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一)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 基将其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以平实精炼的语言,辅 以精辟的理论分析,内容基本涵盖了教育教学中的 方方面面,既有对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指导,也有 对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建议。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 理念贯穿于书的始终,使一线任教的我如获至宝、 受益匪浅。 (一)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人 才能,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学任务。及时地发现、培 养和发展我们学生的才能和素质,及时地了解每一 个人的志趣,这一点正是当前教学和教育工作中要 抓的一件主要的事。“教师的共性教育不能排除个 性教育,而且必须依赖于个性教育去充实、完善和 提高。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 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人人都是可育 之才。杜绝搞一刀切,我们应当关注的不是哪一个 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教 师必须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满足和 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的责任在于帮 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学 生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赋、意向、兴趣和爱好等个 性特点充分发挥,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从而树立起 自尊和自信,并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二、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三、要有语言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 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 师的语言若是混乱,没有逻辑顺序,他讲的教材的 意思是那么模糊不清,这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疲 劳甚至产生厌学,加重学生的负担。 教师的语言是关系到激发学生情感、实现教育 教学效果的一门艺术。是否有技巧与魅力、是否具 有感染力是十分重要的,是教师职业特点所需要的。 这就要求教师所用语言应该是:第一,准确简明、 科学、富有示范性;第二,通俗易懂,富有幽默感; 第三,条理清楚,富有层次感,逻辑性;第四,点 拨启发,富有激励性;第五,抑扬顿挫,富有节奏 感等。而作为低年级数学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课 本的死知识讲活讲得具有吸引力,要使学生兴致浓 厚,就必须丰富自己的语言,如果具备深厚的语言 功底,那么,我们的课一定会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二)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 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尽管今天的 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 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 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 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 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 道来, 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 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 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 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 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 的 7 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 的孩子提了 5 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 20 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 要提 20 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 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 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 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 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 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 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 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 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 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 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 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 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 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 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 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 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 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 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 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 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 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 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 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 优秀教师的经 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 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 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 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 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 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 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 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 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 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是知识的源泉,聪明的殿堂!它会给人气力, 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 ,我 不时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 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 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 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 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 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p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一)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 基将其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以平实精炼的语言,辅 以精辟的理论分析,内容基本涵盖了教育教学中的 方方面面,既有对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指导,也有 对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建议。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 理念贯穿于书的始终,使一线任教的我如获至宝、 受益匪浅。 (一)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人 才能,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学任务。及时地发现、培 养和发展我们学生的才能和素质,及时地了解每一 个人的志趣,这一点正是当前教学和教育工作中要 抓的一件主要的事。“教师的共性教育不能排除个 性教育,而且必须依赖于个性教育去充实、完善和 提高。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 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人人都是可育 之才。杜绝搞一刀切,我们应当关注的不是哪一个 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教 师必须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满足和 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的责任在于帮 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学 生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赋、意向、兴趣和爱好等个 性特点充分发挥,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从而树立起 自尊和自信,并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二、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三、要有语言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 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 师的语言若是混乱,没有逻辑顺序,他讲的教材的 意思是那么模糊不清,这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疲 劳甚至产生厌学,加重学生的负担。 教师的语言是关系到激发学生情感、实现教育 教学效果的一门艺术。是否有技巧与魅力、是否具 有感染力是十分重要的,是教师职业特点所需要的。 这就要求教师所用语言应该是:第一,准确简明、 科学、富有示范性;第二,通俗易懂,富有幽默感; 第三,条理清楚,富有层次感,逻辑性;第四,点 拨启发,富有激励性;第五,抑扬顿挫,富有节奏 感等。而作为低年级数学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课 本的死知识讲活讲得具有吸引力,要使学生兴致浓 厚,就必须丰富自己的语言,如果具备深厚的语言 功底,那么,我们的课一定会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二)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 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尽管今天的 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 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 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 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 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 道来, 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 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 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 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 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 的 7 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 的孩子提了 5 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 20 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 要提 20 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 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 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 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 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 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 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 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 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 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 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 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 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 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 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 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 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 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 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 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 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 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 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 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 优秀教师的经 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 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 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 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 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 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 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 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 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 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是知识的源泉,聪明的殿堂!它会给人气力, 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 ,我 不时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 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 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 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 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 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p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一)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 基将其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以平实精炼的语言,辅 以精辟的理论分析,内容基本涵盖了教育教学中的 方方面面,既有对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指导,也有 对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建议。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 理念贯穿于书的始终,使一线任教的我如获至宝、 受益匪浅。 (一)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人 才能,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学任务。及时地发现、培 养和发展我们学生的才能和素质,及时地了解每一 个人的志趣,这一点正是当前教学和教育工作中要 抓的一件主要的事。“教师的共性教育不能排除个 性教育,而且必须依赖于个性教育去充实、完善和 提高。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 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人人都是可育 之才。杜绝搞一刀切,我们应当关注的不是哪一个 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教 师必须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满足和 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的责任在于帮 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学 生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赋、意向、兴趣和爱好等个 性特点充分发挥,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从而树立起 自尊和自信,并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二、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三、要有语言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 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 师的语言若是混乱,没有逻辑顺序,他讲的教材的 意思是那么模糊不清,这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疲 劳甚至产生厌学,加重学生的负担。 教师的语言是关系到激发学生情感、实现教育 教学效果的一门艺术。是否有技巧与魅力、是否具 有感染力是十分重要的,是教师职业特点所需要的。 这就要求教师所用语言应该是:第一,准确简明、 科学、富有示范性;第二,通俗易懂,富有幽默感; 第三,条理清楚,富有层次感,逻辑性;第四,点 拨启发,富有激励性;第五,抑扬顿挫,富有节奏 感等。而作为低年级数学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课 本的死知识讲活讲得具有吸引力,要使学生兴致浓 厚,就必须丰富自己的语言,如果具备深厚的语言 功底,那么,我们的课一定会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二)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 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尽管今天的 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 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 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 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 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 道来, 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 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 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 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 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 的 7 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 的孩子提了 5 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 20 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 要提 20 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 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 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 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 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 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 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 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 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 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 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 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 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 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 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 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 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 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 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 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 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 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 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 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 优秀教师的经 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 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 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 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 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 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 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 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 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 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是知识的源泉,聪明的殿堂!它会给人气力, 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 ,我 不时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 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 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 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 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 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