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低血糖的危害和应对科室会1
糖尿病低血糖的危害和应对Hypoglycemia in diabetesCryer PE et al. Diabetes Care.2003 June;26( 6) :1902-1912.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所带来的益处ADA低血糖工作组 2005年报告Ø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 :血糖值 2.8mmol/L 严重神经低血糖症意识水平降低惊厥昏迷神经生理学机能障碍诱发的反应症状发作自发的神经低血糖抑制内源性胰岛素分泌4.6mmol/L拮抗激素释放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3.8mmol/L3.2-2.8mmol/L3.0-2.4mmol/L 2.8mmol/L认知功能障碍无法完成复杂任务EEG改变发作3.0mmol/L1.5mmol/L不同血糖水平的低血糖反应低血糖的症状自主性震颤出汗焦虑恶心潮热 心悸战栗饥饿虚弱视力模糊昏昏欲睡其它神经系统症状头晕混乱疲劳讲话困难无法集中注意力1型糖尿病( N=60)2型糖尿病(N=215)0.482.83SH发生率 6倍3.53.02.52.01.51.00.50 0.222.15SH发生率 9倍3.53.02.52.01.51.00.50事件/病人/年事件/病人/年意识正常 (31) 意识受损 (29) 意识正常 意识受损1.Gold A.E. et al.Diabetes Care 17:697-703,1994 2.Henderson J.N.et al. Diabetic Med 20; 1016-1012,2003未察觉低血糖增加了严重低血糖 (SH)的发生危险大部分低血糖的发生是未察觉的DCCT中的低血糖清醒察觉清醒未察觉睡眠未察觉即时低血糖的危害几乎超过了糖尿病长期并发症Robert S, Banting lecture, ADA 2007低血糖的危害Ø 1型糖尿病患者中至少 4%是死于低血糖Ø 心血管系统功能Ø 神经系统Ø 其它:眼睛、肾脏Ø 社会活动(学习、就业 ,驾驶等)医源性低血糖的发生率Ø 胰岛素治疗的 1型糖尿病Ø 胰岛素治疗的 2型糖尿病Ø 口服药治疗的 2型糖尿病(胰岛素促分泌剂)胰岛素 强化 治疗可引起低血糖Ø UKPDS研究:按剂量进行胰岛素治疗,每年发生一次或以上的低血糖事件的比例是 2.3 1Ø DCCT研究: 65的 1型糖尿病患者经历了严重的低血糖事件 21.UKPDS 33.Lancet 1998;352:837-53. 2.N Eng J Med 993;329:977-986DCCT和 UKPDS:强化血糖治疗有效,但是以低血糖为代价UKPDS(2型糖尿病 )1.DCCT Research Group. Diabetes 1997; 46:271-286; 2.UKPDS Group (33). Lancet 1998; 352:837-853 .DCCT (1型糖尿病 )发生1次或1次以上严重低血糖的患者比例(%)5432100 3 6 9 12 15随机化后时间(年)强化组常规组研究期间 HbA1C 水平 (%)1008060402005 6 7 8 9 10 11 12 1314低血糖发作次数/100 病人年强化组常规组HbA1c (%)UKPDS 33:低血糖是强化治疗达标的主要障碍每100病人年发生严重低血糖的病例数01020304050607080901006 6.5 7 7.5 8 8.5 9 9.5 10 10.5 11 11.5 12 12.5常规强化UKPDS 33: Lancet 1998;352:83753 各类药物强化治疗达标导致低血糖发生UKPDS研究对 2型糖尿病患者 6年随访结果Diabetes 1995;44:1249-12582.4 3.311.201020二甲双胍 磺脲类 胰岛素N=4209低血糖发生比例()两种不同降糖药物合用增加低血糖发生危险二甲双胍 +那格列奈组( n=172)13.626.612.8 10.1020406080100治疗组总体( n=701)二甲双胍组( n=178)那格列奈组( n=179)Diabetes Care 2000;23(11):16601665二甲双胍 +那格列奈 低血糖危险升高低血糖发生比例()高血糖的治疗目的:降低高血糖、防止低血糖糖尿病治疗的平衡之道糖尿病治疗有效有效 安全安全严重低血糖的防治低血糖的常见危险因素Ø 内源性胰岛素缺乏,意味着胰高糖素反应的缺乏;Ø 低血糖和 /或未察觉低血糖的历史;Ø 肾功能不全;Ø 睡眠状态增加胰岛素敏感性;Ø 积极的血糖控制;Ø 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过量或使用不当;Ø 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Ø 近期中等至激烈的运动,增加葡萄糖的利用;Ø 酒精摄入减少内源性葡萄糖生成。严重低血糖的预防Ø 糖尿病教育(如自我血糖监测等);Ø 合理选择使用降糖药物(适应症、剂量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拜唐苹 ®在防治低血糖中的作用拜唐苹 作用机制独特拜唐苹 不刺激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单药治疗时不引起低血糖碳水化合物吸收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未服用拜唐苹 服用拜唐苹 空肠回肠空肠回肠未服用拜唐苹 服用拜唐苹 碳水化合物吸收碳水化合物Zick, Acarbose Fibel 2001时间持续性血糖监测 :拜唐苹 ® 3x50mg/日治疗 7周前后比较拜唐苹 ®降糖治疗 消峰去谷血糖水平( mg/dL)拜唐苹 ®减少胃倾倒综合征导致的低血糖J Gastroenterol Hepatol. 1998 Dec;13(12):1201-6.Treatment beforeTreatment with acarbose p0.05p0.01拜唐苹 ®显著降低反应性低血糖发生率Eur J Clin Invest. 1994 Aug;24 Suppl 3:40-4降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拜唐苹 ®与安慰剂的对照试验拜唐苹 ®与磺脲类药物合用减少低血糖发生率Diabetes Nutr Metab. 2002 Jun;15(3):143-51. 拜唐苹 ®、格列本脲单用及合用低血糖发生率比较格列本脲组 拜唐苹 ® +格列本脲组拜唐苹 ® 组0%5%10%15%20%25%30% 29100N 84 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比例()预混人胰岛素 30/70,一日 2次治疗前血糖情况拜唐苹 ®预混胰岛素 30/70 降低餐后高血糖,减少血糖波动小 结Ø 低血糖的危害不亚于高血糖;Ø 低血糖是阻碍血糖控制达标的重要的因素;Ø 胰岛素和胰岛素促泌剂治疗是低血糖的常见原因;Ø 拜唐苹消峰去谷 , 在良好控制血糖的同时有助于减少低血糖的发生。高血糖低血糖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