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东汉入仕制度

    • 资源ID:10838611       资源大小:21.05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东汉入仕制度

    东汉入仕制度篇一:内朝制度内朝制度,外朝制度 汉武帝时在皇宫内部,组织自己专门的秘书(尚书)班子,他和尚书们直接决定国家大事,于是中央政权便形成了两套人马,一套设在皇宫内,直接由皇帝掌控,叫做内朝,一套是以丞相为首的中央行政机构,叫做外朝 察举制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光元年开始,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制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系统的选官制度,经过局部变更产生曹魏以后的九品中正制。特别是隋朝时期,为了弥补察举客观性差的弊病,逐步加大考试在其中的比例,最终形成了后期的科举制。它对中国的教育制度、人才选拔制度、官吏制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察举各科设置之初,颇能体现选贤任能的原则,也的确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才。同时极大的促进了讲学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但是察举的主要特点是以主管官员(地方长官和中央各部门长官)的推荐为前提。加上察举荐举为主、考试为辅的特点,以及对伦理道德的要求,导致察举制主观性很强,客观性差。因此到了实施后期, “声望”是很重要的,于是,士人便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或者攀附权贵,贿赂请托。因而,士风日下,察举不实。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等级,作为政府选官吏的依据 科举制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实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首先,科举制是一种考试制度,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取人,王朝设科而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察举制则是一种推荐制度,主要由地方州郡长官承担推荐之责,按科举要求定期的或定时的向王朝贡上合乎相应标准的士人。定期的察举如秀才、尤异、孝廉、廉吏等科,在成立之初皆不考试,举至中央后即授予相应官职;不定期的如贤良方正等科,举后需经对策方能授官,但这种对策有“应诏陈正” 、 “求言于吏民”之意,与科举制的那种对士人才艺的程式化检验考试,尚有很大差异。 其次,科举制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一决于程文之等第;考试成绩,是得官与否的关键。而察举制的取人标准,则是多种多样的,德行、经术、吏能、功次、文法等,都可以构成得举之资格。察举制的取人标准,相对于来说更为注 重人的整体素质,把士人笼统的视为一个完整的人格,而不像科举制,把某一项具体的知识才能作为录用标准。所以,察举制下,被举者中有大量的孝子、隐士、侠客、贤人、名流等等人物,其所为人称道的人格素质使之成了察举对象;而士人在社会上的个人声望,往往也就对察举实施有了重大影响,这在东汉后期尤为明显。再次,科举制下入仕和筛选有明确区别。科举制是一种入仕制度,未仕的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各级考试,获得的仅仅是一个任官资格,此后需参加吏部筛选方能得官。而察举制下,得举者固然有不少布衣平民,但也有大量仕州仕郡的掾吏,甚至还有中央朝廷的官员。察举既是入仕途径,也包括了筛选、升迁,有时甚至还有考课的成分 最后,科举制度下,学校制与考试制是相互配合的。唐代“乡贡”与“生徒”同应省考,使科目与学校初步的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在后来日趋紧密,并在明清时代最终完成。士子须先入国子监或地方学校为生员,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之后,方有资格参加中央会试,即所谓“科目必由学校” 。而在察举时代,学校与察举大致为互不相涉的两种仕途。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察举制与科举制,是有重大区别的,但前者最终又演变为后者。这一漫长的变迁过程,有内在的规律在其间支配,同时也联系着更大范围的政治文化背景的变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察举制的不同地位、作用和形态,联系或对应着不同的历史条件。在这些表象背后,有一些因素发挥着支配性的作用。 篇二:东汉后期门阀制度的萌芽东汉后期门阀制度的萌芽 东汉后期是门阀制度的萌芽时期。 东汉的世家大族,是“魏晋士族先行阶段的形态”。它们以弘农杨氏“四世三公” 、汝南袁氏“四世五公”为其鼎盛标志。然而这些家族贵宠的取得,主要依靠乡举里选,通经入仕,建立在个人才德和儒学传统基础之上,特别是在兴起的前期。 唐兰:“蔑”新诂 , 文物1979 年第 5 期;徐中舒:西周墙盘铭文笺释 , 考古学报1978 年第2 期。两位先生具体训诂略异,大体意思则同。 南朝前期指宋、齐,北朝前期指魏太武帝至孝文帝时期。 田余庆:论东晋门阀政治 ,载北京大学学报1987 年 2 期。 大约到了东汉后期,经过长期的酝酿、演变,门阀制度开始萌芽。仲长统说:“天下士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一俗”。这是汉代著作中第一条将选士与“族姓”联系在一起的材料。所谓“族姓” ,或作“姓族”,当指世家大族。 后汉书·朱穆传:“侍中皆用姓族”。章怀注:“引用士人有族望者” 。同书独行陆续传也称:“世为族姓。祖父闳建武中为尚书令” 。同书张堪传称:“为郡族姓让先父余财数百万与兄子。受业长安诸儒号曰圣童” 。 群书治要卷四五引昌言说得更清楚,王侯子弟“生长于骄溢之处其行比于禽兽也。故姓族之门不与王侯婚者,不以其五品(常)不和睦,闺门不洁盛耶” 。可见仲长统虽反对选士论族姓,却仍赞许姓族之门风。这种“姓族” ,王侯愿与通婚,而它竟加以拒绝。联系上引材料,除了世家大族,还能是别的哪种社会力量呢。 三国志·公孙瓒传注引英雄记:“瓒统内外,衣冠子弟有材秀者,必抑使困在穷苦之地。或问其故,答曰:今取衣冠家子弟及善士富贵之,皆自以为职当得之,不谢人善也。 ”所谓衣冠,即衣冠之族,亦即世家大族。后汉书·党锢尹勋传:“家世衣冠,伯父睦,为司徒;兄颂,为太尉;宗族多居贵位者” ,是为证。衣冠家子弟自以为当得富贵,不谢人恩,这与仲长统选士而论族姓之说,正好一致。 然而从仲长统把选士论族姓视为“一俗” ,将它与“交游趋富贵之门”等庸俗行为等量齐观,又证明这不过是一种社会风气,远没有形成经国家认可的制度,顶多只能算是这种制度之萌芽。前引英雄记提到衣冠子弟自以为当得富贵,然而又限定必须是“有材秀者” ,这与后来纯以或主要以门地选士,存在明显区别,反映东汉后期是一个过渡时期, “衣冠子弟”已有一些特权,但“材秀”仍是重要标准。所以公孙瓒在“衣冠家子弟”下提到另一类型“善士”也自以为当得富贵,同样给予压抑。按“善”本吉、美、德行好之义。 后汉书·党锢传序称党人多“名士” ,又说“皆天下善士” 。而党人正以德、才著称,见党锢各传自明。可见公孙瓒所以在“衣冠家子弟”之下紧接着又举“善士” ,绝非偶然,正是东汉末当得富贵者中,德、才标准仍起重要作用的一个反映。又英雄记称公孙瓒“所宠遇骄恣者,类多庸儿” ,称“庸儿” ,也证明主要着眼点不在门第。 更能说明门阀制度在东汉后期尚未形成的材料,是后汉书中的陈寔传 、 郭太传 。他两人尽管出身贫贱,可是因为“博通坟籍” ,或“天下服其德” ,不但深受公卿士大夫尊礼,陈寔还多次被推为三公之选,死后“司空荀爽(出身名族颍川荀氏)并制缞麻,执子孙礼” 。这在门阀制度形成之后,是不可想象的。 三国志·卢毓传:毓于曹魏之时两为吏部尚书,前后历五、六年, “于人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言才” 。反映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选举思想和制度,仍重在德、才,反过来也就更加证明东汉后期选举论“族姓” ,只可能是一种风气,门阀制度仅处在萌芽阶段。 意林卷五引昌言 。 至于仲长统所说“阀阅”一语,则出现较早,见后汉书中章帝纪 、 韦彪传 。不过指的是被选举者个人的功劳、资历,这与“族姓”不同。 意林卷五引昌言 。通典·选举四记载:沈约认定两汉官吏之选拔、任用,仅是“以智役愚” ,尚未“以贵役贱” ;裴子野以为两汉取士, “学行是先,名公子孙还齐布衣之士” 。这正是门阀制度尚未最终形成的一个有力侧证。 篇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 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 12 题和填空题第 16 题以及解答题的第 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来自: 小龙 文档 网:东汉入仕制度)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注意事项

    本文(东汉入仕制度)为本站会员(我****)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