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知识
垦利县法院对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进行统计分析 发布时间:2011-10-10 16:21:59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资金需求的提高,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逐年增多, 并呈现出新趋势、新特点。垦利县法院对 2008年以来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是案件数量逐年增多,标的额增大。2008 年审结 103件,标的额 1062.25万元, 2009年审结 115件,标的额 1350.81万元,2010 年审结 163件,标的额 1570.77万元。案 件数量、标的额呈逐年增多之势,特别是个案标的额越来越高,多起个案标的额超过百万。 二是多为营利性借贷。在以往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借款的用途多为生活消费所需, 属于互助性质的自由借贷,很少约定利息,而近年来债务人借贷多用于生产经营、投资股 市等,借贷往往伴随高额利息,属于营利性借贷。2008-2010 年该院所审结的 383起案件中, 营利性借贷纠纷案件 262件,占 68%。 三是借贷主体比较固定。过去借贷一般只限于左邻右舍或亲朋好友之间,现在中小企 业和个体经营户成为民间借贷的主要债务人,债权人多为有一定积蓄、较为富裕的群体, 同时出现以高息借贷谋利的职业借贷人或中介结构。 四是借据金额与实际借款数额不符现象相当普遍。民间借贷多为高利息借贷,超过法 定标准,为规避法律规定,通常采用以本息合计的方法约定欠款,而不单独列明利息计算 方式;或者借据金额为本金金额,却将利息直接从本金中扣除,再将剩余款项交付债务人。 因此,借条内容上不体现高利息的痕迹,法院难以从证据本身判断真实的借贷情况。 二、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审理中的问题 一是隐性非法活动难以查清。由于民间借贷形式简单、成本极低,许多诸如高利贷、 赌债、非法集资、虚假诉讼等非法行为借助于欠条形式加以遮掩。在形式要件齐全的情况 下,对于这些隐藏在诉讼背后的非法行为,法院难以查清也难以规制。 二是系列案件容易引发不稳定事件。2008-2010 年,该院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平均标的 额超过 10万元,涉及同一人或同一企业向多人举债的系列案件、群体性案件明显增多。此 类案件涉案标的额巨大,人员众多,社会敏感度高,在审理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容易激 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申请保全案件多但财产线索少。民间借贷案件起诉之时,债权人大都申请财产保 全,但由于多为营利性借贷,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财产情况并不了解,往往提供不出有价值 的财产线索,加上有的被告人恶意转移财产,造成财产保全成功率不高。 四是调撤率较高但自动履行率低。近三年该院民间借贷案件的调撤率一直维持在较高 的水平,在 70%左右。但自动履行的情况不容乐观,约有 40%的案件在调解协议达成后,被 告一再拖延拒绝履行协议。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加强法律宣传,引导理性投资。法院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庭审直播等形式加强对 群众的法制教育,提高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收益预期, 减少对高利息的盲目追求,理性依法投资,懂得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是强化多方联动,制裁违法行为。严格案件审查,对高额拦息、预先扣息、虚假诉 讼等不合法行为坚决不予保障,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对于隐藏在民间借贷背后的高利贷、 赌债、非法集资、地下钱庄等各类违法犯罪问题,及时向工商、公安等职能部门通报,充 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共同促进民间借贷市场有序规范发展。 三是改善金融环境,鼓励直接投资。建议加强对小额贷款担保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 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和个人简化贷款手续,提供简便、快捷的信贷服务,帮助其克 服融资困难,避免高利息借贷。同时,拓展民间融资渠道,鼓励引导中小企业以入股方式 吸收民间资金。(垦利县法院供稿) 民间借贷是指不以金融机构作为融资中介的民间资金借贷行为。在淮北市,民间借贷已经经历 了从家庭之间调剂生活收支余缺到经济实体之间较大规模调剂经营资金余缺的发展过程。需要 关心的问题是,游离于注册的金融市场之外的民间借贷对银行机构经营会有那些影响,我们在 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基于淮北市民间借贷特点,对这种影响的程度进行实证分析。 一、淮北市民间借贷的特点 (一)民间借贷的范围有了很大扩展,成为经济实体间重要的融资方式。淮北市民间借贷 的范围目前已经扩展到了各个经济实体之间,成为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筹集经营资金的主要融 资方式,在财政困难时期,一些政府机关也曾向企业借贷用于发放公务员的工资,并支付了借 贷利息。本次调查的 105 家小企业和 162 家个体经营者中,没有一家的经营资金是通过银行 机构融资的,全部是依靠募股或民间借贷的方式筹集起来,说明民间借贷已经是经济发展中不 可缺少的融资方式。民间融资范围的扩展与淮北市信贷市场信贷运行趋于集中的状况也基本一 致。在国有商业银行实施集约化经营策略以后,由于制度性约束加强,能够进入淮北市信贷市 场参与交易的主要是大中型企业,一些中型企业和几乎全部的小企业逐渐退出,使中小企业生 产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主要依赖民间借贷筹集。以淮北市辖属的濉溪县为例,该县经济结构的 特点是中小企业占据很大比重,2000-2004 年全县 GDP 分别增长 4.0%、8.4%、6.8% 、8.6% 、10.2%;但是贷款负增长,分别为 13.5%、1.9%、0.8%、1.4%、1.9%,总量逐年减少,这表明民间资金在支撑 着经济增长。 民间借贷范围的扩展还表现在借贷方式的扩展,如支付利息的企事业单位甚至行政单位的 内部集资。淮北啤酒股份公司和淮北纺织集团,就采用了内部集资的方式筹集了近 4000 万元 流动资金,缓解了企业生产资金的亟需。淮北市华达副食品公司则由发起人向职工集资 600 万 元,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功购回了该公司的抵贷资产。而以单位内部集资建设住宅的民间融 资方式,几乎在淮北市的各个单位都曾发生过。 (二)民间借贷的规模不断扩大,产权资本成为吸引异地投资的重要手段。准确计量淮北 市民间借贷的总规模十分困难,因为没有办法对每一笔民间借贷不遗漏的进行统计。但是从淮 北市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规模可以管窥民间借贷的规模。1990 年以前,淮北市个体私营企业 在工商部门的注册资金最高为 20 万元,到 2003 年最高为 2300 万元,14 年间增加了 104.5 倍;资产规模由 1990 年前最大 140 万元增加到 2005 年的 1.4 亿元,增加了 100 倍。 调查显示,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在建设初期均不曾向银行机构贷款,只是资产达到了一定规模 以后,才有少部分企业成为银行机构的贷款客户,由此可以推断淮北市民间借贷的融资规模自 1990 年以来是逐年以倍数增加。有关部门 2004 年的调查数据表明,淮北市辖内个体经营者 用于解决经营需求的民间借贷资金总量超过 2 亿元人民币;中小企业在银行机构以外的借贷规 模达到了 4.96 亿元,比 2003 年增加大约 7000 万元;单位内部集资建设住宅的融资规模累 计总量超过 15 亿元人民币。 以产权资本交易的形式进行融资除表明政府经济措施也借助于民间借贷以外,同时也是淮 北市民间借贷规模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19982000 年,淮北市在中小企业中大规模实 施了所谓“股份合作制” 改造,到 2000 年末,有 292 家企业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造,募集职工 个人股金 2.85 亿元,参股职工 3.7 万人,成为淮北市历史上最大规模、参与人数最多并由政 府主导、以产权资本交易为特征的民间借贷活动。2004 年,淮北市实际利用外资 22.3 亿元, 其中有 39.4%大约 8.7 亿元是以产权资本交易的形式吸引的外来民间资金。 (三)民间借贷利率随行就市,与银行存款利率、物价和企业利润关系密切。淮北市民间 借贷利率的特点是反映资金的市场价格,随行就市,因而与反映政府经济意图的银行贷款利率 之间关联程度很小,并且银行贷款利率对民间借贷利率也没有参照效应。调查显示, 20042005 年间淮北市民间借贷的最低利率为 10%,即俗称的一分利,最高为 30%,一 般在 1020%之间。个体经营者和企业之间的借贷利率基本维持在 1525%的水平上,只 有效益很好并且有利润分红用意的借贷利率才会超过 30的水平。借贷利率是由借贷双方商定, 有中介人的需要支付给中介人一定比例的或固定金额的手续费;借贷利息的支付方式各异,定 期支付或到期支付的情况都有,但是没有预先从借贷本金中扣除利息的情况,这一点要比有些 注册的银行机构做的更加规范。从变化趋势来看,民间借贷利率在 19962005 年间是逐渐 降低的,这与民间借贷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的变化趋势即民间资金需求增加的趋势不吻合,主要 有三个原因:1、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降。银行存款利率对民间借贷利率具有参照作用,民间借 贷最低利率一般是银行存款利率的 35 倍。在 1996 年以前,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在 10%以 上,当时淮北市的民间借贷利率最低为 30%,最高甚至超过 60%。目前的最低利率是 10%,约为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 4 倍,下降了 20 个百分点,与银行存款利率下降的变 化趋势相同,但是降低的幅度更大,因为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2、物价的下降。被调查的个 体经营者普遍反映物价对民间借贷利率的影响较大,主要是物价上涨过快时货币贬值加快,居 民消费倾向增大,生意好做,市场资金的价格也随之上涨。3、经营利润。无论是企业还是个 体经营者,当经营利润增长较快时,借贷资金的价格就会上涨,因为大家都要做生意,都需要 资金,市场资金的价格就上涨。导致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仍然是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倾向决定 了消费状况,间接影响着市场资金价格的变化。 民间借贷利率与银行贷款利率关联程度很小的现象也说明银行贷款利率不能反映市场资金 的供求状况,民间借贷利率能够做到随行就市,则说明在民间借贷的市场上已经先行注册的金 融市场一步做到了利率的市场化。 (四)民间借贷的行为规范,信用风险微小,借贷之间的诚信度较高。一般认为民间借贷 的纠纷较多,借贷的风险也比较大。但是调查表明,贷款造成损失的情况罕见,这与银行贷款 的损失状况形成很大反差。民间借贷逾期的情况较多,这也是当前民间借贷存在的最大问题, 但是不还钱的情况极少。从民间借贷的操作过程来看,淮北市的民间借贷已经有了一套约定俗 成的不成文规矩,借贷发生时即以这些规矩做为行为准则,因而极少违约,这与民间借贷的法 律地位和贷款人在借贷中较强的诚信意识关系极大。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受法律保护,法律 地位明确,在司法审理中几乎不受行政干预,因而审判结果客观、公正;加上民间借贷违约会 给贷款人造成比银行机构贷款违约大的多的信誉和声誉损失,给贷款人今后的经营带来极大的 负面影响,绝大多数的借款人不敢选择违约的做法,只有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企业例外。 (五)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出现,预示着民间借贷将会更加规范,规模也会继续扩大。在民间 借贷规模不断扩大、民间融资需求增加和民间借贷确定的法律地位这样的经济法律背景下,淮 北市民间借贷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注册的中介机构,如投资中介。这类机构开展业务的最大特点 是不吸收公众存款,不对公众发放贷款,对民间借贷牵线搭桥。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出现解决 了借贷过程中财产抵押、质押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如评估、保管和违约处置等等,保证了借贷 关系的合法性并且使借贷手续更加规范。这种机构可能是注册的民间借贷机构的雏形。 二、民间借贷对淮北市银行机构经营影响分析 民间借贷对淮北市银行业经营有那些负面影响是本次调查的初衷,但是调查中发现,无论 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都对民间借贷持肯定的态度。因为淮北市是一个以国 有经济为主的能源工业城市,国有企业存贷款占据着银行机构存贷款业务的主导地位,到 2005 年 6 月末,银行机构资产总额 241 亿元,民间借贷在总量、形成方式上都与注册的银行 机构不可比,所以对银行机构经营的负面影响很小,反而是民间借贷在金融市场上对银行机构 贷款起着拾遗补阙的作用,对银行机构信贷集中现象形成了良好的潜在调节机制。 (一)民间借贷对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有积极作用。信贷集中和中小企业贷款难是 淮北市金融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虽经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的多方努力,却由于制度性约束 较强难有有效的解决办法。以 2004 年为例,银行机构对煤炭、电力两个行业的贷款占淮北市 全部贷款的 66.3%,并呈上升趋势;而中小企业贷款只占 18.6%,自 1999 年以来是呈下降 趋势。但是淮北市中小企业最近几年发展迅速,2004 年工业生产总值已占淮北市工业生产总 值的 31.8%,比 1998 年上升了 17.2 个百分点,是经济中最活跃的成分。民间借贷已经是淮 北市中小企业成长中资金需求的主要供给方式,同时也缓解了由于信贷集中所造成的资金瓶颈。 以淮北纺织集团为例,2002 年在购买原料的关键时刻却借贷无门,该集团被迫在内部集资近 3000 万元,救企业于危难之中,也使企业免于破产殃及银行贷款。现在,该企业已经归还集 资款的本息,企业生产经营正常。 (二)从控制贷款风险暴露的角度来看,民间借贷使银行机构避免了更多的不良贷款。淮 北市银行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坏帐率很高,由于企业财务信息不完全,使风险控制困难。如 1999 年以前银行机构对淮北市乡镇企业的贷款已经全部成为不良贷款,农业银行的贷款全部 成为损失类贷款,造成了银行机构十数亿元的贷款损失。淮北地区的民间文化有将银行贷款视 为“官家贷款”的潜意识,拖欠银行贷款所受到的社会压力较小。但是比较之下,民间借贷违约 所受到的社会压力很大,除法律因素之外,声誉和信誉损失的成本远远高于获得的收益。所以, 从中小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银行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收缩既推动 了民间借贷,也有效控制了贷款风险暴露。 (三)民间借贷对银行贷款具有良好的拾遗补阙调节作用。本次调查发现,民间借贷对银 行贷款具有显著的拾遗补阙和数量调节作用。如农民购置联合收割机、特种种养殖等需要资金 金额较大的生产项目,资金缺口必须利用民间借贷弥补。本次对 13 家购买联合收割机农户的 调查,其中从银行贷款的最大金额为 2 万元,占价款的 30%,最小的一户仅 5000 元,占价 款的 9%;利用民间借贷的最大金额 3.5 万元,占价款的 57%,最小的一户 1.6 万元,占价 款的 25%。对 9 家养殖户的调查中,在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最大金额 8 万元,占其投资的 16%;自筹 16 万元,占投资的 32%;向个人借款 27 万元,占投资的 52%。全部投资资金 539 万元中民间借贷与银行贷款之比为 2.2:1,可见没有民间借贷的资金支撑很多投资项目都 无法实现,对广大农民来说,民间借贷的作用十分突出。 (四)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对农村民间借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金融服务有较大 的拓展空间。小额农户贷款业务开办以后,非常活跃的农村民间借贷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原因在于:1、利率较低。相对于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小额农贷的有较大的价格优势。2、手续 简便。在 5000 元额度以内,农户可以直接在柜面办理贷款,不象有些农业贷款,借贷的手续 极为烦琐,审批过程冗长。现在,淮北市农户嫁娶、建房、子女上学等等以及农业生产中小额 的资金短缺可以依靠小额农贷解决,而过去这类资金需求几乎全部依靠民间借贷来解决,这种 情况说明,金融服务仍然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民间借贷的活跃与当前金融服务的低水平关系较 大。 (五)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出现和发展将会逐渐对银行机构的经营形成压力。在一些发达 的金融市场中,注册的民间借贷机构与注册的金融机构具有同等的地位,通过中介的民间借贷 在规模上已经与金融机构的融资规模相当。以台湾为例,注册的民间借贷中介机构与注册的银 行机构是金融市场的两大分支,融资的方式虽然不同,但是规模已经相当。这种状况说明随着 金融市场的开放,民间借贷的规模将会扩大,促成扩大的因素除民间融资的需求增加、金融体 系的功能性缺陷以外,中介机构的不断成长和司法环境的改善都会起到催化作用。 三、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民间借贷已经是金融市场中活跃的、不可缺少的融资方 式;民间借贷在既有法律地位下通过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确立了自身的经济地位,是对注册 的银行机构融资行为和方式的有益补充,银行机构具有通过调整金融服务水平来调节民间借贷 规模潜在能力。 (一)国家应该尽快出台关于民间借贷的政策法规,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目前有关民间借 贷的法律主要是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没有法规性文件,立法的滞后已经 不能适应当前民间借贷的范围和规模,所以应该加快关于民间借贷的立法。 (二)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银行体系。在国有银行和国有控股银行占据银行业主导地位、 主要服务于大中企业客户的情况下,应该根据我国经济结构的特点,积极探索建立服务于中小 客户群体的股份制小银行机构,改善金融服务质量。 (三)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应该建立民间借贷的监测系统,掌握民间资金通过非注册的金融 机构的融通情况,尤其是融资规模及对金融市场运行的影响,做为实施货币政策和监管窗口指 导的决策参考。 (四)各级地方政府都应该注重培养公民和企事业及行政机关在经济活动中诚信意识的实 质性提高,积极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司法环境,以此促进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五)政府工商管理部门和金融管理机关要关心、关注民间融资中介机构的发展。在鼓励 民间融资中介机构依法积极开展业务,扩大资金融通规模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其业务活动的指 导、监督和管理,抑制借贷风险。尤其要加强打击非法集资行为,通过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秩 序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保一方金融和社会平安。 摘要:本文在对珠海市 207 家小型 企业的民间借贷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围绕民间借贷 和银行小企业贷款的现状及特点,对珠海市民间借贷迅速膨胀并挤占银行小企业信贷空间的 根源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社会信用建设、银行体制改革、小企业经营管理以及法律保障等 层面对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推动银行小企业信贷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民间借贷;小企业贷款;社会信用建设 为了解民间借贷现状以及对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的影响,笔者对珠海市 207 家小型企业的民 间借贷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抽样结果显示珠海市小企业民间借贷余额大约在 50 亿元 左右,接近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的 42%,巨额民间借贷已严重挤占银行小企业信贷空间。 1 一、民间借贷的现状及特点 1.数量多,额度大。在抽样调查的 207 家小型企业中,共有 115 家企业存在民间借贷行为,占抽 样企业的 55.6%,其中:借贷余额在 10 万元以下企业为 38 户,余额 10 万元到 100 万元企业为 62 户,100 万元以上企业为 15 户。按 2006 年第 6 月末约 22000 家小企业测算,珠海市大约有 12000 户小企业存在民间借贷行为,借贷余额估计在 50 亿元左右,大约比 2003 年初(测算余 额为 20 亿元)上升 150%。 2.效率高,期限短。在上述有民间借贷行为的 115 家小企业中,有 81 户企业反映能在 3 至 5 天内通过民间借贷形式完成融资行为,占比 70%;21 户表示能在 5 至 15 天内完成融资行为, 占比 18.3%;13 户需要 15 天以上才能完成融资行为,占比 11.7%。一般来说,民间借贷融资额 越大,涉及对象越多,所需时间相对越长。但从效率上看,民间借贷确实体现了“随需随借”的 特点。 从借贷资金的使用期限来看,期限在 3 个月以内的有 58 户企业,占比 50.4%;3 至 6 个月的有 31 户企业,占比 27%;6 个月以上的仅 26 户企业,占比 22.6%,基本上为借贷余额在 100 万元以 上的企业。 3.利率偏高,但需求旺盛。在 115 宗民间借贷中,合同年利率在 10%以下的共 70 宗,占比 60.9%; 利率在 10-15%共 42 宗,占比 36.5%;利率在 15-30%的共 2 宗,占比 1.7%;利率在 30%以上的 1 宗,占比 0.9%。加权平均利率约 10%左右,为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 2 倍左右。由于难以从 银行获得信贷支持,利率相对偏高对小企业借贷的意愿影响不大,特别受近年来大量新设立小 企业的影响,民间借贷一直处于需求旺盛状态。据调查显示,在 207 家小企业,共有 178 家小 企业希望得到银行或民间资金的支持,占调查企业的 86%。据此测算,除银行信贷、民间融 资外,珠海市小企业目前的资金缺口在 50 亿元以上。 4.抵押担保率低,但信用状况良好。115 宗民间借贷中,103 宗为信用借款,占比为 89.56%,有 抵押物或担保人的民间借贷仅 12 宗,占比 10.44%。调查结果同时显示,114 户能按时还本付 息,仅有 1 户不能按时偿还本息。 5.运作欠规范,但违约率较低。在上述民间借贷中,有 74 宗借贷行为采取书面合同形式,占比 64.3%,但存在部分要素不齐备,如缺少还款期限、违约责任等条款;41 宗采取口头协议形式 运作,占比达 35.7%,超过 70%的口头协议没有第三方见证。民间借贷运作虽然不够规范 ,但 违约率相对较低,在 115 宗民间借贷行为中,仅有 10 宗民间借贷因违约而产生过纠纷,占比 8.7%。 二、民间借贷与银行小企业信贷呈现此消彼长态势的原因 尽管 2006 年国家出台了商业银行支持小企业金融服务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力促银 行小企业贷款,但受民间借贷、银行经营思路以及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影响,珠海市银行小企业 贷款不升反降,特别是民间借贷规模的迅速扩大并形成对银行小企业信贷空间的挤占,从某种 程度上可以说是银行“主动” 放弃了一块阵地。当然,银行小企业信贷与民间借贷表现出的此 消彼长,原因是多方面的。 1.经营理念的转变使银行小企业信贷急剧收缩。近年来,随着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策略的调 整,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开拓能力有所下降。珠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大量裁减网点和员工, 仅 2003 年至 2006 年 6 月末,珠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从 417 个减至 392 个,从业人员从 6628 人减少至 6523 人。在经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主要商业银行纷纷退出经营成本和风险 较高而利润较低的小企业信贷市场,以集中资源争夺效益较好的大企业。此外,基层网点贷款 权限的上收进一步限制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拓展。而且日渐严格的授信问责制在一定程度影 响了银行发放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2.小企业对资金的迫切需求推动了民间借贷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珠海市小企业目前已 进入“多、特、大” 的发展期。 “多”即小企业数量急剧增多。从 2004 年到 2006 年 6 月末,珠海 市小企业法人由 16707 家增加到 22000 多家,月均增加 300 多家;“特”即形成了以家电、纺织、 食品加工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部分名优品牌在广东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大”即小 企业迅速成长,行业规模日益壮大。 “多、特、大”的特点决定了小企业对资金需求量不断增 加,但由于自身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差、财务管理不规范和有效担保不足等弱点,决定了相 当部分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难以从银行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借贷无疑成为小企业解决 资金困难的强心针,并且以其特有的优势伴随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而日益红火。 3.形式灵活的民间借贷更能适应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小企业对资金需求普遍具有“小、 急、频”的特点,民间借贷简易的手续、较高的效率正好适应了小企业的这种资金需求。与 银行贷款相比,民间借贷的主要特点有:一是资金随需随借。按银行的正常贷款程序,小企业 从向银行申请贷款到获得贷款,期间大约需要半个月,即使是长期合作客户,最快也需要 5 至 7 天,而民间借贷一般仅需要 3 至 5 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即可获得所需资金,受到大部分的周转 型小企业的欢迎。二是获取资金条件相对较低。小企业贷款风险大、需求额度小、管理成 本高,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普遍要求小企业提供足够的抵押担保物,而民间借贷普遍以信用形式 存在,90%以上的民间借贷不需要抵押物 ,显然更加适合于小企业。三是资金使用效率较高。 银行贷款期限一般以定期形式出现,而民间借贷可以即借即还,适合小企业多次使用、使用频 率高的特点。民间借贷自身固有的特点使其不断释放出的挤出效应,使部分本应属于银行的 小企业信贷市场被民间借贷所占据。 4.相对充裕的民间资金及狭窄的投资渠道为民间借贷提供了可能。珠海市近年来居民收入 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从 2003 年到 2005 年,居民储蓄余额分别为 357.39 亿元、408.57 亿元 和 480.87 亿元,截至 2006 年 6 月末,储蓄存款已达 510.71 亿元。大量富余的民间资本成为推 动民间借贷迅猛发展的原动力,特别是在银行存款利率较低、股市低迷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影 响下,部分居民出于获利或帮助亲友目的而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民间借贷。 三、进一步完善民间借贷的对策建议 从珠三角地区到长三角地区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民间借贷的迅速发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缓 解了小企业资金供需矛盾,但同时也挤占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盈利空间,大量资金游离于银行 体系之外,缺乏金融监管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容易滋生高利贷、 “地下钱庄”及诈骗等 非法金融行为。因此,在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小企业信贷的同时,有必要对民间 借贷予以政策引导和疏导,将民间借贷纳入有效监管范围。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努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民间借贷挤占银行小企业信贷空间,缘于 银行慎贷,根源在于小企业贷款风险高,风险来自于银企信息不对称、社会整体信用环境欠佳。 因此,要解决民间借贷挤占银行小企业信贷空间问题,必须从解决总体信用环境着手:一是由 工商、政法、税务及金融部门联合建立企业、个人信用资料库及其变动情况,为银行提供小 企业贷款审查和决策的信息平台。二是建立和完善失信惩戒机制,通过司法、舆论等多种力 量加大对逃废债及违约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制定个人破产法,加大企业及失信人的失信 社会成本。三是逐步建立小企业信贷推荐和风险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熟悉当地企 业的实际,发展“政府推荐银行筛选风险补偿”的小企业信贷模式,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2 2.切实转变银行经营理念,树立小企业大效益观念。银行“主动”让出小企业信贷阵地的另外 一个原因是“小企业小效益”, 认为对小企业的投入与收益不对称,“80% 的收益来自于 20%的 大企业”。银行业必须从转变经营理念着手,充分认识小企业涵盖社会面广,小企业信贷成效 直接关系银行自身的形象,树立小企业大效益观念:一是要以贯彻落实商业银行支持小企业 金融服务指导意见为契机,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简化贷款手续,优 化抵押评估程序,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来提高效益,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二是完善利率 定价机制。结合小企业信用状况、抵押担保情况及经营状况,合理确定小企业贷款利率,建立 风险与收益对称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提高银行开展小企业信贷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落 实责任,稳健推进小企业信贷业务。设立相对独立的小企业信贷部门和落实专门的工作人员, 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在努力开拓小企业贷款市场的同时积极防范小企业贷款风险。 3.发展多方联保、行业担保,努力提高小企业信用水平。小企业贷款难,所以催生和推动了民 间借贷,起因是自身的先天性不足,因此必须对症下药:一是针对小企业规模过小、抵押不足, 发展小企业间的联保、多方互保和行业担保。二是针对银企信息不对称,引导小企业不断规 范财务管理,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加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提高银企信息的对称性。 3 4.逐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针对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一是准确 界定民间借贷与“高利贷” 、 “地下钱庄 ”,给予民间借贷适当的司法界定,规范正常的民间借贷 活动,坚决打击非法集资、高利贷等非法金融行为,取缔非法金融组织。二是不断规范民间借 贷行为,通过立法途径规范民间借贷的形式,避免因民间借贷行为引起和激发社会矛盾。三是 不断丰富投资途径,合理疏导民间富余资金,避免过多流向民间借贷。