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儿科患者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doc胡倩

    • 资源ID:11432982       资源大小:34.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儿科患者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doc胡倩

    儿科患者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 学号: 11134010701415 姓名:胡倩 专业:护理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独生子女的大量涌现,要求 儿科护理水平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住院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对小儿心理和身体 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分析儿科患者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通 过及时掌握 患者的心理变化,用护理的手段控制消极因素,帮助患者保持最佳心身状态,可 达到药物所不能及的作用,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儿科 心理特点 心理护理 应用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要求 儿科护理水平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住院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对小儿的心理和 身体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住院患儿的基本护理目标是尽量缩短小儿对医 院的适应时间,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其身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医 学模式从“以疾病我中心”的生物学模式转化为“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学 医学社会学模式。“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护理,除必须的护理工作之外, 更重要的是在病人精神上,心理上给予体贴关怀,解除病人身体的病痛的同时, 还可以帮助病人的心理修复,使病人从精神上,心理上战胜疾病。因此作为一 名儿科护士,除了具备娴熟精湛的技术外,还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儿童心理知 识,并运用于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才能把儿科护理工作做得更出色。首先我 们要了解小儿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反应,这对患儿疾病的治愈及身心康复起着积 极作用。儿童心理特点是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但活泼好动,情绪情感表露直 接,单纯,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儿童难以发挥在疾病中主观能力作用。因此, 儿科患者心理护理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 资料和方法。 通过在临床实践中分析总结儿科患者心理特点,结合文献参考。结果 通过观 察总结,对小儿的心理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减轻患儿住院时的陌生恐惧 感,使患儿与护士能够建立起信任感。也有利于护患关系的和谐和护理工作的 顺利进行,同时也对患儿的健康恢复起了积极作用。 2 给患儿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首先,医护人员的服装要干净整齐,无破损及血迹,因为肮脏破旧、带血迹 的衣服会给患儿恶性刺激,产生不良的第一印象。我们医护人员说话要和蔼、 可亲、耐心、细心,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疼爱他们,使他们对我们产生亲 近感容易接受我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操作时医护人员动作要轻柔,尽量 减少或减轻患儿疼痛感,否则容易使患儿产生恐惧心理。所以,第一印象关系 到今后心理护理的效果,决不可轻视。 3 各年龄阶段患儿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31 婴儿期(0-1 岁)的心理特点 此期患儿对听觉,痛觉的刺激极为敏感,对母亲的依恋很强,主要通过 身体语言与外界交流,对各种不良刺激的反应表现为大声哭泣。母亲哺乳,母 子肌肤的紧密接触,爱抚的动作和亲切的语声,都能使婴儿感受到母亲的温暖。 患儿容易对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信任感,担当其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患儿的 感受是愉快和良好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接触和抚摸是语言,对婴幼儿发展 情感和智能是一种良性刺激,也成“皮肤营养剂” 。此期患儿发病急,病情变化 快,不会诉说自己的病情和要求,婴儿最大的心理问题就是婴儿和母亲正在开 始建立的信任过程被中断,即对住院的主要反应是分离性焦虑。其心理反应主 要表现出焦虑及恐惧,如哭闹不止,用眼睛寻找父母,避开和拒绝陌生人,亦 可有退缩的表现。 住院时间长,患儿还可以表现为抑郁、呆板、不活泼,表情 淡漠。 32 护理措施 321 母乳喂养 实施母婴同室,尽量减少患儿与父母的分离,使婴儿和母亲正在建立 信任感的过程不被中断,让母亲陪伴在婴儿身旁,住院期间保证母乳喂养,通 过母婴肌肤接触,目光对视。爱抚照顾,增进感情交流。 322 母爱替代 母爱替代是儿科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即护士要像母亲一样 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患儿,将鼓励、关心与慈爱贯穿于护理全过程,将自身 角色转换为“ 母亲” ,并承担母爱替代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尤其在儿科护理工作 中,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缩短护士与患儿间的心理护理,还有 利于减少患儿的心理恐惧,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护士要用一颗慈母般的心对待 患儿,多给患儿以身体上的接触,如抚摸,怀抱等,从而获得安全,舒适感。 提供有益的环境刺激,如轻声说话,尽量做到有固定的护士亲切,耐心对患儿 进行连续的护理,使患儿对护士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以减轻陌生感和恐惧心理, 使患儿与护士能够建立起信任感。特别是对半岁以上的婴儿,像母亲一样关心 体贴患儿,做到态度和蔼,表情亲切,耐心细致。 323 细心观察 儿科护士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对方的眼神、 表情、姿态、动作及情绪等方面的变化,以洞察其内心活动,重视小儿的非口 头语言,对各种治疗要集中进行,手法轻柔,动作快速,同时尽量缩短约束时 间。 33 幼儿期(1-3 岁)的心理特点 这个时期的小儿开始出现一些比较复杂多样的情感体验,如和亲近的 人交往时产生的愉快感,看到病人痛苦时表现出的同情感,受到大人鼓励、称 赞时出现的满足感,以及受到刺激、责骂时所产生的烦恼、惧怕感等。幼儿对 母亲的依恋变得十分强烈,对住院误认为是惩罚,因对医院环境不熟悉、生活 不习惯,而缺乏安全感,并且害怕被父母抛弃,由此产生分离性焦虑。由于表 达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有限,使他们容易被误解和忽视,从而感到苦恼。幼儿自 主性开始发展,但住院往往使他们受到约束,因而产生孤独感和反抗情绪。各 种心理反应使患儿拒绝接触医护人员。具体表现为三个阶段: 反抗:哭闹,采用打、踢、跑等行为,寻找父母,拒绝他人的劝阻、 照顾。患儿住院后首先看到穿白色工作服的医护人员,又看到其他患儿挂着输 液瓶,马上意识到自己也要打针,于是产生害怕和焦虑心理。另外病房环境洁 白安静,不同于日常喧闹的环境,患儿离开了家庭,离开了兄弟姐妹和同龄伙 伴,离开了学校生活或其他社会活动,处于被“摆弄” 和照顾的位置,周围都是 陌生的面孔,不能马上适应角色的转变,这些变化致使患儿感到孤独、被孤立 和被控制,很容易产生孤独感。环境及打针吃药使他们产生畏惧心理,害怕与 父母分离,感到在医院受约束,表现出恐惧、疑虑,甚至产生反抗情绪。 失望:因不能找到父母而感到悲伤、沮丧,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部分 小儿出现神经、心理发育的退步现象。即小儿倒退出现过去发展阶段的行为, 如尿床、吸吮奶嘴和过度依頼等,这是小儿逃避压力常用的一种行为方式。 否认:长期与父母分离者可以进入此阶段。即把对父母的思念压抑下来, 克制自己的感情,能与周围人交往,一满不在乎的态度对待父母来院探望或离 去。 34 护理措施 3.4.1 充满爱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娇生惯养,生活依赖性强,生病后家 长容易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迁就,无形中造成孩子的任性,拒绝接受治疗。 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多与患儿接触,态度和蔼,表情温和,用慈母般得爱心 和情感与患儿交谈,消除他们对环境的陌生感,不良情绪和恐惧心理,从感情 上取得他们的信任,为以后的治疗产生良好效应打好基础。 3.4.1 针对患儿的住院住院反应作好心理护理 鼓励父母陪伴及照顾患儿,尽量固定护士对患儿进行连续的、全面的护 理。以患儿能够理解的语言讲解医院环境,生活安排,了解患儿表达需要和要 求的特殊方式,尽可能保持患儿住院前得生活习惯,尤其是睡眠、进食等。允 许患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接受其退化行为,并向其父母作适当的解释。允许患 儿留下心爱的玩具、物品和一些能引起回忆的东西如照片、家人讲的故事、唱 歌的录音带等。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多与患儿交谈,以保持患儿语言 能力的发展,达到互相理解。提供与患儿发育适宜的活动机会,创造条件鼓励 其表达自主性。 3.4.2 针对小儿的恐惧治疗的心理特征,作好心理的护理 怕打针几乎是每个患儿的共同心理问题。肉体上的不适使患儿产生强烈 的反抗行为,容易造成注射时哭闹引起断针,弯针等不良后果,为了避免出现 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多用非语言方式与患儿沟通,如护士通过亲切的表情、 和蔼的态度、温柔的爱抚,给患儿以安慰、轻松,缓解因疾病、环境变化等因 素引起的紧张和恐惧心理,调动其积极的情绪。多采用一些简短的称赞、鼓励 性语言,如“ 听话”“勇敢”“乖” 等,并注意说话的语气、声调、态度等,使患儿 产生一定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逐渐乐于接受并能主动配合治疗。 3.5 学龄前期(3-6.7 岁)的心理特点 此期患儿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进一步完善。患病时间比平时 更加任性和依赖父母。有的患儿还会形成“病态益 ”心理,平时得不到的食品和 玩具在生病期间可以得到,所以认为生病是好事,从而夸大身体不适。此期小 儿住院期间,迫切希望得到父母的照顾和安慰,如与父母分离,同幼儿一样会 出现分离性焦虑,但因智能进一步发展,表现较温和,如悄悄哭泣、难以入睡, 能把情感和注意更多地转移到游戏、绘画等活动中。此阶段患儿可有恐惧心理, 缘于对陌生环境的不习惯,对疾病与住院的不理解,尤其惧怕因疾病或治疗而 破坏了身体的完整性。 3.6 护理措施 3.6.1 减轻患儿住院陌生感 鼓励家长参与治疗和护理计划,关心、爱护、尊重患儿,尽快熟悉患儿。 介绍病房环境及其他患儿,帮助其减轻陌生感。根据患儿病情组织适当的游戏、 绘画、看电视、讲故事等活动。作为护理人员应关心和爱护患儿,与患儿交谈 时要有同情心,表现出对他们的关心、体贴。让患儿感受到亲人及家的感觉。 3.6.2 减轻恐惧心理 通过活动以患儿容易理解的语言,讲解所患的疾病、治疗的必要性,使 患儿清楚疾病和住院治疗不会对自己的身体构成威胁;通过参与愉快的活动, 帮助患儿克服恐惧心理,促使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在病情允许时,给患儿自 我选择的机会,鼓励他们参与自我照顾,以帮助树立自信心。 3.6.3 护理人员应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 特别是对儿科护士护理操作要求较成人高,多次穿刺不成功或进行令人 不快的操作,往往使幼儿产生恐惧心理,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因此护理 人员要轻、准、快,迅速的完成操作过程,以娴熟的护理技术赢得患儿的信赖, 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是靠护理工作者娴熟的技能技巧,尽最大努力减轻病人痛 苦,树立自己在病人心中的权威形象来实现的。 3.7 学龄期(6.7-青春期前)的心理特点 这一期间患儿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各种各 样的自卑感。患儿最担心的不是患病,而是离开老师和同学,学习上会受到影 响。由于性意识的发展,患儿还会出现害羞心理。有些患儿怕愈后会傻或残疾, 会出现抑郁和逆反心理。因对疾病缺乏了解,患儿忧虑自己会残疾或死亡;也 有的患儿惟恐因自己住院给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而感到内疚。由于此阶段 患儿自尊心较强、独立性增加,所以尽管他们的心理活动很多,但表现比较隐 匿,可能努力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来掩盖内心的恐慌。 3.8 护理措施 3.8.1 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 根据患儿的需要,并以患儿能理解的语言,提供有关疾病及住院的知识, 解除患儿的疑虑,取得患儿的信任,密切护患关系。与患儿及其家长共同计划 一日生活安排,只要情况允许,鼓励患儿尽快恢复学习,协助患儿与同学保持 联系,交流学校及学习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及各项操作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维 护患儿的自尊。提供自我护理的机会,发挥他们独立能力,引导他们安心、情 绪稳定的接受治疗。患儿及父母的抑郁情绪,常常表现得很突然,这一期间, 让父母与孩子多接触、多亲近,对孩子及父母均有益。承诺阶段,父母面对现 实逐渐平静下来很好地配合治疗,患儿父母及医护人员关系融洽,相互信任, 相互理解使患儿很快恢复。 3.9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少年的个性基本形成,住院后常常不愿意接受医护过多的干涉,心 理适应能力加强但是情绪容易波动,也易出现日常生活被打乱的问题。 3.10 护理措施 3.10.1 护理人员运用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增加患儿的安全感,也应让患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反应。与患儿及其家 长共同制定时间表,根据病情,安排治疗、学习、锻炼、娱乐活动等。对于长 期住院的患儿,可在日历上标注特殊事件的日期和时间,如喜爱的电视节目、 朋友或亲戚探视、节日及生日等,特别是治疗方面的变化。在执行治疗护理措 施时,提供给患儿部分选择权,通过强调患儿的个人能力,否定不合作或消极 行为,来强化患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4 结论 心理及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正确对待疾病, 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儿及家长了解病程治疗过程及治疗反应, 增强家长及患儿的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应该将母爱服 务始终贯穿于儿科护理工作中,在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在工作之余 学习一些儿科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护理人员应尽到护士的职责,起到教 师的作用,掌握不同的患儿及其家长的性格、文化背景、心理需要与反应,正 确处理与患儿及其家长的关系。做到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护人护心,应用人 文、心理护理知识于儿科护理之中,明显提高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和患儿的治 愈率。 参考文献 1郑绍建.心理学在现代护理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 2002 :(7);89-90. 2胡春华.浅谈婴儿心理发展的护理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4:(11);104. 3崔焱.儿科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69-80. 4席秀琴.母爱替代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5:(150);66. 5张树森.护理心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66-88. 6初岩等.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意义M.黑龙江医学 2004:(6)475.

    注意事项

    本文(儿科患者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doc胡倩)为本站会员(漫****)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