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让孩子心悦诚服》读后感想学习体会

    • 资源ID:10474541       资源大小:41.06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让孩子心悦诚服》读后感想学习体会

    让孩子心悦诚服读后感想学习体会让孩子心悦诚服读后感想学习体会真的感谢一位朋友推荐这本书给我。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甚至超过当初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带给我的体验,因为它恰好命中了我最近一直在困惑的两个问题:个人的焦虑和育儿过程中的焦虑。虽然它是一本育儿书,但它远不止于此,可以说,它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心理学普及读本,杨杰想说的岂止是育儿,还有三观;不止是如何让孩子快乐成长,还有父母如何让自身的人生更快乐、丰盈,因为这才是好教育的源泉。另外,如果说前段时间看的正面管教让我学会了“关注于解决问题”和“孩子只有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这本书说的很多观点都与此相符,但比这深远得多。先看前言里的这段话:“一个人童年的心理需求如果没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他就会像个孩子一样,对别人有各种期待,渴望对方主动满足自己。一旦对方没有达成自己的愿望,就会有挫败感,并且心生埋怨。这种期待特别容易指向孩子。如果自己不是一个内心富足的人,往往无法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于是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还有“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对上一代亲子关系的检验。 ”这不正是我一直在检讨自己的问题吗?我为什么当初对亲密育儿法一见钟情,就是因为自己小时候的亲子关系疏离冷漠,因而迫切想和自己的孩子打成亲密无间的关系,让他体会更多快乐,甚至因此造成某些方面过于纵容。“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已经无法改变,但是,他在成年以后可以选择尊重自己的感觉,满足自己的愿望。只有学会了自我满足、自我哺育,才算真正走向成熟。父母的成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孩子的快乐成长。 ”今天的社会,充满着各种压力,我们如何才能不做焦虑的传送带,而培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把焦虑传递给孩子,绝对不是好办法,甚至会适得其反。只有在喜悦感中成长的孩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这和正面管教中的理念竟然不谋而合!说到亲密关系,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可怕的想法,究竟是孩子在粘着我,还是我在粘着他?是我离开不了他,还是他离开不了我?我是不是为了弥补儿时的缺憾,而在以不自知的方式,刻意培养了这样亲密的关系,现在又怪他太粘我?这个问题我暂时还解答不了,先放着。下面列出我在这本书里学到的观点,加上自己的体会。1、 “亲子之间有冲突时,不要试图通过控制孩子来平复自己的心情这不是长久之计,否则 势必引发对抗,而是要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直面问题,对自己的情绪承担完全的责任。 ”(无名怒火从哪里来 )乍一看,这不是回到老路上了吗?会不会造成妥协和纵容?这里应该这样理解:理性、冷静处理不处理,也放纵孩子,而是在冷静、理性的状态下专注于解决问题,拒绝自己的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2、 “情绪不仅要克制,还要处理。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算真的把事情处理完,才不会积累负面情绪。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可以让自己安静地待一会儿,理清思路,也可以把思考过程记录下来。处理情绪的工作需要天天进行,把负面念头随时思考并把感悟记录下来,可以高效处理情绪。许多人的情绪容易习惯性低落、烦躁,自己却找不到源头,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其实,我们都带着童年的影子生活,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积累各种暗伤。我们值得为自己停下来,看看究竟是怎样的念头在阻碍自己(书中举的例子是作者不爱收拾书桌) 。解决办法:自我谴责改为自我期待。我们的成长历程并不完美,但我们都要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转移,不蔓延,否则孩子会成为我们负面情绪的重灾区。发脾气在所难免时,把发脾气变成一种沟通:定好目标,划定界限,坚持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攻击孩子。句式: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在教育过程中, 点到为止非常重要。有时候孩子虽然没说什么,但行动上已经认错了,如果非得逼着孩子低眉顺眼、诚惶诚恐,累加起来就是过度教育,容易积累怨恨。父母管理好情绪,表面上看似乎是为了孩子,其实最终成全的是自己。 ”(不对孩子发脾气的小绝招 )这篇能在育儿书里发现,真是惊喜。我一直是个不擅长处理负面情绪的人,敏感、容易受别人一句话一个表情影响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完全没有理由,就会莫名郁闷、低落。好在我在孩子面前,很少有时间郁闷,只有被他实在缠得忍不住才会大叫甚至发火。情绪管理,父母必修课。3、 “做到了,没必要说;做不到,说了也白说。尊重这两个字,说到容易做到难。如果默许对爸爸大吼大叫,回头再给他讲一番大道理,那么尊重变成了一个口号。每个家庭都有许多口号,那些口号都正确无比,却只是说说而已。 ”(学会尊重学会爱 )小孩有时对大人大喊大叫,我们会觉得突兀,但仔细想来,他不就是从大人身上学来的吗?做胜于说。不想让孩子大喊大叫,自己先做到温言细语。另外,改善父子关系,关键在妈妈。4、 “说得多,不代表效果好;说的少,效果却更好。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我非常关注效果,一旦产生无效的互动,我会立刻反思,并寻找新的策略。怎么提高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值?首先是家长的自律,大人必须对自己有要求,做孩子的榜样,甚至该有个家长守则。其次是教育方法落实的精准性,少讲大道理,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点到为止,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重视孩子的感觉,每个教育行为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 )经常能看到那种唠叨式家长,说得多了孩子就当耳边风了。我有时也会不自觉地发出这种噪音,特别是催促他洗漱时。要时刻记住,少胜于多。大道理少讲,还是那句话:关注于解决问题!5、 “对于新知识,我们不但要让孩子知道是什么 ,还要让他理解为什么 ,这才算真的讲明白了。学习能力最大的杀手,就是轻视孩子的为什么 ,漠视孩子的困惑。孩子问为什么时,除了认真对待、认真回答以外,不妨做一些统一规格的卡片,回答不了的先记录下来,放在专门的盒子里,做成一个储蓄为什么的银行,这是最好的教科书和知识路线图,带着孩子一起追踪答案,阅读、上网查找资料、请教别人,每寻找到一个答案,就记录在卡片后面,庆祝新发现,慢慢地织成知识网。我们不要用自己的认知界限去框定孩子,而应跟随孩子好奇的脚步,单纯地去体会那些没用的知识带来的乐趣。学习,至少包括储存知识和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更核心的目标,能力发展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实现的。许多孩子觉得学习痛苦,是因为当前的教育体制压抑了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家里是最适合因材施教的地方,我们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和契机,恰到好处地点拨孩子。没有痕迹、没有负担、没有意识的学习,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书里面举的例子是孩子问“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会转” ,就让他观察踏板、齿轮、链条的作用原理,问“鸟为什么会飞” ,就引导孩子观察各种鸟的飞翔高度和姿态,思考鸭子有翅膀为什么飞不起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都知道,但要克服懒惰、怕麻烦心理!6、 “古往今来,这世界上都不曾有过理想小孩 ,但这个形象却像幽灵一样,干扰我们对孩子的判断。请放下这个形象,回到人间,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也接纳我们自己的不完美。 ”(孩子不会自动符合我们的期望 )孩子行为不符合你的期望时,关注于解决问题!不要生气,更不要人身攻击!此点同样适应于大人。7、 “如果孩子一哭闹我们就妥协,我们就是在鼓励孩子运用哭闹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孩子如何与社会规则接轨 )现在明事理的家长越来越多了,这一点身边的很多家长都做得很好。8、 “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在他自然而然遇到的挫折中获得教益,而不是累计挫败。挫折教育的重点,并不是人为增加挫折的分量,而是教会孩子积极地面对挫折、化解挫折。积极的方式包括继续坚持或寻找其他策略,消极的方式则表现为攻击和退缩。孩子容易设定一个非常彻底的理想目标,家长不能太急躁,要教导孩子设定客观的目标。父母挫败感中,格外容易对孩子进行所谓的挫折教育 ,通过攻击孩子来释放自己的挫败感。成年人沉重的挫败感,往往与我们童年的挫折教育有关。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常常因为做错事情导致父母批评我们这个人。久而久之,我们对事对人的界限也模糊了,因为做错事情而否定自己这个人,这就导致了挫败感的蔓延。如果父母和孩子同时被挫败感包围,就容易互相攻击。因此,成年人也需要重新认识挫折感,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真正的挫折教育,就是我们给孩子足够的爱、理解与鼓励,引导孩子用积极的策略来面对挫折,并最终跨越挫折,这样,孩子抗击挫折的能力就会增强。孩子遇到了多少挫折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从挫折中学到了什么。 ”(别只给挫折不教育 )说得好!我们小时候都或多或少被父母和老师贴上各种标签,比如做事慢、粗心、不会说话等,小时候的标签成了长大后挫败感的根源。现在我们对孩子一定要秉承“对事不对人” 。当然了,也不能什么都包办,不给孩子挫折中学习的机会。让孩子心悦诚服读后感想学习体会真的感谢一位朋友推荐这本书给我。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甚至超过当初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带给我的体验,因为它恰好命中了我最近一直在困惑的两个问题:个人的焦虑和育儿过程中的焦虑。虽然它是一本育儿书,但它远不止于此,可以说,它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心理学普及读本,杨杰想说的岂止是育儿,还有三观;不止是如何让孩子快乐成长,还有父母如何让自身的人生更快乐、丰盈,因为这才是好教育的源泉。另外,如果说前段时间看的正面管教让我学会了“关注于解决问题”和“孩子只有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这本书说的很多观点都与此相符,但比这深远得多。先看前言里的这段话:“一个人童年的心理需求如果没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他就会像个孩子一样,对别人有各种期待,渴望对方主动满足自己。一旦对方没有达成自己的愿望,就会有挫败感,并且心生埋怨。这种期待特别容易指向孩子。如果自己不是一个内心富足的人,往往无法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于是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还有“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对上一代亲子关系的检验。 ”这不正是我一直在检讨自己的问题吗?我为什么当初对亲密育儿法一见钟情,就是因为自己小时候的亲子关系疏离冷漠,因而迫切想和自己的孩子打成亲密无间的关系,让他体会更多快乐,甚至因此造成某些方面过于纵容。“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已经无法改变,但是,他在成年以后可以选择尊重自己的感觉,满足自己的愿望。只有学会了自我满足、自我哺育,才算真正走向成熟。父母的成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孩子的快乐成长。 ”今天的社会,充满着各种压力,我们如何才能不做焦虑的传送带,而培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把焦虑传递给孩子,绝对不是好办法,甚至会适得其反。只有在喜悦感中成长的孩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这和正面管教中的理念竟然不谋而合!说到亲密关系,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可怕的想法,究竟是孩子在粘着我,还是我在粘着他?是我离开不了他,还是他离开不了我?我是不是为了弥补儿时的缺憾,而在以不自知的方式,刻意培养了这样亲密的关系,现在又怪他太粘我?这个问题我暂时还解答不了,先放着。下面列出我在这本书里学到的观点,加上自己的体会。1、 “亲子之间有冲突时,不要试图通过控制孩子来平复自己的心情这不是长久之计,否则 势必引发对抗,而是要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直面问题,对自己的情绪承担完全的责任。 ”(无名怒火从哪里来 )乍一看,这不是回到老路上了吗?会不会造成妥协和纵容?这里应该这样理解:理性、冷静处理不处理,也放纵孩子,而是在冷静、理性的状态下专注于解决问题,拒绝自己的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2、 “情绪不仅要克制,还要处理。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算真的把事情处理完,才不会积累负面情绪。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可以让自己安静地待一会儿,理清思路,也可以把思考过程记录下来。处理情绪的工作需要天天进行,把负面念头随时思考并把感悟记录下来,可以高效处理情绪。许多人的情绪容易习惯性低落、烦躁,自己却找不到源头,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其实,我们都带着童年的影子生活,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积累各种暗伤。我们值得为自己停下来,看看究竟是怎样的念头在阻碍自己(书中举的例子是作者不爱收拾书桌) 。解决办法:自我谴责改为自我期待。我们的成长历程并不完美,但我们都要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转移,不蔓延,否则孩子会成为我们负面情绪的重灾区。发脾气在所难免时,把发脾气变成一种沟通:定好目标,划定界限,坚持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攻击孩子。句式: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在教育过程中, 点到为止非常重要。有时候孩子虽然没说什么,但行动上已经认错了,如果非得逼着孩子低眉顺眼、诚惶诚恐,累加起来就是过度教育,容易积累怨恨。父母管理好情绪,表面上看似乎是为了孩子,其实最终成全的是自己。 ”(不对孩子发脾气的小绝招 )这篇能在育儿书里发现,真是惊喜。我一直是个不擅长处理负面情绪的人,敏感、容易受别人一句话一个表情影响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完全没有理由,就会莫名郁闷、低落。好在我在孩子面前,很少有时间郁闷,只有被他实在缠得忍不住才会大叫甚至发火。情绪管理,父母必修课。3、 “做到了,没必要说;做不到,说了也白说。尊重这两个字,说到容易做到难。如果默许对爸爸大吼大叫,回头再给他讲一番大道理,那么尊重变成了一个口号。每个家庭都有许多口号,那些口号都正确无比,却只是说说而已。 ”(学会尊重学会爱 )小孩有时对大人大喊大叫,我们会觉得突兀,但仔细想来,他不就是从大人身上学来的吗?做胜于说。不想让孩子大喊大叫,自己先做到温言细语。另外,改善父子关系,关键在妈妈。4、 “说得多,不代表效果好;说的少,效果却更好。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我非常关注效果,一旦产生无效的互动,我会立刻反思,并寻找新的策略。怎么提高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值?首先是家长的自律,大人必须对自己有要求,做孩子的榜样,甚至该有个家长守则。其次是教育方法落实的精准性,少讲大道理,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点到为止,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重视孩子的感觉,每个教育行为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 )经常能看到那种唠叨式家长,说得多了孩子就当耳边风了。我有时也会不自觉地发出这种噪音,特别是催促他洗漱时。要时刻记住,少胜于多。大道理少讲,还是那句话:关注于解决问题!5、 “对于新知识,我们不但要让孩子知道是什么 ,还要让他理解为什么 ,这才算真的讲明白了。学习能力最大的杀手,就是轻视孩子的为什么 ,漠视孩子的困惑。孩子问为什么时,除了认真对待、认真回答以外,不妨做一些统一规格的卡片,回答不了的先记录下来,放在专门的盒子里,做成一个储蓄为什么的银行,这是最好的教科书和知识路线图,带着孩子一起追踪答案,阅读、上网查找资料、请教别人,每寻找到一个答案,就记录在卡片后面,庆祝新发现,慢慢地织成知识网。我们不要用自己的认知界限去框定孩子,而应跟随孩子好奇的脚步,单纯地去体会那些没用的知识带来的乐趣。学习,至少包括储存知识和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更核心的目标,能力发展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实现的。许多孩子觉得学习痛苦,是因为当前的教育体制压抑了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家里是最适合因材施教的地方,我们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和契机,恰到好处地点拨孩子。没有痕迹、没有负担、没有意识的学习,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书里面举的例子是孩子问“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会转” ,就让他观察踏板、齿轮、链条的作用原理,问“鸟为什么会飞” ,就引导孩子观察各种鸟的飞翔高度和姿态,思考鸭子有翅膀为什么飞不起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都知道,但要克服懒惰、怕麻烦心理!6、 “古往今来,这世界上都不曾有过理想小孩 ,但这个形象却像幽灵一样,干扰我们对孩子的判断。请放下这个形象,回到人间,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也接纳我们自己的不完美。 ”(孩子不会自动符合我们的期望 )孩子行为不符合你的期望时,关注于解决问题!不要生气,更不要人身攻击!此点同样适应于大人。7、 “如果孩子一哭闹我们就妥协,我们就是在鼓励孩子运用哭闹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孩子如何与社会规则接轨 )现在明事理的家长越来越多了,这一点身边的很多家长都做得很好。8、 “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在他自然而然遇到的挫折中获得教益,而不是累计挫败。挫折教育的重点,并不是人为增加挫折的分量,而是教会孩子积极地面对挫折、化解挫折。积极的方式包括继续坚持或寻找其他策略,消极的方式则表现为攻击和退缩。孩子容易设定一个非常彻底的理想目标,家长不能太急躁,要教导孩子设定客观的目标。父母挫败感中,格外容易对孩子进行所谓的挫折教育 ,通过攻击孩子来释放自己的挫败感。成年人沉重的挫败感,往往与我们童年的挫折教育有关。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常常因为做错事情导致父母批评我们这个人。久而久之,我们对事对人的界限也模糊了,因为做错事情而否定自己这个人,这就导致了挫败感的蔓延。如果父母和孩子同时被挫败感包围,就容易互相攻击。因此,成年人也需要重新认识挫折感,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真正的挫折教育,就是我们给孩子足够的爱、理解与鼓励,引导孩子用积极的策略来面对挫折,并最终跨越挫折,这样,孩子抗击挫折的能力就会增强。孩子遇到了多少挫折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从挫折中学到了什么。 ”(别只给挫折不教育 )说得好!我们小时候都或多或少被父母和老师贴上各种标签,比如做事慢、粗心、不会说话等,小时候的标签成了长大后挫败感的根源。现在我们对孩子一定要秉承“对事不对人” 。当然了,也不能什么都包办,不给孩子挫折中学习的机会。让孩子心悦诚服读后感想学习体会真的感谢一位朋友推荐这本书给我。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甚至超过当初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带给我的体验,因为它恰好命中了我最近一直在困惑的两个问题:个人的焦虑和育儿过程中的焦虑。虽然它是一本育儿书,但它远不止于此,可以说,它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心理学普及读本,杨杰想说的岂止是育儿,还有三观;不止是如何让孩子快乐成长,还有父母如何让自身的人生更快乐、丰盈,因为这才是好教育的源泉。另外,如果说前段时间看的正面管教让我学会了“关注于解决问题”和“孩子只有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这本书说的很多观点都与此相符,但比这深远得多。先看前言里的这段话:“一个人童年的心理需求如果没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他就会像个孩子一样,对别人有各种期待,渴望对方主动满足自己。一旦对方没有达成自己的愿望,就会有挫败感,并且心生埋怨。这种期待特别容易指向孩子。如果自己不是一个内心富足的人,往往无法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于是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还有“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对上一代亲子关系的检验。 ”这不正是我一直在检讨自己的问题吗?我为什么当初对亲密育儿法一见钟情,就是因为自己小时候的亲子关系疏离冷漠,因而迫切想和自己的孩子打成亲密无间的关系,让他体会更多快乐,甚至因此造成某些方面过于纵容。“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已经无法改变,但是,他在成年以后可以选择尊重自己的感觉,满足自己的愿望。只有学会了自我满足、自我哺育,才算真正走向成熟。父母的成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孩子的快乐成长。 ”今天的社会,充满着各种压力,我们如何才能不做焦虑的传送带,而培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把焦虑传递给孩子,绝对不是好办法,甚至会适得其反。只有在喜悦感中成长的孩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这和正面管教中的理念竟然不谋而合!说到亲密关系,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可怕的想法,究竟是孩子在粘着我,还是我在粘着他?是我离开不了他,还是他离开不了我?我是不是为了弥补儿时的缺憾,而在以不自知的方式,刻意培养了这样亲密的关系,现在又怪他太粘我?这个问题我暂时还解答不了,先放着。下面列出我在这本书里学到的观点,加上自己的体会。1、 “亲子之间有冲突时,不要试图通过控制孩子来平复自己的心情这不是长久之计,否则 势必引发对抗,而是要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直面问题,对自己的情绪承担完全的责任。 ”(无名怒火从哪里来 )乍一看,这不是回到老路上了吗?会不会造成妥协和纵容?这里应该这样理解:理性、冷静处理不处理,也放纵孩子,而是在冷静、理性的状态下专注于解决问题,拒绝自己的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2、 “情绪不仅要克制,还要处理。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算真的把事情处理完,才不会积累负面情绪。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可以让自己安静地待一会儿,理清思路,也可以把思考过程记录下来。处理情绪的工作需要天天进行,把负面念头随时思考并把感悟记录下来,可以高效处理情绪。许多人的情绪容易习惯性低落、烦躁,自己却找不到源头,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其实,我们都带着童年的影子生活,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积累各种暗伤。我们值得为自己停下来,看看究竟是怎样的念头在阻碍自己(书中举的例子是作者不爱收拾书桌) 。解决办法:自我谴责改为自我期待。我们的成长历程并不完美,但我们都要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转移,不蔓延,否则孩子会成为我们负面情绪的重灾区。发脾气在所难免时,把发脾气变成一种沟通:定好目标,划定界限,坚持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攻击孩子。句式: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在教育过程中, 点到为止非常重要。有时候孩子虽然没说什么,但行动上已经认错了,如果非得逼着孩子低眉顺眼、诚惶诚恐,累加起来就是过度教育,容易积累怨恨。父母管理好情绪,表面上看似乎是为了孩子,其实最终成全的是自己。 ”(不对孩子发脾气的小绝招 )这篇能在育儿书里发现,真是惊喜。我一直是个不擅长处理负面情绪的人,敏感、容易受别人一句话一个表情影响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完全没有理由,就会莫名郁闷、低落。好在我在孩子面前,很少有时间郁闷,只有被他实在缠得忍不住才会大叫甚至发火。情绪管理,父母必修课。3、 “做到了,没必要说;做不到,说了也白说。尊重这两个字,说到容易做到难。如果默许对爸爸大吼大叫,回头再给他讲一番大道理,那么尊重变成了一个口号。每个家庭都有许多口号,那些口号都正确无比,却只是说说而已。 ”(学会尊重学会爱 )小孩有时对大人大喊大叫,我们会觉得突兀,但仔细想来,他不就是从大人身上学来的吗?做胜于说。不想让孩子大喊大叫,自己先做到温言细语。另外,改善父子关系,关键在妈妈。4、 “说得多,不代表效果好;说的少,效果却更好。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我非常关注效果,一旦产生无效的互动,我会立刻反思,并寻找新的策略。怎么提高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值?首先是家长的自律,大人必须对自己有要求,做孩子的榜样,甚至该有个家长守则。其次是教育方法落实的精准性,少讲大道理,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点到为止,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重视孩子的感觉,每个教育行为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 )经常能看到那种唠叨式家长,说得多了孩子就当耳边风了。我有时也会不自觉地发出这种噪音,特别是催促他洗漱时。要时刻记住,少胜于多。大道理少讲,还是那句话:关注于解决问题!5、 “对于新知识,我们不但要让孩子知道是什么 ,还要让他理解为什么 ,这才算真的讲明白了。学习能力最大的杀手,就是轻视孩子的为什么 ,漠视孩子的困惑。孩子问为什么时,除了认真对待、认真回答以外,不妨做一些统一规格的卡片,回答不了的先记录下来,放在专门的盒子里,做成一个储蓄为什么的银行,这是最好的教科书和知识路线图,带着孩子一起追踪答案,阅读、上网查找资料、请教别人,每寻找到一个答案,就记录在卡片后面,庆祝新发现,慢慢地织成知识网。我们不要用自己的认知界限去框定孩子,而应跟随孩子好奇的脚步,单纯地去体会那些没用的知识带来的乐趣。学习,至少包括储存知识和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更核心的目标,能力发展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实现的。许多孩子觉得学习痛苦,是因为当前的教育体制压抑了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家里是最适合因材施教的地方,我们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和契机,恰到好处地点拨孩子。没有痕迹、没有负担、没有意识的学习,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书里面举的例子是孩子问“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会转” ,就让他观察踏板、齿轮、链条的作用原理,问“鸟为什么会飞” ,就引导孩子观察各种鸟的飞翔高度和姿态,思考鸭子有翅膀为什么飞不起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都知道,但要克服懒惰、怕麻烦心理!6、 “古往今来,这世界上都不曾有过理想小孩 ,但这个形象却像幽灵一样,干扰我们对孩子的判断。请放下这个形象,回到人间,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也接纳我们自己的不完美。 ”(孩子不会自动符合我们的期望 )孩子行为不符合你的期望时,关注于解决问题!不要生气,更不要人身攻击!此点同样适应于大人。7、 “如果孩子一哭闹我们就妥协,我们就是在鼓励孩子运用哭闹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孩子如何与社会规则接轨 )现在明事理的家长越来越多了,这一点身边的很多家长都做得很好。8、 “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在他自然而然遇到的挫折中获得教益,而不是累计挫败。挫折教育的重点,并不是人为增加挫折的分量,而是教会孩子积极地面对挫折、化解挫折。积极的方式包括继续坚持或寻找其他策略,消极的方式则表现为攻击和退缩。孩子容易设定一个非常彻底的理想目标,家长不能太急躁,要教导孩子设定客观的目标。父母挫败感中,格外容易对孩子进行所谓的挫折教育 ,通过攻击孩子来释放自己的挫败感。成年人沉重的挫败感,往往与我们童年的挫折教育有关。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常常因为做错事情导致父母批评我们这个人。久而久之,我们对事对人的界限也模糊了,因为做错事情而否定自己这个人,这就导致了挫败感的蔓延。如果父母和孩子同时被挫败感包围,就容易互相攻击。因此,成年人也需要重新认识挫折感,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真正的挫折教育,就是我们给孩子足够的爱、理解与鼓励,引导孩子用积极的策略来面对挫折,并最终跨越挫折,这样,孩子抗击挫折的能力就会增强。孩子遇到了多少挫折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从挫折中学到了什么。 ”(别只给挫折不教育 )说得好!我们小时候都或多或少被父母和老师贴上各种标签,比如做事慢、粗心、不会说话等,小时候的标签成了长大后挫败感的根源。现在我们对孩子一定要秉承“对事不对人” 。当然了,也不能什么都包办,不给孩子挫折中学习的机会。

    注意事项

    本文(《让孩子心悦诚服》读后感想学习体会)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