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与对策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与对策 摘要 汽车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又是幼稚产业,如何发展好我 国的汽车产业一直以来就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汽车出口作为发展我国汽车 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显示出了其强劲的发展动力。尤其是近几年来, 汽车出口的数量不断增长,并于 2013 年出口额首次超过 1500 亿美元,出口数 量也首次超出进口,实现了历史性转折。但是在我国汽车出口的发展过程中, 一方面体现出了我国汽车出口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我国汽车出口存 在的诸多问题。有关我国汽车出口的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 本文针对这些情况,认真分析了我国汽车出口竞争力的现状、特点,总结了我 国汽车出口存在的不足,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提升我国汽车 产业出口竞争力的途径。 本文的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本文的研究方法和 研究内容,最后简要介绍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对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并做了简单的评述。 第三章运用历史数据,纵向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行业概况和进出口情况。 第四章主要对影响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包 括主要因素和辅助因素。 第五章是定量分析部分,对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指数、 进出口产品价格比、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进行分析,并对 结果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章的最后总结了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文章认为,我国 的汽车产业要想实现全球化战略,必须重视研发投入、鼓励和引导自助消费, 加快配套产业的发展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并加快实施规模经济。 关键词:汽车产业;出口竞争力;新贸易理论 Abstract The auto industry as a pillar industry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n infant industry, how to develop our automobile industry has always been the concern. Auto export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more and more shows its strong development momentum.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automobile exports continue to grow, and in 2013 exports for the first time in more than 150000000000 U.S. dollars, exports exceeded imports for the first time, to achieve a historic turning point. But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utomobile export, on one hand reflect the Chinese automobile export advantage, on the other hand also exposed many problems in China's car exports. The issue of China's automobile export has been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In this paper, in view of this,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utomobil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hina's car exports, on the ba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to explore ways to enhance th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par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content, and finally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innovation and deficiency. The second chapter research on the related subject and do a simple review. The third chapter uses historical data, the longitudinal analysis and the import and export situation of automobile industry in china.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including the main factors and secondary factors.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part, o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 China's auto industry product quality index, the price of import and export products, the trade competition index,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RCA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of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e end of this chapt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mean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The article thinks,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in China to realize the globalization strategy,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R export competitiveness; new trade theory 目录 第 1 章 引言 5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5 1.2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6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6 1.4 研究不足 7 第 2 章 理论综述和文献回顾 7 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7 2.2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渊源 8 2.3 国外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8 2.4 国内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11 2.5 小结 12 第 3 章 中国汽车产业的行业现状 13 3.1 行业概况 13 3.2 汽车行业进出口情况 .13 第 4 章 波特的“钻石模型”范式下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性分析 16 4.1 主要因素分析 .16 4.2 辅助因素分析 17 第 5 章 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18 5.1 国际市场占有率 .18 5.2 产品质量指数 20 5.3 进出口产品价格比 22 5.4 贸易竞争力指数 22 5.5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23 5.6 实证分析结果 25 第 6 章 提高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26 6.1 加强技术开发且引进和培养人才 26 6.2 鼓励和引导自主消费 27 6.3 加快配套产业的发展 27 6.3 进行战略重组以推进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 28 6.4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且完善汽车行业法律法规体系 .29 第 7 章 总结 31 致谢 34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随着石油能源的开发利用,汽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一组吸引人的数据显示,2011 年,我国汽车市场继续呈现 平稳增长态势,产销量月月超过 120 万辆,平均每月产销突破 150 万辆,全年 汽车销售超过 1850 万辆,再次刷新全球历史纪录。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生 产和消费国,这一指标使我们惊喜于祖国汽车产业取得的成就。 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融入到世界汽车产业里面,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汽车产 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汽车以现代产业形式迅速发展,成为了国家经济的主 体,也成了国际间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汽车产业正加速的全球化进程,使我 国汽车产业也正在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国际市场,这也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 总体趋势,中国汽车产业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然而,在这个汽车品牌拥挤的年代,中国汽车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大多停 留在以低价格换取市场占有率的阶段,这无疑是对国内资源的一种浪费,中国 作为世界大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却有着起步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强的特点。 如何加强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建设,如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国际知名度 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汽车,已经成为吸引人的话题。 1.1.2 选题的意义 产业国际竞争力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发展中 国家通过产业技术升级,提高产业素质,可以突破以往国际分工的限制,使自 己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上的地位得以提升。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显要地位, 其发展水平体现着一国经济的总体强弱程度。我国汽车产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 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其支柱地位日渐形成。 但是,随着全球汽车产业战略性重组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 汽车产业正面临着“增产不增收”的窘迫局面。一方面汽车业近年来无论产量 还是销量都保持高速增长,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另一方面却是单 车利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国内汽车产业无论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还是服务, 管理水平上都与汽车强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尚无法与之在国际市场全面竞争。 在当前国际竞争加剧,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我国能否充分 发挥市场大国优势和成本优势,抓住跨国公司全球汽车产业调整的战略机遇, 全面融入世界汽车产业体系,在全球国际分工中显示出国际竞争力?我国如何 从全球竞争的角度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进行汽车产业链的优化布局,将比较优 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这是当前我国政府和企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1.2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竞争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使得对产 业竞争力的评价具有现实意义.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在汽车工业竞争力评价方面 的研究比较欠缺,有鉴于此,在国内外有关竞争力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 汽车工业竞争力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索,分析影响汽车工业竟争力的各种因素, 运用汽车工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状况,并 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发展策略,护我国汽车产业安全,促进其可持续发 展。 1.2.2 本文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已掌握的文献,查找相关汽车产业竞争力的书籍, 利用校园网查询各类期刊、学术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 (2)关键因素分析法:找出影响汽车产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根据资料统 计找出关键因素,从关键因素着手更深层次的分析汽车产业缓慢发展问题 (3)对比与经验总结法:利用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发达国家 的发展情况进行对照比较,根据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得出适合中国汽车产业的 发展对策。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首先,在对大量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现状和本文的研究视角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认为:产 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某一产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在国际市场上比它 国同类产业更高效地组织国际、国内资源,以更高的效率,完成优质产品或服 务的生产,顺利地实现其价值,并持续保持或不断提升自身优势的能力。 其次,本文结合波特“钻石模型”的定性分析,创造性地引入产业市场集 中度,国内市场规模,企业竞争力(包括:企业研发能力、资产贡献率、劳动 生产率),产品竞争力(包括: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国际贸易竞争力指 数、进出口产品价格比、产品质量水平、国际市场占有率)等系列指标,对我国 汽车产业进行更全面的定量分析,从而更贴近实际地反映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 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1.4 研究不足 文章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文章没有研究FDI 及技术创新等因素对汽车产 业竞争力的影响。汽车产业作为一个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FDI 及技 术创新等因素应该对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将在以后作相关 研究。 第二章 理论综述和文献回顾 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1 竞争力的概念 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它 是一种相对指标,必须通过竞争才能表现出来,笼统地说竞争力有大有小或强 或弱。但真正要准确测度出来又是比较难的,尤其是企业竞争力。竞争力是对 象在竞争中显示的能力。因此它是一种随着竞争变化着的有通过竞争而体现的 能力。竞争力包含在对象的现在,但它是对象未来可以展示的能力。要测定竞 争力需要确定一个测定目标时间。 2.1.2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要研究国际竞争力,首先要明确国际竞争力的定义。最权威的定义机构要 属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 WEF)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 发展学院。它们在 80 年代初开始研究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到 1989 年开始 定期发布国际竞争力的排名结果,并将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不断修改和完善。 两家机构联合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已逐渐成为各国政界、经济界领袖审时度 势、制定决策的重要参考物。1995 年底 WEF 与 IMD 就因研究方法的分歧而分别 组成新的研究队伍,使用各自理解的概念和方法发布各自的国际竞争力报告,。 其他对竞争力的定义较为著名的学者和机构还有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迈 克尔·波特教授、麻省理工大学、伦敦经济学院、瑞士联合银行、美国工业竞 争力总统委员会、美国贸易委员会等机构。 当前在国际上对于竞争力的研究中, 具有一定影响和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米自于迈克尔.波特、保罗·克鲁格曼等 学者以及洛桑国际管理发展、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 这样一些国际机构,下面先简单阐述一下这些机构对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2.1.3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从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概念延伸而来,是一个具有明确 的 直观含义却又不易精确定义的概念。目前国内理论界对于何为“产业国际竞争 力” 的争论颇多,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产业的界定与分类;二是对于产业层次 上的国际竞争力含义的理解。 (1)产业竞争力内涵 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国家内部区域间的同一产业在与国际竞争 对手竞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其竞争优势是通过对产品研发、生产要素 条件和营销的控制能力,并能持续地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实现的。竞争 力的直观表现是市场份额以及盈利水平,但是其最终结果应该通过产业规模的 扩大、产业效率的提高和产业技术的升级来衡量。因此,产业竞争力的涵义有 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竞争力是一个涉及不同国家之间的同一产业的经济关系;二 是产业竞争力并不是指单个企业的竞争力的加总,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 系即产业组织结构、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的状况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等都 会对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三是产业竞争力是通过产品或者服务在市场上的控制 力来体现的,它取决于产业的技术控制力、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与产业制度安排, 其本质是生产力之间的转量。 2.2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渊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快,出于应对国际竞争压力的需要,一些发 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展对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正组建成为各国政府、产业和学术界关 注的热点之一。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可以 为研究汽车产业中的众多课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深入探讨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实为为指导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全面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国 际竞争力创造理论保证。 2.3 国外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2.3.1 绝对优势理论 1776 年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提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 进而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 础。如果一国拥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或更低的生产成本和价格,就称该国在这 一 产品上拥有绝对优势,又称“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他认为,当 一 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效率更 低 (或有绝对劣势),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 中 一部分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商品。一国的绝对优势可以从劳动生产率、生产成 本 和价格三个方面的比较中反映出来。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应该专业化并出口那些自己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当两个国家用各自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相交换时,两个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会 得 到同时提高。因此从绝对优势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一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具 有 国际竞争力。但是这一理论却无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 产 品上同时拥有绝对优势而另外一个国家在这两个产品生产上同时处于劣势状态 怎么办? 2.3.2 比较优势理论 1817 年大卫·李嘉图从相对生产效率的角度提出了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他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 处 于劣势(即无绝对的优势),仍有可能有互利贸易。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出 口 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 劣 势相对大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同样能获得贸易收益,提高社会 福 利。比较优势也可以通过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和价格来衡量。 从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一国在其存在相对优势的产品上也存在着 国 际竞争力。问题是,相对优势从何而来? 哈伯勒(Haberler, 1936)用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 了相对优势的来源。他认为,一种商品的成本是再生产 1 单位该种商品所必须 放 弃的另一种商品的生产量。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生产上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时,该 国 在该商品生产上就有相对优势(在另一种商品上有相对劣势)。 2.3.3 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和钻石模型理论 在西方经济研究中,真正系统、完整地对竞争力进行研究的是哈佛商学院 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波特认为,传统经济理论如比较优势理 论、规模经济理论都不能说明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因为“在产业竞争中生产要 素非但不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其价值也在快速消退中”,“规模经济理论有 它的重要性,但该理论并没有回答我们关心的竞争优势问题”。 “哪些国家的 企业能发展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可以应用到什么样的产业上?” 。 “产品周 期概念是一个动态理论,认为国内市场会影响产品的创新。不过,对国家竞 争力而言,这个说法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 。进而他提出, “新的竞争优势理论 必须从比较优势的观念提升到国家竞争优势层面”进而他指出,必须采用 竞争优势理论来解释产业竞争力问题。竞争优势有别于比较优势,它是指各国 或各地区相同产业在同一国际竞争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市场竞争能力。 为此,他著有竞争战略 、 竞争优势 、 国家竞争优势三部著作,以 创造性的思维提出了一系列竞争分析的综合方法和技巧。他的主要理论有五力 模型和钻石模型。 (一 )五力竞争模型(Five Factor Model)指出决定产业竞争力的是来自产 业内外部的五种竞争能力,因此研究产业竞争力时,应该综合产业内因素和产 业外因素。 迈克尔.波特指出,一个产业的竟争状况取决于来自产业内外部的五种基本 竞争力:行业现有竞争状况、供应商议价能力、客户议价能力、替代产品威胁、 新进入者威胁,这五种作用力综合起来决定着该产业的最终盈利能力,这就是 迈克尔伯特的五力竞争模型。 图 2.1 迈克尔.波特五力竞争模型 (二)钻石理论模型(Diamond Model)认为决定产业竞争力的是四个核心要素 和两个辅助要素核心要素是:生产因素、市场需求、关联产业、企业策略,辅助 要素是:机遇、政府。辅助因素通过影响产业发展的环境来影响核心要素的作用。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 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 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如下图) 图2.2 迈克尔.波特产业竞争钻石模型 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 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波特将这六个方面的因素绘成一个菱性状图形,来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 系,构成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一个思维框架,我们称之为“钻石模型”理论 2.4 国内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我国的学术界是从 90 年代开始研究国际竞争力的问题的。最初的研究只是 在国家的层次上分析竞争力问题,从产业层次上分析是从 1995 年才开始的。 当时的研究是从以下儿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发展 的关系问题研究;一是从国际市场容量的角度研究国际间产业竞争;三是对我国 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的评价。下面介绍一下我国学者在竞争力研究方面有代表 性的成果。 首先是 1995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金暗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小组承担了招标课 题“我国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主要探讨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分析方法和框架,并在分析报告中分析了中国工业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中 国工业产品质量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工业产品品牌的竞争力,还就中国主要工 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 3。再有 1998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长裴长 洪研究员出版了专著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书中在借鉴产业组织理论和 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激励了行业分析、市场类型(结构)和价值链三种方 法相结合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分析框架。他还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分 为两类:一类是显示性指标,用以说明国竞争的结果,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 指标、利润率指标和价值增加指标或增值率指标米衡量。另一类是分析性指标, 用以解释为什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分析性指标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直接指 标和间接指标。 在对我国产业竞争力现状的评价方面,我国理论界普遍有以下倾向性结论: 我国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是一些技术含量少、附加值较低的产业,而且 这些产业的上游产业尚未完成进口替代,而在大量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例如汽 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还较低。 作为典型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去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直较 差,因此没有引起很多的学者的关注。随着近儿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的回温甚至 “井喷”,关于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多起来,但由于汽车产 业覆盖涉及的经济、政治因素很多,因此日前著名的成果还不多见。代表的有 郝云宏的中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2010);钱平凡、赵耀的加入 WTO 后我国大型汽车企业集团竞争力的现状与提升(2012)等,从产业内部的素质 指标、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 力的研究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2.5 小结 总体来看,国内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从 90 年代初开始,在 1995 年以后 引起了泛关注,有关产业、地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也逐 渐增多。但和国外情况相比,政府机构参与和进行的竞争力研究比较少。学术 界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在迅速发展之中。由于国际竞争力问题所涉及的范围 非常广泛,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方法也非常多,还有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讨论, 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对我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虽有 不同角度的探讨,但从产业层面系统地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量化研 究还比较欠缺。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主流方法是数量分析,即建立国际竞争力指标 体 系,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通过实证分析的结果(直观表现为分值排名)说明特 定产业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发展水平和潜力。 第三章 中国汽车产业的行业现状 3.1 行业概况 入世后的中国,汽车产业方面由于外国资本和民营资本大规模进入,我国 汽车产业已开始形成国有、外资、民营三大资本并存的多元化资本结构。 汽车产业作为中国工业中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发展势头的产业,正在成为 新时期经济增民点和支柱产业的产业部门。分析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可以 为研究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做出铺垫和指导。 3.2 汽车行业进出口情况 图 1 2011 年 3 月-2013 年 3 月我国汽车出口量及同比增长(单位:万辆,%)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图 2 2011 年 3 月-2013 年 3 月我国汽车出口量及同比增长(单位:万辆,%)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3.2.1 汽车行业进出口增长分析 据海关总署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 年全年进出口总额 38667.6 亿美 元,比上年增长 6.2%,增速比上年回落 16.3 个百分点;出口 20489.3 亿美元, 增长 7.9%;进口 18178.3 亿美元,增长 4.3%。进出口相抵,顺差 2311 亿美元。 为平衡欧美贸易的顺差,汽车进出口继续努力保持贸易逆差。2012 年 1-12 月全国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 1523 亿美元,同比累计增长 9%。其中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口 799 亿美元,出口 724 亿美元,实现贸易逆差 75 亿美元。 汽车行业进出口历经几个阶段,进出口的增速特征也体现的较充分。02 年 -07 年中国靠出口高增长而经济增速较快,在此背景下的汽车行业出口增速高 于进口增速。但自 08 年-10 年的汽车进口增速超越出口增速,加之进口促进战 略的实施,中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和高端消费的主要市场,11 年以来的进口增 速放缓。但相对于国内车市的低迷,进出口仍是拉动车市的主要力量,尤其是 2012 年 3 季度的汽车出口促进车市增长较大,但 4 季度的进出口双双回落。 3.2.2 近年汽车整车与零部件进出口走势 汽车行业进出口走势与总体的外向型经济走势特征基本一致,08 年以前的 出口高速增长,07 汽车及零部件出口达到 358 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 59%。 但随着 08 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出现,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的增速远低于进口增速, 导致 10 年的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占进出口总量比例仅有 45%,不足三年的时间份 额下降 14 个百分点。而 11 年以来的汽车行业出口增速快于进口,12 年 1-12 月出口占比仍仅有 48%的低水平。 其中出口危机最为严重的是整车出口。10 年的整车出口金额仅为整车进出 口总金额 378 亿美元的 18%,较 07 年的 40%高点下滑 22 个百分点。11 年出口 整车占整车进出口金额份额稍有回升到 20%,12 年也仅有 22%的低位。而汽车 零部件行业的出口虽然也受影响,但 11 年零部件出口的份额占汽车零件进出口 总额的比例较 07 年仅下降 5 个百分点,12 年 1-12 月的汽车零部件出口也占到 汽车零部件进出口总额的 65%,出口仍是零部件行业大头 3.3 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地位 2010 年 2 月,中、日、美三国发布 2009 年国内汽车产量(在本国内生产的 汽车数量)数据,中国以 1379 万辆的产量超越日本,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 生产国。此前近 20 年里,全球第一大生产国的桂冠一直被美日两国垄断。 另一方面,中国汽车产业的累计资本已经高达 300 亿美元,在世界汽车产 业资本中的比重正在不断加大;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资本已经是世界汽车产业 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地位也有了迅速的提升。 到 2010 年底,中国已经累计从国外引进了 1000 多项汽车新技术,这些技 术大多与国外处于同等水平或略高于国际水平。今后长时期内,中国汽车产业 引进技术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大。在世界汽车工业中,中国汽车品种最多。现在, 中国能生产奇瑞 QQ、奥拓到奥迪 A6、宝马 5 系的各种类型汽车,也就是说能生 产价格从 3 万元左右到 60 万元左右的汽车。这说明:中国汽车技术已经成为世 界汽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了。中国汽车产业无疑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重要组 成部分。 第四章 波特的“钻石模型”范式下中国汽车产业国 际竞争力的定性分析 4.1 主要因素分析 4.1.1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一般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首先看 一般要素,中国具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加工成本比较低。但是就汽车生产 来讲,在生产环节的成本已经压缩到最低限度。跨国公司的利润获取集中在开 发、品牌、售后服务方面,而中国在整条汽车产业链上只占据最低级的是加工 和组装地位;另一方面,在实际竞争中,中国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因此中国 汽车产业仅仅依赖一般生产要素优势是无法获得全球竞争力的。再看专业生产 要素,中国现有汽车制造技术大部分来自引进国外技术,对外依赖性较强。核 心的汽车制造技术仍然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 牌发展相对滞后,不足以与世界发达汽车制造国相竞争。 4.1.2 国内市场因素 国内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波特指出,国内市场的客户非常重要, 假如本地客户对产品、服务的要求苛刻就可以推动企业进步,从而形成该国产 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国内市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预期性需求。前卫需求促成 先进产品,如果本地顾客的需求领先世界其他国家,则可以激励企业开发先进 产品,从而促使本地产业发展形成技术领先优势。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后一个潜在的巨大汽车需求市场,但由于大多数消费者 的收入水平不高,购买汽车首先要求的是低价,而对于性能、款式等其他方面 的要求并不严格,因此国内的汽车产业的研发和生产,就只能集中在低价低性 能的车型上,整体落后于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水平。 4.1.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因素 波特认为,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最优秀 的将领也不能离开普通士兵组成的大部队支持,同样道理,一个优势产业不会 单独存在,它一定是簇拥在国内一群强势的相关产业群体中。 中国把汽车产业被列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在汽车产业获得大量的 资源与政策扶持的同时,支持汽车产业的相关产业群却没有发展成熟。汽车工 业的发展离不开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支持,但国内相应配套的零部件工业却落后 于汽车整车生产,从而大大限制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4.1.4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因素 国际需求的拉力,或者本地竞争者的压力或市场的推力都会推动企业走向 国际化竞争。国内市场强势的竞争对手是促使该国企业形成优秀国际竞争力的 主要推动力量。 中国汽车业目前总体上有三种成分,即合资、国有和民营。他们之间的竞 争是不公平的。国内发展汽车产业的战略是集中资源支持若干大集团的发展, 所以国有企业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而合资企业有着优惠的汇率和税收政 策,但民营企业没有任何支持。尽管竞争环境艰辛,民营企业凭借自身的坚韧 与毅力,始终没有被国企、外资企业挤下舞台,形成三足鼎立。最近,国家政 策开始出台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进一步刺激汽车市场竞争。相信 中国的汽车产业会在激励的国内竞争中将逐渐形成优质的国际竞争力。 4.2 辅助因素分析 4.2.1 机会因素 机会随机而生,可能导致四大要素变化。波特认为,企业发展的机会大致 包括:科技发明创造;外因导致生产成本提高;金融市场波动;市场需求变化; 各国政府的重大决策等。机会的到来,一方面会使新的竞争者获得优势;另一 方面会让原有的竞争者失去优势,只有适应新需求的厂商才能获得发展新“机 遇”。目前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技术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焦点。在新能 源车领域,世界各国的技术研发基本上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我国的汽车企 业在这方面的技术研究并不落后,通过努力,完全有机会取得技术领先,赢得 先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均 GDP 逐年提高,汽车开始从奢 侈品变成普通商品大量进入百姓家庭,由于大部分家庭都是购买新车,中国已 经成为世界上新车需求量最大的国家,而且其市场潜力才刚刚开始释放,随着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汽车需求市场将持续扩张。另一方面,中国道路交 通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这些都是难得的机遇,必定能够大大促进 汽车产业发展。 4.2.2 政府因素 企业是从事产业竞争的主体,竞争优势的创造要由企业完成。政府应该做 的是提供资源,创造发展环境,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并在企业无法涉足的领 域进行投入,如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等。政府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促进产业竞争力提高,2009 年,我国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细则出台,一系列拉 动国内汽车需求和鼓励环保型汽车开发的新措施公布。新政策的目标是促使国 内汽车市场在今后三年的平均年增长率达到 10%。同时还对中国汽车产业的重 组和技术升级提出要求和利好,刺激厂家对汽车安全、替代能源方面的技术开 发。由此可见,政府在汽车产业扶持政策上已经下足了功夫,必定能够推动中 国汽车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第五章 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5.1 国际市场占有率 5.1.1 整车出口总体走势 05-07 年出口高增长,08 年探底后的,09-10 年以来的汽车出口量回升的 趋势明显,但 11 年开始的逐季增速也出现回落趋势,12 年 1 季度的出口仅有 18 万台,同比增长 10%,2 季度的回升到 26 万台,增速达 23%,而 3 季度的出 口突破 33 万台,增速也创出 32%的高位。4 季度的出口下降到 25 万台,增速也 回归 10%的谷底。考虑到 08 年的汽车出口增速剧烈下滑,12 年的 3 季度汽车出 口回升也是摆脱了 08 年的世界经济下滑的阴影,说明汽车出口的抗风险能力有 所增强。4 季度的出口有国内市场高增长的影响,出口仍有潜力。 5.1.2 汽车出口的目标市场分析 上表是对各国出口量占中国出口的份额。从趋势看,汽车出口目标市场仍 快速变化,主力市场快速走强。12 年的对俄罗斯出口占中国出口份额 13%,伊 拉克占到出口份额 13%,伊朗也占到 12%,而阿尔及利亚、沙特等市场也增长喜 人。 12 年的发展中国家回归主流地位。07 年的主力国家是俄罗斯、乌克兰、英 国、委内瑞拉和德国。08 年汽车出口目的国前五名分别为乌克兰、俄罗斯、德 国、英国、波兰。09 年的英国、波兰退出前五位,德国地位连续两年保持第一。 10 年的俄罗斯市场又成为汽车第一大出口市场,而德国和意大利等回落很快。 自主品牌仍是出口的主力。11 年的南美成为中国超级主力市场,巴西和智利等 南美国家占到汽车出口近 50%份额,随后中国车的冲击类似在俄罗斯遭遇。12 年的巴西市场仍在 3%的份额谷底,且巴西周边市场增长也未能弥补巴西损失, 中国经济放缓对巴西等是致命的冲击,因此中国汽车的南美出口也是压力巨大。 从我国汽车出口的地理结构上看,亚洲、东欧、非洲、中东的发展中国家是 我国汽车出口的主要集中地,而日本、韩国等70以上的出口都集中在欧美发 达国家。对发达国家市场缺乏竞争力,从侧面说明了我国汽车整车缺乏国际竞 争力。 尽管我国汽车出口量近年来一直增长迅速,但是出口数量占国内汽车总产 量的比例仍然很低,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更是微乎其微。截止到2012年, 我国汽车产量93236万辆,出口6849万辆,仅占国内汽车产量的736, 而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的这一比值分别为: 2222,5648,7507和6968,国际市场占有率仅相当于世界前 十大汽车出口国总量的254。这显然与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和第 一大汽车市场的地位极不相称。 若将各国汽车产品的出口额以中国汽车产品的出口额为基数,则可以比较 各国历年国际市场占有份额的大小。如表5-1所示: 表5-1 各国历年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 从纵向看:各国比值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这说明我国汽车产 品的动态出口能力有较大增强。也就是说同世界汽车强国相比,我国汽车出口 能力的增长幅度远大于发达国家,这也说明了我国汽车产业具有后发优势。 从横向看:中国所占的国际市场份额仍处于最低。和汽车强国相比仅为其 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这说明虽然相对数上我国有了长足进步,但从历年 的绝对数上仍和几个汽车强国差距很大,竞争力仍然很弱。 5.2 产品质量指数 产品质量水平是决定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计算我国 汽车产品的质量指数发现,相对于2007年,我国汽车产品的质量指数整体呈现 出逐年上升趋势,说明我国汽车产品质量在不断提高。 表5-2 我国汽车整车产品质量指数 尽管我国汽车产品的质量指数逐年上升,出口的产品结构仍然极不合理 (如 图5.3),低附加值产品依旧是出口丰导品种;汽车配件、摩托车的出口竞争力 优于整车和车用发动机:汽车整车中轿车的竞争力近年来虽然超过客车,但仍 低于载货车。 数据来源:根据 2012 年中国汽车工业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委员会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汽车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分 析报告也反映了我国汽车的质量问题。报告称,2012年问题投诉总量较2011年 上升24 4。其中,对汽车产品质量的投诉占投诉总量的67.4分析原因不难 发现,目前国内不少汽车厂家是早年造车热潮时期的产物,自身没有形成完善 的制造与质量体系,也未能积累足够的生产经验就仓促上马汽车项目,不少产 品存在着设计、工程或质量上的隐患。 5.3 进出口产品价格比 一般来讲,产品的价格与质量成正比,具有较高质量的产品可以获得较高 的附加值。从表5-3可以看出,我国汽车产品整体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这与 我国汽车产品质量不高、技术含量低、缺乏品牌特色有关。从整体上讲,我国 整车产品在技术含量少的商用车和低附加值的中低档轿车品种上有一定的价格 优势,但普遍在动力性、燃油经济性、排放、噪音、可靠性和舒适性等方面与 发达国家的产品存在较大差距;在代表发展水平的中高级轿车方面,不论其性 能与价格都不具竞争优势。 表 5-3 我国汽车整车产品进出口价格比 从上表我们还可以看出,我国出口产品与进口产品的价格比在逐年提高这 说明我国汽车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正在逐渐失去价格优势。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曾 一 度推动了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但随着国内劳动力价格的提升这种比较优 感 越来越不明显。同时,国际汽车市场竞争同益激烈,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各大 汽 车公司纷纷降低汽车价格。汽车高价格、高利润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因此, 我 国必须尽快提高汽车产品的档次、增加技术含量、打造品牌特色,才能增加产 品 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4 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 TC 是指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净出口额占该产品进出口总额 的比例, 其计算公式为: TCij= ( Xij - Iij ) / ( Xij+ Iij ) Xij 是国家 i 在产品 j 上的出口额 Iij 是国家 i 在产品 j 上的进口额 TC 指数的取值范围为- 1 至 1, 一般认为, TC 值大于 0, 则表示该国在该 产品上是净出口国, 表明该国具有贸易竞争优势, 且数值越大, 优势越大,具体 就是: 如果 TC 值在 0. 8 和 1 之间, 该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TC 值在 0. 5 和 0. 8 之间, 该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TC 值在 0 和 0. 5 之间, 该产品具有不 明显的竞争力。如果 TC 值小于 0, 则表明该国为该产品的净进口国, 该国的这 种产品生产处于竞争劣势, 绝对值越大, 劣势越明显。具体就是: 如果 TC 值在 - 0. 8 和- 1 之间, 该产品处于非常明显的竞争劣势; TC 值在- 0. 5 和- 0. 8 之间, 该产品具有较明显的竞争劣势 ; TC 值在 0 和- 0. 5 之间,该产品具有 不明显的竞争劣势。TC 指数接近 0 时, 该产品的竞争力呈中性。 从2001-2012年各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见表5-4),我国汽车产业一 直处于进口专业化状态,即贸易竞争指数一直小于O。通过观察由表4-8转换成 的折线图5.4可以看出,出口竞争力最强的应是日本和韩国,近十多年来其出口 竞争力指数基本在08上下徘徊,其中日本略占上风,说明在国际市场上日韩 汽车的竞争力更为激烈。 日本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靠其汽车产品 的设计和质量一直在海外市场保持较高的占有率。韩国则通过鼓励出口、限制 和排斥国外资本、扶植民族工业,甚至限制国外汽车产品进口,极大地提高了 本国汽车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值。德国汽车的出口竞争力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稳 定值,在 04 上下。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国,其汽车产品的贸易竞争 指数和中国一样,也一直保持为负值,甚至时有不及中国,但美国汽车的国内 需求及其强劲,其汽车产品主要用于满足内需。另外,美国汽车市场已成为世 界尖端产品的竞争地,能在美国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说明其已具有很强的竞 争力。因此,单凭这一指标,并不表明美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全貌。 5.5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5.5.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简介 为了更准确的反映一个国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巴拉萨(Balassa, 1965,1989)提出了“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标”,即国家 i 在 a 产业或产品 的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可以用 a 产业或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留易 中该产业或产品占总留易额的份额之比幂示出来,即: RCA ia=( X ia/X it) (X wa/X wt) 式中,X ia 国家 i 在产品 a 上的出口 X it 一国家 i 在 t 时期的总出口 X wa 一产品 a 在世界市场上的总出口 X w 一世界市场上在 t 时期的总出口 这一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出口与世界平均水平的相对优 势,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该产业或产 品的相对优势,在进行国际竞争力的比较时被广泛采用。一般而言,RCA ia1,则处于比较优势,取值越 大比较优势越大。 5.5.2 我国与世界主要生产国和贸易国的 RCA 指数比较 本文选择 20092013 年世界上 8 个主要汽车工业国,和中国作以对比(见 表 1-1、表 1-2)。 表 1-1 各主要汽车工业国汽车产品 RCA 指数比较 国 家 年份 美国 中国 法国 德国 西班 牙 英国 日本 韩国 巴西 2009 0.87 0.26 1.41 1.80 2.39 0.95 2.19 1.19 0.79 2010 0.90 0.29 1.48 1.76 2.44 1.04 2.15 1.31 0.85 2011 0.97 0.31 1.45 1.89 2.38 1.05 2.28 1.44 1.02 2012 0.98 0.33 2.37 1.85 2.37 0.95 2.46 1.49 0.99 2013 0.99 0.35 2.56 1.88 2.41 1.06 2.35 1.52 1.03 资料来源:联合国统计署(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网站的 comtrade 在线统计数据库。 从表 1-1 可知:日本和西班牙的汽车产品的 RCA 指数最大,接近于 2,5, 说明这两国的汽车行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韩国和德国的竞争力也较强。而我 国的汽车产品的 RCA 指数排在后面,虽然从 2009 年以来竞争力在增强,但依然 小于 1.0,说明我国汽车产品的竞争力还相对比较弱,有待提升。 表 1-2 各主要汽车工业国汽车整车 RCA 指数比较 国 家 年份 美国 中国 法国 德国 西班 牙 英国 日本 韩国 巴西 2009 0.45 0.01 0.98 1.41 1.75 0.69 1.62 0.98 0.5 2010 0.47 0.02 1.05 1.33 1.78 0.77 1.57 1.08 0.54 2011 0.54 0.05 1.01 1.43 1.70 0.79 1.64 1.13 0.67 2012 0.56 0.07 0.89 1.39 1.68 0.71 1.83 1.15 0.62 2013 0.58 0.09 1.02 1.42 1.72 0.75 1.75 1.16 0.64 资料来源:联合国统计署(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网站的 comtrade在线统计数据库。 从表 1-2 可知:日本汽车整车的 RCA 指数最高,说明其国际竞争力最强; 德国和西班牙汽车整车的 RCA 指数也比较高。德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有较强 的实力,拥有很多知名的汽车品牌。韩国整车在 20092013 年期间,国际竞争 力提升最快。在 2009 年的 JD .Power 初期质量调查中,韩国品牌轿车和卡车 的质量首次超越美国和欧洲品牌轿车和卡车。据 JD.Power 初期质量调查称, 每 100 辆现代和起亚品牌汽车的缺陷为 1 17 个,比欧洲汽车少 5 个,比美国汽 车少 6 个。中国汽车整车的 RCA 指数从 2009 年的 001 增加到 2013 年的 0.09,但总的国际竞争力弱。 5.6 实证分析结果 通过对我国汽车产业纵向分析可以发现,各项指标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说明我国汽车产业的自身竞争力在逐年提高。但通过与汽车强国的横向对比来 看,除国内需求具有比较优势外,其它各项指标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通过分析还可以看出,传统生产要素优势在我国汽车产业中并没有发挥出 来,如较低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将抵消劳动力成本优势;遥遥领先的钢产量并没 有给汽车产业提供一良好的支撑,等等。而对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后天要素 方面(如人才和技术创新等)我国与国外的差距又十分明显。效率与技术的落后 必将引起产品品质的差距,进而影响其竞争力。 第六章 提高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6.1 加强技术开发且引进和培养人才 6.1.1 加快技术进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企业要做大做强,没有技术上的突破是不行 的。因此,制定清晰的技术发展路线,建设先进的技术研发中心是十分重要的。 具体说就是要依靠技术进步,实施技术创新,形成 3 个能力:产品本土化研发 能力,设计、试验、试制、管理能力和战略信息研究能力。自主品牌企业一方 面可以通过与国际上独立的技术公司进行合作提高研发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在 产品的改进中吸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