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韵律构词法与古代诗歌的互动机制研究
要 汉语言的发展经历了单音节词为主到现代汉语双音节词为主的转变史。 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此发展趋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探索。比如从语法、文字、语义等层面对其进行探讨解释,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未被解决的遗留问题,以及一些从语法、文字、语义等层面还讲不通或者还难以解释的问题。而 80 年代由 提出了韵律学( 论给处于这种研究困境的学术界另辟了蹊径。以冯胜利、吴为善、王洪君等为代表的学者对此进行大量的研究考证,为汉语的构词、句法等领域的研究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笔者基于国内外对此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开辟新思路, 将立足点放在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角度 并且借助汉语构词与古代诗歌有着某种规律性的联系这一特点, 提出汉语的构词发展与古诗歌之间是一种互动机制系统,尤其是单纯韵律词(自然音步的词)与古诗的联系更为密切。首先,本文简要阐述了关于此论题的一些基础理论框架即汉语韵律词理论(音步理论、自然音步等)以及此理论影响下的复合词构成;其次,介绍了古代诗歌的韵律规则系统,以及五言、七言诗的 “平仄 ”韵律规律;四字成语、多音节词(多音节单纯词、谚语等)中所隐含的韵律机制; “之 ”字词的韵律驱动机制等;再由此推导出汉语韵律构词与其之间的关系,亦即两者之间存在一种互动机制系统。最后,推导出此类词今后的高度能产性发展趋势,且包含古代诗歌在今后对汉语韵律词发展的影响继续不间断的传承。 关键词: 汉语;韵律词;构词学;古代诗歌;音步理论;互动机制 he of to in as of of to to up on of it up a of of of of of as in )” it is an or is of on 目 录 摘 要 .一章 引言 .究目的.究内容.究方法.二章 理论基础 .律及韵律词.内词语韵律的研究.音步理论 . 自然音步. 韵律构词法. 复合词的韵律构建规律.语古代诗歌的格律. 近体诗的韵律规则.三章 汉语韵律词的发展规律及其中隐存的诗歌韵律机制 .语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的类型及其韵律特点. “之”字词的韵律驱动效应. 四字成语的韵律机制.语多音节词的韵律构法. 并列结构多音节词的自然音步属性. 汉语古诗对多音节词的构词制约效应. 汉语韵律词中隐含的古诗韵律.四章 汉语韵律词的发展趋势及其与古代诗歌的互动机制 .诗韵律特点中的韵律词规律探究.律词构词规律中的诗句俗用规律.律词的能产性.诗韵律和汉语韵律构词的互动机制.语韵律构词理论对其他语言学理论缺陷的“补给”功能.五章 结语 . 谢 .考文献 .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第一章 引言 究目的 随着 提出了韵律构词学(论,国内很多学者近年来将之引入汉语构词研究中来,并且得出了很多著有成效的研究结论,补充了以往研究汉语构词理论,解释了很多未被解释清楚的问题。 韵律理论在语言学上的应用研究如火如荼, 解决了很多问题的同时也遗留了很多问题。在此课题上以冯胜利、王洪君、端木三、吴为善等学者为代表。他们提出汉语韵律词的概念、韵律短语与韵律词的区别、解释了汉语词中节奏和重音、汉语韵律构词法、韵律句法等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为汉语词语、语法等研究领域作出了新的积极的影响,发展了汉语语言学理论系统。但是,由于是新兴事物在此领域的发展,必然会存在很多不成熟的问题,很多语言上的难题虽然得到了韵律层面的解释,但仍然还有许多不具备牢靠理论依据和支持的语言难题;且近年来此领域的研究只是初具基本框架且切入点窄,导致了学术上的瓶颈。所以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急需被开辟出来。 本文立足韵律构词与古代诗歌的之间的关系,对汉语韵律构词法,以及汉语韵律词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因诗歌是不受句法限制的一种特殊的文学表达方式,所以本文是撇开句法因素,对汉语词语的最本质最单纯的规律研究,是对汉语构词及其发展的本质属性的探讨,只有 这样才能抓住汉语词语的本质特点,对汉语的其他特点的研究奠定好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因为一切语言的特点都是从其本质属性为出发点而发展开来的。 究内容 本文主要从诗歌韵律规则出发, 对汉语的一些韵律特点显著的词语进行对比研究。如复合词、四字成语、多音节单纯词(谚语、多音节无义子串、多音节并列结构词等)以及带“之”字的韵律词。 复合词,尤其受到韵律制约而成, 按照韵律理论(音步理论) ,复合词首先就是一个韵律词;四字成语,本就是两个音步所构成的复合音步,也就是复合韵律词。其节奏特点就是复合韵律特点,且在诗歌中体现的很明显;多音节单纯词 2其实在韵律理论中就是冯胜利所提出的自然音步。 且很多谚语等多音节单纯词的出处本就来源于诗歌的俗用。这是一种互动机制,汉语言的自然韵律特征只是诗歌的韵律机制,而很多汉语词的生 活化使用又是出自于诗歌。 “之”字词语所折射出来的韵律驱动规律,进一步证实了韵律对汉语词语构成的重要性,以及汉语词韵律词与古代诗歌韵律的一致性。 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研究的方法, 对汉语词的韵律机制和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机制进行了对比比较分析。对二者的区别以及联系分别进行了分析,并由此推导出关于汉语韵律词的本质属性特点以及汉语韵律构词的普遍规律, 以及由此规律推导出汉语韵律词的发展前景。 3第二章 理论基础 律及韵律词 对于韵律,很多学者都在其著作中提到,包括早期王力、吕叔湘等也对汉语的韵律做出过分析解释。现代的学者如端木三侧重于重音的韵律研究。他认为语言的韵律除了与音步有关外, 还与重音有关, 语言的节奏就是轻重拍交替, 每交替一次叫一个音步或称双拍步。音步和重音是共存的, 有音步就有重音。有重音就有音步。端木三也认为汉语的普通话音步为双节拍(双音节), 且其重音在左边。与端木三不同,冯胜利则主要以音步理论为基础研究汉语韵律,认为汉语应该是“右重”。韵律一说虽无统一定论,但纵观各家说法,韵律不是简单的一个单位而是包含了诸如音节组合(后来提出的音步理论) 、轻重音、语调、节奏、停延、节律等多种因素的复合单位。这里认为周志培先生的定义比较完备: “所谓韵律是指话语中为适应协和原则而出现的任何和谐悦耳的语音效果 , 包括音节、重音、节奏、音步、押韵和声调序等诸因素。(周志培,2003: 152 ) ” 韵律既有语句层面的韵律,也有词语层面的韵律,而本文也主要是从汉语词语平面上的韵律研究,包括双音节词、多音节词(四字成语、多音节单纯词、谚语等)以及带“之”的词语分析。 关于韵律词的概念,很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重点对其进行了有建树的定义,如冯胜利跳出以往句法上对汉语 “词 “进行定义的框架, 主要引入出: “韵律词是从韵律学的角度来定义 的,指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 此定义首先就明确指出了下定义的出发点韵律学角度。 也就是说这里的语言单位是指韵律学中的语言单位即韵律单位;而韵律词以语言中的韵律单位为基础。延续了前任学者对于“字”和句之间的中级单位的探寻他指出“汉语里介乎字和句子之间的那个终极单位就是”韵律词“。这似乎也解决了人一直受困于汉语里到底有没有和“对应的“词”这一概念的问题。冯胜利以音步理论为基础来界定汉语的韵律词,他认为,“汉语的最基本的音步是两个音节,即汉语的标准韵律词只能是两个音节, 单音节的蜕化音步和三音节的超音步的使用要受到严格的语境限制,非标准韵律词,而四音节形式必然是两个音步(两个标准韵律词)的组合, 大于四音节的组合则是标 4准韵律词跟超韵律词之间的合。”(冯胜利,1998:162,163) 王洪君将词层面上的韵律和句法层面上的韵律进行了有效结合, 互为补充的进行了汉语韵律词的研究;区别了韵律词和韵律短语,补充了一些韵律词所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 “汉语韵律词决定性的韵律标记是单音步, 而韵律短语是在音步组合的基础上再加上更高层的停延和音步的音域展敛变化。 韵律短语又分为类词韵律短语和自由韵律短语两类。”(王洪君,2000:526) 总的来讲,音步理论对韵律词的界定,已经被学术界普遍接受和认同。由此基础上产生的“自然音步”、“标准音步”、“超音步”、“蜕化音步”之说,解释了许多以往学术界未能解决的难题。 并且汉语的词语转变历程是从单音节到双音节的转变过程,那么也就是说,汉语词语的演变是朝着韵律词不断发展的一个转变史。所以更多关于韵律词的研究就应运而生。 内词语韵律的研究 国内目前对于汉语词语韵律的研究主要以冯胜利的音步理论、 王洪君的韵律词和韵律短语(即此层面和句法层面的结合研究)研究、吴为善的音节组合和重音模式研究、端木三的重音和节奏研究、以及其他学者对此进行的一些汉语韵律句法学的研究。解释了汉语词重音现象及规律;句法中所体现的韵律机制效应;词语韵律构词等。 随着韵律词研究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一些学者包括冯胜利、吴为善在内等逐渐发现了汉语韵律词和汉语古诗有着某种微妙的关系。吴为善在其论著中(汉语节律的自然特征)试图从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出发,探寻汉语言的“自然度”,找出汉语言词语的内在属性。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试图将这一视角的研究扩展开来,对汉语言词语构成的规律和诗歌格律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找出汉语词语构词的规律及其本质属性。 步理论 根据993)的理论,人类语言中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韵律单位是“音步”。在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词一文中,音步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韵律词理论被详细阐述。冯胜利引入的音步理论认为 “ 音步”通过比它小的单位“音节”来确定。韵律构词学的理论以“ 韵律级层”为基础。如下: 5韵律级层: 韵律词音步音节韵素 韵律构词学中的韵律系统分为四个“级层” 。最底层的是“韵素”¹ , 韵素组成音节” , 音节组成“ 音步” , 最后音步实现“韵律词” 。可由以上的构成连接可以看到,音步是处在这个层级的中间地带, “上承音节下启韵律词”。换言之,音步在韵律词的实现中起到一个关键点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冯胜利用音步来定义韵律词的缘由所在了,也就是他所说的“韵律词不能跨过音步直接跟音节发生关系, 它必须建立在音步的基础上。”(冯胜利,1996:162)进而得出一个结论:韵律词就必须至少是一个音步。同时冯胜利还结合以往对词语重音的传统研究,找出了汉语词语抑扬规律在音步上的体现和规律,因此他认为音步必须具备支配两个成分,严格遵循“二分枝”的原则。“ 二分枝音步”的要求其实就是韵律节奏中“ 轻重抑扬”的反映。(冯胜利,1996:161)这也就是冯胜利多持的“二元论”。 在此基础上,吴为善利用984)和 986)在八十年代提出的层级理论加以发展并和汉语普通话特点以及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如王洪君提出的韵律短语之说)结合得出了一个更为完整更加符合汉语言特点的层级模式: 韵律词这个层级中,立于中间位置的黑体字部分,因为处在这个层级系统的中间地带也就是关键位置,毋庸置疑,是层级系统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三个要素。韵律词的概念已经在前面讨论过,这里不再鳌述。而韵律类词,根据吴为善给出的定义:“语法上黏合的、节律上内紧外松的、左重的可能多音步2”,(吴为善,1为“韵素”,因为“ 指的是“ 音节韵母中所包含的最小韵律成分”, 如“包)”中的“a ”跟“o ”以及“ 单) ”中的“a”跟“ n ”。“韵素”的字面意思不仅可以准确地反映英文“ 的所指: “韵母中的最基本的要素” , 而且还与“词素”等术语相互照应。(冯胜利,1991) 2“可能的多音步” 是指它们或者总是多音步, 或者虽然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可以是单音步, 但另外的上下文语境中却又可以是多音步。也就是说, 认为汉语韵律词决定性的韵律标记是单音步, 而韵律短语是在音步组合的基础上再加上更高层的停延和音步的音域展敛变化。另外, 由于多音步的停延和音步音域展敛规律分为两类, 短语又分为类词短语和自由短语两类。(吴为善,2010) 62010:25)可以看出韵律类词是在韵律词的基础上形成的,那么它肯定应该至少是一个音步(韵律词),这里说多音步就超过了标准音步。重音在左,音步间比较紧密,然后就形成了韵律短语3。汉语的特点本就是没有“ 轻重”就没有节奏, 没有节奏就无所谓韵律。音步是最小的一个“轻重”片段, 所以必须是一个“二分”体。这种轻重二分在诗歌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这种轻重二分也就是会为什么古代诗歌读起来那么朗朗上口,节奏鲜明的原因所在。那么不仅是在诗歌中就是在的日常书面语或者口语中,也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轻重抑扬的节奏特点比如: “华中师范大学”师” “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名成员”为华师一员” 可以发现国人在用语上对韵律词的这种“潜意识”的青睐。在韵律层级中,知道,韵律词必须是由音步来实现,而音步又必须至少是一个轻重片段构成,那么一个最基本的韵律词就是由一个轻重二分单位,也就是冯胜利所得出的结论:韵律词就是一个音步,两个音节所构成。如下公式: 一个音节 +一个音节=一个音步(标准音步)=一个韵律词 那么,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继续相加: (一个音节+一个音节)+一个音节(粘附性成分)=一个音步(超音步)=一个韵律词;一个标准音步+一个标准音步=两个音步(复合音步)=一个韵律词(复合韵律词) 一个标准音步+一个超音步=一个韵律词 一个标准音步+一个标准音步+一个超音步=一个韵律词 其中标准音步就是两个音节构成,三音节的超音步是在特殊条件下产生的,也可以说是标准音步的一个变体;而单音节自成音步的现象也确实存在,但它需要在严格的环境下去实现,这里不做重点讨论。对于超音步,冯胜利给予三个音节构成的韵律以 “超韵律词” 的概念,指出,“ 超韵律词”不仅是有条件的而且是再生的: 它是一个标准韵律词加一个单音词(或语素)的产物。 ” (冯胜利,1998:163) 根据这种分析, 韵律词至少要有两个音节, 同时也不可能出现比超音步更大的韵律词。因此大于三音节的组合, 譬如四音节形式, 必然是两个音步3韵律短语:韵律短语: 有规则性语法结构的、停延和音步的音域展敛可以用规则控制的可能多音步。“稳定的单音步或凝固的复二步”是指它们不论处于什么样的上下文语境, 都不改变单音步或特定模式复二步的节奏模式。(王洪君,2000) 7(是两个标准韵律词) 的组合;而大于四音节的组合则是标准韵律词跟超韵律词之间的组合。 然音步 自然音步也被称作纯音律音步。已经被学术界定位为韵律句法学的起点,也可以说是基础,要研究韵律构词学、韵律句法学必须首先研究自然音步。目前以冯胜利和吴为善为代表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相对较大的成就。 但二位学者的立足点有所不同。关于汉语纯韵律音步的存在形式,吴为善持三元论,他认为汉语的纯韵律音步包括单音节音步、双音节音步和三音节音步。( 吴为善,2003:100胜利是二元论,他认为对于汉语来说,双音节音步和三音节音步属于纯韵律音步。(冯胜利,1998:162)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提出了一元论,认为:“汉语中只有双音节音步属于纯韵律音步。我立论的根据建立在假设推理的基础上。即:如果音译词可以无限延长的话,那么,只会看到双音节音步,而绝对看不到三音节音步。”(曹德和,2010) 可以发现几位学者虽然对自然音步或纯韵律音步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研究立足点,但都认为自然音步对于研究汉语韵律词即句法的重要性。这里姑且不论自然音步到底应该是一元、二元、还是三元,但至少自然音步是揭示了韵律词及韵律句法的最本质特征, 是能够反映词及句法的本原的。 那么从这个点出发, 发现,吴为善的“以史(古代诗歌)考实”,立论在对韵文音步的考察上。主要以诗歌的格律来作为依据和汉语词汇用语进行比量分析,找出两者可能会有的共同之处。这主要是集中在音韵、节奏、词长上的比量,忽视语义的关联。而冯胜利的的侧重点主要在于音节组合上;单音词组成的并列结构以及音译词(无义词段)的考察上。 因为并列结构的词在汉语言词汇中的数量作为庞大能够代表一些普遍规律,且这类词基本都是不受句法还有语义影响的单纯词,是可以体现语言的本体特征的一类未变形的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以二字、三字、五字音译词得出的结论有时候是有出入的。音译词又太随意特别是在词长的限制方面,很难总结出普遍规律;三音节的考察还有很多客观因素在起作用,不是单单只就某一个因素作为考察就能说明问题的。其次就是曹德和的一元论,认为双音节词作为考察起点也有一定依据,因为,汉语言发展演变史本就是一个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化的历史演变过程,但这是有其历史和本质原因的。且双音节词是一个音步的 8标准韵律词, 其他任何韵律词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 包括三音节的 “超音步” ,其实也是双音节的标准音步的变体。“一元论”似乎也忽略了语言的外部联系和构词机制。 以上各学者的观点都有其一定的科学性, 只是他们的立足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笔者认为任何一个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不可能绝对地由某一个因素造成,应该是各个因素共同造就。那么,自然音步的发展规律就理所应当的在多个因素共同的作用下进行。既有来自句法的,也有来自音步本身的,还有一些其他客观因素。在讨论汉语的韵律词中,上面已经总结到了,汉语的韵律词至少由一个音步构成(两个音节),还有三音节的超音步,以及两个标准音步构成的复合韵律词等。其他大于双音节韵律词都是在标准音步的基础上构成。那么,这类除标准音步以外的其他韵律词实质上就是标准音步的变体。而当这些音节数增加时,有时候会发现这些词是否是一个韵律词就不是那么绝对了, 就比如说三音节的词到底是【2+1】还是【1+2】,且有些词似乎放在句中即可以是一个词又可以是一个短语。这个问题已经为许多学者所熟知,这种左右为难的局面其实是由于汉语词语不仅受到韵律的制约同时也会受到句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当受到后者的影响时,它就不再是一个韵律词那么简单了,王洪君就由此区别了韵律词和韵律短语这两个概念。基于此种现象,冯胜利提出了自然音步一说来补充前面所提出的韵律词理论。(冯胜利,1998:40)即有没有不受句法、语义等因素影响的单纯词呢,这种词是不是就是一个标准或者特殊的韵律词呢;而这类词因为在使用时不受句法等限制,它是不是可以解释词语的本质属性呢;这种词和古代诗歌及其格律有何联系呢?在这些问题产生之后,自然音步理论可以用来做研究基石。正如冯胜利所说:“只有自然音步可以告诉音步的原始属性,因为受到语言其他因素影响而组成的音步,你是他们的“本来面貌”。自然音步能偶反应出来的关于韵律结构的本体特征是非自然音步(受到句法、语义等的制约)无法办到的。” (冯胜利,2000:89)且这种自然音步的特点,被学者拿来和古代诗歌的韵律格式联系起来,甚至有人说这里所说的韵律的自然属性(自然音步)就是古代诗歌的格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就有人会说汉语的这些现代韵律词的构成和产生发展是不是可以“追源至古”或者说是可以在古代诗歌中找到很多依据。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只不过,古代诗歌本就应该是在语言使用的基础上产生,那么诗歌 9的这种格律是不是又源自汉语用于习惯。 冯胜利认为这无法解释现代语言格律就是源自古代诗歌格律。但笔者认为这其实并不矛盾,两者之间应该是一个互为联系的互动系统。现代语言格律不管怎么样都是从古代用语发展而来,而古代诗歌格律的形成也必定是受到古代汉语用于习惯的影响而形成, 那么现代汉语韵律词如何不会受诗歌格律影响呢?反过来, 现代汉语的语用习惯所反映出的关于汉语历史本质属性又如何不能拿来说明一些诗歌中的韵律现象呢? 律构词法 对于汉语的构词法,已经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见解: (1)从语法角度来说,尤其对于复合词的构成,已经被普遍认同了复合词的构成和语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复合词的类型(偏正、动宾、主谓、联合、重叠等等)就能看出来。正如朱德熙(1982 )所说,“汉语复合词的组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基本上是和句法结构关系一致的。句法结构关系有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等等,绝大部分复合词也是按照这几类结构关系组成的。”(朱德熙,1982:26)(2)从语义角度来说,已经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从语义底层研究构词法的以朱彦汉语复合词的语义构词法研究(2004)为代表。可以说语义构词法已经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3)从文化因素角度来讲,这是一个近年来被一些学者提出的新视角的构词法研究。“文化词汇学”这一学科概念的提出, 构词中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时给汉语词语的构成和发展铺开一条新的道路。已经有很多学者在此课题的研究中取得了成就。如苏新春在当代中国词汇学一书中对很多文化构词的分析极具有代表性。(4)最后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视角律角度。其主要代表是冯胜利(1997),他从韵律学的角度来定义了“韵律词”的概念,并且明确的指出,复合词首先必须是一个韵律词。音步构成复合词的关键要素。 在实际使用中,韵律视角解释了很多隐现在汉语言里面的规律,如: A“读书”、 “阅读书籍”(当然这里读书有两层含义,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所以不加以鳌述) B“读书籍” 、“阅读书” 其实就是韵律在起作用。也可以说是音步在起作用。在读书”、 “阅读书籍”可以用音步将之分析 10成:【1+1】的标准音步和【2+2】的两个标准音步构成的复合韵律词。而书籍” 、“阅读书”【2+1】和【1+2】的构成形式在音步理论也就是从韵律角度来看明显是很别扭的。虽然也存在三个音节构成的超音步,但很显然这里的A、“书呆子”这个【1+2】形式的词之所以是一个超音步韵律词, 是由于最后一个音节具有粘附性粘附在前一个音节上构成了一个韵律词。 又如四字成语,是由两个标准音步构成。可以说四字成语都是在韵律驱动下构成的词。尽管很多时候这和语义会发生矛盾但并不影响韵律影响机制的存在。因为这种看不见的韵律驱动已经表现在人们对这些词的发音上如“一衣带水”按照语义来讲,这个词应该是“一/衣带水”。但人们在读的时候很自然的就变成了“一衣/带水”。再如多音节的单纯词如“柴米油盐酱醋茶”、复合词中的重叠词等都受到汉语韵律推动,节奏明显,读来朗朗上口,很容易被记忆和使用。这也正是古代诗歌所具有的特点, 因为诗歌本身就是特殊语体形式中的韵律词的组合。复合词可以说就是韵律实现的一个场所,也正如冯胜利所说:“韵律词在汉语里实现的主要手段是“复合” 。因为汉语里绝大多数的音节都有独立的意义。”(冯胜利,1994:164) 合词的韵律构建规律 说到韵律词,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复合词,基于复合词的特点和韵律学理论来看,一个复合词首先就是一个韵律词。复合词是合成词的一种,是至少由两个不同的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而词根是指意义实在、在合成词内位置不固定的不成词语素和成词语素。从韵律角度来看,就是至少由两个音节构成,也就是一个音步的标准韵律词。所以说复合词首先是一个韵律词。尤其是双声叠韵词,双声是指双音节词中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 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叫叠韵而叠音则指的是词素或者词的重叠。这样的复合词更富节奏美和音韵美,这也是和古代诗歌如出一辙的地方。 对复合词的韵律讨论中,有学者认为:“一种汉语中V 和O 为单音节的合成复合词主要是构词规则作用的结果,上古汉语中表现为古、近现代汉语表现为。 由于韵律因素制约, 现代汉语中V 和O 为双音节的合成复合词,通常无法遵循现代汉语的构词规则,而只能继续沿用上古汉语的构词规则,从而 11表现为。”(庄会彬,刘振前,2011::497)冯胜利在对动宾倒置和韵律构词法一文,也由此得出了“左向构词,右向构语”4(冯胜利,2004:19)用韵律理论解释了复合词中的动宾倒置现象(即为什么在构成词时,动宾倒置才合法) , 并且对韵律词和韵律短语的区分也做出了很好的界定和判别原则。 此外,缩略构词机制也给现代汉语带来部分复合词 那么从词根和词根之间的关系来看复合词有5中类型: 联合(又叫并列式):治理、买卖、窗户 偏正:小说、雪白 补充:减少、花朵 动宾:管家、动员 主谓:心痛、肉麻 重叠:爸爸、妈妈 附加:老师、斧子 可以看到,这些词都是韵律词。他们都具备了韵律词的最基本的特点,由两个音节组成一个音步。且这种复合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不仅是在日常生活用语中,在古代诗歌中也是随处可见,且由于诗歌的严格格律,由此创造出来的复合词比比皆是。如“却看妻子愁何在”,虽然在古时,这里的“妻子”是指妻子和子女。但现代汉语的妻子(指男子的配偶)确由此发展演变而来。古诗中重叠复合词的使用也很多:“不尽长江滚滚来”所以现在有很多“滚滚”之词:“滚滚财源”、“滚滚红尘”、“滚滚波涛”。 当然,此外还有一些由三个或三个音节以上构成的复合词如:红彤彤(的)、太空舱、碰碰车、无后坐力枪(冯胜利在其论著动宾倒置和与韵律构词法一文中进行了深刻阐述,这里不作为探讨重点)。还有多音节的合成复合词(有合成复合词与。 比如,汉语中的谚语,谚语的惯用手法就是对仗和用韵。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如今,“柴米油盐酱醋茶”已经成为谚语被广泛使用于日常语中。从韵律角度来讲“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一个并列结构的多音节韵律词。这些用语可以说是源古且承今,因为仍然可以在的用文中看到对4“左向构词,右向构语”:在冯胜利的对动宾倒置和韵律构词法一文中提出,是指在一些词的构成结构中出现动宾倒置现象时,如何判断其实“词”还是“语”。如“复印文件”这个短语中,左向为“复印件”是一个词,而右向为“印文件”是一个短语。 12仗、押韵等韵律手段,比如口号、标语一类:“尊崇自然、敬畏生命”、“ 少小立志报国,长大踊跃从军”、“ 文明礼貌、用心创造”等。 语古代诗歌的格律 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各家都有经典论述。朱光潜先生的(诗论)中说: “粗略地说, 四言诗每句含两顿, 五言诗每句表面似仅含两顿半而实在有三顿, 七言诗每句表面仅含三顿半而实在有四顿,因为最后一字都特别拖长凑成一顿。这样看来, 中文诗每顿含两字音, 奇数字句诗则句末一字音延长为一顿, 所以顿颇与英文诗音步相当。”(朱光潜,1984:177) 此外,尤其是唐代以后出现的近体诗,已接近近代汉语,是研究现代汉语的最好语言材料。近体诗的语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它在句数、句式、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符合规定的就是格律诗,反之则是古体诗。 (1)近体诗句数的规定: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句子的字数有五言、六言、七言三种。每首诗句式整齐划一,略无参差。唐宋以来流行的体式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排律。律诗固定为八句,两句为一联,第一、二句称首联,第三、四句称颔联,第五、六句称颈联,第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2)近体诗字声平仄的规定:平声,指古汉语四声中的平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 ;仄声,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上声) 、去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去声)和入声(如茶、北、日、月、鹿原为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已消失,分别成为平、上、去三个声调的字,音韵学上称为“入派三声” ) 。近体诗严格要求按一定规则交替使用平声字或仄声字,也就是说近体诗的韵律之一就是平仄交替。因而诗歌的音律抑扬顿挫,富于音乐美。近体诗有其严格的平仄,一是以平仄相间的原理调配每句诗中各个字的声调;二是以粘对循环的原理组接各首诗中的各个句子。还有近体律诗的对仗规定和押韵两个特点与 汉语中的成 语、谚语、俗语等特殊用语词的相似关系毋庸置疑。就是在复合词的双声叠韵词中也是相当明显的,在此不多加鳌述。下面对近体诗的具体平仄类型进行归纳和分析。 体诗的韵律规则 (1)五言: 仄仄平平仄 (按第二字和最后一字的平仄,此句称为仄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 (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 (平起仄收式) 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式) (2)七言律诗也有四种基本句式,其规 律是在五言律诗的句首加上与之平仄相反的两个字: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八种基本句式,也就是近体诗单句平仄的主要规则。各种类型的绝句和律诗格式都是由这些基本句式组成 的。有一个关于平仄的口诀: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个口诀其实是说第一、三、 五字的平仄可以不论,第二、四、六(七)字平仄必须要分明。 一、王昌龄从军行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 仄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如首句不押韵,其平仄格式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其余三句照旧。 二、王维山居秋暝 平平平仄仄 仄 仄仄平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仄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平 平平仄仄 平 仄仄平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4仄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如果首句押韵,其平仄格式应为“平平仄仄平” ,其余七句照旧。 三、杜甫登高 仄 仄平平 仄 仄平 平 平仄仄仄平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如果首句不押韵,其平仄格式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其余七句照旧。那么近体诗的这些格律规则给带来的有效信息是什么呢,在吴为善的汉语节律的自然特征中已经对其做了总结归纳: (1)音步长度类型的归属可以由此得出,具体就是双音节和三音节(2+1) 两种音步类型,由此可以推论出这也就是为什么2 + 1 式可以成词, 而1 十2式要么不能说, 要么只能是短语呢的原因所在。可以说这种结论是在近体诗投射出来 的规律中得到了证实。(2)音步之间和音步内部以及音步外的组合松紧规律。首先从近体诗的格律来看,五字音节和七字音节应该分别是【2+3】和【 2+2+3】或【4+3】。这种规律性可以从现代汉语有些词中看到: 拐骗偷、 柴米 /油盐 /酱醋茶 这样有规律的组合自然就造成了音步之间的间歇或是分界, 那么这种间歇或分界造成了音步之间的关系的“松”、“紧”之分。(3)律动要素选择和落位规律, 也就是说的音节的轻重,抑扬规律所在。这种要素其实就是朗诵时咱们所说的节奏点就像唱歌时一样。也就是节奏单位中,“扬”的那一个,读的时候是延长声调,重读的部分。那么位置也就是落在了重音之上。对于词的“左重”(端木三,2000:204)还是“右重”,端木三提倡前者而冯胜利倾向于后者。他们所在的出发点其实是有所区别的。1981) 提出的一个普遍语法规则, 15即“自然语言中,词的结构多半是中心语素靠右”( 981) 。笔者认为汉语的词结构也不例外。 “右重”更符合汉语的特点,这在为不会说“柴米油盐酱醋”而非要在后面再加上一个音节,这样重音感觉才有了落脚,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韵律词中很难发现六字串。(除个别音译外来词外)蓝少成、陈振寰主编的(诗词曲格律与欣赏中也说: “诗中五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三(二二一), 七字句的节奏一般四、三(二二二一), 词中也有大量这类节奏的句子。”(蓝少成,陈振裹,1989:121)因为诗歌的产生必然是在汉语言民族使用语言的习惯和喜好的基础上的。 16第三章 汉语韵律词的发展规律及其中隐存的诗歌韵律机制 语四字成语 在现代汉语四字格词语占了优势,而其中成语(来自于历史典故等)一类的四字格成语占了绝对优势(。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有些成语也可以像对一般词组一样来分析它的结构关系。 但是,成语的结构类型,除了一部分与自由词组相同以外,还有许多是不同的,要比一般词组复杂得多。 成语的构成成分绝大多数是文言词,把这些文言词压缩成一个整体,它们内部的组合不完全受语法、 语义的制约,还受着其它因素的影响,其中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言语的节律,这也是为什么成语绝大多数都是四字格的原因, 而就算有多音节的成语也都很据韵律特点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成语本就来自于诗歌(宋·欧阳修醉瓮亭记 ) 。 多数成语在定型化过程中,由于言语表达的类推作用,向四字格节律集中,这就使成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产生了非常大的凝聚性。简单的四字格结构,包含着丰富的语义内容,致使成语内部的结构关系发生了很多变化,超出了正常的一般词组的组合方式,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结构类型。 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是成语的两大基本特征。 成语意义的整体性体现在成语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而是把其构成成分意义作为基础意义进一步概括出来,形成整体意义。汉语四字成语的成语的结构凝固性有两种含义:一是构成成分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变动成语语序或增加、删减、替代其中的成分。二是结构形式是稳定的。其中并列结构的成语结构最为稳固,这也是并列结构的韵律特点最为突出的原因, 并列结构的词在汉语词汇中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数量和优势。 两个标准的音步自合而成使得节奏在成语语当中是最显明快的;在使用中也是不可被分离的一个高度“词汇化”词。在语言中,成语是作为独立的表义单位来使用的,因而,在现代的普通语文词典中,成语也和普通词一样作为独立的词目来处理。现汉汉语词典给“成语”所下的定义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四字成语结构紧密、常常作为一个整体使用,是一种定型的固定短语。但在韵律角度来看,四字格成语其实就是由两个便标准音步构成的一个复合韵律词。 17自古以来,汉语成语以四字格占了绝对的优势,是有其历史和汉语言本身性质必然结果:一是诗经的影响,诗经开四字诗歌之先河,对后世诗歌在句式节奏词汇等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现在许多成语就出自于诗经;二是古代其他文学作品等,其句式的重要结构就是四字句,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句被经常运用,就成了成语;三是四字句铿锵有力,节奏感强,又及具概括力,所以人们喜欢使用,重复使用,传承不息就成了成语。那么四字成语或者说是四字复合韵律词的来源自然可以追溯到古代诗歌中去。相反地,有些诗歌中的句子就是引用的成语及其变体。汉语的成语是定型不变的固定词组,绝大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当然,三个字,五个字,甚至更多字数构成的也有。如“一溜烟”“、 “更上一层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己所勿欲,勿施于人”等,但这毕竟是少数。为什么成语以四字居多呢?除了以上的分析外,本文主要认为这和汉语的特点有关,通俗一点的说是因为汉民族讲话,在音节上大都是成双成对的,那也就是韵律机制在起着作用,韵律系统中节奏,重音等等都是形成成语的一个必要因素。而汉语讲究四声,读起来能产生声音上(也就是在音调和节奏上赋予了文字组合以节奏美)的美感,四个字的结构能适应这种声调的各种变化。诗经这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305篇基本上都是四字一句,这种四字句,结构短小精悍,活泼明快,读起来抑扬顿挫,而“抑”和“扬”正是构成一个音步的两个必要成分。 所以像这样的四字格词语在后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影响着诗人,作家,而诗人、作家的作品,又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语言。 而且成语既要能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 又要极其概括精炼, 过长过短都不行,四个字最为合适。 字成语的类型及其韵律特点 四字成语的语法结构可以说是涵盖了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中的所有结构类型,这就是它可以生存下来的原因之一。其中联合式(并列结构)的比例最大。 按照语法结构四字成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 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 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 18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 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 偏正型:黔驴之技 一丘之貉 世外桃源 黄粱一梦 对牛弹琴 夸夸其谈 主谓型:鹬蚌相争 文质彬彬 老马识途 表1(现代汉语词典中四字词语各类型的分布情况) 谓词式 结构方式 联合式 定中式 状中式 述宾式 主谓式 述式补 兼语式单纯词 其他 合计词条数 1502 1500 169 206 52 6 101 33 61 266 4364百分比 100%由表一知道,四字格词中体词式占了绝对优势。其中并列型的成语所占比重最大,它是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那么在四字成语中呢: 据统计,2736条成语中,联合式有1394条,联合式有两种:(l)由两个双音节词拼合而成的,如 天高地厚 单枪匹马 大吹大擂 正本清源 暴虎冯河 土崩瓦解 洪水猛兽 期期艾艾 心心念念 (2)由四个单音词组合而成的,如: 天高地厚 单枪匹马 大吹大擂 正本清源 悲欢离合 骄奢淫逸 风花雪月 青红皂白 生杀予夺 联合式的成语取得绝对的优势。 (还会在后面的章节中对这类并列结构进行专门的分析)而不得不提并列机构的四字成语。因为这类成语的意义、结构最为凝固和稳固。在四字成语(甚至是在复合词中)在整个汉语词汇系统中都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数量最多,使用最广,能产性最高。那么是什么让并列结构的四字成语占有了如此多的“先机”呢?这似乎成了其在汉语言中的一个优先权。那么并列结构的四字成语的这些优先权其实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汉语言本身的特点、汉民族使用汉语言的习惯特点共同造成的。 首先并列结构的四字成语有其特有的特点,是其他类型成语所没有的。具体来讲就是它在词汇、语义、语音等方面具有其他类型成语所没有的特点。在词汇 19方面,有学者给出了总结:“四字格并列结构成语的四元词性是由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基本词类构成,所涉及的是某个领域下的个体词汇集合而成。”(杨箐,佟文晶,2012:89)也就是说,构成并列结构的四字格成语的四个音节,词性应该要一致,并且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最后形成词代表的往往是这类事物的总称或由此而来的引申意义。如梅兰竹菊,是由四种表植物的音节组合在一起,它的意思却是这四种植物的综合,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这四种植物都是品质高尚的代表,那么这个词也就自然而然的用来形容一个的风骨高清,品质高尚。这也就体现了接下来要说的并列结构四字格成语的语义特点了。正如有学者总结道的:“成语的语义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义演变结果,通过语义的扩大、缩小、移转、深化来实现;二是通过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形容义之间关系转换来体现。” 这里要重点说一下语音上的特点。因为在语音方面,四字格并列结构成语的韵律规律是其最重要的部分。从四字并列结构成语的用韵角度来研究,依照常用语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刀枪箭戟、酸甜苦辣、烧杀抢掠、沉浮俯仰平仄仄 锅碗瓢盆、福寿康宁、烟酒糖茶、花鸟虫鱼棋书画、江河湖海、橙黄橘绿、吃喝玩乐兰菊竹、亭台楼阁、贤良淑德、阴晴圆缺高矮胖瘦、生老病死、成败利钝雨雷电、衣帽鞋袜、成败兴废镬刀锯、敏锐聪颖、喜怒哀乐蛮粗暴、锦罗绸缎、赵钱孙李闻问切、抑扬顿挫、股肱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