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西省抚州市高三下学期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_第1页
2024届江西省抚州市高三下学期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_第2页
2024届江西省抚州市高三下学期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_第3页
2024届江西省抚州市高三下学期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_第4页
2024届江西省抚州市高三下学期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抚州市2024年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卷语文说明:1.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全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重要载体,汉字既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性,又参与塑造了这些特性。汉字是世界上三大自源文字体系之一,也是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汉字体系的悠久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记录、保存和传承,形成了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的古典文献。汉字贯通古今,通过汉字典籍可以神交古人,理解和掌握中华文明的内核和精髓。汉字本身也承载和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准确揭示和科学阐释其中蕴藏的内涵,可以直接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展示中华文化传承有序的历史。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无论历史长河经历多少曲折,汉字体系一直保持基本稳定,犹如定海神针,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根脉,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传播。汉字是中华文化自主孕育的智慧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锐意创新的精神。汉字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就在于能够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完善文字构造方式,丰富字词表达。汉字形体由不规则的块状逐渐演变成正方形的进程,映照着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历程。汉字由产生之初的象形文字为主,发展出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再到形声字为主,突破以形表意,体现出中华民族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演变。待到秦汉之际的“隶变”和后来发展出的楷书、行书等,汉字更加线条化、符号化,书写更加便捷。汉字不是封闭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不断接纳新事物,守正又创新。近代以来,科技领域出现大量术语,对此,汉字创制了许多新词。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汉字鲜明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而且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有机更新。中华民族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新鲜事物,并内化为中华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中华文明的有机更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民族众多、疆域广袤的中华大地,汉字在统一思想文化观念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汉字形成和发展的时代,正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化进入文明阶段。汉字记录夏商周的历史文化,传承先秦经典和诸子百家学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主色调。秦朝大一统,“车同轨,书同文”,巩固了中央集权;汉代以后形成的经学阐释传统,使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广泛传播,进而塑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只有深入挖掘汉字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价值,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摘编自霍志刚《汉字:中华文明的守护者》)材料二:汉字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揭示汉字的起源、发展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对于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汉字的起源、发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基本同步。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时代。在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刻划在龟甲、骨器、陶器和石器上的大量原始文字,带有刻符的背甲与腹甲是“天圆地方”的象征,这是古人宇宙观的反映,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体现。在安徽蚌埠双墩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数量不少的象形、会意符号。这些符号与在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遗址等地发现的符号一样,属于原始文字。距今4000多年的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扁壶上“文”“尧”二字清晰可见,表明该遗址与尧都平阳密切相关。文字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识。汉字丰富的内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古人造字赋予了字形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对古文字的正确解读,是了解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点。汉字的起源、发展充分反映了这五大突出特性:从原始的刻划符号到今天的汉字,许多字形和内涵都一脉相承,体现了突出的连续性;汉字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诸阶段,书写趋于简洁实用,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文字形体至秦而归于统一,形成“书同文”的局面,此后政令归一,文化一统,反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文字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不同族群、区域的特色,形音兼顾,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古人对“协”“和”“同”等文字的创造和使用,将“武”解读为“止戈为武”,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理念。古文字是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只有深入探究其深刻的文化意蕴,阐发其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中的作用,才能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摘编自代生《古文字: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世界上有三大自源文字体系,汉字因为保存古典文献最多而成为其中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B.汉字从以象形字为主到以形声字为主的演变历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C.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深入挖掘这些文化价值,古为今用,有助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D.汉字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人们只有通过对古文字的正确解读才能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字如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就可能像有的文字体系一样走向消亡,进而影响到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传播。B.古人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椅”“凳”等字也随之产生,这说明汉字具有包容性。C.人们在河南舞阳贾湖、安徽蚌埠双墩等考古遗址上发现了很多原始文字,这些原始文字是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的有力证据。D.“人”和“戈”组成“伐”,“田”与“力”组成“男”,“戍”是“人”侧有“戈”……由此可知汉字字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3.材料一论述了汉字和中华文明的关系,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纵观古今汉字,体式多样,形态各异,但方块是其绵延千年的根本特性。正如语言学家所说:“方形之内,乃对称平衡意识最佳的培育土壤和表现天地。”B.汉字在漫长的积淀、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规范的文字体系,传播深远,与其他文字相互交融,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化,形成了覆盖多国的“汉字文化圈”。C.汉字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文”的阶段和“字”的阶段。“文”的造字方法是象形,其形成的多是独体字;“字”的造字方法是组合,其形成的是合体字。D.文字学家指出:“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持续稳定且历久弥新的自源文字符号系统,这一特点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完整保存和持续传承。”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张表格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A.汉字最初以象形文字为主,这些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是中华文明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标识。B.从“日”“田”来看,汉字形体在演变过程中,具有从不规则的块状逐渐转向正方形的特点。C.从原始刻划符号到今天的方块字,汉字演变的各阶段持续而稳定,使字形和内涵一脉相承。D.从整体看,汉字逐渐从描摹事物形状向线条化、符号化转变,书写更加便捷,注重简洁实用。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汉字在中华文明创新性方面的表现。(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保卫樱桃裘山山樱桃小学学生从没有吃过学校的樱桃。因为每年樱桃成熟的时候,十里八乡的村民们就会翻过学校墙头,一夜之间就将五棵树上的樱桃一掠而光。一年又一年,渐渐地,学校不再枉费心机地等待樱桃成熟了。德高望重的老校长说:“全当这些樱桃树是不结果的。我们学校是以升学率高著称的,不能让区区樱桃影响了教学。”事情的变化,是在新校长上任之后。新校长很年轻,而且,是个女的。年轻的女校长是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在她看来,樱桃被偷事件不是损失几颗樱桃的问题,而是关系到道德教育、学校尊严以及保护集体财产等问题。一所堂堂正正的学校,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怎么能眼睁睁看着大量的人进行盗窃活动而不制止?这不等于是给学生们一种暗示:偷东西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是被允许的吗?她认为,保护樱桃就是保护学校财产,保护樱桃就是对学生乃至村民进行最实际的道德品质教育,这样的事比升学率更为重要。学校加高了围墙,还发动学生上山割荆棘,将荆棘遍插墙头。完成这些工程正是樱桃开花的时候。学生们每天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树下去看。他们仰着笑脸,从樱桃花看到绿豆那么大樱桃,再看到黄豆那么大,再往花生那么大看。就这样,樱桃在师生们的目光里一天天地大了,泛红了。学生们每天都来问新校长:“什么时候可以摘樱桃呀?”她总是笑吟吟地说:“再等等,红透了才甜呢。”哪知一群人借着月光来偷樱桃了。三米高墙他们相帮着攀上去了,但他们没有想到荆棘不好对付,有人不小心被扎了一下,一甩手就失去了重心,咚的一声从墙头摔下来,痛得哇哇大叫。其他人见状,胡乱摘了几把,就抬上受伤者仓皇撤离了。新校长第二天得知这一消息,连忙去看樱桃树,树上的樱桃还在,而且因为受了惊吓,一下红透了,一嘟噜一嘟噜如红珍珠般挂着枝头。新校长高兴地说:“咱们总算没白干,这围墙起到保护作用了。同学们,可以摘樱桃了!”这是他们有校史以来第一次收获本应属于他们的樱桃,正当全校师生沉浸在丰收喜悦中时,一大群村民包围了学校,他们抬着受伤者,要求学校承担他的一万元医疗费。理由是被学校围墙摔伤的。新校长平静地说:“请问他为什么要翻我们学校围墙?难道那是他回家必经之路吗?”村民坦然承认:“当然不是,他来是为了摘樱桃。”新校长立即尖锐地指出:“我看应该叫偷吧?难道你们不知道私自采摘他人果实是违法的吗?”村民们笑起来,说:“违法?违什么法!要是违法的话,公安怎么不抓我们?”新校长听到这样的新鲜理论,有些生气,但依然声音细细地说:“你们跑来偷我们学校的樱桃属于犯罪。我们不追究你们就罢了,你们怎么好意思来找我们要医疗费?”听见这话,那位受伤者忍痛坐了起来,大声说:“怎么不好意思?我们就是要找你拿医药费,我们又不是头一次来学校摘樱桃,我们年年都来。但往年我们从没有人受伤,今年你来了就受伤了。你明知我们要来摘樱桃,还故意加高围墙,还在墙上插那么多刺,这不是成心让我们摔下来吗?这不是成心整我们吗?”新校长惊诧莫名,她气得一时讲不出话,村民就闹得更起劲了,一时间出现了敌强我弱的局面。正在这个时候老校长赶来了,大声地呵斥说:“都给我回去,你们这么闹学生娃怎么上课?”村民们散去后,学校召开紧急会议。新校长义正辞严地表示绝不能向他们妥协,但多数老师包括老校长在内,都认为不能硬来,要和颜悦色地协商解决。老校长说:“医药费我们肯定是不出的,但总得让他们消气。所以我建议把摘下的樱桃给他们送去,特别是给那个受伤的家伙送去。我们要面对现实:村民多年养成恶习难以一下子改变,何况六年级的娃马上要考中学了,你和他们干就会影响学生就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这可是大事。”新校长霍地一下站了起来,声音发颤地说:“我认为这件事比升学率更重要,这是正义和非正义的较量。”第二天,村民又抬着受伤者围住了学校。新校长一夜未眠,她决定克制自己,并个人拿出500元作为抚慰金。村民们说:“500块钱够干什么?不满足我们的要求是不会回去的。”正如老校长预见的那样,村民的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学校教学,学生老师都有些心不在焉。到了中午,新校长也有些沉不住气了,她决定再做出一次让步:按老校长说的,把采摘的樱桃送给村民。村民们见到如此鲜红的樱桃很是喜悦,马上回家去了。没想到第三天早上,又有一部分村民来了。新校长只得到镇上派出所求救了。所长听了事情的原委,说:“钱你们不用出了。你回去摆三桌酒席,我出面把他们请来,我保证酒过三巡,他们就会答应不再闹事了。”新校长又一次霍地一下站了起来,她用最后残存的一点斗志大声地说:“你要我请他们吃饭?向他们求情?这绝不可能,这简直是对我人格的侮辱!”说罢毅然离去。所长追上去说:“校长你别生气……你听我说……这样吧,我现在就跟你一起回去劝说他们,我不能把他们全都抓起来,再说他们毕竟也没犯什么大事嘛?”听了这话,新校长突然明白了,她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群村民。……夜深了,新校长想到这些天发生的事,想到那几株好看的樱桃树,想到自己的妥协,又想到自己的学生们,不由得失声痛哭。哭过之后,她找出一把锋利的斧头,她要将五棵樱桃树一一砍掉……来到操场边樱桃树下,她愣住了。那些樱桃树下站满了她的学生,他们挽着手站在那儿,为樱桃树筑起了一道栅栏。他们说:“校长你不能砍,这是我们的樱桃树,我们从现在开始就日日夜夜保卫它!绝不让外人再碰它!我们发誓明年的今日,一定会再次收获樱桃!”新校长愣了片刻,丢掉斧头,和学生们拥抱在了一起……(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校樱桃每年被一掠而光却无人干涉,其重要原因是老校长认为这不影响学校的升学率,无关紧要。B.学生们每天仰着笑脸观察樱桃变化,表明了学生内心对果实的期待,暗示校长保卫樱桃的做法非常有意义。C.一些村民坦然承认偷摘樱桃,但毫无羞愧感,摔伤后又胡搅蛮缠,写出了这些人对违法行为的集体无意识。D.派出所所长的解决方案竟然是请客吃饭,这让新校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从而导致她决定砍掉樱桃树。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叙写樱桃小学从未收获自己樱桃的事实,既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也为下文保护樱桃的系列情节埋下了伏笔。B.文中写成熟的樱桃,先是说它“受了惊吓”,后用“红珍珠”来作比,笔调活泼生动,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C.文中两任校长未赋其名,只是以“新”“老”冠之,“新校长”“老校长”之间观念和行为的冲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D.作品通过“保卫樱桃”这一事件,展现了老校长、村民、派出所所长的是非价值观,折射出当今乡土中国的某些现实。8.文中写道“年轻的女校长是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请分析“女校长”的“理想主义”体现在哪些方面。9.小说结局给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作者裘山山说,如果没有这个结局,我就不会写这个小说。请你谈谈对小说结局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汤武者,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归之。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赏贤使能以次之,爵服赏庆以申重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潢然兼覆之,养长之,如保赤子。生民则致宽,使民则綦理,辩政令制度,所以接天下之人百姓;有非理者如豪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是故百姓贵之如帝,亲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不愉者,无它故焉,道德诚明,利泽诚厚也。乱世则不然。污漫突盗以先之,权谋倾覆以示之,俳优、侏儒、妇女之请谒以悖之,使愚诏知,使不肖临贤,生民则致贫隘,使民则极劳苦。是故,百姓贱之如起,恶之如鬼,日欲司间而相与投藉之,去逐之。卒有寇难之事,又望百姓之为己死,不可得也。说无以取之焉。孔子曰:“审吾所以适人,适人之所以来我也。”此之谓也。(节选自《荀子·王霸》)材料二: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民力。无以畜之,则往而不可止也;无以牧之,则处而不可使也。远人至而不去则有以畜之也民众而可一则有以牧之也。见其可也,喜之有征;见其不可也,恶之有刑。赏罚信于其所见,虽其所不见,其敢为之乎?见其可也,喜之无征;见其不可也,恶之无刑。赏罚不信于其所见,而求其所不见之为之化,不可得也。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之,审度量以闲之,乡置师以说道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说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至矣。(节选自《管子·权修》)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远人至A而不去B则有C以畜之也D民众E而可F一G则有H以牧之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指称王,与“沛公军霸上”中“军”字的用法一样,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B.诚,指的确、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必竭诚以待下”中的“诚”意思相同。C.不肖,与文中“贤”的意思相对,指不成材、不正派的人,也可用来称不孝之子。D.度量,指用以计量长短和容积的标准,引申为规章制度,也可指能宽容人的限度。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治国的关键在于顺民意、得民心,如果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赞誉甚至为国家拼死效力,那就证明治国者真正获得了民心。B.荀子认,为君者应该以德为先,明礼忠信,选贤任能,爱护百姓,永葆赤子之心,才能使百姓亲之如父母、敬之如上帝。C.在混乱的社会中,君主品行污秽卑劣,玩弄权术阴谋,重用无德无才之辈,使百姓生活贫穷困苦,会招致百姓的鄙视和厌恶。D.管子认为治理百姓要做到赏罚分明,对做好事者要有奖赏,以期望激励更多人去做好事,对做坏事者要有惩罚,以儆效尤。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卒有寇难之事,又望百姓之为己死,不可得也。(2)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14.材料一中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朝中措·夜来听雪晓来看朱敦儒夜来听雪晓来看。惊失却尘寰。摇撼琼林玉树,心疑身是仙官。乘风缥缈,凌空径去,不怕高寒。却被孤鸿相劝,何如且在人间。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夜里听风吹雪,晨起看雪,“惊”字从侧面写出雪势之大之广B.白雪皑皑,树林一片银装素裹,置身其中,词人恍若自己已是仙人。C.词人欲御风逐雪,离开尘世,却被孤鸿哀鸣声拉回到苦闷的现实中。D.本词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显得真切而自然,令人心驰神往。16.同是咏雪之作,本词与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所写雪景的特点及寄寓的情感有何不同?(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喻,而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揭示了这样设喻的原因。(2)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采用比兴手法,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各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自古诗酒一家亲,诗人或把酒言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或借酒消愁“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临松”是古地名,__A__就是临近松树的地方。以此推断,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应该有茂密的原始森林①。冰雪下面的幽谷,小河淙淙,塔松林立,②悬崖的影子笼罩着万古不变的岑寂。黄昏或黎明,早獭独立于西风,蓝马鸡悠闲散步,在它们的眼里,世界就是蓝天和雪山、野花和蝴蝶组成的风景,永远美丽、恬谥、安静。③山谷中何时有了人烟,不得而知,或者说,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从未有过__B__的记载,就连所有的民间传说也云里雾里,也语焉不详。但事实是,在一个日子里,有一个胡人部落,从遥远的地方迁徙于此,这以后,④临松山谷的河滩上便有了穹庐、祭坛、马匹和羊群,炊烟沿着山坡向四下里飘散,风中不时传来咿呀呼噜的游牧歌谣,如果在雾岚迷蒙的黄昏,还可以看到身着狼皮袍子的匈奴兵卒,骑马射箭、挥刀逐鹿的身影__C__。后来,史书上就把这个部落称为卢水胡。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或”和文中加点的“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们看不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