的统治思想,称为内学,谶纬典籍称为内经。

河图

洛书

古文经学以刘歆为代表,使用先秦六国篆字写成的经典。认为六经是古代史料,由孔子编辑而成;认为孔子是历史学家,尊其为先师;认为《周礼》是儒学的精髓;侧重于名物训诂,学风纯朴但过于繁琐,成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开拓者。

东汉末年,郑玄兼用今古遍注群经,结束了二百多年的今古文经之争。

第五节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玄学崛起二、佛教的传入三、道教的创制

一、玄学崛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谶纬之学的弊端导致儒家经学的没落,先秦诸学开始复兴,并诞生了富有活力的玄学,称《老子》、《庄子》、《周易》为三玄,综合了儒道思想。

玄学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祖述老庄,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以有为末,自然为本,名教为末,反对名教,劝诫人们从追求名利、地位、权势中走出来,提出名教本于自然,主张得意忘言。

第二阶段

魏嘉平至景元年间,以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为代表。认为人性本于自然。他们鄙视名教,认为“名教不合自然”,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社会应回到无君臣、无礼法的原始社会。

阮籍第三阶段:

元康时期郭象的“独化论”认为,万有世界不是从无化生的,也不是造物主创造的,万物是独立的,无所依存的。

郭象提出“名教即自然”,调和了自然与名教的矛盾。

二、佛教的传入

佛教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正式传入中国。东汉初年,佛教只在社会上层少数人中流传、信奉,而且很长时间内人们把佛教混同于神仙方术。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广为流传。南朝时,梁武帝大兴佛法。佛经的翻译也大规模展开,由鸠摩罗什主持的佛经翻译大规模展开,译出大批佛教经典。

三、道教的创制

1、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自称天师。

2、灵帝时,张角于北方创太平教,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发起推翻东汉王朝的起义。

3、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清整道教”,制定新法,以礼度为首,代张道陵为天师,称北天师道。

4、南朝刘宋庐山道士陆修静清整民间道派,首次使用“道教”一词来统一各教派,依据宗法制度和思想,斋戒仪范,改造传统道教,称南天师道。

5、刘宋至萧梁的陶弘景以天子师之尊融儒佛,充实道教内容,构造道教神仙谱系,阐述道教,传授历史,完善了道教神学体系。第六节隋唐文化一、佛教发展二、儒学复兴三、辉煌的艺术开一、佛教发展

隋代短短的三十几年时间就新译经论59部,并开展了大规模的造像运动,中国化了的天台宗创立。唐初,玄奘取经,共译出大乘经论75部1335卷。

玄奘从隋唐时起佛门讲究衣钵的传承,佛教宗派开始创立。当时共有八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慈恩宗)、华严宗、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佛教不但在中国得到传播和发扬,也传入日本等国。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佛教,促进了初唐藏地佛教的建立。

二、儒学复兴

1、古文运动在文学上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提倡先秦和汉代所使用的散体文言文,并把它叫做古文。韩愈提出“文以载道”,“道”其实就是儒家的道。韩愈

2、儒学复兴有两层含义

其一,以前儒学的高贵地位使其理论自身停止发展,而玄学、佛、道在理论和思维水平上取得巨大发展,以至儒门冷落,所以需要发展。其二,隋唐期间,玄学家援道入儒、儒者探讨佛、道的义理,造成儒、释、道混淆,所以,儒学复兴运动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划清儒家之道与佛老之道的界限。

三、辉煌的艺术

1、文学

2、绘画

3、书法

4、音乐、舞蹈、建筑

1、文学清人所编的《全唐诗》就辑录有2200多位诗人的48000余首作品。杜甫

唐诗初唐四杰有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盛唐诗歌题材众多,有王维、孟浩然所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盛唐最有代表性的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中唐诗坛要有两个流派:一个是以韩愈为代表,李贺、刘禹锡、柳宗元、孟郊、贾岛等为辅翼;一个是以白居易为代表,元稹、张籍、王健、李绅等为辅翼。晚唐诗人以李商隐、杜牧成就最高。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文学改革运动创造出新文体。唐代在传奇小说和变文方面也取得一定成就。

2、绘画

初唐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还有张萱、李思训、王维、韩干等知名画家;盛唐的画圣吴道子等。甘肃敦煌莫高窟、新疆库车克孜尔千佛洞等处发现的壁画,都是唐代绘画艺术的精品。阎立本兄弟画

3、书法隋末唐初四大书法家包括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盛唐的颜真卿融篆、隶、行、楷为一炉,字体深厚刚健,方正庄严,雍容大度,被后世奉为正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