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幼儿教师随笔:小蝌蚪“养”出食物链

    • 资源ID:10392947       资源大小:40.01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幼儿教师随笔:小蝌蚪“养”出食物链

    幼儿教师随笔:小蝌蚪“养”出食物链我所在的大班也曾因为养蝌蚪发生过一件趣事。那一年,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周一,昊昊和妈妈提着一个大水桶走了进来。孩子们一下子围了上去,抢着看水桶里的东西。 “哎,老师,快看呀!水里面有许多小蝌蚪呀!” “可真多呀!太挤了吧。 ”果然,桶里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上百只小蝌蚪。一起找鱼缸“齐老师,给小蝌蚪也找个鱼缸吧。 ”欣芮边拉我的衣角边说, “它们太挤了,死了怎么办?”的确,蝌蚪需要新家了。以往,这件事会由配班老师来做,今天,看着欣芮的眼神,我决定给孩子们最大的空间去尝试。自然角里本来有两个鱼缸。一个是刚开学时,为了让孩子们观察植物根,我们一起泡吊兰的,此时已布满青苔,看不清里面的东西了;另一个养的是不久前孩子们带来的一条小草金鱼。这一来,班上可热闹了。这个说:“我们家有鱼缸,明天我让妈妈带来。 ”那个说:“我让妈妈买一个新的缸送给小蝌蚪。 ”昊昊却说:“老师,把它们放在养花儿的缸里,行吗?”显然,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及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大家听昊昊这么一说,纷纷表示反对。璐璐说:“不行,那里太脏了,小蝌蚪该死了。 ”“是呀,小蝌蚪有一个干净的地方多好呀。 ”“对呀,那么脏,我们都看不清蝌蚪了。 ”“多臭呀”昊昊不服气地说:“才不会呢。我和妈妈捞蝌蚪的小河就是脏水,里边还有水草呢,蝌蚪怎么不死。 ”“我也捞过蝌蚪。 ”徇逊说, “水也特脏,水里还有小鱼呢。 ”“我和爸爸捞蝌蚪也看见小鱼了,把蝌蚪放在小鱼缸里吧,小鱼就不孤单了。 ”由于孩子们正处于前概念思维阶段,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彼此看待事物的眼光“独特” ,因此谁也不听谁的,争论不休。听了孩子们的各抒己见,我暗自叫好,孩子们的观察与探究并获得相关的知识和经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教师,我要适应幼儿发展的节奏,等待幼儿去发现。“老师,怎么办呀?他们不同意。 ”“真是的,干脆三个缸都养得了。 ”“行吗?”他们用询问的目光望着我。孩子们的认识产生了冲突,这样的结果是我求之不得的。自然,我欣然答应。于是,小蝌蚪被分别放在了 3 个缸里,按照缸的大小分配了蝌蚪,小鱼缸最小,所以只放了 5 只。孩子们满意地笑了,各自按自己的想法忙活开了,盼望着小蝌蚪快快长大。浴缸不适合蝌蚪两天后,活动区游戏时,然然跑来对我说该给小鱼换水了。果然,小小的鱼缸里有许多黑黑的鱼屎。孩子们都围了过来。 “小鱼怎么拉这么多屎呀?”笛笛边看边说, “我妈妈说,多吃饭就好拉屎。 ”孩子们互相问:“小鱼吃什么饭了?”这两天没有人去喂蝌蚪和鱼。大家仔细观察鱼缸:“老师,蝌蚪呢?小蝌蚪哪儿去了?”不知谁喊了一声:“被小鱼吃了吧。 ”“不会吧,小鱼怎么吃得了蝌蚪,它有牙吗?” “小蝌蚪跑了吧?” “就是被小鱼吃了,蝌蚪就是黑色的”这句话大家都觉得有道理。但是,孩子们真不敢相信这么一条小鱼竞能把蝌蚪吃了。 “小蝌蚪真可怜。怎么办呀?”孩子们有些伤心了。从这个疑问开始,孩子们意识到小鱼吃掉了蝌蚪。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同时又不伤害蝌蝌,孩子们从隔壁班里找来了一只死蝌蚪,重又放在了小鱼缸里。当孩子们户外活动回来后,那只死了的蝌蚪又不见了,到此为止,孩子们证实了养小鱼的缸里不适合养蝌蚪。吊兰缸适合蝌蚪不一会儿,孩子们又有了新发现。吊兰缸里的蝌蚪许多都贴在缸壁上,一会儿上一会儿下,游来游去非常热闹。 “老师,它们在缸边儿上干什么呢?”“玩呗。 ”“可能是累了吧。 ”幼儿与成人观察的视角、方法不同,不大会整体观察,喜欢说细节。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倾听他们的发现,并适时给予支持:“你们是这么想的呀,我也想知道它们在干什么,那咱们一起仔细看看好吗?”孩子们兴奋不已。把小小的自然角围了个水泄不通。“小蝌蚪和刚来时有什么不同吗?“我提出了问题。 “长大了吧。 ”“对,是长大了,以前特小。 ”“那这个缸和以前比有什么不同吗?”我把问题步步引向深入。 “变干净了。 ”孩子们立刻找到了答案。“老师,谁把缸刷得这么干净呀?真棒。 ”孩子们把目光投向了我,我笑着摇摇头,表示不是我干的。孩子们又把视线投向李老师,李老师也表示不是自己干的。看着孩子们疑惑的目光,我深深地感到,此时的我,要以一名教师自身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引导他们不断扩大观察的视野,于是,我非常仔细地看着缸里的蝌蚪:“蝌蚪干什么呢?”孩子们也安静下来了,认真地看着小蝌蚪。“我看见小蝌蚪的嘴了, ”孩子们终于又有了新的发现:“它们在吃东西呢。 ”“我也看见了,我也看见了。 ”大家兴奋地又叫又跳。 “它们吃鱼缸上的脏东西呀。 ”孩子们终于发现了蝌蚪在缸壁上游上游下的秘密。“它们会不会拉稀呀?” “它们肚子疼怎么办。 ”“才不会呢。 ”这时,昊昊挤了过来:“它们也吃叶子上的脏东西。我在光盘里看到的,那是它们的营养。 ”大家听了昊昊的话都笑了。这个说:“蝌蚪帮我们做清洁了。谢谢小蝌蚪。 ”那个说:“它们游得多快呀,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可真淘气。”望着这些酷爱大自然、喜欢动物的孩子们,我感到莫大的骄傲。三缸变两缸“老师,这个缸里的蝌蚪怎么不游呀?”陈凯指着放满清水的第三只缸很纳闷。大家再一次来了精神。 “我看看,我看看。 ”“怎么这么小呀?” “它们干吗都趴着呀?” “它们累了吧?” “饿了吧。 ”“它们的缸上一点青苔都没有,吃什么呀。 ”一连串的问题从孩子们的口中说出,同时,一连串的帮助小蝌蚪的方法也应运而生。孩子们有的不停地敲打鱼缸,试图唤醒它们;有的不住地呼喊它们的名字,似乎要叫醒沉睡的朋友;还有的幼儿紧锁眉头,思索着更好的办法。这时,达达大喊了一声:“我有办法了,把它们也放到养吊兰的缸里去就行了。 ”孩子们恍然大悟。于是,我们一阵忙活后,三只缸变成了两只。孩子们还一个劲儿地嘱咐我:“可别把蝌蚪再放进小鱼缸里了。要不又该被小鱼吃了。 ”孩子们的探究活动很快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在这个验证的过程中,他们通过想办法、观察、同伴讨论,获取了新经验,有了新的尝试、新的体验。当孩子们发现蝌蚪缸的青苔越来越少时,他们主动把自然角用来观赏植物根的玻璃缸都放到阳台上,盼它快快长出许多青苔。从此,孩子们常常在自然角里谈论不休,自然也经常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小鱼吃蝌蚪,我们吃小鱼一天吃午饭时,李老师照例饭前向孩子们介绍饭菜的名字。当说到吃红烧鱼时,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哈哈,小鱼吃蝌蚪,我们吃小鱼。 ”“对,小蝌蚪还吃绿藻呢”这句话提醒了大家,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比如小猫也吃鱼,蝌蚪吃青苔。于是,墙饰中又多了几幅动物张着大嘴追逐食物的画面。这时,欣欣突然说:“我在动物园喂兔子时,叔叔对我说别喂了,这只兔子一会儿就要喂老虎了。当时,我都哭了,后来,妈妈告诉我,这是食物链。老师,我们的小鱼吃蝌蚪也是食物链吧。”就这样,孩子们不但把自然科学中所涉及的食物链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清晰展示出来,并且还试着用这种新经验去解释自己生活中的发现。作为教师,我也不得不为孩子们表现出的与生俱来的发现自然、认识自然的能力而叹服。尽管我们班的“蝌蚪的故事”和话题中的故事不完全相似,但其中反映出我对幼儿科学探究的进一步理解。在幼儿没有察觉到某种事实或结果时,即使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并且,即便他也能够向教师重复这个答案,但也不可能使他们真正理解和确信。我们要给幼儿的帮助就是给他们空间,帮助他们一同实现合理的探究假设,让幼儿有机会亲历探究的每一个细节。面对科学,我们能做的是,让幼儿具备“小马过河”的能力和信心。当他们成功达到彼岸时,他们所获得的远不只一份成功的喜悦。摘自:学前教育p我所在的大班也曾因为养蝌蚪发生过一件趣事。那一年,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周一,昊昊和妈妈提着一个大水桶走了进来。孩子们一下子围了上去,抢着看水桶里的东西。 “哎,老师,快看呀!水里面有许多小蝌蚪呀!” “可真多呀!太挤了吧。 ”果然,桶里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上百只小蝌蚪。一起找鱼缸“齐老师,给小蝌蚪也找个鱼缸吧。 ”欣芮边拉我的衣角边说, “它们太挤了,死了怎么办?”的确,蝌蚪需要新家了。以往,这件事会由配班老师来做,今天,看着欣芮的眼神,我决定给孩子们最大的空间去尝试。自然角里本来有两个鱼缸。一个是刚开学时,为了让孩子们观察植物根,我们一起泡吊兰的,此时已布满青苔,看不清里面的东西了;另一个养的是不久前孩子们带来的一条小草金鱼。这一来,班上可热闹了。这个说:“我们家有鱼缸,明天我让妈妈带来。 ”那个说:“我让妈妈买一个新的缸送给小蝌蚪。 ”昊昊却说:“老师,把它们放在养花儿的缸里,行吗?”显然,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及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大家听昊昊这么一说,纷纷表示反对。璐璐说:“不行,那里太脏了,小蝌蚪该死了。 ”“是呀,小蝌蚪有一个干净的地方多好呀。 ”“对呀,那么脏,我们都看不清蝌蚪了。 ”“多臭呀”昊昊不服气地说:“才不会呢。我和妈妈捞蝌蚪的小河就是脏水,里边还有水草呢,蝌蚪怎么不死。 ”“我也捞过蝌蚪。 ”徇逊说, “水也特脏,水里还有小鱼呢。 ”“我和爸爸捞蝌蚪也看见小鱼了,把蝌蚪放在小鱼缸里吧,小鱼就不孤单了。 ”由于孩子们正处于前概念思维阶段,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彼此看待事物的眼光“独特” ,因此谁也不听谁的,争论不休。听了孩子们的各抒己见,我暗自叫好,孩子们的观察与探究并获得相关的知识和经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教师,我要适应幼儿发展的节奏,等待幼儿去发现。“老师,怎么办呀?他们不同意。 ”“真是的,干脆三个缸都养得了。 ”“行吗?”他们用询问的目光望着我。孩子们的认识产生了冲突,这样的结果是我求之不得的。自然,我欣然答应。于是,小蝌蚪被分别放在了 3 个缸里,按照缸的大小分配了蝌蚪,小鱼缸最小,所以只放了 5 只。孩子们满意地笑了,各自按自己的想法忙活开了,盼望着小蝌蚪快快长大。浴缸不适合蝌蚪两天后,活动区游戏时,然然跑来对我说该给小鱼换水了。果然,小小的鱼缸里有许多黑黑的鱼屎。孩子们都围了过来。 “小鱼怎么拉这么多屎呀?”笛笛边看边说, “我妈妈说,多吃饭就好拉屎。 ”孩子们互相问:“小鱼吃什么饭了?”这两天没有人去喂蝌蚪和鱼。大家仔细观察鱼缸:“老师,蝌蚪呢?小蝌蚪哪儿去了?”不知谁喊了一声:“被小鱼吃了吧。 ”“不会吧,小鱼怎么吃得了蝌蚪,它有牙吗?” “小蝌蚪跑了吧?” “就是被小鱼吃了,蝌蚪就是黑色的”这句话大家都觉得有道理。但是,孩子们真不敢相信这么一条小鱼竞能把蝌蚪吃了。 “小蝌蚪真可怜。怎么办呀?”孩子们有些伤心了。从这个疑问开始,孩子们意识到小鱼吃掉了蝌蚪。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同时又不伤害蝌蝌,孩子们从隔壁班里找来了一只死蝌蚪,重又放在了小鱼缸里。当孩子们户外活动回来后,那只死了的蝌蚪又不见了,到此为止,孩子们证实了养小鱼的缸里不适合养蝌蚪。吊兰缸适合蝌蚪不一会儿,孩子们又有了新发现。吊兰缸里的蝌蚪许多都贴在缸壁上,一会儿上一会儿下,游来游去非常热闹。 “老师,它们在缸边儿上干什么呢?”“玩呗。 ”“可能是累了吧。 ”幼儿与成人观察的视角、方法不同,不大会整体观察,喜欢说细节。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倾听他们的发现,并适时给予支持:“你们是这么想的呀,我也想知道它们在干什么,那咱们一起仔细看看好吗?”孩子们兴奋不已。把小小的自然角围了个水泄不通。“小蝌蚪和刚来时有什么不同吗?“我提出了问题。 “长大了吧。 ”“对,是长大了,以前特小。 ”“那这个缸和以前比有什么不同吗?”我把问题步步引向深入。 “变干净了。 ”孩子们立刻找到了答案。“老师,谁把缸刷得这么干净呀?真棒。 ”孩子们把目光投向了我,我笑着摇摇头,表示不是我干的。孩子们又把视线投向李老师,李老师也表示不是自己干的。看着孩子们疑惑的目光,我深深地感到,此时的我,要以一名教师自身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引导他们不断扩大观察的视野,于是,我非常仔细地看着缸里的蝌蚪:“蝌蚪干什么呢?”孩子们也安静下来了,认真地看着小蝌蚪。“我看见小蝌蚪的嘴了, ”孩子们终于又有了新的发现:“它们在吃东西呢。 ”“我也看见了,我也看见了。 ”大家兴奋地又叫又跳。 “它们吃鱼缸上的脏东西呀。 ”孩子们终于发现了蝌蚪在缸壁上游上游下的秘密。“它们会不会拉稀呀?” “它们肚子疼怎么办。 ”“才不会呢。 ”这时,昊昊挤了过来:“它们也吃叶子上的脏东西。我在光盘里看到的,那是它们的营养。 ”大家听了昊昊的话都笑了。这个说:“蝌蚪帮我们做清洁了。谢谢小蝌蚪。 ”那个说:“它们游得多快呀,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可真淘气。”望着这些酷爱大自然、喜欢动物的孩子们,我感到莫大的骄傲。三缸变两缸“老师,这个缸里的蝌蚪怎么不游呀?”陈凯指着放满清水的第三只缸很纳闷。大家再一次来了精神。 “我看看,我看看。 ”“怎么这么小呀?” “它们干吗都趴着呀?” “它们累了吧?” “饿了吧。 ”“它们的缸上一点青苔都没有,吃什么呀。 ”一连串的问题从孩子们的口中说出,同时,一连串的帮助小蝌蚪的方法也应运而生。孩子们有的不停地敲打鱼缸,试图唤醒它们;有的不住地呼喊它们的名字,似乎要叫醒沉睡的朋友;还有的幼儿紧锁眉头,思索着更好的办法。这时,达达大喊了一声:“我有办法了,把它们也放到养吊兰的缸里去就行了。 ”孩子们恍然大悟。于是,我们一阵忙活后,三只缸变成了两只。孩子们还一个劲儿地嘱咐我:“可别把蝌蚪再放进小鱼缸里了。要不又该被小鱼吃了。 ”孩子们的探究活动很快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在这个验证的过程中,他们通过想办法、观察、同伴讨论,获取了新经验,有了新的尝试、新的体验。当孩子们发现蝌蚪缸的青苔越来越少时,他们主动把自然角用来观赏植物根的玻璃缸都放到阳台上,盼它快快长出许多青苔。从此,孩子们常常在自然角里谈论不休,自然也经常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小鱼吃蝌蚪,我们吃小鱼一天吃午饭时,李老师照例饭前向孩子们介绍饭菜的名字。当说到吃红烧鱼时,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哈哈,小鱼吃蝌蚪,我们吃小鱼。 ”“对,小蝌蚪还吃绿藻呢”这句话提醒了大家,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比如小猫也吃鱼,蝌蚪吃青苔。于是,墙饰中又多了几幅动物张着大嘴追逐食物的画面。这时,欣欣突然说:“我在动物园喂兔子时,叔叔对我说别喂了,这只兔子一会儿就要喂老虎了。当时,我都哭了,后来,妈妈告诉我,这是食物链。老师,我们的小鱼吃蝌蚪也是食物链吧。”就这样,孩子们不但把自然科学中所涉及的食物链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清晰展示出来,并且还试着用这种新经验去解释自己生活中的发现。作为教师,我也不得不为孩子们表现出的与生俱来的发现自然、认识自然的能力而叹服。尽管我们班的“蝌蚪的故事”和话题中的故事不完全相似,但其中反映出我对幼儿科学探究的进一步理解。在幼儿没有察觉到某种事实或结果时,即使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并且,即便他也能够向教师重复这个答案,但也不可能使他们真正理解和确信。我们要给幼儿的帮助就是给他们空间,帮助他们一同实现合理的探究假设,让幼儿有机会亲历探究的每一个细节。面对科学,我们能做的是,让幼儿具备“小马过河”的能力和信心。当他们成功达到彼岸时,他们所获得的远不只一份成功的喜悦。摘自:学前教育p我所在的大班也曾因为养蝌蚪发生过一件趣事。那一年,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周一,昊昊和妈妈提着一个大水桶走了进来。孩子们一下子围了上去,抢着看水桶里的东西。 “哎,老师,快看呀!水里面有许多小蝌蚪呀!” “可真多呀!太挤了吧。 ”果然,桶里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上百只小蝌蚪。一起找鱼缸“齐老师,给小蝌蚪也找个鱼缸吧。 ”欣芮边拉我的衣角边说, “它们太挤了,死了怎么办?”的确,蝌蚪需要新家了。以往,这件事会由配班老师来做,今天,看着欣芮的眼神,我决定给孩子们最大的空间去尝试。自然角里本来有两个鱼缸。一个是刚开学时,为了让孩子们观察植物根,我们一起泡吊兰的,此时已布满青苔,看不清里面的东西了;另一个养的是不久前孩子们带来的一条小草金鱼。这一来,班上可热闹了。这个说:“我们家有鱼缸,明天我让妈妈带来。 ”那个说:“我让妈妈买一个新的缸送给小蝌蚪。 ”昊昊却说:“老师,把它们放在养花儿的缸里,行吗?”显然,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及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大家听昊昊这么一说,纷纷表示反对。璐璐说:“不行,那里太脏了,小蝌蚪该死了。 ”“是呀,小蝌蚪有一个干净的地方多好呀。 ”“对呀,那么脏,我们都看不清蝌蚪了。 ”“多臭呀”昊昊不服气地说:“才不会呢。我和妈妈捞蝌蚪的小河就是脏水,里边还有水草呢,蝌蚪怎么不死。 ”“我也捞过蝌蚪。 ”徇逊说, “水也特脏,水里还有小鱼呢。 ”“我和爸爸捞蝌蚪也看见小鱼了,把蝌蚪放在小鱼缸里吧,小鱼就不孤单了。 ”由于孩子们正处于前概念思维阶段,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彼此看待事物的眼光“独特” ,因此谁也不听谁的,争论不休。听了孩子们的各抒己见,我暗自叫好,孩子们的观察与探究并获得相关的知识和经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教师,我要适应幼儿发展的节奏,等待幼儿去发现。“老师,怎么办呀?他们不同意。 ”“真是的,干脆三个缸都养得了。 ”“行吗?”他们用询问的目光望着我。孩子们的认识产生了冲突,这样的结果是我求之不得的。自然,我欣然答应。于是,小蝌蚪被分别放在了 3 个缸里,按照缸的大小分配了蝌蚪,小鱼缸最小,所以只放了 5 只。孩子们满意地笑了,各自按自己的想法忙活开了,盼望着小蝌蚪快快长大。浴缸不适合蝌蚪两天后,活动区游戏时,然然跑来对我说该给小鱼换水了。果然,小小的鱼缸里有许多黑黑的鱼屎。孩子们都围了过来。 “小鱼怎么拉这么多屎呀?”笛笛边看边说, “我妈妈说,多吃饭就好拉屎。 ”孩子们互相问:“小鱼吃什么饭了?”这两天没有人去喂蝌蚪和鱼。大家仔细观察鱼缸:“老师,蝌蚪呢?小蝌蚪哪儿去了?”不知谁喊了一声:“被小鱼吃了吧。 ”“不会吧,小鱼怎么吃得了蝌蚪,它有牙吗?” “小蝌蚪跑了吧?” “就是被小鱼吃了,蝌蚪就是黑色的”这句话大家都觉得有道理。但是,孩子们真不敢相信这么一条小鱼竞能把蝌蚪吃了。 “小蝌蚪真可怜。怎么办呀?”孩子们有些伤心了。从这个疑问开始,孩子们意识到小鱼吃掉了蝌蚪。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同时又不伤害蝌蝌,孩子们从隔壁班里找来了一只死蝌蚪,重又放在了小鱼缸里。当孩子们户外活动回来后,那只死了的蝌蚪又不见了,到此为止,孩子们证实了养小鱼的缸里不适合养蝌蚪。吊兰缸适合蝌蚪不一会儿,孩子们又有了新发现。吊兰缸里的蝌蚪许多都贴在缸壁上,一会儿上一会儿下,游来游去非常热闹。 “老师,它们在缸边儿上干什么呢?”“玩呗。 ”“可能是累了吧。 ”幼儿与成人观察的视角、方法不同,不大会整体观察,喜欢说细节。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倾听他们的发现,并适时给予支持:“你们是这么想的呀,我也想知道它们在干什么,那咱们一起仔细看看好吗?”孩子们兴奋不已。把小小的自然角围了个水泄不通。“小蝌蚪和刚来时有什么不同吗?“我提出了问题。 “长大了吧。 ”“对,是长大了,以前特小。 ”“那这个缸和以前比有什么不同吗?”我把问题步步引向深入。 “变干净了。 ”孩子们立刻找到了答案。“老师,谁把缸刷得这么干净呀?真棒。 ”孩子们把目光投向了我,我笑着摇摇头,表示不是我干的。孩子们又把视线投向李老师,李老师也表示不是自己干的。看着孩子们疑惑的目光,我深深地感到,此时的我,要以一名教师自身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引导他们不断扩大观察的视野,于是,我非常仔细地看着缸里的蝌蚪:“蝌蚪干什么呢?”孩子们也安静下来了,认真地看着小蝌蚪。“我看见小蝌蚪的嘴了, ”孩子们终于又有了新的发现:“它们在吃东西呢。 ”“我也看见了,我也看见了。 ”大家兴奋地又叫又跳。 “它们吃鱼缸上的脏东西呀。 ”孩子们终于发现了蝌蚪在缸壁上游上游下的秘密。“它们会不会拉稀呀?” “它们肚子疼怎么办。 ”“才不会呢。 ”这时,昊昊挤了过来:“它们也吃叶子上的脏东西。我在光盘里看到的,那是它们的营养。 ”大家听了昊昊的话都笑了。这个说:“蝌蚪帮我们做清洁了。谢谢小蝌蚪。 ”那个说:“它们游得多快呀,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可真淘气。”望着这些酷爱大自然、喜欢动物的孩子们,我感到莫大的骄傲。三缸变两缸“老师,这个缸里的蝌蚪怎么不游呀?”陈凯指着放满清水的第三只缸很纳闷。大家再一次来了精神。 “我看看,我看看。 ”“怎么这么小呀?” “它们干吗都趴着呀?” “它们累了吧?” “饿了吧。 ”“它们的缸上一点青苔都没有,吃什么呀。 ”一连串的问题从孩子们的口中说出,同时,一连串的帮助小蝌蚪的方法也应运而生。孩子们有的不停地敲打鱼缸,试图唤醒它们;有的不住地呼喊它们的名字,似乎要叫醒沉睡的朋友;还有的幼儿紧锁眉头,思索着更好的办法。这时,达达大喊了一声:“我有办法了,把它们也放到养吊兰的缸里去就行了。 ”孩子们恍然大悟。于是,我们一阵忙活后,三只缸变成了两只。孩子们还一个劲儿地嘱咐我:“可别把蝌蚪再放进小鱼缸里了。要不又该被小鱼吃了。 ”孩子们的探究活动很快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在这个验证的过程中,他们通过想办法、观察、同伴讨论,获取了新经验,有了新的尝试、新的体验。当孩子们发现蝌蚪缸的青苔越来越少时,他们主动把自然角用来观赏植物根的玻璃缸都放到阳台上,盼它快快长出许多青苔。从此,孩子们常常在自然角里谈论不休,自然也经常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小鱼吃蝌蚪,我们吃小鱼一天吃午饭时,李老师照例饭前向孩子们介绍饭菜的名字。当说到吃红烧鱼时,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哈哈,小鱼吃蝌蚪,我们吃小鱼。 ”“对,小蝌蚪还吃绿藻呢”这句话提醒了大家,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比如小猫也吃鱼,蝌蚪吃青苔。于是,墙饰中又多了几幅动物张着大嘴追逐食物的画面。这时,欣欣突然说:“我在动物园喂兔子时,叔叔对我说别喂了,这只兔子一会儿就要喂老虎了。当时,我都哭了,后来,妈妈告诉我,这是食物链。老师,我们的小鱼吃蝌蚪也是食物链吧。”就这样,孩子们不但把自然科学中所涉及的食物链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清晰展示出来,并且还试着用这种新经验去解释自己生活中的发现。作为教师,我也不得不为孩子们表现出的与生俱来的发现自然、认识自然的能力而叹服。尽管我们班的“蝌蚪的故事”和话题中的故事不完全相似,但其中反映出我对幼儿科学探究的进一步理解。在幼儿没有察觉到某种事实或结果时,即使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并且,即便他也能够向教师重复这个答案,但也不可能使他们真正理解和确信。我们要给幼儿的帮助就是给他们空间,帮助他们一同实现合理的探究假设,让幼儿有机会亲历探究的每一个细节。面对科学,我们能做的是,让幼儿具备“小马过河”的能力和信心。当他们成功达到彼岸时,他们所获得的远不只一份成功的喜悦。摘自:学前教育p

    注意事项

    本文(幼儿教师随笔:小蝌蚪“养”出食物链)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