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练习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练习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练习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练习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练习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择题1.下表反映了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但丁额不废(2)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人丁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4)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A.使税制更加紊乱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进一步扩大了征税面D.解决了土地兼并带来的社会问题2.“隋按丁口授田收租,授田宽乡狭乡不同,朝廷并不按法令如数给田,收租却不许短缺,因之户口数比较近真,垦田数则是任意夸张,全不可信。”由此可以推断隋朝()A.没有真正实行均田制B.土地税没有得到政府重视C.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D.人丁仍是主要的征税标准3.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实施,“适应了普通地主势力发展的需要,对于封建政治的新陈代谢和良性循环具有积极意义。”该制度是()A.秦代的三公九卿制B.汉代的中外朝制度C.唐代的三省六部制D.隋唐时期的科举制4.唐代门下省主掌出纳帝命,审议、驳正中书省之奏议表章。凡中书省草拟的诏令都要先送门下省审议,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退还中书省重拟,当时称作“封还”或“涂归”。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由此可见唐代门下省()A.在中央处于枢纽地位B.具有监察职能C.是中央的执行机构D.制约了皇权5.583年,隋文帝下令“罢天下诸郡”,以“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改东汉末年以来地方行政的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制,又并省了许多州县。其做法()A.进一步强化了监察制度B.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克服了集权体制的弊端D.保障了地方吏治的清明6.唐代的两税法是一次划时代的赋税变革,它取代了以人丁作为征税标准的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政策的调整()A.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B.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C.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D.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7.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B.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C.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D.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8.史学家钱穆评价科举制时说:“乃一种直接民权,乃一种由社会直接参加政府之权。”这说明科举制创立的意义在于()A.削弱了中央集权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D.使“学而优则仕”由理想变为现实9.659年,武则天通过高宗诏令改修《氏族志》为《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员“皆升谱限”,进入士族之列,其余“各以品位高下”为标准,共分九等,其中皇后之武姓被定为第一等。武则天的做法旨在()A.打击皇族以控制唐朝的政权B.恢复门阀制度以巩固自身统治C.进一步打击士族以加强集权D.扩大官吏来源以稳固自身地位10.“汉魏以下,州郡县官得就地自辟僚佐,后魏、北齐多由吏部选授,隋确立制度,全国任何小官,任用权都操在吏部。”选官方式的变化反映出()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政治制度的发展缺乏延续性C.官员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D.吏部已成为核心的决策部门11.“(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C.有效地限制了皇权的滥用D.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二、非选择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五花判事),再由宰相(中书省)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不能独裁。——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根据材料,提取有关唐朝中央官制的一项信息,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择题1.下表反映了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但丁额不废(2)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人丁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4)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A.使税制更加紊乱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进一步扩大了征税面D.解决了土地兼并带来的社会问题答案:C解析:两税法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有利于解决土地兼并带来的社会问题,但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带来的社会问题。两税法实施后,扩大了征税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不合理状况。2.“隋按丁口授田收租,授田宽乡狭乡不同,朝廷并不按法令如数给田,收租却不许短缺,因之户口数比较近真,垦田数则是任意夸张,全不可信。”由此可以推断隋朝()A.没有真正实行均田制B.土地税没有得到政府重视C.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D.人丁仍是主要的征税标准答案:D解析:在均田制下,授田主要是按户,户口数比较近真。就是因为人头税是政府的主要税收,政府必须清查户口,保障户口登记的真实性。3.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实施,“适应了普通地主势力发展的需要,对于封建政治的新陈代谢和良性循环具有积极意义。”该制度是()A.秦代的三公九卿制B.汉代的中外朝制度C.唐代的三省六部制D.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答案:D解析:科举制的实行,为庶族地主掌握政权开辟了道路。该制度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对于封建政治的新陈代谢和良性循环具有推动作用。4.唐代门下省主掌出纳帝命,审议、驳正中书省之奏议表章。凡中书省草拟的诏令都要先送门下省审议,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退还中书省重拟,当时称作“封还”或“涂归”。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由此可见唐代门下省()A.在中央处于枢纽地位B.具有监察职能C.是中央的执行机构D.制约了皇权答案:A解析:门下省是唐初中央中枢机构之一,主掌出纳帝命,审议、驳正中书省之奏议表章。凡中书省草拟的诏令都要先送门下省审议,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退还中书省重拟。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由此可见,唐初门下省的封驳之职能,能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有利于君臣及各部门长官集思广益,共商国策,可以说在中央处于枢纽地位,A项正确;B、C两项说法错误;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项错误。5.583年,隋文帝下令“罢天下诸郡”,以“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改东汉末年以来地方行政的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制,又并省了许多州县。其做法()A.进一步强化了监察制度B.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克服了集权体制的弊端D.保障了地方吏治的清明答案:B解析:隋文帝撤并州县,“罢天下诸郡”,改地方三级行政体制为二级行政体制,有利于节省国家开支,减轻百姓负担,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选B项。6.唐代的两税法是一次划时代的赋税变革,它取代了以人丁作为征税标准的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政策的调整()A.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B.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C.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D.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下,户不分主户和客户,编入户籍,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故B项正确。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A项“根本上”说法错误;促进了租佃关系迅速发展的是土地兼并,排除C项;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7.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B.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C.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D.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依据,世家大族垄断重要官职,阻碍了平民进入仕途,这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故A项正确,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官依据,不能确保选拔人才的质量,故C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选拔官吏的权力不在中央,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8.史学家钱穆评价科举制时说:“乃一种直接民权,乃一种由社会直接参加政府之权。”这说明科举制创立的意义在于()A.削弱了中央集权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D.使“学而优则仕”由理想变为现实答案:C解析:科举制使更多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这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也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C项正确。9.659年,武则天通过高宗诏令改修《氏族志》为《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员“皆升谱限”,进入士族之列,其余“各以品位高下”为标准,共分九等,其中皇后之武姓被定为第一等。武则天的做法旨在()A.打击皇族以控制唐朝的政权B.恢复门阀制度以巩固自身统治C.进一步打击士族以加强集权D.扩大官吏来源以稳固自身地位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期对姓氏的排名,以当朝为官的高低作为依据,这明显是对旧势力的打击,而旧势力中主要是士族。10.“汉魏以下,州郡县官得就地自辟僚佐,后魏、北齐多由吏部选授,隋确立制度,全国任何小官,任用权都操在吏部。”选官方式的变化反映出()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政治制度的发展缺乏延续性C.官员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D.吏部已成为核心的决策部门答案:A解析:把考核和选拔州郡官员僚佐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反映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11.“(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C.有效地限制了皇权的滥用D.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答案:B解析: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A项错误;题干材料突出的是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集思广益、分工明确、便于执行,B项正确;分化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五花判事),再由宰相(中书省)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