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血管生理)_第1页
循环系统(血管生理)_第2页
循环系统(血管生理)_第3页
循环系统(血管生理)_第4页
循环系统(血管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循环系统,第四节 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三、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四、微循环,五、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1.弹性储器血管: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最大分支 管壁坚厚,富含弹性纤维,具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 2.分配血管:中动脉,将血液输送到小动脉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微动脉 形成血管外周阻力,维持动脉血压。外周阻力大部分发生在微动脉,其收缩和舒张可以改变组织器官的血流量。 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起始部的平滑肌细胞 舒缩活动控制毛细血管的开放或关闭,控制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 5.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 物质交换的主要

2、场所 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 舒缩活动改变毛细血管血压,影响滤过 7.容量血管:静脉 管壁薄,可扩张性大,容纳循环血量60-70% 8.短路血管: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的吻合支 调节体温,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血压:心脏收缩和舒张时,流动着的血液对血管壁所施加的侧压力,称为血压。分为动脉血压和静脉血压,一般指动脉血压。一般检测上臂肱动脉。 收缩压:心室收缩主动脉血压升高,收缩中期所达到的最高值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血压下降,心舒末期所降到的最低值 脉 压:收缩压-舒张压 平均压:舒张压+1/3脉压,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Theory,1. 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 前提:循环系统血液充盈

3、动力:心室收缩 心室收缩释放的能量转变为: 推动血液流动(动能) 使大动脉血管壁扩张并形成侧压(势能) 阻力:小动脉和微动脉的外周阻力 血流的阻力能量的消耗:血压渐降 条件:大动脉的弹性贮器特性 使心室的间断射血变为动脉内的连续血流。心舒期大动脉弹性回缩,将贮存的势能转变为推动血液流动的动能。 缓冲血压波动,使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过低。,各段血管 的压力梯度: 主A:100mmHg 小A:85mmHg Cap:30mmHg V始:10mmHg 心房(大V):0,小微动脉是主要的阻力血管,2.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每搏输出量 (2)心率 (3)外周阻力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顺应性

4、(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主要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1)每搏输出量 心脏每博输出量收缩期射入主动脉血液收缩压 血流速度收缩期和舒张期流向外周的血液残留血液增加相对不多舒张压,脉压。 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2)心率 心率心舒期缩短心舒末期动脉血量管壁侧压力舒张压(明显) 收缩压(不明显),脉压降低,(3)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心舒末期存留动脉血量舒张压 (明显),脉压降低收缩压不显著 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动脉粥样硬化造成高血压病外周阻力增大,(4)大动脉弹性 老年:胶原纤维增多,弹性纤维减少,导致血管壁硬化,波动幅度增大,收缩压,舒

5、张压,脉压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相适应,才能使血管系统足够地充盈。 如:大失血循环血量 血压 过敏休克血管舒张,容积回心血量血压,老年人:大动脉壁弹性降低: 收;舒 小动脉、微硬化: 收;舒 所以:收缩压;舒张压变化不大;脉压,动脉血压影响因素,病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双上肢血压差过大,略,三、静脉血压,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腔静脉血压 心脏射血能力静脉回心血量 正常值:412 cmH2O。临床作为控制补液的指标。 偏低:输液量不足 偏高:输液过快或心功能不全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血压低 重力与体位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跨壁压,右心衰:颈静脉

6、怒张,肝充血肿大,下肢浮肿 左心衰:肺淤血和肺水肿,略,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心脏收缩力 收缩强则回心血量多 重力与体位 直立则回心血量低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骨骼肌节律性舒缩运动与静脉瓣共同起“静脉泵”作用,促进静脉回流 呼吸运动(胸内负压),静脉曲张,例: 患肢抬高利V回流,防水肿 心衰取半卧位下肢V回心量 (平卧回心量前负荷肺淤血呼吸困难) 高温 皮肤舒张贮血量 回心血量 长期站立 + V瓣膜的损伤下肢V曲张。 立正久站下肢V回心量+ 精神紧张虚脱。,卧位转为立位心脏水平以下静脉静水压静脉扩张,血液积滞静脉回心血量心输出量动脉血压,略,重力对静脉功能的影响远比动脉大。原因是静脉的可扩张性大。

7、,四、微循环,定义: 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最基本功能: 血液和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肠系膜微循环模式图,(一)组成及功能,典型的微循环由7个部分组成: 微动脉 :环形平滑肌控制血流量,受N和体液调节(总闸门) 后微动脉 :微动脉分支成更细的后微动脉(分闸门)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决定真毛细血管的血液,受局部体液调节。 真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的场所 通血毛细血管:直捷通路,调节回心血量 动-静脉吻合支:调节体温 微静脉:调节组织液生成,受N和体液调节(后闸门),(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与作用 名称 血流通路 血流特点 作用 迂回通路 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 血流缓慢 物质交换 直捷通

8、路 微A后微A通血Cap. 血流速较快 利血回流 A-V短路 微AA-V吻合支微V 随温度变化 调节体温,真Cap.网微V 主要场所,微V,微循环的三种路径,(三)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的场所,毛细血管壁由单层内 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 之间存在裂隙,成为物 质交换的孔道。,略,(四)微循环的自身调节,局部代谢产物 组织胺,Po2 ,后微A和Cap. 前括约肌舒张,真Cap.开放 血流量及流速,后微A和Cap. 前括约肌收缩,局部代谢产物 组织胺,Po2 ,真Cap.关闭 血流量及流速,略,(五) 毛细血管处物质交换的方式,1. 扩散(diffusion): 毛细血管内外水分子及水溶性物质靠物质分子

9、的热运动,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小孔,实现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 条件:物质的分子直径毛细血管壁上的小孔 特点:不耗能的被动过程 2. 滤过和重吸收: 毛细血管内外存在压力差时,水分或小分子溶质顺压力差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小孔进行移动. 滤过:液体从血管内向血管外移动 重吸收:液体从血管外向血管内移动 3.吞饮(胞饮):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能包围和吞饮某些液体性物质进入胞浆,形成吞饮小泡,再运送到内皮细胞另一侧排出。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以这种方式在毛细血管进行交换。,五、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来源: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形成 结构基础: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动力:有效滤过压(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差)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其中约90在静脉端被重吸收回血液,其余10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有效 0 组织液生成(动脉端) 滤过压 0 组织液回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