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隋炀帝,科举制度

    • 资源ID:10771447       资源大小:35.99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隋炀帝,科举制度

    隋炀帝,科举制度篇一:隋炀帝的功与过隋炀帝的功与过 民乐二中吴静 内容摘要 对于隋炀帝历史评价,必须把他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进行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肯定其历史功绩和罪过,而不能因为他是有名的暴君而为之隐功扬过。关键词 隋炀帝;大运河;科举制; 隋炀帝历来被人们斥为“淫君” 、 “暴君” ,但细发掘之,却不尽然.本文拟就隋炀帝早期的功业、营建洛阳、开凿大运河、创制科举制、融和南北文化、径通西域等方面对炀帝之业绩予以评析,诣在对隋炀帝以客观的评价。 隋炀帝杨广(569 年618 年)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小名阿麽,又名杨英。开皇元年(585 年)只有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并做了并州的总管,拱卫京城。 (山西太原市)杨坚为了让儿子得到锻炼,日后能当大任。让很有才干的大臣王韶担任杨广的辅臣。炀帝年少好学,善诗文,有集 55 卷。杨广在位 14 年(604 年618 年) ,文武双全,才华横溢,战功卓著。 “统一江山” 、 “修通运河” 、“修建东都” 、 “西巡张掖” 、 “改革创新” 、 “三游江都” 、“三驾辽东” 、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 一、开通大运河、修建东都 隋文帝杨坚曾于公元 584 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 150 多公里,名广通渠。公元 604 年改名永通渠。但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开凿大运河也是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南北朝后期以来,长期垄断政权的门阀士族已经腐朽没落,但各地强宗大族犹拥有相当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社会影响更大,仍属破坏社会安定、乃至肢解统一王朝不可轻视的社会政治势力。尤其山东、江南两大士族集团,与关陇集团为核心的隋朝中央政权矛盾相当尖锐,斗争异常激烈。北周武帝平齐前后,对河北、山东著姓广肆拉拢,极尽优容,部分高门显族固已投靠长安,且有不少士人并不甘心自己处于从属、依附地位,时刻觊觎摆脱朝廷控制,隋有天下,山东地方势力与朝廷的斗争并未停息,他们或则疯狂兼并土地,隐蔽户口,规避赋役,甚至刁难。官更,继续与朝廷对抗;或则“毕忘不仕” , “不应辟命” ,采取不与朝廷合作的态度。凡此种种“离心力”的广泛存在,不能不引起隋朝统治者的关注。江南远离中土,素与中原王朝关系比较疏松。隋文帝平陈第二年,便发生了土豪汪文进等人的武装叛乱,隋炀帝杨广曾任平陈统帅、扬州总管,出镇江都多年,对于江南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当然有所悉察,因而即位伊始,使下令建东都、开御河,为了向江南炫耀武力,实行军事威慑,以加强对江南的控制。 公元 605 年(大业元年),隋炀帝即位第一年就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济渠。同年又改造邗沟。公元 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公元 610 年沟通长江河。 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隋炀帝先后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还有从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从京口(现在江苏的镇江)到达余杭(现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现在的北京)的永济渠。这些渠南北连通,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隋炀帝在修运河同时,运河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树。从长安到江都,沿途建造离宫 40 多处,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南北“大运河” ,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 ,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大运河不仅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资能够顺利地到达当时的洛阳和长安,在有利于军事和政治的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万代。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修建大运河是凝聚中国之举。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要。 “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隋炀帝为中国后代子孙万代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他对中国的功绩是不朽的、是很难有人比拟的.只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 二、重视教育、寻求典籍、开创科举、修订法律(改革创新) 杨广创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定十科举人,开设进士科,以考试诗赋为主,选择“文才秀美”的人才。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隋炀帝时,科举制度的创建,重才学而不重门第,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这种“任人唯贤”的改革,为选拔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极好的机会。隋炀帝为了选拔人才,加强集权,进一步实行隋文帝所初创的科举制度,大业五年(公元 609 年)六月,炀帝“诏诸郡学业改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等绝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 ”7这种大规模的按不同的科目来分别选举人才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这充分反映了炀帝一登位就把人才选拔问题提到议事首位的雄才大略,也反映了隋炀帝敢于突破旧有形式,大胆起用新的选材形式的创新精神,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乃至以后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首先 ,科举制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的实施,将考选之权、官吏任免之权,集中到中央王朝吏部和礼部来,这就收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效果。在此之前的九品中正制的选拔人才,分别等第,完全掌握在地方上退任中正的门阀氏族手里,中央王朝的吏部基本上都是按照郡州大小中正所选拔和评定的等第来任用的,这样,所选出的人又必然是世族,且门第愈高,品第也就愈高,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强中央集权是很困难的。而科举制度则是将官员的考选和任用之权由地方转移到中央来了。可见,科举制度较之以前的种种选举制度,确实受到强化中央集权之效。其次,在科举制度下,下层地主可以参与政权建设,扩大了统治基础。可以说,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的较为公平的选拔人才的一种 制度,它的积极作用应予以肯定,在这里,隋炀帝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杨广修订了法律,主要是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三、隋炀帝的弊政 首先,他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他广造宫室以肆行幸,自长安到洛阳,乃至太原、涿郡, “离宫别馆相望道次” 。其中最豪华奢费的要算东都洛阳,所建西苑周围达二百里,“其内如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瀛州诸山,高出水百余尺,台观楼阁,罗络山上,向背如神” ,缘水有十六宫院,皆“堂殿楼观,穷极华丽” 。修建这样大规模的宫室园囿,史载每月需役使二百万人,隋政府迫责又急,因此民工死者无数。 隋书·食货志曰:“东都役使促迫,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每月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车相望于道” 。隋炀帝统治十多年间,这样的大工程几乎每年不断,开运河、修长城,发民工都在百万以上。据唐人韩偓开河记的计算,修大运河前后共发丁夫三百六十万人,开至徐州时途中即伤亡一百五十万,以至“死尸满野” ,因此到 608 年开永济渠时,就“丁男不供,始役妇人”了。无限制地役使民力,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 篇二:科举制度基本简介 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封建王朝 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文,后于 20 世纪清末初废除。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起源 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起自于隋朝,科举是由分科取士而得名,为隋朝以后各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两晋时,朝廷已对所举孝廉、秀才采取考试录用的方法。隋文帝即位后,废除魏晋 时期由世家大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 年)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两科。炀帝大业二年(606 年)设“进士科” ,以试策取士。唐因隋制,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殿试的产生排除了一些通过钱财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 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的一级叫院试,由府、州、县的长官监考,考试通过后为秀才,然后是乡试,这是省一级的考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再高一级的是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取的叫贡士,如果能考过这一关,就有资格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也就是殿试。殿试又叫廷试,由皇上亲自主持。凡能通过殿试的,最起码也能捞个进士。如果哪位有幸考中了第一名状元,不仅能得到高官厚禄,还可以名扬天下。不过,他们的名利地位都是从八股文里抠出来的,至于有没有真才实学,可就不一定了。 完备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 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 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 702 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无法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 、 诗经 、 书经 、 周礼 、 礼记称为大经, 论语 、 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 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鼎盛时期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 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焚书坑儒) 。“ 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持续 1300多年。 考试类别 童生试 也叫“童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第一名叫解元,二至十叫亚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又称中式进士) ,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亲试。殿试试题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有时由读卷官预拟后径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拟题。殿试题一开始是策问,后来改为诗赋,到明清时,主要仍是策问。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篇三:科举制度的诞生科举制度的创立 设计人: 东疏中学 孟峰 课标要求: 了解科举制度的诞生、完善过程,认识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介绍了科举制度产生和完善的过程及其对后世社会带来的影响。通过指导学习本课内容,让学生明白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进步,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与评价设计: 1、了解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选官制度的进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预习目标)2、理解科举制的选官方式方法(来自: 小 龙 文档网:隋炀帝,科举制度)及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课中实施目标) (重点难点 1) 3、掌握科举制度创立完善的过程及其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课中实施目标) (重点难点 2) 完成目标对应的训练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 2、3 为重点和难点目标 教 学 程 序 课前预习(见“活页设计 1” ) 任务一:教师提前 1 天下发“预习题活页 1”并布置学生预习教材,完成预习题。 1、隋文帝开始用 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置,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度的特点是按选拔人才,作用是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 集中到。 3、唐太宗时期,扩充学员。进士科举考中的第一名,称为。 4、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创立了和玄宗时把 成为进士的科举主要内容。 5、科举制度改善了 ,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的发展。士人 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 的发展。大大有利于的繁荣。6、科举制度延续了,才被废除。 (附答案:1、分科考试 进士科 2、考试成绩才学 地方 朝廷 3、国学状元 4、殿试武举诗赋 5、用人制度教育事业 文学艺术唐诗 6、1300 清朝末年) 课中实施 交流展示 让学生交流预习作业,讨论解决疑与难点 知识点一 科举制度的内容、诞生时间、作用 活动内容: 科举制度产生前,我国古代是怎样选拔官吏的?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段落内容,小组内交流讨论,找出答案。(西周时用“世袭”制,战国时开始重用有“军功”的人,汉代重视儒学选士,魏晋讲究门弟出身。 ) 科举制度是怎样选择官吏的? (隋文帝开始用 分科考试 择优录取;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 明经科 武则天创立了武举和殿试 ) 精讲点拨 如何看待科举制度? 知识点一 科举制度诞生的原因 任务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举秀才, 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 ”东晋民谣材料二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及弟谣 理解材料意思后,结合教材,简要说明出现材料一中所述现象的原因。 (可让学生结合教材第一自然段来完成,说明旧时推举人才选官制度的敝端,官员大都从权贵子弟中选拔,不论优劣,而许多出身寒微但有才能的人反而不能当官。 ) 材料二中诗句反映了唐朝实行的是什么选拔制度?这种制度正式创立于哪个朝代?(科举制,隋朝) 知识点二科举制度的完善 唐玄宗时,新科进士主要考什么内容? 启发学生从教材中划出有关的句子。 (诗赋) 知识点三: 科举制度的影响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19“科举制度的影响”粗体字部分,看看科举制度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让学生通过讨论从课本上找出问题要点:改善了用人制度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总结: 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 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在当时还影响到了外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拨官吏。拓展提升 试介绍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再读教材,完成下表: 系统总结 先让某一学生总结,再由别人补充,共同得出完整内容。 教师展示幻灯片,进行系统总结,完成板书展示(PPT 图片内容如下)

    注意事项

    本文(隋炀帝,科举制度)为本站会员(341****677)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