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迁移政策的演变及其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docx
-
资源ID:11186339
资源大小:30.23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0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 扫描成功!重扫
- 请在手机上确认支付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劳动力迁移政策的演变及其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docx
劳动力迁移政策的演变及其对中国农村经 济的影响 摘要:劳动力迁移是劳动者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也是劳动力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后, 伴随着中国劳动力迁移政策的变化,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 的迁移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普遍现象,并对中国农村经济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劳动力迁移;劳动力迁移政策;农村经济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从工资较低的地区迁移到工资 高的地区,从工作机会少的行业和地区迁移到工作机会多 的行业或地区,是劳动者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也 是劳动力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的必然要求。在计划经济时期, 中国城镇建立了以“统包统配”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力资源 配置制度,农村则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基本限制了农村劳 动力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中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劳动力迁移政策也发生了相 应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镇的迁移。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已成为中 国经济的普遍现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缓解了 农村就业矛盾,优化了农村就业结构,极大地促进了农村 非农产业的发展,同时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 产率创造了条件。 一、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政策的演变 1958 年以前,中国还没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村 劳动力基本上可以自由迁徙。1958 年 1 月,全国人大常委 会通过并以国家主席令形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 登记条例,对户籍管理的宗旨、户口登记的范围、主管 户口登记的机关、户口簿的作用、户口申报与注销、户口 迁移及手续、常住人口与暂住登记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 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这个条例以法 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在 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 模式”因此而生成。此后,中国一直实行以户籍管理为基 础的严格的劳动力迁移政策,把城乡居民划分为农业户口 和非农业户口,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迁入城镇。公安部为此 还具体规定了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内部控制指标, 即每年从农村迁入城镇的“农转非”人数不得超过现有非 农业人口的 1.5。 1978 年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普遍 推行,在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产生了大量 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也产生了对农 村劳动力的需求,使农村劳动力流入到城市成为可能。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政策发生了变化。 “农转非”对象逐渐扩大,控制指标有所调整,控制办法 得到改变。中央政策从宏观战略层面已经开始允许甚至鼓 励农村劳动力到就近的城镇就业。1984 年 10 月,国务院发 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明确鼓励农民 进入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 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 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城镇常住户口, 口粮自理。之后,政府又进一步允许和鼓励农村劳动力的 地区交流、城乡交流和贫困地区的劳务输出,使农村劳动 力的转移和迁移进入了一个较快增长的时期。 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 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XX 年 3 月, 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 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大当地转移就业容量; 积极引导东部相关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促进农村劳动力就 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等。这项举措明显 地改善了农民外出务工环境,农民外出务工规模进一步扩 大。XX 年农村常住户中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 重达到 21,比上年提高 0.8 个百分点,常住户中外出务 工人数增加 530 万人,比上年增长 5.3;农民工月工资水 平比上年增长 9.9。 二、劳动力迁移政策的演变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 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农村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提 高 中国人口基数大,农业人口众多,人多地少的矛盾日 益突出。改革开放以后,农民获得了自主进行择业和进城 务工的权利,农民外出务工的规模逐年扩大,促进了乡镇 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据农业部统 计,XX 年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246810 亿元,比 XX 年增 长 1.1 倍;实现利润总额 14735 亿元,比 XX 年增长 1.5 倍。 XX 年中国乡镇工业增加值达 47800 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 值的 46.5,乡镇企业增加值已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 68.68,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 l5090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 总数的 29.13,成为支撑农村经济最坚实的支柱。 根据农业部数据显示,1983 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人数为 34690 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为 31645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 总数的 91.2;非农劳动力人数为 3045 万人,占农村劳动 力总数的 8.8。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全国农业普查数 据,1996 年末,全国农村从业人员为 56085.58 万人。按从 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户数 21455.74 万户计算,户均从业 人员数为 2.61 人;其中,从事农业人员为 42441.19 万人, 占 75.67;从事非农业人员 13644.39 万人,占 24.33。XX 年末,全国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 XX6 万户,比 1996 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时增长 3.7。在农业生产经 营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的户占 58.4,比 10 年前减少 7.2。XX 年,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人员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 的比重从 1978 年的 7提高到 29.2,为农业适度规模经 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 缓解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矛盾,农村劳动力 结构趋于优化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特别是 1992 年之后,中国农 产品供求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加上政策环境逐步改善,外 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迅速增加。1992-1995 年,平均每年转 移 540 万人左右。1995-1997 年,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受此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增幅下降,平均每年转移 360 万人左右。1998 年以后,伴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 略性调整的步伐,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又开始大幅度 增长,1998-XX 年年均转移 380 万人,年均增长约 4。 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迁移,不仅缓解了中国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就业矛盾,也优化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根据 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XX 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中男 劳动力占 50.8,女劳动力占 49.2。农村从业人员中在 第一产业从业的占 70.8,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占 15.6, 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占 13.6。从文化程度来看,农村居民 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从 1985 年的 35提高到 XX 年的 61。农民外出务工以从事第二、三产业为主。外 出从业劳动力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 2.8,在第 二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 56.7,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劳动力 占 40.5。 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978 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 133.6 元,到 XX 年达 4140.4 元,比 1978 年增长近 30 倍,年均增长 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 7.1。随着外出务 工农民数量的增加,在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中,以农业 收入为代表的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以外出 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比重却稳定上升,工资性收 入已经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XX 年农民人均工资 性收入为 1596.2 元,比 1985 年的 71.71 元增长 21.3 倍; 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也由 1985 年的 18.0上升到 XX 年的 38.6,上升了 20.5 个百分点。农民工资性收入 增长主要是由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推动的。1997 年以来, 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一直呈两位数增长,在工资性收入中占 有突出地位。XX 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比 重为 36.5,到 XX 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 比重已经达到 40.8。乡镇企业支付职工工资达 l3706 亿 元,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 l440 元,占农民人均纯 收入的 34.8。 随着农村社会化、商品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以及工资性 收入的比重的提高,农村居民以实物收入为主的状况逐步 被货币收入所替代。XX 年农民现金收入达 4958.4 元,比 1980 年的 113.12 元增长 42.8 倍,货币收入率提高到 85.6,比 1980 年的 52.3提高了 33.3 个百分点。农民 收入货币化程度提高,可支配能力增强,必将推动农民收 入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 越来越多地纳入到全社会的市场经济循环中来,进而促进 农民增收步伐的加快。XX 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 支出为 3224 元,比 1978 年的 116 元增长 26.8 倍,扣除价 格因素,年均增长 6.4。XX 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 系数为 43.1,比 1978 年的 67.7下降了 24.6 个百分点。 其中,1983 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到 60以 下,农村居民整体进入温饱生活阶段,到 XX 年又下降到 50以下,农村居民整体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正由温 饱向小康迈进。 促进了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增强了农业和非农业 之间的交流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迁移也有利于冲破长期以来中国 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二元经济格局,开拓中国特色 的城镇化道路。有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化水平已由 1978 年 的 17.9提高到 XX 年的 44.9。据统计,XX 年中国流动 人口有 12107 万人,占总人口的 9.56,其中从农村流出 的有 8840 万人。XX 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 22542 万人,其 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 14041 万人。根据 XX 年全国 1人口 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国人口 130628 万人中,流动人 口为 14735 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 4779 万人。与第五 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 296 万人,跨省流动 人口增加 537 万人。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 56157 万人,占总人口的 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 74471 万人, 占总人口的 57.0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 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6.77 个百分点。 与西方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同的是,中国的农村劳 动力转移是一个既有流出又有回流的动态过程。中国农村 外出就业劳动力的主体始终处于一种流动状态,并未成为 输入地稳定的移民,其中绝大多数仍将返回到输出地,即 农民工的“回流”。外出劳动力的“回流”,能促进农村 物资投资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扩大对农田基建、农机购置 等的投入,有利于农技推广和农民技能的提高。农村外出 劳动力的“回流”,也把诸多先进技术、经营管理的新经 验、生活新理念带回家乡,增强了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在信 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并能对家乡农民的思想观念和行 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打破农村的封闭状态。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系列报告EB/OL. 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jnggkf30n/,XX-10- 17. 2、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 http:/www.stats.gov.cn/tjgb/nypcgb/qgnypcgb/tXX022 1_402463655.htm,XX-02-21. 3、国家统计局.XX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 公报EB/OL. 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XX031 6_402310923.htm,XX-03-16. 4、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关于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快 速汇总结果的公报EB/OL. http:/www.stats.gov.cn/tjgb/nypcgb/qgnypcgb/tXX033 1_15504.htm,XX-08-29.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XXM.中国统计出版社, XX. 6、国家农业部:XX 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EB/OL. http:/www.agri.gov.cn/sjzl/baipsh/X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