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关于收容遣送制度

    • 资源ID:10916597       资源大小:35.53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0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关于收容遣送制度

    关于收容遣送制度篇一:从遣送到救助意味着什么从遣送到救助意味着什么 XX 年 6 月 18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消息由新华社以简讯的形式发出,但在民众中间引起的反响非同小可,原因是“会议认为,20 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1982 年 5 月国务院发布施行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民众不仅从这条消息中解读出一项旧制度遭到废弃,更将此举认定为是新一届中央政 府果断行政、关注民众呼声并给于积极回应的新举措。此举不仅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同时也进一步拉近了民众和政府之间的距离。 背景自不必多说,湖北青年孙志刚因被广州警方错误收容而命丧九泉之事显然对政府相关法规的调整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孙志刚事件之后,有许多法学人士包括法学三博士都力陈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弊端。之后,又有五位法律学人再次上书,提出具体建议,各方民众也纷纷倡言,讨论一再升温。 不过惯性思维之下,并没有想到社会上下会如此迅速地形成共识,并坚决地付诸行动,宣布予以废除。此举由此获得积极反响实属必然。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说,我们不禁要为国务院雷厉风行的作风叫好!在处理非典型肺炎的紧急时刻,国务院及时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在全国上下要求对脱离救济性质的收容遣送制度予以废止时,国务院果断做出决定,将废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并及时出台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这些都说明,中央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是高效、为民的政府。 然而欢呼之后再细思量,又有意犹未尽之感。想当初,在 1982 年,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新鲜出炉,曾经有过反对的声音吗?用不着翻看先前记录就可以断定没有。因为政府的动机一开始就是善意的,而从结果上(办法确定的内容)看也是相当善意的,整个制度都是出于救助流浪者和乞丐的目的,是作为政府关注民生的一项措施而出台。现在,人们已经知道了这项从善意出发的制度在执行中出现了偏差,知 道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扩大收容对象,如何一步一步地由政府提供救助而变成个别相关部门聚敛钱财的手段,如何从为流浪汉提供温饱,演变成可怕的限制公民自由直至伤及人命的一场恶梦。如果单从此一项制度的演变而得出是因为“出现了一些坏人,念歪了一部好经”的结论,又未免失之简单。事实上,政治学者早有定论:在当今世界,在有政府的国度,无论它的政体实质以及国体形式如何,都必须要防范的一件事就是权力膨胀。政治学者们认为,政府权力的膨胀欲望就如同人要长大一样会自然发生。所以,从根本上说,一个国家,要想政府与人民合为一体,各有所为,就必须要有宪法。而宪法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两条,一要保障人民权利,二要限制政府权力。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得建立宪法发挥作用的机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新任伊始便强调了宪法的重要性,强调所有部门、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的精神和原则下活动。 类似收容遣送办法、暂住证制度之类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规章制度,政府并非视而不见,而新近出台的各类法规、政令或许依然存在在执行中变异的可能。至于说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当然需要一些时日,我们在政府积极改革政策下得到了实惠,当然也要有相当的耐心,既然大家都已认定新一届中央政府领导的施政方针政策的走向是正确的,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那么我们就应该积极地参与政府的一切改革,和政府一起促进国家民主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 学号:100203006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姓名:刘祖凯 篇二:法律视觉下的收容教育法律视觉下的收容教育(湖北武汉王培荫)主题词:收容收容教育违法废除随着 XX 年 8 月 1 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该办法中所确定的收容遣送制度也随之取消。大学生孙志刚的非正常死亡,一时间,民怨鼎沸,使早已臭名昭著的收容遣送制度终于成了过街老鼠。而在打鼠的过程中,媒体的介入,三位法学博士和五名法学专家的上书,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称“(收容遣送)引起了司法制度的混乱,不利于维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扩大了打击面,加深了社会矛盾,已成为法治建设的桎梏,应予以取消。 ”但是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中第一条却是这样规定的:“为了救济、教育和安置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以维护城市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特制定本办法。 ”从该条文,我们只能看出该办法的制定时的目的是多么善良和冠冕堂皇!完全是为了救济、教育和安置社会的弱势群体,是为秩序和安定团结嘛。又怎么会法治建设的桎梏,应予取消呢?至少表面上良好的立法目的,却导致在执行的实践中南辕北辙呢?这是应该引起人们深思的!无论如何,这个办法总算是被明智的领导层废止了,亡羊补牢,虽然有些晚,生命的代价过于大。与此类似,且与收容遣送制度相比,更违法和更不人道的,并长期为学者和有良知的司法、执法人员诟病的劳动教养制度,却没有被宣布废止,迄今还在实际中运用得不亦乐乎。尽管如此,反对的声音微弱却一直不曾停止。而另一种制度-收容教育,反对的人却极少,甚至很多人都闻所未闻,连专家学者可能都未曾听说过。何谓收容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1993 年 9 月 4 日国务院令第 127 号发布)第 2 条:“本办法所称收容教育办法,是指对卖淫嫖娼人员集中进行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组织参加生产劳动以及进行性病检查、治疗的行政强制措施。 ”一、收容教育的法律性质。收容教育与收容教养、劳动教养并列,因此有近似的地方而又有所区别。收容教养制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 17 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 38 条“未成年人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依法收容教养”而设立的。其对象是未成年人。劳动教养是指“国家劳动教养机关依照劳动教养法规的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屡教不改,或者有轻微违法的犯罪行为,不够或者不需要给予刑罚处罚,而又符合劳动教养条件,采取限制自由,进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最高最重的治安行政处罚措施。 ”(1)对象较为复杂,即包括了国务院关于转发公安部制定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的通知 (1982 年 1月 21 日国务院发布)第 9 条和 10 条限定的对象,又包括了国务院关于将强制劳动和收容审查两项措施统一于劳动教养的通知 (1980 年 2 月 29 日国务院发布) 第 1 条的对象“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需要进行强制劳动的人,一律送劳动教养。 ”劳动教养的性质,属于行政处罚还是行政强制措施呢?曾经有过争论, 行政处罚法中采取回避的态度。国务院在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中明确解释为行政处罚。至于收容教育,其收容教育的对象是卖淫嫖娼人员,至于参与卖淫活动的引诱、强迫、容留、介绍、组织卖淫的人员是否归属其中,此办法未明确列入,也未见明确的解释。此前的地方规范性文件中倒有,如大同市收容教育卖淫嫖娼人员暂行规定中列入了其他类型的与卖淫嫖娼相关联的人员。对于收容教育的法律性质, 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认为是行政强制措施。笔者却认为应该认定为行政处罚。其主要的理由。第一,与劳动教养比较,两者有极大的近似性。1982 年,公安部劳动教养试行办法 中指出,劳动教养对被劳动教养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措施。而收容教育的方针是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是对收容的人员进行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组织参加生产劳动以及进行性病检查、治疗的行政强制措施。两者的目的和途径以及对被教育对象的实际效果而言,没有什么差别。我国长期以来,将劳改人员和劳教人员并列,对两者而言,无论是同一种的“监狱”式的羁押、管理模式,还是期满释放后的待遇,在观念上和实际上,少有差别。收容教育与劳教又基本是一个模式。如果劳动教养被明确为行政处罚,那么,收容教育当然也可以划入行政处罚的行列。即使,当初制定该办法时认为是行政强制措施,也不能否认这一点,当时的行政法理论上还 未将其准确定性罢了。第二,行政强制措施,很重要的特点之一是,临时性,即中间性而非终局性,通常的扣押、查封、冻结就是行政强制措施;另一个特点,非处分性,一般是限制权利而非处分权利。收容教育,对公民的人身自由的限制长达六个月至两年,不具备临时性,也并不是非处分性。行政处罚的本质,是合法地使违法人的权益受到损失,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处罚造成违法者精神、自由和经济、利益受到损害或限制的后果,以促使其改正。收容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完全符合行政处罚的本质。二、实行收容教育的所谓法律依据制定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的所谓法律依据是“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卖淫嫖娼的决定 ,制定本办法。 ”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制定的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 (1991 年 9 月 4 日主席令第 51 号公布)的第 4 条1 款中规定“对卖淫嫖娼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条的规定处罚。 ”第 4 条第 2 款规定“对卖淫嫖娼的,可以由公安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强制集中进行法律、道德教育和生产劳动,使之改掉恶习。期限为六个月至二年。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但是,于 1994 年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正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第 30 条 1 款明确规定的是“严禁卖淫、嫖宿暗娼以及介绍或者容留卖淫、嫖宿暗娼,违者处 15 日以下拘留、警告、责令具结悔过或者依照规定实行劳动教养,可以并处 5000 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由此,显然在立法主体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同一惩治对象-卖淫嫖娼人员,所制定的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法律效力处于同一位阶,因此按照后法优于前法的基本法理,可以得出下列结论:对卖淫嫖娼人员的惩治,应该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来处理;处理的方式只能是拘留、警告、责令具结悔过、劳动教养、罚款等其中之一种或一种与罚款并罚。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理方式并不包括收容教育,而不论收容教育属于行政处罚或行政强制措施。因此,可以得出收容教育已经被依法废止的结论。如果有人一定要说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中不是还白纸黑字地写着“对卖淫嫖娼的,可以由公安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强制集中进行法律、道德教育和生产劳动,使之改掉恶习。 ”吗?不错,形式上是存在,但是从实际来看,法律效力已经丧失,从实质上讲,该具体规定已经作了修正。最方便的一个例证就是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其中第30 条 2 款中不是仍然规定“嫖宿不满 14 岁幼女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以强奸罪论处。 ”这个以强奸罪论处,就没有法律效力。我想今天的司法机关不会对嫖宿不满 14 岁幼女的被告人,以强奸罪论处吧。原因显而易见,新刑法已经对嫖宿不满 14 岁幼女的犯罪行为,不是规定为强奸罪而是嫖宿幼女罪。虽然国务院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将收容教育认定为行政强制措施,我们权且承认其为行政强制措施。 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以及相关的文字规定和执法的现实都显示:既为行政强制措施,限制卖淫嫖娼人员的人身自由,确实无庸质疑。那么,依照 XX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 8 条,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一)国家主权的事项;(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四)犯罪和刑罚;(五)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六)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七)民事基本制度;(八)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九)诉讼和仲裁制度;(十)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其中第 5 项明确指出,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必须制定法律,而法律的制定权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该法第九条规定“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 ”可见,对公民限制人身自由的收容教育,不得授权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同样根据后法优于前法, 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中对国务院的授权,违反了立法法的这一规定,应该自立法法生效之日起,失去法律效力。也即,该授权依法无效,国务院无权制定有关对公民限制人身自由的收容教育的行政法规。如果已经制定的,则因为与上位法抵触而失效。三、违反我国的宪法 和联合国有关国际公约我国第 5 条 2 款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 33 条 3 款中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 37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并且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第 9 条中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人身自由和安全,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捕或监禁。除非依照法律所规定的根据和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剥夺自由。 ”因此,如果被收容教育的人员被剥夺自由或被监禁,应该有法律规定的依据和程序。否则,不仅是违反了上述国际公约,也违反了国内最高法-这个其他国内法的母法和法源。后记:我本来不想写刑法之外的东西,每个人有自己的专业槽,不好意思在别的槽边偷食或鹊巢鸠占。好在仅仅写的法律方面的,多少懂一点皮毛,没有写电子、经济或医学我一窍不通的东西。本文的写作缘于一个真实的案例。一花甲男子,因为一纸收容教育决定,就关进去了。当时就开始思考,思考在写本文后并未停止。连可以算作慈善行为的收容遣送都在实际执行中,完全变了样,何况本身就是出于惩治目的的收容教育呢?广东曾经在孙志刚案件之后,又暴露了强制戒毒所工作人员把戒毒的女性出卖给“鸡头”而强制她们卖淫的丑闻。劳教所、戒毒所、收容遣送所都有过丑闻,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目前还没有看到收容教育所的丑闻,但是,全国 183 个收容所,每年约四万个被收容人员(2) ,没有暴露不等于没有。在曾经为高雅、脱俗的“象牙塔”丑闻尚且层出不穷、习以为常的情况下,如果说决定采取和执行收容教育这些权力没有被滥用,如果说收容教育中真的没有丑闻和罪恶,那是奇闻!何况中国人有“万恶淫为首”的思想传统。对待卖淫嫖娼的人员,怎么可能手软,怎么可能人道!更别说堂而皇之地依照“规定”可以收取被收容教育人员和其家属的钱,名义上有伙食费、治疗费、水电费等。一旦决定了收容教育,被收容教育人员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哪敢不低头?卖淫嫖娼,是有很老的历史了,回顾其源头,也许并不是今天人们想的那么邪恶和堕落-在西方,神妓,是一种为神而作出身体奉献的女人。性成为个人的权利,而不是个人的义务,民众权利意识觉醒的今天,怎样动用公权?全国各地,遍布有卖淫嫌疑的场所,我们今天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合法地予以规制,应该好好的考虑了,是疏还是堵?是先关窗户再整理房间内被风吹乱的纸张还是不关窗户就这么将吹乱了的纸张顾此失彼,手忙脚乱的整理下去?爱滋病的阴影愈来愈近,怎么在两害相权中取其轻?我们曾幻想在现阶段创建一个没有剥削的制度,结果呢?但是引进了外资,放松了对内部民营资本的管制,虽然有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可是,经济发展了。我们的思路应该开阔些。那么多的收容教育所,劳而无功,吃力不讨好.注(1)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XX 年第 2 版,第 763 页。 (2) 全国半年收容教育卖淫嫖娼人员 1(转载于: 小 龙文档 网:关于收容遣送制度).8 万 :见 XX 年 11 月 1 日法制日报 。篇三:理论知识答案最佳答案 (一)案例主题:公共管理 孙志刚事件 (二)案例提示:孙志刚,一名大学毕业生因无暂住证被收容并遭毒打致死。这一案件暴露出的问题发人深思:现行收容管理制度是否有缺漏?这起事件对政策制定的价值何在?监管部门是否还有缺位? (三)案例应用对象:MPA 行政管理本科学生/(?!&#|?#)/研究生,选修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学生 (四)案例正文: 孙志刚,男,1976 年生,湖北黄冈人,XX 年武汉科技学院(原武汉纺织工学院)艺术系艺术设计专业毕业,XX 年春节后来到广州,案前任职于广州市达奇服装公司。 3 月 17 日:孙志刚因无暂住证在广州街头被带至广州天河区黄村街派出所。3 月 18 日:孙志刚被黄村街派出所送往广州收容遣送中转站。3 月 18 日:孙志刚称有心脏病被收容站送往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3 月 19-20 日:孙志刚在救治站遭遇无情轮番毒打。3 月 20 日:救治站宣布孙志刚不治死亡。4 月 18 日:尸检结果表明,孙志刚死前 72 小时曾遭毒打。后来广州市公安局(XX)穗公刑法字 4 号刑事科学技术法医学鉴定书,证实被害人孙志刚系因背部遭受钝性暴力反复打击,造成背部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 4 月 25 日:南方都市报刊登一大学毕业生因无暂住证被收容并遭毒打致死一文。5 月 14 日: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俞江与腾彪、许志永两位法学博士以中国公民的名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书,建议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 “上书”指出人身自由是由宪法所固定的根本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5 月 18 日:孙志刚的遗体在广州火化。5 月 23 日:我国著名法学专家贺卫方、盛洪、沈岿、萧瀚、何海波联合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就孙志刚案及收容遣送制度实施状况依照宪法启动特别调查程序。6 月 5-6 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乔燕琴等 12 人伤害(致死)孙志刚一案。6 月 6 日:孙志刚被故意伤害致死案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继续开庭进行补充情况的调查。由于提出了一些新的情况,法庭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核实,故该案将改日公布审判结果。6 月 7 日:孙志刚被故意伤害致死案定于 9号下午 15 时宣布判决结果。 6 月 9 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XX)穗中法刑初字第 134 号刑事判决书 ,就孙志刚被故意伤害致死案做出一审判决:主犯乔燕琴被判处死刑;第二主犯李海婴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其余十名罪犯胡金艳、乔志军、李文星、何家红、韦延良、李龙生、吕二朋、张明君、周利伟、钟辽国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至无期徒刑。6 月 9 日:孙志刚案涉及的原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黄村街派出所民警李耀辉,原广州市脑科医院江村住院部副主任张耀辉,原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负责人彭红军,医生任浩强,护士邹丽萍、曾伟林等 6 人,以玩忽职守罪,被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和白云区人民法院分别判处有期徒刑 2 年至 3 年。6 月 10 日:孙志刚被故意伤害致死案中涉及的其他 23 名违反党纪政纪的有关责任人员,经广州市委、市政府同意,已由广州市纪委、市监察局和有关单位给予党纪、政纪严肃处分。6 月 20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 381 号令,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该办法自 XX 年 8月 1 日起施行。1982 年 5 月 12 日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6 月 22 日:新华社受权播发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全文。6 月 27 日:孙志刚案件终审裁定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布, (XX)粤高法刑一终字第 387 号刑事裁定书裁定孙志刚案维持原判。 7 月 21 日:国务院民政部门发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民政部令 XX 年第 24 号),本实施细则自 XX 年 8 月 1 日起施行。8 月 1 日:城市生活无 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即日起正式实施。(五)案例问题 1 孙志刚事件说明了现行的收容制度存在哪些缺陷? 2“孙志刚事件”后,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取代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说明了什么? 3 孙志刚事件对于政策制定有何研究价值? 4 如果没有新闻媒介对孙志刚案的关注,对公正司法发挥积极的舆论 监督作用,孙志刚的亲人朋友可能仍在四处奔走喊冤,故意伤害致死孙志刚的凶手可能至今逍遥法外,更多的无辜的人可能继续在收容所里饱受折磨甚至死亡。那么,新闻媒介是如何在这一案件中发挥作用的呢?(六)案例分析: 1、孙志刚事件说明了现行的收容制度存在哪些缺陷?中国的收容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上访收容,还有一种就是“三无”人员的收容。孙志刚类型的案例近十年来不乏其例,为什么这个严重的问题屡屡发生并且恶化,这是一个问题。真正的恐惧是无形的,我们作为智力健全的人,身体健康的人,假如有一天被收容了,如果我们没有给予应该有的“配合” ,是不是也有可能被送到精神病院?一个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如果时时刻刻被笼罩着这样的阴影,那真的是人人自危了。当一个国家的法律不能完全保护普通公民的时候,最终任何人的自由包括人身自由、生命都是没有保证的。包括我们当年的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冤案,这个血的教训太重了。现行的收容遣送制度是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在计划经济下,每一个人从生下来就被“计划”了,但到了市场条件下,这种制度已经不适应公民权利的保护。如果这些过时的法律观念再不清理,再不废除,还强调部门利益、本位主义,会阻碍中国的发展。 我们作为大陆法系国家,总是寄希望于立法,实际上办好一个案件,胜过立一部法律。一个典型案件对法制的推动,可能远远大于立一部法律。收容审查制度谁是受害者?不仅孙志刚是受害者,打人的人也是受害者,被判刑的警察也是受害者,最大的受害者是我们的国家。因为国家这个制度的本意是好的,它就是为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提供住宿提供吃饭的地方,但是这个好的制度被某些人变成了牟取私利的手段。 孙志刚案件是我们社会的耻辱,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耻辱。假如人人自危,人人都有可能被收容,人人都有可能丧失人身自由,人人都有可能对人身权利没有安全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所以我们首要的是树立人权保障意识,健全人权保障机制。过去我们对政府的权力究竟有多大探讨来探讨去,一直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它的权力底线。我们现在必须要纠正对于人权问题的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孙志刚事件应成为促使政府、社会上下思考如何加强人权教育,特别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加强人权教育的一个契机。要从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方面,真正把尊重人权这个意识在全社会牢牢地树立起来。应该看到,由于有收容遣送制度,由于有各种不规范的法规法令支持,我们的不少单位都变成拥有警察权的单位了,单位甚至可以决定把一个人送去劳动教养,可以侵害公民的人身自由,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2、 “孙志刚事件”后,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取代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说明了什么? 孙志刚事件的最终处理直接导致了我国在对待流浪游乞人员上的政策变迁,政策的变迁说明了前政策在现今社会情况下合法性的不足甚至是丧失。 首先从政策主体的合法性来看,公众与社会团体也是公共政策的参与主体,但是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制定之时,政府没有广泛的征集社会的民意,也没有采取应有的途径或程序,更没有开听证会,将广大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意见考虑在内。我相信,这 些流乞人员还没有听说要制定一个办法来管制他们的时候,他们的命运就已经被决定了,连基本的知情权都没有。政策制定主体在广泛性与代表性上的缺失,决定了这项政策是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利益的剥夺,以合法的名义的剥夺;接着是政策内容的合法性。影响公共政策内容合法性的主导性因素之一就是社会利益的正义分配,即利益分配要凸显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机会均等等价值。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想要解决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治理中所出现的问题,直接受惠的就是拥有中国城市户口的城市居民。也就是说中国 8 亿左右只拥有农村户口的公民就被排斥在这个政策的受惠范围之外,甚至是处在这项政策的管制之下,更甚至有可能成为该政策的受害者。“孙志刚事件”不是唯一的惨剧,当一个弱势的公民无可奈何地在异乡成为一个很不尊严的流浪乞讨人员时,他或她得到的不是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基本的帮助,而是强制与遣送,这样的公共政策,其合法性在哪里呢?如果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照顾了除流浪乞讨人员之外绝大部分中国公民的利益,那么它就可以忽视乃至剥夺那些少数流浪乞讨人员的利益吗?这样的政策也不符合劣势者利益最大化原则。 最后从政策的长期适用来看。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也还源自于公共政策是否符合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也就是政策的延续性。一个公共政策,是经过社会各方面的协商讨论,经过各种程序方法才建立起来的。如果只注重当前的利益而忽略未来的成本,即便是遵循多数人的同意也不意味着多数人的正确,更不意味着符合社会的长远利益,在更多的情况下往往是损害社会的长远利益。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出台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旨在解决的当下中国城市化中出现的城市治安的问题。但是却没有妥当地考虑到人文关怀、社会和谐健康和国民精神文明。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替代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转变。 所以,它说明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不适合我国社会情况,在当今的社会情况下合法性不足。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把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强制和遣送改为救助,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法的政策。 3、孙志刚事件对于政策制定有何研究价值? “孙志刚事件”的处理直接导致了我国在流浪游乞人员管理上的政策变迁。因此“孙志刚事件”具有明显的政策过程研究价值。 第一,社会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社会状况。不过只有当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任务认为某种社会状况是社会问题时,它才是社会问题。孙志刚事件是属于结构性社会问题。所谓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在整起孙志刚事件中,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媒体是舆论的主体,公众是决策的参与者,政府是政策权力的主体。只有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政府才会引起足够重视。孙志刚事件是我国关于流动游乞人员管理政策(制度)变迁的触发机制,直接导致了我国在流浪游乞人员管理上的政策变迁,导致了我国流浪游乞管理上的进步。 第二,孙志刚事件在结构上有清晰的发展脉络,既有开头:孙志刚之死;又有发展:社会反应;还有结局:政策变更政策。 第三,孙志刚事件从发生开始,经历过几个月时间,全国范围内的人几乎都知晓了。这件事情有很强的开放性,所以才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后来的政策制定作铺垫。 第四,这一事件具有内容的合理性,也就是上面说的政策过程关联性。 由于这四个原因造成了它作为一个典型的政策过程案例的第五个特征:资料的全面性。关联性使它成为一个政策过程案例,动态性与结构性使这一案例增加了典型性,开放性使这一典型的案例能够作为资料被完整的收集。由此形成了一个包括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决策等在内的政策全过程的理想材料。 4、问题:如果没有新闻媒介对孙志刚案的关注,对公正司法发挥积极的舆论监督作用,孙志刚的亲人朋友可能仍在四处奔走喊冤,故意伤害致死孙志刚的凶手可能至今逍遥法外,更多的无辜的人可能继续在收容所里饱受折磨甚至死亡。那么,新闻媒介是如何在这一案件中发挥作用的呢?1地方媒体首先披露,互联网鸣响登闻鼓 4 月 25 日, 南方日报的子报南方都市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的封面新闻,首次披露了孙志刚惨死一个多月却无人过问的前前后后。 这是新闻媒介对孙志刚案进行舆论监督的第一步,是此案成为焦点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没有详尽的调查性报道首先进行披露,就没有广大受众的关注,没有相关部门的迅速调查审判,也没有收容遣送制度的废止。而南方都市报和采写此案的记者是促成此次舆论监督成效显著的英雄。 南方都市报关于此案的稿件刊出当天上午就被新浪网等网站转载, “孙志刚案”由地方媒体报道的地方新闻升级为全国新闻,一时间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网友纷纷发表评论,为孙志刚之死鸣不平,置疑收容制度,敦促政府和相关部门尽快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反应十分激烈,社会舆论迅速形成。 随后, 中国青年报 北京青年报等媒体也跟进了此案的报道, 南方都市报继续推出后续报道,追踪此案。2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中央级媒体介入报道 孙志刚被故意伤害致死案经媒体报道和网友激烈评论后,引起了中央和相关部门的重视。舆论监督的直接效果是引起广大群众和有关部门的关注。显然,在孙志刚案中新闻媒介很快实现了这一直接效果,并且超越最初报道者预想的目标。 “我们没有想到,报道出来后有这么大的影响,读者的反应有这么强烈。 ”记者陈峰 4 月 28 日晚在中山大学与孙志刚的亲属座谈时说。 5 月 16 日和 23 日,分别有三位青年法学博士和五位法学专家以中国公民的名义,联合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孙志刚案及收容遣送制度实施状况提请启动特别调查程序,要求对收容遣送制度的“违宪审查”进入实质性法律操作层面。说明新闻媒介对此案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他们纷纷参与进来,为更好实现舆论监督的目的出力。 至此,全国各级新闻媒体已经全面介入对孙志刚案的报道,传媒舆论监督的效果逐步深化。 3公审引起广泛关注,记者联名炮轰“公开”虚名 6 月 5 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报道,广州市纪委、市监察局和有关单位已对孙志刚案涉及的 20 余名有关责任人员分别做出了党纪、政纪处分。同日,孙志刚案在广州公审,引起广泛关注。中国新闻网、 中国日报等媒体对公审进行了报道,传媒通过客观地展示和评论司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司法公正。 6 月 6 日,分别来自中国青年报 法制日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光明日报 工人日报的五名记者联名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孙志刚案公开审理背后的遗憾:“公开”徒有虚名 。同日,大洋网也发表文章孙志刚案的遗憾:公审是虚名?记者旁听遭拒 。媒体的矛头直指司法机关,对于公审方式的讨论一时间成为热点,这是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开公正的一场较量。 新闻媒介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常常是在前面发现问题,为正义与公正呼喊,而司法机构紧随其后,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二者的目标统一于社会公正。在孙志刚案中,新闻媒介一直实践着社会守望者的使命,发现问题、冷观公审、及时报道评论,因此有较好的监督效果。 4促“收容”变“救济” ,媒体助案后反思 6 月 12 日,新华社发表时评孙志刚案反思:“收容站”应当成为“救济站” ,指出收容遣送制度的模糊性和陈旧规定与中央政策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认为“以自愿出入为原则,把收容遣送站变为对城市困难群体包括外来困难者的救济站 ,让需要救济、应当救济的人享受政府的救济服务,应该是改革现行收容遣送制度的基本思路” 。6 月 14 日, 南方日报刊出报道吸取孙志刚事件教训,广东政法委研究执法教育 。随后,一些媒体又报道了其他一些省市整顿收容站及其相关管理的情况。这是新闻舆论监督的进一步深化,将孙志刚案由地方推广到全国,由特殊案例推广到一般情况,反思的是整个国家的收容制度。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6 月 20 日签署国务院第 381 号令,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标志着收容制度即将成为历史。紧接着,全国各地的收容所纷纷摘牌,旧的收容遣送制度逐渐被救助管理制度所代替。网络上关于孙志刚案的相关讨论才渐渐减少。

    注意事项

    本文(关于收容遣送制度)为本站会员(huan****nac)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