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文庙学-一门值得深入探究的新兴“学问”

    • 资源ID:11337813       资源大小:73.50K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文庙学-一门值得深入探究的新兴“学问”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文庙学:一门值得深入探究的新兴“学 问” 摘要:文庙,作为儒学的重要栽 体乃至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以其自 身独特的精神内核不仅影响着两千余年 中国的政治生态、文化传承及社会教化 等,且还辐射到周边及欧美诸多国家, 至今仍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备受国内 外学者的普遍关注。自其产生之日,各 种史料多有记载,研究者历代不绝。尤 其是在国家大力倡导以儒学为核心的优 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文庙的维护和资 源开发普遍受到重视,文庙研究队伍日 渐壮大,学问体系及研究机刺初步呈现, 学术研究成果累年增多,形成一个蔚为 壮观的独特的“ 文庙现象”和文化景观。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在这风生水起之际,呼吁建构一门教育 史学领域的新兴“ 学问” 。即 “文庙学”。 中国论文网 /4/view-12810780.htm 关键词:文庙;文庙学;学问; 专学;教育史学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 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 05-0094-10 以庙祭祖始于夏商周三代。且将 其提升至国家治理的高度倍加重视,所 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特别是商周 以降的轴心时代,祭祀礼仪中的宗教意 识被弱化,家国伦理及人文精神得以凸 显, 礼记中所记“ 祭有十伦 ”便是最 好的佐证。故孔子作为闻名于时的儒家 伦理的集大成者,卒后第二年被立家庙 以祀,既承古制又合时需。尤其是自汉 武帝将儒术“ 定于一尊” 之后,使得学术 层面的儒学一跃而为官方哲学,从此儒 学不仅与中国政治共盛衰,又能为不同 的政治集团所尊崇,显示出超强的活力 和生命力。而与尊儒相伴的必然是儒学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的普及与传承,或设学以教化儒经,或 立庙以主祀孔子,二者的有机结合便形 成中国古代独特的“ 庙学合一 ”现象。于 是,作为轴心后时代的衍生物,即以庙 祀孔子为主的礼制性建筑“文庙” 便广布 天下学宫。成为历代学人乃至普通民众 文化守望的精神驿站,更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中独特的文化符号而绵延至今。它 如同科举和书院一样。至今仍为国内外 学术界热议不休的一个教育“活化石” , 故而建立一门新兴的“ 文庙学 ”迫在眉睫。 一、何谓文庙学:以文庙为研究 对象的一门别样“ 学问” 要解读“ 文庙学” ,首先要弄清楚 一个核心概念即何谓“ 文庙 ”,以及与 “孔庙”、 “学宫”、 “庙学” 或“学庙”有何区 别。截至目前。学术界对“文庙” 的看法 见智见仁,尚无定论,主要有如下几种 说法。 一是基于庙宇主祀孔子这一基本 客观事实,将“ 文庙” 与“孔庙”通称,认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为文庙即孔庙,孔庙亦即文庙,只是因 为时代不同而名称上有所改变而已。诸 如唐钺等主编的教育大辞书 、夏征 农主编的辞海 、商务印书馆修订的 辞源以及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 典等权威工具书中,虽将文庙与孔庙 分别加以解读。但在表述上基本上是一 致的。如教育大辞书认为孔子庙 “明清统称文庙 ”;文庙则是在 “明永乐 八年,改称先师庙为文庙,清沿之”。 辞海认为孔庙为“ 纪念和祭祀孔子 的祠庙”;文庙则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 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因称孔庙为文宣王 庙,明以后称为文庙” 。至如近人的学 术论著中,持此观点者甚是普遍。舒大 刚等认为“祭祀先圣、先师、先贤是中 国古代学校的功能之一,孔庙(或称文 庙)与学校的合一则是实现这一功能的 主要措施”:张晓文等认为, “孔庙,即 至圣庙,又称文庙、夫子庙、先师庙, 是祭祀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礼制性建筑群”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等。 二是基于庙宇的建造意图及功能, 将“文庙”视为孔庙的一个种类,又因与 官学融为一体,故又称之为“学庙” 或 “庙学”。如孔祥林在其 世界孔子庙研 究一书中将奉祀孔子的庙宇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国立各级学校奉祀孔子的庙宇。 正式名称为“ 文庙” ;第二类是孔子故里 的本庙,即“ 至圣庙” ,亦即曲阜孔庙。 因“有庙无学,不能属于文庙” ;第三类 是孔子行迹地或纯粹为纪念孔子而建造 的庙宇, “但它并没有列入国家祀典,应 该称作孔子庙” ;第四类是书院建造的 奉祀庙宇, “虽然书院也有教育的功能, 也是设在学校内,但国家没有为它制定 祭祀的礼仪,不能称作文庙”,为与其 他文庙有所区别,故称之为“书院孔子 庙”;第五类是散居在世界各地孔子后 裔建造的奉祀家庙。王秀萍等在其曲 阜孔庙与尼山孔庙之辨析一文中,将 孔庙分为四类,即“ 国庙(皇家孔庙) 、 家庙(祖庙) 、学庙和纪念性孔庙”,并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认为“学庙特指中国古代的官方学校, 中央学叫辟雍,如后来的国子监。地方 学叫泮宫,如地方各级府州县学”。这 里所讲的学庙中的“ 庙” ,就是文庙。 三是基于庙宇表达语境的不同。 “文庙”乃相对于“武庙”而言,并非仅仅 是“文宣王庙 ”的简称。在夏征农主编的 辞海中,曾提及文庙是相对“武庙” 而言的。庞洪则认为,从文化概念上 “并不可以简单地把文庙看成是文宣王 庙的省称。因为与文宣王庙相对应的是 武成王庙,供奉的是姜太公;与文庙相 对的应是武庙,供奉的是关羽;它们所 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不相同的。两相比较, 省去了宣王两个字,少了封建意识 的累赘和束缚。 文的内涵,反而更 加丰富”。 四是“ 约定俗成” 说,是国人用语 习惯带来的称呼变化。如刘续兵认为, “文庙,今天人们约定俗成地称之为 孔庙文庙中不仅祭祀孔子,而 且以四配、十二哲、历代先贤先儒配享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从祀,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称其为 文庙更为妥当” 等。 据上所述,可以看出, “文庙” 与 “孔庙”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 “文庙” 作为“文庙学 ”巾的个核心学术用语, 不能凭借约定俗称或与其他概念混同一 体,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合理的界定。并 且这一界定也只能是属于“文庙” 的。对 此,我们认为“ 文庙” 应从三个方面来解 读:一是与“ 武庙” 相对的礼制性建筑, 此乃基于以“ 文” 治国平天下的政治需求。 即李世民所言“ 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 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 据此,凡是奉祀文人之庙宇,均可称之 为文庙,包括所有孔庙等。按礼制。文 庙和武庙都是分别独立设置的,但也有 例外,诸如四川丹棱县的文庙、武庙是 合建在一起的,建于宋朝初年,称之为 “文武庙”。福建连城县培田村有一处建 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的“文武 庙”,文庙和武庙建在一处两层阁楼上, 下层武庙祀关羽,上层文庙祀孔子;二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是鉴于孔子乃“ 文道” 之奠基者。因而文 庙必定主祀孔子(唐之前与周公同祀) 。 同时兼祀历代有功于儒道者,所谓“天 下文庙,惟论传道以列位次”,这一点 与除家庙之外的孔庙都是一致的;三是 借助学校开展教学活动。这是文庙的标 志性因素,也是与孔子家庙及各地纪念 性的孔庙的不同之处。即按国家所定礼 制,或因庙设学,而以“ 庙 ”为主,故称 之为“庙学”;或因学设庙,而以 “学”为 主,故称之为” 学庙” 或“学宫”,明清时 冈强化其尊儒崇儒而将地方官学统称为 “儒学”。这样,作为礼制性建筑的文庙 既是官学师生祭祀重地,又是教育吏员 办公之所。实乃统治者在年轻学子中实 施儒学教化的重要阵地及举措,所谓 “发挥三纲五常之道,载之于经,仪范 百王,师表万世。使世愈降而人极不坠 者,孔子力也。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 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 今使天下之人,读其书,由其教,行其 道,而不得举其祀,非所以维人心扶世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教也”。而至如书院中奉祀孔子的庙宇, 并非像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类似以 孔子为祭祀对象的书院并不多见”,甚 至认为书院祭祀的一般是地方先贤或文 化名人而非孔子。事实上并非如此,宋 朝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明道书院、 茅山书院、永嘉书院、延平书院、鳌头 精舍以及丰湖书院等,都置有庙宇专门 奉祀孔子,或将孔子与弟子及先贤、先 儒、乡贤等一起奉祀。如建于北宋初年 的应天府书院, “前庙后堂,旁列斋舍, 凡百余区”。依台湾学者高明士所见, 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 年)诏令全国书 院学校修缮孔子庙之举。 “可视为宋代全 面实施庙学制(含官学与书院)的 开始”。至元朝, “凡天下名书院者,有 祠以祠先贤,有教以教后学,国朝制也” 。清朝更是“ 今天下郡县莫不有书院, 亦莫不有崇祀之典” 。足见,书院庙祀 孔子的建筑应该属于地方文庙的一种特 殊类型。虽然不像地方文庙那样布局规 整,但它是依据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所建规模或大或小,称呼也不尽一致, 如大成殿、礼殿、先师殿、燕居堂、中 和堂等。虽然没有完全纳入国家祀典。 但又遵从而不违背国家祀典,所谓“书 院设官,春秋命祀,并遵旧典”。或者 说。书院奉祀时所例行的在一定程度上 应该是国家祀典的“ 简约化 ”,而非游离 于国家祀典之外。尤其是“有些没有修 建孔庙的地区,书院几乎就成为地方祭 孔的场所”。这样看来。没有理由把书 院中奉祀孔子的庙宇排除在文庙之外, 特别是受过帝王恩赐的、地方官员直接 参与办理的、具有官学化倾向的书院, 其庙祀孔子的礼仪更符合文庙的基本规 制。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如 下结论:文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 的文庙可以理解为与武庙相对的、文治 层面的庙宇性建筑,包括天下所有孔庙 (含国庙、学庙和家庙)以及各地附属 于孔庙的或单独设置的先贤祠、乡贤祠、 名宦祠等,这既是统治者推崇儒学的礼 制性建筑,天下文人学者希圣希贤的精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神家园,又是普通民众缅怀圣贤的谒拜 之地。或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庙是中华 民族的精神殿堂与文化符号,它集中体 现和反映出炎黄子孙的先贤崇拜和文化 信仰。如此,广义的文庙属于历史学研 究的范畴。而狭义的文庙,我们定义为 孔庙中的一种,是与武庙相对、主祀孔 子且伴有教学活动的礼制性建筑,具体 是指与各级官学及书院直接相关的主祀 孔子的庙宇,或称之为“ 庙学 ”,或称之 为“学庙”。只因时代不同,对此类庙宇 的称呼也多有变化。诸如:春秋时的 “孔子庙”,汉唐的“仲尼庙”及“文宣王庙” ,宋朝的“宣圣庙 ”及“夫子庙”,元朝的 “先圣庙”,明清的“文庙”以及部分书院 内的“礼殿”、 “先师殿”等,不一而足。虽 明永乐时正式称呼官学中奉祀孔子的庙 宇为文庙,但在此之前,凡是与学校融 为一体的主祀孔子的建筑都属于文庙性 质的礼制性庙宇。本文所指的文庙是狭 义上的文庙。属于教育史学的研究范畴。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2 基于对“ 文庙” 的界定, “文庙学”则 是指以文庙及与文庙相关的教育文化设 施、制度、理论和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专 门“学问”,或者说“文庙学”是一门“专学” ,如同“书院学 ”和“科举学”一样都“属于 新兴的专学” ,而非严格意义上的 “学科” 。之所以作这样的诠释,也是有一定道 理的。 目前学术界对“ 学科 ”的界定是比 较明确的,其准入标准也是非常严格的。 从知识维度上讲,一门学科需要满足五 项条件:一是特有的学科定义和研究对 象;二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三是学科创 始人和代表作;四是精心营建的理论体 系;五是本学科独特的科学研究方法。 不仅如此。费孝通还提出一门学科的社 会建制维度,即必须要有学会、专业研 究机关、大学的学系、图书资料中心以 及学科的专门出版机构等部门建制,并 与知识维度一起才能构成一门完全意义 上的学科。因此,对于尚不具备学科基 本构成要素的“ 文庙学” 来说,称之为一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3 门“学科”显然是不合适的。 如将“ 文庙学” 作为一门 “学问”, 则完全是讲得通的。因为“学” 有“学问” 和“学科”双重含义, “学问是完全开放的, 它是一种研究领域,不受任何限制,任 何人都可从不同方面、不同层面进入研 究领域,开展研究,取得成果。而学科 则带有一定的专有性与封闭性,有自己 独有的研究对象、独有的研究理论与方 法、独有的研究范围与边界”。就语感 而言, “学问”、 “专学”给人的印象“较为松 散,较为写意,较为柔性,不一定很成 型,只要有不少人研究即可称之为学 问 ;而学科则有一种较为严密的 逻辑体系,较为严整的内在结构和外显 框架,较为刚性且基本成型”。有学者 还对“专学”给予较为确切的界定,认为 “专学”是史学界和文学界较为常用的一 个概念,它是指“ 以某一人物、著作、 文物、机构或制度为对象的专门学问和 专门研究领域。专学虽然有稳定的研究 对象和一定的研究范围。但一般不形成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4 结构严谨、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 ,只是作为一种结构相对松散的专门学 问,如红学、朱子学、敦煌学、甲骨学、 闽学、钱学、 文选学、书院学等”。 那么,依此标准,凡是称之为“专学” 的, 只需符合四项标准即可:一是具有研究 对象;二是具有研究方法;三是具有理 论体系;四是具有一定数量的研究人员。 相对于“学科 ”而言, “专学更侧重于知识 维度的探究。它为研究兴趣而追求学术。 而并不刻意追求社会建制”。 因此, “文庙学” 还只是一个专门 的研究领域,一个专门的“学问” ,而不 能概而言之为一门“ 学科”。虽不具备一 门学科的基本要素,但可从历史学、教 育学、建筑学、文物学、政治学、民俗 学、伦理学、档案学、艺术学等不同的 学科专业角度开展研究。也许随着研究 的不断深入。 “学问有可能发展成为学科, 但并不必然会发展为学科,有或然性而 没有必然性” 。虽因中国语言文字的独 特性,我们“ 比西方更常使用 学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5 概念。包括学科的概念。西方作为一个 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在中文里头就变 成了学科 ”。但我们完全可以避开 “学科”这一容易引起歧义的字眼。从严 格的学术层面上讲,还是将“文庙学” 称 之为一门新兴的“ 学问” 更为符合学术研 究的真谛,而不能为了研究中表达与叙 述的方便而将“ 文庙学” 称之为一门 “学 科”。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之所以没有 将文庙学称之为“ 庙学学”或“学庙学” (当然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研究) ,主要考虑到研究的主体是文庙,而非 官学或书院。庙学或学庙是文庙与学校 的合成体,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现象,而 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会有两张皮之嫌。 既要兼顾文庙又要兼顾官学和书院。自 然也会与官学史及书院史相重复。何况 文庙的教育功能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更 多更重要的是社会教化。因而。文庙学 将学校及社会教化作为文庙的一项重要 功能加以研究。则更能彰显文庙的价值,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6 并且亦能与现在的学退庙进之态势进行 对接,也使得文庙研究的现实价值更为 突出。 二、为何建构“ 文庙学 ”:基于文 庙的价值取向及学术积淀 建构一门新的“ 学问 ”必有其特殊 的研究价值和建构基础。 “文庙学” 正是 如此。文庙既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及现实 需求,又有诸多学人丰硕的学术研究积 淀,与文庙同功的“ 六籍”均已成“学”, 文庙亦自应成“ 学” 。 第一, “文庙学” 研究的核心问题 “文庙”,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巨大的 文化资源,蕴藏着强大的政治功能、文 化功能和教育功能,对中国社会样态及 民众心理结构的形成发挥着积极的、重 要的影响和作用,业已成为中国乃至于 周边诸多国家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尤 其成为中心城镇文化守望的重要标志。 对文庙起始于何时,学术界众说 纷纭,或早至春秋,或晚至唐朝。但总 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7 就。且其历史积淀也是非常丰厚的,足 以占据儒学发展的半壁江山。台湾学者 高明士曾言,从建筑角度上讲,文庙在 中国经历了由学到“ 庙学”的发展过程。 至迟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 年) 则已建立。我们认为,文庙的雏形当自 曲阜因庙设学开始。孔子卒后第二年 (前 478 年) ,其居室被其弟子奉为庙, “藏孔子衣冠琴书车,至于汉二百余年 不绝”。虽属于家庙性质。并非严格意 义上的文庙,但毕竟是奉祀孔子,又兼 有私学活动,称之为雏形也不为过。而 最早与官学融为一体的文庙,可追溯到 汉初蜀郡太守文翁在郡学所设置的“礼 殿”。宋朝学者席益在 府学石经堂图 籍记中称:“ 蜀儒文章冠天下,其学 校之盛。汉称石室、礼殿,近世则石壁 九经。 ”舒大刚等考证后认为, “周公礼殿 是当时蜀学对先圣先贤进行缅怀和祭祀 的场所,殿内陈列历代圣君贤臣画像, 也绘有孔子及其弟子等儒家著名人物, 岁时祭祀,供人景仰,是当时蜀学的精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8 神家园,也是中国古代庙学合一的最早 范本”;且“周公礼殿是曲阜之外中国所 建最早祭祀周公、孔子的机构”。但作 为国家层面的政策性导向,文庙则实自 汉明帝永平二年(59 年)诏令学校“皆 祀圣师周公、孔子” 始。从此天下学校, 自太学到州县学均开始庙祀周孔。魏晋 南北朝时开始文庙的规模化建设。如东 晋太元九年(384 年) ,国学“增造庙屋 一百五十五间” 至唐武德二年( 619 年) 又开文庙主祀孔子之先例,牟宗三称 “孔子之所以为孔子。始正式被认识” , 且自唐“州县莫不有学。则凡学莫不有 先圣之庙矣” 。宋承唐制,文庙设置亦 很普遍,所谓“ 宋兴,崇尚文治,吾夫 子之祀遍天下” 。不仅是官学。还有自 宋朝日益兴起的书院内也必崇祀孔子, 如陈青之所言:宋朝“ 每个书院必塑有 孔子及十哲的肖像,甚至图画七十二贤 一同配飨。 ”明永乐八年(1410 年)不仅 “正文庙圣贤绘塑衣冠 ”,且改学校先师 庙为“文庙”。自此“文庙”之说盛行天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9 至明末所建文庙多达 1560 所,清末则 增至 1740 多所,单从数量上讲,除了 国庙、家庙及个别纪念性孔庙外,其他 主祀孔子的庙宇都属于文庙,所占比例 可达 99%以上,自然是中国“孔子庙的 主体”。虽自清末开办新式学堂,庙学 制度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但文庙作为传 承儒家文化的物质载体依然留存,它 “所承载的儒家文化的精髓依然灌注于 时代的精神之中,驻留在人们思想深处, 儒家思想依然受到最高统治者乃至全社 会尊崇”。目前保存完好的文庙,中国 大陆与台湾有 300 多所,周边国家如日 本、韩国、越南等也有近 100 所。可以 说,文庙立足本土、辐射周边,形成足 以和佛寺、道观相媲美的“文庙现象” 。 毫无疑问。文庙的强势缘于与政治生活 的结缘,自西汉确立以儒治国后,魏晋 至明清皆秉承儒治政统,不断提高孔子 及儒学的地位,称孔子为“人伦之表” , 称儒学为“帝道之纲 ”,还不断完善庙祀 孔子的礼制和礼仪。期间,儒学确实遭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0 受过来自玄学、佛教及道教的冲击。但 因儒学自身的包容与吸纳,以及与政治 生活的不解之缘,不但没有动摇其根基, 反在博弈中始终占据着权力的中心位置。 历代各地文庙正是在这儒化的背景下得 以建造的,反过来又对政治生态起到一 种固化作用。诸如每当因社会剧烈震荡 带来道德秩序的破坏。所谓“论之不孝 不悌之事,濒见词诉” 等,统治者都毅 然决然地动用儒学以拯救社会道德的普 遍缺失。都会利用文庙祭孔这一活动来 “宣德化”。 “正人心”。每当基业稳定之际, 统治者又会诏令修建文庙以传承儒学, 这“在远离政治中心的少数民族地区显 得更为重要” 。 基于与政治生活的结缘,文庙在 “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以儒学为主体的中 国传统文化反映在现实中的物化形 式它在历史上起到了文化传承作用。 产生了文化认同价值,形成了特有的文 化基因和精神特质” 。而文庙的这种特 殊的文化功能,主要是通过定期与不定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1 期的、立竿见影的祭祀活动得以实现的, 因为“祭祀的对象,自从被推上受人顶 礼膜拜的圣坛之后,无论是圣人还是贤 者,都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血肉之躯,而 是道德的载体,道统的象征和文化的符 号”。何况民众文化信仰的产生往往需 要一定的场合、氛围和情景,而文庙的 祭祀活动“正是通过种种方式,制造一 定的情境、氛围。引发士人对儒学的信 仰”。文庙也由此成为历代士人的精神 圣地和普通民众的道德驿站。 也正是基于文庙与教育的结缘。 文庙的设施及祭祀活动又有“风励士子” 的强大教育功能,这使得在读学子足以 形成对师道和学业的敬畏感。如果说西 方的敬畏感来自“ 上帝” ,那么中国则来 自对“天命”的敬畏。对此,孔子曾提出 君子要“三畏 ”,即“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其中“ 畏大人,畏圣人 ” 就包含对师道和学业的敬畏,只有敬畏 “大人”和“圣人”之教,才能自觉和自律, 也才能真正成为“ 传道济民 ”的君子。而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2 养成君子敬畏感的最佳路径不是空洞的 理论说教,也不是摇头晃脑式的诵读圣 贤之书,而是在学校内设祠奉祀,以此 “使天下之士观感奋兴,肃然生其敬畏 之心。油然动其效法之念”。亦即通过 “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场景。使人们 对先圣先师先贤等供祀对象的崇敬之情 升华为一种神圣的体验” 。正是这种庄 严肃穆的文化场景,使得岳麓书院诸生 在先圣先贤像前“ 穆然而志专,徘徊乐 之,不忍去也” 。从“ 穆然 ”到“乐之”再到 “不忍去”,足见谒祠之举对在院生徒的 感染力无疑是巨大的。也使得白鹿洞书 院诸生“莫不求之以诚,守之以敬,惴 惴栗栗,如薄冰深渊之在前,而唯恐失 步。皇皇汲汲,如驹隙桑荫之易徙,而 唯恐失时”。只有对圣贤之道心存敬畏, 才会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更使 得自为童子时的文天祥,看到学宫的文 庙中还奉祀乡贤欧阳修、杨邦义、胡铨 像等,且皆谥“ 忠” ,竞将血食文庙作为 自己的梦想,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3 其间,非夫也。 ”如此,一代代学子带着 对师道和学业的敬畏,去追逐“希圣希 贤”的人生理想,最终实现“ 传道济民” 的处世目的。据统计,曾在泉州文庙受 教后高中进士的,唐朝有 16 人。宋朝 有 872 人,元朝有 3 人,明朝有 684 人, 清朝不完全统计有 248 人。又如山西阳 城县郭峪村及沁水县的西文兴村、浙江 永嘉县的芙蓉村等,都建有村级文庙。 由地方乡绅公议而成。建于明成化六年 (1747 年)的郭峪村文庙, “选老人以掌 乡之政令教化” ,配殿内立有乡贤牌位 100 多个,明贤碑 7 座,其中两座刻有 本地考取功名的 88 位学子的名字,文 庙的乡村教化特色异常明显。这些文庙 的受众者在接受儒学洗礼后,又在不断 地再造着新的中国及乡邦文化。 当然,文庙的功能远不止政治、 文化和教育,还涉及到建筑、绘画、民 俗、宗教等诸多文化领域,需要从多个 学科层面进行专门或综合性研究。 第二,建构“ 文庙学 ”是当今社会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4 弘扬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也是解构文 庙研究与复兴中诸多困惑的必然选择。 自“文革 ”后,中国政府一向重视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掘和弘扬。而孔 子所倡导的儒家文化又是传统文化的核 心要素,文庙或孔庙作为儒家文化的载 体自然备受关注。诸如:曲阜孔庙的祭 孔活动,以往由民间团体来主持,从 2004 年起转而由市政府来主办,2007 年又上升到由省政府与教育部、文化部 等联合主办,由此带动了各地文庙的官 方“公祭”活动。再如:就国务院所公布 的七批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说, 共有 93 处庙祀孔子的遗存榜上有名。 除 1962 年的第一批公布的 4 处外。其 余 89 处都是在 1988-2013 年之间分五 批次公布的(1982 年的第二批次没有文 庙遗存) 。在这 93 处遗迹中,曲阜孔庙、 衢州孔氏家庙、榉溪孔氏家庙等=三处 遗存属于国庙或家庙性质,其余的 90 处遗存均属于文庙。其中:直接公布为 “文庙”的有 67 处;公布为 “文庙大成殿”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5 的有 7 处(因文庙的遗存主要是大成殿) ;公布为“学宫 ”的有 4 处,集中在广东 和海南,系当地对文庙的习惯性用语; 公布为“孔庙 ”的有 2 处。即北京孔庙和 上海嘉定孔庙,实际上都属于文庙性质; 公布为“宣圣庙 ”的有 1 处,即山西的石 末宣圣庙。还有 9 处名异实同的文庙, 多因红色遗迹或其它文化遗存而获批。 此举也带动了全国各地对文庙遗存的修 复和保护,并有郑州文庙等修复后免费 向公众开放等。 尤其是,2012 年胡锦涛在党的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 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且基于对传 统文化营养的汲取,报告中提出了“二 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 在国家层面倡导“ 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在公民层面倡导 “爱国、 敬业、诚信、友善” 。2013 年习近平在 山东考察时专程前往孔府及孔子研究院, 在听取有关专家发言后明确表示, “一个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6 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 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 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4 年“ 五 四”青年节当日。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 师生座谈时又发表重要讲话。对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 系进行深刻而又系统的解读。他说: “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 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 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 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 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 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 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 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提 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 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 和影响力”。这就告诉我们,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 “现代化不论走多远,其根依然在历史 与传统所塑造的文化血脉之中,失去了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7 这种血脉之根,现代化只有形式,没有 灵魂,只有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家园” 。那么,文庙作为传播儒学的主阵地, 理应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重要文化阵地。事实上,已有部分 文庙积极开展国学教育普及活动,如举 办成人礼、开笔礼等,取得明显效果。 但在现实中,文庙的发展还面临诸多问 题和难题,主要有:一是因地方政府文 物意识淡薄及经费紧张。有相当一部分 文庙遗存得不到正常的维修和保护,任 其自生自灭;二是部分得到保护的文庙, 其蕴藏的多元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甚至尚有过于功利化的倾向;三是部分 文庙设施及祭祀活动不合礼制,如:文 庙的匾额横写、大成殿内孔子与四配一 字型摆开:大殿内同时供奉儒释道三教 始祖;祭礼混乱,服饰杂乱无章等。还 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商榷,诸如:祭 祀时间应该是在生日还是死日,中国传 统都是死日祭祀,生日庆祝的;受祀对 象如何称呼,如仅称呼孔子一人,其他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8 配享者如何受祀;每年各地文庙是同时 祭祀还是各自为政;祭文是年年来写, 还是规范为一;是倾向实质性的传统祭 祀礼仪。还是做成“ 文化搭台,经贸唱 戏”的表演性大典;在尊重已往配享制 度的前提下,在大成殿是否可以续增一 些新儒学代表人物,在文庙的乡贤及名 宦祠内也续增一些现当代儒官或儒商、 儒医、儒民等。 无论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还 是解构文庙发展中遭遇的种种问题及困 惑,都需要从学术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入 系统的研究与论证,以文庙理论来引领 文庙发展,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文庙在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助推作用。 第三, “世上本无谓学,研究的人 多了,便成了学。 ”文庙研究也是如此, 既有悠久的研究历史,又有丰硕的研究 成果和规模较大的研究队伍,这使得建 构“文庙学”的学术研究基础已经具备。 符合新兴“学问 ”的基本要求。 纵观文庙研究的历史,大致可以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9 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一是文庙原始资料 积累阶段(汉至元朝) ,自统治者定儒 术于一尊后,文庙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 花,也就开始了文庙原始资料积累的历 程,而见于史书所载的,当始于司马迁 所撰写的史记 ,尔后的正史如汉 书 晋书 魏书 宋书 新唐书 旧唐书 宋史 元史 明史 清 史稿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自宋以 后有案可查的地方志中。对文庙建制包 括修建文庙的各种碑文以及文庙平面布 局图等。几乎都有详细的记载。还有, 在各种学术著作中还保存有大量的学者 为文庙(或孔庙)所撰写的碑文,如朱 熹晦庵集卷 80 所载信州州学大 成殿记及白鹿洞成告先圣文 ,清 朝毛奇龄的西河集卷 70 所载重 修萧山县儒学文庙碑记等。尤其是这 些碑文的石刻,有相当一部分被当地文 庙所保留,可以与志书文本记载相互印 证和补充。如河南浚县文庙棂星门外的 下马碑上写有“ 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0 至此下马”,而县志所载则为“ 一应文武 官员至此下马” 。于此可见碑刻为实, 县志所载有误,可知下马规训涉及到所 有人等。这更显示出文庙的神圣和不可 冒犯。这类文庙资料虽然散处,不成体 系,但以其原始和份量,以及融入诸多 文人学者的思考,都是研究文庙及“文 庙学”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史料。 二是文庙研究的初始阶段(明清 至民国) 。自明朝。在举国编著大型丛 书类书的驱动下。有学者开始对文庙的 各种资料进行梳理、研究和汇编。 明 史卷 96艺文部分载有:潘峦的 文庙乐编2 卷、何栋如的文庙雅 乐考2 卷、黄居中的文庙礼乐志 10 卷、瞿九思的孔庙礼乐考5 卷。 清史稿卷 146艺文部分载有: 阎若璩的孔庙从祀末议1 卷、庞钟 璐的文庙祀典考50 卷、蓝锡瑞的 醴陵县文庙丁祭谱4 卷、郎廷极的 文庙从祀先贤先儒考1 卷。此外, 据其他史料所载,还有清朝陈锦的文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1 庙从祀位次考 、张侯的文庙贤儒功 德录 、金之植的文庙礼乐考 、牛树 梅的文庙通考以及民国时期孙树义 的文庙续通考等,对文庙的发展流 变、建筑型制、祭祀礼仪及从祀制度等 作了系统考辨。这些专门研究文庙的学 术成果。为“ 文庙学” 的建立积累了详实 的资料。奠定了初步的研究基础。 三是文庙研究陷入低谷期 (1949-1995) 。受政治运动的影响,从 “破四旧”到“十年文革”,包括文庙在内 的几乎所有的文化遗存均受到不同程度 的破坏。虽然 1961 年有四处祀孔遗存 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其情况都比较特殊,或为国庙及京师 文庙地位显赫,或为红色遗存而自然获 批。对其他文庙而言,生存环境还是异 常艰难的。对文庙的研究和保护更几乎 是处于停滞状态。 “文革” 后,随着各地 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文庙保护开始受 到关注。主要表现或成绩如:1988 年公 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

    注意事项

    本文(文庙学-一门值得深入探究的新兴“学问”)为本站会员(月****)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