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1_第1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1_第2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1_第3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1_第4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广东省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2023高一上·惠州期末)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埃德蒙在《社会人类学》一书里评论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几个人类学者的著作时,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像中国人类学者那样,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二是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国情?埃德蒙对这两个问题都抱否定的态度。

先以第一个问题说,我们的分歧归根到底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偏见”,或更正确些应说是“成见”。这些“成见"有其文化根源,也就是说产生于埃德蒙所说的公众的经验。他所谓公众经验,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指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当前处境。

我的选择是出于一种价值判断,个人的价值判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时代。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逢社会剧变、国家危急之际。我学人类学,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如果真如埃德蒙所说中国人研究中国社会是不足取的,就是说,学了人类学也不能使我了解中国的话,我就不会投入人类学这门学科了。

埃德蒙第二个问题的矛头则直指我的要害。如果我学人类学的志愿是了解中国,最终目的是改造中国,那么我们采取在个别小社区里进行深入的微型观察和调查的方法,果真能达到这个目的么?个别入手果真能获得概括性的了解么?我确是没想把江村作为整个中国所有千千万万的农村的典型;也没有表示过,研究了这个农村就能全面了解中国国情。

我也同意,解剖一个农村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我的旨趣并不仅限于了解这个农村。我确有了解中国全部农民生活,甚至整个中国人民生活的雄心。调查江村这个小村子只是我整个旅程的开端。

我这样想:把一个农村看作是全国农村的典型,用它来代表所有的中国农村,那是错误的。但是把一个农村看成是一切都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也是不对的。

我对客观事物存有类型的概念。一切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如果条件相同就会发生相同的事物。相同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一个类型。同一个类型里的个别事物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类型不是个别的众多重复,因为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我所说的类型只是指主要条件相同所形成基本相同的各种个体。

以江村来说,它是一个具有一定条件的中国农村。中国各地的农村在地理和人文各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所以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也就是说,不能用江村看到的社会体系等情况硬套到其他中国的农村去。但同时应当承认:它是个农村而不是牧业社区,它是中国农村,而不是别国的农村。我们这样说时,其实已经出现了类型的概念了。所以我在这里和埃德蒙辩论的焦点并不是江村能不能代表中国所有农村,而是江村能不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一些中国的农村。那就是说形成江村的条件是否还形成了其他一些农村,这些农村能不能构成一个类型?

如果承认中国存在着江村这种农村类型,接着可问,还有其他哪些类型?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

我认真地想一想,我这种在埃德蒙看来也许是过于天真庸俗的性格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我个人的特点,其中不可能不存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烙印。我随手可举出两条: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根本态度。

(摘编自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认为社会学家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他一贯提倡学术研究的“经世致用”。他不仅对积累和发展社会学知识有兴趣,更看重如何把社会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因此,费先生总是关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中出现的最敏感的问题,总是希望用社会学知识解释问题、解决问题。

费先生认为,社会学家应该站在社会改革的前沿,发现和研究重要的社会问题。为此,社会学家不应该只坐在书斋里苦思冥想,而是要与现实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的了解要以实地社会调查为基础。在费先生看来,只有到实地去,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获得真知识。一方面我们可以避免无谓的论争;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盲目照搬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国情。

在费先生长达七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差序格局"应该是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个概念。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试图通过人际关系的不同,展示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

费先生一面提倡学术自立。他认为我们应当注意社会的个性。我们发展社会学也要走自己的路,搞中国式的人民的社会学。另一方面,费先生时刻不忘和世界接轨。费先生提出的要建立“文化自觉"也是指,既要培育好、发展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又不要闭关自守,隔离于世界文化之林,而应该努力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

(摘编自王勋《费孝通是推动社会科学中国化的典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学习人类学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中国、改造中国、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这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学术观点。

B.费孝通承认对个别社区的微型调查研究本身不具有意义,但是对江村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某种类型的农村。

C.费孝通在面对埃德蒙的质疑时没有妄自菲薄,而是对自己的研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借此阐明了自己的研究主张。

D.费孝通认为社会学者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发现和研究重要的社会问题,而不应该只在书斋中冥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他和埃德蒙在这两个学术问题上的分歧主要是因为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传统不同。

B.费孝通确信应用类型比较法省去了对个别事物的逐一观察,但仍然实现了从个别到整体的把握。

C.费孝通在中国社会学上的卓越成就,间接回答了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这个学术问题。

D.埃德蒙批评包含费孝通在内的中国几位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缺乏异文化的眼光,这体现了门户之见。

3.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创造“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来体现不同于西方社会的中国式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下列关于“差序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网络,也都处于另外网络上的某一层,而不属于某一个界限分明的团体。

B.在差序格局中所有的道德都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并不存在普遍性的道德标准,这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不同。

C.在差序格局中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这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不同。

D.差序格局中的道德都因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公与私没有明显的界限,私人之间的联系被否定。

4.结合文本,谈谈一名优秀的社会学研究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5.南粤中学组织同学们分组合作开展岭南文化调查研究活动。请根据材料一,借鉴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完成以下表格。

调查步骤步骤主要做法

第一步:选取对象①

第二步:开展调查②

第三步:整理分析各小组分别描述所研究对象的特征;

第四步:比较概括各小组合作,③

第五步:展示成果以调查报告等形式展现岭南文化风貌。

【答案】1.B

2.C

3.D

4.①要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担当,致力于解释、解决社会问题;②具有躬身实践的精神,注重社会实地调查,避免理论的照抄照搬;③具有学术创造性,有真知灼见,在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④具有跨文化的视野,既能关照本土,也能放眼世界。

5.①各小组选取岭南文化中的不同类型作为研究对象;②采取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③比较不同类型,概括岭南文化的特征。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证的分析;社科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材料中差序格局”的观点是什么,再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5)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找出材料中费孝通的研究方法,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填写表格。

1.B.“费孝通承认对个别社区的微型调查研究本身不具有意义"错误,原文为“我也同意,解剖一个农村本身是有意义的”。

故答案为:B。

2.A.“在这两个学术问题上的分歧主要是因为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传统不同"错,只有第一个学术问题的分歧才是文化传统的不同。A错误B.“确信”“实现了"把握”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强调可能性。B错误

C正确D.“门户之见”意为因派别不同而产生的成见,于文无据。D错误故答案为:C。

3.D.“私人之间的联系被否定"是团体格局的特点。D错误

故答案为:D。

4.①结合“费先生总是关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中出现的最敏感的问题,总是希望用社会学知识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可知,要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担当,致力于解释、解决社会问题;

②结合“社会学家不应该只坐在书斋里苦思冥想,而是要与现实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的了解要以实地社会调查为基础"可知,具有躬身实践的精神,注重社会实地调查,避免理论的照抄照搬;

③结合“费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试图通过人际关系的不同,展示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可知,具有学术创造性,有真知灼见,在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

④结合“一面提倡学术自立……我们发展社会学也要走自己的路,搞中国式的人民的社会学"时刻不忘和世界接轨”“既要培育好、发展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又不要闭关自守,隔离于世界文化之林"可知,具有跨文化的视野,既能关照本土,也能放眼世界。

故答案为:①要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担当,致力于解释、解决社会问题;②具有躬身实践的精神,注重社会实地调查,避免理论的照抄照搬;③具有学术创造性,有真知灼见,在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④具有跨文化的视野,既能关照本土,也能放眼世界。

5.①费孝通认为“同一个类型里的个别事物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类型不是个别的众多重复,因为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我所说的类型只是指主要条件相同所形成基本相同的各种个体”强调对客观事物要有类型的概念,所以各小组选取岭南文化中的不同类型作为研究对象;

②费孝通认为“社会学家应该站在社会改革的前沿,发现和研究重要的社会问题。为此,社会学家不应该只坐在书斋里苦思冥想,而是要与现实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强调要去实地调查,所以要采取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

③费孝通认为“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强调运用类型比较法,所以要比较不同类型,概括岭南文化的特征。

故答案为:①各小组选取岭南文化中的不同类型作为研究对象;②采取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③比较不同类型,概括岭南文化的特征。

(2023高一上·惠州期末)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蓝色冰河(节选)

汤成难

坐落在赞斯卡河岸上的查村,四季都是安静的,尤其到了冬天,一场雪接着一场雪,万物被覆盖在厚厚的白雪之下,连犬吠声都传不远。雪抹平了所有棱角,村庄变得柔和起来,炊烟被阳光映照成蓝色,缓慢地、慵懒地缠绕在村庄上空。

索朗老人一早就去了铁悬桥,他要去看看河面的冰冻情况。一夜过后,冰又厚了一层。这条冰河是查村通往县城的唯一途径,由于地处喜马拉雅山下,属于极寒地带,一年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处于冰封状态。河水结成冰层,人可以在冰上行走。当然,你可千万要小心,因为当你伸一只脚试探时,冰会表现得极其牢固和诚恳,可当你整个人走上去,脚下会立即传来咔咔的声音,咔咔,咔咔——就是这样,仿佛不怀好意的笑声。人还没回过神来,便掉到冰河里去了。

索朗老人从河谷上来,就定了出发的日子。随后老人又提着一壶酒、一把松枝、几根哈达,踩着积雪爬上山顶寺庙。把哈达献给佛祖,又虔诚地添了供灯,在佛祖前认真磕长头。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他们就动身了。索朗老人、多吉、达瓦、达瓦父亲,四个人组成一支队伍,此行目的是将多吉和达瓦送到县城的学校去。学校还有十一天就开学了,如果路上顺利,需要步行十天,这样正好能在开学前赶到。

大风四起,狂风夹杂着雪珠,平地又升起一片白雾,无法看清脚下。在冰河上行走,每一步都暗藏险情。他们身上背着几十斤重的行李——十天的干粮、木柴、铝锅、水壶、碗、帐篷,蹬水的靴子,以及孩子们的衣物。肩上的背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脚下打滑,尤其是在有坡度的雪上,每走几步就会摔倒一次,滑出很远。每当这时,达瓦的父亲就会笑起来,两个孩子也跟着一阵笑。

孩子们这一去不知几年才能回来,县城离查村有三百多公里,那里有一个福利学校,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捐赠的。查村附近没有学校,当然,查村的孩子大多是不读书的,他们一辈子在山坳里放羊、割草,过着繁重又简单的生活。

晚上休息的时候,多吉问爷爷,他会在路上遇见阿爸吗?

索朗老人迟疑了下,说,我的小多吉啊,但愿佛祖保佑你。

冬日里的赞斯卡山谷,即使在白天,温度也会在零下二十度以下,四个人的睫毛和帽檐上都凝结了白霜,他们在天黑前到达了峭石湾。水很深,很急,峭壁凸向河面,和冰面之间只有几十厘米距离,给行走造成极大难度。看来只能匍匐前进了,达瓦的父亲趴在冰面上,谨慎地试了试。索朗老人最后一个经过,他匍匐在冰面上,突然想起儿子甲央旺堆了。两年前,甲央旺堆和村里的另一个男人去做背夫了,虽然他们常常几个月都等不到一支徒步队伍,但他们从不气馁,并且相信好日子很快就会到来的。河水汹涌,撞击着冰层,在耳边发出轰轰响声。索朗老人用力挪着身体,脸贴向冰面,这一刻,他觉得自己离儿子很近。

太阳一直没露脸,路况越来越差,每个人都不说话,好像字句被冻结在嗓子里。这一天,迎接他们的是一段水路。达瓦父亲与索朗老人分别背起孩子,蹚着冰水慢慢行走。河底乱石嶙峋,湍流裹挟着冰块撞击着脚踝,索朗老人走得很慢、很小心。七岁的多吉虽然瘦小,也有四五十斤了。索朗老人想到他的背夫儿子甲央旺堆,甲央旺堆说每一趟行李都要重达八九十斤,腰必须弓着才能保持平衡。干背夫这一行,既辛苦又危险,但甲央旺堆总安慰说,我们很快就会过上好日子的。

一连几天,太阳都没有出现,灰蒙蒙的天空使人的眼睛看不远,他们握紧拐杖,在雪地里缓慢前进。

这一晚,索朗老人早早躺下,接连几天的奔波,让他的体力透支太大。他轻轻地翻了个身,脸贴向坑洼不平的地面,这样便觉得自己离儿子甲央旺堆很近,几乎重叠在一起。黑暗中他似乎听到甲央旺堆的喘息,听到他蹚过冰水的声音。身上的背包太重了,压得他喘不上气来。他的脚趾在痉挛,抠不住地面,有几秒钟他一动不动地立在原地,河水从他腿间流过。突然,脚跟被什么刺痛,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他身子一斜,整个人被激流冲走了。

达瓦的父亲正在教两个孩子唱歌,喜马拉雅的歌谣,两串干净又稚气的童声在河水的伴奏下轻轻吟唱:如果血液流过我们的身体,疲惫爬上马背,我们可以像夜晚的星星一样在一起……

是啊,我们可以像夜晚的星星一样在一起。索朗老人慢慢翻转身子,看着黑色帷幕般的天空,繁星闪烁,像无数的眼睛。

这一天的路将是整个行程的最后一段。河水很深,他们担心裤子被河水浸湿,不得不脱掉厚的棉裤,卷起衬裤。河水深处,没有完全融化的冰层浮在水面,冰川融水像是另一种灼烧感,两条腿都似针扎一般疼,双腿冻得发红肿胀。再后来,似乎已感觉不到疼痛,风旋起雪花,迷离了双眼。有一阵,索朗老人的腿似乎失去了知觉,怎么也抬不动,他怔怔地立着,想到这流过甲央旺堆的河水此刻正流经自己。

多吉一动不动地伏在索朗老人的身上,鼻涕在鼻孔口结成冰碴,很痒,但他不敢动弹。出发前,索朗老人曾对多吉说,我的小多吉啊,你要好好读书咯。多吉问为什么要读书?索朗老人说,读了书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多吉撇着嘴说,我的索朗爷爷,我们现在就过着好日子啊。索朗老人笑了,他摸了摸多吉的脑袋说,我的小多吉,读了书那会让日子更好过啊。

多吉用力皱着眉头,说,可是——

河水慢慢被冰封,冰仿佛是软的,一踩一个深坑。索朗老人裤脚滑落下来,但腾不出手来卷它,裤腿湿沉沉的,等跨过冰河,已经变成刀一般的坚硬。

他们走完最后一段冰面,从河谷爬上堤岸,沿着一条隐约可见的山路向上走。当他们再次回过头来,冰河已经像一条蓝色布带蜿蜒在山谷里。

四个人就这样朝着赞斯卡冰河注目了一会儿,阳光低垂,他们整了整背包,继续上路了。

(摘编自汤成难《蓝色冰河》)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藏区索朗老人和达瓦父亲护送多吉和达瓦上学的故事,恶劣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使行程充满坎坷,故事牵动着读者的心。

B.作者以扎实温情的笔触观照藏区底层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变故,高原的辽阔与纯净赋予了他们亦如蓝色冰河一般纯净莹亮的精神底色。

C.小说以老人的视角对人与自然进行搏斗的场面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既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的温情,更凸显了冰河环境的恶劣。

D.甲央旺堆意外葬身蓝色冰河的事件是通过老人的回忆插叙于主故事之中的,这样的安排避免了叙事上的平铺直叙,使情节曲折有致。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季都是安静的"炊烟被阳光映照成蓝色,缓慢地、慵懒地缠绕在村庄上空”等语句表现了查村生活的诗情画意。

B.索朗老人出发前到山顶寺庙献哈达、添供灯、磕长头等动作刻画,不仅能体现了老人内心的虔诚,也使小说张弛有致。

C.“每个人都不说话,好像字句被冻结在嗓子里”,渲染了路况越来越差带来的紧张氛围,“冻结”体现了天气的严寒。

D.“这流过甲央旺堆的河水此刻正流经自己"——冰冷湍急的河水不仅夺走了儿子的生命,此时也正威胁着过河的索朗老人。

8.请结合文本,谈谈画横线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9.汤成难在谈创作目的时曾说,“我喜欢这种极致的天气,喜欢极致的景象,喜欢这极致之中的一点纯真和温情”。请结合小说的创作意图,谈谈标题“蓝色冰河"的内涵。

【答案】6.C

7.A

8.①交代了人踩在冰层上的危险性,凸显了查村通往县城的道路的艰难;②解释了上文索朗老人察看河水冰冻情况的原因,也为下文索朗老人虔诚的祈祷做了铺垫;③为下文四人穿越冰河的遭遇艰险做了铺垫;④暗示了甲央旺堆在冰河中丧生的悲剧。

9.①“蓝色冰河”指纯净圣洁、壮丽神奇的藏区自然风貌,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②是小说人物活动的背景;③是索朗老人一行四人所要搏斗的自然对象,寓意着通往“好日子"的阻碍;④也是甲央旺堆的遇难之地,承载着索朗老人对儿子的思念;⑤蓝色冰河凸显了索朗老人等查村百姓生存环境的恶劣,表现了作者对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和同情;⑥寓意着藏区人们纯净莹亮的精神底色,孩子的纯真、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温情像蓝色冰河一样圣洁。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语句的含义,即划线句子在内容上写了什么。小说中某一情节的作用,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环境、主旨等方面考虑。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标题的含义,可以从表层义、深层义、主旨义几个方面层层深入地分析。

6.C.“小说以老人的视角”错误。本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视角对景物进行描写。“更凸显了冰河环境的恶劣"错误。本文借冰河环境的恶劣是为了反衬人与人之间的温情。C错误故答案为:C。

7.A.“表现了查村生活的诗情画意”错误。环境的安静,炊烟的缓慢、慵懒表现了查村凝重、宁静的慢节奏生活。A错误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8.这些语句描写的对象是河水结成的冰层,主要写了冰层看上去没有伤害,但一旦人走在上面,会有踩破冰层、掉进冰河里的危险,写出了查村出行道路路况艰难。

本段话的内容属于环境描写,是对查村出村道路的具体描写,作用主要体现在情节上。从情节上看,和上文“他要去看看河面的冰冻情况"形成照应,正是因为冰层情况复杂,才有了老人前去查看河面冰冻的情节。和下文“把哈达献给佛祖,又虔诚地添了供灯,在佛祖前认真磕长头”形成呼应,因为道路难行,所以老人要向佛祖献哈达、添供灯、磕长头,以祈求一路顺利,一路平安,按时到达学校。

从情节上看,本段中对河水结冰情况的描写,突出了河水结冰情况的复杂,可能会结冰,也可能结冰不厚,不足以承受行人的重量,人有可能会在冰面行走,也可能要在冰河中趟水,这就为下文写两位大人背着孩子们在冰河里徒步涉河作了铺垫。

因为冰层具有极大的危险性,会不怀好意地把人吞没,会给行人带来生命危险,暗示甲央旺堆做背夫时被激流冲走的悲剧。

故答案为:①交代了人踩在冰层上的危险性,凸显了查村通往县城的道路的艰难;②解释了上文索朗老人察看河水冰冻情况的原因,也为下文索朗老人虔诚的祈祷做了铺垫;③为下文四人穿越冰河的遭遇艰险做了铺垫;④暗示了甲央旺堆在冰河中丧生的悲剧。

9.从表层看,“蓝色冰河"指的是索朗老人等走过的蜿蜒盘绕在山中的结冰的河流,这里是藏民生活的地方,冰河纯净圣洁,是喜马拉雅山一道壮丽神奇的风景,这里远离喧嚣、宁静安详、宏壮美丽,但同时这里的自然环境又恶劣艰难的,是小说中主要人物活动的场所。

从深层看,“蓝色冰河”中危险重重,险象环生,索朗老人等在其中艰难跋涉,和它做着不屈不挠地斗争,竭尽全力也要把孩子们送到学校,是老人向往的孩子们读书后要过的好日子的必由之路,甲央旺堆也在其中追寻着自己的好日子却不幸遇难,寓意着藏民追寻好日子过程的艰难险阻、重重阻挡,也在其中寄托着老人对逝去儿子痛彻心扉的无限思念之情,是对与冰河相伴相依的甲央旺堆的情感黏连和寄托之地。

从主旨看,本文以“蓝色冰河"为题目,将主人公放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场景中描写,可以凸显作者对小人物生存状态的关注,并用扎实温情的笔触观照藏区底层人们的日常与变故,描写索朗老人等普通藏区百姓的生存状况,表现作者对他们的悲悯与关心。“蓝色冰河”题目中“蓝色"代表着安详与洁净,抒写了高原的辽阔与纯净,赋予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亦如蓝色冰河一般纯净美好的精神底色,如孩子们纯洁真挚的思想,大人们即使身处不幸与苦难的阴翳,但从不气馁的坚强,在生活的困境中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的温暖等。

故答案为:①“蓝色冰河”指纯净圣洁、壮丽神奇的藏区自然风貌,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②是小说人物活动的背景;③是索朗老人一行四人所要搏斗的自然对象,寓意着通往“好日子"的阻碍;④也是甲央旺堆的遇难之地,承载着索朗老人对儿子的思念;⑤蓝色冰河凸显了索朗老人等查村百姓生存环境的恶劣,表现了作者对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和同情;⑥寓意着藏区人们纯净莹亮的精神底色,孩子的纯真、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温情像蓝色冰河一样圣洁。

二、古代诗文阅读

(2023高一上·惠州期末)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渠,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年八十三。赠光禄大夫,赐谥文节。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侂胄用[A]事[B]欲网罗[C]四方[D]知名[E]士相羽翼[F]尝筑南园[G]属万里[H]为之记。

11.下列对文本相关文化常识、文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诗歌风格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例如《小池》等。

B.“出守袁”的“出"与《琵琶行》(并序)中“予出官二年”的“出"意思相同。

C.“遗允文书”中的“遗"与《赤壁赋》中“遗世独立”中的“遗"意思不同。

D.“侂胄恚”中的“恚"与《陈涉世家》中“忿恚尉”中“恚"的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万里兴利除弊,治理有方。在奉新做知县时,他不让官吏下乡催讨赋税,只是把欠税名单张贴在集市中,百姓高兴地自觉缴纳税款,社会得以安定。

B.杨万里直言进谏,声誉大振。张栻因论说唐朝宰相张说被贬,杨万里仗义执言,成功留张栻在朝,并以和同之说劝说允文,此事在当时获得高度赞誉。

C.杨万里仁勇双全,颇善军事。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伐进犯的盗贼,并建议在潮惠两州外围修筑寨堡,一为震慑之意,一为阻遏之用。

D.杨万里为人耿介,不畏权贵。他宁可丢掉官职也不愿与韩侂胄同流,韩侂胄当权时期,杨万里在家赋闲十五年,因听闻韩侂胄用兵,忧国忧民孤愤离世。

13.请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②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

【答案】10.BFG

11.D

12.B

13.①张浚以“正心诚意”之学勉励杨万里,杨万里终身信服其教导,并把自己读书的房间取名为“诚斋"。

②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东宫官僚因得到一个正直的人互相庆贺。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读统全文,把握文意;二是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是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为止。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都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文化常识平时需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即可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进行正确推理判断的能力,识别选项推理谬误的能力。读:读全文,理出核心问题、基本观点态度;找:回归文本,找出答案所在区域;比:比对词语、关系、结论和依据。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韩侂胄用事”中,主谓宾齐全,其后B处断开;“尝筑南园"省略主语“韩侂胄”,“尝筑"是谓语,“南园”是宾语,结构齐全,单独成句,前后FG处断开。故答案为:BF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都指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句意:翰林侍讲学士张栻因论说唐朝宰相张说被谪守袁州。/我从京城外调出来江州作官已经两年了。B正确

C.送给、脱离。句意:又写信给宰相虞允文。/脱离人世。C正确

D.愤怒;使动用法,使……愤怒。句意:韩侂胄非常生气。/使尉官愤怒。D错误

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CD正确

B.“成功留张栻在朝"错误,原文为“栻(虽)不果留”。B错误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勉”,勉励;“勉以‘正心诚意’之学”,状语后置,应为“以‘正心诚意’之学勉";“服其教”,(信服)听从其教导;“名”,取名。

(2)“阙”,通“缺”,缺少;“擢”,提拔;“以”,因为;“端人”,正直的人。

故答案为:①张浚以“正心诚意"之学勉励杨万里,杨万里终身信服其教导,并把自己读书的房间取名为“诚斋”。

②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东宫官僚因得到一个正直的人互相庆贺。

(2023高一上·惠州期末)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4.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词都运用了白描手法描绘农民生活,也都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B.辛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文中多处“溪”字的使用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

C.杨诗开篇点题,直叙插秧其事,“抛"接”“拔"插”等动词的使用,突出了劳作的紧张有序。

D.杨诗通过两个新颖的比喻化板滞为飞动,形成一股活泼灵动的气势,描绘了农人如士兵奋战的场景。

15.这两首诗词虽然都有对劳动场面的描写,但是诗词表达的主旨并不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答案】14.A

15.辛词:描绘了清幽宁静的乡村景色和一家五口美好的农家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村居生活的喜爱。杨诗:着重突出了插秧时节农事劳作的繁忙紧张艰辛等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农人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农事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关心。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常常集中在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要注意审题。

(2)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从上到下逐句理解,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综合分析。鉴赏评价诗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答题要领: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感情。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1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也都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刻画塑造人物形象”错误。辛词没有运用语言描写,杨诗没有运用神态描写。A错误

BCD正确故答案为:A。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辛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景,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杨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紧扣一个“忙”字着力描绘尽情表现,把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表达了作者对农人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农事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关心。

故答案为:辛词:描绘了清幽宁静的乡村景色和一家五口美好的农家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村居生活的喜爱。杨诗:着重突出了插秧时节农事劳作的繁忙紧张艰辛等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农人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农事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关心。

16.(2023高一上·惠州期末)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表达了自己希望接纳更多的人才,模仿了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2)《荀子·劝学》中“,"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3)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境界非凡。与苏轼《赤壁赋》中“,"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

(4)李白常常称谢灵运为谢公,比如诗句“___,___”。

(5)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

【答案】(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4)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5)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千山天远大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易错字:驽、顷

故答案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千山天远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审题,定位正确的句子,写完后反复检查易错字,尤其是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23高一上·惠州期末)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际,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推崇工匠精神到赞叹工匠精神,见证着浮躁风气、短视心态对社会的自我疗治,对超凡品质、美好器物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17.文中加点的词语不可以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组是()

A.炉火纯青(得心应手)B.废寝忘食(握发吐哺)

C.巧夺天工(鬼斧神工)D.物我两忘(宠辱皆忘)

18.下列句中的冒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冒号的使用方法相同的一项()

A.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B.读书的好处是:养气,博才,明智。

C.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D.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这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7.B

18.D

19.(示例)①从赞叹工匠精神继而推崇工匠精神,②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③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需要学生,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一、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二、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炉火纯青:形容技艺达到精湛、纯熟程度。得心应手:比喻技艺纯熟,心手相应。语境是说掌握技术纯属,可以替换。B.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握发吐哺,为国礼贤下士,殷切求才。语境是说工匠专一钻研技术,与求才无关,不能替换。C.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成的。形容技巧的高超(多指工艺美术)。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艺术技巧高超,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语境形容技艺高超,可以替换。D.物我两忘:审美者与审美对象融合无间的审美境界。宠辱皆忘: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语境指工匠沉浸在艺术创造境界中,可以替换。故答案为:B。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冒号是解释说明。

A.用在提示性词语的后边,表示提示下文,A正确;

B.用在“是”后,表示提示下文,B错误;

C.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表示总结上文,C正确;

D.对语句解释说明的作用,与文中冒号用法相同,D正确。

故答案为:D。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从推崇工匠精神到赞叹工匠精神"从逻辑顺序看,“赞叹”语意较轻,“推崇"较重,改为“从赞叹工匠精神继而推崇工匠精神”;

不合逻辑,“浮躁风气、短视心态对社会的自我疗治"主客体颠倒,改为“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

语序不当,“超凡品质、美好器物"之间“美好器物”在先。

故答案为:①从赞叹工匠精神继而推崇工匠精神,②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③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2023高一上·惠州期末)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南极冰层之下,隔离了太阳能量射线,①____。由于大多数生态系统是建立在植物或者藻类等光合生物体的基础上,这样的黑暗领域不应该有充足的食物来维持生命所需。②____。科学家通过实地考察,惊讶地发现从海底100米深处能挖出更多的冰,而在冰架之下,研究人员竟然发现了生物体残骸碎片,物种的数量远超过预期。它们以洋流带到冰架下的纤毛虫和鞭毛藻等微生物为食,你会惊奇地发现,它们的食物③____,相反,它们获得的食物要远大于它们所能消耗的,这是因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它们身体消耗能量并不多,依靠少量的食物就能存活下来,这是一种超慢速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碳年代测定数据显示,这些海底生物极有可能是南极洲大陆架之下的“老房客"。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1.下列选项中,与文中“老房客”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C.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答案】20.①很难有生命迹象②但事实并非如此③不但不短缺

21.A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答题思路根据文体特点,把握语段中心;分层次,定类型(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照应句);筛选整合信息(注意标点、关联词语、提示性词语等),遣词造句;再读原文,查漏补缺。(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判定修辞手法贵在精准,应注意以下两点:注意区分易混的修辞手法。易混的修辞手法有:①借喻与借代;②对偶与对比;③排比与反复。这些可以参见“前备知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加以体悟。注意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同一个句子有时会运用两三种修辞手法,应注意全面判断。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下文“由于大多数生态系统是建立在植物或者藻类等光合生物体的基础上,这样的黑暗领域不应该有充足的食物来维持生命所需”解释在南极冰层之下很难有生命的原因,此处是总括句,应填:很难有生命迹象。②下文“研究人员竟然发现了生物体残骸碎片,物种的数量远超过预期"发现了生命迹象,与上文内容转折,应填:但事实并非如此。③“相反,它们获得的食物要远大于它们所能消耗的”说的是与食物短缺相反的情况,呼应“相反"用“不但”,应填:不但不短缺。故答案为:①很难有生命迹象②但事实并非如此③不但不短缺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老房客"运用比喻修辞,把“海底生物”比作“老房客"。

A.比喻,把拍起的浪花比作“千堆雪”,A正确;

B.夸张,拟人,使森林战栗,使层巅震惊,B错误;

C.双关,既指物,又指人,C错误;

D.对偶、拟人,极写乐声的凄冷、幽怨,D错误。

故答案为:A。

四、写作

22.(2023高一上·惠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课堂上,老师介绍:“南朝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喜欢游山玩水,热衷探险。唐朝诗人李白在名山大川中挥毫泼墨,自我慰藉。北宋欧阳修醉在山水之中,与民同乐。孔子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在中国古代,游山玩水是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同学提出疑问:“在这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这样的山水之乐不合时宜。”也有同学提出:“这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竞争激烈,精神压力大,我们需要山水之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山水之乐,启迪心灵

在喧嚣的尘世中,人们时常感到心灵的压抑与束缚。而山水之乐,恰如一缕清风,能够穿透重重迷雾,启迪我们的心灵。

当我们置身于雄伟的山川之间,那种恢弘与辽阔,往往能够让我们忘却尘世的烦恼,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山的坚韧与水的灵动,相互映照,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真谛。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也更容易洞察生活的本质。

山水之乐不仅在于观赏,更在于体验。当我们沿着山路蜿蜒而上,每一步都仿佛在与自然对话;当我们泛舟湖上,每一缕波纹都在诉说着水的柔情。这些体验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自然,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内心的感受。

山水之乐,涵养品行

山水之美,不仅在于其形,更在于其神。而游山玩水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次品行的涵养之旅。

面对巍峨的山峰,我们学会了坚韧与不拔;面对潺潺的流水,我们学会了柔情与包容。山水的品格,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品行。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学会尊重自然、爱护环境。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实际上也是对我们内心的一种约束与规范。它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与感恩,也让我们更加明白责任与担当。

突围自我,寄情山水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心灵被束缚在狭小的空间里。而寄情山水,正是一种突围自我、释放心灵的方式。

当我们走出城市的喧嚣,来到山水之间,那种宁静与自由往往能够让我们忘却尘世的烦恼。山的巍峨让我们感受到自身的渺小,水的灵动让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无限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更容易放下内心的包袱,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我。

寄情山水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放松,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它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与价值观,重新定位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也或许能够找到生活的真谛。

寄情山水,我们不仅能够启迪心灵,涵养品行,更能够突围自我,找到生活的真谛与方向。因此,山水之乐不仅是一种生活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与升华。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结合学过的课文介绍古代“山水之乐”是士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出两个学生关于“山水之乐"的观点。一个同学认为,在民族复兴的时代中,提倡山水之乐,就是提倡游玩之乐,这不利于社会进步,国家富强。这位同学并没有理解“山水之乐”的真正含义,而仅仅把“山水之乐"理解为游玩之乐,探险之乐。第二个同学虽肯定了山水在调剂生活、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方面的作用,但是对“山水之乐”的理解较为肤浅,较为片面。

对引导语的理解

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要求考生全面准确理解材料,不仅要思考老师介绍的“山水之乐”,更要结合实际生活、当今时代背景去思考“山水之乐"在当下的意义和作用。

写作时建议采用层进式结构,先阐述古人的“山水之乐”,再分析“山水之乐"的内涵,对人生的意义;再分析当今时代还需要不需要“山水之乐”,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在哪里;最后可从青年身份出发,鼓励青年在“山水之乐"中涵养性情,获得精神的成长。

立意:

1.山水之乐,启迪心灵。

2.山水之乐,涵养品行。

3.突围自我,寄情山水。

4.徜徉山水中,与美同行。

5.感悟自然之美,品味人文内涵。

6.爱自然,爱生活。

7.祖国山水行,心中家国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广东省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2023高一上·惠州期末)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埃德蒙在《社会人类学》一书里评论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几个人类学者的著作时,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像中国人类学者那样,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二是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国情?埃德蒙对这两个问题都抱否定的态度。

先以第一个问题说,我们的分歧归根到底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偏见”,或更正确些应说是“成见"。这些“成见”有其文化根源,也就是说产生于埃德蒙所说的公众的经验。他所谓公众经验,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指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当前处境。

我的选择是出于一种价值判断,个人的价值判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时代。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逢社会剧变、国家危急之际。我学人类学,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如果真如埃德蒙所说中国人研究中国社会是不足取的,就是说,学了人类学也不能使我了解中国的话,我就不会投入人类学这门学科了。

埃德蒙第二个问题的矛头则直指我的要害。如果我学人类学的志愿是了解中国,最终目的是改造中国,那么我们采取在个别小社区里进行深入的微型观察和调查的方法,果真能达到这个目的么?个别入手果真能获得概括性的了解么?我确是没想把江村作为整个中国所有千千万万的农村的典型;也没有表示过,研究了这个农村就能全面了解中国国情。

我也同意,解剖一个农村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我的旨趣并不仅限于了解这个农村。我确有了解中国全部农民生活,甚至整个中国人民生活的雄心。调查江村这个小村子只是我整个旅程的开端。

我这样想:把一个农村看作是全国农村的典型,用它来代表所有的中国农村,那是错误的。但是把一个农村看成是一切都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也是不对的。

我对客观事物存有类型的概念。一切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如果条件相同就会发生相同的事物。相同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一个类型。同一个类型里的个别事物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类型不是个别的众多重复,因为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我所说的类型只是指主要条件相同所形成基本相同的各种个体。

以江村来说,它是一个具有一定条件的中国农村。中国各地的农村在地理和人文各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所以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也就是说,不能用江村看到的社会体系等情况硬套到其他中国的农村去。但同时应当承认:它是个农村而不是牧业社区,它是中国农村,而不是别国的农村。我们这样说时,其实已经出现了类型的概念了。所以我在这里和埃德蒙辩论的焦点并不是江村能不能代表中国所有农村,而是江村能不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一些中国的农村。那就是说形成江村的条件是否还形成了其他一些农村,这些农村能不能构成一个类型?

如果承认中国存在着江村这种农村类型,接着可问,还有其他哪些类型?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

我认真地想一想,我这种在埃德蒙看来也许是过于天真庸俗的性格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我个人的特点,其中不可能不存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烙印。我随手可举出两条: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根本态度。

(摘编自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认为社会学家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他一贯提倡学术研究的“经世致用"。他不仅对积累和发展社会学知识有兴趣,更看重如何把社会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因此,费先生总是关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中出现的最敏感的问题,总是希望用社会学知识解释问题、解决问题。

费先生认为,社会学家应该站在社会改革的前沿,发现和研究重要的社会问题。为此,社会学家不应该只坐在书斋里苦思冥想,而是要与现实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的了解要以实地社会调查为基础。在费先生看来,只有到实地去,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获得真知识。一方面我们可以避免无谓的论争;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盲目照搬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国情。

在费先生长达七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差序格局”应该是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个概念。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试图通过人际关系的不同,展示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

费先生一面提倡学术自立。他认为我们应当注意社会的个性。我们发展社会学也要走自己的路,搞中国式的人民的社会学。另一方面,费先生时刻不忘和世界接轨。费先生提出的要建立“文化自觉”也是指,既要培育好、发展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又不要闭关自守,隔离于世界文化之林,而应该努力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

(摘编自王勋《费孝通是推动社会科学中国化的典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学习人类学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中国、改造中国、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这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学术观点。

B.费孝通承认对个别社区的微型调查研究本身不具有意义,但是对江村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某种类型的农村。

C.费孝通在面对埃德蒙的质疑时没有妄自菲薄,而是对自己的研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借此阐明了自己的研究主张。

D.费孝通认为社会学者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发现和研究重要的社会问题,而不应该只在书斋中冥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他和埃德蒙在这两个学术问题上的分歧主要是因为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传统不同。

B.费孝通确信应用类型比较法省去了对个别事物的逐一观察,但仍然实现了从个别到整体的把握。

C.费孝通在中国社会学上的卓越成就,间接回答了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这个学术问题。

D.埃德蒙批评包含费孝通在内的中国几位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缺乏异文化的眼光,这体现了门户之见。

3.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创造“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来体现不同于西方社会的中国式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下列关于“差序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网络,也都处于另外网络上的某一层,而不属于某一个界限分明的团体。

B.在差序格局中所有的道德都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并不存在普遍性的道德标准,这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不同。

C.在差序格局中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这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不同。

D.差序格局中的道德都因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公与私没有明显的界限,私人之间的联系被否定。

4.结合文本,谈谈一名优秀的社会学研究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5.南粤中学组织同学们分组合作开展岭南文化调查研究活动。请根据材料一,借鉴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完成以下表格。

调查步骤步骤主要做法

第一步:选取对象①

第二步:开展调查②

第三步:整理分析各小组分别描述所研究对象的特征;

第四步:比较概括各小组合作,③

第五步:展示成果以调查报告等形式展现岭南文化风貌。

(2023高一上·惠州期末)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蓝色冰河(节选)

汤成难

坐落在赞斯卡河岸上的查村,四季都是安静的,尤其到了冬天,一场雪接着一场雪,万物被覆盖在厚厚的白雪之下,连犬吠声都传不远。雪抹平了所有棱角,村庄变得柔和起来,炊烟被阳光映照成蓝色,缓慢地、慵懒地缠绕在村庄上空。

索朗老人一早就去了铁悬桥,他要去看看河面的冰冻情况。一夜过后,冰又厚了一层。这条冰河是查村通往县城的唯一途径,由于地处喜马拉雅山下,属于极寒地带,一年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处于冰封状态。河水结成冰层,人可以在冰上行走。当然,你可千万要小心,因为当你伸一只脚试探时,冰会表现得极其牢固和诚恳,可当你整个人走上去,脚下会立即传来咔咔的声音,咔咔,咔咔——就是这样,仿佛不怀好意的笑声。人还没回过神来,便掉到冰河里去了。

索朗老人从河谷上来,就定了出发的日子。随后老人又提着一壶酒、一把松枝、几根哈达,踩着积雪爬上山顶寺庙。把哈达献给佛祖,又虔诚地添了供灯,在佛祖前认真磕长头。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他们就动身了。索朗老人、多吉、达瓦、达瓦父亲,四个人组成一支队伍,此行目的是将多吉和达瓦送到县城的学校去。学校还有十一天就开学了,如果路上顺利,需要步行十天,这样正好能在开学前赶到。

大风四起,狂风夹杂着雪珠,平地又升起一片白雾,无法看清脚下。在冰河上行走,每一步都暗藏险情。他们身上背着几十斤重的行李——十天的干粮、木柴、铝锅、水壶、碗、帐篷,蹬水的靴子,以及孩子们的衣物。肩上的背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脚下打滑,尤其是在有坡度的雪上,每走几步就会摔倒一次,滑出很远。每当这时,达瓦的父亲就会笑起来,两个孩子也跟着一阵笑。

孩子们这一去不知几年才能回来,县城离查村有三百多公里,那里有一个福利学校,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捐赠的。查村附近没有学校,当然,查村的孩子大多是不读书的,他们一辈子在山坳里放羊、割草,过着繁重又简单的生活。

晚上休息的时候,多吉问爷爷,他会在路上遇见阿爸吗?

索朗老人迟疑了下,说,我的小多吉啊,但愿佛祖保佑你。

冬日里的赞斯卡山谷,即使在白天,温度也会在零下二十度以下,四个人的睫毛和帽檐上都凝结了白霜,他们在天黑前到达了峭石湾。水很深,很急,峭壁凸向河面,和冰面之间只有几十厘米距离,给行走造成极大难度。看来只能匍匐前进了,达瓦的父亲趴在冰面上,谨慎地试了试。索朗老人最后一个经过,他匍匐在冰面上,突然想起儿子甲央旺堆了。两年前,甲央旺堆和村里的另一个男人去做背夫了,虽然他们常常几个月都等不到一支徒步队伍,但他们从不气馁,并且相信好日子很快就会到来的。河水汹涌,撞击着冰层,在耳边发出轰轰响声。索朗老人用力挪着身体,脸贴向冰面,这一刻,他觉得自己离儿子很近。

太阳一直没露脸,路况越来越差,每个人都不说话,好像字句被冻结在嗓子里。这一天,迎接他们的是一段水路。达瓦父亲与索朗老人分别背起孩子,蹚着冰水慢慢行走。河底乱石嶙峋,湍流裹挟着冰块撞击着脚踝,索朗老人走得很慢、很小心。七岁的多吉虽然瘦小,也有四五十斤了。索朗老人想到他的背夫儿子甲央旺堆,甲央旺堆说每一趟行李都要重达八九十斤,腰必须弓着才能保持平衡。干背夫这一行,既辛苦又危险,但甲央旺堆总安慰说,我们很快就会过上好日子的。

一连几天,太阳都没有出现,灰蒙蒙的天空使人的眼睛看不远,他们握紧拐杖,在雪地里缓慢前进。

这一晚,索朗老人早早躺下,接连几天的奔波,让他的体力透支太大。他轻轻地翻了个身,脸贴向坑洼不平的地面,这样便觉得自己离儿子甲央旺堆很近,几乎重叠在一起。黑暗中他似乎听到甲央旺堆的喘息,听到他蹚过冰水的声音。身上的背包太重了,压得他喘不上气来。他的脚趾在痉挛,抠不住地面,有几秒钟他一动不动地立在原地,河水从他腿间流过。突然,脚跟被什么刺痛,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他身子一斜,整个人被激流冲走了。

达瓦的父亲正在教两个孩子唱歌,喜马拉雅的歌谣,两串干净又稚气的童声在河水的伴奏下轻轻吟唱:如果血液流过我们的身体,疲惫爬上马背,我们可以像夜晚的星星一样在一起……

是啊,我们可以像夜晚的星星一样在一起。索朗老人慢慢翻转身子,看着黑色帷幕般的天空,繁星闪烁,像无数的眼睛。

这一天的路将是整个行程的最后一段。河水很深,他们担心裤子被河水浸湿,不得不脱掉厚的棉裤,卷起衬裤。河水深处,没有完全融化的冰层浮在水面,冰川融水像是另一种灼烧感,两条腿都似针扎一般疼,双腿冻得发红肿胀。再后来,似乎已感觉不到疼痛,风旋起雪花,迷离了双眼。有一阵,索朗老人的腿似乎失去了知觉,怎么也抬不动,他怔怔地立着,想到这流过甲央旺堆的河水此刻正流经自己。

多吉一动不动地伏在索朗老人的身上,鼻涕在鼻孔口结成冰碴,很痒,但他不敢动弹。出发前,索朗老人曾对多吉说,我的小多吉啊,你要好好读书咯。多吉问为什么要读书?索朗老人说,读了书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多吉撇着嘴说,我的索朗爷爷,我们现在就过着好日子啊。索朗老人笑了,他摸了摸多吉的脑袋说,我的小多吉,读了书那会让日子更好过啊。

多吉用力皱着眉头,说,可是——

河水慢慢被冰封,冰仿佛是软的,一踩一个深坑。索朗老人裤脚滑落下来,但腾不出手来卷它,裤腿湿沉沉的,等跨过冰河,已经变成刀一般的坚硬。

他们走完最后一段冰面,从河谷爬上堤岸,沿着一条隐约可见的山路向上走。当他们再次回过头来,冰河已经像一条蓝色布带蜿蜒在山谷里。

四个人就这样朝着赞斯卡冰河注目了一会儿,阳光低垂,他们整了整背包,继续上路了。

(摘编自汤成难《蓝色冰河》)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藏区索朗老人和达瓦父亲护送多吉和达瓦上学的故事,恶劣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使行程充满坎坷,故事牵动着读者的心。

B.作者以扎实温情的笔触观照藏区底层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变故,高原的辽阔与纯净赋予了他们亦如蓝色冰河一般纯净莹亮的精神底色。

C.小说以老人的视角对人与自然进行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