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备战2024年中考《生物》复习全考点通关(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2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备战2024年中考《生物》复习全考点通关(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2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备战2024年中考《生物》复习全考点通关(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2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备战2024年中考《生物》复习全考点通关(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2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备战2024年中考《生物》复习全考点通关(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专题02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1.济南的冬天,垂柳纷纷落叶,而松树依然葱绿。这种现象体现了()A.垂柳不适应寒冷的环境B.松树比垂柳更高等C.垂柳和松树都适应寒冷的环境D.垂柳和松树存在着竞争关系1.C[分析]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2.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详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柳树纷纷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还能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柳树冬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干燥、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松树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水分以及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可见,济南的冬天,垂柳纷纷落叶,而松树依然葱绿。这种现象体现了“垂柳和松树都适应寒冷的环境”,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2.下列农谚不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A.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B.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C.花生缺雨不扎针,玉米遇旱穗难伸D.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2.A[解析]A.“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是森林对环境的影响,符合题意。B.“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是温度和水分对生物(麦子)的影响,不符合题意。C.“花生缺雨不扎针,玉米遇旱穗难伸”,是水对生物(花生、玉米)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是温度对生物(稻谷)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D.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是温度和水分对生物(小麦)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选:A。【思路点拨】1、生态因素指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2、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光、温度、水分等。3、生物的生活环境是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空间里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树在农历二月长出新叶,影响它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温度B.水分C.空气D.湿度3.A【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影响柳树长出新叶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故选:A.4.鲸落是指鲸死亡后落人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一鲸落万物生,鯨死后成为盲鳗、虾、蟹等生物的食物,某些厌氧细菌分解鲸尸的脂类,产生硫化氢,硫化细菌能利用硫化氢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鲸落这个生态系统是由各种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的B.深海没有阳光,因此鲸落中不存在生产者C.盲鳗属于鲸落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D.科学家研究鲸落,这体现了该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4.C[解析]解:A、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各种动物和微生物并不能构成生态系统,A错误;B、根据题干可知,硫化细菌能利用硫化氢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因此鲸落中的硫化细菌属于生产者,B错误;C、鲸死后成为盲鳗、虾、蟹等生物的食物,故盲鳗属于鲸落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正确;D、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科学家研究鲸落属于科研价值,这体现了该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D错误。故选:C。5.春天去当地湿地公园踏青,会看到一些场景。下列场景与生命现象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睡莲的茎是中空的-生物适应环境B.岸边的柳树发出嫩芽,长出新叶-生物能够繁殖后代C.树上的麻雀看到游人,拍打着翅膀飞走了-生物具有应激性D.盛开的桃花,有的粉的似霞,有的白的似雪-生物具有变异现象5.B[解析]解:A、睡莲生活在水中,茎是中空的,利于呼吸,是生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正确。B、岸边的柳树发出嫩芽,长出新叶,说明生物能够生长。错误。C、树上的麻雀看到游人,拍打着翅膀飞走了,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即生物具有应激性。正确。D、盛开的桃花,有的粉的似霞,有的白的似雪,体现了生物具有变异现象。正确。故选:B。6.云南西双版纳有一种植物叫“风雨花”,每当暴风雨来临时,高气温、低气压会刺激它的开花激素猛增,从而开出许多花朵。这种现象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A.环境适应生物B.环境影响生物C.生物适应环境D.生物影响环境6.B[解析]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生物依赖环境是(环境影响生物)指生物类别不同,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所以,“每当暴风雨来临时,高气温、低气压会刺激它的开花激素猛增”,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故选B。被某化工企业污染了的河流里,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情况如表。生物体ABC有毒物质含量0.061.238D78A.A→B→C→DB.A→B→CC.B→A→C→DD.A→C→B→D7.A[解析]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从而使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中流动,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根据表格中有毒物质的多少可确定生物体的营养级,根据营养级可看到食物链。[解答]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有毒物质的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A<B<C<D,所以生物体的营养级由低到高的顺序为A、B、C、D,所以食物链可能是:A→B→C→D,A选项正确。故选A8.我国的多年生水稻,人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评出的“2022年十大科学突破”。多年生稻种一次可连续免耕收获3~4年,下列相关生命现象与生物基本特征不相符的是()A.水稻的茎中空-生物适应环境B.水稻季末落叶-排出代谢废物C.草盛则稻苗稀-生物有应激性D.腋芽来年再生-能生长和繁殖8.D[解析]A.水稻的茎中空,便于根进行有氧呼吸,这是与水稻水生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可见,水稻的茎中空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A正确。B.植物的叶片在脱落之前,一方面把植物能再利用的东西和营养物质转移走,另一方面把一些代谢废物转移到落叶中。可见,水稻季末落叶,体现了植物能排出代谢废物,B正确。C.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体现了环境中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没有体现“生物有应激性”,C错误。D.生物体在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芽分为花芽、枝芽和混合芽。可见,腋芽来年再生,体现了植物能生长和繁殖,故选D9.一个瓶子可能就是一个生命世界。下列装置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BCD9.D[解析]A.该瓶只有水、河泥和河泥里的微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B.该瓶只有水、河泥、河泥里的微生物和鱼类等动物,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错误。C.该瓶只有水、河泥、河泥里的微生物和植物等,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C错误。D.该瓶包括生物成分(草、鱼、微生物)和非生物成分(水、河泥等),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正确。故选D。10.“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优美的旋律让人们对美丽的大草原十分向往。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其中A、B、C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图一图二A.图1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需要添加图2中的C和非生物部分B.若该草原生态系统遭到污染,图1中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鹰C.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图2中②过程开始的D.物质和能量在图2中的A、B、C之间循环流动10.D[解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比如阳光)和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食物网(链)体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包含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所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则需要添加C(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正确。B.鹰的营养级别最高,故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正确。C.能量流动的起点是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而②为光合作用,能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正确。D.能量流动一般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方向流动的,错误。故选D。11.(济宁任城区二模)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如图为黄河某生态屏障各成分间关系示意图,下列分析符合生物事实的是()A.甲通过①过程将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B.通过捕食,A的能量会全部进入C体内C.图中正确的食物链为甲→D→A→C→E→BD.消费者B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图中的甲11.C[解析]A.①过程为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A错误。B,通过捕食,A的能量会一部分进入C体内,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B错误。C.生物中的有毒物质含量随食物链呈递增的趋势,因此分析图示可知,图中正确的食物链为甲→D→A→C→E→B,C正确。由C选项可知,消费者B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图中的甲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错误。故选C。12.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彰显大国责任和担当,我国提“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碳中和”的庄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大力开展植树造林B.垃圾分类回收处理C.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D.使用一次性餐具12.D[解析]A.植树造林能改善空气条件,不符合题意。B.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可以节约资源,不符合题意。C.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改善环境条件,不符合题意。D.使用一次性餐具,浪费了植物资源,符合题意。故选D。13.如图是生物学家记录的某海岛上中地雀鸟喙宽度年平尺寸的变化曲线。其中1977年和2001年发生了2次旱灾,2005年大型种子为食具有大鸟喙的大地雀入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1977年的旱灾诱发了中地雀的变异B.干旱环境中具有较大鸟喙的中地雀更加适应环境C.中地雀与大地雀之间存在竞争关系D.2005年以后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小种子为食13.A[解析]A.先有基因突变等变异的出现,后有自然选择。所以,造成鸟喙尺寸的增大的原因是旱灾的选择作用,而非旱灾诱发了地雀的变异,A错误。B.由题图曲线可知:当1977年和2001年发生了旱灾后,中地雀鸟喙的平均尺寸宽度均出现上升,说明:干旱环境中具有较大鸟喙的中地雀更加适应环境,B正确。C.中地雀与大地雀都属于地雀,食性比较相似,故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正确。D.2005年以大型种子为食具有大鸟喙的大地雀入侵,使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大地雀不吃的小种子为食,D正确。故选A。14.如图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图及有毒物质相对含量的柱状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图1图2A.图2中的四种生物构成图1中的一条食物链,甲代表的生物是麻雀B.图1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态系统C.图1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蝗虫D.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是不断循环的14.A[解析]A.图一中含四种生物的食物链为:草→蝗虫→麻雀→鹰,结合分析可知:甲代表的生物是麻雀,A正确。B.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B错误。C.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是单向、逐级递减的。一般来说,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数量越少,故图一中的数量最多的生物是草,C错误。D.生态系统中物质是不断循环的,而能量是单向流动、不能循环的,D错误。故选A。15.如图所示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A.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B.从能量关系看①>②+④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D.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能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15.D[解析]①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①远远小于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A错误;②为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去向除了③流向分解者、④流向下一营养级外,还有呼吸消耗和未被利用,所以②>③+④,B正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③为②的10%~20%,C正确;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不可逆转,能量只能由被捕食者流向捕食者,中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正确。16.我国向世界郑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收支相抵,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图1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图2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图1图2(1)图1中共有条食物链。若此食物网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2中的。(2)若图2中的a、b、c代表图1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则b代表。碳在a、b、三种生物体内以的形式存在。在“草→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猫头鹰获得1千焦能量,则至少需要消耗草千焦能量。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的原因是。答案:(1)4甲分解者(2)猫头鹰有机物(3)125(千焦)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解析](1)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图中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草→鼠→猫头鹰,草→鼠→蛇→猫头鹰。图2中,乙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生产者青草;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若图1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甲分解者。(2)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营养级别越高,体内有机物含量越少。图2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2中的食物链是:草→c→a→b,对应图1中的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或草→鼠→蛇→猫头鹰,因此b表示的是猫头鹰。大气中的碳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生物体内的碳以有机物形式存在,所以碳在a、b、c三种生物体内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因此,在“草→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猫头鹰要获得1千焦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提供的能量是:1÷20%÷20%÷20%=125(千焦)。(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关。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很大,主要原因是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17.水稻田是典型的人工湿地,也是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场所。除藻类、稻、鱼和微生物外,人们在水稻田里还放养青蛙、泥鳅、黄鳝等动物,并围绕水稻田栽种植物,供鸟类栖息、迁徙等。(1)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水稻田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 。水稻田成为鸟类迁徙、栖息的好地方,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鸟类的迁徙行为属于。(2)人们在水稻田放养的青蛙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在水稻田放养动物的目的有()A.延长食物链,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C.复杂食物网,实现能量循环利用D.增加物种数目,提高自我调节能力(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过程。只考虑水稻、杂草和鱼三者之间构成的食物网,若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a,杂草固定的太阳能为b,鱼体内的化学能为c,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d,鱼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为e,则能量由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可以表示为x100%。 答案为:(1)水稻田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先天性行为;(2)消费者;BD;(3)输出、传递、转化和散失; d+e/a+b[解析](1)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水稻田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因此,是一个生态系统。水稻田成为鸟类迁徙、栖息的好地方,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鸟类的迁徙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2)人们在水稻田放养的青蛙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消费者。在水稻田放养动物的目的有BD。A、水稻田放养动物延长食物链,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会使能量流失,错误;B、水稻田放养动物增设食物链,可以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正确;C、水稻田放养动物复杂食物网,实现物质循环利用,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错误;D、水稻田放养动物增加物种数目,提高抵抗力稳定性,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正确。故选:BD。(3)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等于下一营养同化的能量: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生长发育繁殖,所以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可以表示为(d+e/a+b)+x100%。18.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下图表示黄河流域某湿地公园的能量金字塔及相关食物网(A~F代表不同生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食物网要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补充的组成成分是 。图示食物网中,既有竞争又有捕食关系的生物是 。图示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属于三级消费者的是 。图中F能量流动的去向,除呼吸作用外还有 答案:(1)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2)E和F(3) 5 F (4)流入分解者[解析](1)食物网主要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而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要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补充的组成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2)F和E之间除捕食关系外,它们还都捕食D,所以还是竞争关系。(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共有五条食物链:A→C→E→F;A→D→E→F:A→D→F:B→D→E→F:B→D→F。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植食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也属于一级消费者,故第四营养级即三级消费者是F。(4)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各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①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故图中F能量流动的去向,除呼吸作用外还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18.东营市有盐碱耕地面积19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9%,“向盐碱地要粮”一直是东营农业发展的必答题。近年来,我市在盐碱地育种、种植、养殖等方面多措并举,综合发力,昔日盐碱地变为今朝“新粮仓”。(1)盐碱地育种。科研人员培育出了“盐黄香粳”“中紫4号”“鲁盐69”“稻花香2号”等耐盐碱水稻新品种,这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中紫4号”紫米所含含量比普通白米高出5倍,经常食用“中紫4号”紫米有助于预防夜盲症。(2)玉米、大豆套种。玉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