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社会企业与社会企业家文献综述
国外社会企业与社会企业家文献综述一、国外社会企业出现的背景传统上, “非营利组织” (non-profit orgnization)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市场部门)之外的一些志愿团体、社会组织和民间协会。这些组织的集合构成了“非营利部门” ,或者说是“第三部门” (the third sector) ,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了现在社会的三大支柱。这三个部门在传统社会体制下具有相对清晰的边界,因此在法律地位上的权责也比较明确。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动态演进,三个部门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了,非营利组织和公共部门开始逐步引入了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而以“营利”为宗旨的公司开始向公共产品市场开放。在这一过程, “社会企业”的运作模式逐渐从模糊的摸索阶段走向稳定的发展阶段。下面我们将从政治、经济和发展理念三个角度回顾一下社会企业的产生背景。(一)政治因素社会企业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三个部门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任何一个国家,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政府在一定时期会运用政治的力量进行引导,以维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所以“社会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政治因素有关:首先,回顾一下美国社会企业的发展情况,19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从卡特政府到里根政府,联邦政府一直被财政赤字困扰,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削减预算已经无法满足慈善组织日渐新增的需求,非营利组织因而转向另一个替代方案市场。在此期间,商业收入不仅成为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而且成为推动非营利组织收入增长的引擎;另一方面,私人企业在此时期也大量投入于社会福利领域,以本身市场机制的竞争优势,争取更多的政府补助方案 (Salamon.1995;Auteri,2003)。其次,19 世纪 70 年代,欧洲一些福利国家也开始出现了经济衰退,继而引发了财政上的危机。在这一时期,欧洲福利国家为了维持其原有的福利水平,必须保证政府在公共支出上水平,如果出现通货膨胀的话,政府甚至需要提高其公共支出的水平。这种情况对传统福利国家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在这种背景下,欧洲部分国家逐渐采取公共服务外包的形式,以此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但是,这种政府契约外包形式,其利润空间并不高,所以私人企业对这种投资形式的热情并不高。所以,这种新的模式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政府的危机。直至 19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非赢利组织开始介入这个领域,它将组织的目标定位为“提供无法由公共部门满足的需求,必须能够从事生产性活动,并且寻求经济支持” ,将服务人群定位为“边缘人群及失业者” ,实际上这些组织已经具备社会企业的雏形。 (Borzaga OECD, 1999: 40)。美国社会企业在原则并不享有租税特权,例如美国“国内税法法则”(IRC)的 UBI 规定,仅在例外条件下才予以租税减免地位。 法国社会企业主要包含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目的在于通过企业运作的方式,让更多人获得更易接近的集体服务,包含提供工作整合机制的社会企业、中型社团、地区性社团及社会目的企业;第二种类型则是社团及合作社。在上述类型中,以提供工作整合机制的社会企业最为重要,依据 1989 年 3 月 31 日所制定的法律,对于因特殊困难的失业人员,提供工作整合机制的社会企业将给予这些人不超过二年的临时工作机会。西班牙较少使用社会企业一词,社会企业的法律地位与劳动者合作社、联合控股公司、基金会、社团、股份制公司等有关,这些企业的共同特征在于其非营利目的;在组织形式方面,西班牙采取提供工作整合机制的社会企业形式,其中以生产合作社及私人有限公司最为常见。4本部分综述参考台湾郑胜分博士论文:郑胜分, 欧美社会企业发展及其在台湾应用之研究 ,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博士论文,2005 年。7葡萄牙社会企业采取许多不同的法律形式,包含合作社、社团、基金会及推动社会团结的私人机构。1996 年葡萄牙政府通过“社会就业市场 ”(Social Employment Market)方案,透过扩大整合经济活动的方式,用以增加或强化社会企业的生存能力。奥地利社会企业的组织形式包含社团、合作社及非营利小区企业。而这些社会企业有关的政府方案为 1983 年设立的 Aktion 8000,此方案于 1996 年又分割成两个次级项目,包含“非营利部门就业”与“第三部门就业项目” 。三、国外社会企业的做法前文中介绍了社会企业产生的背景和概念界定,通过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由于欧洲和美国社会企业产生的背景不同,欧洲社会企业倾向于从功能上对社会企业加以定位,比如解决失业、社区照顾等方面的问题;而美国则倾向于用社会企业的精神来界定非赢利组织或商业企业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企业行为,因此无论 Dennis R. Young 的社会结构分析出发,还是从 J. Gregory Dees 的社会企业光谱出发,美国的社会企业的范畴都是在社会企业精神的指引下,体现为一种联系性的组织形态,这种联系体的起点为非赢利组织,终点为赢利性商业组织。因此,本部分在介绍社会企业的活动领域时,也采取分离的方式,分别介绍欧洲社会企业的活动领域和美国社会企业的活动领域。(一)欧洲社会企业的活动领域从欧洲各国社会企业的发展经验看,其大致的活动领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提供工作整合机制的社会企业(work integration social enterprises)和提供社区照顾服务(community care services provision)( Borzaga );而 Borzaga Shaw, 2004)。Shaw(2004)研究指出,社会企业精神一词起源自 19 世纪英国,当时慈善的企业家开始注意透过改善工作环境、教育及文化生活等方式,以增进员工的福祉。在此阶段,社会企业精神与社区企业及发展、教育、教会、慈善团体、非营利部门及志愿服务部门息息相关,而这些组织在 1990 年代后,经常被视为社会经济或第三部门,并且在英国内部急速扩展。加拿大社会企业家研究中心(2001 年)认为社会企业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其营利部门的活动强调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并且奖励表现良好的成员;其次,社会企业家还鼓励企业参与非营利性的活动,以便提高组织效率并且树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出,社会企业精神是在对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理念提出一种新的要求,它强调价值创造、创新与社会责任与一体,对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4六、国外社会企业案例本部分将会介绍三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社会企业,透过这些社会企业成功的案例,可以对社会企业的概念、做法及其社会功能有更一步的了解。1西班牙蒙德拉贡联合公司(Mondragón Corporación Cooperativa (MCC))公司目标定位蒙德拉贡联合公司最大的特点是把基本的业务目标与民主组织方法、就业机会的创造、员工人格和专业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并且致力与推进社会进步。公司历史发展1941 年 2 月 5 日,年轻的牧师阿里兹曼地来到了巴斯克县的一个名为蒙德拉贡的小镇。尽管阿里兹曼地想学习的是社会学,主教还是把他派到了这个被内战毁坏的小镇。那时候,蒙德拉贡镇的经济主要依赖 Unión Cerrajera,一个大型铸造厂和金属加工公司。公司所有权及管理权主要由家族及其亲属控制,本地工人几乎不可能发展自己的事业。牧师阿里兹曼地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当地年轻人创造就业机会。他成立了一所专门提供技术教育的学校,名为“理工技术学校” 。这所学校是合作制,也就是说学校的所有者是当地的社区成员,而不是政府或教堂。从那以后,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大量合作制组织开始兴起。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这些教育措施虽然增强了学生的能力,但是他们的经济发展前景仍然很有限,因此阿里兹曼地教育学院的五个毕业生成立了他们自己的公司。阿里兹曼地的远景设想和价值观鼓舞了这些学生,因此他们的公司也是合作制的。经过与政府控制的斗争,ULGOR 公司(该名字是由其创始人名字首字母的缩写组合而成) ,也就是蒙德拉贡联合公司的第一个成员诞生了。该公司主要生产家用机电产品,并且迅速获得了成功。到20 世纪 60 年代,ULGOR 成了西班牙上百家大型工业公司之一。在 ULGOR 公司的鼓舞下,其他人也建立了类似的企业,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来自阿里兹曼地指导的社会和教育机构。这批公司中的第一家是为 ULGOR 产品提供配件的,因此ULGOR 的成功也为其带来了利润。1959 年,合作银行“人民劳动银行”成立了,其主要作用是帮助各企业在这一新兴的网络里解决财政问题。尽管这些合作制企业有很强的社会关系并且认可相同的价值观,然而在当时那个阶段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而阿里兹曼地通常也只是提供一些咨询服务而已。20 世纪 60 年代末合作制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了 41 个,这种增长一直持续到 70 年代末。然而,正如大多数公司一样,它们都没能逃脱经济衰退带来的不利影响,一些公司甚至被迫停业。结果,所有合作制企业都经历了一次重要的重组,并且建立起了统筹及决策机构。现在,蒙德拉贡联合公司的收入在西班牙位居第七。其产品和服务涉及到家居用品,机械配件以及超市。商业运作主要分三个方面:财政、工业以及物流。2003 年,工业部门总销售额为43.79 亿,而物流部门为52.76 亿。蒙德拉贡联合公司遍布全球,拥有 38个工厂,68260 名员工。2002 年,蒙德拉贡联合公司是西班牙第三大雇主。2英国 Bulky Bob's 家庭废品收购公司(Bulky Bob's Household Collection service)15公司目标定位Bulky Bob's 是英国利物浦的一家社会企业,至今已经有 7 年的发展史,公司从事废旧物品的回收与再利用,专门收集家庭中的大件废弃物。例如冰箱,电视机,电脑,婴儿床,这并不包括家庭的生活垃圾和诸如衣物,纺织品这样的物品。Bulky Bob's 为当地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廉价,质量可靠的家具,并且为那些长期失业的人群提供了工作和职业训练的机会。公司历史发展要追溯 Bulky Bob's 的渊源,首先要提到 2000 年的利物浦市议会。2000 年,市议会的大件废弃物回收合同即将到期。在与早先的承包商的交易中,议会采用的是计件的付费方式。现在,议会试图在预算控制之下,尽力拓展废弃物回收的服务范围。他们想到了社会企业,于是联系了 FRC 集团。在社会和环境问题上,FRC 集团能够提供有力的基于社会效益的解决方案。FRC 所有的服务,都是建基于为长期失业人员提供职业训练和雇用机会之上的。不过议会认为,这种职业训练虽然有效,但相比那些主流的追求利润的做法,FRC会带来更高的成本耗费。在竞标过程中,议会里的一些部门做了一份解决方案,将大件物品的回收一分为二,一份合同非常明确,回收大件物品,一份是对于边缘人群的职业培训合同。最后,FRC 附属的 Bulky Bob's 打败了它的主流竞争对手,因为 Bulky Bob's 的解决方案将职业培训和大件物品回收非常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 2000 年到 2002 年,市议会仍旧采用以前的付费方式,按件计算。2002 年之后,议会采用按年一次性付清的方式。Bulky Bob's 在 2002 年,每天平均接到 200 个请求处理的电话,一年超过 50000 个。而议会的付费预算,仍旧是根据 29000 个做出来的。议会的相关人士承认,这个新合同的确比之前的要便宜得多!利物浦市议会打算在现有预算规模上继续扩大服务范围,Bulky Bob's 被要求再利用至少 30%的回收物品。结果,Bulky Bob's 做到了 36%的份额。在这一项上,按照每公吨垃圾课税 18 英镑来计算,市议会单在这一项上就节省了 15000 英镑。从 2000 年 6 月开始,Bulky Bob's 招募了 20 名长期失业人士,他们在培训期间,每个人平均获得了 5 个资格认证,有 70%的人走上了新的岗位。3日本 DAICHI-大地宅配公司公司目标定位:DAICHI-大地宅配公司是一家经营有机食物的社会企业,并被认为是日本最好的几家社会企业成功范例之一。公司历史发展Daichi 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50 年代末期,那时候,日本的农业正在迅速实现现代化,农耕大量使用杀虫剂和化肥,农业生产效率有了大幅提高。大概 15 年之后,日本农民开始意识到这种化学农业的危害性,实际上,他们是在透支土地的生产力。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报告他们身体受到的危害,农作物表面残留的有毒物质对人体的伤害是化学农业不可避免的后果之一。1975 年,作为一家 NGO 的 Daichi-o-Mamoru-Kai (Association to preserve the earth)成立了,这代表了日本农民对化学农业的一种反思。 “与其一百万次地高喊化学农业的危害性,不如从现在开始,种植,销售,消费无农药的作物” ,这是组织成立的宗旨。Daichi-o-Mamoru-Kai 将其作为一种公民运动来展开,与农民一起寻找种植绿色蔬菜和大米的方法,并将它们直接送到城市家庭里。两年后,因为16参与的农民和城市消费家庭的数量激增,Daichi-o-Mamoru-Kai 成立了一家专门的配送公司DAICHI。这样,他们能够确保组织活动的独立性,DAICHI 也开拓了全方位的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有机食品。刚开始的时候,DAICHI 采取组配送的方式,三户的需求联合在一起,才可以发出订单。之后,DAICHI 观察到有大量的家庭主妇加入到订户群中,他们随即取消了订单限制,采取了挨家挨户的配送方式,结果,消费家庭的数目急剧增多。对于自己的产品,DAICHI 有五个分类:蔬菜,肉和蛋,鱼,加工食品,日用杂货。每个类别都有自己严格的安全标准。在蔬菜类别里,有四条施行的标准:土壤的肥料采用有机肥;土壤已经做过灭菌处理;土壤不使用化学除草剂;尽可能最少地使用杀虫剂。DAICHI 和第三方调查人对这些产品进行评估,以证明其是否满足这些标准。在当今社会,对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正持续增加,超市里也可以看到一些有机农产品。但是 30 年前,使用化肥和杀虫剂是农民的当然选择,长期的化学农业的经历,使得普通消费者对于有机食品的生产和消费知之甚少。DAICHI 是如何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开展业务的呢?在人们对化学农业进行反思的阶段里,一些热衷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人开始进行有益的尝试。由于每个农民都有一套对有机耕作的理解和经验技巧,互相之间的冲突和指责多了起来,Daichi-o-Mamoru-Kai 希望保持一个宽容的视角,要求农民们首先遵守一条基本的准则:永远不说别人的坏话。让消费者理解有机产品也是一个困难的过程。消费者们会抱怨被虫啃噬的蔬菜以及物品供应的短缺。毕竟,化学农业培育出来的产品产量大,供应充足,且外表无暇。Daichi-o-Mamoru-Kai 将此作为一个教育消费者的机会,他们解释了不施用农药以及非产业化种植的原因。同时,他们努力搭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联系渠道。每年,Daichi-o-Mamoru-Kai会组织类似消费者参与丰收庆典,参观农耕生产等一系列双向互动活动,农民可以当面了解消费者的意见,消费者也可以亲眼目睹他们摄入的食物是怎样从农田走上他们的餐桌的。七、国外“社会企业家”的概念及其特征社会企业家存在已久,其对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他们对于社会所起到的改造和修正作用,一直远未得到适当的理解和应有的评价,关于社会企业家的概念也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不同的组织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理解和看法。国外“社会企业家”的概念国外组织机构根据各自经营目的界定了相应的社会企业家的概念,这些概念有些是一样的,但更多的是从组织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表明了其独特性。(一)不同组织对社会企业家的定义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社会企业家指的是那些认识到社会问题,并通过运用企业家精神以及各种方法来组织、创造、管理一个企业,以达到改变社会最终目的的人。当一般的企业家以利润来评估经营成效时,社会企业家则以造成的社会变化作为经营的成效评估基础。大部分的社会企业家都在非营利组织或是社区组织工作,但是也有许多在私人机构或是政府工作。在某些比较小的国家或是政府,社会企业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正足以弥补政府17之不足;而在其他国家,社会企业家倾向与其他组织以及政府单位一起合作。而社会企业学校(SSE)则将社会企业家定义为那些以企业家的方式来追求社会利益或公共利益而不仅仅是企业利润的人,并且,SSE 对社会企业家进行了限定,这些社会企业家一般在有道德感的商业部门、政府和公共部门、半官方组织、以及志愿和社区组织工作。阿育王(Ashoka)对社会企业家的定义反映了其对这种领袖人物的期望,该组织认为社会企业家是能够运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社会最紧迫问题的个人。这些社会企业家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具有雄心壮志以及持久的毅力,并能为更广范围内的变革提供新的想法。斯科尔基金会(Skoll Foundation)认为社会企业家是社会变革的行动者,是能够为人类带来福利的改革倡导者。(二)不同学者对社会企业家的定义而不同的学者则主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了社会企业家。根据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的定义, “社会企业家”这个专有名词来源于法语,意思是“从事者” ,是两个世纪前由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迪斯特·萨伊引入的,指的是一类特别的经济参与者,他们并非单纯的企业创办者,而是那些“将经济资源从较低的领域转入有更高生产力和更高产出的领域的人们。20 世纪的成长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特则将这些社会企业家描述为:重大的经济进步所需要的“创造性的破坏” 的来源。蒂斯(Dees,1998)认为社会企业家是那些社会部门充当改革推动者角色的人,这些人具有以下一些特征:首先是持有一种信念去创造并维护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的价值;其次,社会企业家能发现并不懈追求服务于这种使命的机遇;第三,社会企业家能够不断地创新、调整和学习,以使社会企业能不断地持续发展;而且,为了创新,这些社会企业家必须勇敢地采取相应的行动以突破现有资源的限制;一些社会企业家在发展中,会收到捐赠,这种情况下社会企业家必须得对捐赠者负有高度责任的意识。而博斯基(Boschee,1998)则认为社会企业家是不以营利为主的管理者,他们在关注市场的同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平衡了道德义务和营利动机,而这种平衡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和灵魂。而汤普森、艾维和里斯等人(Thompson,Alvy,&Lees,2000)则将社会企业家定义为那些能够意识到某些活动是国家福利体系不能满足需要的人物,这些社会企业家能够集中必须的资源(比如人力、志愿者、资金以及建筑等)来改变现状。与此相类似,伯恩斯坦(Bornstein,2004)也认为社会企业家能够创造性地应对主要问题,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不会轻易对困难说“不” ,在尽到一切努力之前绝不会放弃。这些社会企业家是那些致力于大规模地解决社会问题的人们,这些人拥有改善人民生活的强大理想,并致力于在许多城市、国家、乃至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实施他们的理想。商业企业家对经济而言意味着什么,那么社会企业家对社会变革而言就意味着什么。他们是那些为理想驱动、有创造力的个体,他们为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而努力。(三)不同地区对社会企业家的定义社会企业家最早起源来自于 19 世纪的英国的社会慈善家,其最明显的身份标签就是“创新” ,通过“社会创新”解决社会问题,使用的手段是在资本力量不愿涉及的领域开拓新的市场机会。因此,英国更强调社会企业家来自公共部门,通过公共部门使得企业家精神能够解决社会的重大问题。而美国的社会企业家按照其身份以及时间发展顺序大致可以分为三代。美国的第一代社会企业家基本都是大学教师,他们的发言主要以理论为主。而第二代社会企业家则是那些白手起家、活跃在现场的中年实干家。这些人大多经历过 20 世纪 60 年代反对越南战争一类的市民运动,其后便退隐“山”中,过起 LOHAS 式(注重健康与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18的生活,直到被人们称作是“社会企业家” 。而目前美国的第三代社会企业家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大多出身哈佛、耶鲁等名校,毕业后则都曾在摩尔根斯坦利、麦肯锡之类著名企业中工作,有过一段全力追求商业利益的经历,但若干年后忽然开始对现实感到不满,从而结束了此前的职业生涯,转而成为“社会企业家” 。因此,就美国而言,社会企业家更多地来自商业部门,而不像英国那样主要来自公共部门。日本在法律上还没有给社会企业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社会企业主要是指那些注重业务运营的 NPO 和以从事社会性业务为目的而建立的公司。为了更加有效、高效地解决地区性社会问题,人们越来越注重 NPO 等市民活动的业务性,对于社会企业家的关心程度也不断提高。与“社会企业家”名称相比, “社会起业家” 、 “社会企业”及“社会创业( Social Venture) ”等称呼更为普遍。尽管目前对社会企业家的概念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其本质的内涵却基本是一样的,这些社会企业家通过企业的形式来改善社会的问题。与商业企业家相比,他们追求的并非利润,而是将企业家精神和创造力投入到社会问题的解决上。社会企业家并不是传奇故事中充斥的所谓标新立异的怪人,他们来自于各个领域,可能是教会、政府公务员、教师、NGO、商人等等,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长期关注社会金字塔的顶端,进而,他们看到了新的市场机会,并且真正着手去实现。国外“社会企业家”的特征社会企业家与其他人,或其他企业家相比,并不一定是更有信心,更执著或更剥削。这些社会企业家之所以成为社会企业家,最大的特征是与他们动机的性质有更大联系。社会企业家有成功的社会企业家与失败的社会企业家之分,本文所指的社会企业家是那些已经取得成功的社会企业家。(一)社会企业家的六种品质特征伯恩斯坦认为,成功的社会企业家是那些矢志不渝地实现一种对于他们来说意义重大的目标的人们。他们总是更为系统地寻找机会,估计困难,检测效果和预先规划。他们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率,对于雇员、业务关联者或合作伙伴们,更能承担义务和责任。这些社会企业家更注重长期的考虑,而非短期的收益。根据伯恩斯坦的理解和归纳,成功的社会企业家具有六种很明显的特征。1.乐于自我纠正成功的社会企业家非常善于自我纠正,这种自我纠正的倾向并非处于其对某个方法或项目的眷恋,而是处于其对一个目标的坚持与执著。与年轻的企业一样,社会企业在面对问题、新的机会和不断变化着的市场条件做出反应时,通常要经历许多反复,否则一个企业不太可能达到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地步。对于这个持续不断的适应过程来说,社会企业家的了乐于自我纠正,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企业的成长壮大,社会企业家常常会失去与市场的直接联系,他们越来越多地通过一些渠道间接地得到信息,而且对问题的认识往往会滞后,这时就需要社会企业家的自我纠正才能使社会企业继续发展。2.乐于分享荣誉对于社会企业家而言,乐于分享荣誉与通往胜利的“关键路径”是有很大联系的。社会企业家与人分享的荣誉越多,就有越多的人愿意帮助他们。当社会企业家不在乎荣誉将归于谁的时候,他能获得的成就是没有限度地。当然,与自我纠正一样,这种品质也来源于动机自身。如果一个社会企业家真正的动机只是为了造成一种变革的话,那么分享荣誉就会自然地来临。然而,如果真正的动机是要人们认可是他造成了变革的话,分享荣誉可能就是有悖于本意的了。193.乐于自我突破社会企业家可以通过改变现存组织的方向来造成变革。国外的社会企业家是在民营部门中发现最大的自由的,并去试验和推广新的想法。虽然在企业中也有相当大的自由,但企业必须对可能在较短期间获得利润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市场推广,也因此而受到限制。许多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的组织并不产生利润,或者是需要比投资者发明家愿意等待的要长得多的时间,才能有所突破。社会企业家面临的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较大差距,使得他们必须能够自我突破,超越他们领域的正统观念去看待事物,从而能够发现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手段。4.乐于超越边界从既定的结构中独立出来,不仅有助于社会企业家们摆脱那些主导概念的控制,而且也给予了社会企业家以新的方式去组合资源的自由。社会企业家们以一些社会不会自然形成的配置方法,将人们的想法,经验,技能和资源组合在一起,去创造新的社会合成物。面对一些整体性的问题,社会企业家们毫不犹豫地超越了纪律的边界,将不同领域的人们召集在一起,那些人有各种各样的经验与专业技能,他们在一起,能够创造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一些突破质的飞跃的全新的方法。社会企业家的这种“创造性结合” ,可能是对于现代工业社会的过度细分与专门化所作出的一种本能反应。这可能就是今天许多社会企业家,都在将许多本来各部相关的功能加以集成的原因所在。5.乐于默默无闻地工作许多社会企业家花费几十年的时间,坚持不懈地去实践他们的理想,他们以一组或一对一对的方式去影响他人。要理解和衡量他们的影响力,通常是极为困难的。他们得到承认时,往往都是在他们默默无闻地工作了多年之后。一个人必须具有非常纯粹的动机,才能长久地甘于寂寞,去实践一种理想。社会企业家必须是那些能花费时间去寻找地点和机会,以期对重大进程产生影响的人。这些地点并不总是最明显的,这些机会也不总是在许多人期望的时间出现的,任何想找到他们的人,都不得不抛弃聚光灯下的显赫。6.强大的道德推动力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社会企业家的经历不是来自于利润,而是来自“建立一个私人王朝的欲望,在竞争的角斗中征服的意志和进行创造的欢乐” 。与商业上的企业家相比,道德准则是社会企业家的基岩。在讨论社会企业家时如果不考虑其动机的道德性质是没有意义的。社会企业家与企业家的不同之处不在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在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于他们的远见以及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无论每个社会企业家经历如何,在他们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每个社会企业家在生活中的某一时刻会果断地对他们所产生的想法采取决定性的活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想和道德变得比任何别的东西都更为重要,道德的推动力可以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做他们需要做的事情,从而使社会不断发展。(二)社会企业家具备的条件查尔斯等人认为每个社会企业组织都有一位核心人物,即统领这一组织的社会企业家。如果没有一位具有个人魅力的核心领导者,这个组织就不可能存在。查尔斯认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企业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创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改变现状的能力(Charles Leadbeater,2006) 。创业能力指的是社会企业家能发现那些未被充分利用的,被闲置的资源来解决那些未被满足的社会需求。创新能力则是指通过把传统意义上互不相关的做法进行有机结合,社会企业家能创造新的服务、新产品和新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社会企业家改变现状的能力主要指的是社会企业家会对自己领导的企业进行改革,也能使一个垂死的企业重现活力。最重要的是,他们能通过发掘自我发展的可能性来改变他们所服务的社20区和人群。查尔斯认为,一个成功的社会企业家通常也是一些有领导力、善于讲故事、深谙人事管理、有远见、能把握机会且善于建立同盟的人。社会企业家所具备的一个非常突出的能力就是领导力。他们非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设定一个使命,并调动人们为这使命而努力。同时,社会企业家必须作为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向人们传达他们的使命。在一个社会企业组织中,社会企业家必须能和员工进行很好的沟通,尤其是那些在项目早期阶段加盟的、带领整个项目向前发展的核心员工。尽管社会企业家都很有远见,会以富于教益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目标。但是他们决不会让自己深受计划和战略的束缚,而是切合实际,把握机遇。常常不拘泥于意识形态的变化,善于依靠一个更为广泛的支持网络来使企业发展壮大。八、国外社会企业家实例在本文将会给出一些国外成功的社会企业家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会发现这些人如何在市场和政府都失灵的社会领域,凭着决心和创造精神,创造出的非凡成就。1印度贫民眼科医生印度是世界上比较贫穷的国家,也是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目前仍有上亿的贫困农民,还有很多因患白内障而失明的人。印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眼科医生,58 岁的时候面临退休。他觉得行医几十年,赚了很多钱,应该回馈社会,于是决定开一家专门给穷人治病的眼科医院。他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借了一笔钱,开了一家医院刚开始仅 7 张病床。他的经营方式是:如果是最穷的人来治眼病,完全免费;比较穷的,收 1/3 的钱;要是比较富的或者有正常收入的,就收正常的医疗费用。因为他是一个很著名的医生,有钱人也愿意找他看病。他就用对富人的收费来补贴穷人。另一方面,他专门治白内障,医院像生产线一样,技术和设备利用的效率都很高,能够降低成本。所以他的医院迅速扩大,几年以后,每年能够救治 7 万人。后来,他找到一个美国人。这个美国人专门给他设计,怎样对不同的人收不同的费用,由富人买单贴补穷人。由于收费制度设计非常好,所以医院越做越好,到了 90 年代以后,他的医院每年能救治 20 万人。在这个过程中,他碰到一个问题:有些病人需要更换角膜,而人工角膜非常贵当时是 300 美元左右。于是他找到美国的人工角膜制造商给他捐助。但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的医疗保险公司联合起来,要求人工角膜制造商降价,把价格降压到 100 美元左右。厂商的利润大减,就不愿继续给印度的贫民眼科医院捐助了。这个印度医生就想,我能不能自己去做呢?因为人工角膜的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他坚信这个东西成本不高。他把人工角膜厂商的退休专家请过来,按照大规模生产思路的研制。最后做出来了,成本只有 10 美元。人家卖 100 美元,他只卖 30 美元,对特别穷的人免费。最后,他生产的人工角膜占据世界 1/10 的市场,成本低到 5 美元。他的贫民眼科医院也推广到了更多的地方。2尤努斯的格莱珉银行2006 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和平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将 2006 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21孟加拉国的穆罕默德·尤努斯及其创建的格莱珉银行 (也称孟加拉乡村银行),以表彰他们“自下层为建立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做的努力” 。尤努斯博士是小额信贷的创始人,它是为穷困地区发展信贷需求所创立的一种信贷方式。尤努斯,这个在美国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孟加拉吉大港大学任经济系主任的孟加拉上层精英人士,以满腔的激情、虔诚而强烈的道义感去关注那些处于饥饿与赤贫中的穷人,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无比的坚韧,挑战传统的金融体系和固执的经营理念。在 20 世纪 80和 90 年代期间,尤努斯证实了格莱珉“微贷”模式可以大规模帮助贫苦家庭战胜贫困。他主导了一个全球运动“微贷革命”这一运动在国际开发中制造出一系列的变化。从 1974 年开始,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他从 27 美元(贷给吉大港大学附近村庄的一名妇女)微不足道的贷款艰难起步,发展成为拥有近四百万借款者(96%为妇女)、1277 个分行(分行遍及 46620 个村庄 )、12546 个员工、贷款总额达 40 多亿美元、还款率高达 98.89%的庞大的银行网络。其为贫困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的成功,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农村银行信用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现在有 23 个国家仿效格莱珉乡村银行模式建立了自己的农村信贷体系。就连美国这样现代金融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成功地建立了格莱珉网络并有效实施反贫困项目。自创立以来,小额信贷迅速推广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3伊斯梅尔·费雷拉的 APAEBAPAEB 是位于巴西干旱的内陆巴伊亚州的瓦伦蒂城小农联合会,这是一个由种植剑麻的农民们组成的合作组织。伊斯梅尔费雷拉是一个剑麻农的儿子,童年就在太阳灼烧的地里干活,在那个地区,大多数家庭都住在没有电、没有自来水的简陋木屋里。20 世纪 80 年代初,费雷拉决心要对剑麻种植经济进行改革。当他在国外学完会计与工程回来后,认为种植农们需要将它们的剑麻收成集中起来,增值后再出售。而“合作”在当时的巴西名声并不是很好,因此,费雷拉开了无数次的会才将这些种植农组织起来,并经过四年的斗争才得到政府的出口许可。APAEB 最初成立加工站(可将货品直接销售到目的产地),扩展生产竹编的事业;另外,更藉由地毯工厂的助力,增添了产品的额外价值。以上再加上 APAEB 的其它投资,创造了无数的工作机会。APAEB 将赚取的利润则回馈至村落,提供当地家园兴建、教育投资、环境维护与文化保存等服务。累计有超过 4,500 个家庭因此受惠。费雷拉表示自己和所有的社会创投家一样,总是沉浸于在当下解决问题的迷思之中,直到后来,他认识到了筹备长期计划、策略与目标的重要性。他表示,自己因此能以更专业的角度筹备组织的企划,所设计的目标也更为清楚,从而能实际推行多种重要性策略,利用获得的经济效益,筹措推广社会与教育活动所需的资金款项。通过这三个社会企业家的实例,可以发现这些社会企业家对于自己心中理想的坚持。尤努斯毫无间断地工作了二十年,去开发格莱珉借贷体系,将其理想推广并制度化。虽然无数的人们为微贷的成功贡献了力量,还有许多独立于格莱珉银行的组织,对同一理念进行了探索。但是,如果没有尤努斯的远见,执著追求,说服力与能力,微贷不太可能成长为一种全球性的重大运动。这些社会企业家一方面追求利润,但这种利润是用来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我循环;但又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否则印度医生就不会给角膜产品定价 30 美元。通过社会企业家的社会投资,可以用企业的架构、市场的方式大规模、高效率地解决社会贫困问题,使得社会效益最大化。22九、国外社会企业与社会企业家的关系特征目前关于社会企业和社会企业家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社会企业家通过其独特的特征和机制在社会企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社会部门中扮演着变革主体的角色。正如前面所讲的社会企业家与社会企业的理论一样,不同学者和组织机构对社会企业家与社会企业的关系特征具有不同的认识。(一)社会企业家促使一些非营利组织成为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主要依靠慈善,自愿捐助和政府补贴来运做,其创收被当作是额外收入。但由于政府、个人、企业资助减少,竞争加强,社会需要增多,同时,赞助商合并或精简等种种情况,使得非营利组织为了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自身生存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非营利组织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就出现了社会企业家(Dees,1998a) 。社会企业家认为从收入看,创收已经成了企业的首要目标,慈善、自愿捐助和政府补贴,已经不是组织的重点。随着社会企业家对非营利组织的变革,这些非营利组织的性质也逐步发生变化,一些组织就会在原有信念坚持的基础上,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来实现这种理念,成为社会企业。从这个角度看,社会企业家促使了一些非营利组织成为社会企业。改革创新是企业的宝贵资源,而且是 20 世纪 70、80 年代非营利组织成长的主要动力。但是创新只能将非营利组织推动到此。如果自身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非营利组织永远都要依赖陌生人的善意而这是社会企业家不愿承担的风险。社会企业家热衷于履行自己的使命,但是他们也同样希望在经济上自给自足,从而可以完成更多使命,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 20 世纪 80、90 年代传统的资助来源变少,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发现自己买单的重要性这才成为了真正的社会企业。(二)社会企业家直接创造了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家勇于创新,善于创造出能推动社会发展的企业与组织。蒂斯等人认为社会企业是一些民营企业,这些企业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为弱势群体服务,以及提供在他们看来公共机构或私人市场没有充分提供的重要产品;这些社会企业追求的目标不能简单用利润产出、市场渗透率及选民支持率来衡量(Dees,1994) 。这个时候,社会企业家并不是通过改革非营利组织来使其成为社会企业,而是直接创造了社会企业。比如英国的大问题杂志社创始人约翰·伯德(John Bird)便是社会企业家的一个典型。曾是无家可归者的约翰意识到仅仅依靠政府和慈善团体对无家可归者的一味施舍,并不能从根部上解决无家可归者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因此他通过流浪汉的自愿参与,使大问题杂志迅速从一家刚开始的几百份发行量到目前的几十万份发行量。由于大问题的销售人员必须是无家可归者,使得杂志在取得客观经济利益的同时,非常有效地帮助了流浪者。无家可归者中的很多人都对生活失去了控制, 大问题则为无家可归者提供了取代乞讨、吸毒、卖淫以外的生存方式以及重返社会的机会。约翰在大问题杂志的基础上成立了“大问题基金会” 。这个基金会的资金除了政府的支持,捐赠等渠道外,杂志也会把所有的盈利都捐给基金会,从而通过创新使得大问题成为一种解决无家可归问题的新模式。(三)社会企业家是社会企业发展的变革者社会企业家对社会企业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社会企业家主导自己所创23立的社会企业的变革(Alvord et al.,2002) ;其次,社会企业家推动其他社会企业的发展变革。社会企业家对自己所创立社会企业的变革主要体现在通过战略定位、治理结构改善、管理手段创新等方式来推动企业变革。比如大问题杂志社在取得成功的原有基础上,成立了“大问题基金会” ,创造性地摸索解决无家可归问题的模式。另外一方面,社会企业家通过挖掘、发现、认可其他的社会企业家,以此来推动其他社会企业的发展变革。阿育王创始人比尔雷顿就是通过不断地挖掘其他企业的社会企业家,帮助其他社会企业家解决业务扩展到整个社会的问题。这些人在未被识别之前,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企业家,直到被授予奖项或是被诸如阿育王这样的机构发现(Christian Seelos and Johanna Mair,2004) 。(四)社会企业家是社会企业和商业企业合作发展的纽带社会企业家与企业间的关系并不是很明确,与一般的商业企业家相比,社会企业家善于寻找机会,利用有限的资金开展基层工作。通过企业资金而不是纯粹的慈善资助,企业家们能够获得额外的资源,了解企业知识、管理技巧,增强实践能力。由于社会企业家善于创立而不一定善于管理有相当规模的组织或项目,因此在一定阶段项目的直接负责权就会转移到企业,这样社会企业家就可以开始新的项目,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系列的社会企业家(Hart and Christensen,2002) 。建立这种合作关系的社会企业家和企业会把企业社会责任预算投资于市场建设,把人们的需求转变为潜在消费,并且逐渐建立起企业信誉,以便拿到营业执照。而这些是商业企业所擅长的,也是赞助商希望看到的。24参考文献中文文献:查尔斯·里德比特著,环球协力社编译:社会企业家的崛起 ,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出版,2006 年。陈锦棠、官有垣等(2007),香港、台湾和上海:两岸三地社会企业初探研究报告戴维·伯恩斯坦著,吴士宏译:如何改变世界 ,新星出版社,2006。Heinz-Peter Elstrodt,帮助非营利组织进行商业经营,来源:台湾公益资讯中心丘昌泰,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务手册 ,台北:元照出版,2000 年。王名、刘国翰、何建宇, 中国社团改革 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吴晨, 社会企业指南手册 ,2007 年http:/tse.web036.51web.cn/xiangmu/UploadFiles_5350/指南 1.doc郑胜分,欧美社会企业发展及其在台湾应用之研究,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博士论文,2005年。英文文献:Act and Regulations:Act on Social Enterprises, No. 1351/2003, Issued in Helsinki, December 30, 2003The 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 Regulations 2005,2005 No. 1788Books and Papers:Ashoka Innovators for the Public (2000) Selecting leading social entrepreneurs.Washington, DC.Alvord, S. H., Brown, L. D., & Letts, C. W. (2004)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societal transform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40(3): 260-282.Auteri, Monica(2003), “The Entrepreneurial Establishment of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ublic Organization Review: A Global Journal, No. 3, pp.171-189.Borzaga, Carol & Alceste Santuari( 2003), “New Trends in the Non-profit in Europe: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OECD(ed.), The Non-profit25Sector in a Changing Economy, OECD, pp.31-59.Borzaga, Carol & Jacques Defourny( 2001),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Boschee, J. (1995),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cross the Board 32(3), pp. 20-25.Canadian Centre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2001),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Discussion”,Paper No. 1.Christian Seelos and Johanna Mai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he contribution of individual entrepreneur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P No553, March, 2004, University of Navarr. Corinne Damlamian, 2006 “Corporate-NGO Partnership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lleg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Electronic Journal, May 2006(http:/repository.upenn.edu/curej/12) Dart, Raymond(2004B), “Being Business-Like in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Grounded and Inductive Typology,”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Quarterly, Vol.33. No. 2, pp.290-310.Dees, J. G. (1998a), “Enterprising nonprofits: What do you do when traditional sources of funding fall shor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Feb., pp. 55-67.Dees, Gregory J., 2001. The Mean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vailable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faculty.fuqua.duke.edu/centers/case/files/dees-SE.pdf)Dees, J. Gregory(1996), The Social Enterprise Spectrum: Philanthropy toCommerce, Case No. 9-396-343,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Eikenberry, Angela M. & Jodie Drapal Kluver(2004), “The Marketization of theNonprofit Sector: Civil Society at Risk?”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64,No.2, pp.132-140.Fowler, A. (2000), “NGDOs as a moment in history: Beyond aid to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or civic innovation?”, Third World Quarterly 21(4), pp. 637-654.Grameen Bank, 2004. About Grameen Bank.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http:/www.grameen-info.org/agrameen/index.html)26Hibbert, S. A., G. Hogg and T. Quinn (2002), “Consumer response to socialentrepreneurship: The case of the BigIssue in Scotl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Nonprofit &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 7(3), pp. 288-201.Jed Emerson,2003. “The Blended Value Proposition: integrating social and financial retur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45,No.4 (Summer 2003) John Elkington, and Shelly Fennell. “Partners for Sustainability.” Greene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24 (Winter 1998): 48-60Johanna Mair and lgnasi Marti,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a source of explanation, prediction, and delight,WP No 546,March,2004,University of Navarra.Kim Alter, 2007 “Social Enterprise Typology”. Available from theWorld Wide Web: (http:/www.virtueventures.com/typology).MCC, 2003. The History of an Experience. Company brochure available on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mondragon.mcc.es/esp/index.asp)McCully, George(2000), “Is This a Paradigm Shift?” Foundation News andCommentary, March/April, pp.20-22.OECD(1999), Social Enterprises, OECD.OECD(2001),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