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1961年3月以后,人民公社恢复了社员的自留地、农村的集市贸易,停办了食堂,实行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彻底解决人民公社问题B.努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C.为实现包干到户做准备D.恢复适应农村的合作社2.据统计,1963年《人民日报》元旦献词中的高频词汇有“调整”“企业”“国民经济”“困难”“农业生产”等。对高频词汇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A.“调整”的重点是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B.“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公私合营C.“困难”的根源是“一边倒”方针 D.“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遭到否定3.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0年10月上旬召开多次会议,毛泽东指出,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上述积极政策”是指()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C.稳定物价 D.中苏建交4.有“农民诗人”之称的王老九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回乡后,他走街串巷用自己的诗歌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他领导的互助组经过整顿,发展成为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些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A.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5.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C.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D.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6.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由此可知,这个报告()A.有效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B.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市场C.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D.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7.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宣告:“我们已经站起来了。”这说明中国人民()A.已经彻底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B.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基本完成C.已经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D.已经消灭了封建剥削阶级8.1950年,中国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瑞士、芬兰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A.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的影响B.“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实践C.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D.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B.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C.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D.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10.“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是()A.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C.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这次会议()A.制订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B.提出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C.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D.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12.邓小平在1988年谈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时指出,它虽然是亚洲的产物,也适用于全世界,能够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左邻右舍服务。“它”是指()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不结盟政策C.“一国两制”的方针D.“一边倒”的方针13.陈云指出,城市工矿区和农村经济作物区的粮食需要量增加得很快,但是农民不急于出卖他们的余粮,这是1953年发生粮食供不应求的根本原因。这表明当时()A.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B.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C.农业合作化要求过急,工作过粗D.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14.小说《平凡的世界》描述20世纪70年代初,主人翁孙少平“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光看‘反动书’的行为很快就被人揭发,每天被人监督”。这一小说情境的背景是()A.“文化大革命”时期B.人民解放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改革开放以后15.1964年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将国民经济三五计划的主要目标由解决“吃穿用”问题扭转为以战备为中心,确定搞三线建设的方针。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指导思想B.国家外部安全环境急剧恶化C.美苏争霸导致国际形势紧张D.工业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6题22分,第17题18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6分)(2)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8分)(3)材料二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8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大量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材料二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展开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建成投产,不但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使中国原有的工业布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摘编自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的积极意义。(1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1961年3月以后,人民公社恢复了社员的自留地、农村的集市贸易,停办了食堂,实行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彻底解决人民公社问题B.努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C.为实现包干到户做准备D.恢复适应农村的合作社答案:B解析:实行题干材料中这些措施的出发点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失误,努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故选B项。2.据统计,1963年《人民日报》元旦献词中的高频词汇有“调整”“企业”“国民经济”“困难”“农业生产”等。对高频词汇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A.“调整”的重点是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B.“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公私合营C.“困难”的根源是“一边倒”方针 D.“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遭到否定答案:A3.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0年10月上旬召开多次会议,毛泽东指出,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上述积极政策”是指()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C.稳定物价 D.中苏建交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50年10月”“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可知上述政策为抗美援朝,故B项正确。4.有“农民诗人”之称的王老九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回乡后,他走街串巷用自己的诗歌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他领导的互助组经过整顿,发展成为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些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A.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过渡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可知这些情景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故B项正确。5.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C.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D.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答案:C6.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由此可知,这个报告()A.有效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B.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市场C.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D.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答案:D解析: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早于人民公社化运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故A、C两项错误。题干材料提出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发展经济,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故D项正确。7.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宣告:“我们已经站起来了。”这说明中国人民()A.已经彻底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B.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基本完成C.已经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D.已经消灭了封建剥削阶级答案:B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并不意味着三座大山被彻底推翻,当时,解放战争仍在进行中。故选B项。8.1950年,中国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瑞士、芬兰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A.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的影响B.“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实践C.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D.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答案:C解析: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是正常的外交活动,不能体现出中国欲摆脱两极格局的影响,故A项错误;“求同存异”思想提出于1955年,故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反映出外交活动没有受到“一边倒”政策的束缚,外交政策具有灵活性,故C项正确;当时中国并未放弃“一边倒”的方针,故D项错误。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B.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C.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D.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答案:D解析:1954年宪法强调社会主义原则,反映出随着三大改造的进行,中国正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故D项正确。10.“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是()A.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C.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答案:B解析: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正式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召开了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的主要矛盾与任务;但也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20世纪60年代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一阶段中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既有许多成就,也存在诸多失误,故选B项。11.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这次会议()A.制订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B.提出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C.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D.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次会议召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而且代表性非常广泛,该会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故A项正确。12.邓小平在1988年谈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时指出,它虽然是亚洲的产物,也适用于全世界,能够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左邻右舍服务。“它”是指()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不结盟政策C.“一国两制”的方针D.“一边倒”的方针答案:A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得到了中国、印度和缅甸政府的共同倡导,是“亚洲的产物”,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故A项正确。13.陈云指出,城市工矿区和农村经济作物区的粮食需要量增加得很快,但是农民不急于出卖他们的余粮,这是1953年发生粮食供不应求的根本原因。这表明当时()A.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B.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C.农业合作化要求过急,工作过粗D.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53年”“粮食供不应求”,可知陈云认为1953年城市缺少粮食的主要原因是农民不愿意出卖余粮,根本原因是土地归农民所有,因此国家为了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必须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正确。14.小说《平凡的世界》描述20世纪70年代初,主人翁孙少平“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光看‘反动书’的行为很快就被人揭发,每天被人监督”。这一小说情境的背景是()A.“文化大革命”时期B.人民解放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改革开放以后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20世纪70年代初”“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光看‘反动书’的行为很快就被人揭发,每天被人监督”,可知该小说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故A项正确。15.1964年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将国民经济三五计划的主要目标由解决“吃穿用”问题扭转为以战备为中心,确定搞三线建设的方针。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指导思想B.国家外部安全环境急剧恶化C.美苏争霸导致国际形势紧张D.工业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答案:B解析: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实现了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的战略大调整。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6题22分,第17题18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6分)(2)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8分)(3)材料二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8分)参考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