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肌醇的测定编制说明_第1页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肌醇的测定编制说明_第2页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肌醇的测定编制说明_第3页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肌醇的测定编制说明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肌醇的测定(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标准起草的基本情况(包括简要的起草过程、主要起草单位、起草人等)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2014年4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下发国卫办食品函2014386号文件“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工作方案的通知”,确定由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承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肌醇的测定标准的整合修订任务。根据文件要求,本标准整合的两项标准分别为: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肌醇的测定(gb 5413.25-2010)和保健食品中肌醇的测定(gb/t 5009.196-2003)。根据食品安全标

2、准整合技术要求的相关文件精神,标准起草工作组首先广泛收集、研究国内外肌醇的测定方法标准和文献资料,对需要整合的两项标准从适用范围、方法原理以及操作步骤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一分别测定奶粉、饮料、肉及肉制品、谷物类等多种富肌醇样品,采用两种方法验证食品中肌醇的含量;方法二根据采集了奶粉、饮料等20余份富肌醇样品进行验证采用不同方法检测肌醇含量,同时将18份比对样品寄给合作单位,进行实验室之间的方法比对,进一步比较分析各项标准方法之间的差异,以及方法存在的优缺点。通过上述工作初步形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肌醇的测定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标准起草单位: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标准起草人:方法一

3、:杨金宝、谷惠琦、王旻、范松阳;方法二:杨金宝、魏雪冬、李建、王象欣、于力涛、夏行昊、赵禹。二、标准的重要内容及主要修改情况肌醇是一种“生物活素”,参与体内的新陈代谢活动,具有免疫、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等多种作用,高等动物若缺乏肌醇,将会出现生长停滞和毛发脱落等现象,人体每天对肌醇的需求量是l2g,许多保健饮料和儿童食品都加有微量肌醇。肌醇还是肠内某些微生物的,在其它维生素缺乏时,它能刺激所缺乏维生素的微生物合成维生素。目前人为添加肌醇的食品种类变得非常广泛,因此对其添加量进行准确定量,确保其功效是食品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1、不同检测方法的比对分析方法一:采用肌醇测定的微生物方法是4789.25

4、-2010中传统试管法和微孔板法。两种方法的原理是利用葡萄汁酵母菌(saccharomyces uvarum)对肌醇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定量测定试样中待测物质的含量。两种方法的前处理方法一致,传统试管法培养时间短,但工作量大。微孔板法培养时间长,但工作量相对较轻,且需要的耗材少。通过对同一样品含量的测定比较发现,应用两种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的结果差异不显著。方法二:国内外采用肌醇测定的方法主要是重量法、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等。重量法是在酸性条件下肌醇与乙酸酐生成溶于三氯甲烷而不溶于水的六乙酰肌醇,利用生成的六乙酰肌醇的质量再换算成肌醇含量。此方法优点是无需大型分析设备,检测成本低

5、,但缺点为只能检测以肌醇为原料的添加剂,不适用含量较低的被测样品。且所用试剂为易制毒试剂,实际工作中会带来困难。液相色谱法利用肌醇溶于水的性质,直接水溶并超声样品,以水为流动相经过强阳离子交换柱分离,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优点样品直接水溶无需硅烷化衍生,缺点是在复杂基质中由于液相自身特点很难将肌醇与杂质分离,示差折光检测器实际应用中稳定性差。此方法不适用含量低的样品,也只能检测以肌醇为原料的添加剂。离子色谱法所使用的离子色谱仪价格昂贵,稳定性差,维修维护成本高,在我国普及率低,远不及气相色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肌醇的测定(gb 5413.25-2010)和保健食品中肌醇的测定(

6、gb/t 5009.196-2003)均使用气相色谱法,但后者适用范围是以肌醇为功效成分的保健食品,此方法在检测复杂基质样品时会有诸多问题如:硅烷化条件70水浴10min不能将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的肌醇六个羟基彻底硅烷化、样品提取中10ml水的加入造成测定液乳化等,此外复杂基质硅烷化对色谱柱极性的选择和样品运行时间都提出新的要求。2、标准的主要修改情况通过方法比对及试验验证结果,本标准主要修改情况如下:方法一:(1)标准名称修改为“食品”;(2)调整了试剂和材料、仪器和设备的顺序和格式;(3)增加了谷物类、肉及肉制品、果泥、强化肌醇的食品处理过程;(4)修改了精密度。方法二(1) 依据(gb 14

7、880-2012)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扩至调制乳品、饮料及以肌醇为功效的保健食品。(2) 针对不同状态的样品整合统一前处理方法。(3) 根据实际检测需要,改变硅烷化衍生条件、衍生剂的配比和加入的方式。(4) 改变色谱柱为中强极性及延长样品运行时间,以便在复杂基质中得到良好的测定结果。3、方法参数指标(1)检出限方法一:肌醇对于saccharomyces uvarum (atcc9080)的正常生长是一种必须的营养素,在一定的生长条件下,saccharomyces uvarum (atcc9080)的生长与繁殖速度与溶液中肌醇的含量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通过利用浊度法或光密度法测定细菌生长繁殖的强度

8、可间接地检测出食品样品中的肌醇含量。在使用的培养基中不含有肌醇,利用该菌的生长量与肌醇的含量成正比的原理,对整个结果进行分析。根据标准曲线中最低浓度为100ng可被确认检出,当试样液中烟酸含量低于100ng时是否能引起细菌生长无法外推预估,故以100ng计算检出限。方法二:根据gb/t5009.1-2003,中a 2.2 吸光法和荧光法中的计算方法。检出限=ks/b b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中的斜率;s二十次空白值的标准偏差; k根据一定置信度确定的系数,按3计算。确认固体或粉末样品检出限为1.0mg/100g,定量限为3.0 mg/100g。液体样品检出限为0.2mg/100g,定量限为0.5 m

9、g/100g。(2)方法精密度方法一:选择豆粉、牛心、鸡心、薏米、南瓜泥、奶粉、功能性饮料,进行精密度实验,比较6次测定结果的变异。结果证明天然普通食品变异相对较大,精密度在14%以内,对于强化食品,精密度在5%以内。根据此结果,制定标准时重新对精密度进行了调整:普通食品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5%;基质简单的强化食品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8%。方法二对3个梯度奶粉和3个梯度饮料共6份样品进行测定,每个梯度平行测定11次计算rsd值。结果表明精密度良好,对于不同类型、不同浓度的样品, rsd均小于5%,符合

10、检测要求。(3)加标回收率方法一:以奶粉、功能性饮料、南瓜泥、牛心为基质物质,进行加标回收率测定,结果显示方法回收率为88.4%103.2%。强化食品的回收率相对更为稳定。方法二选择已知肌醇含量的奶粉和饮料,分别加入高、中和低3个浓度水平的肌醇标准溶液,按照规定方法处理样品,计算加标回收率(n=3),结果表明奶粉不同浓度的加标回收率在90.3%98.6%之间,饮料的加标回收率在93.3%99.5%之间,气相色谱法的回收率较高,符合检测要求。以上各项测定数据均符合gb/t 27404-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 食品理化检测的技术要求。三、国际国内标准情况aoac关于肌醇的测定方法标准主要有2个

11、,分别是。aoac 2011.18:myo-inositol (free and bound as phosphotidylinositol) in infant formula and adult nutritionals by lc/pulsed和aoac 2012.12: amperometry with column switching, determination of free and total myo-inositol in infant formula and adult/pediatric nutritional formula by high-performance an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with pulsed amperometric detection, including a novel total extraction using microwave-assisted acid hy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