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针灸资料_第1页
自学针灸资料_第2页
自学针灸资料_第3页
自学针灸资料_第4页
自学针灸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

常用穴位霓方歌^一霓表〔背^〕

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又名悬

~\十二原穴钟)。

五症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

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四、八脉交会穴

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经气相通的八

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个腌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因这八

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个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常用的有效穴

肓之原气海。位,故又称窦氏八穴。

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

出《灵枢•九针十二原》。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

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二、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称为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

“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

下合穴共有6个,治正经病。

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如公孙通冲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

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血海,通治血病,治疗妇科病效著),

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

从“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出发,按疾治冲脉的病。

病所属内腑的不同,而取其相应的下合

穴治疗。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

虚等。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

小肠:下巨虚;大肠:上巨虚;三焦: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

委阳;膊、小肠、膀胱部疾患;

膀胱:委中;胃:足三里;胆:阳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

陵泉。肩、缺盆、胸膈部疾患;

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三、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五、四总穴歌

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腌穴。八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六、手足十二针

系,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合谷曲池三里阳陵内关三阴

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交)

为脾之募穴;中院为腑之会穴,因六主治:①半身不遂②高血压③瘫痪④

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痹症

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

之募穴等。七、十全大补方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组方:合谷、曲池、内关、足三里、

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取章门,阳陵泉、中脱、太冲、三阴交、章门、

腑病取中脱,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关元

俞。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主治:心脾两虚、脾肾两虚、肝肾两

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脱、气会虚、神经衰弱、久病体弱。

前头痛穴:中脱

八、胃家病验方偏头痛穴:太冲

主穴:中院、足三里后头痛穴:至阴

组方:上腕、中脱、下脱、气海、天失眠穴:大陵

枢、内关、足三里失眠2穴:风池

范围:胃痛、腹痛、食滞、腹泻、便胃痛穴:中脱

秘。止泻穴:申脉

肾痛(结石)穴:精灵

九、四大系统调节主穴利尿穴:三阴交

血液循环系统:内关落枕穴:悬钟

消化系统:承浆、足三里、中脱腕痛穴:太溪

神经系统:风池、率谷肘痛穴:阴陵泉

免疫系统:大椎、足三里、合谷腰肌扭伤穴:后溪

酸痛穴:合谷

十、常用配穴肋痛穴:阳陵泉

手颤:少海膝痛穴:曲池

五指不伸:中渚踝痛穴:合谷

指痛:少商足跟痛穴:大陵

臂痹:肩骨禺手麻穴:后溪

吐血:尺泽催乳穴:涌泉

流涎:地仓上牙痛穴:下关

男蛊女孕:涌泉下牙痛穴:合谷

鬼邪妖癫:神门、人中、间使鼻炎穴:下关

冷风湿痹:环跳、阳陵泉眩晕穴:百会

头面病:曲池、合谷耳聋穴:听宫

鼻渊:合谷、太冲耳鸣穴:听会

泄泻:足三里、内庭、申脉、中皖

五痫(如五畜叫):劳宫、涌泉十二、千金十一穴歌

心肾不交:神门、太溪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

心力衰竭:内关、膻中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

注:自《杂病穴法歌》《灵光赋》《长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

桑君天星秘诀歌》《常见病信息穴一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

针疗法》。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

十一、常见病一针疗法可补即留久,当泻即疏泄。

退热穴:曲池三百六十名,十一千金穴。

胸闷穴:膻中

调心穴:内关十三、回阳九针歌

急救穴:人中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院接,

神衰穴:脐中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精神病穴:百会

痛瘫穴:涌泉十四、禁针穴歌

面瘫穴:下关脑户囱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

偏瘫穴:率谷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

脑缺血穴:风池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

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右两耳洞向上升,在头部连结后的那条线的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顶点,即是百会穴。它可以起到安定精神预

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防饮食过量。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

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攒竹穴------缓和眼睛的疲劳和浮肿。

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眉头下方凹陷之处即是。眼睛疲劳以及头

海泉颔修乳头上,脊间中髓彳区偻形。痛,都会引起眼部四周的浮肿。此穴位可以

手鱼腹陷阴股内,膝骸筋会及肾经,缓和不适。

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太阳穴消除眼睛疲劳、浮肿。眼

十五、针灸取穴要诀睛与眉毛间的侧面,向后约1横指处,快接

病在上,取肺大肠经;病在中,取脾近发际处。此穴位可促进新陈代谢。

胃经;病在下,取肝肾。

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离穴不离经。承泣穴眼袋松弛。位于眼球正下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方,约在眼廓骨附近。由于有胃下垂的人眼

按压穴位处胀痛感比非穴位处明显。袋容易松弛,所以此穴能提高胃部机能,从

而防止眼袋松弛。

胃痛特效指针疗法

至阳或灵台以指代针治疗急性胃痉挛有特现代白领女性“热爱”针灸减肥--追求

效,短侧3〜5秒,长侧3〜5分钟必能止痛,形体美是人们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在竞争激

从未失手,这是我的小小经验。至阳穴在第烈的现代社会中,白领女性为了在竞争中更

7胸椎突下凹陷中,灵台在第6胸椎突下凹有优势,非常重视保持良好的形象。因此,

陷中。女性不仅在健身行列里担任了主角,也成为

本人用至阳配内关治疗心区不适的很好,一次见针灸减肥的绝对消费主力。

效,3次可改变症状。至阳穴的针感要到胸区,内

关的针感到胸部放射最佳。或在至阳周围找到条索球后穴提高小肠的机能。眼尾正

斜刺更效。下方,脸颊头下处。能调整小肠机能,帮助

吸收。

针灸使你脸部苗条

在颜面针灸中,藉由刺激脸部及耳部迎香穴------减轻肩膀酸痛及鼻塞。眼

的穴位,让疲劳、浮肿的脸恢复活力。球正下方,鼻翼的旁边即是。此穴位不仅可

以消除眼部浮肿、预防肌肤松弛,还能减轻

你只需每天1次,每次1个小时,2个肩膀酸痛。

星期后,就会看到效果。但要注意,一开始

做时慢慢来,适应以后,甚至可以一边敷面,颊车穴消除脸颊的浮肿。沿脸部

一边做针灸运动。下颗轮廓向上滑,就可发现一凹陷处,即为

此穴位。它可以有效消除因摄取过多的糖分

针灸美容的分类和原则--针灸美容,所造成的肥胖。

就是运用针刺、艾灸的方法,补益脏腑,消

肿散结,调理气血,从而减轻或消除影响容地仓穴------抑制食欲。嘴角旁约

貌的某些生理或病理性疾患,进而达到强身0.5cm处即是。胃部如果持续处于高温状

健体、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的目的。态,就会促进食欲,所以此穴的功能是降低

胃温、抑制食欲。

百会穴预防过量饮食、便秘。左

承浆穴消除胸部浮肿。下唇与下(三)进针方法

颗的正中间凹陷处即是。它能控制荷尔蒙的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按压所刺部

分泌,保持肌肤的张力,预防脸部松弛。位或辅助针身的手称为“押手”。押手的作用

是固定腌穴位置,或使针身有所依附及减轻

天突穴促进水分的排除。位于喉进针时的疼痛感,达到无痛进针。常用的进

斜下方肌肤的内侧。它能刺激甲状腺,促进针方法有如下几种。

新陈代谢,去除脸部多余的水分。1.单手进针法

用刺手拇、食指夹持针柄或针体,中指

按摩紧致你的胖胖脸--胖嘟嘟的圆指腹抵住针身下段,指端紧靠穴位,当拇、

脸,特令许多女士烦恼。脸上的骨胳架构我食指向下用力进针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

们无法改变,但脸颊内的皮下脂肪却可以根刺入,直刺入所需的深度。此法多用于较短

据穴道的按摩,以搓揉方式消除。现在先教的毫针。

你一招胖脸紧缩按摩法,让你的胖脸不留遗2.双手进针法

憾!而且还能预防皱纹呢!以双手配合,协同进针。常用的进针手

法又分为以下几种。

(1)夹持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两指捏

针炙美容刺炙方法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手拇、食指夹持

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在接近穴位皮肤时,

毫针刺法双手配合,迅速将针刺入并达到一定深度。

毫针刺法是针灸美容的主要方法,凡是此法多用于长针的进针。

能刺灸的腌穴,均可用毫针进行针刺。(2)指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尖

(-)常用毫针针具按压在腌穴旁,针尖靠近指甲刺入腌穴。此

临床采用的毫针,以不锈钢针为多,粗法多用于短针的进针。

细以28〜32号、长短以1〜3寸规格的毫(3)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两指将

针最为常用。针具的长短、粗细应根据患者所刺腌穴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

形体的胖瘦、穴位的深浅选择,还要根据不易于进针。此法适用于皮肤松弛的部位,

同病情、体质及年龄加以调整。一般头面、特别是腹部腌穴的进针。

胸背部应用较细的短毫针,如做面部美容时(4)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两指将

应选用“美容针”;四肢、腹部可用偏粗的较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提起部的

长毫针。上端进针。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特

使用毫针还需经常检查针尖是否有钩,别是面部胸穴的进针。

以及针身和针柄结合部是否有断裂,确信无(5)管针进针法将针预先插入用玻璃、

误后方可使用。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

(二)针刺体位管内,置于穴位皮肤上,押手压紧针管,刺

选择体位的原则是有利正确的定位选穴手食指或中指对准针柄弹,使针尖迅速入

和便于顺利进行操作,既要舒适又能持久。刺皮肤,然后将针管退出,再将针刺入穴内。

常用美容针灸的体位有三种坐位和三种卧此法进针不痛,适宜于儿童和惧针者。

位。如头、颜面和颈前、肩臂部分腌穴可选(四)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择仰靠坐位;后头、肩背部的月俞穴可选择俯I.针刺角度

伏坐位;面颊、耳前后等处的腌穴可选择侧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体与皮肤表面所

伏坐位;身体前面腌穴宜选择仰卧位;身体构成的夹角,其大小应根据所刺部位和治疗

后面腌穴宜选择俯卧位;侧身部腌穴宜选择要求的不同而分为直刺、斜刺和横刺三种。

侧卧位。对于初诊、体虚及精神紧张的就诊(1)直刺将针体垂直,与腌穴的皮肤

者,应尽量采用卧位。表面呈90度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全身多数

腌穴,浅刺与深刺均可。口疮散

(2)斜刺将针体与獭穴的皮肤表面约药物组成:段珍珠(或珍珠

呈45度角倾斜刺入。适用于骨骼边缘和不粉)10g白矶50(视情况加减)五

宜深刺的月俞穴,如需避开血管、肌腱和脏器倍子20青黛8儿茶10

时也可用此法。制法:白矶熬

(3)横刺将针体与腌穴的皮肤表面约五倍子冷却后加珍珠粉。青黛。儿茶

呈1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头面、胸背及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皮肉浅薄处,施行透刺法(指一针两穴或两

穴以上)时亦可用此法。用法:外用

2.针刺方向

针刺方向主要根据经脉循行方向、月俞穴加减:也可加

分布部位和针刺所要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少许明雄黄。如白色念珠菌感染加制

况而定。有时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需将针霉菌素

尖朝向病变部位。因此针刺方向与针刺角度

是密不可分的。一般头面部腌穴多采用横刺疗效:敝人用

法;颈项,咽喉部腌穴多采用斜刺法;胸胁此方十余年确有神效

部腌穴多采用横刺法;腹部腌穴多采用直刺少白头及面部瘀斑验方

法;腰部腌穴多采用斜刺或直刺法;四肢部魏以伦

腌穴多采用直刺法。少白头和面部瘀斑是较为常见的

由血液色素变化引起的慢性疾患。本

病多见于青少年,男女均可发生。

特效胃药一胃灵散笔者临床60余载,曾用乌发化斑

丸(自拟)治疗本病,效果颇为满意,

此方通治:各类胃炎、溃疡、胀痛、现介绍如下:

消化不良、胃肠动力不足、肠炎等一1.方药:地黄、何首乌、墨旱莲、

切胃肠疾病。根治率98%以上。无毒无黑芝麻、黑豆、胡桃肉各30克,女贞

任何副作用。子15克,西当归、杭白芍、黑玄参、

已在临床应用中治好无数患者,实乃枸杞子、杭菊花、霜桑叶、白茨藜各

天下奇珍!13克,藏红花、粉丹皮各10克。

配方:乌贼骨150克、制元胡50克、2.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

黄氏50克、鸡内金150克、制白术50丸,如川楝子大。

克、猪苓50克、乌梅50克、大黄53.服法:每日服两次,每次两丸。

克。如服汤剂,可隔日服1剂。

如果胃寒或胃凉者加良姜20—54.禁忌:忌食辣椒、酒类及其他

0克。(视各人体质酌加)刺激性食物。

服法:饭前1小时服用,一天3次,5.此方治疗斑秃和脱发亦有良

每次用开水服用5-10克,严重者可以效。

每次加服云南白药一粒。3—5天见

效,

一般1--2副药可以根治。根治率针灸绝密配方

98%o无任何毒负作用。1.大椎、曲池、合谷

注意:良姜不是生姜,良姜药性极热,功能: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胃寒者不能一次加50克,可先加2主治:外感六淫邪气在表诸证、疟疾及一些热

5克试服较为安全.不然有反效果!病。

方义:大椎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统方义:两穴均属足少阳经,能舒通宣散。阳陵

全身阳气而主表,凡外感六淫之邪在表,皆能泉又是筋会,具有舒筋利节之功,环跳搜经络

疏解。曲池、合谷乃手阳明原合之穴,主气化之风,二穴相应,相得益彰。

而能传导,助大椎而调和营卫,故清里达表。7.曲池、阳陵泉

如果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无汗恶寒,功能:舒筋利节,清利疏泄

则可补大椎以发表。对疟疾寒热,能调和营卫。主治:上下肢麻痹,胸胁疼痛,热结肠胃之腹

于虚劳骨蒸、盗汗,有养阴清热的作用。胀便浊。

2.合谷、曲池、外关方义:曲池、阳陵泉居肘膝之处,皆属大关节,

功能:清热散风,宣通上焦肘部曲池行气血通经络,清肺走表。阳陵泉又

主治:头痛、腮肿、耳鸣、耳聋、吐血、鼻赳、能舒筋利节,泄肝胆清里,是方功能宣通下降,

手腕及指节疼痛,胸痛等。又能分浊泻火,肝肺气郁胸胁作痛,或热结肠

方义:曲池性走而不守,合谷升散而上浮,外中及胃,腹胀便浊,借之清利疏泄。

关为手少阳之络穴,八脉交会之一,又通阳维8.曲池、三阴交

脉,故能清热散邪。二穴配合,为治头面、五功能:清热凉血,祛瘀生新

官诸证属实者,确有效验。主治:妇女经闭,崩漏带下,积聚毒疮,诸般

3.合谷、复溜肿痛,瘦疯热厥。

功能:发汗、止汗方义:曲池性游走通导,善清热搜风,三阴交

主治: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为三阴经之会,属肝脾肾之枢纽,为治疗血分

方义: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要穴。两穴配伍,则血分之瘀滞、热毒自清。

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9.足三里、三阴交

止;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功能:益气养阴,健脾补虚

故而汗出。主治:脾胃虚寒、纳谷不香、饮食不化、食少

4.百会、水沟、风府纳呆、形瘦身弱、或呕或泻,腿脚麻木、疼痛。

功能:醒神开窍方义: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乃虚

主治:一切卒急昏厥损治疗不可缺少。胃强脾弱,阳亢阴亏,补三

方义: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厥阴肝脉之阴交而泻足三里,为补阴之中兼行清浊。又阳

会,具有通阳安神,缓解厥阴筋急,清醒头脑虚气乏,风湿客邪成痹,腿胫麻木疼痛时作,

之功。水沟为督脉和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督一以振阳,一以和阴,则有舒筋理痹之功。

为诸阳之海,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泻此穴具10.阳陵泉、足三里

有通泄督脉,清理阳明,调整气机,开窍救急功能:调和肝脾,舒肝健胃

之功。风府为足太阳经、阳维脉和督脉之会穴,主治:肝胃不和之症,如吞酸口苦,泄泻呕吐,

刺此穴,以搜脑府之风邪。三穴相伍,能是关下肢痿痹。

窍立开,随之苏醒,言语自如,转危为安。方义:阳陵泉为胆经合穴,泻之以肃清净之府,

5.肩鹘、曲池(治上肢之主方)平肝火之上逆,胆府清疏,胆汁入胃,化食消

功能:疏通气血,搜风除湿滞;三里为胃府合穴,泻三里,以导胃中之浊

主治: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如中气,使其浊阴得降,清阳自生,两穴配伍,对

风,偏枯,诸痹等上肢疾患。肝胃不和之症,用之有效。阳陵泉为全身之筋

方义:二穴俱属手阳明,肩偶卧针能疏通,曲会,大有舒筋利节,搜风祛湿之力;足三里有

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通阳活血渗湿散寒之功,固又可治诸痹、膝关

之证皆可治之。节痛、筋挛历节、痿蹙脚气。

6.环跳、阳陵泉(治下肢之主方)11.合谷、太冲

功能:疏筋利节,调和气血功能:宣导气血,镇肝熄风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不仁、痿废不用等下肢主治:癫痫狂邪各症,手足抽搐,小儿惊风,

疾患。中风昏迷、口禁不开等。

方义:合谷属手阳明原穴,为阳主气;太冲属功能:调理中焦,宣通胃府

足厥阴原穴,为阴主血,两穴皆为气血通行之主治: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香,湿热

关,故为治气血失常疾病之主方。壅滞,秽浊滞于中焦,宿食停饮,腹胀噫秽。

12.丰隆、阳陵泉方义:合谷为大肠原穴,能升降直通。三里为

功能:降逆通便胃经之合穴,补之益气升清,泻之通阳降浊。

主治:大便秘结二穴皆属阳明,一手一足,上下相应,肠胃并

方义: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太阴,调,若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畅,则补

其性通降,阳陵泉为胆之合穴,亦有沉降之能,三里,应合谷以升下陷之阳,俾胃气充足而饮

二穴同用有承气之功,而无承气之峻猛,治大食自进。若湿热壅塞,浊滞中焦,这样则蓄食

便秘结,甚为稳妥。停饮,腹胀噫啰,则泻三里,引大肠合谷下行,

13.气海、天枢(主下腹部疾患)以导浊降逆,中气自然和畅。

功能:补肾壮阳,导滞清浊18.劳宫、足三里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奔豚、疝痛、功能:清泻心胃之火,开胸降逆

遗精阳萎、小便不利、妇女月经诸疾。主治:伤寒结胸,痞闷胀满,噫气吞酸,呕吐

方义:气海为任脉之要穴,是本经脉气所发,干啰,烦倦嗜卧。

生气之海,气血所会,呼吸之根本,藏精之府,方义:劳宫属心包络,性清善降,能开七情郁

故为下焦之要穴。针宜补法,犹如釜底添薪,结,尤能清胸膈匕焦之热,导火下行;配足三

蒸蒸不衰。天枢以分利水谷,吸收精微,传话里,从中焦迫降邪热,上清下降,确为神妙。

糟粕,清导浊气,为其所长。两穴配伍,具有19、大椎、内关

振奋下焦阳气,清浊导滞,非常适应于下焦积功能:调气行水,驱饮降逆

寒与痼冷。主治:胸膈满闷,喘咳气逆,痰多,胸膈积水

14.中皖、足三里(主上腹部疾患)等症。

功能:燥湿健脾,升阳益胃方义:饮为水邪,停于胸脱之间,上逆则肺涨

主治:胃中虚寒,饮食不下,脱腹胀痛,积聚满,胸闷咳喘气逆之症作,然停水总责乎三焦,

或停痰,停食,宿饮,痞块,霍乱等症。因它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而三焦乃体腔油

方义:中脱为君,统治六腑之疾。虚证,用补膜,运行水津道路,津液蒸发是由二焦下属膀

法者,以壮胃气,散其寒邪,调畅中气。泻中胱,这样则决渎通畅,水无停留之患。大椎属

脱者,以疏其滞,胃气降,脾气升,津液上潮,督脉,手足三阳之会,调太阳之气,阳气通行

呕吐等证自除。取三里为臣,为其有升阳益胃则水自利,且性能宽胸降气。内关穴乃是手厥

之能,可助中脱安胃益脾。泻三里,为其能降阴心主之络,别走手少阳,宣心阳而且退群阴,

浊导滞,而佐中院以利运行,二穴相合为君臣利油膜而通淤塞则决渎畅,饮邪也可自蠲。

之方,临床确有殊功。20、少商、商阳、合谷

15.内关、三阴交功能:清热解毒,宣肺利咽

功能:养阴清热主治:太阴阳明热邪内蟠,上结咽喉,咽喉肿

主治:治阴虚劳损之症,如骨蒸盗汗、干咳、胀疼痛。儿科内热上攻烁肺,外感交攻,咳嗽

失血、梦遗、经闭等。喘逆发烧。

方义:内关清心胸,利达三焦,三阴交滋阴养方义:少商为手太阴井穴,其性能宣泻肺热。

血,交济心肾,此法确有交济坎离之功。商阳在指端,为手阳明井穴,能利气泄热。二

16.鱼际、太溪穴点刺出血,有和里清荥之效。合谷为手阳明

功能:滋肾清肺原穴,它可清散上焦客热,有釜底抽薪之功。

主治:虚劳骨蒸、咳嗽、咯血。(本方对小儿发热、咳嗽、乳蛾、瘁腮等症,

方义:鱼际清肺火,太溪滋肾阴,上清下滋,见效甚捷。)

使火不上炎,金不受克,虚劳诸症悉平。21、隐白、中脱

17.合谷、足三里功能:健脾补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阳不振,肚腹胀满,泄泻,中气不足,宣通肺气,畅胸降逆,取俞府补肾纳气,敛冲

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妇女月经不调,经血崩降逆。若加取乳根,以加强安冲降逆之力,顺

漏,赤、白带下等症。阳经气,助云门宣降,俞府敛纳。

方义:隐白是足太阴脾经之井穴,此经脉根于25、气海、关元、中极、子宫

隐白,上结于太仓(中脱),有补益脾胃,调功能:养血调经,培补真元,补命门,暖子宫,

理气血之宫。中院为任脉经穴,胃之募穴,腑调经带,育子嗣

之所会。隐白与中院相伍,既有经络联系,又主治:子宫虚寒,胞门闭塞,久不成孕,阴缩

有脏腑表里相合之关系。故有健脾益胃,补中阳痿,腹痛胀满,转胞。

益气,消食化饮,升清降浊之效能。方义:四穴同属任脉,中极之下为胞宫,其任、

22、大敦、关元冲、督脉,均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任脉由

功能:舒肝温经,调理下焦,驱寒湿,回厥逆会阴而行于腹,督脉由会阴而行于背,冲咏由

主治:各种疝气,妇人阴挺,腹痛下坠,癫痫,会阴而行于肾经,故为一元三歧。气海者,生

遗尿,大便不通。气之海,元气由存。关元者,男子藏精,女子

方义:大敦为足厥阴之井穴,属木。肝主筋,蓄血。中极者,为足三阴经和任脉之会穴,为

前阴为宗筋所聚。足厥阴肝经,环绕阴器上行胞宫之门户。子宫者,即女子之血室也。故取

抵少腹,挟胃,属肝而络于胆。故能舒肝,补气海,以益下元;关元,填充精血,中极,调

肝,暖肝,疏理三焦气机。关元为任脉和三阴经启闭;子宫,为直取治其标。协同上穴,共

经之交会穴,又为小肠之募穴,为元气之关藏,行养血调经,培元暖宫之效。

补能填精益肾,温暖下元。二穴相伍,舒理厥26、神阙、气海、天枢、水分

阴之气机,暖肾温经,驱逐下焦寒湿,升阳益功能:暖脐散寒,回阳益气

气。故疝气等症得愈。(此法治疝气,效果显主治:下元虚寒,脐腹冷痛,霍乱吐泻,中风,

著)中痰,痰厥,小儿慢惊风。

23、三阴交、至阴方义:此五穴,又称肚脐梅花穴。神阙为任脉

功能:宣通下焦,理气行瘀穴,能通脏回阳救急。天枢为足阳明胃经,大

主治:难产,死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肠之募,化糟粕,分离清浊。气海为元气之海,

等。补肾回阳。水分为任脉之穴,健脾利湿,分利

方义:至阴乃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井者,经水谷。五穴相互佐使,有健脾止泻,温中救

气所出,如水之源头。膀胱与肾相表里,灸刺逆之功。加天突、中脱,以降气除痰而治呕。

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三阴交乃足27、尺泽、委中

之三阴交会穴,乃是三阴之枢纽,故二穴相合,功能:清血毒、散秽邪

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益阴而下行。傅青主主治:霍乱心烦督乱,上吐下泻,腹痛,泻痢

说:"难产由于血虚"。"难产由于气逆"。气逆等。

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临方义:尺泽是手少阴肺经之合穴,五行属水,

床配合补关元、泻足三里,下死胎及效。)络通于心,有消血毒之功。委中是足太阳膀胱

24、俞府、云门经合穴,五行属土。暑热之邪,首犯太阳,故

功能:肃肺降逆、止咳定喘刺出血,可治时疫邪毒。两穴位置,一肘一膝,

主治:咳嗽、气喘、胸中闷热、呼吸急促、呕乃大血脉所在处,故能刺出血。风、寒、暑、

吐纳呆。湿、燥、火六淫及山岚瘴气等疫病之邪,首犯

方义:云门属手太阴,俞府属足少阴,二穴虽太阳,传之太阴,故刺两经之合穴,使毒血出。

皆居胸之高位,但其经脉行路不同,手太阴肺如加金津、玉液,生津止呕;少冲、中冲,宁

经从胸走手,足少阴肾经从足走胸。走手者,心安神;如加百会,醒脑开窍;

宣通于上,走足者,敛降于下。咳喘气促之证,28、足三里

其表在肺,其本在肾,肺肾同病。肺受邪则咳,功能:升清降浊,导痰行滞,扶正培元

肾虚不纳,则气不归根而逆上为喘,故取云门,主治:中焦之一切疾病,如胃痛、腹胀、寒邪

凝滞,痞块,遗尿,目疾,乳痈,心悸,虚烦足太阴经之井穴少商、隐白,以清肺健脾而化

手指麻木,癫狂,脏躁,中风,阳明热盛,痰浊;更取任脉之承浆、会阴,以宣通阴脉之

虚劳赢瘦,形体衰弱等。海而滋阴降火。独取舌下中缝(舌者心之苗),

方义:脏腑及肢节,皆赖气血以为营养,有胃以泻心经而开窍清神。如此诸穴合用,共奏开

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为后天之本,水谷出窍化痰,醒脑清神,宁心益志之效。故癫、狂

入之海,主消纳,胃气盛则纳谷自畅,营养则之症,取用"十三鬼穴",辄获良效.

能白周,否则脏气失养,而生气绝。足三里属32、大陵

于胃之合穴,经气之枢纽,能壮人身之元阳,功能:调气止痛

又能补气血之亏损,如寒气积聚症痼,其功能主治:足跟痛

温而且能化,湿浊弥漫肿胀,能燥能消,可与方义:根据“下病上取","交经缪刺”,的原理,

中药补中升阳之方并美。治疗足跟痛疗效甚佳。

29、三阴交33、合谷、中渚

功能: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利湿导滞、疏经功能:调气通经,舒筋活络

调气主治:手指屈曲不伸。

主治:胃痛、腹胀、消化不良、肠鸣、澹泻、方义:合谷属手阳明之原穴,中渚属手少阳之

黄疸、消渴、眩晕、失眠、阳痿、滑精、疝气、输穴,两穴均位于手背部,所以能够治疗局部

遗尿、尿血、小便不利、水肿、阴部肿痛、高的病变。

血压、症痛、痛经、闭经、崩漏、带下、月经34、足三里、承山

不调、瘫痪、脚气等。孕妇禁针。功能:通调肠胃,舒筋化瘀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会穴,应用极为广泛,主治:血痔,赤痢,胸腹瘀滞疼痛,霍乱转筋

为治疗肠胃、生殖、泌尿系统和妇科疾病的主等症。

穴,亦为下肢病的常用穴。方义: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其经线由脊

30、音亮(新穴)背而下行,膀胱和肾相表里,故能和调肠腹,

功能:清利咽喉,启闭开窍理下焦之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其

定位:前正中线,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上经线由胸腹而下行,与脾相表里,故能疏胸腹

缘之间的微凹处。之滞气。因此,二穴相伍,能通调肠胃。胃肠

主治:咽喉肿痛,失音,失语。和,热毒清,其痢痔可愈。脾胃健,津液生,

方义:穴位在任脉之上,咽喉之前,所以能够筋脉得养,转筋即复,瘀化滞消,气血调畅,

治疗咽喉局部的病症。其疼痛自止。

31、十三鬼穴35、三阴交、至阴

组成: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功能:宣通下焦,理气行瘀

颊车、承浆、主治:难产,死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

劳宫、上星、会阴、曲池、舌下等。

功能:开窍化痰,醒脑清神,宁心益志方义:至阴乃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井者,

主治:癫狂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膀胱与肾相表里,灸

方义:"十三鬼穴"是主治癫、狂症的重要穴位,刺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三阴交乃

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所创。迨至唐代孙思邈足之三阴交会穴,亦是三阴之枢纽。故二穴相

又在此穴的基础上,"更加间使、后溪尤妙",合,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气机,益阴而下行。

共计十五穴。这些腌穴,已成为历代医家主治傅青主说:难产由于血虚。难产由于气逆。气

癫、狂症的主要处方。其中取人中、风府、上逆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

星、后溪诸穴,以泻督脉之阳邪而醒脑清神;36、环跳、风市、阳陵泉

取手厥阴经之原穴大陵、经穴间使,以泻心包功能:疏通宣散、祛风除湿、蠲痹除痛、舒筋

络之火邪而宁心益志;取手、足阳明经之曲池、利节

颊车,以疏导阳明之经气而通腑泻热;取手、主治:中风,偏枯,诸痹痛,麻木不仁,瘦瘦

筋缩,痉挛,痿废等下肢疾患。显增加,这可能与提插捻转时易刺中正中神

方义:环跳为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经膀胱之会经有关。与此相反,在合谷穴行提插捻转手

穴,用以蠲痹祛风除湿;风市,搜风利湿,二法时,麻感反而减少,而酸感的出现率明显

穴均为治疗下肢痿痹等症之要穴。阳陵泉,是增加。除合谷穴外,印堂、外膝眼、昆仑等

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周身筋之会,故为舒筋活穴在提插捻转时,酸感的出现率也不同程度

络,通利关节之耍穴,亦是治疗肝胆疾患之常的增加,这可能表明:提插捻转所产生的机

用穴之一。三穴相配,确有起痿荡痹之功效。械刺激比较容易产生酸的感觉。

对于腰、胁、下肢各症,大有将帅之魄,无可针灸时的疼痛感,在一定情况下,也是得气

而不胜也。的一种局部感觉。例如临床上救治昏迷、休

克等病人时,往往针刺人中、中冲、涌泉、

十二井穴、十宣等,这些穴位针刺时的反应

一般来说,针感是一种深部感觉,有的定位均以痛感为主。

明确,有的定位不甚明确。其性质多为酸、针感与疗效的关系:不同的针感对不同的疾

胀、重、麻、触电感,其中最常见的是酸、病具有不同的效果,如治疗休克、脑部疾患

胀两种。临床上可单纯一种,也可见几种感引起的昏迷症,刺痛感的效果最好;神经麻

觉混合出现。另外还有一些不常见的针感如痹症,以触电感的疗效较显著;疼痛症以酸

抽动感、蚁行感、热感、凉感等。针感性质胀感较为理想;慢性病酸麻感比其他的针感

的多样性似乎与针刺部位的不同或被兴奋见效快;虚寒病以热感最为满意;实热症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