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行为与制度
人们行为与制度篇一:2.论市场经济制度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论市场经济制度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 市场经济制度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制度。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方式。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对,市场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制度相对。通常市场经济也叫市场经济制度。它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系统开放化。市场经济制度(主要是指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下的政府只能作为经济运行的调节者,对经济运行所起的作用只是宏观调控。 我觉得市场经济是一柄双刃剑,它对人们经济行为有促进作用,也会在一些方面带来消极影响。 首先说说促进作用,生活方式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消费观等各种观念的综合体现。一定的生活方式总是由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并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习俗以及人们的知识水平、生活态度、审美观念相联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多彩,使得那些愚昧落后、封闭保守的生活方式受到冲击和洗涤,许多同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先进科学技术相适应的工作、学习、休闲、娱乐、消费等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得以确立和强化。目前,劳动致富的思想观念、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文明开放的交往方式、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趣、勤俭节约的消费方式,已成为我国人民生活方式中的主旋律。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市场经济对我们的经济行为也提出了挑战。市场经济承认各个独立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各个经济主体也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标。没有这一点,任何行为就失去了动力,市场经济的高效率也难以实现。重视物质利益,唤醒了人们的利益意识,推动着经济不断发展。但这种重利性原则也强化了人们对利益的斤斤计较,甚至诱发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思想。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作为财富的象征,使得一些人产生了盲目推崇和依赖货币的心理,成为货币的奴隶。在他们身上,不是人支配着货币,而是货币支配着人。一些人为了金钱,敢于践踏一切道德原则,甚至铤而走险,触犯刑律。在某些场合,人与人的关系被简化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的尊严、良心、肉体都成商品,成了可以用来换取钱财的东西。在唯利是图、见利忘义, “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支配下,一些人把“前途”看成为“钱图” ,说什么“前途、前途、有钱就图” ;把“理想”看成为“利想” ,说什么“理想、理想,有利就想” 。走私、卖淫、贩毒、造假、腐败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不少人在物欲的驱使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法则,是价值规律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市场经济的这一基本准则本应通行于经济领域,不得渗透到政治、文化领域。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存在着“泛化”的倾向,影响和渗透到政治、文化领域和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一些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人,把权力作为商品,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不惜以牺牲政治原则为代价,进行权钱交易,权权交易,触犯了国家法律,破坏了党纪、政纪,败坏了党风、政风,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损坏了政府部门和国家公务人员的形象。篇二:社会制度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人类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是由一组相关的社会规范构成的,也是相对持久的社会关系的定型化。 社会制度(social institution)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 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人类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是由一组相关的社会规范构成的,也是相对持久的社会关系的定型化。社会制度分为 3 个层次:总体社会制度,或曰社会形态,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一个社会中不同领域里的制度,如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具体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如考勤制度、审批制度等。 社会制度的类型 1 按形成的过程可分为,自然产生的制度和从一定历史需要出发而有计划地制定的制度; 2 按重要性可分为,基础性制度和辅助性制度; 3 按适用的范围可分为,对社会整体起作用的一般制度和只在某个领域起作用的特殊制度; 4 按发挥功能的方式可分为,统制性制度和操作性制度; 5 按对个性形成产生的影响可分为,原生制度和派生制度; 6 按社会功能体系可分为,关系性制度、调整性制度、文化性制度和调整关系性制度等; 7 按性质和作用范围可分为,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宗教制度、科学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后一类制度对人类社会有重大的影响,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 社会制度的功能 不同层次的社会制度产生不同的功能,其影响和制约的范围也不相同。总体社会制度决定着该社会形态的社会制度性质,是制定各种制度的依据。不同领域里的制度决定各种具体模式和规则。一般说来,社会制度具有如下功能: 1 行为导向功能。通过权利和义务系统确定个人的地位和角色,为人们提供思想和行为模式,使其较快地适应社会生活,以避免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2 社会整合功能。作为规范体系的社会制度能协调社会行为,调适人际关系,发挥社会组织的正常功能,清除社会运行的障碍,建立社会正常的秩序。 3 传递与创造文化的功能。制度通过保存与传递人类的发明、创造、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使之世代沿袭,并在空间上得到普及。同时,制度促进文化的累积与继承,推动人们创造新的文化。制度的负功能是,已经建立的制度常常代表社会上的传统行为模式,容易产生刻板、僵化的倾向,不易随时代的发展而及时变迁,从而使得社会制度对个人行为与社会发展起一定阻碍作用。制度的功能还可分为外显功能与内隐功能。外显功能是与制度的目的直接相关的,内隐功能是在实现外显功能过程中带来的非预想的结果。如教育制度的外显功能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内隐功能是培养学生参与群体生活的知识和能力。社会制度的构成 主要包括:观念,是制度的理论基础,是某种制度产生及施行的合理性根据;规范,包括成文的和 不成文的规范,是制度的基本内容;组织,是保证社会制度实施的实体;设备,包括物质设备和象征设备在内。社会制度的特征 主要特征有:普遍性。家庭、经济、政治、教育、宗教等人类社会的主要制度,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民族、国家和社会中。它对所辖范围内的人们均无例外地发生制约作用。社会制度的普遍性,是由人类基本需求的相同性决定的。相对稳定性。尽管制度随社会发展以及时空条件的不同而变化,但它又是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一经确立就会在相当长时期内制约人们的行为,即使存在的基础丧失之后,还会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作用。复合性。任何一种制度都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与其他不同层次的制度相配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如家庭制度就包括婚姻、生育、亲子、继承等具体制度。 生命周期 有些社会学家用“形成期” 、 “效能期”和“萎缩期”来描述制度的生命周期。每一种制度的建立都有其客观根据,但制度有一个形成期,即制度化的过程。在这个时期,制度是不够完善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扩充。处于效能期的制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也会出现障碍和问题,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调整不适应的部分与环节,使之继续发挥其效能。有的制度,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赖以生存的基础已不复存在,这时就必须及时建立新制度来代替已经过时的制度。 社会制度的本质 制度就是规定。社会制度简单的点说就是对社会的规定。它规定着社会的性质,是一套人民必须执行的强有利的行为规范。是一时期稳定的社会关系。 社会制度从猿向人转变,群向社会转变的同时,制度也就逐渐的产生了。国家的建立是制度形成的标志。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看,社会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制度形式,到今天的制度形式,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是我们对制度的一般性认识。这样的理解是对的。可是,对于制度的本质,我们就有必要做更深一层次的探讨。我们要明白,我们讲的制度是社会的主动行为认识,这与群的自发的本能行为是不同的。虽然,本能与主动都是群体在活动中因需要而产生的。但主动的社会制度,反映的是社会人的整体意志,是对社会群体的认识与把握。能动的认识社会,是人认识社会的开始。 从制度的产生上看,制度是因社会的存在发展的需要而确定的。它反映的是人的利益,是一时期的社会认识上的公平与正义。它具体的表现就在法律、法规、与道德上。这说明,社会制度的本质就是人的认识,是对社会中具体的人与人关系的反映。 说制度是认识,是反映,这是从社会的生产实践的角度上讲的。人在实践中不仅认识了事物,也认识了行为的本身。在社会的实践,即两种生产中,用怎样的方法生产也是实践(一种生产方式会有不同种方法)这实践的目的就是认识最有价值的科学的方法行为。这是具体条件上的行为,制度认识反映的就是这条件上,在生产中各种社会关系的现实。即怎样生产的认识。 各种社会的关系是复杂的,但也不是没有规律的。社会是人联系在一起的现象,是人的对立统一。而一时期的社会制度,有是在具体的生产条件上,因社会的存在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所以,这制度反映的是社会的认识。是社会的人对利益公平、社会正义在一定上的认可。 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deviance):指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 特点的主要表现在: 越轨行为具有相对性,即它总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才成为越轨行为。某一社会或群体中的 越轨行为,在另一社会或群体中可能是正常或正当行为。 越轨行为必须是违反了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个别人或少数人所具有的特殊爱好、 行为特点,只要不与社会规范发生冲突就不属于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是多数人所不赞成的行为。任何社会或群体的大多数成员在其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生某 种越轨行为。但是,只要人们不一再重复此种行为,就不会被视为越轨行为者。 越轨行为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只有当某种越轨行为频繁地发生且对社会造成危害,使相当数量的 人受到威胁时,才会转化为社会问题。 行为越轨的程度以及此种行为受到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该种行为所触犯的规范的重要性,即取决于该规 范在维系社会与群体上所处的地位。当越轨行为触犯到与社会及其统治者生死攸关的规范时,其越轨程度与所受惩罚必然严重。反之,则较轻。 越轨行为类型 主要有:不适当行为。指违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则,但对社会并无重 解读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 要损害的行为。此种行为虽会引起众人的不满,但通常不会受到正式惩罚。 异常行为。多指因精神疾病、心理变态导致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自毁行为,即违反社会规范的自我毁坏或自我毁灭的行为,诸如吸毒、酗酒、自杀等。 不道德行为。指违反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的行为,此种行为通常会受到舆论的谴责。 反社会行为。指对他人与社会造成损害以至造成严重破坏的行为。 犯罪行为。指违反刑事法规而应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它与反社会行为同属最严重的越轨行为,但并不 是所有的反社会行为都构成犯罪行为,只有那些触犯刑法的反社会行为才是犯罪。 当代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曾区分越轨行为或离轨行为者的 4 种类型: 变换手法者。此类人企图以不正当的或非法的手段来达到社会认可的目标,如靠盗窃、欺骗等非法手 段致富。形式主义者。此类人过分呆板地遵守社会制度的要求,宁可达不到社会认可的目标,也不愿丝毫违反条款的规定,如死守教条的官僚主义者。退缩者。此类人是社会的寄生虫,既不关心社会所赞许的目标,也不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他们已脱离社会的正常生活。如酗酒者、吸毒者、精神病人、自杀者等。反叛者。此类人反对现存的社会目标与手段,试图发动革命,建立一套新的行为标准。社会学认为,不同性质的越轨行为对社会的作用迥然不同。那些敢于向落后的、保守的、反动的行为挑战的革命者、革新者的行为,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那些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破坏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以及有损于人的身心健康的行为,则对社会发展起阻碍和破坏作用。 个案管理是社会福利服务援助技术的一种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它是针对案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福利需求的多元化以及福利服务中的成本效益等问题应运而生的。在新保守主义福利思想及福利多元主义观念的双重影响下,个案管理已经普遍被认为是为有福利需求的人们提供有效服务的一个重要手段。 个案管理者的工作任务是:与案主一起确认其需要协助的类型;确认阻碍有效使用该项协助的障碍;提供直接服务一克服障碍;尝试使案主与可能的协助者接触,并且提供间接性的整合服务以维持这些接触,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并使之维持这种积极的变化。 篇三:执行力判断题本人考了 90建设合理正确的流程,是执行力提升的基础和保障 利益是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共同需要 错误 三、判断题(每题 1 分,共 20 题) 41、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态度不端正,让其努力工作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P9 42、执行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执行主体的执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的执行目的的内在动力,它是执行力的内在发动机。 P54 43、技术创新服务力,是指通过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管理模式,改善技术创新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技术的创新服务能力。 P167 53、制度创新服务力,是指在现有制度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以实现服务力的持续发展和变革创新。 P129 59、组织创新服务力,是指通过调整和变革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使其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及组织内部条件的变化,从而提高组织服务力。 P147 41、服务力,是指组织通过服务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能力。 P99 55、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服务力,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完成创新服务任务、达到创新服务目标所必备的各项主观条件的整合体,是专业技术人员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性劳动的本领。 P101 44、社会人是指人有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双重性,它是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的人。 P19 45、只要牢固树立并努力实践为人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做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P119 46、对于技术开发来说,最重要的创新保护机制是知识产权制度;对于观念创新服务力来说,最重要的保护是允许探索、允许失败。 P123 47、组织目的也是一个组织的要素。所谓组织目的,就是组织所有者的共同愿望,是得到组织所有成员认同的。 P144 48、根据组织创新理论,专业技术人员是否有优秀的工作表现,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 P159 49、授权是上级工作向下级的垂直分解。合理授权是明确责任分工的群体上级对下级授予的管理权。 P7 50、良好的沟通不是改善工作氛围的重要途径,也不是执行的基础。× P85 51、组织关系是指组织人员在组织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组织的机构设置以及管理权限划分。 P145 52、培育和提升组织执行力,并不需要坚持以组织发展阶段为执行的目标定位原则。× P37 54、尽管创新的成功率较低,但成功后可赢得的社会效益却极为可观。 P97 55、学习能力是指专业技术人员获取、掌握知识、方法和经验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理解、表达、记忆、搜集资料、使用工具、对话和讨论等能力。 P72 56、人才资源是指人力资源中素质层次较高的那一部分人,着重强调人力资源的质量。 57、再造是指重新设计和安排组织的整个管理过程,使之合理化。 P47 58、执行是连接组织的战略目标与实现目标之间的桥梁,是通过各种努力使组织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P5 60、古典组织理论家根据传统观点建立了官僚主义结构,并把它看成是组织结构的典范。 P159 41、离开学习谈执行力,只能是一时之效,没有持久之功。 对 正确 42、XX 年发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性规划,首次明确了我国公民有权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 正确 43、根据组织创新理论,专业技术人员是否有优秀的工作表现,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 不正确 44、创新服务力的方法,主要有逆向思维法、稽核问题表法、发散思维法和辩证思维法。 不正确 45、协调能力包括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讨好领导能力2 个方面。不正确 46、服务力,是指组织通过服务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能力。 正确 47、爱岗敬业是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只做和尚不撞钟”的工作态度。 不正确 48、管理提高执行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正确49、创新者对组织创新成果潜在使用者的需求和获取知识的步骤有深刻了解,没有必要对财力、物力进行动员和协调的地位及经验。不正确 50、发散思维法又称类比思考法、类比创新法、提喻法、比拟法、分合法、举隅法、集思法、群辩法、强行结合法、科学创造法。不正确 51、组织目的也是一个组织的要素。所谓组织目的,就是组织所有者的共同愿望,是得到组织所有成员认同的。正确 52、困难不能作为不执行的理由,相反,困难正是执行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碍。 正确 53、控制系统是指由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媒体组成的具有自身目标和功能的管理系统。不正确 41、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态度不端正,让其努力工作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P9 42、执行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执行主体的执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的执行目的的内在动力,它是执行力的内在发动机。 P54 43、技术创新服务力,是指通过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管理模式,改善技术创新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技术的创新服务能力。 P167 53、制度创新服务力,是指在现有制度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以实现服务力的持续发展和变革创新。 P129 59、组织创新服务力,是指通过调整和变革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使其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及组织内部条件的变化,从而提高组织服务力。 P147 41、服务力,是指组织通过服务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能力。 P99 55、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服务力,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完成创新服务任务、达到创新服务目标所必备的各项主观条件的整合体,是专业技术人员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性劳动的本领。P101 44、社会人是指人有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双重性,它是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的人。 P19 45、只要牢固树立并努力实践为人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做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P119 46、对于技术开发来说,最重要的创新保护机制是知识产权制度;对于观念创新服务力来说,最重要的保护是允许探索、允许失败。 P123 47、组织目的也是一个组织的要素。所谓组织目的,就是组织所有者的共同愿望,是得到组织所有成员认同的。 P144 48、根据组织创新理论,专业技术人员是否有优秀的工作表现,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 P159 49、授权是上级工作向下级的垂直分解。合理授权是明确责任分工的群体上级对下级授予的管理权。 P7 50、良好的沟通不是改善工作氛围的重要途径,也不是执行的基础。× P85 51、组织关系是指组织人员在组织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组织的机构设置以及管理权限划分。 P145 52、培育和提升组织执行力,并不需要坚持以组织发展阶段为执行的目标定位原则。×P37 54、尽管创新的成功率较低,但成功后可赢得的社会效益却极为可观。 P97 55、学习能力是指专业技术人员获取、掌握知识、方法和经验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理解、表达、记忆、搜集资料、使用工具、对话和讨论等能力。 P72 56、人才资源是指人力资源中素质层次较高的那一部分人,着重强调人力资源的质量。 P154 57、再造是指重新设计和安排组织的整个管理过程,使之合理化。 P47 58、执行是连接组织的战略目标与实现目标之间的桥梁,是通过各种努力使组织的战略目标得 54.以实现的过程。 P5 60、古典组织理论家根据传统观点建立了官僚主义结构,并把它看成是组织结构的典范。 P159 41、良好的沟通是执行的基础。有效地提高执行力,在一般情况下首先要进行充分沟通,对完成目标任务取得较为一致的认同。 P85 44、在执行中,强化职位意识,认清职位角色,很有必要。 P89 45、执行力是每一个组织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执行力是一整套行为和技术流程,它能够使组织形成自家独特的竞争优势。 P18 47、执行是良好的沟通的基础。× P13 48、协调就是要协调好与上级、下级之间的关系。×49、管理提高执行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P41 51、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P153 52、执行是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它包括对方法和目标的严密讨论、质疑、坚持不懈地跟进,以及责任的具体落实。 P28 53、发散思维法又称类比思考法、类比创新法、提喻法、比拟法、分合法、举隅法、集思法、群辩法、强行结合法、科学创造法。× P193 54、执行力是一个组织成功的必要条件,组织的成功离不开好的执行力。 P16 55、管理思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管理活动的思考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 P38 57、组织执行力存在于组织与群体、个体之中。组织执行力与群体执行力、个体执行力有紧密关系,但不是个体执行力的简单总和。 P6 58、观念创新的本质在于超越,在于对原有观念的突破。 P112 59、组织执行力是组织各项能力的单一性表述。× P5 42、XX 年发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性规划,首次明确了我国公民有权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 P100 43、价值观是对事物的判断、评价以及自身的行为取向、态度和目标追求。 P38 44、创新者对组织创新成果潜在使用者的需求和获取知识的步骤有深刻了解,没有必要对财力、物力进行动员和协调的地位及经验。× P154 45、困难不能作为不执行的理由,相反,困难正是执行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碍。 P38 46、沟通就是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机制就是一种交流的制度,人们可以通过思想、语言、身体等多方面建立沟通机制。 P140 47、组织文化与组织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坚持、重在积累。 P40 48、服务的最终的质量与效果如何,不用取决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P101 51、提升执行能力是执行力的基础管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执行能力欠缺。 P12 54、提升执行能力是执行力的基础管理。 P12 54、创新的技术结构包括 2 个方面:一是创新服务技术构成,一是创新服务经济效益。× P171 57、横向思维法,是指突破问题的结构范围,从其他领域的事物、事实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思维方法。 P192 59、智能因素包含三种能力:一是一般智能;二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三是特殊智能。P180 60、文化的普同性表现为社会实践活动中普同的文化形式,其特点是各个不同民族的意识和行为具有共同的、同一的样式。 P64 41、执行力文化是指把执行力作为所有行为的最低准则和最初目标的文化。× P66 42、组织执行力受组织各层管理者、执行群体、管理方法、组织制度、执行工具、执行程序、组织发展阶段等 7 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P35 47、技术服务环境适应能力,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在适应专业技术服务内、外界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 P177 50、专业技术人员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正确把握好学与用、知与行的关系。 P81 51、在信息经济时代, “创造性”是唯一的财富增长途径。 P114 52、执行力的激励主要着眼于专业技术人员自我完善这一更高的境界。 P17 53、服从力是下级在上级的领导下,产生符合上级要求的行为能力。 P2 57、控制系统是指由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媒体组成的具有自身目标和功能的管理系统。 P43 42、组织执行力是在组织成长发展过程中逐步培育形成。 P6 59、组织执行力是在组织成长发展过程中一次性培育形成。× P6 44、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政府合法性的逻辑前提。 P54 45、良好的沟通是改善工作氛围的唯一途径,与执行无关。× P13 47、协调内部资源,是实现专业技术人员提升执行创新服务力制度效果的根本途径。× P140 48、执行力的第一个要素是心态要素。在执行过程中,心态要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 P949、组织的创新服务力提升战略应该通过创新服首先应具有标新立异的品质。务力绩效考核来实现。 51、创新服务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对创新服务中的薄弱环节起到了制度化管理和推动,同时进一步挖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服务潜能,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服务的主动性。 P132 52、技术,是指专业技术人员从现实到达理想目的的操作方法,包括相关理论知识、操作经验及技巧。 53、科学技术史表明,重大创新成果通常都是在对权威理论进行质疑和批判的前提下做出的。 P74 56、激进式变革是一种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达到目标状态的变革方式,这种变革对组织进行的调整是大幅度的、全面的,并且变革过程非常快。 P155 57、专业技术人创新服务力是实现服务创新的原动力,是关键所在。 P107 58、爱岗敬业就是热爱自己所在的岗位,敬畏自己承担的职责,恪尽职守,尽职尽责。 P55 45、不同的自然、历史和社会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种类和文化模式,使得世界文化从整体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P64 46、在新形势下,为人民服务思想中服务的客体更具有广泛性内涵。 P119 47、每一个组织都有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发展的灵魂。 P177 57、离开学习谈执行力,只能是一时之效,没有持久之功。 P69 58、创新服务力制度建设必须围绕组织短期发展目标进行。× P137 45、组织执行力在加强内部凝聚力的同时,通过组织的各种宣传活动,通过专业技术人员与社会各界的交流等,有意识地去反映组织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从而使社会更了解组织,树立起组织良好的社会形象。 P18 47、实践能力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在实践中运用对专业技术认知的正确理解,能按正确的价值取向采取恰当的行为方式处理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的能力。 P74 44、分析能力是指专业技术人员把事物的整体分解后单独进行研究的能力。× P72 58、创新服务力的方法,主要有逆向思维法、稽核问题表法、发散思维法和辩证思维法。 P187 45、专业技术人员观念创新服务力必须以扎实的知识体系为支撑,而勤奋学习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 P120 47、法律是维系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内在法度。× P110 49、执行意识,是指执行主体对执行活动的重要性的认识和,以及对执行内容和要求的理解与认同。 P53 60、规蹈矩的思维和按传统方式解决问题虽然简单,但容易使思路僵化、刻板,摆脱不掉习惯的束缚,得到的往往是一些司空见惯的答案。 P188 49、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P58 43、一个人即使不具有某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其他努力来拥有较强的服务力。正确 47、加强创新服务力制度建设,根本不用重视发挥创新服务力制度的整体功效,着力构建科学的创新服务力制度体系。× P135 48、创新服务力包括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分析能力。 P179 60、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服务力对改革开放进程起着毫无关系的决定。× P104 54、抓执行必须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 P84 49、在执行任务和达到目标的方法、手段、过程方面,一定要灵活应变,要因时因势而变。 P52 57、协调能力是指执行过程中的协调沟通才能。 P51 41、 良好的沟通是执行的基础。 有效地提高执行力,在一般情况下首先要进行充分沟通,对完成目标任务取得较为一致的认同。 P85 44、在执行中,强化职位意识,认清职位角色,很有必要。 P89 45、执行力是每一个组织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执行力是一整套行为和技术流程,它能够使组织形成自家独特的竞争优势。 P18 47、执行是良好的沟通的基础。× P13 48、协调就是要协调好与上级、下级之间的关系。× UNC 49、管理提高执行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P41 51、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P153 52、执行是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它包括对方法和目标的严密讨论、质疑、坚持不懈地跟进,以及责任的具体落实。 P2853、发散思维法又称类比思考法、类比创新法、提喻法、比拟法、分合法、举隅法、集思法、群辩法、强行结合法、科学创造法。× P193 54、执行力是一个组织成功的必要条件,组织的成功离不开好的执行力。 P16 55、管理思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管理活动的思考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 P38 57、组织执行力存在于组织与群体、个体之中。组织执行力与群体执行力、个体执行力有紧密关系,但不是个体执行力的简单总和。 P6 58、观念创新的本质在于超越,在于对原有观念的突破。 P112 59、组织执行力是组织各项能力的单一性表述。× P5 42、XX 年发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性规划,首次明确了我国公民有权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 P100 43、价值观是对事物的判断、评价以及自身的行为取向、态度和目标追求。 P38 44、 创新者对组织创新成果潜在使用者的需求和获取知识的步骤有深刻了解, 没有必要对财力、物力进行动员和协调的地位及经验。× P154 45、困难不能作为不执行的理由,相反,困难正是执行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碍。 P38 46、沟通就是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机制就是一种交流的制度,人们可以通过思想、语言、身体等多方面建立沟通机制。 P140 47、组织文化与组织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坚持、重在积累。 P40 48、服务的最终的质量与效果如何,不用取决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P101 51、提升执行能力是执行力的基础管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执行能力欠缺。 P12 54、提升执行能力是执行力的基础管理。 P12 54、创新的技术结构包括 2 个方面:一是创新服务技术构成,一是创新服务经济效益。× P171 57、横向思维法,是指突破问题的结构范围,从其他领域的事物、事实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思维方法。 P192 59、智能因素包含三种能力:一是一般智能;二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三是特殊智能。P180 60、 文化的普同性表现为社会实践活动中普同的文化形式, 其特点是各个不同民族的意识和行为具有共同的、同一的样式。 P64 41、执行力文化是指把执行力作为所有行为的最低准则和最初目标的文化。× P66 42、组织执行力受组织各层管理者、执行群体、管理方法、组织制度、执行工具、执行程序、组织发展阶段等 7 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P35 44、观念创新服务力是建立在管理者的思想上的。 unc 46、爱岗敬业是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只做和尚不撞钟”的工作态度。 47、技术服务环境适应能力,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在适应专业技术服务内、外界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 P177 50、专业技术人员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正确把握好学与用、知与行的关系。 51、在信息经济时代, “创造性”是唯一的财富增长途径。 P114 52、执行力的激励主要着眼于专业技术人员自我完善这一更高的境界。 P17 53、服从力是下级在上级的领导下,产生符合上级要求的行为能力。 P2 57、控制系统是指由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媒体组成的具有自身目标和功能的管理系统。 P43 59、制度是由个人或组织生产出来的,所以它是一种私有物品。不正确 4、执行力存在的问题不包括( A ) P50 A、执行时协调能力充足 B、执行迟缓 C、执行中职责越界 D、执行中的隐性不作为 42、组织执行力是在组织成长发展过程中逐步培育形成。 P6 59、组织执行力是在组织成长发展过程中一次(转载于: 小 龙文档 网:人们行为与制度)性培育形成。× P6 44、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政府合法性的逻辑前提。 P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