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估算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_1

    • 资源ID:10544061       资源大小:28.87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估算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_1

    估算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一、存在问题1估算意识薄弱。学生缺乏估算意识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的应用价值。像“小刚身高 160 分米,一只鸡蛋重 30 千克,汽车每小时行60 米”这些答案在学生作业中屡见不鲜。其实利用生活常识,稍作估计就能推翻这些答案。学生错误原因自然是计算不准确,但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也是一个主要因素。还有的学生为了估算而估算,往往在估算前先算出正确答案,而后根据这一答案创编一个估算的结果,这也是缺乏估算意识导致的。只有当学生有了估算意识,便会自觉地意识到,在计算过程中,除了精算还有估算,在计算要求不太高的情况下,可以灵活地运用该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从而避免“算着估”的现象。精算过程中应有估算,即利用估算来寻找精算的错误,其实估算中也会用到精算,精算与估算是一组不可分割的计算方法。如在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课中解决“买门票问题”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据我估算,用 250 元钱,买每张 8 元的门票,最多可以买 31 张。 ”这虽是一个估算的结果,但已经很好地渗透了精算,因为 3l×8 既不超过 250,但余数又小于 8,这个例子呈现出的就是估算的意识问题,如果指导得法,学生不仅会主动走出“算着估”的误区,还会使精算与估算得到有机整合。2估算方法不当。例如,在乘法估算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吗?”因为是自己身边的问题,学生兴致很高,纷纷猜测。开始时学生热热闹闹,但是能合理地说出估计过程的却没有几人。因为他们不知道,在估算之前应该有一个算式作为前提,估算结果。于是老师引导学生要有根有据地说出估计的过程,有的说:“如果每班 50 人,那么学校 52 个班就大约有 2600 人。 ”也有的说:“如果每个年级有 400 人,那么全校 6 个年级就大约有 2400 人。 ”这样很自然地得出了“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只需说出大约的近似数就够了”这一感性认识。学生的良好习惯是在教师的引导、培养下形成的。所以,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编排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需要用估算解决的问题,诱发他们主动学习估算方法的心理倾向。3估算习惯缺失。学生受惯性思维的制约,拿到一道题目后,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精算而极少有人会想到估算,除非题目规定。例如,苏教国标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41 页第 4 题: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到剧场看木偶戏,一年级有 195 人,二年级有 198 人。剧院共有400 个座位,够坐吗?拿到题目,一半以上的学生是采用精确计算的,极少有学生想到估算,他们觉得没有必要进行估算,根本体会不到这里不需要精算,只要估计一下就可以了,既方便,又快速。再如,在计算教学中,我们不会把估算当作解题的必要环节,指导去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因此学生就不能适时找出自己的解题中的偏差,及时预防和减少错误的产生。先估后算就可以降低错误率,促进学生熟练掌握估算的技能,养成估算习惯。4估算策略单一。例如,在三年级(下册) “乘法”中,教学第33 页的例题:小明家有 42 头奶牛,一头奶牛一天大约可挤奶 29 千克,照这样计算,小明家的奶牛一天大约可挤奶多少千克?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后,就试着让学生估计积大约是多少,多数学生想到把 42 看成 40,29 看成 30,40 乘 30 等于1200,积大约是 1200 左右。试着让学生说说其他估计的方法,学生沉默了,教师只好自己设问,“小萝卜”估计出比 800 多,是怎么想的?“青椒”估计出比 1500 少,是怎么想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可以估大,也可以估小,也就是确定积的范围。由此看来,解决问题时,不仅仅停留在会估算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不同的估算策略。当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时,教师要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引导学生比较估算策略的合理性,从而优化估算策略。一、存在问题1估算意识薄弱。学生缺乏估算意识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的应用价值。像“小刚身高 160 分米,一只鸡蛋重 30 千克,汽车每小时行60 米”这些答案在学生作业中屡见不鲜。其实利用生活常识,稍作估计就能推翻这些答案。学生错误原因自然是计算不准确,但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也是一个主要因素。还有的学生为了估算而估算,往往在估算前先算出正确答案,而后根据这一答案创编一个估算的结果,这也是缺乏估算意识导致的。只有当学生有了估算意识,便会自觉地意识到,在计算过程中,除了精算还有估算,在计算要求不太高的情况下,可以灵活地运用该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从而避免“算着估”的现象。精算过程中应有估算,即利用估算来寻找精算的错误,其实估算中也会用到精算,精算与估算是一组不可分割的计算方法。如在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课中解决“买门票问题”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据我估算,用 250 元钱,买每张 8 元的门票,最多可以买 31 张。 ”这虽是一个估算的结果,但已经很好地渗透了精算,因为 3l×8 既不超过 250,但余数又小于 8,这个例子呈现出的就是估算的意识问题,如果指导得法,学生不仅会主动走出“算着估”的误区,还会使精算与估算得到有机整合。2估算方法不当。例如,在乘法估算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吗?”因为是自己身边的问题,学生兴致很高,纷纷猜测。开始时学生热热闹闹,但是能合理地说出估计过程的却没有几人。因为他们不知道,在估算之前应该有一个算式作为前提,估算结果。于是老师引导学生要有根有据地说出估计的过程,有的说:“如果每班 50 人,那么学校 52 个班就大约有 2600 人。 ”也有的说:“如果每个年级有 400 人,那么全校 6 个年级就大约有 2400 人。 ”这样很自然地得出了“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只需说出大约的近似数就够了”这一感性认识。学生的良好习惯是在教师的引导、培养下形成的。所以,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编排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需要用估算解决的问题,诱发他们主动学习估算方法的心理倾向。3估算习惯缺失。学生受惯性思维的制约,拿到一道题目后,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精算而极少有人会想到估算,除非题目规定。例如,苏教国标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41 页第 4 题: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到剧场看木偶戏,一年级有 195 人,二年级有 198 人。剧院共有400 个座位,够坐吗?拿到题目,一半以上的学生是采用精确计算的,极少有学生想到估算,他们觉得没有必要进行估算,根本体会不到这里不需要精算,只要估计一下就可以了,既方便,又快速。再如,在计算教学中,我们不会把估算当作解题的必要环节,指导去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因此学生就不能适时找出自己的解题中的偏差,及时预防和减少错误的产生。先估后算就可以降低错误率,促进学生熟练掌握估算的技能,养成估算习惯。4估算策略单一。例如,在三年级(下册) “乘法”中,教学第33 页的例题:小明家有 42 头奶牛,一头奶牛一天大约可挤奶 29 千克,照这样计算,小明家的奶牛一天大约可挤奶多少千克?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后,就试着让学生估计积大约是多少,多数学生想到把 42 看成 40,29 看成 30,40 乘 30 等于1200,积大约是 1200 左右。试着让学生说说其他估计的方法,学生沉默了,教师只好自己设问,“小萝卜”估计出比 800 多,是怎么想的?“青椒”估计出比 1500 少,是怎么想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可以估大,也可以估小,也就是确定积的范围。由此看来,解决问题时,不仅仅停留在会估算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不同的估算策略。当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时,教师要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引导学生比较估算策略的合理性,从而优化估算策略。一、存在问题1估算意识薄弱。学生缺乏估算意识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的应用价值。像“小刚身高 160 分米,一只鸡蛋重 30 千克,汽车每小时行60 米”这些答案在学生作业中屡见不鲜。其实利用生活常识,稍作估计就能推翻这些答案。学生错误原因自然是计算不准确,但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也是一个主要因素。还有的学生为了估算而估算,往往在估算前先算出正确答案,而后根据这一答案创编一个估算的结果,这也是缺乏估算意识导致的。只有当学生有了估算意识,便会自觉地意识到,在计算过程中,除了精算还有估算,在计算要求不太高的情况下,可以灵活地运用该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从而避免“算着估”的现象。精算过程中应有估算,即利用估算来寻找精算的错误,其实估算中也会用到精算,精算与估算是一组不可分割的计算方法。如在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课中解决“买门票问题”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据我估算,用 250 元钱,买每张 8 元的门票,最多可以买 31 张。 ”这虽是一个估算的结果,但已经很好地渗透了精算,因为 3l×8 既不超过 250,但余数又小于 8,这个例子呈现出的就是估算的意识问题,如果指导得法,学生不仅会主动走出“算着估”的误区,还会使精算与估算得到有机整合。2估算方法不当。例如,在乘法估算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吗?”因为是自己身边的问题,学生兴致很高,纷纷猜测。开始时学生热热闹闹,但是能合理地说出估计过程的却没有几人。因为他们不知道,在估算之前应该有一个算式作为前提,估算结果。于是老师引导学生要有根有据地说出估计的过程,有的说:“如果每班 50 人,那么学校 52 个班就大约有 2600 人。 ”也有的说:“如果每个年级有 400 人,那么全校 6 个年级就大约有 2400 人。 ”这样很自然地得出了“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只需说出大约的近似数就够了”这一感性认识。学生的良好习惯是在教师的引导、培养下形成的。所以,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编排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需要用估算解决的问题,诱发他们主动学习估算方法的心理倾向。3估算习惯缺失。学生受惯性思维的制约,拿到一道题目后,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精算而极少有人会想到估算,除非题目规定。例如,苏教国标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41 页第 4 题: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到剧场看木偶戏,一年级有 195 人,二年级有 198 人。剧院共有400 个座位,够坐吗?拿到题目,一半以上的学生是采用精确计算的,极少有学生想到估算,他们觉得没有必要进行估算,根本体会不到这里不需要精算,只要估计一下就可以了,既方便,又快速。再如,在计算教学中,我们不会把估算当作解题的必要环节,指导去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因此学生就不能适时找出自己的解题中的偏差,及时预防和减少错误的产生。先估后算就可以降低错误率,促进学生熟练掌握估算的技能,养成估算习惯。4估算策略单一。例如,在三年级(下册) “乘法”中,教学第33 页的例题:小明家有 42 头奶牛,一头奶牛一天大约可挤奶 29 千克,照这样计算,小明家的奶牛一天大约可挤奶多少千克?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后,就试着让学生估计积大约是多少,多数学生想到把 42 看成 40,29 看成 30,40 乘 30 等于1200,积大约是 1200 左右。试着让学生说说其他估计的方法,学生沉默了,教师只好自己设问,“小萝卜”估计出比 800 多,是怎么想的?“青椒”估计出比 1500 少,是怎么想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可以估大,也可以估小,也就是确定积的范围。由此看来,解决问题时,不仅仅停留在会估算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不同的估算策略。当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时,教师要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引导学生比较估算策略的合理性,从而优化估算策略。

    注意事项

    本文(估算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_1)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