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沾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资源ID:10657671       资源大小:117.50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沾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沾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前 言沾化县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主战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区、滨州北海新区核心区的叠加交汇地带,在环渤海地区、全省、全市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科学制定沾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 ,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冬枣之乡、滨海绿城、和谐宜居、创业天堂” 新沾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规划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和省、市编制“ 十二五” 规划的有关要求,参照沾化县“一河六区”高效生态蓝色经济产业发展规划 ,确定了沾化县 “十二五”期间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和工作重点,是指导今后五年沾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二五”发展的基础条件一、 “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情况“十一五”时期,是沾化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是投入最大、变化最为显著、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开发黄三角、融入环渤海、打造新沾化” 为目标,紧紧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滨州北海新区开发建设三大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作为、科学实干,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顺利完成了“十一五 ”规划的主要指标和任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9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2亿元, “十一五”年均分别增长 13.66%、24.07% (按可比价格,下同)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8823元,是“ 十五”末的2.35倍。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 446亿元,是“ 十五”期间的4.7倍,年均增长18.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9亿元,年均增长18.9%。五年累计引进县外投资项目451个,固定资产到位额达123.74亿元;五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35984万美元,是“十五” 期间的8.58倍;五年累计到账外资总额12914.9万美元,是“ 十五” 期间的5.16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8亿元,年均增长67.3%,比“十五” 末增长13.1倍。三次产业结构达到21.06:45.80:33.14,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 “一河六区 ”开发建设全面启动,为 “十二五”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重点推进交通、水利、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县域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1条铁路,1个火车站,1个机场,1个渔港,2条高速,3条省道,11条县道建成投用;国、省干线公路达155.488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086.1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2187公里;富国新港码头主体工程全面完成;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7.4万亩,新增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面积5.2万亩,年节水量530万立方米;新增蓄水能力6000万立方,全县一次性蓄水量达到1.7亿立方米;新沿海防潮大堤开工建设;新增风电装机容量9.9万千瓦,加快电网建设,形成了以220千伏车王站、沾化站为主供电源,以110千伏、35千伏、10千伏为配电线路的辐射形供电网络;建成3家企业大型污水处理站、2个工业园区和县城区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形成了集中处理污水8万吨/天的能力,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了 90%以上;供热面积达到127.9万平方米,是“ 十五 ”末的2.5倍。-产业集群迅速膨胀。工业经济强势推进。 “5139”工程扎实推进,十大过百万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实施工业投资项目480个,完成投资380亿元,比“十五” 时期增长8倍。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6家,达到160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6亿元,年均增长28.1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7亿元,年均增长40.9%;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从2005年的6家发展到2010年的91家,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骨干企业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大力培育沾化冬枣、畜牧、水产三大特色农业,扎实推进沾化冬枣“二次创业” ,50万亩冬枣品质质量逐年提高,2010年冬枣总产达7.1亿斤,实现产值21.3亿元,沾化成为全国人均林果收入第一县。推进“ 农超对接 ”、 “农企对接”,优质冬枣订单面积超过 20万亩;建成市级冬枣现代农业示范园区4个、优质冬枣标准化示范园200个。建成2个省级以上畜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总数达到636家。建成3个省级以上优质渔项目基地,水产养殖面积达42万亩,其中水产品精养示范面积达到10万亩。连续高水平举办五届沾化冬枣节,沾化冬枣获评山东省著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沾化洼地绵羊、沾化白山羊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认定,绿色食品发展到43个,绿色食品基地认证4个、有机食品基地认证1个;“三品 ”基地面积发展到8.28万亩。我县成为国家林业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国家优质棉花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全国海域管理示范县。发展农业重点龙头企业74家、农民经济合作组织294个;农机总动力达到39.68万千瓦。现代服务业日趋繁荣。商业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新型服务业态加快发展,居民消费向住房、汽车、旅游等热点升级,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等服务业迅速发展。王尔庄海蜇、鲁北海产品、鲁北木材、沾化冬枣四大综合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过10亿元;物流公司达到35家。沾化冬枣生态旅游景区成为全省最具成长力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2010年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7亿元。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加强与中科院的合作,山东黄三角奥仕理化研究院、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沾化分中心、山东黄三角农产品研究院、冬枣研究院相继成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实现零的突破,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3家,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城乡园区面貌明显改善。坚持老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 “东工、中贸、西居” 三大城市功能区基本形成,县城建成区面积超过23平方公里,是“十五” 末的2.88倍;小城镇建设得到新提升,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一环、二脉、三湖 ”为框架的生态园林型现代港口城市初具规模;骨干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新农村“百村示范创建工程” 、农村住房建设及危房改造工程扎实推进;全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建成示范乡镇2个、绿化示范村10个;新型社区建设快速启动,建成城市社区8处,农村社区70处,顺利通过“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实验示范县”评估验收。-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加强。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净削减二氧化硫1630.6吨、化学需氧量2052.8吨,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 ”二氧化硫减排任务,净削减任务完成率列全市县区第一;生态县建设稳步推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森林覆盖率达到22.1%,沾化县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 “山东省生态建设示范区 ”、 “山东省第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富国街道创建为 “国家级生态乡镇”,下洼、冯家、黄升创建为 “省级生态乡镇 ”。-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300元、7080元,年均分别增长11.6%、13.7%,分别比“ 十五” 时期平均增速快2.9、3.1个百分点。每年推进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全面解决群众就医、就学、就业、住房等重大民生问题。县医院外科病房楼竣工投用,改造乡镇卫生院5处、农村社区卫生室153处,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率达到100% ,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建成15分钟医疗服务圈。群众文化三级网络基本形成;加强基础教育投入,实施校舍维修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教学条件全面改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贫困生资助机制不断完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县职教中心新校建成招生,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 。建立完善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 “五位一体”社会保险体系,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社会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创业就业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实施扶贫开发“ 整乡推进” 工程,五年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2万人;高标准建成省级乡镇敬老院10处,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80%以上。 “平安沾化” 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开展“ 大接访 ”活动,完善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建成全市第一个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基地,安全生产远程实时监控覆盖30家重大危险源企业和各乡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8以内。体育、气象、地震、人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老龄、慈善和残疾人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底子薄、基础差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发展滞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产业层次仍然较低;三是城镇化总体水平低,统筹城乡发展的压力较大;四是民生保障还存在薄弱环节,基础设施支撑不强;五是现有企业多为初加工生产,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六是财政增收的基础尚不稳固,刚性增支因素较多;县乡发展不平衡,乡镇财源建设基础薄弱。二、 “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十二五”时期,我们既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也存在着诸多风险挑战。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但总体上仍处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发展空间广阔,增长动力充足,能够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发展机遇。当前,国内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稳步增加,体制机制活力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从区域环境看,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环渤海地区日益融合,特别是沾化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叠加交汇地带,为我县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格局,在竞争中快速崛起搭建起了更加宽广的平台。从我县实际看,经过近10年来特别是“十一五” 以来的发展,全县从脱贫到富裕再到加速崛起,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五年来的成功实践,为“十二五” 及今后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面临挑战。 从内部因素看,我县面临着加速提升总量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双重任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矛盾日益突出;财力相对薄弱,自身积累慢、融资能力差、信贷规模小,资金瓶颈仍是重要的制约因素;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人才支撑能力不足;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从外部环境看,周边地区发展步伐加快,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环渤海地区、黄河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高度雷同,未形成梯度产业分工,产业竞争异常激烈,压力越来越大。综上所述,今后五年是沾化追赶超越的黄金期、产业结构的转型期、比较优势的显现期和城乡统筹的加速期。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既要珍惜机遇、抓住机遇,又要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速超越。“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一、总体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冲刺黄河三角洲环海强县为目标,坚持转型提升、加速超越、和谐共享“三大理念” ,突出综合实力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民生保障改善、城乡统筹发展、配套支撑完善、生态环保建设“六大重点” ,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乡居民收入“四个翻番” ,全力建设“冬枣之乡、滨海绿城、和谐宜居、创业天堂 ”新沾化。二、基本原则坚持把高效生态作为第一定位。立足高效生态、现代集约,积极对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新型现代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蓝色经济产业体系。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追求。立足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速超越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实施一批重大民生工程,持续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切实加大社会事业投入,解决好群众关注的问题,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平化。坚持把工业项目作为第一抓手。继续把大力发展工业作为加速超越的重要动力,深入实施“工业强县” 战略,强力推进 “5139”工程,扩大工业经济规模与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并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加快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位次大幅前移。坚持把基础设施作为第一支撑。以大投入强化硬支撑,通过争取扶持、财政投入、市场运作等形式,统筹推进水、电、路、港及园区、城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升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搭建加速超越平台。坚持把融通资金作为第一保障。立 足 增 收 增 效 , 突 出 抓 好 融 资 和 财 政 两 大 重 点 , 通过 推 进 市 场 运 作 、 加 强 银 企 合 作 、 发 展 担 保 业 务 、 培 育 上 市 后 备 资 源 、 强 化 税 收 征 管 , 引 导集 聚 县 内 外 一 切 财 力 物 力 , 全 力 保 障 经 济 社 会 快 速 发 展 。坚持把干部作风作为第一环境。以 争 创 全 国 基 层 党 建 先 进 县 为 目 标 , 以 创 优 争 先 活动 为 抓 手 , 大 力 加 强 和 改 进 党 的 建 设 , 夯 实 基 层 基 础 , 转 变 干 部 作 风 , 强 化 勤 政 廉 政 , 凝 聚发 展 合 力 , 为 科 学 发 展 、 加 速 超 越 提 供 坚 强 的 政 治 保 证 。三、发展目标综合考虑我县未来发展机遇、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县域实力全面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5%、18%,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75万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经济结构全面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51:38;地方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达到5% 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5%;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实际利用外资达到 4000万美元,年均增长10.9%。居民生活全面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持续减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14.6%;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增长5.5;城市低保标准达到月人均500元以上,月人均补助标准达到300元以上;农村低保标准达到年人均2200元以上,月人均补助标准达到100元以上。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医改工作全面完成,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群众健康状况大幅度改善;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全面推行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平化程度明显提高;每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和交通事故死亡率不高于0.25%;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累计降低20%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10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累计降低6%,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降低10% ;森林覆盖率达到27%,基本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专栏1:沾化县“十二五”规划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表指 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属 性 备注一、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13.7 228 15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29540 57500 14 预期性 GDP 三次产业比例21.06:45.80:33.1411:51:38 预期性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56 113 15 预期性 三、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5.2 12 18 预期性 四、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27 290 18 预期性 现口径五、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13000 24000 13 预期性 六、核心区保护面积(万亩) 3.24 5.08 9.41 约束性 七、单位 GDP 能耗降低(%) 2.04 16 约束性 累计八、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22 20 约束性 累计降低(%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98.7 100 约束性 累计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降低(%) 4 6 约束性 累计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 10 约束性 累计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98 100 约束性 九、森林覆盖率(%) 22.1 27 约束性 十、总供水能力(亿立方米) 2.9 3.5 预期性 十一、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45 0.55 预期性 十二、城镇化水平(%) 43 51 预期性 十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7300 35000 15 预期性 十四、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7080 14000 14.6 预期性 十五、人口 38.49 39.56 5.5 约束性 总体发展布局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十二五” 时期生态保护、经济布局、人口分布、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一、功能区划分1.陆域沿海防潮大堤内、以盐碱荒滩地为主的成块连片未利用地和经济开发区、乡镇项目集中布置区、城镇建设用地作为集约开发区,是集聚产业、人口的重要区域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点开发空间。2.沿海岸线的浅海滩涂、高效生态农业区作为控制开发区。综合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特定区域,适度发展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的生态工业。浅海滩涂。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特点,适度发展水产养殖业、有序发展原盐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合理开发海水资源、浅海油田和风电,严禁发展重化工业。高效生态农业区。按照优质、高效的原则,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利用渔业林业畜牧业生产空间,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集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有计划地对荒碱地进行开发治理。3.水源地保护区和沿海防潮大堤以外的海岸线自然保护带作为核心保护区。要严格限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稳定生态系统结构,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构筑安全屏障。水源地保护区。对引黄干渠、思源湖、清风湖水库库区实行强制性保护,加强库区周边植被修复,严禁发展有污染的产业。海岸线自然保护带。合理划分海岸线功能,保护海域资源,实施集中集约用海,搞好浅海护养,重点发展滨海旅游、生态旅游、健康养殖、港口码头、浅海风电等产业。二、产业布局坚持产业向园区集中、产业集群发展、产业相对关联的发展理念,在“一河六区” 现有开发建设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一河六区” 规划,依托现有基础和发展优势,逐步形成东西互动、南北对接、优势互补、协调配套的空间发展格局。专栏2:“一河六区” 概念1、 “一河”临河经济区以纵贯南北的徒骇河自然水系为轴心,依河而建、沿河开发,重点美化整治徒骇河城区段,着力发展沿河生态旅游、餐饮服务、水上娱乐、港口物流、内河航运等产业,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百里生态长廊。2、 “六区”(1)航空经济区。以大高通用航空产业园为核心,以4C 级区域性支线机场为支撑,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发展飞机制造、航空培训、商务会展等航空产业项目,带动发展电子数字信息、复合材料、绿色能源、环保产品等高附加值的智力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全力打造黄河三角洲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2)绿色经济区。以下洼镇为核心,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方向,重点发展以沾化冬枣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链条,推进沾化冬枣二次创业,建设两大万亩生态林场,建设沾化冬枣区、绿色蔬菜区、生态畜牧区、优质粮棉区、生态旅游区,打造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沾化冬枣区。主要分布在下洼、黄升、古城、大高、泊头、下河、富国、富源、冯家等区域。绿色蔬菜区。主要分布在泊头、富国等区域。生态畜牧区。主要分布在利国、富源等区域。优质粮棉区。主要分布在古城、大高、黄升、泊头、冯家、下河、利国、滨海等区域。生态旅游区。主要分布在下洼、黄升、下河、滨海、古城、大高、泊头、冯家等区域。(3)服务经济区。以县城为核心做活商业街区、做美居住环境、做强功能配套,老城区以发展商贸流通业为主,新城区以发展商务、办公、金融、文化、居住为主,全力打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城、蓝色经济城、和谐宜居城。(4)循环经济区。以沾化经济开发区为核心,重点膨胀延伸海洋化工、有色金属、新型材料、机械制造等产业链条,建设循环企业、循环园区、循环产业,形成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力打造黄河三角洲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5)生态经济区。以海韵高效生态产业园为核心,重点发展生态纸业、油化深加工、皮革深加工等项目,大力实施废水资源化循环利用工程,修复芦苇湿地生态,做活工业旅游文章,建设“活水文化、绿色家园” ,全力打造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产业聚集示范区。(6)海洋经济区。以滨海镇为核心,依托海洋资源,重点建设海洋化工、风力发电、万吨级港口群、船舶修造、临港物流、生态渔业、滨海旅游等项目,全力打造黄河三角洲地区重要的海洋化工、新型能源基地和中国北方最大的船舶制造基地。构建高效生态蓝色经济产业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突出“加速超越” 、 “转型提升”两大理念,坚持在增长中转型、在转型中提升,全面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新型现代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蓝色经济产业体系,着力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地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一、加快发展新型现代工业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 工业强县 ”战略,强力推进“5139”工程,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速规模膨胀,深入推进产业调整振兴,着力打造“十大过百万产业基地” 。专栏3:十大过百万产业基地1. 200万吨原盐产业基地;2. 100万吨精细盐化工产业基地;3. 100万吨电石产业基地;4. 100万吨 PVC 产业基地;5. 300万吨油化工产业基地;6. 100万吨有色金属产业基地;7. 100万千瓦风电产业基地;8. 100万千瓦火电产业基地;9. 100万吨高档文化纸产业基地;10. 100万吨修造船产业基地。1.装备制造业飞机及零部件制造。重点发展民用轻型飞机、飞机零部件及附属专用设备、机场专用设备、航空食品、飞机易耗品等航空产品。吸引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落户沾化,打造轻型飞机的研发、制造、销售、作业服务、维修支援互为体系的山东通用航空产业基地。中小船舶修造。重点发展万载重吨以下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等三大主力船型的船舶制造,大力发展船用发动机、电子设备、船用设施等船舶配套产业。力争到2015年,修造船能力达到100万吨。同时,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油田设备制造产业。2.海洋化工产业以突出产业链条延伸、发展循环经济、油盐化工结合、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为调整重点,着力培植盐化工、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产业集群,努力建设高水平、循环经济型的化工产业基地。到2015年,原盐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油盐精细化工产品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产品种类超过100种;电石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PVC 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油及油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3.有色金属制造业重点发展不锈钢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推进设计研发;加大产业废渣综合利用,引进一批新型建材生产项目,延伸金属材料产业链条,培育金属材料产业集群。到2015年,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4.生态造纸业加快海韵纸业高效生态产业园建设,大力推进无碱蒸煮、无氯漂白清洁生产技术,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改造提升造纸业整体水平,产品单耗和万元产值能耗达到国内领先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造纸企业全部达到“ 清洁生产企业 ”水平。到 2015年,高档文化纸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5.皮革制品加工业着力发展箱包、制鞋、制衣等精品皮业,重点引进皮革关联项目,初步形成皮革产业链群,实现产业园区的整体升级转型。到2015年,力争引进箱包、制鞋及其它相关企业10家。6.食品加工业畜禽加工业。重点发展肉类深加工、饲料加工产业,引进大型饲料加工企业,嫁接现有畜禽加工企业,到2015年,新增畜禽饲养、屠宰加工、饲料加工类龙头企业10家。枣制品加工业。重点推进沾化冬枣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到2015年,发展冬枣深加工企业15家。水产品加工业。引进利用现代加工技术和设备进行水产品精深加工。到2015年,水产品年加工总量达到10万吨。粮油加工业。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开发生产多品种、多档次粮油制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和对象的需求;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强化食品安全,实现粮油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7.纺织家纺产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和产品调整,培育一批深加工龙头企业,形成特色产业优势;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大力发展高档面料和家纺产品,拉长纺织产业链条;同时培育整合老粗布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形成特色产业优势。到2015年,培植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纺织家纺企业5家。专栏4:5139工程1.“5”: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发展到5家;2.“1”:主营业务收入过十亿元的发展到10家;3.“3”: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发展到30家;4.“9”:主营业务收入过5000万元的发展到90家。二、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核心,按照“重点在特色、优势在品牌、关键在管理、根本在龙头”的思路,全力推进合作社建设和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实现沾化冬枣、畜牧、水产、棉花等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体系,全力打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全国高品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种植业。继续深入实施沾化冬枣“二次创业” ,促进沾化冬枣产业转型提升。抓好无公害、绿色、有机冬枣认证与优良品种审定,依靠科技支撑,强化品种改良,推广沾化冬枣2号、研发新品种、复纯原生代,建成10万亩优质沾化冬枣改良基地;推进沾化冬枣标准化生产进程,全县冬枣全部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标准。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增加粮食储备,落实好国家三项补贴政策;发展现代种业,优质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在稳定提高粮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提高粮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以中低产田改造提升为重点,借助测土配方施肥、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等农业项目的实施,大力提高耕地质量;扩大荒碱地植棉面积,重点发展优质麦、专用玉米和抗虫杂交棉、彩色棉等优质高效品种。积极发展精细名优蔬菜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重点发展优质麦、专用玉米和抗虫杂交棉、彩色棉等优质高效品种,建设粮食、棉花高产优质创建示范区。绿色畜牧业。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重点抓好规模养殖、品牌认证、基地建设、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等,创建一批省级以上示范园区。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创建畜禽良种繁育场,加强渤海黑牛、沾化洼地绵羊和沾化白山羊等优良地方畜禽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疫病防控与质量安全监管,巩固全国无疫病区建设成果,保障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到2015年,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达到500个,专业大户3000户;推行畜禽-粪(沼)-种植业等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新模式,自然养猪法生态养殖覆盖率达到60以上;猪羊良种改良率达到80% 以上;争取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10个,农业部产品认证5 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2个。健康水产业。加快浅海滩涂和盐碱涝洼地规模化、园区化开发,实施标准化池塘整理工程、池塘人工造礁养殖海参工程,创建全省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争创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区、全国最大的海蜇加工基地;大力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对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到2015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4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5万吨。专栏5:农业示范园区1.沾化冬枣示范园区。建设山东沾化浩华果汁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示范园。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 模式,集高效、生态、旅游、采摘、观光、冬枣深加工于一体,带动全县冬枣产业的发展和升级。2.棉花示范基地。10万亩棉花高产优质创建示范区;10万亩棉花防早衰技术示范区;30万亩棉花绿色控害及机械化生产、管理技术示范区。3.畜牧示范园区。升级改造国家级洼地绵羊繁育示范园。到2015年,省级以上示范园区达到15处,促进畜牧业增产增效。4.水产示范基地。改建、扩建海淡水标准化池塘面积达到20万亩;建成标准化海参养殖池塘5000亩;5万亩浅海生态综合养殖区。三、壮大提升现代服务业依托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强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大载体”建设,全面激活动力,拓展领域,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占 GDP 比重。1.优先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围绕社会化服务、专业化分工,支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支持二三产业剥离,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农村服务业,构建与一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现代物流业。高标准、高水平规划铁路、航空、港口三大物流园区,加快建设冬枣、水产、畜牧、棉花等专业物流园区,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优势物流产业集群,建设鲁北航空、商贸物流中心,打造黄河三角洲仓储物流强县。金融保险业。深化金融改革,拓展资本市场,建设全面开放、功能齐备、层次丰富、监管到位、竞争有序的现代金融体系。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进驻或设立分支机构;争取发展一批村镇银行、投资公司;规范发展政府融资平台、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发展信托、租赁、典当、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引导扶持企业积极利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科学引导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信息服务业。加快推进信息化进程,进一步搞好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围绕农业现代化,加快“四网合一” 信息平台建设,实施 “基层延伸工程” ,建立健全网点,提升服务“ 三农”水平。围绕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提升,以工业发展促进信息化进程。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 ,用科技信息成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社会领域和城市管理信息化推进力度。加强网络信息安全能力建设,完善安全应急通信预案。农村服务业。抢抓“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机遇,加快 “一个网络两个平台”建设,全力打造由县城配送中心、乡镇配送站、社区“农家店” 构成的现代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满足群众消费需求。积极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到2015年,培植各类合作组织200家,发展沾化冬枣产业龙头企业20家,建立农超对接基地20万亩;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实现沾化冬枣自营出口。2.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以提高服务科技含量、规范服务标准和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商贸餐饮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养老服务业,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的需要。生态旅游业。按照“ 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形成大产业” 的要求,遵循“一纵一横、两线合璧、突出特色、建点连线、重点突破”的总体思路,立足沾化冬枣、湿地、临河、沿海、温泉、航空、文化等资源优势,突出“生态、休闲、健康、体验、度假 ”主题,规划一批精品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打造“ 沾化冬枣、河海湿地、温泉康体、文化古城、航空博览 ”特色旅游品牌,逐步构建特色突出、内涵丰富、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的生态旅游体系,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景区。建成山东省、京津唐、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休闲旅游度假区和国家 AAAA 级生态旅游区。到2015年,接待各类游客110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5.5亿元。专栏6:特色旅游景区1.徒骇河百里生态旅游长廊。重点建设大高枣香旅游园、徒骇河上游40里段绿色长廊、徒骇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滨海生态湿地、两大万亩生态林场等旅游项目。2.国家 AAAA 级沾化冬枣生态旅游景区。重点抓好下洼冬枣生态旅游景区扩建、黄升、古城、大高等乡镇旅游采摘园建设、冬枣文化博物馆扩建、冬枣科普基地建设以及徒骇河沿岸40公里、干线公路沿线200公里标准化采摘园采摘长廊等项目建设,打造全国独特的集冬枣采摘、冬枣文化、冬枣科普、田园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景区。3.宗教文化旅游区。重点建设泰山宫、八卦楼、疏骇塔、道教文化苑、老子学院、三清会所、河洛广场及滨水花园、码头及木栈道、温泉度假村和游客服务中心八个功能区,力求建设成集文化传承、宗教朝拜、观光旅游、生态养生、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于一体的兼具道文化探源体验、冬枣生态体验、民俗风情观光、滨水休闲度假特色的国内重要的休闲旅游度假区。4.滨海生态湿地旅游区。按照生态、环保、工业、旅游相融发展的理念,借鉴杭州西溪湿地和成都活水博物馆的模式,建设独具特色的生态湿地旅游项目。主要建设休闲度假接待中心、湿地生态奇观园、水上游乐大世界、民俗大舞台、生态体验休闲、纸文化博物馆、温泉度假酒店、高尔夫球场、生态科普教育等项目。5.航空博览旅游区。以滨州大高通用航空城为依托,以建设区域性机场为目标,尽快完善相关配套设施,重点推进滨奥钻石飞机工业旅游、公务机航空游览、航空俱乐部运营、飞行员培训四个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开展航空博览、支线旅游、公务飞行、航空会展、飞行体验、航空拍摄、黄河口空中观光等旅游项目。6.文化古城民俗旅游区。以古城历史文化开发为轴线,以诗书文化、县治文化、海防文化、原生态民俗文化开发为主题,以文峰台、县衙、文庙、姑子庵、名人故居、古街、古城墙与海防工程、商业服务以及北入口八大板块为主要载体,开发建设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独具明清风格的滨海古城、海防古城、盐文化古城、诗书古城。同时,深入挖掘、保护、开发好沾化渔鼓戏、渤海大鼓、东路梆子等特色地方戏曲,融入文化古城建设。整理创新农家宴、渔家宴,开发风味小吃与艺术表演相融合的服务项目,建设一批适应游客夜生活需求的餐饮、购物、休闲、娱乐设施。7.温泉度假旅游区。重点推进黄河三角洲滨海生态旅游度假村、温泉岛度假村等项目建设,主要开发建设温泉疗养、SPA、康体运动、高尔夫球场、室内俱乐部、水上运动、海水垂钓、体验式购物乐园、养生会所、高档别墅社区、养老基地、中华历史文化城易经塔中塔等项目。8.海上旅游度假区。位于滨海镇沿海,重点建设徒骇河兔儿岛原始生态旅游项目、防潮大堤万亩碧波湖等项目。9.生态工业旅游区。按照国家级工业旅游标准,重点开发建设以300万亩盐田和鲁北盐文化为载体的盐文化工业旅游,以风力发电项目为载体的风电工业旅游,以沿河沿海港口为载体的海港工业旅游。商贸餐饮、房地产、社区服务业。以城区功能配套为重点全力推进大型购物中心、名家名店品牌等商贸流通工程建设,提升消费层次,推进消费升级;培育壮大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各具特色、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餐饮业;加快培育社区服务专业性、综合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服务;加大住房建设结构调整,着力增加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供应,健全物业管理,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适应消费加快升级的需求,积极拓展教育培训、汽车服务、体育健身、家居装饰、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等服务业新领域。养老服务业。加快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完善发展老年福利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参与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增加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数量,提高服务质量。大力支持发展各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机构,鼓励失业人员创办家庭养老院、托老所,开展老年护理服务。将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机构建设纳入城镇建设规划,落实建设用地或提供相应的活动场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敬老院。支持医疗机构发挥优势,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业务技能。到2015年,所有敬老院均达到省二级以上标准,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达到3000元以上、2200元以上,集中供养率达到100%。3.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瞄准产业高端,着眼国内外市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会展业、物联网等,创造服务业发展新空间。将渔鼓戏、渤海大鼓等沾化特色民间艺术推向市场,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文化投入机制;规范发展法律服务和经济签证类服务业,积极发展项目策划、并购重组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业,支持发展市场调查、工程咨询、资信服务等咨询服务业。完善基础设施坚持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带动战略,打造“三通” 体系,推进 “三大会战”,加快生态能源建设,积极打造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安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加速超越的承载能力。一、打造“三通”体系围绕水路、陆路、航空三大重点,进一步健全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筑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城乡一体、干支相连、陆海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水路通。深入实施“ 港航战略 ”,强力发展港口物流等临港经济,完善富国新港、中心渔港、天马船舶码头建设,加快实施徒骇河、套尔河航道疏浚工程。到2015年,徒骇河东岸县城至滨州港之间建成“3000 5000吨” 港口群,新增港口通过能力970万吨,新增运力达到11000吨位。陆路通。按照国家和省、市中长期铁路规划,重点建设黄大铁路、滨港铁路二期工程,实现港铁联动。统筹国省道和县乡路、沿海和内陆公路建设,重点抓好滨德高速、环渤海高等级公路、滨海大道、埕口至沾化高速公路、滨孤路改造等国省道及干线公路、县乡公路建设,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到2015年,公路升级改造里程达到800公里。维修改造病险桥梁,规划建设北外环徒骇河大桥和套尔河公铁两用大桥,全面提高通行能力和安全性。航空通。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开工建设大高4C 级区域型支线运输兼通用机场。以飞机制造、维修、飞行员培训等通用航空业务为目标定位,编制通用机场改运输兼通用机场总体规划,大高机场争取纳入全国民用航空运输机场布局规划。二、推进“三大会战”立足打造“粮丰林茂 ·北国江南”生态品牌,大力实施林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 三大会战”,积极建设路网、林网、水网、方田网“四位一体 ”亮点工程,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林业会战。以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水系生态建设工程为重点,实施绿色通道、村庄绿化和环境整治、农田林网、生态公益林等平原绿化工程和贷款生态造林工程,建设完善林网林带相结合的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重点建设思源湖、清风湖两大万亩生态林场,提高防御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经济林、速生丰产林、苗木花卉等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化经营。森林覆盖率提高4.9个百分点,达到27%。水利会战。全力构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水利体系,对骨干水利工程进行清淤、疏浚、衬砌和升级改造,完善“沟、渠、路、桥、涵、闸” 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健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管运营机制,实现“ 水清、水通、水足、水安 ”。农业综合开发。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荒碱地开发,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 “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9万亩。专栏7: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1.“六干”衬砌工程:衬砌过徒干、潮河干、马新干、南分干、北分干、枣园干。建设规模大(2)型。2.“三湖加固一库新建”供水工程:思源湖、清风湖、恒业湖加固,新建水库一座。建设规模中型。3.引黄灌区渠系节水改造工程:引黄灌区渠系改造工程12万亩,建设规模中型。4.“两网三厂”升级改造工程:双管网铺设,毛家洼水厂、滨海水库水厂、河贵水库水厂升级改造。建设规模中型。5.“十二河”疏浚治理工程:治理徒骇河、秦口河、潮河、付家河、马新河、胡营河、洚河、沾利河、杨营河、北关河、谢麻河、黄杨河。建设规模中型。6. “三堤加固一堤新建”沿海防护工程 : 秦徒防潮堤、徒骇河防潮堤、临海防潮堤加固,新建临海防潮堤。建设规模中型。7.“梯级蓄水三十二闸”工程: 在徒骇河、秦口河、潮河及其支流上新建或改建节制闸、蓄水闸及防潮闸共32座。建设规模小型。三、加快生态电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建设大容量、高效能的纯凝发电机组,积极发展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山东省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电源建设。完成沾化电厂2×66万千瓦项目扩建,启动2×100万千瓦项目建设;结合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建设沾化2×30 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在北部沿海地区建设陆域及浅海风场。到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 “十二五” 期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4万千瓦;在农村推广户用沼气和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85%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沼气工程。在县城区推广普及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并建设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和太阳灶;加快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工程、风光互补发电工程建设,到2015年,建成15万千瓦光伏发电工程。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地热资源,加大地热资源勘探力度,推广满足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供暖、供热水和地源热泵技术,扩大地热能在供暖、洗浴、保健理疗、养殖、种植等领域的应用。电网建设。围绕促进生态电源建设和保障电力供应,合理规划和加快电网建设。 “十二五”期间,新建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4座,扩建110千伏变电站1座,改造10千伏线农村分支线路327公里。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突出“和谐共享 ”理念,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逐步完善切合实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社会公共服务均衡配置,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惠民意识,加快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健全完善新农合、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全覆盖,城镇居民和职工参保率逐年提高。就业保障。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创新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加速转移城乡劳动力。城乡劳动者就业培训累计33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135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50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5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养老保障。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适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救助保障。持续推进“关爱行动” ,开展结对帮扶贫困残疾人工作,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救助扶贫开发力度,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户” 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救助率实现全覆盖。住房保障。深入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力度,抓好城中村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城区危旧房改造,全面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强化利民意识,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教育。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普及学前教育、均衡义务教育、优化高中教育;依托县职教中心“校企联合” 、 “校院联合”办学模式,探索建立职业学院、职业研究院;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将适龄残疾少年儿童纳入义务教育,确保残疾人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学校和标准幼儿园;加快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全省教育工作强县。卫生。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做好乡镇卫生院上划工作,努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完善15分钟医疗服务圈;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残疾预防、康复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实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城乡文明共建水平。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 ,加大科学普及力度,不断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文化体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市民活动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举办群众文化艺术节、群众体育大会、中国滨州沾化冬枣节及文化下乡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统筹抓好食品药品监管、人口和计划生育、残疾人、宗教、民族、气象、地震、红十字、慈善、档案史志和扶贫开发等事业发展。三、完善社会稳控体系强化安民意识,突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持续推进矛盾纠纷“十项治理” 行动,认真解决重点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深入开展县乡领导干部大接访、信访积案化解活动,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保持“零越级上访、零群体上访 ”。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创新社会管理,形成服务合力。强化生产安全、校园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推进“平安沾化” 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公共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配套完善城区、园区、社区等“三区” 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集聚功能,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形成空间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体系。一、开发城区县城。按照“ 一环二脉三湖 ”总体框架和“东工、中贸、西居”功能定位,加快推进老城改造、新城开发,健全完善交通、供热、供气、信息网络等市政基础设施,加强园林绿地建设,推行数字化城管和环卫一体化管理,提高经营城市水平。注重融入特色文化元素,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城区产业聚集发展,着力打造“生态园林型现代港口城市 ”。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9万人。改造提升老城区。以徒骇河东岸城区段拆迁为重点,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拆除全部平房,建设新型社区。重点改造二纵三横五条商业街,新建三纵四横城市道路和特色餐饮街、文化一条街。配套完善新城区。建设商业中心、市民活动中心、滨州北客运中心、一纵两横水系建设等工程,启动徒骇河公园、洚河公园建设。完善城区交通网络。加快县城区道路网络建设,构建多元化城区公共交通体系。在大型商贸区建设公共停车场,适时开通公交线路,发展公交线网并建立以常规公共汽车为主体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加大县城区及周边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加强以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集中供热、供气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减少城区污染物排放。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及中水回用工程;大力推行“ 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 的垃圾处理模式,推进环卫管理一体化。到201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8以上。建设城市能源供应体系。大力实施集中供热、供气(天然气、沼气)工程。到2015年,县城、开发区和重点乡镇实现集中供热和供气,淘汰自主供热锅炉。小城镇。按照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编制城镇控制性规划,突出抓好城镇防汛、集中供热、城镇道路、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承载能力,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以培植乡镇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培强壮大镇域经济为目标,进一步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打造一批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和人口迅速集聚的明星乡镇,城镇化水平达到51%以上。二、配套园区县开发区。按照“ 一河六区 ”功能定位,加快骨干工业园区开发,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打造“改革试验区、开放先行区、产业聚集区、财政增收区和经济增长极 ”。沾化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配套供水、供电、道路、通讯、治污等基础设施,全面提高园区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重点推进开发区北展东扩工程,新建潮河大桥、二纵二横四条道路;加快实施城北工业园区、滨海化工项目集中布置区供热中心,乡镇污水处理厂及各类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工程,临港产业园危废处理中心,城市垃圾处理场及乡镇垃圾集中转运场。乡镇园区。把特色园区作为发展高效生态、蓝色经济的结合点和突破口,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环境友好的原则,完善提升和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乡镇(街道)特色产业园区,精心培育一批特

    注意事项

    本文(沾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